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的

 大卿導師  主講‧2004.05.22開示於台北聖脈中心


我們要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信心、對歷史有信心,但信心到底是「信」什麼?我們就先從「信心」這兩個字談起。

最容易想到的是對自己的信心,但自己是什麼?我是誰呢?我們總是為了這個「認同」的問題在拉扯,太過於相信自己,會不會造成對別人的不相信呢?太過於相信別人,會不會反而失去自己呢?到底我們的「信心」是「信」什麼呢?

宗教就是在探討這個問題

宗教有一個很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人類能夠找到生命共同的來源、共同的根源;生物學的講法是,把生命還原到單細胞,那種萬物同源的感覺;生物學也想傳達這個東西,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很遙遠,就像說在兩千個世代之前,我們可能都是親戚,理念上大家似乎都知道,可是親戚又如何?現在的兄弟姐妹之間都可以不講話啊!兩千個世代之前的兄弟姐妹,那血濃於水的感覺不是比淡水更淡了!所以談萬物同源,到底能給我們什麼感覺呢?會不會讓我們有同心的感覺呢?

歷史也是在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祖先,甚至企圖去找到沒有文字之前的史前文明時代人類怎麼過生活?我們想從人類及生物的歷史找到生命的根源。基督教的講法是:我們都是上帝創造的、都是上帝的子女。除了基本教義派以外,通常是不主張依文解義的,就是不照字面的意思;人類永遠是辭不達意的,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永遠有言外之意,所以文字只是給我們一種想像,幫助我們對生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已。

如來的心

不管宗教講的是創造還是進化,用意都不外在講生命有共同的根源;東方宗教的講法---生命有同一個根源,稱之為「心」、我們稱之為「如來的心」。所謂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真的能夠看到本來面目嗎?真的能夠看到心嗎?真的能夠認識這個心嗎?我們真的有同樣的心嗎?當我們有很強的種族成見時,就會用「非我族類」四個字來形容不同的種族,甚至不同的人。我們常說:這個人跟我是不同種的,甚至會罵對方是雜種,這都是在表達自己跟對方是絕對的不同,甚至不能共存,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現象,就是都想透過找到同樣的根源來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認識本性,決定信心的建立。能不能找到這個東西,能不能找到這個由衷的心,能不能「信」這樣子的「心」?如果沒找到,整個世間就由衷不起來,就變成勢力的妥協。因為彼此的心不一樣,就會有「非我族類」的疑忌。很難避免自我本位,加上資源有限,所以常會永無止盡的爭執!就像今天的中東問題,美國制裁伊拉克真的是為了正義?還是為了石油呢!如果不去面對「心」的問題,如何對不同宗教的「異教徒」、對不同種族的「有色人種」有信心呢?如何能不把對方當成魔鬼,當成惡的化身,而不致於想置對方於死地呢?

想想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麼結束的?大家馬上想到的是原子彈。以戰止戰幾乎是歷史宿命的邏輯。不過,古代的人類智慧教導我們:事情是可以和平解決的!宗教也常教導我們化解之道。但是我們遇到大衝突,想到的便是戰爭!而結束戰爭則是使用另一個更強、更壓倒性的武器來結束。內在的智慧開發不出來,就會讓人只相信暴力!如果我們相信暴力,怎麼可能對人有信心?怎麼可能對自己有信心?如果暴力是解決事情的途徑,如果我們都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原子彈結束,如何能相信人類有光明的前途?

我們要傳承的,就是重新發現「心」。重新了解人類、重新了解自己。我們真的不是很了解自己,所有世間的知識都是在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我們的社會,但在沒有了解「心」之前,所知道的知識真的很有限,我們都帶著有色眼鏡在認識世界,並沒有去掉我們的頭蓋,並沒有拿掉我們的貪、嗔、痴。世間的知識,相信即使有貪嗔痴,也可以認識這個世間。但宗教認為,只要還有貪嗔痴,就不可能認識這個世間。這是一個很明白的結論,當然,宗教願意把這個結論開放給世間討論,有貪、嗔、痴,可不可以認識世間?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問自己、問別人,如果我有貪、嗔、痴,我可能認識你嗎?如果你有貪、嗔、痴,你可能認識我嗎?宗教關心的是這個問題,但非宗教就不太在乎了。

非宗教所在乎的是有沒有很多人接受我的意見,發表的論文是不是已經在國際權威的學術專刊發表了,世間都在爭這個,爭我的演講是不是受人歡迎,我的書是不是賣了一千萬本,他只在乎被多少人接受,而不會在乎貪、嗔、痴是不是斷除了。當戰爭來的時候,這些又全不見了。當暴力成為第一順位考量的時候,所謂的知識就馬上煙消雲散,能剩下的是什麼?剩下的是苟延殘喘的宗教,以及強大的武力。世間留下來的是什麼?帶著偏見的知識。這樣的知識,當然也能夠解決一些事情,但是它不會讓我們有信心,不會消除我們人和人之間的緊張、不會讓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建立起來。

所有的宗教都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聽起來有點異想天開,因為絕大部份的人都認為不大可能,大部份的人都放棄了,大部份的人都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用心。可能只有少數的宗教工作者與科學工作者,還願意對這個問題用心,還有一些信心。我們想做的,就是讓這個「信心」能夠推廣,而推廣的原動力則來自於我們對自己貪、嗔、痴的認識、來自於我們對自己本心的認識,只有認識我們的本心,才可以開發內在的智慧;只有認識我們的本心,才可能讓我們的身心沉澱下來。認識本心就是相信我們的身心有其內在的智慧,只是尚未好好開發;認識本心就是讓我們的心真的靜下來,當心靜了下來,身心就得到淨化了。

認識本心

我們用了很多的技巧,譬如觀呼吸以及重新對自我認同的取角,就像今年溪峰禪一再講的---如果覺得自己是一個三十七歲的女人,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成見;如果覺得自己是男人,這也是生命裡面對自己最大的成見。我們常常因為自認是一個男人,是一個幾歲的男人而受苦。我們因為這個認同在受苦---我是一個男人、我是一個丈夫、我是一個爸爸、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是世間卻沒有把我認為是那樣的人!我對此心裡很不平,很不快樂!這樣的認同,雖然有很大的力量,但也讓自己有很大的挫折感,它讓我跟配偶、跟子女、跟上司、跟同事,彼此都沒有辦法有信任,沒有辦法有真正的愛的交流。

我是誰?你是誰?我們能找回我們的本心嗎?我們願意再一次的相信我們的本心嗎?我們願意讓自己靜下來嗎?我們願意追隨善知識的傳承嗎?

