2006年有情就美系列座談

生活的美學---攝影師的眼睛

2006-07-05下午‧新營台語座談‧大卿導師主講 

      

今天跟大家分享「修行的美學」、「生活的美學」。

什麼是美?什麼是生活的美學?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事情,任何東西在攝影師的眼中,用攝影的角度,他看到什麼,到底在照什麼樣的相。 

攝影師的角度:每一樣東西,都是一即一切,一粒沙中見世界,一花一世界。 

透過鏡頭,看到一個東西,看到生命,透過這個角度看到全世界,叫做攝影。每個人每天都在攝影,看東西就是在照相,看到東西,放在心裡,儲存起來,之後所有的思考,都會透過這個鏡頭來看,叫「取相」(取鏡頭)。
 

「相」就是鏡頭

攝影是在取鏡頭,修行也是在取鏡頭。

今天一個人會做壞事,取了什麼鏡頭---他覺得世間欠他,所以他對世間不好。
      今天一個人會做好事---因為他覺得世間對他有恩,對他很好,這叫做鏡頭。

為什麼會想對人好?因為覺得受之於世間太多太多,還之於世間好少好少,自然有感恩的心,想對世間好。

一個人為何做壞事?因為覺得大家都欠我,父母欠我,祖父母欠我,鄰居欠我,從小對我不好,看不起我,被剝奪的要取回。

感覺大家都欠他,或感覺大家對我有恩,都叫做鏡頭。 

是好人,就是有感恩的心;會當壞人,就是沒有感恩的心。感恩的心就叫做鏡頭。鏡頭包括眼睛所看、頭腦所想,都叫做「鏡頭」,叫做「相」。相就是鏡頭!

要取什麼樣的相?懂得欣賞世間嗎?這世間美嗎?世間多美?生命多美?大自然美嗎?河川美嗎?瀑布美嗎?一顆樹美嗎?一朵花美嗎?河岸、海景美嗎?白鷺鷥美嗎?白頭翁美嗎?蜻蜓美嗎?蝴蝶美嗎? 

美跟不美決定在對世間的深情,有感情就美!

最優秀的攝影師,為什麼可以在一個小東西裡看到全世界?就好像欣賞一幅畫,就在那幅畫裡看到全世界。聽一首歌,歌會讓我們感受到全世界的心聲,這首歌就是一個鏡頭。看一部電影,有感動,電影也可以是個鏡頭。

為什麼能夠欣賞---欣賞就是感情。我們用感情在欣賞。對東西有感情了,越看就越漂亮,有情了,看到任何事物,都覺得好美。 

去年有一位國中三年級的女學生,說她比兩個姐姐矮,皮膚又黑,總覺得姐姐們比較漂亮,自己不夠美,有自卑感。我告訴她如果一個人對妳沒有感情,還說妳很漂亮,那妳就是一個東西、就像商業模特兒一樣。

漂亮不漂亮,最重要的是這個人對妳有情、沒情?他若對妳有情,自然就覺得妳很美,人之間的信任應該建立在這裡,而不是建立在外表皮膚長得白嫩,身高有多高。這位國中三年級的女生,讀書名列前茅,卻有很多後天養成的美醜觀念,與不好的社會教育有關。

 

有情就美 

不用擔心長得美不美,要擔心的是:我們是否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情?

情」這個字很美。有情讓我們覺得好美!世間最重要就是「情」,再來就是「信」。寫信,是在傳達什麼?傳達相信,交換信息!

