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蘊 作 意大卿導師主講 「有」蘊指的是有「名色」這個「身孕」(取「蘊」的諧音),有繼續、延續這個名色的延續力。「蘊」有十一個行相,1.過去 2.現在 3.未來 4.內 5.外 6.粗 7.細 8.劣 9.勝 10.遠 11.近。凡夫逐此行相,計較過去、計較未來、計較現在......計較遠近,就看不見一切非我、非我所,「我不在行相中、行相也不在我中」;能看見,蘊才不相續,「有」(續)才能斷。 觀色如聚沫→是指印度恆河瀑布,水由上往下沖落下來形成很多的泡沫,身體就如同泡沫聚合,不堪壓縮,不堪一擊,用此種態度來看我們的身體,比較能小心,比較能愛惜我們的身體。 常去想我們的身體像泡沫,是有很多眾生的結合,各有各的需求與對外界資訊的趨避。比如皮膚、頭髮並沒有照我們的意思去生長,頭髮要多長就有多長,指甲要多長就有多長,無法不叫它不生,每當一段時間就需做一些修剪的東西;牙齒每天必須去清理,若不清理即會生很多的細菌,若不保養很快就會壞掉。胃腸若不注意飲食常去糟蹋它,胃腸就會壞掉;天氣冷了穿衣,熱了脫衣,不去注意就會很容易感冒。 站在佛教立場來看,這個身體表面上看來是身體,但實際上,是有很多的眾生住在這裡面,有很多的眾生是靠這個身體而活,不僅是眾生依靠我們,我們同樣的依靠體內的眾生過活,就像小腸內有一種細菌專門製造維他命K,若沒有細菌即沒有我們這個色身,人體內若沒有細菌是無法過一天,人本身就是一個眾生,不但如此,耳朵也是一個眾生,頭髮也是一個眾生.......,只是大家住在一起,互相照顧,用此種心境去看待這個色身,可以去和我們的身體對話,對胃說聲對不起,隨時可以和身體商量。當你不把它看成眾生,你不理他他也不會理你,就像鼻子若你忽略了不理他,當鼻子不通時,那種「非我、非我所」的不自在與大礙,可真夠受的。 受如水上泡→看苦受、樂受、就像水泡、雨滴掉到地上一起一落,像一潭湖裡面有水波浮到水面就不見。受和痛是一樣的,不是一直都在那兒沒有變化的,而是去看它是圓的?還是扁的? 若越想看得具體就越不具體,這個受可以配合界作意。感覺受是起起落落,這個起起落落是一種無常,比如我們現在有一個痛苦的感覺,若用心電圖剖析來看,它不是呈一直線而是曲線,不是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不舒服的感受也是起起落落,一下緊一下鬆,去看起、落、生、滅,這個受就有一個伸縮性,就不是那麼的堅實。若將色身及感受看成是很靈活的東西,就像風一樣,這樣就不會受到色蘊、受蘊的束縛。 想如春時燄→是指印度在夏末(五月)豪雨季節(六月到九月)來之前,天氣很炎熱,水缺的很兇,很多野生動物在遠遠的地方看到有水氣升起以為有水,就直奔過去,以為有水喝;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口渴產生的亂想,這個比喻說明著我們的想蘊往往都是因為我們的不安、匱乏,長期的累積而沒有適時的安住,心就一直的往外攀緣、追求,不知這些都是錯覺。春時燄就在講這些錯覺,以此作意常常去提醒自己我們都有這樣的現象。 諸行如芭蕉→是去看各種的衝動都是很不堅實,若我們知道受蘊不是那麼的堅實,就會跟它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樣的若我們也知道這些行蘊、衝動不是那麼的堅實,就有一定的超然,不會隨之而轉。會去看這個行就像芭蕉樹、竹筍一樣,一直往內剝,剝到後來都是空的,很不實在。若能看到這一層,就不會隨習氣、業力而轉,不隨之轉就是修行,再配合慈悲喜捨來提昇。 諸識法如幻→是指我們的認識常會被魔術師所騙,透過種種的認識接觸外境,卻不知這個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都有它的障眼法,這六種境在佛法上來講都稱之為是一種相(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法相),相是指一種表相,不是真正的,就像照相只是一種攝「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當我們的認識就像攝影機一樣,所聞、所見只是表相取角,即使是傳神作品,也不等於真相,聽到的、所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若我們的心不平靜,聽到的、看到的更是不實在,更不可靠,我們的認識更會被魔術師所騙,被騙得很高興,就像我們去看變魔術,明知是假的,卻看得很高興;我們的六根觸境也一樣,看到街上有很多人圍觀,也想前去探個究竟,看到桌上擺著一張白紙寫黑字的紙,就想探頭去看到底在寫些什麼,這些的攀緣都來自於內心的不安,懷著不安的心情去看東西都不是真的;佛教形容這些都是「相」,所有的東西都是「礙」,色是礙、聲是礙、香是礙.....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佔一個空間,叫「礙觸」,於「礙觸」無明,就引生「名相觸」(口語觸),我們有看到的就是有「沒有看到」。 我們都住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內,為何看不到色界,因為被欲界蓋住,欲望就是一個礙。若要看到另外一個世界,就要去破我們的欲望,要離欲界,才有辦法到色界,離色界才有辦法到無色界。離欲界、色界、無色界,才有辦法超三界,超脫生死輪迴,超脫所有的煩惱,這就是識蘊作意。主要提醒當我們看到一件美的東西時,要知道還有很多的東西都看不到,因為當前只被這美的東西所吸引;不愉快的境(相)也有吸引力,有如做惡夢般追逐境相,不肯醒來。當我們很注意一件事情時,就無法去注意其他的事情......,世間就是充滿種種的礙,面對這一些的礙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更能夠平靜。 當我們知道「識」是如此的不安、不斷的想攀緣時,就更知道要如何的收攝,隨時以打坐的心情收攝,不論走路、站著、坐著、說話、接觸.......,都可以以打坐的心情來回應,這一些都是識蘊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