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願再來與帶業往生  

02-19-06    台南聖脈MSN與大卿導師連線

 

謝謝大家接受台南聖脈的邀請,一起來幫助世間了解生命,也幫助自己練習平日怎麼跟朋友談內心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生命、討論如何讓生活更真、更美,主題是「乘願再來與帶業往生」。

有人說看到「乘願再來」這四個字,他就沒辦法生出歡喜心,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想再來人間了!人間有這麼不好嗎?

其實人間是很美的,我們會來這個世間,正是因為覺得人間很美,雖然來了之後遇到很多的挫折、困難,有時候真的是走不出來,會覺得世間很苦。但是,這個世間絕對不是只有苦。如果只有苦,我們大概也不會出生,我們之所以會出生,就是因為不忘情,我們對這個世間有情。

聖脈有一句話說「有心就有情,有情就有義」,這幾個字用普通話可能唸不出感情,用台灣話唸會比較有感情。聖脈還有另外一句話叫做「有情就美」(台語)。什麼是美,你知道嗎?現在很流行女人隆乳,美國有一些女人說她隆乳是為了找到一個好丈夫,找到之後她就想把那隆乳拿掉,因為已經達到目的了,乳房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又要動手術把它拿掉,這樣的行為在胸部整型是一個蠻典型的作法。我們要說的是,真正的美,其實不是這個,真正的美是感情,有感情就美 ── 「有情就美」(台語)

「乘願再來」,不用把它想得很嚴肅,乘願再來是什麼呢?「有吃就來」(台語),有吃就來!吃什麼呢?吃這個法!聖脈提倡一種觀念,就是一天的開始是在吃了法以後,把法當成一種精神糧食,吃了之後,一天才開始。這是一種很革命性的觀念,改變我們以為早上醒來就是一天的開始的觀念。

一天的開始是蓄積了一天的精神糧食才開始;一天的開始是我們吃完了法的主餐之後。

生命一定要有吃,有吃才能再來,所以「乘願再來」是「有吃才來」、「有吃再來」、「有吃卡擱來」(台語)!吃什麼?吃這個法!把法當成一種食物,精神糧食!佛教很喜歡用這個「食」字,可見它把法、把修行當成很普通的事情,跟吃飯一樣的普通。

乘願再來就是有吃再來,不要把乘願看成很嚴肅,它可以是一個很平常的東西,就是有情再來、有吃再來。我們之所以會認識是因為我們有心、有情、有義,然後才會繼續來往。不要怕你自己長得不美,不要怕,只怕對方沒有心、沒有情,對方只要有心,他就自然有情,有情自然就會覺得我們很美,不用擔心自己長得不好看,這就是法的秘密!當你確定這點之後,你就會有信心。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常常要問對方:「你可不可以老實告訴我,我長得美不美?」不要以為只有女孩子會問這個問題,男人也會問這樣的問題。

 

學生問:在生活中,常聽到很多人回憶往事,好像不如意事會記得特別牢。請教親教師,我們平時要如何作意,才能改變這種煩惱習氣,讓我們的回憶是正面的、開心的?

導師答:我們會回憶不如意的事,主要是對現狀的不滿意!一個對現狀滿意的人就不會回憶不如意的事。這跟負債一樣,很容易債越負越多。重要的是要能夠知足,我們對現狀要滿意,要覺得生活是很喜樂的事,周遭有很多值得欣賞的事、很多值得交往的人。如果我們周遭很多人都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就會一直回想過去很多不如意事。

              現在是過去的延續,現在不好就會聯想到一定是過去不好,才會把我弄到現在這麼不好、才會一直想起不如意事,表示他有很多的不滿。他透過回憶來發洩不滿,而不是透過回憶來表達感恩,這要怎麼辦呢?

              武俠小說講「邪不勝正」,只要有正念、有感恩的念,自然就沒有抱怨的念。以感恩來取代抱怨。真的要抱怨是抱怨不完的,每個人都可以抱怨的。你走路跌倒也可以怪那個東西怎麼擺在那裡,也可以怪地上不平,這是怪不完的啦!要感恩也感恩不完的啦!所以到底要選擇哪一個?選擇感恩不完還是要抱怨不完?

              要讓回憶變成一種情緒的宣洩嗎?宣洩並沒辦法真的宣洩掉,很多情緒的宣洩只會加強那個情緒。人的習氣很容易看自己沒有的,有的卻不懂得珍惜,有的都認為是應該的,沒有的都是不應該的,所以就一直想要那個沒有的、就會不滿意,不滿意就很自然會追溯過去種種,就是過去種種造成現在的我,結果就越欠越多,所以瞋心在佛教叫做「生病」。

學生問:那就是凡事都要正面對待?

導師答:就是要會欣賞,要有感情!因為我們常常怪人家無情,不如意事一定是怪人家無情,這個情一定要從自己開始,一定是界與界聚,什麼樣的人就會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學生問:要主動帶路?

導師答:對!

 

學生問:小時候,父親總是將我們與其他老師的小孩做比較,每比必輸,非常挫折、自卑。卻沒想到這樣比較的習慣,也如影隨形地跟著自己長大,自己竟身不由己地無時不在做種種的人我比較、計較,因而常處在收縮膨脹的極度不良當中。

              雖然師一再開示「要比就比謙虛」,卻發現這些強大的世間思惟習慣,好像已經根深蒂固而讓自己不知不覺,不容易扭轉了。請問導師:如何擺脫成長過程不愉快經驗的魔咒,真的讓過去記憶、成見歸零,單純地來觸這個世間呢?

導師答:這跟剛剛那個問題是一樣的,你的現狀是不快樂的,不快樂就會吸引不快樂的念頭,其實沒有什麼,主要原因是你現在不快樂,現在只要快樂,就會吸引過去快樂的念頭,這都是界與界聚。現在問題不是過去如何,而是如何讓現在快樂起來,如何讓現在有欣賞的心,你現在不會欣賞就會吸引過去的不會欣賞,所有的過去都是現在製造的,所以我們說:過去是現在的小孩,過去是現在的父母,過去會塑造現在、現在也在塑造過去。

              那你到底要怎樣?你到底要讓過去塑造呢,還是要塑造過去?我們可以重新塑造過去。過去是很主觀的,現在不是要改變過去,也不是要改變記憶,記憶事實上是現在在製造的,是一直受現在左右的。過去實在是發生很多事情,像剛剛講的要抱怨是抱怨不完的、要感恩也是感恩不完的,所以是怎麼讓現在快樂起來?怎麼讓現在每天都有法的糧食可以受用?有了法就會回到我們的本心,就會回到凜然的正氣。氣足身體就不會虛,好像你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要講一些理論的話,那就是接納父親,要從父親的角度看事情,可能那些理論你都知道。你排斥父親就會有對有礙,這些都是理論嘛!理論都是對的,問題是你會做不到。為什麼?因為現在不夠快樂!為什麼現在不夠快樂?因為法的糧食吃不夠!你有一個「想」出來,又要糾正那個「想」,其實都是在想蘊裡面轉來轉去,佛法稱之為「顛倒妄想」!

              你怎麼想,都是顛倒妄想,你用一個「想」要去糾正另外一個「想」,也是顛倒妄想。邪不勝正是只要你提起正念來,就沒有顛倒妄想的空間。所以只要妄想一起來,就趕快去經行,五分鐘也好,這叫吃法的點心;三分鐘也好、一個深呼吸也好、一個禮佛也好、一個很由衷的禮佛也好。一個由衷的經行之後,妄念又來了,再一次由衷的經行,就是不要讓那個顛倒妄想進來,趕快來吃法的點心,把法當成一種吃,現在要來吃法,叫「以法為食」,把法當成精神糧食來受用,糧食吃夠了,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有能量,這才是正的,其它你想要治這個記憶的風邪,這樣會很辛苦的。

學生問:所以,就是法的資糧不夠?

