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修行日記

願向過去學習
才有勇氣如實接受過去的難堪
走出深心信解的生命

 序       如寫修行日記

 第一章   緣起

 第二章   寫修行日記的好處

 第三章   與善知識交心

 第四章   寫日記的態度與依止

 第五章   日記的格式與內容

第六章   無所求的愛

自序 

寫日記有如對界蘊處的還原,是對過去六識取捨後的再整合,是由如夢如幻的觸境引力,再回歸重新觸境的單純、簡潔與平衡的張力。

過去存在於現在,過去沒消化的,或有追悔自責,展現為未脫落的業力習氣;未來也存在於現在,面對未來或有恐懼焦慮,展現為種種未曾滿足的欲求。佛陀開示三際托空,重點在悟入過去現在未來盡萃於斯,當下能做的就是好好消化過去,善解過去,向過去學習;善導未來,好好面對,正知正念,就看到其實「心是裏面的境,境是外面的心」。心由裏看外,境由外看裏,以這樣的心境看待自他關係,如珠光交映、涵容互攝,相即而不相礙,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

寫日記就是一直去感受心跟境的內外迴流,由已生看未生,由未生看已生。譬如雜念來自內心,未生對已生的拉入取相,彼生故此生。雜念有如塵埃,如影隨形,心到那裏,境到那裏;什麼樣的心,相應什麼樣的境。所以心外無境,世間沒有別人。無論我們怎樣的去愛別人,其實都是在愛自己的世間,心量大了,別人都是自己人!

每個別人都是自己過去的迴向,接受別人其實就是接受過去的自己。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樣就體會到世間沒有別人,都是自己啊。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過去的迴向!

在每個觸境,看到過去無常、現在無常、未來無常,並在生滅無常中體會內外相依。善解過去,善導未來,善護念現在,就看到諸相非相,唯有信心清淨。看到每個人都想真的走出來,只是還缺少足夠的勇氣。六根由衷的吸收,我們稱它為收入,身口意由衷的流露,我們稱它為支出。善守護六根,好來好去,六根才有好的吸收,也才有如法的身口意反應。透過寫日記,退可以在聞思上溫故知新,進可以在正語上模擬,在動靜進退中善解、善導、善護念,日復一日,信心清淨了,身口意莊嚴了! 

 

第一章       緣起 

寫日記是內心對話的釐清與照見,藉此練習八正道的正語。體會往內看,才能愛人如己,虛懷若谷地向過去學習。

每個人每天都要有這樣一個萬籟俱寂、對天地告解的時候。是世間沒有別人,是獨對蒼穹、真情的告白。

寫日記是一種乘願再來: 如果今天可以重新來過,我願以什麼樣的心:重新面對發生過的事情? 

寫日記就是每日的聞思

過去已然過去。既往不究,並非逃避,反而是重新面對。不與過去過意不去就是歸零,以歸零的心寫日記,就是聞思!不斷歸零,不斷調整腳步,虛己化物。正如打坐要領,需要反覆尋伺,緣此沈澱、過濾、洗滌與重生的過程,生命呈顯出莊嚴清淨。

日記可以測驗自己平常的聞思有否落實;測驗自己是否以清淨的身口意面對天地;是否以善解、善導、善護念的心,恆順眾生,這就是修行的開始!

已生是境,未生是心。日記可以重新連結現在的心與過去的境,讓心境對流,讓未生與已生由衷對話。 

讓未生與已生對話

善解:就是善巧尋伺,將心比心,看到世間沒有別人。每個人要的都是心量大,要的都是心靜得下來,沒有人願意飲鴆止渴;每個人都要離苦得樂,不可能是趨樂避苦。世間的一切都會向,所以每個對待都是在對自己交待。

善導:就是看到世間在裏面,不結惡緣,廣結善緣,自淨其意,幫助彼此篤信世間只有活出真愛這一條路,互相勉勵篤行。

善護念:就是六根知量,身口意放鬆流動,心息相依,體會心是世間的開始、境是世間的結束,在起訖之間心境對流,做到入流而無所入,念念不住。

淺白地說,善解就是善解人意,由衷相信每個人的初發心都是好的,都想要離苦得樂,願用慈心及耐性,了解對方,好好地引導和啟發,就是善導。

別人是自己的外身,自己又同時是別人的外身,內外身即是心與境的回互關係。心境對流,外身如境,內身如心,看到別人是境,境是世間結束,完全接受已生;同時也看到自己是心,心是世間開始,一切都可以乘願再來。

體會『境是世間的結束』,遇到境界,就會放鬆地全然接受,零造作、零抗拒地體驗,這時候完全收縮膨脹的心就出現了。

以完全收縮的心對待境界,謙虛地向境界學習,體會『心是世間的開始』,境界變成大圓鏡,照見自己疏漏,在明察秋毫中膨脹放開,看自己是否做到絕待天地的含容與慚愧;就這樣,無對無礙地放下己見、己欲,大合大開的四無量心生起了,收縮中呈現出『心』的華嚴境界。此時,看到每個別人都是自己的迴向,自他之間,相即而不相礙,珠光交映、涵容互攝,心境一如:此正是『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 

寫日記是每日修行收支的整理

六根的吸收,我們稱它為收入;身口意的流露,我們稱它為支出。六根不知量的吸收,會導致身口意不合情理的反應,修行也就會跟著脫軌紊亂。寫日記等於是重新釐清與校正,幫自己回到初發心的勇猛篤定。每日修行的反省和整理,就不可言喻的重要。透過寫日記,從中不斷演練心境對流,在放鬆流動中學到入流。 

寫日記是善方便

不要因為古人不寫日記,我們也不用寫日記,就像沒有因為古人不搭飛機,我們就不搭飛機了。古人讀書不太方便,所以讀書的機會很少,今人讀書比古人方便多多,自然就會多讀一點書。人總是要會善用各種方便。 

打坐若是心算,寫日記好比是筆算

比如說,面對不可能心算得解的高微分方程式,你一定要先筆算。生活觸境常常是千頭萬緒,如何在千迴百轉中理出一條利己利人的路,不是腦筋空轉或一句萬緣放下就可以解決。這時候,寫日記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修行上對觸境的抽絲剝繭,叫做對過去的還原,又叫膨脹。

還原意謂去蕪存菁的淨化,「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膨脹意謂心量轉大。

今人的生活比古人複雜多,古人閉關,幾乎與世隔絕;而現在「大都會大叢林的禪觀」,下手處一開始就要發大菩提心,落實在每一個進退應對中,做到「與眾處,如獨處」的絕待。在一舉一動中,實地去演練收縮膨脹、吸拉呼推;在「與時推移」中拿捏、入流,體驗如來的心在諸相非相中,體驗淨念相繼,無人、無我行住坐臥,動靜一如。 

與善知識連線,向親教師告解

現代人修行難度稍高,任重道遠,但好處是可以善用科技的方便,隨時虛空連線,向親教師告解,那真是無上方便。藉虛空連線,彼此把對方放在心上,有如古修行人跟親教師住在一起,這種感覺非常重要!

