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命的莊嚴

 大卿導師  主講‧2003.08.24開示於台中共修會請法摘錄


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他需要不斷地去接近非佛教徒,以減少非佛教徒對佛法的誤解。大部份的人聽到宗教都會排斥,所以我們聖脈去公家機關或私人團體傳播法音時,通常都會碰到一個困難,就是一般人聽到佛教或其他宗教,都會覺得宗教是一種排他性的東西,或覺得是一種教條,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這個誤解阻礙了非佛教徒對佛法的深入了解,但是佛教真的是一個宗教,但是我們好像又必須把它包裝得不是宗教,這是一個蠻尷尬的事。我們如何從這種兩難的處境中走出來呢?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的方向。 

基本上,佛教是一種很勇敢、很有前瞻性的信仰,所謂勇敢是說它願意來面對問題,去看到問題的根源,進一步來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所謂前瞻性,是它不會只看眼前的選票、派系,會整體性看待問題。佛法很實在,沒有什麼教條。我們聽到佛教就好像要人離開欲望,這聽起來好像是教條,事實上,這不是教條。因為面對欲望,我們一開始就說,我們如何提升欲望的品質,不要讓欲望變成一種重量不重質的東西。基本上來說,欲望的質提高後,它就沒有量的問題了,因為質提高後,他會進入一種境界---那就是當他想到欲望時,欲望已經完成了,他根本不需要處心積慮用盡心思地去完成。 

欲望的壞處是多半有一種排他性、獨占性,比如狗吃東西,當你一靠近,狗就低吼著,怕你去分享牠的食物,很強的領域性。欲望也是一樣,當你慢慢的看到欲望的本質後,你就會覺得欲望沒有多大好處。本來欲望的好處是,打個比方說,我們喝茶是為了提神,如果喝茶不能提神,你就不會想要喝了;如果是吃巧克力提神,雖然有提神,但過一陣子又感到疲勞,那這個也不是我們所要的。 

佛教是用一種很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問題,好像我們常說的男女關係,是為了拉近距離,但是我們看到很多男女關係的發展,卻沒有拉近彼此的距離,這些問題都是佛教可以帶給社會的一種內觀,一種洞察力。世間需要這種智慧來領導,因為在世間法裡有心理學,但心理學在這方面的探討卻非常的少,我們不是要看低世間法,因這種問題應該是很明白的事,我無意要世間人打開心量來接受真正的宗教,真正的佛教,也沒有想要包裝。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叫瑪哈瑞希的超覺靜坐,這在美國六0年代很有名的,來學法的人數以百萬計,像當年的披頭四、還有名導演伍迪艾倫的前妻都是他的學生,他們叫做超覺靜坐法,他們試圖將自己包裝成不像宗教,原意為的是讓更多人接受,果然發展得很大、很快,後來美國人還是不接受他不是宗教,我覺得這樣也是很尷尬的事。超覺靜坐在西方簡稱TM,他有一種印度教共同的屬性,就是世間是快樂的,沒有什麼痛苦。人家問他說,耶穌有沒有痛苦呢?他說耶穌沒有痛苦。 

但是呢,生命的問題它一定是存在的,並不是說修行後問題就不存在了。修行的意思不是說問題不存在、世間苦難不存在,修行的意思是「承認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問題也許解決不完,因為有生命就有問題,佛法就是教我們更要有心量、更有智慧來面對問題。不保証世間的問題都會解決完,甚至也沒有所謂解決,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和這個苦共存。這個苦是什麼呢?是我們會老、會病、會愛別離,會有好惡,這些都是苦。人口過度發展、生態破壞等等,我們沒有辦法否定這些是苦,這些真的是苦,尤其是疾病的壓迫,戰爭的破壞啦,當我們看到有人將另一群人活埋的時候,你不可能覺得這不是苦,我們如何有更大的心量來接納世間的苦難,如何以更大的歡喜心、欣賞的心量,來接納這個苦。 

那些很想走出來卻走不出來的人,我們接納他們的意思,不是要對號入座,並不是說他豬狗不如,我也變成豬狗不如,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還是要將他導向,讓他像一個人,願意告訴他什麼是人的尊嚴和莊嚴,這就是很多佛教要做的事,需要我們去實踐的地方。面對這個,我們沒有時間可以去消沉,佛陀比喻「世間如火宅」,火燒眉毛了還會消沈?有太多事需要我們一起去努力,需要我們同心同事。 

現在我們開始msn討論問題,但要針對自己的問題,因為每一個別人的問題都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看到別人就像看到一面鏡子一樣,每個別人都是我們的迴向---

感覺別人不好,那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好;

當我們看到別人不好的時候,我們不是要和他們一樣不好,

而是我們要做得更好。

但這個更好又是沒有對象的,就像光光相照,花開不為誰開。花香也不是因為你的存在花才會香,那是我們生命中自然的香。用佛教的話來說,那是法身的香,讓我們一起來綻開法的芳香。 

學生問:有同修在面對夫妻相、家庭相的黏著無法超越,在這方面我們同修如何去做好同修梵行呢?