導師答:等於是身體太弱了嘛!身體太弱,就要吃補嘛!沒有吃,哪會有營養呢?營養不良,就容易生病,容易招惹這些不好的記憶。其實,我們的記憶裡面很多東西都是好的,但是,你沒讓它出來啊!因為你現在的不快樂,就會勾引過去的不快樂;只要你現在快樂,再重新看過去的不快樂,對比之下,你會覺得好感恩喔!

             連過去不快樂的都變得好感恩,你說奇怪不奇怪?同樣的內容,你可以由抱怨、由束縛,變成一種感恩的心,差別只在你有沒有吃法的糧食,只要吃夠了,再來看這個世間,就會很不一樣,對父親的感覺也會完全不一樣。妳有點難以相信吧?

學生問:做到應該就會相信了!

導師答:還沒做到就難以置信!基本上,你現在快樂就一定會勾起快樂的回憶,它一定是互相牽引的,你現在不快樂就會牽引不快樂的記憶。所以,我們到底要去改變過去呢,還是要讓現在快樂起來?你不可能先讓過去快樂起來,想要讓過去快樂起來就是想讓觀念扭轉,就會想要讓念頭去糾正另一個念頭,用一個想法去糾正另一個想法,而不是真的要讓現在充實起來。你現在充實起來,整個過去、未來都改觀。過去、未來都決定於現在;現在決定於當下;當下決定於剎那即永恆。就是說他已經完全沒有時間觀念,他完全融入、完全入流,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在此時此地進入出入息、進入那種無量的空間,然後入息、入空、入流,這就是我們要練習的!

              所以,只有練習夠不夠的問題,沒有過去記憶不好的問題!我們常說業障業障,沒辦法修行就叫做業障。業障就是五蓋,就是阻止你修行的東西,只要不讓它阻止,雖然還有五蓋,但你可以和它和平共處,然後慢慢的就可以讓五蓋變得很乖。

 

學生問:最近導師對學生開示不要女性化、要中性。所謂的中性是要做大丈夫的意思嗎?那怎麼樣做才能乘願再來,成為一個大丈夫?

導師答:就是要有行住坐卧四大威儀,就是要像修行人,那就是所謂的中性了。大丈夫就是沒有把自己看成男人、沒有把自己看成女人,主要是把自己看成一個人。做為一個人,講話就不要太粗聲粗氣的,沒有必要把聲調拉得那麼高,就這樣子啊!

 

學生問:冬禪前跟家裏的同修為一點事吵了一場小架,過程中互揭瘡疤(相互指責陳年舊事),感覺對方起了不小的情緒,自己卻自認是理直氣和,並不覺自己有錯,直到參加禪修,一顆心慢慢沈澱下來後,才看到其實當時自己並沒有守正語戒,還活在過去,還在為十二緣起的輪迴圈添加柴火而不自知。請問導師,如何能夠不再帶業往生,真正從過去的陰影走出來?已經帶的業,又如何能儘速明覺將之放下?

導師答:我們以前有講過在家裡提倡三句話:「你愛我嗎?」「你真的愛我嗎?」「你對我的愛是真正的愛嗎?」;「我愛他嗎?」「我真的愛他嗎?」「我對他的愛是真正的愛嗎?」常常問這三句話,也可以把這三句話改一下,改成說:「你心情不好嗎?」常常互相關心對方現在的心情,問他:「你怎麼都沒有在笑?」你真的關心,就是要回到這個正念來。沒有「正」就變成「負」,正的太少負的就多起來。所以常常關心,關心對方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對方心情是不是不好,然後我們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對方心情好起來、幫助對方微笑,真的把這個事情看成最重要。

              有事,如果能心情好,就會變沒事;如果心情不好,沒事也會變有事。所以很普通的事不要看得那麼困難,就是回到平常心,能不能很由衷的關心?能不能讓我們的心情好一點?心情好,什麼事都好說;心情不好,沒事也會變有事,真的會為了一點小事吵架。其實,吵架都是表面的,重要是他內在心情不好,沒人關心啦!你們結婚那麼多年、老夫老妻了,為什麼為一點小事而吵架?因為心情不好嘛!可能你心情不好、她心情也不好,那就會吵架,沒辦法!

學生問:當時真的是有所求,沒有真正的關心對方。

導師答:她也一定心情不好,你那時也一定心情不好。你當然可以說,「我當時心情很好,因為你心情不好,所以我心情才不好!」那就是心情不夠好,你心情夠好的話,她心情不好,也不會影響你的。

學生問:如果已經心情不好了,那怎麼趕快回到心情好?

導師答:你也要願意跟對方講說:「我心情不好!」很多人都不講,心情不好也不跟你講,有沒有?通常不會講的啦!用吵架來表示,對不對?

學生問:對啊!

導師答:你什麼時候跟對方說:「我心情不好!」對方什麼時候跟你說她心情不好?沒有!都是先吵了再說!

學生問:對吔!

導師答:有講的話,事情就小多了,你自然會警覺!

學生問:就是要很由衷地把當下的感覺跟對方講?

導師答:大部分的人都不講的,大部分人都用吵架來表示:我剛剛心情不好。其實應該給對方一些信息,讓對方知道你今天心情不太好,對方比較知道該怎麼進退嘛!

學生問:不要讓對方對號入座?

導師答:像有的人是這樣子的:「我現在心情不好,你不要跟我講話!」有時候不要講話也沒什麼不好,等於是把那個空間拉開來嘛!當我們在講:「我現在心情不好,你不要跟我講話」的時候,自己真的是在歸零,都會想:「如果今天沒有結婚,如果不是現在這個狀況…」此中就有歸零和歸一的意思,等於是重新思考兩人的關係,看整個生命的大方向要怎麼樣來定位。

              你寧可說:「對不起!我現在心情不好。」既然家裡的小情緒很難避免,那我們先緩衝一下,先表白:「我現在心情不好,我不想跟你講話,好嗎?可不可以?」寧可不吵,先把空間拉出來,寧可不講話,也不要吵架!

              當然有的人的態度就是:「我就是要跟你吵!我不要你不跟我講話!」那你願意說:「我真的沒有吵架的力氣!」或者你要更柔軟一點也可以說:「我現在心情也不好,但我實在捨不得跟你吵架!」這不簡單地!你說:「我心情那麼不好,還跟你講這麼柔軟的話,還捨不得跟你吵架,才怪哩!」不然,怎麼辦?就是要這樣子練習,其實真的沒那麼困難!

 

學生問:導師說乘願再來,小至我們的呼吸、念頭,還有感受來去的無常,那大的呢,大到這個世間沒有人認識你,你也不認識任何人,你所認識的人都是即將要成佛的人。譬如說,家裡三個小朋友生活習慣很不好,吃的、穿的、用的常常隨意亂丟,且任意破壞家裡的東西,自己常必須花很多時間清掃整理。學生要如何在這個境界裡面看到對方最美麗的心,看到對方都是即將要成佛的人?

導師答:不要講到要成佛去了,我們以前講童心同心是相信小朋友想要做大人,你就問三個小朋友:「你們三個哪一個年紀最大啊!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像大人?」就引導他們想要做大人,用他們想要做大人來引導他們像個大人。你一下子說看到每一個人都快要成佛了,不用啦!小朋友都想做大人的啦!然後真的用看大人的眼睛來看他,他就會覺得很奇怪,你怎麼這樣子看我,你如果把他看成小朋友,他就會像小朋友,你把他看成大人,他就會像大人,你把他看成佛,他不懂的啦!他看不懂的,他也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你跟他根本不同一國,你要跟他同一國,必須把他看成像個大人,而且想要像個大人,你要用言語來引導他們說:「你們三個誰比較像大人啊!哪一個是哥哥,哪一個是姐姐啊?吔!覺得那個小的比較像哥哥哦!他比較會整理哦!他的東西都有放定位哦!他都不會隨便出入人家的房間哦!」他看到你在欣賞的時候,他的眼睛一定往你欣賞的角度去看!