為什麼要開口說話?相信對方要聽。對方無信,那有什麼好說的,就不用開口了!一個人若開口了,不管如何,就是相信有人願意聽,一個人肯說話,表示他有相信。若他不信,卻還一直開口,那只不過是嘮叨發洩而已。

問對方:「你相信什麼?」。這樣問的時候,對方的衝動會停下來,「我到底相信什麼?不然怎麼一直說話?」說話一定有信,這叫做有信才開口。 

無信卻開口,會造口業,無信為什麼要開口呢?明知對方不肯聽,我還是要講,這不叫說話,叫「發洩」。 

學習「有信才開口」!雖然知道對方不聽,但仍相信對方有在聽,這才開口。明知對方沒在聽,為什麼要開口呢?想辦法幫對方的信建立起來,積極一點,不要說你這個人沒什麼好說的,我也不想說了,因為無信莫開口,我就不跟你講話了,導致越不說話,彼此距離越來越遠。說話的藝術最重要的就是「信」,去呼喚對人、對生命、對人生方向的「信」,讓我們大家互相來勉勵 ---「有信才開口,有情就美」!

 

情生智隔,業盡情空

很多人認為修行是老年人的事情,認為修行是生意、官場失意後才出家修行的事,其實,修行不是這樣---

修行是因為有很深的感情才會走修行這條路。

「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什麼叫覺?覺不是讓無情變有情,是要讓情變得很深很純---真正的深情。 

佛教有句話叫「情生智隔」,情生出來,智慧就有障礙,這句話不是在說無情,而是說感情若有染著,不純潔、不單純,智慧就開不了。 

另一句很美的佛教成語叫「業盡情空」--- 身口意不造業了,感情變得非常單純,很自然流露,沒有造作,這就是「明心見性」

心非常清澈,真性情流露,叫做「情空」。情空不是沒有,就像禪宗說的「真空妙有」。「空」是真情流露,已經開悟了,已經知道什麼是本心。修行是在修我們的業(身口意),身是行為,口是說話,意是起心動念,業盡了,就是修到身口意三業清淨。

三業(身口意)清淨就是完成了人生的各種行為圓滿,就是「業盡」,「盡」就是完全、圓滿了,情就「空」了。空是自在,情很自在,叫做空,沒造作,很自然。時下年輕人受商業交易心理影響,追求愛情,都覺得愛情需要追求,其實愛情不用追求,感情是人性很自然的東西。

 

有心就有情、有情就有義 

有深情,心很安靜,萬物靜觀皆自得,心靜下來看任何東西都覺得漂亮,多看幾眼就會愛上對方。聖脈生命教育工作坊常說:看一眼就喜歡,多看幾眼就愛上。這樣的感情,很自在,人性就是這樣子。越看越討厭對方,不是人性,那叫沒耐性,沒耐性是個性,不是人性。 

人性是看一眼就喜歡,多看幾眼就愛上。 

修行人的感情很豐富,不是薄情寡義。修行是有心就有情,有情就有義!

今天要交什麼朋友---有心、有情、有義的朋友;

公司要請什麼樣的人---有心、有情、有義的人;

結婚要找什麼對象----有心、有情、有義的對象;

有心、有情、有義!不是造作,是每個人自然而然都在找的境界!

 

生命很苦,卻又好美

修行就是在發現本來面目 --- 愛美!愛真正的美!這種美不是社會時尚高揭的那種美,真正的美是有情就美!

有情看什麼東西,都覺得它有一種美感,像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攝影師在看東西,他看每樣東西,都看到一花一世界,每樣東西都可以看到全世界。從一個小石頭,看到整個宇宙。這樣的心很細膩、很美,很寬闊,那就是修行的心!

透過修行的心,重新看生活、看生命、看親朋好友,重新認識社會;修行可以改善社會,讓我們的社會因為有很豐富的情感與美感而繁榮。

真正的修行,不單是出於慈悲心;真正的修行,是因為生命裡湧出很豐富的美感,覺得這世間好美! 

大家都聽過,世間是苦!世間真的很苦,世間好比我有十個孩子,九個都很健康、很幸福,另一個一出生就是遺傳基因重大缺陷,或是小時候發高燒腦筋壞掉了,或是得什麼怪病,全身不能動需要人餵食,或是出車禍,頸部以下都癱瘓了。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說:人生十之八九都很快樂,九個孩子都很快樂,只有一個孩子不快樂,我問你:九個加上這一個,能很快樂嗎?人生就是苦,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人生不快樂,是說這個快樂加上這個苦,怎麼會沒有苦?世間是苦就是這樣! 