 

導師答:她今天仍會那麼苦,是因為他看到的榜樣不夠明顯,也許我們己經是人家的榜樣了,但是這個榜樣還不夠明顯,因為她還是會羨慕人家兩情相悅的同修梵行,她還是會羨慕那一種人間美滿的夫妻關係,那種又能圓滿世間法,又能圓滿出世間法,很多人在嚮往這種事。有些同修也是,既嚮往世間的圓滿,又嚮往出世間的圓滿,但是真正世間的圓滿,不是要你去同時圓滿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而是說,世間能不能圓滿,是有它的因緣,你真的能圓滿的是出世間法,等出世間法圓滿了之後,那世間法能不能圓滿,那真的要去看因緣了。

 

我們無所求的在看待世間的因緣,沒有要對號入座;想去圓滿世間,一定會有非常大的苦迫。世間不圓滿已經是苦了,我們又用欲望來強要它圓滿,那就會有更大的苦迫。那今天我們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呢?我們唯有讓自己走得更篤定、更清楚,讓我們的示現更明白。佛教沒有要我們一定要出家或在家,但是佛教要我們真正走出絕待天地的愛。這個絕待天地的愛,不是要去圓滿夫妻的關係,因為這個關係可遇不可求。

 

我們沒有要去改變對方,我們也不能要對方和我們一起來修行,因為修行是一種自覺。沒有自覺就是不可能,唯一能要的是我們走出來。

 

你不能走到一半後說:「我已經走一半了,你要跟我一起走啊!」不是這個意思,你一定要走出來,讓別人看到你,就覺得很歡喜。所以今天的關鍵是你不夠開心,你的開心常是建立在對對方的有所求,你卻想要別人跟你走,我們自己都還沒有走出來,就要別人跟我們走。本來你還沒走出來時,你可以邀請別人跟,別人不跟,你不要苦惱,因為你還沒走出來;如果你已經走出來了,你邀請別人跟,別人沒有跟,那你也不會在意,因為你會在解脫道上等他,你不會對號入座的。所以我們怎麼面對這個問題,就是讓這一條路走得更寬廣、更明白,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示現,看到我們修行的喜悅,看到我們的修行不再依賴世間關係的圓滿。

 

學生問:如果我們有同修要去幫助這一位走不出夫妻相的同修,我們能否介入她夫妻關係的對立嗎?

導師答:所謂介入要看你怎麼說,有的人會覺得你的說法有介入,有的人又覺得不會。比如有人問導師夫妻房事的問題,他說:你們聖脈同修的先生外遇是因為她沒有跟先生的房事配合,我說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這是完全不瞭解男人的說法。男人是房事愈圓滿愈容易外遇,因為他愈想要如法炮製,男人和女人最大的不同在那裡,男人在婚前很專情,女人在婚前比較不專情,女人在婚後比較專情,男人婚後比較不專情,這是一種天性,一種生物的特性,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所以男人會外遇,不是太太沒跟他好好的房事,絕對不是。

 

學生問:按照我的看法,同修的另一半有外遇的情況下,而且這位同修一直走不出來的狀況下,我是不太適合去做互動,那我會很由衷的祝福她早日走出來。

導師答:對。因為我們能幫忙的是她,不是她的先生,我們沒有資格幫她先生,所以我們在幫助她的時候,並不希望她解釋成我們在幫助她改變她的先生,如果被解釋成想要改變她的先生,那就錯了,我們沒有想要改變誰,我們只是要把事情看清楚。就像我們說夫妻外遇的問題,那絕對不是房事的不美滿所造成,絕對不是,我們在西方社會中看得很清楚,因為西方社會在這方面是很開放,所以看得很清楚,會外遇的男人,不是他婚姻內的性關係不美滿,絕對不是這樣。

 

學生問:因為有談到外遇的問題,當看到同修遇到外遇的痛苦和難過,無法繼續走向出世間的圓滿時,那我們可不可以退一步,可以介紹她去找社會上的婚姻諮商呢?

