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可以見法 佛法有所謂的聞思修証,就見法來說:實際上,聞思就可以見法。像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們看到很多的聖弟子,實際上都是在聞思佛陀說法的當下就見法了。所以見法並不是那麼難,主要的是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是不是當時因緣成熟了。當時的因緣成熟,光是聞思的當下,就絕對的可以見法。因為佛法總括的講不外: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人人都知道無常,但對無常卻沒有生起怖畏,主要的問題就在這裡! 沒有怖畏,自然就掉以輕心、得過且過,這樣的心態障礙著見法!其實修行並不難,聽起來有點不敢相信,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子,真的是這樣子啦!是我們對無常的抓取,沒有怖畏,真的沒有怖畏,對苦沒有怖畏,一定要死到臨頭,一定要不見棺材不落淚,這真的是世間人的心態啊!『無我』都知道無我的,淺淺的道理,誰不知道呢?但是我們卻不肯棄捨啊!我們對我、我所的抓取不肯棄捨,能抓一天算一天,抓到的就是我的,抓不到的就算了,但是能抓的,我還是要抓,這就是對我、我所沒有怖畏啊!沒有怖畏當然不可能見法。 我們今天舉二位比丘尼的例子:這二位比丘尼都是在聞思當下見法。 第一位就是智慧第一khema比丘尼。khema比丘尼在沒有出家之前,她是摩竭陀國頻毘沙羅王的首號王妃,長得很美麗。我們知道摩竭陀國王是信佛的,他常常邀請佛陀到宮中來說法,當然佛陀說的法跟老師說的是一模一樣:當然是說無常,說世間的一切不可執取、說美麗不可執取、財產不可執取。對khema這一位美麗的女眾來說,她最執取的就是自己的美麗,她不喜歡佛陀說:美麗是患、是禍患,所以每次佛陀來宮中說法,她都避得遠遠的,她沒有興趣聽。她說:美麗是自然的有什麼不好?這是自然的,有一天老了就老了,像自然一樣也很美,有什麼不好?所以他不喜歡佛陀說的法。 國王希望他所寵愛的王妃也能學佛信佛,就在那個時候,國王在王舍城附近,建了一個所謂的紫竹林,最有名的竹林寺,或者我們常聽到的「紫竹林中觀自在」,通常都在講這個地方。這是最早最有名的寺,當然也是非常美麗,很符合這位王妃的心意。佛陀在那邊說法,國王就故意安排,在庭園之中辦一個很精彩的詩歌朗頌會,吸引這一位愛文藝、愛美麗、愛自然的王妃前往聆賞。就在那個時候她碰巧聽到了、遇到了佛陀,她不想見的人、她不想聽的話。就在這樣的因緣之下,佛陀為她示現了一位天女,極美麗的天女,很震撼的美麗啊!但是轉眼間,這位天女衰老了!這樣子的示現給這位美麗的王妃khema極大的震撼,有時候觀念上知道,當我們變成是眼睛看到的時候、變成是前一秒、前一分鐘、前一小時還震撼於她的美麗的時候,一下下、轉眼間的變化,沒有辦法接受啊! 佛陀就是跟她講無常啊!諸行無常啊!同樣的我們聽到諸行無常,我們沒有想出離,沒有想棄捨我、我所啊!但這位王妃,她當下就決定出家。所以這樣子的震撼是來自於聞思,不是來自於修什麼樣的法,光是聞思而已,這是真實的故事,絕對不是後人的誇張。那你怎麼知道這是真實的故事?你不會懷疑這是真實的故事嗎?後人太誇張了吧!但我只能以過來人的立場告訴各位:這是千真萬確的故事啊!她請求出家,國王恩准。一出家以後,她真的是智慧第一、出類拔萃,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智慧第一khema比丘尼出家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她的名字叫Patacara。 剛剛的故事是王舍城,這個故事是舍衛城,是寇薩拉國的首都。這兩國是當時印度兩大國,王舍城、舍衛城是當時印度兩大城。Patacara原是舍衛城錢莊女兒,等於是我們現在銀行家女兒,家裡很有錢,僱用了很多的家僕。她就在少女時代,愛上了家裡一個英俊的僕人,就跟他私奔了!因為家裡是不會同意的,她就私奔。私奔就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住,不久懷孕了。 當時印度的風俗跟現在也差不多,那時候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她就跟丈夫提議要回去生,希望丈夫陪他回去。丈夫當然非常地抗拒。印度當時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他是沒有辦法回去的,經不起太太一再的哀求,實在是到了沒辦法了,已經快要臨盆了,他終於答應了,然後就陪著太太回娘家,但在路上就臨盆了,丈夫說已經臨盆了,我們就回去吧!因為要生就要在娘家生才有意思,已經生完了就不用回去了,所以又回家了。 過了不久又懷孕了,這一次一樣,太太再度哀求要回去。這一次丈夫的抗拒更大了,想到要回家,要面對從來沒有見過的主人,對一個男僕人實在很難,很難!所以他還是抗拒,實在沒辦法了,快臨盆了,肚子實在很大很大,太太又說你不回去,我還是要回去。她就帶著那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兒子,還挺著一個大肚子,就自己出門了,準備了簡單的行李就出門了!走啊走啊!