              你好像在告訴人家說:「喔!那邊有一輛車開過去,好漂亮!他的眼睛馬上就往那邊看,因為你的眼神流露出來的是一種欣賞!人都是這樣子,他一定往你欣賞的角度看的。所以你要提供小孩一個欣賞的角度,他就會往那個角度去看。

 

學生問:「帶業往生」的意思是否可以解釋:若無法在當下看到對方最美麗的心,就會帶著上次的記憶和成見,往下一次的觸境去?

導師答:對!

 

學生問:在修行上,察覺「漏」以後,知道要趕快歸零,不顧過去,只管重新走在法上,但往往「想蘊」身不由己的,仍緊抓過去,有悔、有責。除了捨想蘊之行苦,回來以出入息推拿之外,請問導師:是否還須配合什麼法作意,以幫助自己縮短歸零的時間?

導師答:沒有什麼更快的,就是要回到這個信,所謂法作意就是信、相信,我們到底相信什麼?每個人的行為、說話、思考的方向都根據這個信來的,所以只能回到最單純的信,相信每一個人內心的最嚮往,而不要用一個關係來套,好像我們上一次講過一個同修的困擾,他對自己的孩子就很有耐心,對自己的父母就很沒有耐心,孩子很多事情不會,他不覺得是負擔,父母很多事情不會,他就覺得是負擔,就是這樣的問題啊!他一直覺得父母在要什麼,父母的要他會覺得是負擔,為什麼呢?因為他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兒子,他沒有把自己看成是父母。他如果把自己看成是父母的話,他會更了解父母內在的嚮往,而不是他嘴巴上表達出來的要,他更能入父母的心。

              我們常常用父母的行為來解釋父母的心,其實父母的心就像我們自己一樣,不一定會表達,就像剛剛的那位同修跟他家裡的同修一樣,他們夫妻之間也是有很多話不會表達,年輕人都會沒有耐心表達了,何況老年人,他們也不會表達。所以,如果能入父母的心,幫助對方表達,其實他們會很開心的,因為你幫他表達出來了。所以,沒有什麼法作意,就是信,就是身體要鬆。沒有信,你是鬆不了的!

學生問:導師談到這是對對方的信,那如果是對自己呢?

導師答:一樣啊!

學生問:如果起瞋?

導師答:那也一樣沒有信,如果真的信的話,會看到那不是我們的本意。

學生問:相信我的本意也不是想要起瞋的,我也想要對人家好!

導師答:對!就好像剛講那位同修的例子,他們夫妻之所以會吵架是因為心情不好。起瞋也是,整個事情做起來都不對勁、都不順、都想要讓不愉快的事情趕快過去,就會把擋在他路上的東西一個一個推開,推不開來,他就會起瞋。

 

學生問:老師剛有提到一般人都不太會表達,我們要幫助父母表達他們內心真正想要講的,學生在這一方面非常的笨拙。

導師答:就關心媽媽:「媽媽,你今天心情好嗎?」就這樣子!從最平常的話開始。但是,我們連這種問候都沒有,對不對?那你如何表達你內心的愛?你總不能跟媽媽說:「媽,你愛我嗎?你對我的愛是真正的愛嗎?」她聽不懂啊!你不要這樣問啊!

              你就問:「媽,你今天心情好嗎?呷飽沒?你胃有較舒服沒?」很平常的話,就是關心啊!像你就不習慣講媽媽很漂亮啊!你就不會啊!你不會很認真的看媽媽的眼睛、耳朵、鼻子。這很平常的話:「媽媽,你看我長得好看嗎?」你敢講這種話嗎?「我哪一個部分長得好看?是像媽媽,還是像爸爸?」這樣子很平常的話就談起來了,你就是不肯啊!不曉得是不肯,還是不會、還是不要啊?

學生問:我回去要多練習!

導師答:你練習以後,自然就會有很多靈感出來,很有趣的靈感就會出來。其實,你媽媽年紀這麼大,身體還這麼健康,已經是很有福報的啦!

 

學生問:導師以前有開示過一個方法,就是「把明天要面對的人或是過去遇過的人,在睡前一一的讓他浮現,然後好好的向他說謝謝或對不起」,這是一種「乘願再來」嗎?自己有這樣練習過,感覺很受用,但每天可能面對的人都重複,由衷度如何提起?

導師答:就是要關係歸零,死想包括關係歸零,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是我留在這個世間的最後一天,或者明天是我的最後一天,那我怎麼對待?這是一種方式。另一種注意力的方式是,我跟他沒有任何關係,我要重新開始。通常我們會由衷不起來,過去的成見又回來了,就像你講的,每天都要面對,而且都在重複的。什麼叫重複?就是成見啦!

              主動由衷地把微笑送過去,即使對方不微笑、即使對方不由衷,我還照樣的由衷、照樣的微笑,對方很僵硬,我照樣的柔軟,還感謝對方一再地讓我練習,而不是抱怨對方的行為一再地重複,他不重複你怎麼練習?打棒球還不是每次都丟那個球,變來變去,還不是都那幾個球,那你還不是練得很快樂?彈鋼琴每天彈的還不是那幾首,只是一再的重複,不是嗎?

              所以,重點是我們自己的態度,是不是在這個重複裡面真的找到由衷的態度。其實,每天吃啦、穿啦,都差不多,每天都在重複!不會欣賞的人,就會想如果不吃多好,每天吃個藥丸就飽了,什麼都不要吃,吃好麻煩哦!還要刷牙,對不對!?

學生問:這樣就算是一種乘願再來嗎?

導師答:對啊!乘願再來我們一開始講的就是要有吃啊!要吃法,你才能乘願再來啊!等於是你要有心,你不要做一個沒有心的人吧?要做個有心、有情、有義的人,再來才有意思,既然無心、無情、無義,何必再來呢?你無心、無情、無義,再來的話,你不會快樂的,對不對?你要快樂,就要有心、有情、有義!乘願再來很簡單,有心、有情、有義才來嘛!有吃才來嘛!有心、有情、有義、有吃法的糧食你才來,沒有吃就不要來,這樣不是很平常嗎?

 

學生問:有時聽到同修講話,感覺不太有導向時,會覺得心裡有些卡卡的。其實往內看,看到世間沒有別人,那當下並不是不接受別人,而是在觸境中看到自己不會帶動、不會善導對方,而對自己的無能起不可意了。請問導師如何在那個情境下歸零重生?

導師答:一樣啊!你相信什麼?還是要相信對方講話也不願意不太有導向,你如果相信,你就會幫助對方停下來,你不會讓對方繼續講得語無倫次。事實上,他講得語無倫次,他會後悔的!你願意主動的幫助他停下來,減少他講完話的後悔,這就是要用你的慈心主動來帶動。

學生問:慈心是不是要考慮對方他可不可以接受,或者他知道不知道他這樣是不是沒有導向的?

導師答:你可以問啊!我們願意練習的話,像導師跟一位同修講的,有沒有辦法將兩句話講成一句話,等於是我們願意來練習,剛剛講的這幾句話能不能講成三句話,三句能不能講成一句?我曾經聽過有人講了十句話,其實一句就講完了。

學生問:所以回到信是根本,如果當下自己不太會引導而卡住,還是先接受現狀,不一定要做什麼?

導師答:等於是一個數學難題你先跳過去嘛!

學生問:再去經行五分鐘回來,等有靈感再說?

導師答:對,不急! 

學生問:經常在觸境時以為這次過關了,寫日記時又過濾一次,也覺得沒錯,這次心的確是流動了,沒有卡住,而感到心開;沒想到隔天,或是過幾天後才發現其實並不然!原來當時並沒有歸零卻自以為有。請問導師,如何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起心動念明明覺覺,面對境界時也真的清楚自己確實歸零用上佛陀的心(佛師隨念),而不是一再的用「我」的心,卻自以為有用上法?