導師答:基本上我不太相信諮商,因為諮商是很困難的事,它不會比較簡單,都很困難的,我們在諮商中看到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學生問:可是諮商的好處是可以增加她們彼此的溝通,讓她們瞭解問題之所在。

導師答:那她們夫妻必須一起去,才能考慮諮商,通常她們都不會一起去的。

學生問:因為我們也無法多做一些關心,也只能告訴她有這一條路夫妻可以一起去溝通。

導師答:只要會牽涉到她先生的部份,我們都少說一點,由社會人士(婚姻諮商)來講比較好,因為我們是同修,我們說的話會造成對方的不同取角,我們的立場一定是出世間的立場,諮商是世間法的立場。我們贊成有世間法的朋友去跟他們說,你們夫妻需要去找夫妻的諮商,由他們來講比較好,不要由我們來講。我們在美國的夫妻諮商,通常有一方都是不同意,都要法院命令,十之八九都是這樣的,當然有雙方會一起去,但這不多見,問題家庭很多,但他們都不肯去諮商。

學生問:為何我有好逞強的個性,也會有對先生的依賴呢?

導師答:會有啊!這是殘留的習氣,逞強和依賴都蠻有關係的,逞強並不表示不會依賴,逞強就是賭氣,賭氣的人不表示她不會依賴。

學生問:我以為逞強就會比較獨立。

導師答:哦!不是的,獨立是很冷靜的,依賴和逞強好像孿生的關係,像連體嬰一樣。

 

學生問:導師說,如果聞思班的新人沒有超過五人,那就暫停三週,當我聽到就會煩惱我們聞思班的狀況。

導師答:不用煩惱,所謂暫停是籌備的意思,讓我們再多籌備一下,這好像鴨子滑水,表面上沒事,事實上我們還是很忙,可不可以這樣來看呢!想要繼續是種衝動,暫停是緩衝,我們需要緩衝,停下來想一想為何這個聞思班那麼的不吸引人,不要感到停止會沒面子,會犧牲掉很多新同修,不會的,因為他有心,他不會停下來的,我們也要檢討一下我們的籌備是否充份啊!

 

學生問:不知導師有沒有聽說一種叫精神官能強迫症,記得小時候父親在關鐵門、瓦斯時,都會帶著我一起去檢查,父親會重覆檢查好多次,這也造成我在讀書時代,不斷的重覆看,強迫自己重覆念,這種習慣又延續到我現在的工作上,每次關上貨車門,也要重複看好幾次,這種習慣一直困擾著我,也不知如何去放鬆自己,請導師開示。

導師答:第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自己有強迫性官能症。第二、要注意的問題是不夠放鬆,也不要排斥自己會反覆的檢查事情,現在要練習的是在反覆的檢查中真的是很放鬆的在檢查。事實上,我們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優點,那你的缺點是不夠放鬆,不是反覆檢查,一般人都不肯反覆檢查,像你這樣反覆檢查是比較安全的。所以問題不在反覆檢查,是在不夠放鬆,質提高後,就沒有量的問題了,所以要針對不夠放鬆的問題。

如何放鬆呢?我們做任何事都會有一個對象,我們講的沒有對象的意思是:你不能放鬆有不能放鬆的對象,因為你有一個對象嘛,你對那個對象不夠放鬆;如果,現在你的對象是空氣,我們就放鬆這個空氣,怎麼放鬆呢,用觀呼吸的方法,將自己的緊張看成一種空氣,這需要練習的,這種練習不是用想的,因為用想的,就沒辦法放鬆了,這個方法就是只管好好呼吸,你能好好的呼氣才能好好的吸氣,呼氣吸氣的對象都是空氣。

學生問:我這樣反覆檢查的情形,會不會造成沒有自信。

導師答:你在反覆點貨的時候是緊張呢,還是不耐煩?是不放心多於不耐煩吧。你這樣已經是很不簡單了,因為一般人是不耐煩,你卻沒有不耐煩,我已經很欣賞你了。一般人點貨會出錯,是因為不耐煩,絕大部份的人出錯,都在不耐煩,所以你不要一直以為你不放心是一種偏頗,問題是別人多是不耐煩,別人也沒好到那裡去,半斤八兩,不耐煩和不放心是半斤八兩,只是多數人是不耐煩,少數人是不放心,不要一直以為少數要服從多數。

 

學生問:剛才我先生的問題,可不可以將品質提高,量減少,比如說,他每次點貨三次,可不可以減為二次。

導師答:你這個問題很好,當然可以減少次數,把這個量改成質的提高,但這個質的提高,要靠放鬆。

 

學生問:導師說弟子生活很忙,沒有時間做功課,導師說的功課是指弟子沒有把心和法放在一起?

導師答:對,還要有打坐的時段,生活要規律一些,導師希望看到你走向一條自我訓練的路上,不然的話,你的時間會浪費掉。

學生問:弟子原來想要去高空彈跳的,因為弟子覺得這沒什麼,也不是什麼重大的事情,所以就沒有跟導師說了。

導師答:好啦,你知道導師是不能反對的,因為你不敢說嘛,你要是敢說「導師如果反對,那我就不去了」,你會說嗎?你一直笑,就是不敢說………………

學生問:不是啦,弟子只是說,有一些事情的決定…………..

