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份愛傳出去
 大卿導師  主講‧2001.03.18開示於洛杉磯


首先歡迎我們的新朋友來參加我們的座談,今天我們是隨機開示。

在跟大家分享『送法音的喜悅』之前,先跟大家介紹導師的生活,導師的生活就是二十四小時電話開放,你如果是導師的話,你可以體會你二十四小時都有電話----三更半夜都還在電話裡面---那種感覺相當好!不過如果是你的話,你大概一開始會覺得不太好! 

今天早上有一位同修從台灣打電話來,他說他要走出他的感情困擾的世界,我就跟他說:我們的過去已經死了,我們要做一個沒有人認識的人、做一個「劫後餘生」的人、做一個「已經死過了又回來」的人、甚至是「回來的鬼」!所謂「回來的鬼」的意思是說:沒有人認識我,我是一個「鬼」。這個「鬼」的意思是說:沒有人能看得見我,人家看得見的我,都是死去的我。就是說人家看得見的我,事實上已經不是現在的我。我看得見別人,別人看不見我,這就是鬼,這裡「鬼」的定義意思就是說:「別人看不見我,而我看得見別人」。 

「別人看不見我」的意思是說:「我已經不用別人的眼光來看我」。所謂「別人的眼光」就是說:這個世間都是看你有、看你無、看你高、看你低、看你美、看你醜。當時我是用一半台灣話、一半普通話就這樣交換的講,講起來就像在朗頌一首詩歌。我不是說我講得很好聽,我是覺得語言很好聽,我是覺得法很好聽!我不是覺得我說得很好,我是覺得那個講出來好像在朗頌詩歌:看你有、看你無、看你美、看你醜、看你高、看你低,好像在朗頌詩歌,那個語言就這樣子一個字一個字的吐出去,哇!你覺得文字真是美!不是我說得好,是那個文字很美;不是我說得好,是那個法很好!我只是借花獻佛,我只是這樣子,路邊採一朵小花,送給莉麗,莉麗很歡喜,我也很歡喜,如此而已!不是我好,不是她好,是花好!那種喜悅,送法音的喜悅就是這樣子。所以首先就是跟大家簡單介紹生活的一個層面,也分享送法音的喜悅。 

你能夠常常隨便路邊撿一朵花送人家、隨便抬頭一看!哇!藍天白雲,跟人家說:哇!今天的雲好好看哦!今天的天空好亮啊!雖然每天都很亮,但是你看那個天空的心情,會隨著你的心情來解釋,然後你會跟人家分享你所看到的那個角度,別人會說:是啊!我怎麼從來沒有看過天空那麼大!所以有些人從別的國家來,問說:南加州那個地方最美?我說:天空最美!那個山、那一個地方好看?像我們台灣來的有些人都會覺得南加州像沙漠,山怎麼都禿禿的!因為南加州是半沙漠地帶,不像台灣雨季長,溼度高,山高水急,鬱鬱蒼蒼,除非山坡地剛剛開墾過,不然它原來都是林木森森、鬱鬱蒼蒼,台灣的山都很陡、林木茂盛、很綠的,不像我們南加州這邊很多山,遠看都是禿禿的,好像石頭山一樣,所以有些人從台灣來,他不會欣賞。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美,譬如到大漠南北,整個沙漠,雖然都沒有樹木也很好看。 

送法音的好處就是說:真的可以跟大家廣結善緣,真的可以幫彼此開心,這一條路你會愈走愈有信心。所以我們常常說:真正的對自己好就是對人家好,真正對人家好就是對自己好;沒有一種好是對自己好而對別人不好,沒有一種不好是對別人不好而沒有對自己不好;真正對自己好就是對別人好,真正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你對自己不好就是對別人不好,你對別人不好就是對自己不好,沒有一種對別人不好卻不會反過來對自己不好的事。你會覺得這一件事只對別人不好,沒有對自己不好,那是你的敏感度偏低和短視,因為你對別人不好,你就是在結惡緣,這個惡緣那一天要開花結果,你不知道的,真的不知道的! 

因為當你對別人不好的時候,你當下就是一個反射回來,你就感覺到你在對別人不好,因為你知道: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的,用佛教講叫做佛性,用中國儒家講叫良知良能。你有那個意識,你知道的,你知道你在對別人不好,你在對別人不好的那個當下,你就感到自己的心量在變小。當你感覺自己心量在變小的時候,你就覺得整個世界變窄小了,整個人舒服不起來,那個是很明顯的。當你覺得你在對人家好,你感覺你自己的心量在變大,你就覺得整個世界變得好大好大,你覺得很舒服。能夠對人家好是很舒服的事情,能夠對人家好表示你有餘!你有餘!表示你有量,你有多餘的量,你可以給人家,你可以對人家好,哇!好幸福啊!可以分享你的喜悅,好幸福啊! 

你覺得說自己好寒酸、好齷齪!什麼都不能給,沒有辦法對人家好,沒有那個心情去對人家好,那個心情就會愈來愈鬱悶,那個心是關起來的,是鬱卒的感覺,沒有出路的。如果能夠由衷地對別人好,對人家好,你很容易就感覺那是對自己好,因為對人家好是在結善緣!誰的善緣?你自己的善緣!你在結你自己的善緣,事實上就是在結別人的善緣,這個沒有辦法分的,你自己的、別人的,到最後你會覺得你的、我的都一樣,都是善緣,善緣就是善緣,沒有你的、我的。 

好像我們說心的意思就是光明,心的意思就是照見,心沒有光明就不叫做心。好像我們說大腦跟心的不同,腦是在處理知識,心是在處理體驗。心是在體驗心量,大腦沒有辦法體驗心量,大腦只能處理一些記憶性的東西、分析性的東西,它不是在處理心量,大腦沒辦法決定你的心量,大腦只是讓你看到、聽到,但是它沒有辦法真的打開心量。因為大腦的作用主要不是那種照明的作用,那心是一種照明的作用,是一種光,光是沒有你的、我的。體驗心就是體驗那一種光明、體驗那一種溫暖、體驗那一種方向。 