真正學法,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跟善知識連線!我們福報這麼大,隨時可以在虛空連線,不好好珍惜利用,至為可惜!這樣的福報還能受用多久?真的是不知道啊!

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就看到人們的欲諍、見諍,正醞釀著又一次的浩劫,同時也看到生命的末日隨時會到來,誰曉得等一下,我們都還活著?沒有人知道的!

我有三位朋友得了鼻咽癌,都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他們都有非常好的健康習慣,發病前毫無症候,就好像九一一事件,完全沒有預警,可是它卻發生了,現在又有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誰曉得它又將會衍生什麼後果?

人的一生,常常要面對「不知道」的兩難,做出重大的抉擇,唯有依止信望愛,信每個人都想要真正的愛,都嚮往真正的愛。面對無常,面對種種不確定,以懷疑、以恐懼,只會雪上加霜!

每個社會都需要很強的信望愛,信要透過真情的連線來建立。不是說:「親教師知道我的心,知道我在做什麼事,所以我不用寫日記。」不是的!日記是你的告解,你不告解,就沒有辦法在照見自己的困難中找到出路。基督徒若說上帝都已知道我的心了,那又何必跟上帝告解呢? 

消化每日的觸境

日記是對觸境的消化。沒有寫日記,只能靠作夢或反省來消化,但作夢的消化可遇不可求,絕大部份的夢都隨著想蘊停不下來,其消化作用侷限很大。反省式的消化盲點很多,不易察覺。

打坐禪定雖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也有限制與盲點。修禪定,有如登高,容易自得其樂,但易輕慢地跳過最平常的尋伺,直接躍入禪定的高峰體驗。這樣反而違背平常語默動靜的尋伺要領,疏忽了自他住來最重要的言語尊重。

傳統佛教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有人因此把正語理解成「無為而治」,什麼都不用說,一切會自己沈澱消化,結果是人與人間的距離凍結了,為了不想傷害對方,就只好當做宿緣前定,消極地保持距離,彼此再也不相信「善解、善導、善護念」可以化解、可以導向梵行。

有人說,我寫了六年日記,前三年有用,後三年就沒什麼幫助,所以提不起寫日記的動力。前三年有用,是因為虛心,因為虛懷若谷;後三年沒用,是因為誤解。人很容易對熟悉的東西有成見,此正是我執匿藏處,善知識適時指出盲點、死角,就發揮了無量功德;但只要你不給善知識機會,善知識也一籌莫展。

『自依止,法依止』是經典名句,原意是強調修行得靠自己努力,但強調太過,有意無意間就扼殺了善知識提醒的機會,『依法不依人』反而變成覆障五蓋的障眼法。

南傳中部聖典第一三一經《勝妙一日偈》有云:「慎莫追過去,亦勿寄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當下於此時,如實行諦觀,行者住于斯,安穩無障礙。今日當精進,勿待明日遲,死亡不可期,吾當如何置。若有如是人,安住於正念,晝夜無間斷,聖者遂稱彼,了知勝獨處。」

寫日記幫助大不大,決定於對過去與未來的態度,「如實行諦觀」不是要改變過去,只是學習善解過去、善導未來;深心信解此身即法身,正觀過去、現在、未來無常,放鬆勇敢的對待。 

 

第二章             寫修行日記的好處 

你今天過得很充實  你會覺得值得把它記下來

就好像你做了一個很好的夢

在夢裡發現一個化學方程式

你不趕快記下很快就會忘掉

你今天過得很不充實  你會覺得值得把它記下來

就像考試沒過關  你希望重考 

寫日記不開心,一定是錯的;

寫日記有壓力,也一定是錯的。

就像爬山一樣,剛開始會有壓力,但是爬完山,你會感到很舒服。寫日記跟爬山一樣,是件很開心的事,它可以像吟詩唱歌一樣開心啊。

寫日記有壓力,就像照鏡子有壓力,是沒道理的。照鏡子會有壓力,就像怨嘆母親把自己生得那麼難看,是沒有道理的。 

寫日記的快樂在哪裡?

用善解、善導、善護念的心寫日記,會發現過去和現在又可以重新連線。能重新面對過去,過去的事即變成了可以學習的境。以分娩新生命的心情,感受會無比充實。接受自己的過去有如接受一個新生命,沒有發大心,重生不一定是喜悅。

寫日記還可學習在表達上契合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從寫日記當中比較容易看到自他間的交互迴流與心境對流,由衷相信每個人的對待都是他已知的最好選擇。 

練習正語

有同修說:只要一想到正語,他就沒辦法寫日記,因為正語被解釋成「多說多錯、不說不錯。要完全如實地記錄當下,不可以和觸境當時有所出入。」事實上,正語主要的意思不是這樣,正語的意思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日記所寫的東西都要能導向法、導向梵行、導向世間增上。

有人擔心日記上的驗漏,常會牽扯到隱私,這是不相干的,只要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就沒有隱私不隱私的顧忌。就像小說裏的故事,有些人物我們很熟悉,甚至覺得有非常明顯的影射,其實都是對小說裏的故事太認真了。世間沒有別人,再怎麼寫,作者寫的都是自己內心的世界,大可不必做不知量的聯想,只要想到每個人都在努力走出來,就不會給隱私所顧忌的道德是非卡住了。

若真的顧忌涉及隱私,那也不妨迴避。老師對不覆藏的要求是考量是否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善解、善導、善護念,這才重要。保留隱私,不是覆藏。