丈夫在家裡,愈想愈不對,還是很不安,雖然是抗拒掙扎了半天,極度不安,就追上去了。 那時候剛好是印度的雨季,遇大風暴,山雨欲來風滿樓,追上太太,他就趕快去找一個地方可以遮蔽的,那時候太太也已經接近臨盆的邊緣了!他就在搭茅棚、找更多材料、更堅固的支撐的時候,給一隻毒蛇當場咬死了!對太太而言,這當然是晴天霹靂啦!可是她還是要把小孩生下來,就在那個時候分娩了,又生了一個小孩。沒路去了!丈夫死了,再怎麼樣要挨爹娘的罵,還是要回家。所以就帶著一個小兒子及剛出生的嬰兒,還是往舍衛城的路上去。 往舍衛城的路上是要經過一條大河的,大河漲滿了水,幾乎漲到她的胸,當然是很難通過 ,再加上流水的速度。但是她還是找一個速度小的地方涉水而過,但是她的身體實在是非常虛弱,沒有辦法一次帶兩個小孩,雖然是那麼小又不重,但對她來講很重了,她就把小兒子放在岸邊,她想先把嬰兒帶過去。就在渡河中間遇到一隻餓鷹把那個嬰兒劫走了,當時她就驚叫一聲,慘叫一聲,很大聲,那個小兒子一聽到媽媽的叫聲,情不自禁就往河裏衝,就這樣給河水衝走了!哇!晴天霹靂啊!怎麼形容啊!一下子丈夫沒了!一下子兩個小孩子瞬間不見了!傷心欲絕啊!但還是要繼續往回家的路上。 渡了河,回到舍衛城的城外,遇到一個舊識,很自然的就問起家裡的情況,那個人說:前幾天的風暴把你家的房子吹倒,你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全被壓死了,又是一個晴天霹靂啊!這下子她受不了了,整個人受不了!整個人抓狂了,所有的衣服撕破,就開始裸奔,她也不知道她在裸奔,喪心病狂啊!還有什麼樣的人生遭遇會比這個更悲慘啊!她就開始了瘋女人的流浪,到處被人家丟垃圾,她過著瘋女人的生活,有一日沒一日、有一搭沒一搭的,就這樣子從舍衛城走、走、走到佛陀說法的地方(可能走好幾個月了)。 來到了佛陀法座附近,有人就拿一件衣服給她遮上,佛陀看到了她就說:『女人啊!回神吧!』就在那瞬間,她突然的回神了,突然靜下來了,她聽佛陀說法。佛陀簡單的對她說:人生本來就是苦啊!愛別離苦,是最自然不過的了!你今天的悲傷,實際上你世世代代都是這樣子啦!你這輩子所流的眼淚、你世世代代所流的眼淚,其實比四海還多啊!佛陀還說世間無常,就在這個時候Patacara見法了,不可思議啊!這都是聞思見法的例子。她出家了,成了在比丘尼眾裡面非常有魅力、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有親和力的比丘尼,年紀很輕的,才二十幾歲而已。可能嗎? 這個故事可能嗎?千真萬確!所以後人才有所謂『不假修行』,見法絕對可以『不假修行』,你說這是利根嗎?不知道!什麼叫利根?你見法人家就說你利根,你還沒見法,人家就說你鈍根。你什麼時候要見法也不知道,所以是利、是鈍?不知道啊!還沒有蓋棺論定,還沒有死還不知道啊!第一個例子是沒有經過苦難,她貴為王妃,眾妃之首,夠嬌貴了吧!沒有經過苦難,她只是耽著於自己的美麗。第二個是吃盡了苦頭,真的很難想像還有比她更苦的事情。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經過苦頭吃盡啊!khema,她身為王妃當然是極為尊貴,她是『有』到了極點,什麼都有。而且不只是外面有,還有所謂的自己的內在美,有的人有錢也不一定美麗啊!她不但是有權力,有美貌,什麼都有,而且她也執著,不是不執著。第二個例子是真的輸的什麼都沒有,輸得徹徹底底,輸得一乾二淨,一開始還覺得小贏,贏了愛情,失去了父母,她認為還值得,就這樣才私奔,她當然認為愛情值得,寧願拋棄自己的父母,多麼大的割捨與抉擇,也算是相當的勇敢! 真的!這樣的少女是相當的勇敢,我們多多少少都遇過這樣的人,像我自己是真的遇過這樣的人,我也是很佩服她的勇氣,能夠為了愛情這樣子私奔!拋棄父母,拋棄舒服的生活,你明知道是苦,真的是苦,你說為了愛情然後什麼都沒有,你不苦嗎?當然是苦,她有那個勇氣,個性是相當硬的。她真是吃盡苦頭啊!你可以想像她就是你的女兒、她就是你的姊妹。我也有一個姊姊是這樣子,為了愛情吃盡苦頭,可是她還沒有遇到佛陀,可是她也沒輸得那麼慘啦!她沒有輸得那麼慘。 無常的道理沒有那麼深啦!它的決定只在我們真的願意面對無常嗎?還是到時候再說?到時候再說,得過且過。我們把無常解釋為不幸,我沒有那麼不幸吧!這樣就誤解無常了,無常不是不幸的意思,無常是生滅的意思,看到了無常、體會了生命,心一定是出離的,一定是見苦的,一定是對我、我所棄捨的,光是聞思就絕對可以做到。關鍵在那裡呢?就是出離心、就是菩提心,這個心就是跟三法印相應的心,真的是與法印心,與二千五百年來的法脈傳承印心! 聞思的力量真大!聞思的功德無量!但是我們真的願意在無常上聞思嗎?聞思無常沒有生起怖畏,是不懂無常的啦!除非你是解脫者,面對無常沒有生起怖畏,面對無常沒有怖畏,除非你是得過且過。面對無常自然生起怖畏,這樣子的怖畏就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寶啊!是無上之寶啊!就像菩提心一樣,所以《金剛經》劈頭就說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啊!這樣子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啊!就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無量慈悲心啊!這心從那裡來啊?從見無常來啊!