聖脈最想做的事就是把這個善知識的傳承傳下去!我們的傳承包括全世界最好的東西,不一定歸屬宗教。宗教是所有精神的軸心,宗教不是反知識的立場,但透過宗教的傳承,可以過濾世間的知識,這並非思想檢查,只是很開放地相信,我們都可以回到自己的本心,很開放地提供一個用本心來看事情的方法,願意隨時隨地在每個場合跟善知識對話,把自己的成見交出來,隨時隨地在困難時、在很不可能時,把自己交出來,把成見交出來!而不是惱羞成怒,把自己弄得很情緒化。能夠在每一個不可能的最困難時候,把心靜下來,讓善知識、讓這個傳承引導我們的本心,一起來澈見本來面目,重新建立我們對社會、對歷史的信心,這是我們聖脈最想做的事情。

現在邀請大家開放地來討論,討論這一個最美麗、最開放、全方位的傳承。雖然大部份的人不相信,沒有關係,我們就是要來面對,來看這個東西到底存不存在。真的有這個東西嗎?真的有這個傳承嗎?我們繼往開來,開放式地來面對,只有傳承,沒有其它的路了。 

問答

學生問:通常我們聽到一句話,或是一件事情,其實身心是波濤洶湧的,那在最不可能的時候把心靜下來,代表什麼意思呢?

導師答:靜下來,就是好好地感受當下的身心狀態,好好地、不著急地去面對問題。有的人碰到問題,內心波濤洶湧,那就是以境界為心,把境界看得太認真了。現在的波濤洶湧有可能是看錯了,這就是宗教講的知量問題。我們太相信自己看到的、知道的、聽到的,而沒有意願在這個看到、聽見、知道的當下,真的停下來,看到諸相非相。

               佛陀告誡我們「諸識法如幻」,一切都是前景背景在交叉襯托、在變化,我們常常看東西,看錯了,聽到又聽錯了,很有邏輯、很理性的思考問題,但還是想錯。我們願意停下來嗎?停下來,不是不相信自己,是相信自己內在的智慧,所以願意停下來;因為停下來,可以看到衝動。拿掉衝動之後,更可以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到因緣的不可思議。

                所以不是否定問題,是不要那麼快地認同自己的知見,願意相信你有你看到的角度、他有他看到的角度,先讓自己沈澱下來,至於對方要不要沈澱,我們只是給他機會、給他空間。先讓自己沈澱,讓自己靜下來,回到本心,相信每個境界都在打開自己的心;我們願意停下來,看到每一個不可意都在打開心量,看到每一個可意都在幫助我們看到無常,真的用這樣的心來面對,每個境界都讓我們的心更靜,而不是更亂。只要境界讓我們的心亂了,那就表示我們沒有好好地承擔這個境界。

學生問:相信那時候的力量,會讓自己安住在感受身心的狀態,它是有一個過程的,相信這身心當下的波動,是在打開自己的心量,我們那時候唯一能夠安住的,是不是當下的呼吸跟身心的狀態?回到內心的相信,當下就是那樣的身心狀態,所以唯一能夠安住就是那樣的感覺和波動?

導師答:這樣的感覺還不夠。真正的相信,是跟佛陀同心,當下就同心!當下就柳暗花明,整個心就全開了,遇到的困難越大,心越開,這就是修行奇妙的地方。不是你要開,心它是自己開的,而且是全開,因為每一個逆境都有很大的力量啊!

學生問:我們當下身體的變化,在那個開的過程會有什麼狀態?

導師答:身心會靜下來,出入息會由長呼吸變成短呼吸。我們的問題,常是耳根聽到就是耳根在反應、眼根看到就是眼根在反應,幾乎很少用全身在反應。我們要做到的是全身在反應,整個身心在反應,身心是跟宇宙一般大地在反應,那就是本心的反應。但是一般人的反應都不是那樣,大家都用自己的成見在反應,用小小的眼睛、小小的耳朵在反應,這叫做小眼睛、小鼻子,很少人是用整個身體在反應的,很少人用整個心在反應。

                心包太虛的心,叫做整個心;沒有心包太虛的心,不叫整個心。因為有信,他一定會回到這一點,回到這樣子的身心狀態後才反應,除此外是不反應的,寧可看起來反應有點獃,似乎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聽到、什麼都沒想到、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做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因為它正在偷偷地接線。因為謙虛,承認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很快地接上了這個傳承,瞬間變成極大的力量,膨脹出去。完全的收縮就是完全的不知道,完全的膨脹就是完全的知道,但是完全的知道就是無量的包容啊!因為他真的全部看到了!

學生問:最近聽到一些同修寫修行日記時,談到沒有觸境可寫,也不知道如何善解,或者作回應,請導師開示。

導師答:目前我們講的觸境是指自己內心的世界。面對境界,都是在照見自己嘛!都是看到自己的心,境界的「境」是來照見自己的心的。觸境不是指有一個外面的境界,要看到的是我們的心流動嗎?心靜得下來嗎?靈活嗎?全方位嗎?隨時隨地問自己。譬如一個讀書人,他沒有境界嗎?有啊!境界很多啊!肩膀鬆了嗎?身體正了嗎?這就是境界啊!能夠連續看書看六十分鐘身體還很輕鬆嗎?肩膀沒有緊起來?姿勢沒有歪掉?這就是觸境啊!讀書的時候沒有急躁嗎?都很開心嗎?這就是觸境啊!每個小時看一次,境界很多的,常常問自己,心靜得下來嗎?沒有煩躁嗎?沒有不可意嗎?沒有覺得人生無趣嗎?有時候覺得這一個小時生命很有意思,下一個小時就覺得生命一點趣味都沒有,這都是觸境啊!