導師答:只能一再的練習,也沒有什麼撇步(台語),就是一再的練習。

學生問:一再的練習,可是這樣會有挫折感。

導師答:那就是還沒有歸零,有挫折感就是沒有歸零,還沒有找到心,我們一直在找心,找到那個本心就不會挫折!找到本心,你會覺得歸零是很好的;不會覺得歸零不好。不管怎樣都要歸零,練習得再好,也要歸零;沒有做好,更要歸零。歸零是一定的,做不好沒有什麼好挫折的,歸零是每天都要回來的。

學生問:那這樣歸零的意思,就是把這件事還原到根本沒有發生之前的狀態?

導師答:這些都已經過去了嘛!都已經變成境界了,現在是要如何面對這個境界、如何面對過去,過去就是境、未來也是境,現在才是心。歸零就是回到現在、回到當下、回到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個時候,回來這個時候就是歸零,回來這個有法的能量的時候,叫做「歸零」。

學生問:那這樣子是不是跟心量的問題有關係?因為感覺每天如果過得比較開心,心量大一點,就比較容易尋伺法來歸零。

導師答:對!就是要願意吃法的點心、吃法的主餐,不要每次人家犯你,你就發脾氣。 

學生問:打坐禮佛經行時,常會出現一些生活觸境上的念頭,雖然導師曾開示只要是跟呼吸不相關的念都是雜念,但因自己功力還是很弱,即使不斷作意歸零回到呼吸,過一會兒這些念頭還是又回來。請問導師,是該搜尋合適的法作意將這些念頭消化,還是必須不斷地練習歸零、回到呼吸呢?

導師答:單純地回到呼吸,然後要回到姿勢來。姿勢不好跟呼吸有關係,姿勢要鬆、要注意啦!不是只有回到呼吸,也要回到姿勢來。

學生問:為什麼姿勢會影響這麼大?

導師答:姿勢當然會啊!因為姿勢不好,它就容易緊,緊的話,雜念就容易進來,雜念跟身體緊有關係。所以身體要鬆,才容易回到呼吸來。

學生問:就跟靜坐一樣,身體要鬆!

導師答:對!你才容易做長呼吸,不然你很容易呼吸停止,很容易憋氣啊!

 

學生問:知道不用晚藥石不只省時省事,而且減少身體的負擔與昏沉。但是,平常容易做到,當天如果觸境較多,就做不到,因為會有飢餓感,就會想可能今天動得較多,需要補充能量,而另一聲音會說:可透過禮佛、靜坐來補充身體能量,以避免藥石後身體的粗重感。請師開示,是否動得較多時易有飢餓感產生?

導師答:飢餓感產生當然基本上是身體覺得缺少能量、缺少能源,它就會給腦送出一個飢餓的信息。有時候這個信息是一個習慣性的,它並不是一個真的信息。那如何知道它是真的信息?就要很放鬆,你慢慢相信放鬆能夠告訴自己比較準確的餓信息。如果你是因為持了戒而不用晚藥石,那你現在就是看你相不相信戒的力量;如果你覺得因為不用晚藥石會容易胃痛,這個時候就可以食用,就看你食用晚藥石的目的是什麼。吃了晚藥石有更多的能量可以做事情,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啊!

學生問:要判斷是真的身體餓還是飲食欲貪引起的,就是要身體很放鬆你才能夠做正確的判斷?

導師答: 對!所以你可以試著先去禮佛、靜坐再來決定要不要吃,而不是用一個想蘊來判斷說:「啊!我既然決定不要用晚藥石了,就不要受到誘惑!」這樣子會有一些拉扯的,我寧可先禮佛、靜坐,讓身體先放鬆後,再來決定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就沒有拉扯嘛!延後是一個辦法,假設這是一個欲貪,延後它也會造成效果,而不是一開始就排斥。排斥的話,會有拉扯;延後的話,比較不會拉扯,等於是跟它商量,你跟飲食的欲望來商量一下說:「一個小時後我們再來決定,好嗎?」它比較願意答應,在要與不要之間拉扯,那是很消磨的。

學生問:這樣也沒有說一定要當作修行功課(當作持戒)?

導師答:就看你,如果是屬於戒的話,就變成戒的力量在作用,就是深信不用晚藥石對自己比較好,那麼你根本不會考慮,很自然就不用晚藥石了。如果你還沒有到戒的程度,就不要拉扯,寧可延後決定,這樣會比較輕鬆。真的要當作持戒,根本不會拉扯,不拉扯才可以算持戒。持戒還有拉扯,那太沒有尊嚴了!很多人以為持戒還可以拉扯,那根本不叫做持戒。

學生問:那是不是你已經試過沒有拉扯了,才可以向導師說我要持這個戒?

導師答:對!

學生問:另外,導師曾說過:吃比看電視還能夠放鬆。請問導師,為什麼吃容易讓人放鬆?在我們觀呼吸的力道還不足時,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不尋求吃來放鬆呢?

導師答:吃是很享受,電視是不一樣,電視你要一直追,追著螢幕跑很辛苦,電視的畫面會一直跑,食物又不會跑。吃的時候液流到胃腸,整個身心通常都會很鬆弛、很放鬆,看電視比較會容易亂想而緊張,吃的時候比較不會亂想,因為吃的時候血管就會鬆。看電視就不一定,有些地方鬆、有些緊。

學生問:為什麼吃東西血管是放鬆的?

導師答:跟喝酒一樣,這是生理學,生理作用就是這樣子。

學生問:在我們觀呼吸力道不足的時候,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不尋求吃來放鬆呢?

導師答:大概沒辦法吧!觀呼吸力道不足,喜歡吃的人一定會用吃來放鬆,沒有其它的辦法。

學生問:那就是接受現狀?

導師答:對啊!不作無謂的拉扯,然後講究吃的品質,真的是吃了以後精神會好,不要吃了以後會後悔。像糖尿病一吃甜的就一定會昏沈,而且是大昏沈,為什麼?因為通常吃完血糖會升高。為什麼我們吃後會昏沈?因為血糖升高。吃完後昏沈很厲害,一定是血糖升得很高,那就不是放鬆。你要吃就真的要很講究那吃後的效果,這完完全全是很正面在對待吃的,是不是?

              你吃完了真的是能給你能量嗎?還是給你帶來昏沈?如果你吃完容易昏沈,就要注意哪些東西是不能吃的,會讓你昏沈的,就要避免。總之,這個吃不是要讓你昏沈的。通常吃後會昏沈,表示你的菜單有一點問題,你知道嗎?就是吃太多會提高血糖的東西,那對你沒好處的。通常吃得太多,血糖高了就要趕快去動,動的目的就是要讓血糖趕快消耗掉。

              所以,有一些糖尿病人說他不能吃甜的,其實有一個絕招,那就是他吃完趕快去運動,趕快把那個糖份消耗掉,他就不容易昏沈。所以,吃完後不能坐在那裡,要趕快去動,這是小秘密,糖尿病的小秘密。

學生問:我們觀呼吸力道還不足,也不要作無謂的拉扯,就是選擇提高吃的品質?

導師答:就像睡覺一樣,如果早上起來實在想再多睡一下,那睡的品質一定要提高,要多做功課,提高睡眠品質。功課一定要做,睡眠品質才會高;功課不做,睡眠品質通常不是很好的。所以,一開始不一定要睡幾個小時,睡的品質很好,甚至睡八九個小時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品質啊!睡眠要有品質、飲食要有品質。睡眠真的帶給你休息;飲食真的能帶給你能量啊!