天空、彩虹,好漂亮!日出、日落、月亮升起,好漂亮!路邊一朵花、一顆樹、一隻鳥的鳴叫,生命好美啊!

為什麼珍惜生命?因為生命很美,很美並不能否認世間很苦!用對世間豐富的美感,來愛這有苦的世間,苦並不傷害這個美,它們是共同存在的東西,沒有否認對方。不是說世間美就沒苦,也不是說世間苦就沒有美。真的世間是很美但又很苦。正因為美的感動與受用,才有力量去吃這個苦。願意用美感來彌補世間的不足,這就是修行要走的路。修行讓我們更有勇氣、更有智慧,讓我們的心更能安靜。 

心靜下來,有什麼好處?

心靜下來,就像禪定。禪定就是在複雜的世界裡看到簡單;在沒有路時,看到路;在沒有信心的地方,一樣有信心;在沒有希望裡,看到希望。這叫做禪定的功德!因為心很定、很澄淨,所以在很混亂中也看出紋路來,這就是禪的境界。 

做人需要修行的美感,社會需要這樣的禪定。在社會每個角落都需要有全世界最優秀攝影師的眼睛,來看這世界。 

接下來開放大家問問題。

 

【問答開示】

學生問:「我什麼都不是,也就什麼都是。」這是什麼意思呢?

導師答:我什麼都不是是指:很謙虛的時候,就不會在乎自己是什麼了。譬如我說我是醫師。你說你這醫生怎麼做的,連這種病也醫不好?我說我是律師,你說你這個律師怎麼幹的,連這種案子也處理不好?我說我是孩子的爸爸,你說我沒有做爸爸的樣子;我說我是兒子,你說你不是什麼好兒子。就在是與不是之間,出了很多問題。能夠在被否定的時候,在是而不是的時候,願意什麼都是,就是謙虛。我是醫師,我還不是一位完全做到視病如親的好醫師,讓慚愧心、謙虛的心出來,他就可以承受得起別人說他的不是,這就是謙虛。

我未做到我當年的理想,你說我不是,我感到慚愧,願意什麼都不是,這不是否認,不是推卸責任,反而是種承擔,這是很大的心量,能小才能大,小到什麼程度 --- 小而無內;大到什麼程度 --- 大而無外。心的力量就是這麼無量。體會心的力量時,對象就沒有了,絕待了。

無對象就是:一切說話都是在跟自己講話,這就是由衷。聽每一個人說話,就像聽自己人說話,甚至不是自己人,就是自己啦。跟每個人說話都像跟自己說話一樣,這樣夠親切了嗎?很親切!由衷嗎?很由衷!這就是絕待天地!

一開始練習,真的當成是自己人在跟我們講話,再漸漸當成是知己,然後再當成我自己。對方講壞話是我自己在講,說好話也是我,和他說話好像跟另一個我在內心對白,所以說好說不好,我都有心量接受,都會覺得是心跟心的交流,而不是有一個人在外面。所以說世間在裡面,世間真的沒有別人!這就是親切啊!

學生問:無所求的對人好,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請再詮釋這種感覺。

導師答:無所求就像在種一棵樹,種之前先鬆土,種子種下去,給它適量的水份和陽光,放下,等它發芽長出來。不能太著急,不能想看地下的根而一直把土挖出來看。感情也要經過發酵、發芽的過程,不要一直去看它在地底下發生什麼事,要練習放下,讓它發酵就是要放下,應該做的事做好了,剩下的就讓它發酵,該怎麼種就怎麼種下去,該給的養份、水份都給了,其他就放下,這就是無所求,這是一種很自然對生命的態度!

修行落實,增長智慧

學生問:參加新營聞思班,雖然短短5個月,但我覺得這個法很好,就像我們現在能夠呼吸,能夠呼吸真的好好,我活得比以前更自在、更充實、更有信心,非常感謝導師的教導,導師說經常聽錄音帶、看導師的書,就會有智慧,還可以改善對人生的看法。想請教導師要怎麼增長智慧,但不是只增加知識,而習性都沒變?