這個心從那裡來啊?從聞思來啊,聞思的功德何其大! 不斷的在境界裡聞思,不斷的在一切觸境裡面聞思啊!無常啊!我抓什麼呢?一下就死啦!我抓什麼呢?一下子就老啦!轉眼就老了,我抓什麼呢?南柯一夢啊!過去都是夢!一下子就過去了啦。好像第一位太空人離開地球到了月球,從月球再來看地球。那種東西變小了的遠觀,使他整個心量變大了,這是一個什麼是遠?什麼是近?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內?什麼是外?我們有這樣子的觀想,對遠近大小、內外、過去現在未來,它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一個修行人,他真的是可以把過去看成未來,你說這是觀想嗎?對一個修行人這根本不是什麼觀想,是很自然的事情。所謂鑒往知來,就是從過去看到未來,就是說:我過去就是這麼輪迴的,以後也是會這麼輪迴。因為我還是走同樣的路啊!怎麼可能不輪迴呢?我現在在重覆的都是過去的行為模式,過去的六根觸境的模式,過去的身口意的模式啊!怎麼可能不重覆呢?怎麼可能不輪迴呢? 什麼叫做從未來看到過去?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說無常但是自己都想像很多,其實自己都想像很多了,都以為自己知道未來是什麼。我們一般人大致上對未來,都有一些抓取。所謂的未來,當然不是指細節。未來我大概有多少錢?你都不知道嗎?你當然知道,至少你以為你知道:你未來大概還會有多少存款,還會有那些保憸?存款夠不夠活幾年?都算過了!都以為自己知道了!所以未來就可以看到過去,我們所知道的未來,我們都以為我們知道未來,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嘴巴上會講說: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啦!但是我們內心裡面並不是真的不知道,內心裡面還有所謂的知道,還是有。 好啦!我要說的點是這裡:你說你未來都知道了,這樣的未來真的是你要的嗎?好像一個耽著在男女相的人,他還沒有得到,至少還沒有在他完全控制之內,還沒有完全得到對方的心,當然是講他自己覺得還沒有完全得到,有的人就是戀情穩定了,他還是覺得還沒有得到,甚至有的人結了婚,還是覺得還沒有完全得到,甚至有的人生了小孩,還是覺得還沒有完全得到。我所謂還沒有完全得到,是說:他還是覺得他還需要控制對方的身口意,那個都是還沒有完全得到。他還是會懷疑對方的身口意,這個都是還沒有完全得到對方的心,就是說兩個人之間還是很有距離,因為很有距離,所以需要繼續控制。 假設:所謂假設就是從未來看過去,都讓你得到了,然後呢?然後呢?就沒有愛別離苦了嗎?當然這個得到是極不可能的,非常困難的,至少是非常困難的,除非你們兩位都是解脫者,我常常說解脫者跟眾生沒有距離,是眾生跟解脫者有距離,這句話就是經典上講的:『我不與世間諍,是世間與我諍啊!』這個諍,我們可以解釋為距離,『我跟世間沒有距離,是世間跟我有距離。』 就像khema比丘尼對佛陀說的法有距離,但是佛陀說的法跟她事實上沒有距離,是她自己的無明產生了距離。我們常常為了這個距離想盡辦法在縮短,我們想要縮短彼此的距離。我們耽著於男女相,就是因為我們看到我們之間有距離,他想要透過愛情啦、性愛啦、來拉近彼此的距離,拉得好辛苦啊!然後好像拉近了,又好像拉遠了,唯一沒有距離的方式:就是解脫,除了解脫以外,不可能沒有距離,這是一個行者的見證、一個修行人的見證。 你如果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走這一條路,你走了以後,你會說我還沒有談過戀愛,我還是不死心,你永遠都會說你還沒有談過戀愛,你就是談過一次戀愛以後,你還是覺得你還沒有談過戀愛,你就是結過婚以後,你還是覺得你還沒有結過婚,對不對?所以很多人離了婚他還是想再結婚,離了婚他還想結婚,因為他還沒結過婚啊,因為那個婚姻不算,因為他沒滿足過,那個人別說了!別提了,那個怎麼算是結婚,他為什麼想結婚,因為他覺得他還沒有結過婚,上一次婚姻不算,這種話我們都聽過很多,我常聽到人家跟我說:他結過一次婚,但是那個很短不算!兩個人實在差太多了!差太多了!結婚才知道互相不了解,差太多了!所以他很想結婚,因為他覺得上一次不算,他說他一定要重新來過。 所以你沒有結婚也好,有結婚也好,你都覺得你還沒有結過婚,因為那個都不是你理想的婚姻,差太遠了!所以想再來一次,所以不要以為你沒有結過婚,只要你結一次婚以後,就沒問題了!沒有那麼簡單。這裡就是你能夠透過聞思、透過人家跟你說的故事,你相信嗎?如此而已!你說我怎麼相信,我又沒有經歷怎麼相信?我也不知道,你怎麼相信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就會相信,不然的話你就要有宿命通,趕快回憶上輩子是怎麼過來的。有些相信就是等於是我們的基因,事實上我們有很多基因你不知道。 人類的基因事實上含藏著我們的宿命在裡面,宿命是我們累世的經驗,事實上我們的身體裡面含藏了很大的智慧,就像我們的免疫系統,它有很大的記憶與智慧。事實上我們整個的身心系統、整個的精神系統,只要去聞思、只要去開發,它就能誘發我們內在的智慧,這個智慧會讓我們信,不然的話隨便說一個故事,你也可以不信啊!你也可以說這個故事太誇張了吧!真的是這樣子嗎?事實上很多故事都很淺的,就像我們剛剛聽到說:有人離婚以後很想再結婚,因為他覺得上一次婚姻真的不算啊!