                自己內在想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觸境!只要沒有隨時隨地和佛陀同心,都是觸境;沒有隨時隨地有佛陀的心量,都是觸境!醒的時候,都是心量廣大,那叫做沒有觸境;睡覺的時候一片光明,那叫做沒有觸境,所以不簡單,不簡單啊!沒有觸境就是佛陀啦!沒有觸境,因為他都是心包太虛,整個世間都在裡面,對方的事,都是自己的日常活動,叫做沒有境界,整個世間都在裡面,他聽到別人的聲音就像聽到自己的聲音一樣,那個叫做沒有境界!

學生問:那是不是可以就是像導師說的每一個小時就回來看自己的心在什麼地方,是慈悲喜捨的心,還是貪嗔痴的心,如果能常常這樣看的話,每天有寫不完的東西?

導師答:對呀!所以我們鼓勵不管是學生或者是在社會上工作的朋友,我們都鼓勵他能夠每個小時打坐5分鐘,從這5分鐘就可以看自己是不是能靜得下來。

學生問:導師,剛剛聽到一句話,遇到逆境的時候,收縮到極至的話,自然就會開,也就是完全的知道,那其中完全不知道是指什麼?我會問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我經過很多次的感覺、觀察,覺得說自己學校的主任跟自己好像是這樣,好像下了判斷就變成不同國,這陣子我就很排斥帶樂團這件事,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完全不知道?

導師答:完全不知道就是「因緣」我們不知道,在社會上,還是在學校工作,它有很多的力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很多的因緣在牽。你只是一個樂團的指導導師,很多的因緣並不是你能夠知道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之所以不能夠接受,就是因為它不在我們控制之內。很多因緣,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所以就不知道。其他人,主任也好、學校也好、家長也好,他們到底支持不支持、為什麼不支持,那些因緣我們都不知道啊!用我們的欲望來認識事情,就沒辦法知道啊!即使說不是為自己,我是純理想教學的情操、純對樂團教育的重視,那還是欲望,不管你多麼有理想,那都叫做欲望。

學生問:也就是說要達到帶團的那種情境,所有的因緣我去期盼,那是我的欲望就對了?

導師答:對,因為我們不知道啊!你要的東西是不是和別人要的東西是一樣的,我們不知道。有要就有被要。我們很容易把「被要」看成是東西、看成是物件、看成一個沒有主動性的東西。對方是一個主動性的東西,他有他要的東西,今天你為什麼會可意,因為你要的東西和他要的東西一樣,其實好和壞都不知道哦!好、壞的因緣都不知道,今天只是剛好一個你要的和他要的一樣,這叫可意;不可意就是你要的和他要的不一樣,那叫做不可意。是好是壞還是不知道哦!

學生問:好,這我明白了。我想再問第二個問題,那天開會的時候其實我講話可能就像現在這樣,應該是很收攝的,我發現我有一個狀態,就是當別人丟一個對我評價的話時,我去思考他可能對我是好的,他希望我跟學校同事沒有距離,而校長給我的評價是,我說話的語氣是屬於很封閉型的,那時候聽到,當場就有點嚇到。我還記得我要回答的時候,特別觀呼吸來放慢速度,結果還是被說成太封閉了。

導師答:他是要你再放鬆一點,他覺得你不夠放鬆,給人家不夠放鬆的感覺,就是封閉了。當然也不要在意這個評語,這只是他對你一個外在印象的看法嘛!他對你的評語,不要太認真,譬如說人家覺得你今天衣服穿得很好看、很難看,你頭鬆剪得很好看、很難看,不用這麼認真,參考一下嘛!試著知道他看事情的角度。因為我們顯得有點收攝、拘謹,他就覺得我們太保守了,他的角度是比較不希望社會上看到這樣的現象,沒有對或錯啦!有時候你的「要」不是他的「要」,是不可意,他的「要」不是你的「要」,對他來講,也是不個不可意!他有他的要,他希望看到的你是很活潑的、是很放鬆的,不是你自己講的收攝、觀呼吸。不是收攝、觀呼吸不對,只是剛好他的要和你的要不一樣呀! 

學生問:剛剛有說我們在觸境的時候,如果不是用佛陀的心,那樣的觸境是完全都不知道,我們都是小鼻子、小眼睛在觸。但是我們說在觸的時候有可能是個收縮,在這個收縮的過程當中就是會有以為知道的東西才會收縮,如果當下不完全開放去知道的話,它還會有收縮嗎?

導師答:你講的這個收縮跟不完全的收縮是不一樣的東西,我們是講完全的收縮,完全的收縮是完全的不知道。那個不完全的收縮是自以為知道,然後境界卻不是像他想的那個樣,完全的收縮是完全的不知道!

學生問:這個完全的不知道是不是包括自以為完全知道的東西都完全不知道,我都不知道?

導師答:我看到就是沒看到、聽到就是沒聽到。

學生問:所以是不是包括自以為完全知道的部份都放下?

導師答:他只要有自以為知道,他就是不完全收縮,不可能完全收縮,你知道什麼就是我知道什麼,他根本沒有我的,你知道什麼就是我知道什麼,你的耳朵就是我的耳朵、你的眼睛就是我的眼睛。我沒有耳朵、沒有眼睛,你講的就是我講的,所以當下他就是這樣,他是完全空掉的,他是完全的收縮,完全的收縮是完全的謙虛。什麼都進來的,叫做完全的收縮。

學生問:講收縮好像是被揍了一拳的感覺?

導師答:我們這個收縮是好像吸氣一樣的整個都吸進來的,收縮不是那個不好的意思,不好的收縮是指不完全的收縮。不完全的收縮,就會像汽車因燃燒不完全(在局部缺氧或低溫條件下,烴不能完全燃燒所產生)而排出一氧化碳一樣。我們是完全收縮、能量完全發揮!因為你的力量就是我的力量,我沒有力量,我完全是用世間的力量在說話,所以是乘風破浪的收縮,完全是乘風破浪的,所以每一個收縮都是吞雲吐霧的,所以它完全是在出入息裡面,它完全沒有念頭造作,是無念的,它的沒有念頭,是百分之百的靈敏度,不是呆呆的,因為你說就是我說的、你講就是我講的、你聽到就是我聽到的。

學生說:所以如果知道我在收縮,這就表示我是有染的,就是有念頭的,就是沒有住在空的狀態?