 

學生問:遇到境界時,以往的習氣常會跑出來(一付「誰怕誰啊!」要來對抗似的)。雖知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也清楚以後輪迴的苦,知道這絕不是自己真正要的。可是,每當要煞車的那一剎那,真是有苦受,就會衝動的想:我幹嘛要修行啊?修行又不能舒暢(因為苦就逼在胸口)!對於自己目前這樣的習氣,感覺找不到對治的下手處,懇請導師開示。

導師答:就是看你要不要做高手啦!要做武林高手,對方打過來是打到空氣。你都一味要用硬功,一定要對方打過來打到石頭,偏偏你又不是石頭。誰怕誰啊!我必須是石頭,一拳打過來,打到石頭,他拳頭很痛!對不對?所以你到底是要做石頭呢?做鋼板呢?還是要做空氣呢?就是要有一個覺悟,要覺悟所有這些苦、瞋心、痛,就像腳抽筋一樣,你的腳痙攣就要鬆、不能緊。胃痛的時候又發脾氣會不會比較好?絕對不會的!你胃痛又發脾氣,容易胃潰瘍、容易高血壓,這是一定的!所以,發脾氣就像你講的兩敗俱傷,真的對這個世間很不好。

              你不發脾氣,絕不表示你是弱者,真的是表示你是高手,因為你很鬆,你要讓對方覺得你很有量,然後他會不想讓自己發脾氣、想要對你不好,他的內心會更有空間,這個你相信嗎?你相信你很鬆的時候、你有空間的時候,真的整個境界都會鬆下來,然後真的也幫助彼此把問題看得更清楚嗎?然後也幫助彼此更認識對方,你要不要這樣的結果?修行不會吃虧的,你不要怕修行會吃虧- 「我不生氣會吃虧!」- 那不是武林高手啦!了解嗎?

學生問:知道,可是

導師答:修行很舒暢,怎麼會不舒暢,怎麼會苦逼在胸口?

學生問:可能是自己武功還不到,就想要打一下看看,可是結果就是會

導師答:所以只能讓自己的武功好一點,法的主餐要吃夠啊!定課要做得夠,然後你修行日記要寫:講一句話有沒有經行的感覺?有沒有禮佛的感覺?修行日記是在寫這個哦!你如果沒有寫岀這樣的感覺,都不叫做寫修行日記。修行日記是在寫你的說話、你的動作、你的行為有沒有禮佛的感覺?有沒有經行的感覺?有沒有打坐的感覺?如果沒有,就不叫做修行日記!只要做到這樣的感覺了,你剛剛講的通通不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叫做法味。日記要有法的味道、我們的生活要有法的味道、要有禮佛的味道、要有經行的味道、要有長呼吸的味道、要有短呼吸的味道,可以嗎? 

學生問:學生已經深深的感受法的不可思議,佛師的大慈大悲,但是為何還是習氣深重,無法精進,作不了主,常常覺得很拉扯、很消沈,親教師一再開示「管能管的,理能理的。」那麼「乘願再來」是否將目前做不到的先放下,先做目前能做得到的,等建立信心後自然就能改進嗎?或者有其它對治之道?

導師答:就是這樣子啦!你都知道答案啦!一定是這樣「管能管的,理能理的。」我們都喜歡管不能管的,理不能理的,能管能理的又不要,擁有的都不知道感恩,沒有的卻一直要,有的不會好好地去珍惜,就一直在看沒有的,有的就非常受用了,就是不去受用。

學生問:學生目前就是這樣!

導師答:就是不會好好受用自己的福報,不會好好的受用,只要會好好的受用就走出來了。法真的是很平常的,法就是乘願再來,法就是有吃才來,有心、有情、有義你才來,一切就沒問題。只要真的有心,就真的有情,就真的有義,然後你的生命就真的很有意思,就這樣子而已!有心、有情、有義,你就會覺得你的生命變得很美。

學生問:一切就是要無所求去面對它、承受它?

導師答:無所求是很基本的嘛!有所求就沒有尊嚴,無所求才有尊嚴,做人一定要有這種尊嚴。

 

學生問:導師教我們無對象無所求的真愛、離欲才有真正的快樂可言。但是,世間以追逐金錢權力、欲望的滿足為樂。學生跟聖脈的同修很容易溝通,但覺得跟周遭的家人、同事就有很大的距離,甚至格格不入,因為世間與出世間的價值觀完全不同。請問導師,怎麼做才能夠跟沒有學法的人通暢地交流,彼此沒有距離?

導師答:世間人跟修行人要的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想要由衷、認真、天真、浪漫、謙虛,這都一樣的啊!沒有人會喜歡聽到人家說:「你很不謙虛哦!」「你很不由衷哦!」世間人會喜歡聽到這樣的話嗎?不會的!他也喜歡你跟他講「你好由衷哦!你做事好認真哦!你好謙虛哦!」哇!他如果聽到你這樣子講,他會很感動的,怎會不一樣?世間跟出世間的價值觀完全都一樣,怎麼會格格不入呢?

             他今天之所以會忙著賺錢,是因為沒有人真的愛他、了解他!他真的在乎的是什麼?真的在乎的是有沒有人真的愛他、了解他,他真的在乎的是可以交心交重,因為他找不到人可以交心交重,所以他只好抓錢嘛!他只有抓金錢、抓權利,以欲望的滿足為樂,但是,那個不是他真正的要,不是!絕對不是啦!有一天他如果喝醉酒,他會跟你講一些他心裡面的話,他不會講說這一些讓他很快樂,他的內心裡面可能有很多的怨、很多的不滿意、很多的失望,他會表達他的失望的。這表示什麼?他有他的嚮往,他才會失望啊!

 

學生問:現在每天都會用 法,心量比以前大一點,也懂得用愛去付出,所以有狀況時會很快轉念。但是,只要遇到生離死別的問題,就很難不卡住。例如,同事年約四十歲而已,大年初六往生了;還有當看到電視報導小孩被殺、被遺棄等,我內心都會難過許久,眼淚也都控制不了,總覺得自己太情緒化。以目前的修行,該如何做到「捨」心?似乎不太容易。

導師答:悲心太強啦!慈心、喜心、捨心不足!所以要加強慈心、喜心、捨心,要好好的了解這三個心是什麼意思,現在太偏悲心,你的悲無量心比較足,慈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就不夠,只要其它三無量心夠,你的悲心就會均衡發展,等於四個無量心都可以均衡發展。所以,不只有加強喜心而已,還要加強慈心、加強捨心。

 

學生問:平常給人家很開朗的感覺,但是很容易緊張,像現在跟導師請法,我就會緊張,如果有生離死別,我才會有這種現象,如果沒有,我就不會,給人家的感覺還是很開朗的人,那我沒有喜心嗎?

導師答:這樣就是喜心不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要以為發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就一定認為它是不好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更不好,好像上一次海上的颶風很多人死了,財產的損失非常大,這些不一定是不好的,發生不好的事都是在提醒啦!生命本來就是有生就有死嘛!經過了幾萬年死去了那麼多人,又活了那麼多的人,如果這個世界都沒有人死,那麼地球早就爆炸了,一定要有人死,重要的是:來,要怎麼來?去,能否自在的去?

 

學生問:去年初就佈達「只要參加共修,就一定報告。」但這個願望一次一次的做不到。其實學生面對新同修、同事、朋友、或是在人數不多的會前會,都能夠蠻輕鬆的分享,但只要是共修會,面對一大群老同修,我就會覺得最好自己是隱形人。雖然師已經開示過學生要直心,可是學生就一直做不好。想想自己可能是失去天真了。請問師,如何歸零、回到單純浪漫天真呢?

導師答:每個人都很自然,有好東西都想要分享,你可能覺得自己事情太多沒有好好的準備。

學生問:那要怎麼講、怎麼準備?

導師答:你不是講說要直心?就是要由衷,就像剛那個同修講的,他說上台問問題可能會緊張,這就是要學習由衷,學習跟每一個人講話,都像跟自己內心深處講話一樣,就是我們講的誠意。只要我們有誠意,就真的會忘了你我,沒有誠意的話就會分別。像我拿一杯水給人家喝,就會想說我是不是要泡一杯好的茶,不能只給人家一杯白開水,就會想很多,對不對?