導師答:對啊,如果你覺得導師會反對的話,你就不會先提醒了,但是導師有可能會反對喔!

學生問:好,導師如果反對,我就不去高空彈跳。

導師答:好,那導師反對你去。

學生問:是,弟子不去高空彈跳。那可不可以問導師,導師反對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弟子覺得高空彈跳可以體驗無常啊!

導師答:高空彈跳不能體驗無常,要有真正的痛苦才會,要體驗無常很簡單,三個小時的打坐不動姿,就可以體驗無常了,你去跑十萬公尺,你就體驗無常了。

體驗無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趨樂避苦,好好去面對痛,面對苦,你就會感到好無常,就會感覺到好想死的感覺。你體會到好想死的感覺,你就會體驗到無常,你會體驗到那種無力感。體會到無力感的時候,就會想到死,那就是無常啊!要很勇敢地去面對那個無力感,當你痛得很難過的時候,你就充滿了無力感,痛到自己實在是無能為力了。所以不要說那是體驗無常,高空彈跳不是痛苦啊,你是去找剌激,因為高空彈跳是人家設計好的,很安全,他們不是保証百分之百沒出過意外的嗎?

學生問:但是很多人不敢去跳啊。

導師答:人家不敢去是因為他的身體受不了那種刺激,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定的限制,好好的面對你身心的痛,就看到無常了,不願意去面對那個痛,想要找剌激,你又想看到無常,老實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事。

 

學生問:最近接到新的工作,因銀行界的工作就是要走在各行業的前端,自己處在一個不熟悉的新環境中,身心非常的緊,壓力感到很大,在這種情形下,法根本就用不上。

導師答:這是最好體會無常的時候啊!有苦的時候,有痛的時候,都是最好體會無常的時候,然後就是要放鬆才能體會無常,只要一抗拒,就體會不到了,就是要在這個境界中學習零抗拒,因為這一生中沒有多少機會可以這樣體會的。再過一年,你就熟悉業務了,也不會再有這種痛、這種苦,那個時候想要體會無常,那就難了。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學生問:在和客戶互動中,常看到人生比較悲觀的一面。

導師答:你要迴向的是放鬆,你在跟客戶講話的時候,要讓客戶感到你是很放鬆的,就像有一位證券商,她長得很美麗,皮膚很好,你不要去看這個,你要去看她有沒有放鬆,見人如見境,如果你在看人家的美麗,人家的皮膚好不好,而不是在看人家有沒有放鬆,你就完蛋了,因為你不關心她們的內心,你是在關心她們的外表,這都是出問題的地方。

 

學生問:請問一個婆媳相處的問題,我很想用慈悲心和婆婆互動、相處,比如昨天我們要整理出一個房間給女兒睡,那個房間堆了很多東西,我們和婆婆商量,把多出來的東西送給別人,當婆婆聽到這句話,反應很衝動,她說:你把所有東西都丟出去好了,包括把我也丟出去好了。

導師答:這種事情你去做就好了,不必講。

學生問:可是她會看到啊,她說這些東西你都不能拿走……………

導師答:你不要在她看到的時候丟,不要在她看到的時候動作嘛,有一天她發現東西不見的時候,你就說:我也不知道啊,就好了,不要那麼耿直嘛。在家裡要做小人,在外面要做君子;在家裡做君子,在外面做小人就不好了,你懂這個意思嗎?就是說上班的時候,我們要做君子,回到家裡我們要做小人,你要知道,父母最疼愛的是小人,不會疼愛那個君子的,跟父母要學會巧言令色,這是沒辦法的事,父母大都喜歡子女跟他巧言令色,不要期待父母是孔子。

學生問:可是當時我就是很收縮啊,那時想用包容的心去對待婆婆,很困難。

導師答:所以說你就是沒學會做小人啊,你是想做君子,當然很難了,想想看,小人要怎麼做。

學生問:就是先暫時隨順她的意思,可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做法是不會動搖的。

導師答:對啊,小人不也是這樣嗎?小人也是他自己想要做的事,他也不會動搖啊,陽奉陰違叫做小人,對不對?就是要學會陽奉陰違。

 

學生問:我最近覺得很無常,因為眼睛不好,每次看導師的開示,都覺得很困難,沒辦法好好的看書聞思,可是自己又很想好好的走在佛法上,我覺得有困難了。

導師答:那你不要看太多,法語一兩句就足夠了,不要貪多,已經知道的法語做到了多少呢?這樣就可以了,不要知道的遠比做到的多。沒有那麼困難的,只要將知道的,好好去做到。

學生問:我們在聞思班學習,不是要多聞嗎?