        心代表一種心情,大腦沒有心情,大腦知道這個香、知道這個臭、知道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但是它沒有心情的話,它就沒有辦法體會,這是心跟腦的不同。我們講心是可以體會的,可以受用的,大腦沒辦法享受,大腦只負責工作甚至於只是麻木不仁的工作,你每天在工作的都是大腦,但是你有沒有好的心情工作,那是看你的心啊!腦沒辦法叫你有好的心情工作啊!你再聰明,那個大腦只是幫助你工作,你有沒有好的心情工作,那是看你的心啊!看你的心好不好啊! 

我們講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心,讓這個心亮起來!讓這個心開起來!只是這樣而已。所以有的人說:佛教不是一種宗教、也不是一種哲學,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對生命的態度。在七、八十年前中國有一位佛教學者叫歐陽竟無,他講過這樣的話:佛教不是哲學,不是一種宗教。他大致上的意思應該是佛教就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一種對生命實相的認識,但是它不是在分析!哲學是比較屬於一種邏輯的分析,當然哲學也有很多對生命的深思,但是它那一種分析的感覺比體驗強烈得多,所以哲學很難離開你我對立的相。 

就像法國哲學家迪卡爾講:『我思故我在』,我的存在是因為我會思考,我沒有辦法懷疑我會思考,所以我存在。整個力量集中在我會思考、我能思考、我在思考、我能懷疑,我沒有辦法懷疑我在懷疑,如果連這個都懷疑的話,就沒有辦法存在了,他一直在抓這個東西:這個我啦、思考,就是一直在想蘊裡面。佛教就比較單純,尤其是中國禪宗的佛教更簡單了,就是要你回來這個心,就是要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它就簡單,好像『禪宗』的『禪』字:『示』『單』---表『示』『單』,『禪』就是表示很簡單,keep it simple!什麼東西都把它還原成最簡單的,不要把事情弄得那麼複雜,都是人的心把它弄得太複雜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可以很簡單。 

生活愈簡單,愈能享受大自然,好像煮東西一樣,你如果煮得愈複雜愈失去原味,你煮得愈簡單,愈有原來的味道。所以生活愈簡單,空間愈大;你生活愈複雜,你就愈忙,愈沒有時間享受那個簡單。對不對!生活愈簡單,愈能享受那個簡單;生活愈複雜,就很難享受複雜。為什麼?因為沒有時間,複雜的結果就是沒有時間嘛,簡單的結果就是時間很多,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你就想說:有需要這麼複雜嗎?有需要這麼麻煩嗎?可不可以簡單一點啊? 

好像我們有時候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或現在的台灣,每次想到要送禮,就覺得好麻煩哦!不曉得要送什麼?愈想愈頭大、愈複雜!送禮太重,覺得有必要這麼重嗎?送禮太少,覺得送太輕不太好吧,人家會說話吧!你看為這種事苦惱,失去了那種所謂的「誠意,飲水甜」,連水都是甜的,但是我們的社會已經不是那麼單純了。它就是不再那麼單純,所以你就跟著社會、跟著這個境界在轉。很多事情都可以很單純,但是我們都變得很複雜,好像禮尚往來,我們都變得很複雜,不是很單純。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子:男女關係、夫妻關係、甚至父母子女的關係,都變得不單純。佛教、或者是宗教應該都有它類似的地方,都是在讓我們『返璞歸真』!就是讓我們樸素一點、簡單一點、真實一點、由衷一點,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真正的宗教,它只是在保存那個東西,保存那個純真,保存那種古樸、返璞歸真,回到我們最單純的佛性!回到我們最單純的人性!最自然的! 

什麼叫「最自然的人性」?我們沒有答案。沒有答案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沒有要一個框框的答案,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反覆的來問自己:什麼是我們最真實、最自然、最單純、最沒有束縛的人性?我們能不能真的很坦誠的、很沒有束縛的、一點都不複雜的在一起?能不能這樣子?人和人之間能不能這樣子?一直反覆的問這個問題?反覆問自己能不能很單純的對待人?單純得一點都沒有心機的來對待人?就是這樣子而已!一直反問自己:你能不能很快樂、很開心的來對待任何人?能不能在自己的內心裡面,沒有一絲一毫陰暗的角落,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自己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沒有一絲一毫陰暗的角落?能不能很坦然的,面對世間每一個人? 

比如說我們在台灣走在路上,在火車站,突然有一個人走過來說:「你手機借我一下好嗎」?「什麼意思,跟我借手機」?「你是好人、還是壞人」?「什麼企圖、會不會是什麼金光黨的」?等一下我一借他,一摸到他的手,我就暈頭轉向,他跟我說:你五百塊給我,我就拿五百塊給他,然後經過五分鐘,我才發覺我剛剛怎麼拿錢給人家?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子。「先生!對不起我急著要打電話,找不到公共電話,你手機借我打一下好嗎?」「我幹嘛要借你,你是誰?」或者是連回答都不回答,趕快跑開保持距離,不管他是男的或女的,你都會怕怕,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子。你如果說很單純就借他,他借完了還給你,他很開心,你也很開心!謝謝!謝謝!沒什麼!沒什麼!大家都很開心。問題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都不簡單,都很不簡單! 