             如果說真的有誠意,你就會覺得一杯水也很好,人家不喝你也不會亂想,我端了一杯水給他喝,他怎麼都沒有喝?是不是因為我沒有泡茶?結果你就想很多。泡了茶沒有喝,你就想說我是不是沒有泡好茶。這不能想的,你只能做!好像你要跳過壕溝,你一想就更跳不過去,不想就跳過去了。

學生問:師的意思是說要先做,做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

導師答:對啦!而且要真的很單純,真的有誠意,然後你就很單純、很誠意地端一杯水給人家喝,不管對方喝不喝,你都不會胡思亂想,是不是?他喝,你也歡喜;不喝,你也歡喜。

學生問:春節三日禪,對同修的用心與護持,內心很感動,想以精進的禪修來報答。但是雖然有著很強的感恩心,靜坐卻反而無法進入狀況。請問師,如何能夠在感恩心、精進心裏面不要掺雜有所求的心呢?

導師答:就是要願意單純,回來最單純的心,你是求好心切,太急了啊!歸零的心也不夠。就是要一直歸零,歸零了之後,甚至可以在最後時刻才出現好的轉機。譬如第三天了,還沒有什麼進步,也沒有什麼比較好的體驗可以跟大家分享,但是在你願意歸零的時候,那個力道也許就出現了,歸零很重要啦!

 

學生問:上次的msn請法,學生答應師以後要每天靜坐經行各三小時,但是回去後陽奉陰違都沒有做到,因為心裡擔心著經濟問題、害怕沒有好的未來。學生不知道自己內在如此強大的不安,要如何乘願再來?

導師答:就是都沒有吃,才來不了,有吃才來啊!有靜坐、有經行、有吃才來,靜坐、經行就是主餐,你都沒有吃就來不了,當然沒辦法乘願再來,沒有吃怎麼乘!?

學生問:現在最大的困擾是我哥哥回來了,我不能接受他,工作我也做不下去。

導師答:我想我們應該要有法的主餐、法的能量,你現在沒有法的能量。有法的能量才能講其它的東西。你既然沒有吃法的能量,沒有吸收到法的能量,當然沒有辦法用上法。基本上,就是要讓自己有吃到法的能量,因為有受用到法的能量,我們才能談法,沒有受用到,當然沒有辦法講。所以,還是要回到老實做功課。經濟問題這個東西不是用擔心的,是用做的,做才有錢,沒有做怎麼會有錢?

 

學生問:來聖脈就是為了修行,也覺得自己出離心很夠,真的很想出離生命中種種沒有導向、很銷磨的輪迴,但不知如何用功,總覺得自己不是很用功,比如許久前就佈達「醒即起」,卻常常做不到,總會戀棧被窩的溫暖,感覺自己好像很怠惰。學生真的很想突破,也覺得這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但不知如何著手?

導師答:我們不是說過要做可以做到的,不要做那個做不到的,要佈達做得到的,做不到的先不要佈達,除了醒即起,全部都做到了嗎?除了醒即起,其它的功課通通都做到了,那就很快可以醒即起。醒即起必須前面的條件具足,它才會具足,知道意思嗎?

             很多事情我們現在不能管的,或者現在做不到的,通常都是因為我們可以做到的還沒有做到,當我們可以做到的都做到了,做不到的就會變得做得到,就是這麼微妙!比如說有位師兄他也是做很多功課,但是他的禮佛、經行就不夠由衷,他如果夠由衷的話,他的功德就非常巨大,他會非常有信心,因為他會非常受用,他自然就會有信心。他常常覺得沒有信心,因為他在做功課的時候不夠由衷。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一定的啦!

學生問:師的意思是現在學生能佈達做得很好的,就知道下個佈達是什麼?

導師答:對!不要為做不到的事煩惱,要將可以做到卻沒有做到的事先解決,好嗎?

 

學生問:常感覺自己的願力不夠,會隨著業力習性而趨樂避苦。例如:常發願每日要早起靜坐一小時,卻還是常没做到,請問導師,如何才能如實做到乘願再來?

導師答:你的問題也是一樣,發願每日要早起靜坐一小時,常常沒有做到,這表示說這個也不適合你,發這個願是沒有用的!要找你做得到的功課,不要找你現在做不到的。你的功課只有這一項可以做嗎?沒有別的功課嗎?

學生問:有啊!但是好像全部都做不到啊!

導師答:不會啦!還沒有好好整理,好好整理一定有一些是你可以做得到的。每天早上起來有困難,一定是晚睡嘛!

學生問:請問師我有什麼可以做得到的?

導師答:不知道!要問你自己,這一定要問你自己,你要自己整理。像我們剛跟那位同修講的,你如何讓你自己平常說話、做事有禮佛、經行的味道,你不要一開始就要加強打坐一小時,可能你要加強禮佛跟經行,你要讓你日常生活、上班時間有禮佛的感覺、經行的感覺。你看過台北瓊音的日記嗎?你看她多麼的認真,有沒有?妳跟台北的瓊音上班有點類似,她也是都沒辦法準時下班的,通常都要做超過時間的,她有兩個小孩、先生在中國那邊工作,等於是單親家庭,也不容易嘛!對不對?你看她是不是很認真!

學生問:有時覺得自己習性的關係,會覺得很累。

導師答:身體很累,還是心很累?

學生問:有時候會覺得都有,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變成很累!

導師答:心情不好就趕快做功課,現在就是這個關鍵嘛!心情不好也要能夠趕快做功課,那你如果不做功課,就要馬上打越洋電話給導師,想到捨不得打越洋電話,就趕快去做功課,敢不敢?敢的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學生問:我還不敢打電話吔!

導師答:對嘛!你不敢打電話,就趕快做功課!我說你敢不敢這樣佈達啦?佈達說我只要一心情不好,沒有去做功課的話,就要馬上打越洋電話給老師,這樣你就會去做功課。最主要是要讓你轉念,不是師喜歡接越洋電話,懂嗎?不要把時間花在心情不好上,不值得啦!要把時間花在簡單的一口氣禮佛、一口氣經行上面,你會覺得能量很快就恢復了,你知道嗎?那個心情就會轉過來,這要一直練習的。不然,你心情不好,會一直輪迴的,會一再重複。

學生問:晚上會有一些應酬,比如朋友、公司的聚餐,或親戚約去玩什麼的,都會到很晚才回家,功課就沒辦法做。

導師答:那就是要想辦法找個理由提早走。

學生問:早一點回家就是了?

導師答:對!你要提早告退,不要拖,因為台灣人應酬很多都在拖,事實上也沒什麼精彩!我們講做事要有品質,應酬也要有品質,要重質不重量。

 

學生問:曾夢到十年前往生的朋友,當我叫喚他時,他微笑著對我説:「我不認識你!」醒來後想:我明明還記得他啊!為什麼他已經不認識我了?請問師,難道人死去,同時也就斷了生前的關係嗎?若是,那麼他們已乘願而去,為何我們還要拜祖先牌位呢?

導師答:他歸零了,當然不認識你了,你認識他就好了啊!重點是你認識他,重點不是他認識你。

學生問:往生的人,我們還是可以一直記得他過去的事情嗎?

導師答:當然!

學生問:那是記得他好的那個部分嗎?

導師答:對啊!

學生問:他們已經輪迴去了,為什麼我們還要拜祖先牌位?

導師答:祖先牌位是跟祖先的約定,它是一種約定,是透過這個牌位來讓子孫一起來回憶,它是一種約定。

學生問:我懂了,就是回憶它帶給我們好的那個部分!