導師答:聞思班是要將你已經知道的,然後做到的,表達出來,而不是要知道的很多,聞思班主要是要你做得很深刻。

學生問: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法語用的不好。

導師答:就是要放鬆啊,知道的法語就是告訴你要放鬆啊,所以練習的時候就好像在跟導師對話一樣,所謂聞思也是練習跟導師對話一樣。

學生問:那我眼睛弱視,請問導師有沒有方法…………

導師答:就是你不要一直想要看到東西啊!

 

學生問:請問導師,我母親在二十年前就過世了,骨灰一直放在寺廟裡,通常到了七月份寺廟會舉行法會,請導師開示,像這樣的法會,對往生的人有功德嗎?

導師答:沒有什麼功德。

學生問:因為我常常會覺得,我們只是在懷念她的骨灰。

導師答:那只是一種社會的習慣、世間的習慣、親戚間的習慣,有時候我們這樣去做只是不想和親戚間有太大的衝突,如果在這一點上沒有問題的話,就不需要了。

學生問:其實在感覺上這些儀式對父親及一些家人還是有一些安慰的效果,那就不要用對立的態度了,隨他們的意吧。

導師答:對的,隨順他們。

 

學生問:導師說一般亡者做的法會,對亡者本身沒有什麼功德,那請導師開示,對已往生的母親,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怎麼做才好?

導師答:真的懷念亡母的心,就有功德,然後再用你修行的功德來迴向,用你在世間行善的功德來迴向。

學生問:請問導師,我最近打坐的時候都會邀請母親一起來打坐,其實我對母親是很害怕的,因為她是一個很嚴厲的母親,即使是現在,我對母親的相卻一直停留在她往生前,在急救過程中痛苦的表情…………

導師答:要看到母親佛陀的心,看到母親圓滿的心,這樣才能為對方活著,替對方活著,所謂懷念就是說,你真的可以替對方活著,那種感覺出來的時候,那種功德就迴向了。

學生問:最近打坐比較敢正眼去看母親了,也會感覺到自己活了那麼大,她第一次會對我微笑,那這是我的想像呢,還是這樣的打坐迴向的確是有幫助的?

導師答:的確是有幫助的。這就是愛的境界啦,就像電影(戰地鐘聲)裡的男主角在他臨死前對女主角講的話「你留下來,我們一起死,但你走了,我們可以一起活著」,一個將要臨終的人真的可以對那個還活著的人說你可以替我活著,不是活著的人對臨終的人說的,因為這樣還不夠好。當然現在你母親不可能跟你說「你替我活著」,但是至少我們要做到我們可以對已往生的母親說「我可以替你活著」,你可以說「媽媽我知道你的心,我知道你的心要圓滿,也知道你的心是希望女兒喜樂。」

 

學生問:弟子再問一個有關睡眠的問題,現在是暑假期間,睡眠量很多,但是品質並不好,白天也不容易放鬆,所以在看書時,常常容易昏沉,甚至有趴在桌上睡死的感覺。

導師答:你都沒寫在日記上,打旽的時間要寫在睡眠時段,我們在十日禪期間,有一個時段叫非時昏沉,就是不應該睡眠的時間睡眠,不應該昏沉的時間昏沉,非時昏沉的定義是不應該睡眠的時間故意休息,如果是不小心打個旽,那就不稱為非時昏沉,在非睡眠時段,你有起一個念,我很累,我要睡一下,這叫非時昏沉。

學生問:那睡眠的量和質的問題要如何來對治呢?

導師答:除了十日禪期間,沒有一定的量,這要看你自己發心用功的意願,用這樣來決定睡眠的量。

學生問:意思是不要在意睡眠量的問題嗎?

導師答:一開始不要在意,不要在意是說,先找出自己最適當的量來。

學生問:可是現在睡眠的時間長,睡不好,工作也受到影響。

導師答:除非在睡眠時有上廁所的問題,否則醒來就不要睡了,會比較好,醒來即起。

 

學生問:早上在斷身見聞思班上聽到,在同修間不要規過勸善,請問導師為什麼?

導師答:可以規過勸善,但不能有情緒上的反應,你在規過勸善的時候,要保証是用慈悲喜捨的心來講,但是這個很難,所以說,做不到四無量心就不要規過勸善,你可以加這一句話在前面。自己也要知道自己有沒有那種量,那種慈悲喜捨的心量,不是說話的份量,如果沒有,那我們不鼓勵規過勸善,因為大部份的人都做不到。如果規過勸善的時候,可以做到四無量心,那你可以去規過勸善;沒有用四無量心規過勸善,通常不會有用的,因為規過勸善是為了有用嘛,規過勸善不是在發洩對對方的不滿,不要讓規過勸善變成對對方不可意的發洩。

學生問:我們的朋友有困難時,我們想要幫忙,卻很容易成為對方依賴的對象,這要如何處理呢?

