橢圓形圖說文字: 心肝底?
 

 

 

 

 

 

                   禪修作意與要領

 

 

前言

 

一般參加一日禪、三日禪、七日禪或十日禪禪修,都要有大死大生的準備,要有一種自殺的準備。這個自殺不是殺身體,是殺對過去執著的心,對過去身心五蘊的執取,對過去的攀緣完全放下。置之死地而後生。在你離開這禪堂回到日常生活,沒有人認識你,你也不認識任何人。

 

十日禪,是一種對十方眾生的邀請,邀請十方眾生一起來見證,一起來慶祝,一起來體會解脫的滋味,一起來體會我們的呼吸能打開一切眾生的身心隔礙。

 

所謂打坐,就是不動的姿勢,打坐可以是站,可以是坐,可以是臥,任何的不動姿勢都叫做打坐。在不動的姿勢中去體會還有什麼衝動在動---身體的衝動、我們的心跳、我們的呼吸、語根的衝動、內在的思惟、意根尋伺的衝動、我們的感受、我們種種沒有消化的欲望。

 

在不動中體會動,在動中體會不動,去看不動跟動中有什麼樣的關係,現在的不動能不能是為了等一下能夠好好的動,清清楚楚的動是為了能夠好好的不動。能不能靜跟動之間打成一片?能不能體會不動是為了動?動是為了不動,能夠好好的動,才能真正的不動;能夠真正的不動,才能好好的動;這時候的動也是打坐,這時候的打坐,不再只是不動的姿勢。

 

    這十天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打坐,不動的時候是打坐,動的時候也是打坐,眼睛看是打坐,耳朵聽是打坐,鼻子嗅是打坐,舌頭嚐是打坐,身體觸是打坐,意根想是打坐,吃飯是打坐,洗澡是打坐,上廁所也是打坐。

 

 

 

不動姿

 

我們每一次的上座,儘量坐到一個小時的不動姿,我們沒有規定要雙盤、單盤、或散盤;甚至一位同修他右膝蓋受傷,他說他可不可以羅漢坐,蹺一隻腳,我們都可以接受的,但我們要儘量坐到不動姿。沒有必要摸頭髮就不要去摸頭髮,原則上是不可以摸頭髮。你就是有一隻螞蟻,有一隻蚊子跑到你身上也不可以摸。如果有盤腿,你一定要放腿、非放腿不可的時候,請正知正念,要看到自己的念頭跟動作,是綿密的配合,真的是為了少苦、離苦。每一個動都是慈悲喜捨,在每一個動之前,先問自己,這樣的動是慈悲喜捨嗎?確定了,你才動,這是最簡單的正知正念。

 

 

 

觀痛

 

遇到「痛」、很痛、實在非常痛時,不要執著於痛,要去注意痛的顏色,注意痛的形狀,是圓的?扁的?凹的?凸的?三角的?線條狀的?圓椎形的?不規則形狀的?即使是不規則也要把那個不規則畫出其大小、它的幅員遼闊,它的版圖到底是什麼?它的正確位置在哪裡?

 

將正確地圖畫出來,畫出它的大小、形狀、顏色,畫出方向來,它是怎麼幅射的?它是怎麼樣的性質?是陣痛、刺痛、麻痛、酸痛;它的密度,這樣的痛,有沒有空隙?

 

然後再看這樣的痛,跟全身每一個部位的關係,跟頭頂、額頭、臉頰、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嘴唇……有什麼關係?一個一個的去對映,從頭到尾去看這個痛跟全身(前後、上下、左右)有什麼關係,然後再回來看這個痛的形狀、顏色、大小、密度、正確的位置、幅射的方向(是向上射向下射?是向左右射?向側面射?向四面八方射?)全身看完了,真的要放腿,你才放腿,真的是百分之百的慈悲喜捨放腿。

 

每一次上座,大家儘量做到第一個小時維持不動姿,維持不動姿的意義是: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兼顧那麼多的動,唯有先做到身體的不動,比較容易觀察到心念的動,比較可以看到我們的心是可以很單純。所以我們絕對不鼓勵氣動,真的非動不可,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動都是百分之百的慈悲喜捨,你真的要看到,你自己的每一個動都迥向給周遭的同修。

 

我們來這裡,就是沒學到禪定,至少也要學到慈悲喜捨,學到吃自己不寂靜的苦,讓不寂靜的苦,能夠安住在自己不動的身姿裡面,不要逃避,這樣的苦,你逃到天涯海角都一樣的。

 

 

 

百分之百的慈悲喜捨

 