正語需要不斷練習,稍不注意,人的貢高我慢、衝動不耐、不正語,就不經意地冒出來,透過日記的每天練習,不斷照見,可以千錘百鍊我們說話的善巧。

有的同修說︰「我就是在練習正語,所以我才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寫。」如果這樣,那就更沒辦法練習正語。或有同修會說︰「我平常跟人家講話,就已經在練習正語了,所以不須寫日記…。」

正語不是什麼都不說,更不是理直氣壯,想說什麼都說。正語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語默之間只有法,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說,所說的「只有法」都是感恩與慚愧,都是善解過去、善導未來,完全向解脫。

你跟親教師講話,容易維持正念,但是你平常跟人家講話,就容易散漫、失去正念。跟親教師講話,不易離開法;跟人家講話,就容易言不及義。寫日記等於跟親教師講話,它比較接近與「絕待」的對話,內心常常跟「絕待」對話,與「神」同在,容易鍛鍊正語。

我們平常的對話,多半不是以親教師為對象,絕大半彼此地信任度不夠;信任不足,難免有對待、有所求。不夠信任的對話講多了,很容易出問題。正語就是在鍛鍊由不夠信任導向絕對信任下的對話。

我們常常覺得說出來的話,都不是自己內心要講的。講錯話後,又常會後悔,這真的是需要練習。透過寫日記不斷練習正語,修行一定會有大進步。 

 

第三章        與善知識交心 

與善知識對話

所謂善知識,是指你可以絕對信任的人。只要你對他還沒有百分之百的信任,那麼這個人就一定不是你的善知識。善知識沒有要你信任他,你對善知識的絕對信任,是內心深處的自然流露。『絕對的信任』——不是他對你的要求,它是一個很自然的緣份。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從絕對的信任開始,這個絕對的信任就叫做「天真」,它完全不怕受到傷害,這是人性非常寶貴的特質。

現代人常覺得天真是很危險的事情,所以我們的自我保護隨時會跑出來。社會上很多應對,對話上就是難有絕對的信任!

但是我們一定要保留自己與『絕對的存在』對話的空間,內心做到絕待,才能夠與『絕對的存在』對話。

內心常與『絕對存在』對話,真的有助於打開心量,但這跟寫日記還是不一樣,就像心算跟筆算不一樣,你覺得心算對了,但是當筆算的時候才知道做錯了就像平時唸書,覺得自己都會了,但是真正面臨考試時,才發現不會,甚至考完試,還不知道答錯,更有甚者,收到老師改完的試卷,還不知道錯在何處。

信心的產生來自於對心的淨信,

不是來自於疑惑;

疑惑的產生來自於對心的無明,

無明不會變明。 

由衷地寫日記,可以消除我慢

寫修行日記,才看得出自己願意交出去多少;以無相無對象的心,多舉實例說明,親教師才方便指出你對境界抗拒的盲點。心胸不夠開放,修行不夠有魄力,障礙即生。

 縱使老師知道你的問題所在,在你的心量未打開前,講出來也沒用!最好主動發露,先由自己舉例,有面對問題的勇氣,才相得益彰此即「啐啄同時」。  

邀請善知識進入你心

寫修行日記是相信善知識,願意跟親教師交心。交心才能接受全方位的指導。把你的喜、把你的憂、把你的困難都寫在日記上,跟親教師報告,與師交心。

真的要修行,就要打開心量、毫無覆藏,讓善知識進入你的心。你是否願意認真對待每一個起心動念?願意將你的得力處、你的喜悅,跟親教師分享;也把你斷身見的不得力處、困難點,跟親教師報告,請求親教師指導。

過去就好比自己親生的小孩,以慈母心面對過去,就看到他還年輕幼稚,容易犯錯,接納他、引導他,相信他真的想走出來。對過去打開心,過去與現在才能連線。

對善知識打開心,就是對全世界打開心,心量大了,彼此才能珠光交映、涵容互攝,修行才有可能全方位的開展起來,並在行住坐臥、舉止進退中面面俱到。 

 

第四章        寫修行日記的態度與依止 

對境如鏡,看自己身心是否流動,境界已然流過?

是依世間思惟,還是依出世間思惟?

是依我欲、我慢、我使,還是依離欲?

是依生滅起落的趨避,還是依不生不滅的寂靜?

看到的是六根不知量的緊抓不捨,

還是出入無礙的六根清淨? 

要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寫日記

以慚愧心、精進心、恭敬心、禮佛的心來寫日記。感覺十大弟子──舍利弗、目鍵連尊者就坐在你的身邊,把自己交出去,完完全全地交出去。

用『過去已死、現在待生』的心來寫自己的歷史。已生是境、未生是心,以法為鏡,照見莊嚴法相,重新以法眼對境,以『三依一向』為尋伺,由衷地報導歷緣對境時的依止——是依世間思惟,還是依出世間思惟? 

對境如鏡,看是否身心流動,境界已然流過?

寫日記可以照見我們現階段身口意的狀況,照見我們六根觸是明或是無明。

寫修行日記是獨對蒼穹的告白,是面對天地的交心。學習放鬆由衷地接受自己,用完全『非我』、『非我所』的心,交代曾有過的『我欲、我慢、我使』。

覺得寫修行日記很有壓力,其實是不善取角,多取其正面意義,想像這是鍛鍊八正道需要面對的挑戰,相信這樣的壓力,對身心有所增長,願意再忙也要寫,再忙也要回來重新面對一整天的觸境,好好地消化、過濾,即使忙得無法寫很多內容,但是至少願意寫驗漏(不如法)的部份。 

放下行蘊的衝動,寫一篇生命的告白

或許你一直覺得,身邊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讓你忙得抽不出空來寫日記。其實不寫日記,也是衝動,是一種不願意停下來的衝動:

真正的大事是無事,無事才是大事,

要把寫日記當成無事,

真正的修行是學習無事,學習面對事,無對立。

每個人在臨終之前都要寫一篇自己走過的路,每個聖脈的皈依弟子,都要留下這一篇,遲早要面對的,何不早點提筆,好好用心寫這一篇,寫下你走在四諦八正道的生命足跡吧!