比如說你很晚走在路上,後面有一個人跟過來了。「怎麼我轉彎,他也轉彎呢」?你心開始不單純了!沒辦法單純啊!你怎麼叫我單純呢?就是要問這個問題。能不能都很放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我們世間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我的問題、整個社會的問題,「剛剛出門,門好像忘記上鎖,是不是還要回去看一看?」就是問這種簡單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做什麼事都很放心、很安心。「剛剛開車不小心,一下子插到人家前面,他在心裡面想說:他會不會對我很生氣啊?一下子看到他在旁邊瞪我一眼,「什麼意思啊」?「會不會抄我的牌照號碼」!好多的擔心! 

問:請問導師剛才提「送法音的喜悅」的心情跟「自得其樂」差別在那裡?

答:「自得其樂」是比較屬於人跟境界,比較沒有感覺到人跟人之間、自己跟自己以外的世界。還要看你對自得其樂的意思,你也可以說送法音是自得其樂,如果你覺得自己跟別人沒有區別的話。自得其樂有可能跟別人是有隔閡的,把自己關起來的,如果是這樣子,它的限制就比較大。我們講的送法音是沒有分自己跟別人的,真的感覺到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對自己好就是對別人好。那自得其樂有可能說我是對自己好,那不一定是對別人好,這樣的自得其樂是相當有限量的、相當經不起考驗的。

他的自得其樂很可能是逃避內心很多陰暗的角落,很多事情他是不敢想、不敢面對的,不願意去想、也不願意去面對的。就是說他的心沒有辦法去接納整個世間。沒有辦法接納,就沒有辦法超越,所以他只能在他很有限的世界裡面走來走去,自得其樂。自得其樂有可能是他自己所創造的小天地裡面自得其樂,他就是不願意走出去。所以你也可以說一些精神病,他也是自得其樂,他無緣無故就是笑一笑,他可以傻笑而自得其樂,但是他沒有辦法進入別人的世界,他就是在自己的世界裡面,甚至有可能像唱片壞了,老是在同一軌道迴轉,他也自得其樂啊!說:我的人生很簡單,比你們還簡單,他也自得其樂啊!所以就是說到底你自得其樂的世界有多大?

 

問:如果說這種自得其樂沒有造惡業、沒有結惡緣,也無妨?

答:這在佛教是看成愚痴眾生,愚痴的畜生道,他沒有造什麼惡業,比如一隻吃素的兔子一樣。好像一隻吃素的羊一樣,沒有造業,只吃草而已,造什麼業?頂多不小心吃到裡面的昆虫,還好痲!不像一些鳥故意要吃昆虫,他沒有,他很單純的吃草,每天都早起早睡、飲食知量。

 

問:導師提到腦是處理知識、做分析的工作;心是處理感受,我覺得心是很抽象的,因為不知道它在那裡?如果心臟是心,那麼換心以後處理感受會與以前不一樣了?所以腦在某部份的功能是有覺受嗎?

答:心就是因為它『無以名之』,它就像臨濟宗講的一個『無位真人』,你沒有辦法說一個位置,赤肉團上有一位無位真人。臨濟禪師講的,「無位」就是你沒有辦法說它在那裡,「真人」就是佛性,你沒有辦法說它在那裡,你有辦法說的,你就會覺得「說似一物即不中」,你想要把它說成一個東西,就又偏離了。這在科學上也是這樣子講,你說「測不準原理」,你愈想量它的位置,你愈找不到,不曉得它在那裡,你要抓一個東西,就失去另外一個東西,抓一個就失去另外一個,就是科學也有其有限性,你愈想精確的去測量它,它不見了!因為心是很微細的東西,你要去測量一個很微細的東西,沒有辦法測量,因為你沒有辦法把它定位,因為當你要定位,它已經不見了!

        心是非常微細的東西!所以宗教的語言寧可說它遍佈一切,因為心不在裡面、不在外面、不在中間、《楞嚴經》說:心不在裡面、不在外面、不在中間、因為它到處都是,它像光一樣,甚至比光還要微細。因為連暗都是心,不是只有光才是心的,不是只有光才是心,光不到的地方就是暗,什麼叫暗?光不到的地方,但是暗也是心,不是說只有光才是心,事實上,處處是心,那是什麼?只能體會啊,言傳有一定的限度,科學描述有一定的困難,你不能說,能夠描述的才是東西,科學有很多是沒有辦法描述的東西,遠比可以描述的多得多啊!這個世間我們沒有看到的遠比我們看到的多得多啊!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沒有發現的生物比發現的生物多得多,不要說什麼物理現象,連生物現象都是這樣子的!我們二十世紀又發現很多生物,沒有看過的生物。凡是不屬於我們已經認識的,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你不認識它。比如說在這虛空界有很多東西,你看到了你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所以你不會說那是什麼,因為你沒看過,你沒看過你如何去辨認?我們辨認一定要用過去的記憶來辨認,那個東西你沒看過,你就不覺得那是一個東西,所以你有沒看過你沒看過的東西?這不是複雜,是微細。

 

問:導師以前說過:心只能說是「明」或「無明」。心可否說是意念或感覺,在觸的時候的那種感覺。

答:心是意識,能夠分別的就是心,能夠分別冷暖、香臭、大小、高低、遠近,能夠分別內外粗細,這一些都是屬於心。然後在分別中超越分別這叫『明』,你沒有受那個分別所束縛,因為我們人一分別,開始就受到那個分別所束縛,分別是一種束縛,但是你可以不受束縛,那就是在分別中無分別,在分別中超越那個分別,因為一分別,心就鎖住,開始分了,因為分別而分你是你,我是我,裡面是裡面,外面是外面,

 

問:導師前幾天講:心之所居在於身,心在虛空,則身在虛空,如何控制心呢?如何把心放在虛空?