導師答:感謝吳師兄的見證,給我們初學者和學很久的師兄師姐一個很大的鼓勵,他用他的初發心、很單純的心來學法,學法就是應用在生活中,古人也記錄功過格,自己可以增加什麼優點,可以減少什麼缺點,寫日記是這個意思。

寫日記就像在記錄功過格,就像公司的生產流程、管理流程、品管與庫存,裡面出什麼差錯,好的地方可以更好,不好的地方可以減少,都需要做記錄,對生活也需要有記錄,知道哪裡可以更好,如何改善,修行一定要這樣落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想要進步,都想要親見具體的進步。

修行不是知識,不是書看得多少,修行確實是對生命的重新發現,是美感的塑造。修行對美感的感受力會越來越強,知道更由衷、更認真、更浪漫、更主動的引導對方。整個社會需要這樣的引導。我們會越來越善巧,越來越知道要領,修行也會越來越順。得心應手,所取的相,越來越清淨,熟能生巧,鏡頭取得越來越有助於禪定。

日常生活處理得不好,不單純,開始打坐後,雜念會很多。為什麼有人打坐怕走火入魔?因為靜下來後,雜念就來了,雜念開始要跟你算帳了,日常生活的問題如果處理得很順遂,打坐就沒這種干擾,反而會有禪定力幫你得到智慧。

如何面對死亡?

學生問:面對死亡的時候,要用什麼心來處理死亡?極樂世界是修行人嚮往的所在,真有其境嗎?

導師答:如何面對死亡,就是如何面對死亡前的每一口氣,要好好的觀呼吸啊,因為什麼是死亡?很難知道耶!

好好的面對生命,而不是好好的面對死亡。死亡沒什麼好面對,只能好好的去面對最後一口氣。只能是好好面對生命。極樂世界當然有,極樂世界就在內心,它就像虛空法界,念佛的人就是去感應那個法界,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意思就是這樣。念阿彌陀佛,就是去應阿彌陀佛的願,他的願就是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

禮佛的導向?

學生問:每天要做定課:靜坐、禮佛、經行、聞思,請問禮佛的導向是什麼?

導師答:禮佛時我們配合呼吸,禮佛就是禮拜世界最美的東西,禮拜是深深嚮往的形式。禮佛就是深深嚮往佛的最真、最善、最美!就是在禮敬世間最真、最善、最美的生命,就像我們很感動的時候,自然會五體投地,是很自然的行為。俯拜時,會覺得自己很謙虛,起身時,會對大地、大自然有一種很深的感情。

俯拜時是謙虛,起身時是感恩。願意承擔佛菩薩的願,所以起身。
俯拜時,心底湧出謙虛,禮讚大自然與生命的美,起身時,用佛菩薩的願力來淨化世間,乘願再來。每個俯拜、起身,都有它很深的涵意。

宗教的情操

學生問:我對宗教不瞭解,我們看到的宗教就是基督教、佛教、一貫道等,宗教是什麼意思?宗教的情操是什麼?什麼是「正知」?什麼是「正念」?

導師答:「宗教」的意思就是相信世間有一種最真、最美、最善的力量,探討這個力量的道理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操」就是活出最美、最善的精神,也稱「藝術的境界」,意思就是「最高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就是讓人覺得無我、無私心,那就是宗教的情操!

無「人我相」就是宗教的情操!相信世間有一種很美、很真、很善的力量,進而去追求、去探討,那就是宗教!

相信天地間存在一個世界叫做「法界」,法界的力量是存在的;有時候遇到頂級的困境,我們會說:「天啊!」就是感覺有個力量在那裡。為什麼要問天?就是想和那個力量連線,學佛就是跟佛菩薩印心。明心見性就是明白佛菩薩的心,明白幾千年來的至聖的心,那就是宗教。

 

印心就是宗教!