寫日記,也有塵埃落定的作用,讓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塵埃落定、水清見底---

寫下來是已生的境,可以沈澱;

不寫下來是雜念,念頭還搖擺不定;

寫下來可以看到漏,接受漏,讓它沈澱、消化,

同時也看到漏可以滋養,好像吃苦有如吃補! 

 

第五章  修行日記內容與格式 

修行日記格式內容

(一)睡眠時段(包括打盹、午睡):

    .   睡前作意:

     a  入睡前最後的姿勢:

     b  入睡前最後一念/息:

     c   醒來第一念/息:

     d   醒來的姿勢:

.   夢裡修行素描:

.   醒來作意:

(二)聞思時段與摘要:

(三)靜坐時段:

(四)經行時段:

(五)飲食知量:

. 藥石作意:

      a  食前作意

      b  食中作意

      c  食後作意

(六)修行素描

          a  善解、善導、善護念素描 

          b  四正勤素描 

          c  五禪支素描

(七)今日驗漏:(六根不知量、身口意不清淨)

(八)明日進度:

善解一心【生死平等】:悲心無量

善導絕待【生滅滅已】:慈心無量

善護念    【寂滅為樂】:喜捨心無量


 

修行日記內容說明

一.睡眠時段

一有想睡的念頭生起,就開始下達決心︰從現在起,就正知正念,一直到睡前最後一念、睡前最後一口氣,直到入夢用功,都是正知正念。

睡姿採右側臥。右側臥的好處是不會壓迫到心臟,休息效果最佳,而且右側臥時,鼾聲會減少一半,比較不會吵到他人。 

() 睡前作意

睡前作意可以配合:光明想、入夢精進不放逸想、出離想、起床想。

起床想,指的是我醒來的第一念是什麼、醒來第一口氣是什麼。睡前作好作意,然後再看看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是不是這樣子、醒來的第一口氣是不是這樣子。

醒即起、不賴床。決心醒來,要去看醒來的第一念、醒來的第一口氣。不要有成見,但是要有決心。

所以,睡前作意是:第一次對明天的修行下達決心。不管身心多麼疲累,睡前作意一定要做好,都要有很強的決心去看,決心在夢裡做到慈悲喜捨,用慈眼、慈耳、慈鼻、慈舌、慈身、慈意來待人。 

() 睡前最後息、念,醒來第一息、念

睡前的最後一念是指昏沉前的最後一念,

睡前的最後一息是指大昏沉前的最後一口氣。

看它是在呼氣?還是在吸氣?是在呼氣後的止息?還是在吸氣後的止息?

醒來第一口氣、醒來第一念也是這樣子。我們也可以配合吸氣作意某一個法、呼氣作意某一個法。比如

吸氣作意寂靜,呼氣作意無常;

吸氣作意寂靜,呼氣作意苦;

吸氣作意寂靜,呼氣作意無我;或者

吸氣作意向解脫,呼氣作意依遠離;

吸氣作意向解脫,呼氣作意依離欲;

吸氣作意向解脫,呼氣作意依滅。

作意的內容,由當時的身心狀況來決定,同時以法作意與出入息念來配合。

睡眠時段指的是從幾點入眠到幾點醒來不再昏昏欲睡的時段,包括睡眠、打盹的時間。可以打盹、午睡,最好是十五分鐘左右。打盹、午睡之前也要觀呼吸。

睡眠不要用鬧鐘,最好是鍛鍊醒來就起床。只要今天沒有正知正念地起床,一天好的開始就會給破壞了一點點。晚上睡覺,練習正知正念上床,早上醒來,也練習正知正念下床。不要一起床就習以為常地從床上跳下來。

另外,不要太在意睡多睡少,自然醒來就好一開始會有過渡期的調整,你或許不習慣這麼早就醒來了,或者說怎麼睡過頭了,都沒關係。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才用鬧鐘或者請別人叫你起床。

一開始,不要太計較自己睡多還是睡少,因為重要的是:睡前的用功、醒來第一念、醒來第一口氣的用功。

每個人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像愛迪生晚上睡三個小時,但白天打瞌睡,愛因斯坦卻睡十個小時;睡多睡少不妨礙一個人的成就,所以不要對睡眠量抓得太緊。當然,我們不希望像愛因斯坦睡得那麼多,他可能是因為用腦過度,一般修行的人大概沒有那麼嚴重。 

() 夢裡的修行素描

每一個人睡眠中一定會作夢,你覺得無夢並不是真的無夢,只是不記得了。完全不記得就寫無夢。記得夢的話,就寫夢裡法作意的百分比,以及法作意的內容是什麼。比如夢中的法作意有沒有慈悲喜捨、有沒有六根守護、有沒有身口意三妙行。如果修行還沒有辦法進入夢中的話,那麼修行還不算及格。 

二. 聞思時段與摘要:

主要是記錄聞思時間的長短,摘要記錄聞思的內容。

透過聞思,一再咀嚼、體會「無常、苦、無我」,菩提心就會自然生起,以這樣的菩提心、出離心來下手,修行才不會太用力,否則修行都容易太用力了。

你說你就是沒有出離心,你沒有出離心,怎麼修也不會有出離心,出離心不是修來的,出離心是來自於聞思。 

三.靜坐時段:

每天至少打坐一小時,並且要記錄時段。一開始練習,選精神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是自己「供養三寶與十方眾生」的時間,須萬緣放下,誠實面對自己身心五蓋的時候。

打坐時段要寫出方法和要領︰

第一個最重要的方法:一定是出離想,有出離想才有辦法修習禪定。

出離想是離開世間思惟,離開人我對待,真的能夠獨對天地,真的能夠面對每一個人就是面對全世界都能夠在每一個觸境與三寶同在,而不是與世間的二元對立、善惡是非的價值同在。

上座不只是為了體會五禪支(請參照本章後面說明),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遠離欲染的誘惑、遠離不正語、遠離不善巧的尋伺;離貪念、瞋念,至少在上座時要做到無貪念、瞋念,打坐才不會很拉扯用力。