導師答:你所說的話都觸到我的心肝底,然後我的心崁裡只有佛陀的反應,沒有其它的東西。

學生問:跟一智去上非營利事業的行銷課程,在課程當中講師就在問我們這些非營利事業的單位,我們的行銷賣點是什麼?結果我跟一智當場也好像很模糊,因為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賣床的sales他賣一張床是十萬元,那張床其實很貴,可是他賣得非常非常的好,他就說他為什麼會賣得這麼的好?因為他不是在賣床,他是在賣一個甜美的夢,就是甜美的睡眠,所以他可以把床推銷得非常的好,所以他就在問我們這些非營利事業的單位,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所要行銷的東西有形、無形核心價值是什麼?可以請導師開示嗎?

導師答:我們台灣人最多的問題是什麼?最多狀況是什麼?

學生問:不夠有信心和不夠放鬆?

導師答:針對這一個就是賣點呀!我們最在乎的、我們的身心狀況是什麼?宗教本來就是在推出這個!事實上我們所在賣的東西是人類最在乎的東西! 

學生問:剛有觀察到前幾天我和同事在聊天,然後同事說他是新黨的,他也曾經到總統府去抗議,他覺得新黨是一個有很高理想的政黨,可是他認為阿扁上台以後越來越糟糕,以前是貪污,現在貪污得更厲害,以前好比是污5塊錢,現在更厲害,是污10塊錢。當他說新黨是有理想的,我可以感受到他講這個話的誠意,可是最後他跟我說其實整個台灣沒什麼救了,因為最後就是槍稈子。我想回應剛剛說我們最在乎的是什麼?就是信!但是就像面對這麼大的問題,他的內心深層雖然期許是很高的,可是他最後還是認為那是沒有解的。

學生問:導師可不可以回到前面賣點的問題,因為導師剛有說台灣人最需要的身心狀況是什麼?我們談到信心!一地也談到他跟一個新黨的朋友聊,覺得他那個新黨的朋友沒有信心,導師曾經開示過真正的信不是互信,而是對方不相信的時候,我依然相信,可是面對這樣的一個觸境的時候,當對方表達不相信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去如法地回應?

導師答:你直接問他:你相信什麼?你好好地來推廣你的最相信,從你最相信的開始,因為你自己的最相信,如果不堅持的話,你一定死呀!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就是死人呀!哀莫大於心死,沒有信,心還在嗎?所以不講我們的信,講你的信是什麼就好了!你相信新黨,好!新黨的理想可以讓人民了解嗎?用什麼來讓人民了解?新黨曾經做過什麼事情?你能夠從你做過的事情來讓人民相信嗎?你願意嗎?你願意讓新黨的理想無所求地讓人民了解嗎?你願意無條件、無所求地去宣傳新黨的理想嗎?你願意嗎?如果你願意的話,我相信你真的相信!如果你不願意,我認為你不夠相信!

                我們就是要導出自己的真誠來,很多人的講話是不夠由衷的,他講歸講、做歸做,他講他相信新黨的理想,但是他自己都不願意為新黨的理想付出,新黨的理想是要付出的,不是用嘴巴講的。新黨曾經為台灣做過什麼事情?你願意講出來嗎?你願意跟很多人講嗎?你願意無條件無所求地去付出這個理想嗎?如果願意的話,我認為你相信,你真的相信你所相信的東西。

                我沒有相信什麼,我只相信你相信的東西,但是請你告訴我你到底相信什麼?你要告訴我你願意無條件、無所求地為這個相信而付出,那我就相信你相信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回到這個由衷來,這個社會的問題就是不由衷、不誠、不真。若是每一個人都真誠地推動自己的理想,都很由衷地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我相信這個社會就很有希望了!

學生問:接著剛才的問題,我會覺得在觸境當下的法作意會不管對方用什麼話,都相信他所講的話都是要和我沒有距離,所以感覺到聽話的力道和以往會不一樣,感覺到對對方的話語不會那麼的抓,不管話語是正面,還是反面的,這樣我可以練習善解,但是我覺得在善導的部份,好像有點導不來

導師答:你的善解是什麼?

學生問:我相信他講話都是要跟我沒有距離。

導師答:不只是這樣子,那個是副產品。

學生問:那真正的產品是什麼?

導師答:相信他的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就是要找出對方的「信」、找出對方最大的動力來,我們要他忠於他的動力,等於是我們要看到他的由衷,善解是善解他的由衷、善導是善導他的由衷、善護念也是善護念他的由衷,讓他的由衷出來,讓他的善護念出來,即使他的表現不夠由衷、不夠真誠,我們都要善解他的由衷,善導他的真誠,因為他最願意的是由衷和真誠,他絕對不願意自己不由衷、不真誠,這是我們共同的信仰,沒有人願意不由衷、不真誠,你相信嗎?

                既然是如此,善解很簡單,我相信你的由衷和真誠,即使你表現出來的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還是希望你自己是這麼一個樣子,然後再來善導這個東西,這會很難嗎?完全沒有對立,我沒有說你不由衷、不真誠,我完全相信你願意很由衷、很真誠地表現,即使你表現不出來,我覺得你也想表現得更由衷、更真誠,因為那是一個很基本的對生命的態度和尊重,對生命態度的一種尊重的流露,不是嗎?

學生問:導師,以剛才的故事為例,當對方在跟我談到一個政治的埋怨的時候,我當下的作意還是,我很相信他的由衷和真誠對生命的那種愛,我還是很相信他願意跟我提,是因為他願意跟我沒有距離,那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我們就不談政治了,那個政治可能只是虛晃一招,我想和他談的事情是彼此的由衷,等於把他原來的話題打掉,是否是這樣子?