那是在我還不懂愛情的時候,你什麼時候懂過愛情啊?你以為你現在就懂了?他以為他現在就懂了!他現在會計算了、現實了,現在現實得很,這就是愛情嗎?我覺得也不是,你就懂了嗎?不一定啦!但是我們就是要不管你怎麼說我就是要結婚,不然人生太孤單、太寂寞了! 每次回家冷清清的,沒有人跟我說話,他還是要,他沒有辦法把未來當成過去,所謂未來就是說:好了,你結婚了!然後那個種種的不滿足,他想像有困難,他一定要結婚那種不滿足的覺受才會出來,所以在還沒結婚之前,他想到的都是結婚的好處,想到的壞處都覺得是可以忍受的,真正結婚了以後,他覺得那個壞處是不能忍受的,很難忍受的,又覺得是苦了。這個就是說他的心不是很流動的,他沒有辦法把未來看成已經發生,還沒有發生看成已經發生,你說這是什麼?天眼通?其實也沒什麼,這就是有智慧跟沒有智慧。有智慧的話,你可以把還沒有發生的看成已經發生,然後你會看到這不是我要的,就像齊克果,丹麥的神學家,在二十幾歲就看到了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他看到了他跟他女朋友結婚後會發生什麼事,他不要,而看不到的人他就會一頭栽進。 我們每一個人對未來都有想像,你說你對未來都沒有想像不可能的啦!我們對未來都有想像,我們現在所進行的生活,跟我們自己對未來想像很有關係的,我們在想像有一個比較好的明天。我們今天所有的努力都希望有一個比較好的明天。那個比較好的明天裡面,當然有想到無常的變數,但是並沒有想得很清楚,沒有啊!沒有那種Khema比丘尼看到佛陀的示現:即美麗的天女在瞬間從極美麗變成衰老,沒有那種震撼。那種震撼有點類似在夢中,你看到了從『有』變成『無』,然後問我準備好了嗎?我真的準備好現在死了嗎?如果說那是不可能的,那還是沒有聞思啦! 我們只要認為今天死是不可能的,明天死是不可能的,都算是沒有把未生當成已生。把已生當成未生的意思是說:我的未來一定是重覆我從今天到之前的種種身口意六根觸境的模式。我的未生,也是我現在的已生的延續,所以我們能夠從未生進一步再看到已生,這個意思是說:還沒發生的事情、我所想像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這真的是我要的嗎?我們今天作一個經驗交換,今天我之所以走上這一條路,正是因為我都已經看到了! 我們常常會覺得:人家跟我不一樣,人家能夠全職修行跟我不一樣,人家能夠放下跟我不一樣,我跟他不一樣!等你快要死了,你就覺得通通一樣了。好像有人說:他沒有空修行,等到他病了,他就知道什麼叫有空了,在他還沒病倒之前他不知道什麼叫做有空,什麼叫做有空修行?他不懂的,病倒了以後他就覺得他是可以被取代的,在他沒有病倒之前,他覺得他無可取代,天底下就只我這麼一個人,我怎麼可以被取代。無常的意思是說:什麼事都是可能的,然後我的未生,我還沒有發生的那些日子真的是我要的嗎?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家?他看到了未生,這樣的事情並不是說我還有很多權利義務,我還有很多義務責任還沒盡啊!你跟我不一樣啦!每一個人當然都不一樣,誰會跟你一樣,所以這個不一樣不是理由,本來就不一樣,誰會一樣呢?什麼叫一樣?什麼叫不一樣?都是自己想的啦!釋迦牟尼佛也有一個剛出生的兒子啊!那父親也很重要,你說他有養父啊!是嗎?如果是你,你會這樣想嗎?如果是你,你會這樣想嗎?你不會覺得自己不可取代嗎?所以我們都會想你跟我不一樣啦!如果我是你,我也做得到,是嗎?如果你是我,你做得到嗎?我想你做不到的啦,這是挑戰!你做不到的。因為你沒有看到無常!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提到四種魔:第一種魔是煩惱魔、第二種魔叫五眾魔、第三種魔叫死魔、第四種魔叫天子魔。這四種魔都是來自《阿含經》講的。第一種魔我們就用龍樹菩薩的術語:煩惱魔就是我們一般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第二種魔叫五眾魔:就是五蘊熾盛苦,就是我們對色身的抓取、對我們感受的抓取,我現在真的是苦受、我現在真的是樂受、我現在真的是不苦不樂受。我的色身就是那麼難過,真的很難過,你不懂的啦!你沒有我這樣子的色身,你不懂的啦!我這個真的很苦啦,你不懂的啦! 色身的苦沒有辦法替代的啦。你最愛的人你也沒辦法替代他受苦,你也沒有辦法替代我受苦,我跟你講你也不了解啦!這一種就是色蘊苦,還有對這個色蘊的抗拒、執取,還有想控制的心。對受蘊的苦,我的感受你不懂的,你不知道的。我們有很多感受都認為別人不知道,我們對苦受的抗拒、對樂受的抓取、對不苦不樂受的無明,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多! 想蘊:胡思亂想、東想西想,三心兩意的想。這個想蘊沒有辦法控制,雜念多如過江之鯽,多如毛髮,而且還一直生、一直生、掉了又生、掉了又生。我們的行蘊,種種的衝動不曾止息啊!我們的識蘊分別啊!分別內外,又常常以為自己認識、明明自己皮影戲後有人操作,卻迷於戲中。所以說諸識法如幻!我們給我們的六識騙了還不知道被騙了!諸行如芭蕉:一層一層的剝,明知道沒有東西還抓,抓的是什麼?抓的都是那些味道啊!你能夠抓的就是味道,真的那麼有味道嗎?味道到底是什麼呢?味道到底能怎樣呢?有了以後又怎樣呢?想如夏時焰:以為那裡有東西,其實什麼都沒有。