所以打坐要確實做到出離想;做到了出離想,接下來才可能「尋」「伺」,把「尋」看成是一種內在對話,才不會生煩惱,因為已經出離了,才可能不對世間的任何境界做反應。

第二個方法可以用數息法。

第三個方法可以用出入息與「慈悲喜捨」、「無常苦無我」的法作意配合。

第四個方法可以用觀想︰可以觀太陽、月亮,可以觀地水火風,可以觀顏色(青黃赤白)。

以上這些方法最根本的原則是:全心全意地呼吸,去體會一種心肝底(大約是臍上兩指幅的下脘穴)的呼吸。

心肝底就是由衷,就好像我們非常由衷地跟人家問候一聲「早安」、說一聲「謝謝」的那種說完話、心會開的感覺,甚至感動全身的那種感覺,這叫做「心肝底」。 

四. 經行時段:

經行是知道自己是怎樣在走路,可以快可以慢,但不能慢就不能快。在走路當中去體會走路的衝動。

經行過程可以看到身心(名色)交會的轉折:意動à身動à意動。

先練習慢,練習右腳提↓移動↓落腳,好像有三個步驟,在每個步伐之前,都有一個「停」。即:

à提腳,停à移動,停à落腳。

當右腳完全踏在地面貼地的時候,換左腳。一樣是:

à提腳,停à移動,停à落腳。

當妄念生起時,一切動止息,直到妄念消失,再繼續經行。要去體會提腳à移動à落腳,整個注意力都安住在提、移、落,一點也不費力。

「尋」是注意力整個去感覺提、移、落前後的壓力、張力,然後去體會那個提、移、落的觸。

當注意力慢慢收攝在步伐的動作,熟練而不費力了就是「伺」。

這時候由於身心的單純、人我相的遠離,喜樂就會很自然的產生。

當喜樂產生的時候,人我對待就消失了,喜樂的相就完全蓋過人相、我相,這時候一種帶有身體明觸的開心襌悅生起,那就是「喜」。

接著一種寂靜廣大、無內無外的相自然生起,那就是「樂」。

寂靜相生起的時候,只要再放一些些,「世間盡在心眼裏」的「一心」覺受就生起。 

五. 飲食知量:

「知量」是指知道有益於身心輕安的量,同時包括飲食過程能如實觀察味覺、嗅覺、觸覺(口感)與出入息、注意力起落的來去流程。

吃太多會妨礙如實觀察,要能觀察,飲食就不要過量,因為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觀察。

為了如實觀察,只好少吃一點。這樣的觀察絕對有助於身心清淨。可見藥石的作用,不僅可以滋養身體,同時也可以讓我們的身心變得更清明。

早餐、午餐、晚餐,知量就寫「知」,不知量就寫「不知」,沒有用餐就寫「無」。

 藥石作意:

一、  食前作意:吸氣時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呼氣時默念

「供養一切眾生」。

二、食中作意:感覺口腔內咀嚼的食物,從有味變成無味。這樣的練習,為的

不只是感恩惜福,但更值得練習的是去體會味道的生滅無常;體會眼、鼻、舌三根的抓取消失。它可以幫助我們離欲;完全放鬆才看得到欲望的生滅,進而體會佛法所說的「滅」。  

三、食後作意:吸氣時默念:「感恩佛、感恩法、感恩僧」,呼氣時默念:「感恩一切眾生」。

六‧修行素描

關於修行的素描,可以是善解、善導、善護念,可以是四正勤的檢驗,更可以是五禪支的導向。隨各人修行的方針自定。玆分別簡述:

(一)善解、善導、善護念

一、善解:是「由衷瞭解」,進入對方的心,相信彼此都是要走出來。

二、善導:是以「真愛」與智慧的體驗來善巧引導。

三、善護念:深心嚮往佛陀,願依止佛陀的心,護念初衷。見世間苦樂迴向,發大心與佛陀善知識同心同事;有信才有信心與善知識連線、同行同在。 

(二)四正勤

已生之惡令調伏:

看到五蓋生起的用力,而自然地放下不抓。

見欲貪蓋,如染色的水,

不能以境為鏡,無法照見自己莊嚴法相;

看到恚礙蓋,如沸滾的水,

意欲受到阻滯,一時無從冷卻,

看到消沈蓋,如池塘水藻密布,淤滯了,

身心不流動,無從體會念念不住;

看到掉舉蓋,如勁風吹皺水面,

行蘊衝動,無法克制停下;

看到疑蓋如迷路,逞強、

不肯歸零,不肯回到初發心。  

未生之惡令不起:

此是指六根知量。「知量」就是不偏不倚的平等心、捨心。

做到「見以見為量」就是在看見色塵的時候,就看見色塵(相)是前景,非色塵(非相)是背景,能把「無色」當成「色」。有如在白布上彩畫,甚至可以看成粧畫虛空,在虛空中繪圖。

做到「聞以聞為量」就是在聽見聲音的時候,能夠一起去聽無聲,不但外無聲,而且內無聲,把無聲看成一種聲音,一直去聽,聽到聲與無聲同時存在,有聲與無聲等量齊觀,這樣才不會為聲音所攫取。

做到「覺以覺為量」就是做到鼻嗅香塵、舌嚐味塵、身觸觸塵的時候,也能一起去嗅無香塵、嚐無味塵、觸無觸,這樣就是心如虛空地嗅、嚐、觸。

做到「識以識為量」就是「知道」與「不知道」等量齊觀。知道(認識)就知道(認識到)自己不知道,就不會給「知道」所抓取。

把所有的認識看成看到「變戲法」,所看到的只是戲法的前景,背景是無常、苦、無我,前景是背景的投射,如影子戲。光線是五蓋遮障(無明)或大日如來(明)。沒有調伏五蓋,就等於沒有充足的光線,無從看見全景。 

未生之善令生:

這是開發七覺支(七菩提分)。

七覺支由念覺支開始,到捨覺支結束。念覺支是捨覺支的開始,捨覺支是念覺支的完成。念覺支也是一種捨心無量(平等心),也是一種無常想,看到無常,知道一切都會過去,一切的過去都在提醒鑑往知來。

「知來」就是如實知見,不再活在過去的陰霾,不後悔、不自責,不斷歸零、勇於擔當,這才是真慚愧,真的醒過來。

一直歸零、歸一,一直回到初發心,勇猛精進,真的依戒修定(六根知量做到六根律儀與身口意三妙行),依定修慧,依慧得心解脫,依一時心解脫如實知見四聖諦。 

已生之善令增廣:

    這是指得戒、得定、得慧。

「得戒」是指在每一個觸境,做到自然不費力地不起恚礙、欲貪、消沈、掉舉。

「得定」的意思是指觸境做到起心動念,都是一心,心包太虛,世間在裡面,每一個觸都是心在頂峰,絕待天地的面對世間,念念不住,住於捨,清淨無染。

「得慧」是指心境一如,每個觸都見到心境一如,不疑不惑。「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心

一、尋:

古代漢字的「尋」有度量衡的意思。出入息上的「尋」好像在量我們的呼吸,量它的輕重,斟酌其長短、滑澀、緩急,去感覺我們的身體與呼吸的關係,感覺我們的心念與呼吸的關係。在斟酌體會中去「尋」找一個省力的點,最不造作的點。除了呼吸的「尋」以外,日常生活的整個取角、切入點,也要有一個身心的著力點、安住點。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找到的著力點就是——

六根守護,依止四無量心,

住在遠離界、離欲界、滅界、解脫界。

上座的「尋」是無常想,也就是對任何身心實相的生起、消失,完全接受,零造作,零抗拒地體驗。 

二、           伺:

尋是找到著力點,「伺」是反覆體會這個著力點,駕輕就熟,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真的感覺,整個身心都可以安住在空氣裡、安住在氣流上,甚至整個身心都消融在空氣裡,身心完全消失。

體會身息相依、心息相依,這叫做「伺」。 

三、           喜:

喜樂來自出離世間思惟,完全遠離世間有對、有諍的取角,願意完全放下對世間的抓取,完全回來身心的明觸,體會無對象、無可抓的流動,突然整個心,開了起來。

「喜」指的就是這一種心開所引發的身體全身震動、酥麻。配合由衷呼吸,心肝底湧出的酥麻張力更大。

「喜」是一種提神,一種向上向外的張力。這一種開心的喜感,對打開身體的隔礙很有幫助。 

四、           樂:

繼續在喜相上尋伺,突然會有一種綿延不盡、一望無際的寂止相生起,這時身體有興奮酥麻脫落後的寂靜,心變得無邊際的遼闊廣大。體驗「樂」是一種安神,一種向內向下的引力,一種與天地同根生的感覺。 

五、           一心:

當我們在樂相上繼續尋伺,突然樂感脫落了,好像世間盡在眼裡,那是全方位毫無遮障的感覺,整個身心變得極為柔軟、無比清淨,含容一切---

心在頂峰,每一個觸,都體會「見境即見心」;

個觸,都觸到天地的出入息,心是全開的,境也是全開的。

這是心境一如,圓滿的醒覺菩提,這就是「一心」。 

七.今日驗漏(六根不知量、身口意不清淨):

寫日記,如果沒有具體記下六根的漏,就是沒有做到驗漏,沒有做到驗漏,就是沒有慚愧心。

如果沒有漏可以驗,那表示你今天已經做了一天的阿羅漢,已經達到無學的果位了。所謂無學就是不用任何的自我訓練,或者過去的自我訓練已經完全做到了,已經「五分法身」俱足了。你今天沒有驗漏,多半是你在放縱自己,沒有很認真地面對自己的身口意。

也許你今天的漏多到寫不完,但是可以從現階段可以對治的漏寫起。發現了漏,要將漏轉變成為戒,沒有持戒是不可能修定的,沒有定力,智慧是難以開展的。

佛法一定是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依慧得心解脫,依心解脫得解脫知見。這就是俱足「五分法身」。 

八.明日進度:(對明日的修行進度佈達決心)

最好每天晚上能夠佈達:我明天不對任何人起一絲一毫的不可意,包括不耐煩、瞋念、害意或惡意。

只要做到了一天,第二天就會有信心,做到了一星期、兩星期、半年、乃至一年,對法的信心就越來越強,以這樣的決心來修行才會快。

對別人的不耐煩是瞋念,對自己苦受的不耐煩,也是瞋念,所有的不耐煩都是瞋念,對任何事情有不耐煩,就是對整個世間的不耐煩。

有了這樣的佈達,修行方向就很清楚,一針見血。當你一整天都沒有起瞋念,這一天會很輕安的。這樣來修行才快,才容易上道。

單單是日記能寫這一句話:「今日未對人起一絲一毫的瞋念」,就值得你恭喜自己了,這日記就開始有活力了。若這點都做不到,日記是不及格的。所以,日記要及格不難,只要做到這句話:

「不對任何人、任何事起一絲一毫的瞋念。」

你有這樣的氣魄嗎?

瞋念調伏以後,開始佈達對治貪念:

二十四小時以內,不對任何人、任何事起一絲一毫的貪念,這多麼的有氣魄啊!

有時候會覺得貪瞋轉薄了,但與人的溝通障礙卻增加了,這又是修行上極需校正的重點:正語。這時候日記可以佈達每次開口說話,做到善解、善導、善護念。

日記就是要這樣佈達,這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修行本來就是要這樣,重要的是出離心堅定,佈達內容很具體。不然,填寫再多的表格都沒有用,所有的表格為的不外是輔助照見!
               日記格式
參考直接按此列印
http://www.dharmalineage.org/Todo/Articles/修行日記表格.doc

 

第六章        無所求的愛─是修行的開始也是修行的完成 

真正的愛是單戀,真正的愛是無所求。

完全不在意對方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愛,愛得深徹,愛得無量,

是這樣的愛,讓自己完全交出去。

只有佛陀的身口意,完全沒有自己的身口意。

此是出入息念十六勝行的第一步(捨遣隨觀)

這是最後一步,也是第一步。

這樣的愛,愛得無畏,愛得自在! 

願每一個人的心田綻放蓮花,遍滿虛空。

        無所求的愛,就是四神足中的『欲神足』,當內心由衷佈達決心,這個由衷度做到爐火純青,就是金剛不壞的菩提心、出離心。

此欲(chanda)不是隨逐眾生,幽微難知,猶如煩惱隨眠的「我欲」,是永不退縮、明若觀火的願力。由衷度只要雜染一點點的我慢,就會受挫或經不起誘惑,一下子就捲入漩渦或陷入流沙。

        無所求的愛,就是三解脫門中的無願解脫門,不願三世流轉,唯願三際一時,把握現在,不空談、不好高騖遠,唯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步一腳印,幫助一切眾生正觀無常,念念不住、不動如如。下手處就是不斷問自己:

能接受現前內外五蘊的不安嗎?