答:心沒有放在虛空法界,心本來就在虛空法界,是你知道不知道的問題,你有沒有『覺』的問題,你有沒有醒過來的問題,你在睡覺的時候,心在那裡?醒過來的時候,心在那裡?醒、睡之間的分別在那裡?你是睡著?還是醒著?好像古人講的『莊周夢蝶』一樣,你是蝴蝶?是你夢到蝴蝶?還是你是蝴蝶夢中人?

 

問:人在消沈時,心可能在地獄裡,心如何上上下下?

答:是你覺察到你的心在那一部份,好像說你身體從頭到腳都有,你一直覺得你臉上長一顆青春痘,你看到的都是青春痘,鏡子一拿出來,就看到那個青春痘,那個很礙眼的青春痘,其他什麼都沒看到,就單是看到那個礙眼的地方,是這個意思。而你的身體又不限於那個地方,甚至這個從頭到腳也不是你的身體。所以說什麼叫身體?是你心所住的地方叫身體,什麼是身體?虛空大地叫做身體。當你的心在虛空大地,虛空大地就是你的身體。山河大地就是你的身體。身體的意思是心所住的地方叫做身體,我們的心沒有住在這個身體,心住的地方叫做身體,所以虛空大地就是我的身體。山河大地就是我的身體。

 

問:有句話說『內心的對話』變成有兩個心嗎?

答:也可以有三個心,那個叫做念頭,不叫做心。你有幾個念頭在對話?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在對話,心是遍一切處的,心是遍虛空界。如果說山河大地是身體的話,心是那個虛空,而且比虛空還大。虛空最大的話,心比虛空還大,什麼是最小?心可以比那個最小的還小,所以什麼叫做心?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叫做心。你如果比小而無內大、比大而無外小的話,都不叫做心,還不夠有心!你有沒有心?就看你的心是不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你有,那才叫有心。不然的話你還心不在焉,你的心沒有小而無內、大而無外,表示你的心沒有在流動,死水不藏龍,你心要很活潑的,那才叫有心,如果心在昏沈,那不叫心。當然心是遍一切處的,連昏沈也是心,但那不是我們講的很光明的心,是很昏昧的心,好像我們在睡覺的心。

 

問:如何打開心量?

答:要去觸陽光、觸法、接近大自然,接近陽光、接近法,接近虛空,真的要把身體看成山河大地,從頭到腳這個不是我的身體。

 

問:我們出生時心量就很大?因為後天的環境而變小?

答:沒有出生以前就心量很大了,來出生時是不知道,不是說剛出生時心量很大,後來才變小,不是!是知道不知道的問題,不知道自己的心是那個心,所以是『認賊做父』,我們是『認賊做父』,把不是心的當成心,把自己心量很小的心,當成那是我的心,而那個根本不是心,當然也是啦,只是不是我們真正的心。我們剛剛講的,真正的心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當然包括那個最小的心,只是說,怎麼那麼小心眼呢?那個怎麼算是你的心呢?你不會要的!你不會快樂的!你小心眼你不會快樂的!

 

問:導師以前講的從功能上去區別心意識,那三個東西是不是心在包括? 

答:就心意識來講,識本身就是一個分別,意是一個導向、響導,就是決定你注意力要往左擺、往右擺、往上擺、往下擺、往東看、往西看,那個是意。心在傳統佛教講:它是一個大的儲藏。傳統佛教叫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第七識是導向,第八識是分別,阿賴耶,有的人又分類第九識叫無垢識,因為第八識是什麼都有,第九又超越了。也有人講第八就已經純淨了,就看你怎麼講啦,所以傳統佛教中講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因為第八識的意思是說,你不得不心包太虛,因為只要你沒有心包太虛,定義上來講你就不叫第八識,因為第八識本身就是周遍沙界、無量無邊的東西,那就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才能叫做第八識,但是只是說這裡面有染污,就是說清淨的在裡面,染污的也在裡面,現在只是說你在清淨染污中又超越染污,沒有那個染淨的相,所以你可以在污泥裡面也生出蓮花,所以印度最傳統的比喻,在佛教之前就有這樣的比喻:你的心就像蓮荷,你可以跟那個境界完全貼住,但是一點都沒有黏著,因為那是界與界聚的關係,你的心一點都不會黏著,就像荷葉跟水的關係。水再怎樣的貼近你,你完全沒有黏著,完全沒有黏著。 

問:『裡面沒有明,頭腦再好也參不透』指的是心,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指的也是心?

答:對。 

問:如何打開心量?師說去觸陽光、觸法?

答:法是前人的軌跡,指以前往聖先賢走過的路古仙人道,古代的仙人、古代的聖人、古代的佛菩薩,走過的道路,人家已經走過的那個路,那個路就是法,留下來的法。

問:心包括明跟暗,暗也要去觸嗎?比如愛別離苦。

答:暗也要去體會。苦就是一種暗,寂樂也是,你要體會苦,才能夠體會寂樂,你要體會暗,才能知道什麼是明。沒有體會過暗,你不知道什麼是明的。 

問:一般人在體會苦的時候,都會抗拒,是不願意去體會?

答:對!抗拒就不能體會,不願意去體會自己的心,就是等於抗拒去體會自己的心,所以就沒有辦法打開,你就把它封閉起來,讓它塵封起來,好像一大堆髒東西,就把它打包起來,不要看就好了!好像地毯髒了,你就用另一塊乾淨的地毯把它蓋住。

 

問:如何讓一般人去體驗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的苦或抗拒的苦?

答:接觸大自然,然後跟往聖先賢、跟善知識學習,再回來走過生命的暗夜,每一個人都要走過生命的暗夜,現代人流行說:中年危機!每一個人都有中年危機。

 

問:如何判斷適當的欲望,做到不邪淫、依離欲?