受如水上泡:一個轉念、一個境界就變了,這個身體好像聚沫一樣,脆弱得很,我們到底要依靠什麼?除了法以外,這個五蘊可以依靠嗎?錢財真的可以依靠嗎?世間的名利真的可以依靠嗎?五蘊執取的苦叫五眾魔。 第三個是死魔:我們一直受到死神的召喚,承認不承認死神,他都在那裡,你說我明天絕對不會死,但是死魔還是在那邊等著你啊!你說我今天絕對不會死,你愈說絕對,你愈不確定。我今天絕對、絕對不會死,我想精算師要找你來算,全世界最好的精算師要請你去算,算出幾個絕對絕對不會死的,這太好了,保險絕對賺錢。死神一直在召喚著我們,因為我們是很脆弱的,生命是很脆弱的。 古人說生命如蜉蝣,一日生死啊!你說幾天、數十年、轉眼間真的是黃樑一夢!你也會覺得:嗯!這麼快!還沒到你覺得好慢,已經過去了你覺得好快!遇到一個老朋友幾年不見你孩子這麼大了,對啊!快要做祖父了,快了!過去的都很快,還沒到就好慢!快、慢不知道!說快也可以,說慢也可以。但是佛經的形容一律是無常迅速啊!它從來沒有說無常好慢!都是說無常迅速啊!就像孔子也說『逝者如斯』啊!這也是在說無常,連孔子都會這樣感慨:當他在說逝者如斯的時候,你知道孔子的心情嗎?你知道孔子的心情嗎? 死魔一直在召喚著我們,他一直影響著我們。死神可以讓我們的抓取更強、也可以讓我們不抓,沒什麼好抓的,沒什麼好鬥的。再來是天子魔,就是欲界主,我們想要做欲界的主人,我們想要在欲界裡面做皇帝、我們想要在欲界裡面做天之驕子,天之驕子就是天子魔的意思,我們想要做天之驕子。能夠在這世間予取予求,要什麼有什麼,想要那個東西,那個自在感覺、錢財讓我自在,錢財讓我有權力的感覺。所謂的購買力、消費力,消費是一種權力,你不需要當市長、不需要當總統,你就可以感覺那種權力,你可以把東西買來捏碎,都沒有人管你違不違法,老子高興買來弄壞,那是權力。很大的滿足感,錢財是權力,這是天子魔。幹嘛要修行?幹嘛要捨棄錢財?還有一個故事竟是說你不要的要給我?我要的時候你不給我,我現在出家了你才要給我。 天子魔真的是很大的誘惑,所有的修行人他在沒有見法之前,都會經過這種震盪,那都是誘惑,誘惑一定有的,非常正常的。釋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他也是遇到了很多的誘惑,就是耶穌、摩西在沙漠、高山的時候,他們都受到很多的誘惑。你如果去讀修行人的故事,那讀到的誘惑會很多,誘惑一定會有的,尤其在一些關卡的時候,那是決定你能不能見法的關鍵。誘惑就是這個魔,煩惱也是一種誘惑啊!煩惱的吸引力很大,你很難不煩惱就是煩惱的吸引力很大。 五蘊的誘惑很大,五蘊的執取,這個有跟沒有差很多,沒有五蘊你還有什麼?你沒有眼睛你還有什麼?一百萬給你,你都不要,一百萬跟你換眼睛你都不要?一百萬跟你換耳朵你也不要?你要嗎?你說我現在就是缺那一百萬,是嗎?那我們換個鼻子,你要不要?所以那個給你的感覺是很強烈的,不要說什麼無我,光是六根的有跟沒有就很強烈震撼!沒有口腔你要不要?以後你吃東西就用灌腸的,一百萬給你,然後把你的口腔換掉,以後就灌腸,要不要?你說你就缺一百萬,我就給你一百萬,真的!沒有這個以後你會覺得我是做什麼的? 我還能做什麼?沒有眼耳鼻舌,還有聲音那我算什麼?腔腸動物。整個感覺、我的感覺不曉得怎麼生,還是有,但你覺得沒有什麼可以抓啦!沒有眼耳鼻舌,你還有什麼可以抓?還是會抓,但你會覺得那個可以抓的少了一大半,有與沒有實在震盪啊!那就是一種激盪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他還是會受到誘惑的,權力的誘惑,魔跟他說:你怎麼做怎麼做,就可以做轉輪聖王,你還可以用你的軍事策略征服其他的國家,人家就會擁護你。很多內心的對話會一直浮現的,這就是魔的召喚。所以我們有煩惱魔、有五眾魔、還有死魔,死神一直召喚著我們,你會死的!你會死的! 你一定會死的,你遲早都會死的,所以你現在最好擁有什麼,你最好準備什麼?你才不會遺憾,我們就是為這個做準備,為這個而脫離了修行,為這個我們把修行開一個遠期支票,甚至開一個空頭支票。因為我還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世間責任義務要盡,那為什麼有世間的責任義務,因為萬一我死了,我沒有交待啊!所以這是什麼?死魔的召喚啊!事實上我們已經想到了死,而且都在為這個死做準備,這個死叫我們暫時放棄修行。 再來就是天子魔,你要的我都可以給你,只要你願意放棄現在的修行,對!我現在只要不修行,何必掙扎呢?就放棄修行就好了,要賺錢好好去賺錢,再拼它個三五年我就可以退休了!是嗎?再三五年你就可以退休了嗎?不見得啦!何必修行呢?這個世間我想有的都可以有,幹嘛要修行?是你沒有的人才想修行,我有的人幹嘛要修行?你什麼都沒有你當然想修行,我要什麼都有什麼,我幹嘛要修行?你不滿足才要修行,我都很滿足我幹嘛要修行?這天子魔的召喚,誘惑很大的,很大。你今天之所以選擇不全力修行,是因為天子魔的誘惑,是因為你在這邊得到了滿足,是因為你看到了你所關心的人得到了滿足,你相信這真的是滿足,所以你不會把法送給他們,因為你覺得那個沒有那麼重要。所以你今天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這個滿足,為了某種程度世間法的滿意,這就是我的世間責任、我的世間義務。我認為這樣的世間責任義務,真的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天子魔的誘惑。 什麼叫做魔?