導師答:沒有哦!我還是要談他相信什麼,他相信新黨的理想是什麼,你就從這個理想談起。新黨如果不貪污?請你告訴我,新黨執政的話,如何可以做到不貪污,他能夠做到整肅吏治,不得罪黑金?你告訴我,如果新黨當司法部長或行政院長,他如果整肅吏治,得罪黑金,你怕不怕?請你告訴我實際的做法是什麼?不是變成你說什麼我就相信什麼,我只是要聽聽你講得很由衷而已,我只是想要分享你生命的由衷,不是這樣。不過,像一地剛剛講的,對方有他的誠意、有由衷度,那好,分享你的由衷度就好了,那是生命的忠誠度。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解由衷、善導由衷、善護念由衷,不要失去你的由衷,鼓勵對方不要失去他的由衷,接下來再來談面對問題的態度與理想。 

學生問:導師好,上次在貓頭鷹之家,聽了導師的演講以後,內心有很大的感觸,用這麼簡單容易懂的話語使自己產生這麼大的一個動力來面對未來的人生,所以這是非常讓自己感動的一個地方,那今天也是第一次來參加這樣的一場盛會,在這裡向導師請教一下內心的矛盾,身為一個家長,在家裡是一個父親,如何表達對孩子真正的愛?因為好像家教很重要,表達自己真正的愛也很重要,那這個之間如何做一個取捨?謝謝導師。

導師答:我們聖脈就是鼓勵大家常常問三個問題,我們問對方也就是在問自己:「你愛我嗎?」「你真的愛我嗎?」「你對我的愛是真正的愛嗎?」你也問對方:「你覺得爸爸愛你嗎?」「爸爸真的很愛你嗎?」「爸爸給你的愛是真正的愛嗎?」他的答案即使是NO,也沒有關係,我願意聽,你告訴爸爸為什麼爸爸的愛不是真正的愛,你告訴爸爸為什麼爸爸的愛還不是真的愛,我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嗎?我們願意讓這個問題公開來討論。討論的時候我在思考、他也在思考,大家都在思考。當大家都在思考的時候,就是大家的身心整個在沈澱的時候,就是大家在很由衷面對這個很傻的問題的時候,這我也要問!這麼傻的問題我也要問!就是這麼傻也是這麼天真地問、天真地探討,我們一家人都來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愛。

                聖脈的賣點就是在面對生命的痛處、最痛處,我們這個問題一般人都沒有在談,沒有在談不表示它沒有賣點,這個最痛處不是說你遇到一個陌生人你第一句話就可以問他的,他不會跟你講的,你遇到一個陌生人你第一句話就問他:你生命的最痛處是什麼?他不會跟你講的啦!這是我們在賣的,他當然不知道我們在講什麼,但是這的確是他的問題,我們共同的問題,你相信、我相信,你相信的、我也相信的,只是說講出來的場合你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我們就是在賣這個東西,我們大家就是要面對彼此生命的最痛處,這就是佛教講的八苦。離苦得樂的這個「苦」就是我們生命的最痛處,這個痛處可以是任何的東西。

                小時候聽收音機,我喜歡聽廣播劇還有歌仔戲,每次看到忠良被奸臣陷害心就很痛,真想跳進那個戲來演,助他一臂之力,那個就是痛處啊!小時候那個廣播劇、歌仔戲,演得很虛擬的地方就是你很想進去,它所演的每一個痛處就是生命的一個大的收縮,那個痛非常的痛,那個力量很大,那個大就是我們的生命力,我們有多大的痛就表示我們有多大的敏感度,那個敏感度都可以轉化為生命的動力,讓敏感度變成生命的能量。

                剛剛討論的問題就是說,做一個父親如何跟家人來談論這個東西,我們也可以跟他談做一個父親的生命痛處,感覺到自己跟小孩沒有同心的痛處,知道沒有能力把自己的感覺傳給對方,現在沒有能力不表示下一刻沒有能力,承認自己現在就沒有辦法好好地和小孩談生命、好好地談真正的愛,我真的很關心這個事情,我真的很在乎這個問題,讓他感覺我們的由衷。同時也承認我們的無知,可是這樣的無知並沒有妨礙我們的由衷,這樣的由衷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事情。

學生問:但是當一個父親,開頭說出這麼一句話好像很難!

導師答:要練習!要練習耶!要開口說為什麼會說不出來?由於我們身心還是很僵硬。讓我們的身心不要這麼僵硬的方法就是好好地坐下來、靜下來,打坐很重要,打坐會幫助我們面對身心的痛處。很多人問:為什麼要打坐?為什麼要盤腿?為什麼要那麼痛?因為事實上在你最不安靜的時候,也是你最想安靜的時候,當你沒有其它的方法時,你只有更安靜地去接受它,才能夠超越這個苦痛。你說沒有什麼姿勢比雙盤打坐更容易讓身心沈澱的嗎?沒有!這是最能夠面對身心、沈澱身心的一個姿勢。

學生問:剛導師說我們聖脈是在教人家面對生命真正的痛處,可是問題是承認自己有痛的人或是可以忍痛在社會上必竟是少數,去問人家你現在快樂嗎,其實現在就算不快樂,也不願意講出來,在這個狀況下,要如何邀約你的朋友來認識聖脈這團體?

導師答:我想這個是需要善巧的,我們來聖脈就是練習這個如何跟人家談,今天不是說你知道賣點是什麼,你就賣得出去,你知道這個賣點你還要懂得把賣點推出去,這是需要善巧的,你如何讓一個人和你由衷地談話,對於一個行銷者就要有這種本事,能夠有親和力,對方很容易卸下他的防衛心,他願意跟你談他對生命的感覺,這需要練習!

學生問:如果我們聖脈有個美麗的傳承,就會有一個問題:所謂的「傳承」是在傳什麼?因為一般人在賣這個「傳承」都會感覺是佛教團體!那一般人會問我們和一般的佛教團體最大的差別是在那裡,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所謂的傳承,佛教也有所謂的派系,其它的派別也有它的傳承,那我不清楚要怎麼和別人介紹我們傳的是什麼樣的法?

導師答:我們的傳承第一個就是一定不要有本位主義。大部份的宗教都有很強的本位主義,但我們傳承的是這個「心」。「心」是無相的、全方位的,其它的宗派跟我們講的東西很少一樣。我們講的宗教,其實不是宗教,才叫宗教;一般人講的不是宗教,其實是宗教,是名不是宗教。

學生問:那可能只是說法上的不同?

導師答:不一定啊!不能說佛教比較好,大部份的佛教都說基督教比較不好,佛教比較好,我們不這樣講的。一般傳統的佛教是否定基督教的,至少是把它看成是第二等的宗教。大部份的宗教都說自己是第一等的宗教,像基督教也不會說佛教好,他們都說佛教是崇拜偶像,是不可以的,我們是不會這樣講的,聖脈絕不會這樣講,這就是不同點,非常不同的一點。我還沒有看過有任何佛教的宗派不認為基督教是第二等宗教,我還沒有看過,你可以告訴我嗎?