答:適當的欲望就是出離心的欲望,你一定要導向出離的欲望。我們這星期二在台北共修會要做一個調查。問在座的每一位同修,你參加聖弟子法脈以來,誰是你的梵行同修?請講出三到五個名字來。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名字沒有被提到,怎麼沒有人提到我是他的梵行同修呢?然後也有人被提到,那你說:不錯,我是人家的梵行同修,就在這個當下,你去看人我相的生起,但是也就在這個時候,我們一起來反省,為什麼我們生命裡面缺少同修梵行?

        什麼叫同修梵行?就是你想到他就想到出離心、就想到發大願,這樣不多哦!你不要隨便說這個人我平常跟他談得來就是我的同修梵行。同修梵行是你一想到他,你就會依遠離,就會歸零歸一,內心充滿愛。梵行者依遠離,你想到他,出離心就生起,你有沒有這樣的同修梵行?你想到他,出離心就生起的。有定義的哦!但不包括導師,只有同修。調查在座的每一位,哇!這下子,大家就會好好的反省,好好的面對這個問題,然後這個同修梵行不限於台北,可以包括全省、甚至洛杉磯同修,只要你認識的,甚至可以聖弟子法脈以外的,你講出三到五個名字來。

你講不出來就說沒有,沒有關係,我們一起來面對你的沒有,那也是很大的功課,每一個人都要反省:為什麼我不是你的同修梵行!因為這個人他可以講說:我沒有同修梵行,當然他也要反省,因為等於是我們大家都沒有被他提到,我們大家都要反省,沒有被提到都要反省,是不是?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缺少同修梵行,真的缺少!

       我們有看到離開聖弟子法脈的同修,我覺得他們心裡面都沒有同修梵行,真的是這樣子!真的看到他們的離開,是因為他覺得聖弟子法脈,沒有一個人是他的同修梵行,如果有的話他不會離開的,如果有,他不會離開的,真的!這是我多年來的觀察。只要他心裡面有同修梵行,他不可能離開聖弟子法脈,不可能的。這一個人不是非常驕傲,就是他自以為是,所謂非常驕傲就是說:他覺得別人都不如他,所以這裡沒有東西可以讓他學,他就不願意留下來。當然不管他是不是驕傲,我們都要反省,我們都不是他的梵行同修,因為這一個人等於是說,我們在問他:誰是你的梵行同修?他沒有回答,我們都沒有被提到名字,我們都要反省。等於是說我們在他的心目中,都不是他的同修梵行,那我們要檢討,我們要有慚愧心,我們不是去責備對方的驕傲,不是責備對方的沒有虛心學習。 

問:導師所說還是要檢討為什麼沒幫對方出離,其實我想到有些同修離開,是因為他本身世間的欲望。

答:現在不管是什麼理由,他就是沒有同修梵行,我們就是不是他的梵行同修,所以今天我們沒有辦法檢討他,我們只能回來反觀自己,我們為什麼不是對方的同修梵行?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幫助對方出離,我們生起慚愧心。所以我說假設今天在座有二十位台北同修,然後每一個人都講出了三到五個名字,你沒有被提到你要反省,你有被提到你也要反省,有一個人都沒有提到任何人的名字,每一個人都要反省,對不對?因為你都不在他的名單裡面。

        你竟然不在他的名單裡面,他竟然想不起一個梵行同修,表示什麼?他平常沒有在跟你互動,或者互動時他沒有得到任何法義的進一步領悟,你對他的生命、生活,沒有任何幫助,那我們為什麼會認識?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每一個人都要反省,這不是要責備任何人,只是這真的是一面鏡子,我們需要這一面鏡子,而且我們需要常常問這樣子的問題,誰是誰的同修梵行?因為修行,我們以前也講過:善知識、同修梵行是修行的全部,不是一半,我們需要同修梵行,這條路需要大家一起來走!把它走出來,好像我們去登山一樣,路都是人走出來的,你愈不走,它就一定是雜草叢生。 

問:如果看到不如法的同修,用增上緣的想法,因見苦而增上緣,是不是算同修梵行?

答:不算!因為那個是你自己的自覺,不是他引起你的出離心,我們講的同修梵行,是他會對你有增上的,不是逆增上的。所以定義要釐清,因為你剛剛的定義就太廣泛,會涵蓋世間一切黑暗的角落。傳統佛教講四種來統理大家的方法,那就是佈施、愛心、利行還有同事,就是講這個。佈施就是你願意對人家好,願意關懷別人、要有愛心,要了解到對方的下一步,要進入對方的心。還是一樣,就是說讓我們自己簡單一點,然後讓彼此真的能夠打開心來、坦誠的來互相對待,互相提攜,然後也真的願意邀請對方進入我的生命裡面。

我們一般人都是封閉的,很容易封閉的,沒有幾個人願意邀請對方進入我的生命裡面,像洛杉磯,沒有幾個人願意邀請我們到他家裡面坐一坐,我現在講的不是要到你家坐,而是你沒有邀請對方進入你的生命裡面,講這樣的話好像是在講愛情,什麼叫愛情?你邀請對方進入你的生命,進入你的靈魂深處,你真的是邀請對方進入你的靈魂深處,那真的是打開心。

所以人家講愛情真的是很脆弱。所謂很脆弱是說:你真的把自己最脆弱的部份,願意向對方暴露出來,你不怕對方傷害你!為什麼我們不敢邀請,因為怕對方對我的生命造成干擾和傷害,對不對!你今天到我家,我覺得是一種干擾,一般人就說,這是一種尊重,我們沒有幾個人像古代的孟嘗君那麼好客,我們覺得好客太忙了、太占用時間了。我現在所強調的不是物質上,我說你真的願意邀請別人,進入你生命裡面最脆弱的點,邀請別人進入你的靈魂深處,你內心最脆弱的地方,你願意讓他做你生命深處的客人,你有沒有這個心量?有沒有這種真誠!不容易啊!這就是我們人到底單純不單純,什麼叫這個人很天真?「你好天真!」為什麼?「不怕受到傷害」,這才叫天真的意思耶!你不怕!你說這個小孩子好天真!你可以說他不知天高地厚,但是他就是有一種信任、對人有一種單純的信任,不怕你會傷害他。像我們現在防啊!防啊!防著你哦!好怕你傷害到我,好怕你干擾到我生活的平靜、好怕我邀請你一次來,以後沒邀請你也繼續來。