能如實觀察現前內外五蘊的聚散浮沉、生滅起落嗎?

能把三界眾生的痴迷輪迴(淪落我慢)放在心上嗎?

能看到這些輪迴起伏的眾生就是自己最愛的人嗎?

能看到每個輪迴的眾生都是過去自己的迴向嗎?

能接受這樣「過去的自己」嗎?

當你能把別人看成是「過去自己的迴向」,也就能把過去的(已生)自己,看成是「別人的迴向」,一切都是迴向,一切都只能重新開始,重新以無量清淨的慈心來對待這個迴向。

這樣的對待就是絕待,看到所有的別人都是「過去自己的迴向」,都是無始劫來的「界相聚」(物以類聚)

    只有無相懺悔,無條件、無所求地對待,活出「未生」的自己,這才是「父母(根塵識)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入流而無所入」的初果聖弟子。

見自己佈達的決心不夠由衷,承認自己尚未清醒;見自己心不開,喜樂不生,承認自己猶與過去過意不去,與「世間」葛藤不斷;見自己尚未「出離世間」回報眾生恩,承認迴向世間的「貪瞋痴慢疑」,遠多於發自四無量心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有這樣子的承認,慚愧心由衷生起,再也不判斷別人了,要看就只看別人走出來的心,看到別人為走出來所付出的努力,再也不嫌別人笨拙,只看到自己不善巧引導。 

 

第七章        問答篇 寫修行日記釋疑 

導師對學生的開示

學生請示:提到日記是一種歸零,覺得這是學生很大的問題,很難完全回到告解,完全回到由衷的心。

導師開示:每天要有一個時段,完全地收縮膨脹。從我們做得到的部分開始,不要佈達做不到的部份,一定要有一個交代得過去的底線。不然,你很快就會覺得生命沒有意思了。

每天都願意與天地交心、歸零的日記就是「完全收縮膨脹的日記」,一天給自己十分鐘、二十分鐘完全收縮膨脹的時候,你真的要有赤裸裸面對天地的時候。

一般人的習慣,比較傾向於寧可打坐,也不要寫日記,以為打坐有用日記沒有用,通常都是對過去不消化的後遺症。

事實上,寫日記比打坐容易,如果寫日記有困難,那麼打坐會有更大的困難。你拿紙筆運算的能力,要先練出來,才有辦法作心算

寫日記跟打坐,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可以說,日記是打坐的基礎,把那 個尋伺練出來,在寫日記的時候,練習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絕待。筆一拿起來就是絕待,對待的念頭一出現,筆就放下去,這樣就是在打坐了!

真的要給自己三十分鐘,真的願意放下一切做別的事情的衝動。儘量用 善解、善導、善護念來寫日記,每天日記至少有一個到三個成功的例子,在共修會報告的時候,可以分享這樣子生命的體驗,這樣大家來參加共修會,才會有分享生命的感覺。

學生請示:怎麼樣把自己完全地交出去?我覺得很難。自己最近常在想生死的問題,也非常清楚無常。我們真的誰都不知道下一分鐘會怎麼樣,但是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夠準備好﹖?準備好隨時可以走。

導師開示:一定要完完全全地做到世間在裡面,才有辦法體會什麼叫做「不來不去」。當你的生命是完完全全廣角的時候,你才真的看到生命!

我們都是為了一大事因緣而來,為了解脫、為了完全的自由、為了完全看到生命,這樣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白來。

要準備死,就是要準備生;準備活,就要準備成佛,至少要完全做好世 間在裡面。一起來體驗心包太虛;一起來體驗佛陀的心。

為什麼不能夠把你的配偶,看成是佛陀的配偶呢?為什麼不能把你的父親、兄弟姐妹看成是佛陀的父親、兄弟姐妹呢?

你發大心就是佛陀的心,就是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時,你會覺得很美!這樣會很難嗎?

學生請示:請老師再開示「寫日記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絕待」的意思。

導師開示:就是怎麼去善解、善導、善護念!

善解:待如己出,「用世間沒有別人」去理解事情,因為沒有別人,每一個對待都是在對自己,你怎麼對待別人,都是對待自己,這叫做由衷。

你每一個對待,都在對待佛陀的親友,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跟佛陀沒有親戚關係,沒有一個人不是佛陀的血親啊!

你對待每一個人,都要問佛陀的意思,這樣叫絕待!初看好像是對待, 但事實上不是,就像基督徒說的:你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對得起上帝,都要問上帝的意思,這樣就是絕待。等於是對天對地有交代,心地光明。上帝、佛陀要的是真正的愛,要的是你真的愛人如己,不會要你跟他對待,所以叫絕待。

學生請示:覺得還有很多的不足,想重新倒帶,在觸境中反覆尋伺,好讓寫日記時,能夠放鬆而完全地收縮膨脹,但實際上,好像還有困難。

導師開示:可以是五分鐘,可以是十分鐘,讓那個時段裡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絕待。

絕待就是完全收縮膨脹,不再有所求了,因為求也求不到啊!

你靜下來的時候,還求什麼呢? 
該有的都有了!沒有的也沒有了!
來的都來了,去的也都去了,還要什麼呢?
能有的都有了,不能有的也沒有了﹗
 

這時候就回來完全無所求、無條件、無對象的心,跟佛陀同一心,就這麼二、三十分鐘,去體會那個無所求、無對象、無條件的感覺;去體驗:我已經死了,再重新回來世間的那種感覺,把這個想像力鍛鍊出來,對生活的品質會有絕大的幫助!

想像你死了以後,再給你三十分鐘,重回來人間,你會多麼的珍惜啊!我們的問題都出在太不珍惜生命、太不珍惜還能夠在地球上呼吸的這個生命!

所以,你說:「這樣的法好難,好像不能幫助我斷身見。」其實,法絕對不難,難只難在一向太用力了。 

    法就是「尋伺」

    尋是找到體驗的著力點,

    伺是反覆斟酌,放鬆再聚焦。

    尋而後伺、伺後又尋,打開心量,謙虛柔軟。

    法就是「世間在裡面,世間沒有別人」!