學生問:可是現在還有一些「新世紀」的宗教?

導師答:新世紀又跟宗教不一樣了,New Age不說自己是宗教,不一樣哦!New Age它的傳承不會是佛陀的傳承,新世紀比較屬於什麼都含括的,它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你也搞不清楚耶!

學生問:但是它裡面也借用很多佛法的觀念

導師答:對,可是它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所以那就是它不一樣的地方,我們的中心思想就是「本心」的問題,用傳統佛教的語言來講,叫做如來藏的問題。佛教講「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我們是在講這個東西。簡單地講,就是這個如來藏,聖脈的傳承就是在傳承這個如來藏。 

學生問:現在的問題是寫日記的時候善解還比較容易,照理善導應該有些方法,但是有時候很難去做善導、轉化。

導師答:一點一滴嘛!你現在講話就很由衷啊!你可以再由衷一點嗎?就這樣子的來引導對方,你可不可以再讓你的說話再柔軟一點點?你可以從自己開始,讓自己的說話再由衷一點點,你可以從自己說話的口氣再由衷一點點嗎?這樣叫善導,一點點就好了,你會感覺到因為說話的柔軟,你的身心跟著柔軟下來。你可以讓你的眼睛、眼神再柔和一點點嗎?可不可以?試著從自己開始,你講話的聲音可以再由衷一點點嗎?這就是善導,當你做得到的時候,當你身心感覺柔軟的時候,你就會有信心,就會更由衷。這個要練習的啦!

                在台灣的社會上,很多人講話都比較粗澀,那只是一種習慣,好像檳榔文化是一種習慣一樣,我們還是要相信粗澀的裡面,還是有顆很柔軟的心,這需要呼喚的。

學生問:請問導師要呼喚這顆柔軟的心,要怎麼做?

導師答:那就是要靜下來,靜下來那個力量就出來了,開始轉化了。每一個能量都是因為它的角度,好像風力一樣,要會抓那個風力,如果你有像颱風那種力量你會轉的話,等於是你有一個機器把颱風的力量變成發電,它就可以發出很大的能量,而且要練習到上座下座打成一片。很不容易,但是至少要會先上座啊!

學生問:至少有方法可循?

導師答:對,要隨時停下來,在最不可能處停下來。

學生問:那如果不能停下來的話,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導師答: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啊!趕快離境!離境不會是三天,也可以是三分鐘啊!光是一個三分鐘、一分鐘都很好,不要逞強、不要硬碰硬。 

學生問:週四有一位同修,因為她看到一篇報導:有一位小女孩才二歲多被悶死,她為這個小女孩很傷心,很傷心,我們要如何的面對?

導師答:你要用全身來傷心,不要用情緒來傷心,用整個身體來傷心。要整個身體在掉眼淚,不要只是眼睛在掉眼淚,就是太集中了。放鬆,就是要用整個身心來體會那種痛。還有不要以為自己聽到了、看到了、知道了,好像新聞報導一件事情,就以為聽到了、看到了、知道了,太快了!新聞報導它給你的資訊是相當有限的,到底怎麼一回事不是那麼清楚的!我們只知道是有那麼一回事,但是這件事發生的因緣到底是什麼,我們不是那麼清楚的啦!

學生問:有時候不曉得怎麼修行,整個身心都空空的,這個慈悲裡面好像都空掉了,什麼都沒有,不是沒有觸境,而是沒有感覺,對自己很慚愧

導師答:就是要一點一滴呀!你如果有所求的話就容易失望,就是要善用自己的環境,還是有很多可以練習的,卡住的境界能夠不卡住,這樣就是練習啊!

學生問:那請問導師,我已經卡了十幾天了,有什麼方法走出來?

導師答:其實我們一直在講用出入息來隱身、用四無量心來隱心,沒有人看得到你,只有佛陀看得到你,你有沒有只有佛陀看得到你的心量?你有沒有辦法在你老公叫你的時候,你都覺得他都不是在叫你?要有一種洞視,他看不見你的,你以為他看得見你,就對號入座了;你以為他在講你,就對號入座了。他講的人只是他記憶裡的那個人,事實上你是另外一個人,你是一個他完完全全不認識的人,你是一個好心的人,在家裡幫忙他的,他患了失憶症,他一直弄錯,他一直以為你是他的老婆,其實你不是,你是一個善心幫助她的老太婆,明知道他誤會,你還讓他誤會,你就是這麼慈悲,你知道嗎?這才叫做不對號入座。你如果以為你認識我五十年了,還對我這樣子,我實在傷心!那叫對號入座。你認為他已經犯了失憶症,他弄錯了,你其實不是他認識的那個人,他一直以為你是,那你就沒有對號入座。

學生問:那如果我現在承認自己多心,是我的錯,不是他的錯?

導師答:那個都是對號入座,你的錯、他的錯,都是對號入座,你根本不是他認識的那個人,才叫做不是對號入座,你根本不是!只有佛陀認識你,沒有人認識你,你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才叫做不是對號入座,才真的把你這個我拿掉了。你是佛陀派來的人,你只是帶著人的外相,出現在這個世間,你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你一直不敢直下承擔,你一直認為你是過去的那個人,這是最大的成見。這個成見不拿掉,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學生問:自己承認可以?

導師答:自己承認可以呀!承認就是要由衷啊!

學生問:比較會有信心?

導師答:對呀!你就是以為一直叫你名字,你就以為你是過去的那個人,一直從別人的眼睛在看你這個人,你不願意從佛陀的眼睛看,在他們眼中,你是他們認識的那個人,然後你也對號入座了,是啊!我就是你認識的那個人,我就是你記得的那個人,沒錯!我就是,我就是!

                你不斷地說我就是那個人,他認識你,偏偏你又不是很喜歡,那就麻煩了!拿掉那個成見,所有認識你的人,他們都有失憶症,他們都弄錯了,但是你不要揭穿,你不要跟人家揭穿,你一揭穿,人家會傷心的,你不要跟人家說你有失憶症,我其實不是你認識的那個人!不要講,心照不宣!