我們美國社會有所謂的尊重,很不喜歡干擾到別人。我現在不是要講物質上的,進到你家裡來,我是要說進到你生命的深處,你的生命裡面,你願意讓幾個朋友進入你生命深處,你到底有多麼天真!我講的天真是肯定的、是好的天真,不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不懂事的天真,而是你真的不怕受到傷害,真的是好像你談過戀愛受到傷害以後,不敢談戀愛的那一種,不是那一種,談戀愛要很勇敢,那真的是賭博耶!萬一談錯了男怕娶錯娘、女怕嫁錯郎,就麻煩了!我講的是那一種,是那個意思。

 你很怕交錯朋友,你今天一個拜把兄弟把你出賣,你這一生再也不信任任何人!你聽過這種話,我這一生沒有朋友,我不相信朋友,我們聽過這種人,很多!很多!當我們聽到時。我們心在收縮,我們的心跟著他收縮起來,我們不會快樂的,你今天聽到一個人跟你這樣講,你不會快樂的,我沒有朋友,不要相信任何人!然後你還把這個教訓傳給你的兒子,一代傳一代!「兒子啊!不要相信任何人,你的父親這一生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被我最好的朋友出賣了」。你看!這聽起來,怎麼會快樂呢?這世界怎麼變成這樣呢?所以快樂不起來,真的快樂不起來。

 

問:俗語說:生平得二、三知己,則死而無憾,知己指這種?

答:對!你絕對的相信他不會傷害你,而你隨時隨地邀請他進入你的生命深處,因為你不怕他傷害你,你真的覺得他是你的萬古長青 evergreen support 

問:愛別離苦時,感覺心在抗拒分離而難過,若接受無常時,是否就不會難過?

答:面對苦的意思就是面對生命存在的意義,面對生命的莊嚴。好像我們面對死亡,死亡會讓我們想到:幹嘛這一生走一遭?幹嘛我們認識?幹嘛我們在一起這麼多年?你會問這個問題。到底我們這樣子在一起,是為了什麼?你想到的是:如何莊嚴生命的存在、莊嚴慧命,你想到的是怎樣才能沒有遺憾?怎麼樣才能沒有遺憾?這一生要怎麼樣活著才能沒有遺憾?

        然後你遺憾的是我們還有那麼大的距離,我們還有那麼大的距離,親如母子!親如夫妻!我們內心世界還有那麼大的距離。親如母子,內心世界還有那麼大的距離,這是一種遺憾!那我們去面對這個死亡、面對這個愛別離苦,就是去面對這個遺憾。我如何可能減少這個遺憾,因為這個遺憾不只是母子之間,是一切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切的人與人之間內心深處的流動,一切的人與人之間內心深處的不流動就是苦!彼此內心深處的不流動就是苦!你跟任何人內心深處的不流動就是苦!都是苦哦!

你不能說那是陌生人我不認識他,連那個都是苦。所以有時候我面對一個陌生人,他好像跟我們沒有距離,我們會很開心,你面對一個陌生人,你不夠開心,那個就是苦!很自然的,我們會有一種期待,很認識的人我們會有一種期待,而這個期待我們沒有在說好或不好,很自然的我們會有一種期待,我們兄弟姊妹,我們會有一種期待,期待我們沒有距離,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很有距離,而我們是放棄了!死心了!不再求了!因為求不到我們沒有距離,但是再怎麼說都是一種遺憾,那個就是苦啊!對不對?

對兄弟姊妹你會期望沒有距離的,我們同一個媽媽生的嘛!長大了經過很多年,環境的變化,成長,大家不同,雖然在同一個家庭長大,但是我們內心就是有距離,我們會遺憾。那我們今天接受這個遺憾,但我們不能灰心,我們要再搭起橋樑,用法來建立起橋樑,用無所求來建立這個橋樑,不管行或不行、走得通或走不通,我們也不用在乎這個兄弟,不是說不在乎他,而是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用法來建立兄弟。因為這種結善緣的關係,就是當有時候你去跟兄弟以外的朋友變成兄弟的時候,你對自己真的血緣兄弟也許有更好的影響力,這不知道的。

所以不能夠太執著說:我自己的兄弟都那麼有距離了,我跟別人更有距離,這是沒有邏輯關係的,毫無邏輯關係。你不能說:我跟我兄弟都不能作好朋友,我怎麼能跟別人作好朋友?不能這樣講的,完全不成立的。血緣就是到此為止,緣份有時候就是這樣子,有時候就是要透過別的緣份來開路。你不能說:我跟自己的配偶都那麼有距離了,我怎麼可能跟別人沒有距離?這沒有邏輯的,這個沒有任何邏輯關係。你可以跟配偶有距離,而跟另外一位好朋友完全沒有距離,這是緣份。現在只是說我們要讓這個緣份變成法的緣份,慢慢會發現說:法能超越這個東西,能夠真的再把自己的內心深處打開,真的讓彼此的內心深處開始流動。

彼此內心深處的任何不流動都叫做苦,然後,每一次的面對愛別離苦,事實上我們都是在面對這一種彼此的內心深處不流動的遺憾,再面對一次,但我們不希望跟另外一個人,還有這樣的遺憾。所以今天的遺憾,不只是我跟我最親近的人的遺憾,不只是母子之間距離的遺憾,不只是!只是這個問題在這個節骨眼,它突顯了出來,因為我們之間有距離,如果今天我們很自信,今天一個要跟我們別離的這個最親近的人,他要跟我們愛別離了,我們沒有遺憾,因為他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他,我們的內心深處一直在流動!不管生、不管死,不管生、不管死,不管地老天荒,那種感覺,你就是有那個信、有那個信心!你覺得你們沒有距離,不管死、不管活,沒有距離,那種感覺真好,那才是寂樂啊!寂靜的樂!