    法就是「心包太虛」! 

只有心包太虛的心才是心,不然都是把自己的心矮化了,矮化的心絕不 是我們的本心。就這樣子練習回來這個心包太虛的心。

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候,都有這樣沒法計較、也不想計較的時候。

真的珍惜生命和不珍惜生命是天差地別的。我們都很不珍惜生命,我們 都覺得活著是理所當然的,我再活到明天,或再

活一個禮拜,都是理所當然的!真的只有死掉再回來的人才知道珍惜,才知道寶貴!

寫日記的時候,從頭到尾都是絕待的念頭,只要出現些許對待,就是想 蘊妄動;絕待是想蘊不動。一切問題都出在我們的想蘊。想蘊一動就是對待了,一動顛倒妄想就起了!

學生請示:當我們看到收縮的時候,是否把收縮膨脹當成境界,然後用佛陀的心來看待收縮?

導師開示:收縮膨脹不是境界,收縮膨脹是心境一如!
 收縮是一種凝斂,是一心!
 膨脹是無量心,也是一心。

一心就是世間在裡面,全方位、無對象,所有的資訊都是全開的流動,完全沒有障礙,沒有對象所以沒有取相。所有的資訊,只要是利益眾生的,全部都流進來,它是沒有成見、很謙虛好學、完全開放的狀態。尊重每個點,每個點都是中心,珠光交映、含容互攝。

心靈活了,可以收縮到無限小。『無限小』的意思是每一個點都是生死點,它即死即生、截斷眾流,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業相,所以才能無限的小。

無相才能無限的小!只要有相,心就不可能無限的小。

想蘊調伏了,對過去,只有學習,對未來,只有放鬆再聚焦,兩頭俱截斷,不再瞻前顧後,一切從當下開始,當下只有佛陀的心:只有法,沒有我!只有現在,沒有以後!這就是收縮膨脹,完全收縮完全膨脹,到處都是。

學生請示:老師以前曾講過「善解」是膨脹,「善導」是收縮,請再說明。

導師開示:尋是善解、是膨脹,伺是善導、是收縮。

生命是障眼法,因為我們都給意識的取相障礙了,「諸識法如幻」,我們認識現象,六根一觸境就取相了,取相就著相了,就沒有看到「看到就是沒有看到」。修行人每一個聽到,都要聽到沒聽到,捨心,完全的捨心。只有完全捨心,才真的看得到、聽得到,這叫見「諸相非相」。 

每一個尋都是諸相非相,

每一個尋都是上下兩千五百年在看事情,

每一個尋都是心包太虛地看事情。 

用完全膨脹的心來尋,然後用最謙卑的心來收斂。看到每一個別人都是 自己的迴向,今天你看到境界不好,境界就是你

自己的迴向,沒有別人!想到一切都是自己的迴向,就覺得自己很不足,很慚愧啊!一點都 驕傲不起來,想要驕傲也沒辦法驕傲,只有不斷地學習。

學生請示:在寫日記的時候,回觀一天的觸境,有時候會看到一天的漏很多。

導師開示:看到漏很多,所以謙卑。看到漏不是生自責的心,而是覺得自己可以進步的空間好大、可以學的東西好多。驗漏一定是為了乘願再來,真的要重生,才叫做驗漏。我們的問題都是失去初發心,沒有保持死去再活過來的心。真的要有好學的心,就好像你剛來美國,留學的第一個月、第一天,充滿憧憬,謙虛學習的心。

學生請示:面對收縮,可以更放鬆地面對這收縮,要去接納它﹖

導師開示:完全接納就是一種好學的心、歸零的心、乘願再來的心,這樣才能導向法啊!不然﹐你很快就消沉了,稍一放鬆,欲貪可能馬上就跟著生起,因為他一定要靠那個欲貪來平衡消沉。

喜心的第一步驟是放鬆,這是一種方便,因為如果你沒有放鬆,連下一 步都沒辦法做了,可是如果你只有做到放鬆也是沒有用的,還是沒有找到要領。

以太極拳來講,光是放鬆,身姿不中正,也不可能真的放鬆,你還是要 找到中心點。所以放鬆需要找到中心點,只要沒有找到中心點的放鬆,都是不可能完全鬆的。在收縮中,一再的放鬆,還要加上法的依止,才有導向。

學生請示:不共皈依應該是跟老師同心同事‥‥‥

導師開示:所謂不共皈依,你的心必須是完全出家的,我們的在家是為了與眾生沒有距離,是為了入眾生心行,是為了示範在家也可以修出家行。不共皈依就是跟你的親教師同心同事,每一個不共皈依弟子,每天都要問自己:「什麼是不共皈依?我真的每天跟老師連線嗎?」

我們真的跟老師同心同事了嗎?

我們到底在同什麼心?

在這個世界上,你如果沒有跟任何一個人同心同事,你的生命就是還沒 有活出來。這個世界上你必須至少跟一個人同心同事,他不一定要是親教師,但至少跟一個人同心同事。你如果沒有跟同修同心同事,這就是你的危機!這就是你的惶恐!這就是你會消沉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跟你同心同事,所以你很孤單!很寂寞!因為別人都不 知道怎麼跟你同心同事。

這個同心同事值得我們一直放在心上,而且這是最值得做的事。同心同事才能讓生命的揮灑
淋漓盡致!這樣的生命最充實!最美!最真!一想到同心同事,就想到「受和尚教,當願眾
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我們自己的心不得不純淨!
只有自己先走出身見的囹圄,真的實踐一分法身慧命,同心同事才會由理想變成現實,整個
生命的莊嚴都在這裡找到!

你找到生命的意義了嗎?

你找到同心同事了嗎?

沒有找到之前,你永遠都會寂寞的! 

真的!最美的感情就是同修梵行,這世間的苦難就來自於人跟人之間沒有這種信任,沒有幾個人真的相信同心同事的可能!

怎麼讓同心同事這四個字成為可能?一定要提起勇氣,自己先走出來,誓願成就五分法身!讓我們一起來點燃這樣的熱情,一起來回報我們摯愛的世間!活著,不為別的,只緣與如來同為一大事因緣而來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