導師答:還是要用四無量心來對待,也要知量,所謂依賴,是你幫不上忙,還一直去逞強幫忙的,那叫依賴,如果你真的幫得上忙,我們很希望你去,但有的時候,你已經幫不上忙了,你們卻只是喜歡賴在一起,那就是依賴,不只是她依賴你,你自己也陷在那一種情境中無法脫身。

學生問:如果朋友在這一段時間和你互動得很密集,每天找你吐苦水…………

導師答:不要讓對方吐苦水,吐苦水對她沒有幫助的,你要交代對方做功課,你真的要幫她的忙,你告訴她功課做完後,再來找我講話,我們很想幫助她,但她不能只顧吐苦水,她也必須要做功課,比如說,你打坐半小時後再打電話給我,你不要接了電話就不能停,這樣你的問題也很大,不只是她的問題,你們互相在迴向。她在吐苦水,你在迴向離不開情境的那種黏著,就好像生氣一樣,因為她離不開那個境界。

一個人的賭氣和一個人的生氣是完全一樣的,所謂生氣就是她離不開那個不可意的境界,她不願意轉個念。同樣的道理,你幫助對方要給她空間,你寧可讓她緩衝一下,也不要讓她吐苦水,因為吐苦水是一種習慣,你一直在接受她的吐苦水是在豢養她的習慣,你對她並沒有幫助,雖然她每次都說,我跟你吐吐苦水心裡舒服多了,那是一種假相,不要去滿足這種假相,不要給這個假相騙了。這是沒有出路的事,要幫對方緩衝,幫她踩煞車,就算對方要吐苦水,她講話也得慢下來,慢個八分之一拍,就是要讓對方慢下來,你可以對她說,你可不可以再慢一點點。

學生問:不要讓對方只是一直在情緒的發洩…………….

導師答:不可以,你只是在成就她的壞習慣,你是她成就壞習慣的對象,那你是在害她。當我們在做的時後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不要讓對方感覺你現在有修行,所以對我這樣,不要給別人有這種感覺,我們在這裡講得比較正式一點,當你私下和朋友相處的時候,儘量不要讓對方有這種感覺。

學生問:是否聞思能讓自己更善巧呢,還是…………….

導師答:我想這不是多聞思的問題,是你自己要夠聰明、夠靈活,因為那是在運用上的練習,不是你聞思不夠,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無法一個個的說,你的口氣該如何、態度該如何。好像我們在台北辦如來禪時所做的情境演練一般,你就是要會舉一反三,不可能一直在扮演角色互換的情境演練嘛,簡單說,就是要夠靈活去用上。

學生問:放鬆會讓我們很靈活嗎?

導師答:那是一定的,靈活一定要放鬆,任何人都一樣。

學生問:但在過程中我會被拉進去,身心就變得愈來愈僵硬………….

導師答:因為對號入座了,你對她說的話太認真了,當對方在吐苦水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她好苦喔!不要這樣想。

 

學生問:有些同修很害怕小蟲、小動物,這種事要如來去面對呢?

導師答:第一是我們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害怕,再來就是看她自己願不願意來面對這種事呢?

學生問:導師,我怕毛蟲,是怕牠會咬我,怕牠碰到我……………

導師答:那蟲怕你,你知道嗎?

學生問:不知道。

導師答:所以你要進入蟲的心來看,不要一直用你的心來看蟲嘛!要會將心比心,將心比心不是只有用在人,還要用在動物、昆蟲上,你下次碰到就要將心比心…….

學生問:可是會覺得很恐怖。

導師答:牠很怕你的,牠也覺得你很恐怖耶………

學生問:我被牠嚇得快跌倒了…………

導師答:我看蟲也被你嚇得歪歪倒倒的跑走耶!不要一直用你的心來想事情,要用對方的心嘛,五千年來人類的問題就是你不瞭解別人就是不瞭解自己,不瞭解自己就是不瞭解別人,那這要哪一個先做,其實這都是同時的事,不能分的。不能說我不瞭解別人就不瞭解自己,不瞭解自己就不可能瞭解別人,這在邏輯上是沒有答案的。所以說,當你在怕一個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要跳出那種感覺來,不要一直用你的感覺來感覺對方,這樣會很麻煩的。你不要一直以為自己很怕鬼,你不知道鬼也很怕你啊!我們都會預設一個東西,一個單方向的恐懼、害怕。

學生問:那是不是說我也要變成那一條蟲呢?