導師答:對!祖先牌位它只是個象徵,好像遺物的象徵。比如說祖先的日記、祖先留下來的字畫,或者祖先留下的遺物,牌位是一個總的象徵,你看到那個牌位就會想起祖先。當然有的人家裡也沒有牌位。所以,每個家庭有不同的懷念祖先的方法,不一定透過牌位,牌位是一個傳統與祖先約定的方法,沒有必然要如此,每個家庭有其不同的約定。很多基督教家庭根本沒有牌位,是不是?那不表示他們不懷念祖先。

 

學生問:先生有一位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她前幾年婚姻不幸福而離婚了,先生基於天主教徒的博愛精神,經常給她關懷和問候。當時我因面臨照顧家人的壓力與怕失去先生而罹患憂鬱症,後來很感恩天主的愛,我終於可以大方地和她相處,一起參加活動,甚至邀她來家裡玩。但現在好像心量又變小了,有一次在家裏唱卡拉OK,看到先生和她一起合唱的開心模樣,內心又覺吃味了,便與她保持距離。我實在不喜歡這樣的感受,因為對人不好的感覺真的很苦,但是心念就是做不了主,很難以平常心接納她。請問師我該如何歸零,突破這個糾結與困擾?

導師答:我們有愛人的能力或者會被人愛,你要選擇哪一個?一個是我有人愛,但是我沒有愛人的能力;一個是我沒人愛,但是我有愛人的能力,你要選擇哪一個?

學生問:愛人吧?

導師答:對啊!那就好了啊!就很簡單!

學生問:但情境來感覺就不一樣了,平時

導師答:那就是要去練習,練習用你先生的眼睛看。你先生一定是很關心她嘛!不管那種感覺是憐愛,還是有一點點男女之情?我們也可以用這心情來關心對方,不是嗎?

學生問:但是自己的心量太小了!

導師答:我們一定是選擇心量大嘛!因為我們不願意心量小,現在就是怎麼樣讓心量轉大,就是主動的去轉大,而不是被動的讓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小,迎上去會比較好啦!就是接受對方,也一樣去欣賞對方,或者去照顧對方。

學生問:我會試著努力的!

導師答:減少自己對這個的佔有,因為每個人也都不喜歡那種感覺,相信先生也是喜歡你心量很大的!至於說他們之間會不會發生男女之情,這個就是要交出去,交給天主,不是嗎?

學生問:對啊!但是,有位同修跟我講男女之間還是會受業力的影響,不是應該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嗎?

導師答:理想上是這樣子,但現在已經是這樣子了!只能相信,就是要相信!

學生問:我相信我們的天主會照顧我們的。

 

學生問:與先生開了一家日本料理店,觀察到一些不敬業員工的行為態度會影響其他人,有時會提醒他們做改善,但發現效果不彰;想把他們解雇,但又於心不忍,因為他們也不想離職。可是又會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整間店的工作士氣。請問師,要如何善導這些不敬業員工,才能不結悪緣,而能造成雙贏的局面?

導師答:要從不敬業的員工裡面找到比較敬業的員工,然後在員工面前稱讚他,有表揚就有方向,讓他慢慢變成員工的表率,像我們剛講的,你用欣賞角度在看事情,周圍的人都會跟著你的眼睛看的。

學生問:可是,我發現在稱讚表現好的員工的時候,那些不好的員工會有不屑。

導師答:他們不屑是一開始的反應,日子一久,慢慢就會了解到:真的是這樣子的生命才有意思。當你很由衷、很篤定、很誠懇地在稱讚這位員工時,他會感覺到你的誠懇。相信每個人都喜歡誠懇的,重要的是他在我們的身上看到誠懇、看到由衷、看到篤定,他會受影響的。除非你的由衷、誠懇、篤定不夠,夠的話,他會有感覺的啦!

學生問:那請師開示怎麼正面的善導?

導師答:這樣就是善導了,就是很由衷、誠懇、篤定地稱讚一兩位員工的表現,我們當然要講做為一個員工就是要這樣子,沒有說教的味道,純粹就是稱讚,甚至你可以從客人的角度來稱讚這位員工。

學生問:那也不要指責這些不好的員工的缺點?

導師答:對!讓他先有正面的、先一起來嚮往敬業員工的精神。

學生問:過去因在乎旁人眼光,總是一手攬起所有的事情,導致身心疲累,現在想善待自己,便學習不在乎旁人眼光,但又會覺得,這樣做是否很自私?想歸零、重生、活出自在輕鬆的生命,但不知從何下手,請師開示。

導師答:當你真的很由衷在對待自己的時候,你自然就會由衷對待別人,你對人不由衷,也不能由衷的對待自己。由衷對待自己,一定會由衷對待別人;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所以,對待自己跟對待別人其實是一樣的。你如果說對待別人很好,對待自己不好,我想那個也不叫做好。真正的好一定是對自己跟別人都好;真正的由衷一定是對自己由衷,也對別人由衷,這兩個是不會衝突的。

學生問:會不會是我做法有點錯誤?

導師答:可能是有點偏吧!好像會忽略了自己,當你要重視自己的時候,又會忽略了別人。

學生問:譬如我決定一件事情時,如果我善待自己,我做就OK了,但我又想到別人或許會有聲音,我就會覺得兩難,想不清楚了!

導師答:我想我們講的是對事不對人吧!我們要相信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我們就只管把事情做好!所以這裡沒有對待別人跟對待自己的問題,好像我們把事情做好是為了公事一樣。不要那麼強調自己跟別人,反正就是要讓事情做好,然後,相信大家都想要把事情做好,這樣子而已!

 

學生問:坊間有很多人拜拜,例如:上廟宇焚香膜拜或在自家門口擺上貢品拜拜,特別是農曆715的中元普渡等。請問師您對拜拜的見解如何?

導師答:拜拜是一種交出去的方法。但是,很多人沒有拜拜,也不表示他沒有交出去,好像剛說家裡擺祖先牌位一樣。有的人覺得親人已經死去,不在這裡了,牌位拜拜有什麼意思呢?拜拜是一種學習交出去,也是一種跟祖先的智慧在對話。跟祖先對話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拜拜,但拜拜是其中一種跟祖先對話的方式。

學生問:像中元普渡,普渡是你用貢品來供奉孤魂野鬼

導師答:貢品他們怎麼會吃得到呢?

學生問:那是指對他們慈悲的意思?交出去是什麼意思?

導師答:交出去的意思就是聽聽他們的話、聽聽他們的心。拜拜就是放下自己的成見,然後願意聽虛空來的聲音。所以,有的人在拜拜不是在那邊「擲茭」嗎?為什麼要「擲茭」呢?

學生問:應該都是請教問題,是不是?

導師答:所以他就在對話嘛!對話的時候不能有成見,有成見還叫請教嗎?

 

學生問:和婆婆同住已有多年,她常會因為其他孩子(先生的兄弟)的事情而情緒波動,自己也會受到她負面情緒的影響。請問師如何在現階段無法改變的環境中,不但不受婆婆的情緒影響,還可以過得開心而自在?

導師答:可以問婆婆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小時候他們誰比較可愛?」我們要了解先生的兄弟只能透過婆婆,或者透過先生,所以就問婆婆,因為婆婆是他們的媽媽,問她:「這些兄弟他們小時候」,幫助她回憶可愛的一面,幫助她欣賞,我相信她想到他們小時候的可愛,臉上也會很放鬆。她生氣的應該是他們長大以後變了個樣子,在還沒有變之前,我想她的記憶是很深刻的,而且想到那個階段應該是很開心的,是不是?

學生問:是!

導師答:就多跟她談談他們小時候的樣子,雖然說小時候已經過去了,事實上是烙印在她的心坎裡。小孩子會變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失去了他們小時候的天真,我們這樣子談就是在呼喚。甚至有一天跟先生的兄弟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婆婆面前主動談起:「哦!媽媽那一天講到你小時候好可愛的樣子!」那他也會笑,臉上靦腆的笑一笑,這都是在呼喚我們小時候的天真,其實過去都沒有過去,所以,我們想辦法讓好的過去復活、讓它回來!