所以每一個愛別離苦、每一個怨瞋恚苦、每一個求不得苦,都是在面對我們內心深處的遺憾,我們真的遺憾我們跟人有距離,不是不遺憾,說不遺憾其實是我們是放棄了、灰心了,但是「法」讓我們重燃內心生命的渴望、那種希望、那種盼望,再把它燃燒起來,再一次的燃起我們對生命的信心。不然的話,我們太容易失望了,一個很容易對這種事情失望的人,你很容易失去生命的方向,你很容易消沈,很容易把自己的世界封閉起來,很容易不喜歡曬太陽。

 

問:假如還有貪瞋痴,內心世界可以沒有距離嗎?當把法用上時就可以沒有距離嗎?

答:至少可以有一些時間沒有距離,你就更確定那個方向,至少拉近總比拉遠好,遺憾減少總比遺憾很多好。 

問:有些人的家庭環境裡面沒有很嚴重的所謂跟親人有距離,他自己本身又不是很敏感的話,就不太容易學佛?

答:對啊!所以說畜生道不容易學佛。 

問:每件事情都很順利,他就覺得世間沒有那麼苦,對遺憾的感覺就沒有那麼強烈。

答:那是他沒有去面對苦啦!現在就是說要邀請他來面對苦,邀請他來看『辛得勒名單』、邀請他來看『死亡面目』、邀請他來做不淨觀、邀請他來看路上一隻被壓死的松鼠、邀請他來看、邀請他來聞那個味道! 

問:導師不是曾經提到我們不要自討苦吃?

答:不是自討苦吃、自找罪受,是面對苦難,真的感同身受,真的感覺到別人的苦就是我的苦,真的感覺到在一個停車場,搶一個停車位的苦、真的感覺到那種人與人之間爭的苦,好像你去看那部毒品走私的電影一樣,你覺得裡面充滿著欲貪、恐懼,你感覺到苦。你去看那部電影,你會感覺到很苦的,你沒有辦法感覺那個世界跟你很遠。電影的微妙處,就是它把你丟到裡面去,你說你看那部電影,你沒有苦苦的感覺,你不是人,你一定會有苦苦的感覺,除非你在打瞌睡,否則你一定情不自禁地投入。

       修行也是這樣,把自己交出去,電影的微妙處就是你不知不覺被催眠,你被丟進去了,你被丟進去了,你就去想像那個女兒就是你的女兒:哇!我的女兒吸毒吸成這個樣子,功課這麼好,全A的學生為什麼吸毒呢?因為功課壓力大?我怎麼都不知道呢?我怎麼都不曉得怎麼跟他溝通呢?很苦耶!然後你們幾個同伴,有一個吸毒在哆嗦,就這樣休克掉了!然後你們三個同伴束手無策,糟糕了!怎麼辦?我父母會發現我在這邊吸毒,我學校會知道了,(本來學校、家裡都不知道的),糟糕了!三個人魂銷魄散地趕快把他搬運到急診室門口,就在三個人開車要溜跑時,警車來了,三個人魂魂不守舍束手就擒。你看那部電影一幕一幕鏡頭的逼迫,就把你帶到現場去,你就是他,你怎麼辦?慌啊!真是慌啊!

你說我不可能做這個事情,不!今天就是有可能。今天就是有可能,你走在路上、半夜走在路上,踢到一個死人,被後面警察看到,你殺的!你殺的!我明明看到你身上還有血跡,啊!你被抓了,你說我是無辜的,我找律師,好,找律師,律師來了說沒辦法,你就是在這個被保釋的階段,你就很慌,很慌!怎麼辦?以後半夜不要出門! 

問:剛剛導師說的我完全同意,但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為什麼要跟你去看那部電影?另外一種說:我跟你去看了,坐在那裡的兩個小時非常投入,但吃個名牌美味冰淇淋,事情都忘記了,是敏感度不夠?

答:我會說那個部電影不夠好。現在的問題就是說他願不願意對你開放,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是不是你這樣的朋友,你就可以邀請,如果是的話,他就可以邀請,因為他要進入你的生命世界,你邀請他看電影只是邀請他進入你的生命世界,如此而已!因為那是你生命世界的一部份,你跟他說你沒辦法進入我的內心,然後他又愛你的話,我保証他會覺得苦苦的,保証!如果他愛你,除了他不愛你,當他愛你的時候,然後你有你自己的生命世界,他會覺得苦,因為他進不了你的內心,當一個人覺得他進不了你的內心,而他又愛你的時候,他是苦的,他是苦的!如果他內心沒有愛,那沒有辦法,他沒有愛。他今天之所以不苦,是因為他沒有愛。

       人生有愛才有意思,這樣的苦不是造作, 是一種發現!因為這樣的苦是讓我們醒過來的苦!世間不是說都沒有苦的啦!很多事情都會有苦的啦!只是你要不要承認而已,很多人只是面對苦,要它趕快過去,趕快忘記,並不是他沒有苦。他的態度只是趕快過去、趕快忘記、他都有壓力的。 

問:所以我們可以把「永浴愛河」改成「永浴苦河」?