學生問:導師您好,導師剛提到真正的愛,最近媽媽對我很操心,以前是跟她最有話講的,現在感覺她好像不太相信我,那我要怎麼跟她表達、討論?

導師答:一樣啊!跟剛剛的問題一樣,不要對號入座,你不是她認識的那個人,你一直在從她認識的眼睛在看你自己,然後又不同意她的眼睛。人最大的矛盾,就是從對方的眼睛看自己,然後又不同意,這等於是自打嘴巴,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方面從對方的眼睛看自己,一方面又不同意他的眼睛,這很麻煩耶!你說你是不是這樣子?你是不是從你媽媽的眼睛在看你,然後又不同意你媽媽的眼睛?矛盾嘛!這樣很矛盾!因為你不從佛陀的眼睛看你呀!你不願意認為你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你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死了,你現在只是不願意讓一個媽媽傷心,你替淑芳做好事,讓媽媽覺得她的女兒還活著,媽媽沒有白髮送黑髮,你是那麼慈悲的人,你為什麼不這樣看呢?你怎麼以為以前的那個淑芳還活著呢?每個念頭都在生死啊!你為什麼不讓自己重生呢?為什麼一定要從媽媽的眼睛來看你,然後你又不同意她呢?何必那麼費力氣呢?乾脆一點,讓過去的淑芳死了吧!讓佛陀眼中的淑芳重生吧!

學生問:可是有時候覺得方法好像沒有很清楚?

導師問:什麼叫做方法?

學生問:就是法作意,

導師問:什麼法作意?重生的法作意啊!簡單的法作意,你是誰嘛!好,你是誰?

學生答:我是佛陀的女兒。

導師答:喔!好啊!那還有什麼問題,佛陀的女兒會作意不出來?

學生問:有時候具體的內容好像不清楚?

導師答:具體的內容就是剛講的,如果淑芳已經死了,你回來看你的媽媽,然後你不願意告訴她真相,你還是裝做你是淑芳,讓她知道你還活著,你想做什麼事?你就這麼慈悲願意回來當她家的女兒,願意叫她一聲媽媽,那還有什麼問題?就這麼簡單,不要再做過去的淑芳了。

學生問:那可以跟媽媽討論真正的愛是什麼嗎?

導師答:可以呀!

學生問:我怎麼會有一種假設,她會有一種很莫名的感覺,我怎麼會自我先這樣假設?

導師答:需要善巧,要練習啦!不要怕犯錯,不要怕講錯!

學生問:那要怎麼樣的善巧呢?

導師答:你問她嘛,最喜歡的淑芳是在她幾歲的時候?在淑芳幾歲的時候?我們就停在那個時空吧,從最美的地方開始重生吧!

學生問:那假如說過去自己就嚮往由衷的生命和生活,可是這個東西如果被打擊過

導師答:那個淑芳已經死掉了,那個人已經死了!你一直要回到那個人,怎麼跟你說呢?那個人已經死了!你又在從別人的眼睛看你,那你就看不完了,你又不同意那個人的眼睛,你現在講的人,都是你不同意的人,打擊過你的人你也不同意。

學生問:那請教導師我現在修行的重點是什麼?

導師答:我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學生問:剛導師有提到全身心的痛

導師答:就是要很放鬆呀!聽人家講話不只要用耳朵聽,要用整個身體去聽,看東西不要用眼睛看,要用整個身體去看。 

學生問:坤山是覺得不是沒有觸境,是不會去感覺觸境。發覺學到的東西都是一些道理,都是在認知、理解上,不知如何轉化成生活上去實踐。這是坤山目前碰到的最大的難處。

導師答:我想是不是可以從由衷練習看看,從我們自己由衷的身口意開始練習,這由衷要貫徹始終,一開始由衷很容易哦!中間就開始難了,到最後更難,是不是?而且很多機會可以練習,打電話也可以練習,跟文彬見面也可以練習,跟郁菁談話也可以練習,每個機會都是在練習由衷度,尤其是在對方懷疑你的由衷度的時候,你都不懷疑你的由衷度,這就是練習!很多機會吧!自己的談話、自己的眼神、自己的動作都注意那個由衷度,甚至對方懷疑你的由衷度的時候,你都不懷疑你自己的由衷度。

坤山問:坤山在那個時候往往都會講起道理,發覺講道理的時候,就重新回來就對了?

導師答:講道理的時候就回來用全身來講道理,不要用意識、不要用腦筋來講道理,用整個身心來講道理,那才能夠感覺到由衷度。所謂由衷度,你整個身心要換心,你覺得所講的話都是從心肝底出來的,你不會因為人家的懷疑而動搖你的心肝底,你的誠意一定得誠意到底啊!不管對方多麼的懷疑,你還是誠意到底,這個東西會感動自己的,這絕對可以練習的,處處都可以練習的,絕對不吃虧的!

學生問:有時候在觸的時候,最近比較有辦法去看到、去感覺到,但是有時候覺得心裡面卡住時,好像有一個「我」不太願意去存在、去接受,轉化的困難還是常常存在。請示導師我應該怎麼樣去面對?

導師答:所有困難度都在沒有用整個身心,而是用自己的成見在看自己,用別人的成見在看自己。首先,你要先跳出自己對自己的成見,你願意跳出這個成見嗎?你願意對自己沒有成見嗎?你每天願意問這個問題嗎?我坤山願意對自己沒有成見嗎?從這裡開始才能夠讓別人對你沒有成見。先讓自己對自己沒有成見,很放鬆地接受自己,接受一個嶄新的、重生的自己,然後不管別人如何用他過去認識的坤山來跟你講話,你都不會對號入座,你寧可相信對方是患了失憶症,他記錯人了,不會去辯解,願意不想去傷他的心。這個現象很有趣,我們都很容易覺得自己重生了,但是當別人記得過去的我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對號入座,很容易就跳進去我就是別人過去認識的那個人。

學生問:那是因為沒辦法找到佛陀的心嗎?

導師答:就是沒有用整個身心去反應嘛!我們都只是用我們的記憶,我們都是用作意,都準備好說我要重生了,但是對方一直叫回一年前的我,你看你一年前做事就是這樣!你馬上被叫回去了!你馬上跟他抱怨,怎麼不讓我重生!你都認為自己重生了,怎麼會抱怨對方不讓你重生呢?這就是我們的矛盾呀!