 

學生問:請師開示真正對人好就是對自己好。面對別人對我的欺騙和傷害,我要如何相信對方的善意?如何化解過去的恩恩怨怨,重新活出生命的光明和希望?

導師答:面對別人對我的傷害就像面對天災一樣,那個人一定變成不是他了,他不是他才會對人不好,他如果真的是他,就不會對人不好。好像我們講一個人變心,他會對人家不好等於是在呈現一個社會上的一個不好的力量,讓我們從他身上學習怎麼去化解、學習如何不要成為人家貪瞋痴的對象。他今天會對人家不好,一定是他覺得這個世間對他有貪瞋痴。如果他覺得這個社會都對他慈悲喜捨,他不太可能會對人家不好。所以,看到一個人對我們不好,事實上是看到社會上、世間有一些不好的力量在他身上作用。

              好像一個人喝醉酒開車撞到人一樣,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也不願意這樣子撞到人、出車禍。一個人會傷害人,那不是他的本心,就是這樣子對待。我們看到社會需要更多正面的力量,然後我們也要學聰明一點,不要老是成為別人貪瞋痴的對象,冤宜解,不宜結,這個恩恩怨怨的「冤」要解開,不要再去結那個冤家了。他今天會和人變成冤家,正因為先有上面的冤家。

              所以,這個世間就是有一個人被人家害了,他有可能又要找一個人讓他害,他才會心平。但我們就是願意將這東西做一個結束,不要讓這個冤仇再結下去了。好像一個人被騙了,他想要再去騙另一個人的心理,不要這樣子,我們被騙了,不需要再去騙另外一個人,我們願意讓惡緣做一個了結。

 

學生問:過去透過一些課程的學習,了解父母要以愛心對待孩子、給孩子空間、且相信他們隨著年齡增長會管理好自己,於是自己的管教態度沒有給孩子太大壓力。但是,現在看到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卻仍未建立自律態度、未認真學習,自己內心開始慌了起來,擔心他們未來無法照顧好自己。想請問師,「給孩子空間」和「教導孩子自律」該如何拿捏才能恰到好處?如何引導孩子建立由衷認真的學習態度?

導師答:就是在小孩由衷認真學習的時候,我們趕快稱讚他。基本上,我們就是相信每一個小孩都想要像大人,他們都想學大人,而且他們都想做真正的大人,我們就是要指引一個方向。當小孩子表現很有自律的時候、很懂得自我節制的時候就稱讚他:「你現在很像大人哦!」對小孩子最大的稱讚就是說他像大人。我們當然是很由衷的在稱讚,他會看到我們眼神中流露出的味道,他會很喜歡那個味道、很喜歡你稱讚他像大人。

              他覺得自己長大了,這對小孩子是非常大的鼓勵,因為這會給他很大的信心。小孩子的信心來自於大人的眼睛,大人的眼睛覺得他像個大人他會非常有信心,因為大人的眼睛代表社會的眼睛。所以,引導小孩自律就是在他表現很有自律的時候,稱讚他像大人。

學生問:但是有時候就是做不到,就找不到可以肯定他們的地方?

導師答:哦!那就問怎樣才算是你嚮往的大人,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你覺得做一個大人要像什麼樣子?」你可以問小孩子:「你覺得大人跟小孩有什麼不同?」基本上,我們要相信小孩都想要成為真正的大人,才能夠問。如果不相信也不用問。

學生問:要先從自己改變?

導師答:我們要相信小孩子內心真的嚮往,想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人。你相信的話才能引導,不相信就沒辦法引導。如果你相信小孩子一定不想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人,那沒有什麼好引導的,不是嗎?

 

學生問:我是瑜珈老師,最近上了聞思班,感到很喜悅。為了課程的提升,我想如果在靜坐之前,先帶五分鐘的瑜珈動作,或許可讓學員上課的身心更放鬆舒展。請問師對此有何看法?

導師答:如果是你帶的瑜珈靜坐班那當然是可以!如果是聖脈的靜坐班就不行。為什麼呢?因為會太極拳的說我要帶太極拳五分鐘;音樂老師說我要放音樂五分鐘;美術老師說我們先畫畫五分鐘再來打坐,懂意思嗎?

學生問:我懂!

導師答:會氣功的人說我們先練氣功五分鐘,會有很多問題的啦!我們也有聖脈靜坐班的同修非常喜歡某一個歌手的歌,他說我們整個打坐的時段都來放那個音樂,他覺得這樣子效果更好!

學生問:那我現在是說我自己的班。

導師答:那當然可以啊!讓動作配合出入息,盡量去練習吸氣的時候身體是上揚的,呼氣的時候身體是下沈的。

 

學生問:我很喜歡禮佛,但是每次禮佛香拿起來的時候,頭腦一剎那都有佛菩薩,但是很快就腦袋空白,不曉得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導師答:因為你對佛法的基礎比較弱,不太懂佛法是什麼,你有感應,但是對法不太了解。

 

學生問:何謂菩提心?據我所知是不是慈悲心?

導師答:菩提心就是佛陀的心、是一個開悟的心、成就解脫的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每一個人內心最美麗的、最好的質性,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基本上就是不會想要在這個世間有對待的、不想要落入世間的對待,而是想要走出人性最光明的一條路。

學生問:那是不是也是慈悲心?

導師答:那一定包括的。菩提心是一種很強、很美麗、最真的心。我們常聽到「發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菩提是指這個。金剛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翻成文字是「無上的、正覺的」,無上的就是最美麗的質性。

 

學生問:以前我聽乘願再來是佛菩薩要度眾生的意思,那為什麼師今天講的都跟這個沒關係?

導師答:我們講的乘願再來是比較平常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菩薩嘛!好像你會在佛教界聽到「這位老菩薩!」憑什麼可以稱他老菩薩呢?意思也是一種勉勵。互相這樣子勉勵,勉勵用菩薩的心、用乘願再來的心來對待我們的周遭,用菩薩乘願再來的心來待人。

學生問:就是去做就對了?

導師答:對啦!我們每一個人都嚮往菩薩,我們也嚮往菩薩乘願再來的心,既然嚮往就要學習嘛!

  

              很感謝大家參加今天的聚會,可能有一些問題大家當下不能馬上明白,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MSN是我們聖脈同修集體向世間托缽、化緣的方式,跟大家結一個法緣,這只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我們當然希望之後能夠繼續有更多的接觸和連繫。聖脈同修跟親教師的互動主要是透過寫修行日記,讓我們的生活更有修行的內容、更有修行的味道。所謂修行的味道就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功課,包括禮佛、經行、打坐、寫日記。讓這些功課有修行的味道,將這味道帶入實際的生活、實際的講話裡面。

              很由衷、很誠懇、用一種欣賞的眼睛、用「瑕不掩瑜」的心來看我們的優點。當我們能看到自己優點的時候,就不會掩飾自己的缺點。一個人對自己的優點沒有信心,才會掩飾自己的缺點,我們很多人的問題都來自於想要掩飾自己的缺點,結果就弄得很尷尬。用乘願再來的心就是用佛菩薩最美麗的質性,互相呼喚每一個人內在最美的心。「有信才開口」也就是「有最美麗的願力才開口」,不要說我無信,所以我都不要講話了、我就禁語了。

              有位同修說他要禁語,都不講話了,因為他心裡面生不起信,這樣子也不好。你還是要有信,講話不要講個不停,這個有信也是要知量,我們可以減少說話的量,但也不要減到通通不說,有說才能有練習的機會啊。

              今天很感謝大家的參加!希望我們這個法會能夠繼續,希望用法來交朋友、用法重新認識我們的親人,我想這樣子的生命品質是最美麗的,就這樣跟大家一起互相勉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