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知道方向,就是「正知」,不像無頭蒼蠅,載沈載浮;「正知」就是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路沒有走錯、走偏;做事情都知道導向。

「正念」就是心沒有跑到別的地方去,很專心、很警覺,不會出岔,對周遭發生的事都很清楚。

「正知」就是知道方向、知道路,做每件事都知道路、知道方法、知道方向,就是正知;「正念」就是心很定、很靜,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正知正念」: 正知是知道方向,正念是知道正在做什麼。

正念的相反就是失念,失念就是心不在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心確實有在那裡,才叫心在,不是只有存在而已,還要整個注意力「在」。心在就是正念,「在」到什麼程度?很穩、很自在,不只是存在而已。很安穩,很自在,就叫「正念」。

修行藝術

學生問:請問導師,在生活、工作、婚姻、親情上,我們應該怎麼自我期待?在工作上、在家庭上、在婚姻上怎麼用法?

導師答:將真正的情、真正的信,帶給家庭,帶到上班的地方,讓公司、家庭與學校都充滿真正的情、真正的信,這個世間就會美麗。

有情就美,有信才開口,就不會出岔,今天我們的家庭為什麼會常出問題?因為沒有「信」啊-----
妻子對先生說:「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你到底是賺了多少錢,人家阿傑賺得比你多,早就回來了!」一開口就是貶損譏諷,為什麼一開口就沒好話!因為沒有信,沒有信還要開口,都變成習慣性的發洩了。

其實可以很正面的,話可以不用那麼負面啊。聽到負面的話,聽者要練習正面的聽進來,這就是藝術!藝術就是別人負的,我們把它轉正。修行就在學這個轉負為正的藝術,這就是化被動為主動,在沒路的地方找到路!

為什麼能有這種藝術?因為有信,有信就有這種藝術,就能帶出一條路,帶出一條很光明、很正面的路。

「有情」是無論他說什麼不好的話,我們都很深情的看著他------
今天他嫌棄、批評,相信他是希望我們好;他在罵,你不會覺得他在罵你。這樣他還罵得下去嗎?這就是有情、有信!

『我順人背』

有情、有信,再怎麼負面的力量襲來都能化解,太極拳有一句『我順人背』用在講話中,就是這個意思。「人背」就是人家被動,「我順」就是我主動,表面上對方很多話是在批評、厭嫌,其實是他被動了,因為不會善解境界,能善解的人不是阿Q,他不是不知道對方在罵自己,是知道對方為什麼會罵人,因為他不會誇讚別人。

一個人為什麼會罵人?因為他不懂得誇讚別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他沒有能力在當下不生氣。不要看成對方在生氣,要看成他情緒失控,而情緒失控也不是修養問題,是能力問題。為什麼會騙人?因為他沒有能力誠實。

怎麼辦?要幫助他,而不是說:『你憑什麼生我的氣?』不接受對方生氣,叫做角力,容易王見王兩敗俱傷。今天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生氣,我們只管看到他的「不會」,不會就已經很慘了,不用反過頭來反彈他的生氣!不必這麼用力,只管幫助他有能力不生氣。看到他在氣頭上,我們就說:『我知道啦!我知道啦!』這樣對方會不會得寸進尺?不會!因為他在罵我,我不覺得他在罵我,這樣他還罵得下去嗎?藝術就是這樣。他騙我,不宜一直站在不可騙的大是大非立場,責備他不誠實常常是適得其反,幫助他放心的說實話才是順理成章。

修行就是要把這種藝術帶到公司、家庭、學校、朋友之間,讓親朋好友都熟諳這種藝術,這種藝術很容易傳播,沒那麼困難,但是要有人先示範給別人看,要走出來示範。不是要故意罵人騙人,不用這樣,遇到罵人騙人的機會很多,不用刻意製造,隨時有機會遇上,隨時都可以演練給別人看,不怕沒機會,隨時都有見證「法」力無邊的機會。

 

做生意是成人之美

學生問:事業家會一直追求事業的擴展,都會有一個追求的目標,其間充滿貪瞋痴的表現,這跟修行會有衝突嗎?