印度話直接翻譯是殺人者,用在佛經的意義特指殺掉我們慧命的東西,我們隨時隨地受到煩惱魔的誘惑、五眾魔的誘惑、死魔的誘惑、天子魔的誘惑,這四種魔,釋迦牟尼佛都經歷過了,兩千五百年來的聖弟子都經歷過了。 所以什麼是我的未來?什麼是我的現在?什麼是我的過去啊?這裡面真的有一條線,線的背後就是業力啊!線的前面就是個傀儡啊!我只是個傀儡,我只是個業力左右的傀儡啊!什麼是我?我只是一個皮影戲裡面的傀儡啊!我們對未來有很多的取相,對未來有很多的要,對未來有很多的控制、預防,我們要什麼東西不發生,我們要什麼東西發生,這些要與不要都根據我們所認同的價值,這個價值觀可以是獅子會、扶輪社、青商會,可以是某一個高爾夫俱樂部,可以是某一個麻將俱樂部,可以是某一個室內運動俱樂部。 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有他認同的團體,都有他認同的人我比較的依據,這個人我比較的依據,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存活所依止的精神社區、心理的社區,在印度這叫做僧團。我們的價值觀是家庭,那你的僧團就是家庭;我們的價值觀是三寶,那你就是三寶弟子。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內心的精神社區。然後我們今天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現在、選擇這樣的未來,都導因於我們內心的認同。我們如果認同的是家庭,我們很自然的就把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家庭,我們認同的是僧團,我們很自然的就把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僧團,放在三寶。 我們認同的是世間的東西,我們很自然的在世間的思惟裡面就非常的強烈,人我比較就不外乎是世間的輸贏得失、人家的肯定、否定、稱讚、譏笑。而這些都是來自於我們所謂的跟我們比較接近的人的評價,我們在乎這些人的評價。而這些人的評價當然有他增上的一面,但他增上的可能是我們的世間思惟,如果我們所依止的是世間團體,那我們所增上的,當然也是世間的東西。如果我們所依止的是出世間的團體,我們所增上的當然也是出世間的東西。從小到大每一個人都有他很自然的團體認同,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有他認同的團體,那我們從世間到出世間的意思就是指這個,我們所依止的認同整個改變。 所謂的皈依三寶:就是我們的依止是出世間的僧團,我們的價值觀是僧團,我們的價值觀是三寶,不是世間飲食男女財貨的價值觀。所以修行是一種內心的出離,是價值觀的轉變,這樣子的轉變,它根源還是來自於看到無常,看到無常就是看到了法,看到法就是看到空,其實這些字眼都是一樣的意思。空就是法,法就是空。空是什麼?空是無我、無我所啊!什麼是無我、無我所啊!無常啊!無常就是無我、無我所啊!生滅就是無我、無我所啊!我們透過聞思對無常、對苦、對無我一再的咀嚼、體會自然就不抓了,自然菩提心就生起、自然出離心就生起了,以這樣子的菩提心、以這樣子的出離心來下手,才不會太用力,不然修行太用力了。你說我就是沒有出離心,你沒有出離心怎麼修也不會有出離心。出離心不是修來的,出離心是來自於聞思,用世間法叫見多識廣,但是你見多識廣,沒有見到無常還是等於沒有見到,你說你這個人很有見識,什麼叫有見識?因為你看透了!世間你看透了! 我最近聽一個故事,真的故事:一位女眾在四十幾歲的時候跟人家合夥作生意被倒了,她非常難過,非常消沈沮喪。有一天她醒過來發瘋了,家裡的子女都沒有看到任何的症狀,沒有症狀,她是受高等教育的,而且這件事情是二十幾年前發生的事情,她醒過來就瘋了,然後她就住到精神病院去了,就吃一些藥,慢慢的藥量就愈用愈大,然後心臟受不了就死了!這樣的事件也影響到他兒子,他兒子也發瘋了。世間的迥向很大,這位太太的先生當然很辛苦要照顧小孩子。世間很多事真的不知道,我們現在能夠抓的就是不要受太大的刺激,免得有一天醒過來發瘋了!但是這還是魔的召喚,這樣子的內心對話,照樣是魔啊!只要離開法都是魔。魔的意思就是殺掉你的法身,殺掉你的慧命的東西,任何與出離、與法無關的對話,通通叫魔的對話。魔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撒旦魔鬼,魔的意思就是殺掉我們慧命的東西,讓我們對無常沒有怖畏、掉以輕心的東西,只是這樣子而已。 聞思事實上就是一種經驗,好像我們看電影就是一種經驗,但經驗不是修行。所謂的經驗是整個人投入,把自己丟進去那個覺受裡面,聞思是這個意思。把整個人丟到那裡面去,丟到那個情境裡面去。好像我們把世間苦難相放在心裡一樣。我把我自己丟到災難的現場,這裡面當然有很大的『我』的投射,一定有的,這是一定要的。好像說你要穿在我的鞋子裡面才知道我的感受,我就穿在你的鞋子裡面,我就去感覺你的感覺。 同樣的所謂天女的故事,事實上只是佛陀說了一個很動人的故事!而這個動人的故事打動她的心絃,讓她覺得她就是那個人,甚至還不如那個人美。佛陀當然講得很生動,所以我們後人甘脆就說:示現一個天女讓她親眼看到,如在眼前的感覺。如在眼前的感覺真的整個人就投進去了,覺得是啊!是啊!是啊!有的人真的因為一個故事感動,真的會因為一個故事見法,我現在講的聞思不是說你要去讀很多經典,我不贊成的,讀很多人家寫的我不會贊成的,因為我覺得那個沒有用,因為你並沒有進入那個東西覺受裡面,故事是讓你進入那個覺受裡面去。 