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的正知流程 四食是四種滋養由粗而細、由細而粗的互相迴向增上。 「飲食」(又叫做「段食」)雖粗(相對於其他三食),卻可以因為飲食不知量而大大影響其他三種滋養的流向,「飲食不知量」會導致身心粗重,六根(識)守護困難,「觸食」缺少「捨心作意」,就不知量。「知量」指的是知道有益身心輕安的量,也指飲食過程能如實觀察味覺、嗅覺、觸覺(口感)與出入息、意識轉向的生滅流程。 「觸食」失去「知量」的作意,「意思食」就跟著「忘失」生命的何去何從,就捨本逐末,不知輕重緩急,就忘失自己曾是一再輪迴的眾生,冤枉慧命,沒有從過去的生生死死中學到生命的莊嚴,不懂得把「死亡」放在心上,「忘記」自己曾經「死過」,「現在」是「重生」(截斷眾流),沒有人知道你還活著,所有的「過去」都是上輩子的事。這輩子只有三寶,只有解脫者認識你。 「意思食」忘失,就變成「有所求」,常常活在「人相」(別人的肯定與認同)、「我相」(對自己的期許)中,求名求利或顧影自憐、顧盼自得在情欲中流連迷失。「有所求」就是「欲貪」。五蓋以「欲貪蓋」為首,求不得即生恚礙、挫折、消沈,「稍有所得」,又顯示出得意忘形的掉舉亢奮與躊躇不安。貪、瞋、消沈、不安連番夾襲車輪戰,這時的「自我」就對人生大方向起疑,對法、對真理生出輕慢心。痴痴迷迷、醉生夢死,對「識食」的受用,更加迷糊,白白受苦。 依佛陀的法,只要「識食」稍稍偏離根本作意」,我們就會受苦,當初佛陀的譬喻是有如「日夜受三百矛刺」,當我們在「過去、現在、未來、內、外、遠近、粗、細、好、壞」種種分別中,忘失了無常作意,我們就會執取、滯留,意識流動不起來,這就是「無明」。 唯有無間斷地根本作意,意識才會「明」,智慧才會開。開智明識以後,才不會惑於過去、現在、未來的生滅聚散,才不會惑於內外、遠近、粗細、好壞的變化。才能不管意識怎麼分別,都看到生滅聚散的無常,不再抓取「生滅、有無、是非」種種兩邊,回到「中道」: 對一切觸不迎不拒,唯有如實知見。 「識食」明了,「意思食」就正了,「意思食」端正,自然就把「死亡」放在心上,「記得」自己是大死一番的人,不會也不可能再跟生前認識的人事物計較,從今而後,以佛為心、以法為意、以僧為識,為立梵行、為迴向如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精進不放逸地起心動念,將每一個意欲、思念,導向覺者的心跡。 有這樣的胸襟氣魄,就是抱著「必死」(慷慨就義)的決心,篤定地走在法上,走出法的光輝。佛陀當年的譬喻是有如「遭兩位大力士挾持丟入比人還高的火坑」,這樣的「必死無礙」,就是「死心塌地」,死了世間心,活出「出離心」,世間心不死,出世間的「菩提心不生」。 有這樣端正的意思食,六根門才容易守護,有如佛陀的譬喻,如剝皮後的牛,觸地給地蟲食,觸水給水蟲食,觸空中給飛蟲食,如是每一個六根門觸都觸到痛點,都觸到「無常是苦」,如是心甘情願地將每一個觸境當作學習的材料,虛心地、沒有主見地學習,這也是「見苦」的無我流露。這裡的「無我」至少指對可意觸不抓取,對不可意觸不排斥,通通捨心作意,如實觀察學習,體會其中的「無常是苦」,「無我地」學習。 六根知量以後,要做到「飲食知量」,變得很不費力。真的體會佛陀的譬喻「如穿越荒漠如食子肉」,不做沒有滋養的消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