答:還是「永浴愛河」,但是愛裡面一定有苦,愛裡面一定有苦!沒有一種愛是沒有苦的,你放心!沒有一種愛是沒有苦的。只是「愛到深處無怨尤」,但不是沒有苦耶,只是對苦不怨而已,不是沒有苦,可以苦到極點的。你愛到極點,你就苦到極點,只是無怨尤,無所求就無怨尤,無怨無悔的愛,不是沒有苦,很苦!無怨無悔而已!那已經境界很好了。愛一定有苦的!不可能沒有苦,所以才說『愛別離苦』。

苦不是壞事,所以佛教是『以苦為師』,苦是我們的導師,苦不是壞事,不是去白白受苦,要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苦,要懂得苦,懂得生命的黑暗,你才懂得生命真正的光明。沒有無緣無故光明起來的啦!那個不是真正的光明,真正的光明是懂得黑暗的。『要敢站在生命的暗處,你才看得到真正的光明』!

 

問:導師提到沒有辦法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導師也曾教我們悲心作意---直接契入對方的內心世界,我就是他,這個對方的內心世界也是自己的想像,那麼如何真正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

答:用『法』。因為如果你沒有辦法進入對方的內心深處,他也沒有辦法進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他從來沒有打開過、從來沒有進去過、他也從來沒有看到自己的內心深處,所以這種人我們稱之為「膚淺」。「膚淺」的意思是說他自己從來沒有進去過自己的內心深處,他從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為他不敢要,他很怕受到傷害,所以他不敢愛,他也不敢愛別人的,不敢!愛別人是把自己丟出去啊!愛是把自己丟出去的,那很多人不敢愛,一直要控制,那不是愛啦!控制是一種緊張,那個不是愛!他很怕,很怕受到傷害,不敢愛就是怕受到傷害,因為他不敢把自己交出去,不敢把自己丟出去,他很不放心。就像跳降落傘你會害怕一樣,你不敢把自己交出去,即使有個降落傘你都害怕!不要說沒有降落傘啦! 

問:有一句話說:要真正去愛一個人,把自己交出去,然後你才有可能愛全世界,要先有一個對象,去進入對方內心世界,有可能愛全世界?

答:你這個愛就必須是法的愛,不然你還在經歷人生,世間的紅塵還沒滾夠,因為你沒有法的愛,如果是一種男女之間的愛,一定是一種痛苦。 

問:事實上:根本不須要先有對象去體驗無所求的愛,你可以無所求的愛全世間

答:天主教神父如此,真正的出家人如此,他沒有一定要什麼對象。 

問:「歇即菩提」的「歇」就是看到衝動而止息,有沒有見苦的味道?

答:有!你隨時隨地都喊停!我說話的衝動能不能停?隨時隨地喊停,停的時候就看到一個衝動在衝,「歇」就是隨時隨地喊停,隨時隨地稍微試一下,你汽車有沒有剎車,不要一直開,一輛沒有剎車的車,你敢開嗎?一輛沒有剎車的車,你敢開快嗎?是這樣子。 

問:為何『歇即菩提』呢?

答:「歇」有深度的問題,你真正的停,真正的停是念念不住。一開始的「歇」是:你停得下來嗎?你停得下來嗎?你的身口意有剎車嗎?你的剎車靈不靈? 

問:我們常常聽到完全的接受就沒有苦,是不是指沒有中第二箭的苦?一般人說事情發生了就發生了,這裡面是不是有深淺的問題?

答:對!事情發生就去體會境界的結束和開始,現在就是說你如何面對一個已經發生事情,你如何讓它是:世間是境界的結束,心是世間的開始。你有沒有那個皈零的力道?有沒有乘願再來、劫後餘生的力道?有沒有重新開始的力道?好像你投資了二十年的青春,然後一切的投資變成零,你有沒有重來的力道?假設有一個人,他練了十五年的鋼琴,每天練十個小時以上,突然他的手報廢了,他一生的夢就是要做一個演奏家,然後報廢了,練到殘廢了,那你有沒有重來的勇氣?就是在問這個問題?不簡單啦!

你想想看!你做了十五年的夢,突然破了,你要重新開始,不簡單!同樣的,剛剛的問題,我們會問自己:你真的愛過一個人嗎?你內心真的有愛嗎?你能回答自己這個問題嗎?因為你如果沒有愛過的話,而且這個愛沒有真正的滿足過,你會有遺憾的,你這一生真正的遺憾不是你沒有被愛過,真正的遺憾是你不曾愛過,而且過去沒有發生、現在也沒有發生、以後大概也不會發生!你會有遺憾的!你這一生活過卻沒有真正愛過,你會有遺憾的。沒有打開過、沒有真正的打開過、沒有真正的天真過、沒有真正的不怕被傷害過!你會有遺憾的,你這一生白來!我強調的不是那個對象,我強調的是你深深的愛過,然後你對這個深深的愛,毫無遺憾,你才真正的活過,才真正的活著,不然你是活死人啦!

        深深的愛就是你的內心完全打開!流動的、沒有卡住的。那個愛有完成的感覺、有充足的感覺、有滿足的感覺,因為那個感覺是流動的。如果是不流動的,就沒有滿足的感覺。用世間法的描寫是:這個愛帶給你幸福感,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寂樂的感覺,流動感、幸福感、寂樂感,用這三個感來定義這個深深的愛的滿足感。愛的流動是源源而來,從來沒有停止。人死了,愛還在,愛不會因為這個人死掉,愛就消失。那個愛還在,不會因那個人離開有形的世間,愛就到此為止,不會的,愛的感覺就在虛空中瀰漫著,它還在進行,萬古長青、地老天荒! 

問:『愛到深處無怨尤』好像世間法比較接近。

答:無怨尤是有定義的,它一定是流動的,要流動的才叫無怨尤,不流動不叫無怨尤,無怨尤至少是等於流動感,怨尤就不流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