見法是還有過去的業力習氣,但見法了整個心出離了,就像我們講的有所謂的向初果、有所謂的初果。什麼叫『向初果』,就是:他一切的觸境都願意回到法上來,都願意回到法次法向來,都願意回到法次第來,就說他對法次第已經信入,所以他在觸境的時候,他整個的反應就是回到法上來,雖然沒有調伏,但是他就是願意用法來反觀。好像你講我的缺點我願意反省,當然我還是有掙扎,但是我真的願意很由衷的反省,真的願意跟你道歉,我就是願意反省,這樣就是向初果。 所謂的初果除了向初果那一種對法的深信以外,向初果是指對三寶的深信,初果是指身見結、疑結、還有戒禁取結的斷。向初果主要是指四不壞淨,然後他願意回到法上來,是說他願意在每一個觸境都把法用上去,雖然還沒用得很好,沒有甪到身見斷的那個程度,但是他願意用斷身見的作意要領去用,願意這樣去用,願意這樣去學,學到有一天就斷了。我們講khema的故事就是說:她在那個時候,因為那個是她最抓取的,她深深的感受到無常,她整個就不抓了!整個身見就斷了。 在佛經裡我們讀到很多這樣子的故事,就說聞法的當下得法眼淨,除非我們要承認那時候的人根器比我們好,不太合理!但是那個經典裡:聞法的當下得法眼淨的故事,彼彼皆是,為什麼?這都是聞思啊!我講的聞思是指這個,你聽善知識說法,你整個的融入那個情境裡面,整個的把自己融入,毫無抗拒。當然那個故事講者本身也很動人,再加上你自己剛好那個因緣配合,就像khema的國王處心積慮也是希望她聽法,他知道他的王妃喜歡園林之美,把林園佈置的非常美,很吸引她,又用她喜歡的文藝來吸引她,她就去了,就在這樣的場合遇到了佛陀,佛陀為她說了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就整個迴腸盪氣地震撼到她! 好像我們最熟悉的馬勝比丘跟舍利佛的故事,他就跟他講因緣生因緣滅,就這樣子當下見法,好誇張 !我修了半天都沒有見法,參加了好幾次禪十都沒有見法,他這樣子就見法,後人編的吧!根器都不會差很多的啦!沒有所謂古人比我們有智慧這種東西,關鍵就是出離心啦!有的是他本來就有出離心,像舍利佛他是本來就有出離心,只是沒有得到要領,沒有得到契入的要領。講証初果那Khema比丘尼比舍利佛還要利根,她本來是沒有出離心,本來是有抓取的。不像舍利佛是對他所學的法不滿意,真的想出離。 所以聞思事實上不用很多,只要幾個,那幾個就反覆反覆的咀嚼就夠了!不然的話,再多的故事又怎樣,你看了一千部電影,跟看了五部電影又有什麼不一樣?所以是非常非常好的電影才看,最好不要什麼電影都看,那太累了!太累了!真正好的電影看幾部、三五部就夠了,真正好的書三五本就夠了,你飽讀群書我覺得都很危險,不講危險至少很銷磨,我講危險的意思是『徒勞無功』,徒勞無功,很累真的很累!所以我現在有書的話都只是參考書,我是不看的,像成佛之道我很早就買,但我一頁都沒看過,那是參考書,萬一有人問起要我去看那一頁,我如果願意跟他討論,我會去翻一下只是這樣子的意思。那個就像所謂大藏經藏經閣參考書,不是要去讀的啦!要讀我覺得太累了,我想聞思不是這個樣子。 菩薩道是一切為眾生,出離心與菩提心有什麼不一樣:出離心就是說把自己看成是世間,自己就是世間,所以他度自己就是度別人。出離心的意思是說我把自己度好了就是度別人。因為我身口意清淨了,我迴向整個世間就都是清淨,因為我還是活在這個世間,我還是跟人往來,我還在做事,甚至我可能還在上班,但是我身口意清淨了,我六根清淨了,我一樣是我、我所的棄捨,事實上整個迴向出來的還是菩薩道。 那什麼叫做『菩提心』呢?是把世間看成自己,每一個人都是我,所謂『愛人如己』,愛別人跟愛我自己是完全一樣的,這叫菩薩道,這叫菩提心。所以在大乘裡面講菩提心,是把世間看成自己,事實上把世間看成自己是菩提心。但是你看我們講了半天,都是在講把世間看成自己,事實上是大乘的觀點。真正所謂的阿含是把自己看成世間,我就是世間,我度自己就是度世間。我會覺得這個東西是一樣的,我把自己看成世間,跟把世間看成自己有什麼兩樣?等於是把等號這樣等過去再等過來一樣!把世間看成自己就是大乘提倡的菩提心,眾生煩惱無邊誓願斷,這是願意為了眾生的少苦離苦赴湯滔火,這就是菩提心,它就是為眾生忘了自己,根本沒有自己只有眾生,眼睛看到的都是眾生,沒有自己。 把世間看成自己,他根本沒有自己,他看到的都是眾生苦,這地藏菩薩的願就生起來了,地藏菩薩在傳統佛教他代表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佛的過度,地藏王菩薩的意思是接引彌勒菩薩的到來,彌勒佛的出現,彌勒菩薩是代表人間淨土的實現,這傳統佛教是這樣來形容的,這個沒有真假,這只是一個故事,在佛教文學的譬喻裡面,這樣形容地藏菩薩的願力,他是傳承菩提心的法,然後接引未來的彌勒佛,就這樣子,只是一種文學的表達。 我講這個的意思是去體會:事實上菩提心跟出離心是一樣的。出離心就是說把自己看成是世間,所以他度自己他就是在度世間。他度了自己,什應叫度了自己?等於跟法完全的契入,他也一樣沒有自己,他度了自己就沒有自己,沒有自己他整個就是五分法身的流入,在這個世間走到那裡迴向到那裡,你就是把世間看成是自己,你還不是走到那裡迴向到那裡,所以你不管是把自己看成是世間,或把世間看成是自己,你還不是一樣,你只能走到那裡,迴向到那裡,你也不能沒有走到那裡,迴向到那裡,當然可以啦!力量還是一樣大,沒有說菩提心大於出離心、出離心大於菩提心,我覺得這是一樣的東西,你說一個人他度自己就是在度眾生,跟一個人在度眾生就是在度自己有什麼兩樣?