導師答:不會!做生意愈做愈大,表示我們這個生意有利潤,因為有利潤,所以可以繼續擴張。擴張的目的是可以穩定、可以多角經營、互補盈虧、互相支援。做生意是活的,是成人之美。

什麼叫成人之美?要讓產品的品質愈來愈好,讓使用者方便、好用,雖然只是個製造業,但是你製造出來的產品能方便他人,就像服務業也是方便他人。「方便」的意思就是成人之美

公司為什麼要有利潤?因為要準備虧損時可以填補,也可以準備再做投資,讓企業更加健全,讓更多人可以工作,有基本收入生活穩定,事業有前途,人的潛力就可以發揮更多,這都叫成人之美,做生意、做事業是成人之美,不是貪瞋痴。

同樣的行為,如果取角錯了,就會覺得很鬱卒,覺得我就是生意人,是在賺銅臭味的錢,所以是個粗魯人;不是這樣的,錢是通貨,就是流通的東西,一種交換的媒介,它代表我投入多少的勞力、多少的服務、多少的創造力在裡面,它產生某一種價值,就像種稻的人用米和製造業的人交換,也可能交換一支鐵鎚等,這就是生意,這就是商業,沒有所謂好或壞。不要用貪瞋痴來看待。

惡性競爭才叫貪瞋痴,明知道已經不能賺了,還硬要打擊對方,甚至無中生有的破壞對方名譽,甚至在別人商品上動手腳。比如對方食品做得很好,你就魚目混珠,放不好的東西在裡面拿去賣,再去檢舉,破壞人家商譽,這就是貪瞋痴。生意這樣發展就真的走樣了。認真做正途的生意,讓品質愈來愈好、成本降低,在社會上、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發揮人的潛力,那就是成人之美!

「定課」改善睡眠障礙

學生問:五年前我發生車禍後,晚上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請問有沒有辦法可以不吃安眠藥,又可以改善睡眠障礙?

導師答:可以啊!要做定課,傳統佛教叫做早晚課。會睡不著是因為一種腦的荷爾蒙太過興奮,神經末梢太興奮。定課的「定」字就是給你禪定力,讓心愈來愈柔軟澄澈、愈來愈穩當,心如果穩定,就好睡,沒有穩定,當然不好睡。生命是需要鍛鍊的,要有運動員的精神,肯訓練自己,願意很積極正向的訓練自己,訓練夠了就好睡。

學生問:最基本的功課要從哪裡做起?

導師答:要禮佛、經行,配合呼吸,吸氣提腳、呼氣落腳,叫做經行。經行就是走路配合呼吸,讓走路有韻律、有節奏,經行還要普遍運用在生活中的動作,做任何事都要優雅、有節奏感,說話也要有節奏感、韻律感。

比如聽別人說話,不要用耳朵聽,要用全身去聽,看東西不要只用眼睛看,要用全身去看,意思是看的時候要很輕鬆,從頭頂到腳底都要放輕鬆,看東西不是只用眼睛,聽聲音不是只用耳朵,要用全身聽,聽到後來你會覺聲音是從丹田進來,不是從耳朵進來,聲音都有個震波,震波會從丹田進來,練到後來它會從腳底進來,當你覺得聲音從腳底進來時,你會覺得整個人都很輕鬆,這就是要訓練。

學生問:我一直很想靜坐,可是都坐不好,一直胡思亂想,而且會腰痠背痛,有什麼秘方可以改善?

導師答:先練禮佛和經行,先在動中練習定力,因為靜的比較不容易練習,動的先做好,再靜下來。動的定課有禮佛和經行,經行就是練習走路,配合呼吸的走路。質跟量都要提高,也就是由衷度和專心度要提高,質不好就化整為零,分段做,在精神狀況佳的時候做,質好了再增加量。

打坐也是,一開始如果覺得坐五分鐘心很靜,就坐五分鐘,坐三分鐘很靜,就坐三分鐘,坐一分鐘你可以靜就坐一分鐘,一分鐘後覺得不錯再坐三分鐘,三分鐘不錯再坐五分鐘,慢慢增加,以質求量,像製造業生產一樣,模子做得好再開始量產,質出來後再量產。

親子互動---榮耀彼此

學生問:孩子很喜歡玩電腦,如果會控制時間就沒關係,可是考試期間還玩得忘了做功課,既影響功課也影響身體,請問用什麼方法跟他互動才有效?