學生問:在這次聞思導師的法語時,內心有很大的觸動,尤其讀到說苦是修行的動力時,因為最近的觸境剛好面對至親的生病,在這樣的機緣下,如何由衷地幫助對方走出生命的痛處,而活出最美麗的生命?

導師答:我想就是要讓對方不要死啦!我們一直在說如何能夠替對方活著,我們要感覺到對方還活著,不要那麼認同肉體,要認同他的精神。我們總是太認同對方的肉體,以為對方死了。

學生問:我怎麼幫助她認同自己的精神可以不死?

導師答:我們可以懷念!懷念對方,為什麼一定要有告別式呢?就是要懷念,懷念她的精神啊!我們可以來還念對方,很放鬆地來談他的一生,談對方的生命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然後讓這個感動繼續留在這個世間。

學生問:謝謝導師,是不是要談她生命中最美麗處?

導師答:對呀!讓他的精神留在人間!所以死是一種力量,死真的是一種力量,因為他不用活在你的生命外面,你不用再打電話給他、不用再想念他。真正的死是跟你的生命結為一體的,不然的話,怎麼會叫死呢?它的意思就是給你吸收了,你吸收了他,他才能死呀!死的人是被活著的人吸收了,不然他的能量要去哪裡?

學生問:當他對死亡做一些準備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幫上忙的?當他面臨生命不死這樣的觀念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終極信仰?

導師答:就是真正的愛呀!就是我們一起來體會什麼樣的感覺不會死,我們講同心不死嘛!同心他就不會死,死是因為不同的心,我們今天都在分別他的心、我的心,他沒有心怎麼會有身體呢?你也不會覺得他的心是存在的,難道你要讓他變成植物人嗎?他的心在那裡?

學生問:怎麼樣幫助他去認識這個本心,是這樣子嗎?

導師答:對,就是用各種方法,包括講故事、看電影都可以! 

學生問:有時候感覺自己想要做一些事,但又好像有很多衝突和矛盾,甚至有很多無力的地方,不知道如何

導師答:我想我們就是要學習「庖丁解牛」,我們要看到空間。大家都好忙,好像大家都是在趕訂單、爭取訂單啦!我們就是要有庖丁解牛的優閒,他都看到空間。我們不管面對一個多麼複雜的環境,我們都要看到空間。我們能不能幫助彼此看到空間?

學生問:導師,所謂的空間是說,先要跳開那個位置嗎?

導師答:空間是說,我們的心要靜下來。今天我們就是心浮氣躁,整個經營環境就是心浮氣躁,給爭訂單、趕訂單的事情弄得心浮氣躁,整個生產流程、行銷流程都忙得讓我們覺得很沒有空間。沒有空間的主要原因是我們靜不下來,我們給這個境界轉了,就像那些讀書人,一看書就會看幾個小時都靜不下來一樣,要有方法讓自己停下來。

學生問: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就會產生智慧,一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導師答:靜下來的時候,會有東西出來的,會互相歸納一些經驗原則來分享。同樣是經營,經過淨化、沈澱後所提出來的那些原則,是可以分享的。當然,不只是靜下來,分享靜下來的東西,也願意一起來面對問題。面對問題讓我們更強壯、讓我們更有靈感、讓我們更有活力,而不是害怕問題,這就是精神!佛教在啟發的是面對問題的徵結,而不怕困難、不怕問題,然後又很快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用一個很放鬆的身心來面對問題。

學生問: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從最上頭開始靜下來,才能帶領整個團體靜下來?

導師答:對!我們帶頭的人本身必須是一個善知識。就像剛剛有一位朋友舉一個賣很貴的床的例子,他不是在賣一張床,他是在賣一個美麗的夢想。同樣的,如果我們公司要有精神的話,也是要賣這個東西,對外它是在賣這個東西,對內也是在賣這個東西,我們是在共同經營一個美麗的夢想,我們有同樣的心。聖脈就是在設法讓每一個單位都可以同心、每一個社區都可以同心、每一個國家國與國之間都可以同心,那我們要做到從一個家庭開始,從一個小小的圈子開始。

                當然不是一定要先齊家才能治國,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家可以是任何一個小小的團體,可以是你三個朋友之間開始,你不一定要從很困難的家開始,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我們沒有說你一定要能齊家才能治國,你就是從合得來的朋友、合得來的同事開始做三人同心。有三人同心的經驗之後,你就會學到一種互動模式,很靈活的互動模式。這個互動模式可以很快地推廣,第一個三人是最困難的,第一個模式是最困難的,等於是在生產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東西是最困難的,我們把第一個模型建立出來,才能夠大量生產,才能夠量產,要能夠量產之前,要先能把三人同心這個模子做出來,真的出來,真的產品,不是紙上作業的。

學生問:想接著導師剛講的三人同心是一種互動模式,這一點是不是可以請導師再開示?三人同心的模型出來後,是不是會有一種互動的模式出來?

導師答:我們要同心之前要知道什麼是心,不然怎麼同心?那個夢想的心,要一樣夢想的心,不一樣就沒辦法同心,那是不可能的。基本上,我們就是要同那個最高、最美的心,所以我們稱之為如來的心,你要同佛陀的心才可能三人同心,你不同佛陀的心不可能三人同心的,那會同錯了,會製造很多的問題。所以,要講三人同心必須先找到心,去找到人性最大的信心,先找到我們的本心才可能三人同心。不然的話,我們的同心只是跟社會上的一種結盟一樣──利益的結盟,那不是我們講的同心,那可能是利害心的同心。

學生問:所以三人同心之前,還是要找到人性最大的信心,還是要從信心開始?

導師答:對,這個要實踐的,這是要練習的,你一開始找對象不要找太困難的,要找最容易的對象,他要對法有興趣、對生命有興趣,對法有興趣。對生命有興趣的,你都很難跟他同心了,一開始都還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去找一個對法沒興趣、對生命沒興趣的人。找一個比較有可能的人。當我們會了、懂了三人同心以後,有了第一個三人同心的成功範例之後,再來找比較沒默契的人,就比較容易了。一開始一定要找有默契、最不需費力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