我今天在度眾生,比如說我們要把法音傳出去,把法音傳出去是在練習,還要感謝人家給你機會傳法音,是不是?多數人家不讓你傳法音,你還很挫折,想想看:你傳法音給人家,人家不屑一顧,你是不是很挫折,人家還會聽你法音,還以很感謝的心看著你,你覺得好感謝哦,怎麼這個人對我這麼好,是不是?你說你在度眾生嗎?哪有!度自己啦! 你說你在度自己嗎?那一個度的自己可能不迴向眾生,不可能的。所以每一個度自己就是在度眾生啊!這一而二、二而一這怎麼分啊!這實在沒辦法分啊!有時候這個東西分只是討你歡喜而已。因為你後來出離心聽不習慣了就講菩提心,如此而已!出離!出離!什麼出離!我講菩提心你就習慣了,那我們就講菩提心,只是這樣子而已,有什麼不一樣?同一個東西正反面,你要看正面還是反面?你真的願意發菩提心嗎?你真的願意愛人如己嗎?你真的願意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嗎?這個願一定要出來,沒有出來就是沒有發菩提心,金剛經的第一步發菩提心,而且要發無上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要發那個最高的菩提心,最高的菩提心意思就是說:你就是隨時隨地都以這個為你的認同,這是自性三寶。禪宗、華嚴宗他們講的自性三寶。要皈依這個三寶,整個的價值觀完全的轉換,你價值觀沒有轉換是不可能的,出離心、菩提心絕對是大轉換。 出離心跟厭離心是一樣的,離繫是在講一種未到地定的意思或者也可以講成依遠離、離欲的意思。離欲就是離繫的意思,就是法次法向、三依一向裡面的離欲就是一種離繫。依遠離就是出離心,離欲才是離繫,依遠離就是發出離心,依就是發啦!發遠離心、發出離心,遠離就是厭離,基本上它的意思是一樣的。依遠離就是看透、看破了,看透了未來,那個未來不是我要的,不是。未來就是過去、現在的延續,我現在不是,以後也不會是的。 你說我五年後才是,你給自己開一個遠期支票:我五年後一定兌現,不知道!你也知道不知道!那你跟我說:你知道,事實上你是不知道,你開遠期支票說:五年後我全力修行,我人生的責任義務完了,我全力修行。我告訴你: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只要你現在不是,那我只能告訴你,你未來還是現在的延續,沒有遠期支票的,佛教是很現實的,所以,我們彼此之間都沒有遠期支票的,沒有!我們沒有任何借貸行為,要嘛你就給我,不要借我,我要嘛就給你不借你,我們沒有借貸行為,所以沒有遠期支票。 我跟你保證:未來是現在的延續,你說:我未來一定會變,我告訴你:如果你認識無常你就會知道:你說的是空口白話,沒有那個東西的。未來是現在的延續,你只有現在,你沒有未來,沒有人有未來的,未來只是自己的想像,未來只能是現在的延續,你現在是什麼,我告訴你,你的未來還是什麼。所以要嘛,現在好好的做,你覺得錢賺得不夠,那好好的去賺!就這樣子,你覺得你權利義務盡的不夠,好好的去盡權利義務,不要談修行。 像二千五百年前的比丘,都有人在笑他們,尤其是一些富裕的子弟,人家都笑他們:來啊!拋棄你的袈裟吧!回到世間來吧!好好的享受五欲啊,這麼年輕幹嘛要出家呢?年老再修行!他說:我現在已經享受即時樂了!他已經解脫了!他根本不想要有那一種的未來,一點都不想的。修行就是現在的東西,修行是沒有未來的,修行是永遠的現在,永遠的現在,永遠的當下!你永遠都只有當下,你不可能有別的東西的,你只有當下,以後也是當下。 什麼是未來,未來是當下的延續,不可能是別的。你說我未來一定會變,那我只能說未來的那個人絕對不是你,你就不用替未來的你說話了,因為那個未來絕對不是你,你一定是變了,你說你會變,我相信你會變。但是你沒有資格替未來的你說話,因為你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對一個不知道的事情說話呢?你為什麼要說我未來會怎樣呢?所以除了法律以外,最好不要做任何承諾,沒有什麼可以承諾的,你要作、要說,就是現在,你不要說:以後我要怎樣,以要我要怎樣,那個都是假的啦! 我們不是說不可以講以後,只要講到以後都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以後,世間法當然有以後,以後要如何如何,還是可以講,不要誤會說你不可以講以後,那我們生意怎麼做?生意當然要講以後,生意一定要講以後,沒有以後就是沒有前瞻,不可能做生意的。世間法一定有過去現在未來。出世間法沒有!出世間法就是現在!就是當下,只是說出世間法每一個過去現在未來,對他來說都是當下,當你作意回到法上來時,過去現在未來就消失了!就只有當下,沒有所謂的以後,他作意裡面沒有以後如何如何!你只要一出現一個『以後』,『未來』如何,你就已經離開了當下,那個就是世間思惟生出來了。 看到未來是你要的,是沒見到無常,是天子魔的體驗,從小到大多少都有天子魔的幻想、體驗,長大都實現了,我們都做過天子,做過天之驕子,只是你還沒過癮,我早就過癮了。天子的癮,我早就過了,因為你還沒過癮,所以你還要再做五年的天之驕子!在欲界裡面,你會有一種權力的滿足感。錢財真的是權力,有錢能使鬼推磨嘛,真的是權力。權力的魅力、誘惑非常大,我們都是為了這個東西,世間人都是為了這個東西,為了購買力,那個東西很能夠讓我們有快感,很容易讓我們有樂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