導師答:你要將心比心,用那隻蟲的感覺來感覺一下,不要用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也是說,不要拒蟲於千里之外!喜心一些,溫柔一點、放鬆一點,你就會打開自己生命的世界!那個世界是很寬廣的,當你願意用對方的心在看事情的時候,你的內心世界就打開了。

 

學生問:我有一個問題,自從禪十回家後,雜念非常多,過去的事情一直跑出來,這種事如果回到從前,我會覺得我有能力承擔,昨天的聞思班討論過去的事,我發現我破功了,對過去的事,苦受不斷生起,這要如何來看呢?

導師答:你對過去的不可意,一直想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所以有些問題你把他丟出去就好了,就像你把問題丟給導師,把媽媽的問題丟給你女兒去處理,讓她們來幫你的忙,不要一直想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過去的問題,你想要解決問題叫做我慢,有些問題他就是這樣發生,你放下就好了,然後把問題丟出去。比如說,你媽媽今天睡在客廳,她干擾的不是你,她是干擾到別人,所以你就把問題丟給女兒或兒子。

同樣的事,你會覺得過去的事像一個吸盤一樣讓你生起苦受,是因為你想用你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過去根本沒有問題了,都已過去了,是你不讓它過去。過去沒有問題,你現在的問題是你現在的問題,但是你卻讓過去成為問題。你沒有好好的放下過去,還想解決過去的一些問題。我們說,過去是我們的父母,你要如何對待父母,又如何讓過去變成我們的子女,讓父母變成我們的子女,這就是要完全的消化過去啊!完全的接受過去啊!接受的意思不是讓你母親躺在客廳,而是用其它的方法,不要由你來開口,當你母親喝醉倒在客廳睡,這種事不是你能開口的地方,由其他人來講比較好,要善巧一點。我們對待過去的態度不是不要去想,你愈不想去回想過去,它愈會跑出來。現在重要的是,你面對過去能夠很放鬆,能夠超越母女相,完全用慈悲喜捨的心來看待,不要一直想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很多過去的事,要知道怎麼放下,不要逞強、依賴,就會沒事。

 

學生問:弟子有二個問題,第一件事,剛才一真的例子,我的工作也必須跑來跑去的,是否要跟導師報告呢?

導師答:你上班工作的事,就不用問,又不是去玩。

學生問:那第二件事,是有關不耐煩的事,從十日禪回來後,覺得自己要從向初果邁進了,可是昨天碰到電腦故障,自己覺得被考倒了,因為拿電腦去修理,工作人員又沒說清楚,所以來回跑了幾趟,心中感到煩躁、不耐煩,但又想自己要向初果邁進了,又有這種事干擾……………..

導師答:你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來想事情,你要用別人的想法來想事情,真的要去注意別人在想些什麼。你今天去找人幫忙,那對方在想些什麼,他沒有辦法幫你想得那麼週到的,因他不知道你會忘東忘西的,他也不知道你很外行,他也不知道這種事需要提醒你,他很難知道的,他要知道那麼多的話,他要非常用心,那這個社會非常用心的人不多啦。那今天如果是一真,她也會跟你遇到同樣的問題,因為她也不太懂電腦,因為你們的問題就是你們都不太懂電腦,如果懂電腦的話,你就知道送修時要多帶些什麼,就算懂電腦的人,他也有可能忘東忘西的,這種事他就會發生。當你看到、想到其它同修碰到同樣的事,他也有類似的麻煩,你就寬心了。

也就是說,你會覺得有同伴了,因為不是只有你會遭遇到這樣的麻煩,不只有你啦,你要常常覺得有伴,所謂身見,也就是你常常覺得自己一個人,你落單了、很寂寞,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遇到困難,你如果想到這世界上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會遭遇到困難,你就不會有王見王的感覺了。

學生問:其實這個電腦問題也讓自己學到很多,我也問過同事,他們也有同樣的麻煩,後來發現真正的問題是自己用不耐煩的心在面對,我將這不耐煩坦然地寫在日記上,很放鬆的面對自己的漏,那……這樣算不算是發露懺悔了?

導師答:有幫助啦!至於完全不完全要看你自己啊!一切都正面對待就對了,再壞的事都正面對待就OK了。

學生問:我們要如何面對不耐煩的情境呢?

導師答:剛才說過的,不要以為只有你一個人在受這個苦,很多人都有這種苦的。

 

學生問:導師說過,開聞思班要有五位以上的新同修,比如以昨天聞思班的情況,本來有六位新同修,但有人臨時有事,只來了四位,這樣的情形,聞思班也要停下來嗎?