導師答:要管,就是要跟他交換條件:功課要做多少才可以玩;如果做得不好就不能玩,若還是不聽,電腦就没收。

學生問:都說過,還是沒效。

導師答:把電腦收起來也沒效嗎?

學生問:電腦沒有收起來

導師答:孟母教不聽話的孩子,就把織布機的機杼剪斷,你看她多心痛,她有在客氣嗎?教小孩有時候就是要這樣,講不聽,就斷你的路,該嚴的時候要嚴,該軟的時候要軟。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多少是看不起父母,不尊重父母。看得起父母,自然會尊重,講話自然會有份量,做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看得起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不尊重父母,就腦羞成怒,沈不住氣更會讓子女覺得父母無能。

學生問:如果用佛法,如何以柔軟的態度跟孩子互動?

導師答:生命的關係是什麼?就是父母要榮耀子女、子女要榮耀父母今天若父母做壞事,孩子會有面子嗎?

榮譽感是做人及社會上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要互相引以為榮。今天我們要教孩子最基本的觀念就是要有榮譽心,所有的行為要榮耀彼此。做子女的責任就是要榮耀父母,父母的責任要榮耀子女,我們不能讓對方感到羞恥,不論你怎麼玩,都別忘了要榮耀你的父母,這不是在說教,不是在講傳統的孝順道理,這是很基本、很平等、很互惠的東西。

孩子是要管的,因為他們常不知分寸。該硬就是要硬,該柔軟就是要柔軟,不可以寵壞,也要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行為是看不起父母,你不聽話就是看父母不起!這是做人的基本你都已經失去了。我沒有要你孝順,我只說人要互相尊重,你今天看不起父母,就是你認為父母沒有教導能力。」說的態度是謙和的、篤定而溫柔的,這樣才有力道。

躁鬱症是一種能力問題

學生問:我有一個躁鬱症的女兒,有服用醫師的藥,服藥後很多思考、行為都變遲鈍了,有時候想引導她往好的方面,覺得力不從心,像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很多業障,業障來時會覺得應付得很吃力,這種問題不只我一個人有,我有幾個同事、朋友,家裡也有這樣的問題,對現在流行的躁鬱症、心理方面的疾病,我們應如何面對?

導師答:第一個當然是平常心,接受他的能力,把躁鬱症看成是能力問題,不一定要看成是什麼病。只是沒有不躁、不鬱的能力,他的能力就是會伴隨躁鬱的現象,接受躁鬱就像接受一個人的智商一樣,然後願意在他精神狀況好的時候來引導他,而不是在他吃完藥很遲鈍的時候來引導,在他身心狀況比較好的時候,鼓勵他多運動、多接觸陽光,尤其在運動後引導效果比較好,一步一步來,一分鐘也好、五分鐘也好,因為躁鬱症患者就像裝電池的玩具,沒有電池或是電池快沒電了,就是那個樣子,沒電了就沒辦法發揮效能,只能在他來電的時候引導他,重新給他比較好的軟體、比較好的資訊,能夠慢慢不服藥當然最好,但這需要一段過程的。

學生問:兒子現在念電機研究所,下課後又去做直銷,花很多時間。功課很重,弄得非常消瘦,看了很心疼,我跟先生都不喜歡他做,但他說在那裡可以得到很多快樂,也學到很多東西,剛才說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就是看不起父母。

導師答:我講的是高中以下,念研究所的已經夠大了,不用管那麼多,關心他就好了。跟他說:『你好厲害喔!又要念書又要做直銷。』這樣就好了。夠大了,應該是他管你才對,不是你管他;關心就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