導師答:一次通融沒有關係的,但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通融就沒什麼道理了,這代表我們在黏著了,如果連續發生,這代表我們的聞思班不夠吸引人,應該要停一下了,要再多籌備一下了,表示這個聞思班是倉促成軍的。

學生問:現在聞思班的課程是十二節,十二節後要停一下嗎?

導師答:停的意思是放寒假啦,因為有同修為了這個,想要安排渡假都不能去啊,所以說,停一下沒有關係,就是原來安排的課程沒有上完,也可以隨時停下來的,不用擔心,我們可以隨時重新開始,有同修會擔心重新開始,那使用的舊教材又重覆聞思一次的問題,那同修們會不會覺得無聊呢?不用擔心,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同樣的四個字慈悲喜捨、收縮膨漲,每一個人聽到的、感覺到的都不一樣,所以不用擔心同樣的教材。也不需要擔心課程沒有連貫性,因為法法是相貫的,而且也沒有規定不可以中途插班,我們很有彈性,除了十日禪比較嚴格外,連二日禪也是很有彈性的,我們甚至准許同修第二日才來參加,我們的要求很寬了。

 

學生問:想請問導師,母親過世後,我想要將母親的遺照放在家裡,但是太太會有不安的感覺,她要我先放在老家,等到她能適應的時候再請回家裡安置,那我告訴太太,你要將母親看成佛陀,你的心會打開,母親也會很高興的。導師,為什麼大部份的人都有這樣的恐懼心,而且也不願去面對這個恐懼心,他寧可選擇逃避,好像是趨樂避苦,不願去解決問題。

導師答:大部份的人都會如此,因為中陰身都會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覺,一般人都會害怕,害怕這種不安定的感覺,害怕無常啊。

主要是害怕無常啦,所以他不是害怕往生的人,他是害怕無常啊。也就是說一感覺到亡者,就感覺到無常,所以不是對亡者有成見,而是對無常的恐懼,和那個不安定感,不知道自己死後何去何從,這會有一種自我投射跑出來,如果今天是我死了,自己會去那裡呢!

 

學生問:大部份的人對黑暗有恐懼,那有沒有方法可以讓自己在黑暗中比較自在呢?

導師答:第一個你要有善知識啊,你要練習讓善知識活在你的心中,因為只要你獨處的時候,孤單、寂寞、恐懼、是很正常的啦。所謂身見就是以為只有自己在活著,事實上,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眾生啊,這樣的眾生合和,是不可能只有自己在活著的,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人啦,一定要有心上人,一定要有善知識,如果你覺得這世上只有你一個人,別人都不瞭解我,那你一定會有孤單感、寂寞感、恐懼感,這是很自然的啦。但是當你感覺到你的生命裡有善知識的話,那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和愛的感覺是一樣的,當你心中有愛的時候,你會覺得你所愛的人都跟你在一起。但很多人也常常講愛啊,但遇到境界的時候,他就無法感覺到那個愛!

 

學生問:在境界來的時候,他感覺不到愛,那是他平時練習得不夠,是不是這樣?

導師答:對。因那個你所愛的人他仍在你心的外面,他不是你的心上人,他是你心外面的人。

學生問:最近鄰居在辦喪事,他們用傳統的方式,唸經啦、哭泣啊,那自己在打坐的時候,仍然會被外境干擾到……………

導師答:因為你沒有欣賞的心,當你會欣賞的時候,你才能引導對方。你還是有抗拒、有排斥。我們太容易將一個聲音想成是一個聲音,事實上一個聲音它有很多背後的東西,就像我們常說的,當你聽他說話的時候,你不要只聽他說的話,你還要聽到他沒有講的話;你聽到他一個不好的想法,你不要只聽到他不好的想法,他內心裡也有比較好的想法,只是他沒有講出來。有時候你想和太太講一些好聽的話,但你說出來的話卻是不好聽的話,你都有經驗的,所以不要認為你聽到什麼就是什麼,有些話是對方沒有講出來而已,所以聽一個聲音,你要能聽到很多聲音啦,才能夠進入對方的心,不要用自己的心去聽對方的聲音,也試著用對方的心去聽對方的聲音,當你聽到這些喪事的哭號聲,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好笑,你會想那些哭泣的孝子孝女,他們心中在想些什麼呢,這樣你就沒有對立啦。你要用對方的心來想,不要用自己的心,當你跳出自己的時候,世界就會變得很有趣了。

 

學生問:十日禪因家母往生沒有圓滿,很可惜,但是回家晚餐時,看到一隻老鼠,突然我覺得心開了,感覺那隻老鼠是我生命的一部份,大地是跟我在一起的…………

導師答:這算是有入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