從今天起,每一次上座,第一個小時,都是不動姿。不管你是散盤、單盤、雙盤、羅漢坐,都要不動。若你一定要動,請你相信你自己,你每一個動都是慈悲喜捨,但不准到後面,請大家一定要遵照禪堂的規則,維持道場的莊嚴,謝謝大家的合作!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慈悲喜捨,真的「正知」是每一個動都是為了見苦,為了體會世間實在是苦。我們很了解沒有禪定訓練的人,這樣子訓練實在是很苦。但是,我們一定要接受自己對自己的挑戰,今天絕對不是禪修訓練在挑戰你,我們今天之所以來,本來就是要接受自己的挑戰,接受自己業力的挑戰,接受自己五蓋的挑戰,接受自己業障的挑戰,接受自己過去不良習慣的挑戰,接受自己靜不下來的挑戰。

 

 

 

經行

 

什麼是經行?什麼是聖弟子的走路?什麼是阿羅漢的走路?什麼是佛陀的走路?

 

那是一種全心全意的觸,在印度古老的語言裡面,說是大象的走路;大象走路一步一腳印,不只是腳在走,全身都在走,整個身體在走,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走。

 

右腳踏,左腳踏;右腳完全的著地,左腳才提;左腳完全的著地,右腳才提。當大象慢慢走路的時候,它就是以印度人眼中最微妙的身姿,來進行著牠的經行。經行就是要在走路中,體會走路的衝動。

 

經行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快,可以慢,不能慢就不能快。先練習慢,去練習右腳提à移動à落腳。好像有三個步驟,在每個步驟之前,好像有一個停。

 

停→提腳、停→移動、停→落腳。當右腳完全踏在地面貼地的時候,左腳提腳→停→移動→停→落腳,當雜念生起的時候,身體站立完全不動;當雜念消失的時候,繼續經行。

 

個人經行大致以20個步伐為經行距離,每一個步伐大約比你的鞋子大一點點,大概一、兩吋左右,眼睛看的距離在你身高之內,你如果是5呎半,你就看5呎半以內的距離。

 

 

 

藥石

 

在用餐之前我們有感恩迥向,用餐之後,我們也有感恩迥向。我們的感恩迥向是---

 

吸氣時「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

 

呼氣時「供養一切眾生」。

 

在出入息中配合這樣的作意,用餐完的時候,我們也是同樣的感恩迥向---

 

吸氣時「感謝佛、感謝法、感謝僧」;

 

呼氣時「感謝一切眾生」。

 

在用餐的時候,儘量的做到吞嚥之前,感覺口腔內咀嚼的食物,已經從有味變成無味;由有味道變成沒味道。好像我們吃口香糖,通常是在咀嚼口香糖沒有糖味的時候,我們才停止咀嚼口香糖;同樣的,我們在用餐的時候,儘量的體會食物由有味到無味。

 

主要的功用,一方面是惜福,另一方面是去體會味道的生滅無常,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離欲,幫助我們看到欲望的生滅,幫助我們體會佛法所說的「滅」。

 

 

 

臥禪

 

睡覺前,以經行的動作,慢慢的以右側臥的姿勢躺下,如果你的心臟長在右邊的話,你可以左側躺下,或者你有什麼特殊的身體毛病,那也不妨左側臥;但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右側臥,這樣可以減少心臟的負擔。

 

側臥有助於正知正念。在進入夢鄉之前,繼續觀照我們的呼吸,試著去體會什麼是我們的最後一念,什麼是最後一口氣,儘可能的不要在第一個昏沈睡著,你可以在第二個昏沈或者第三個昏沈的時候睡著,這樣子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第一個昏沈來的時候,我們是在吸氣還是在呼氣,在第一個昏沈來之前的最後一個念是什麼?我們可以用數一、二、三的方法,看數到那裡;比如數到第29,知道昏沈來;當通過這一關以後,再開始練習:

 

吸氣,心裡面唸無常;呼氣,心裡面唸寂靜;然後試著去看第一個昏沈來的時候,心裡面是在唸無常?還是唸寂靜?如果你唸的是無常,大部分的可能表示你是在吸氣;如果你心裡面唸的是寂靜,表示你是在呼氣。

 

同時在練習之前,作意明天早晨3:30起床。

 

作意起床的時候,要知道我的第一口氣是吸氣還是呼氣?

 

作意起床的時候,我要知道我的第一念是什麼?要有很清楚的「我要」,這一種要是法的要,這一種「要」是欲神足三摩地的要,是修行的要。

 

 

 

禮佛

 

每天早上的禮佛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在禮佛的時候,先站立靜止不動;身體往下俯拜的時候,開始呼氣,慢慢隨著動作呼氣,慢慢的身體往下膝蓋著地,額頭著地,停止呼氣。當身體開始往上,額頭離地,起立的整個過程,開始吸氣。直到身體恢復直立的姿勢,停止吸氣,如是重覆。

 

禮拜時,儘量做到額頭貼地,前胸儘量往下,甚至腹腔也儘量的貼住大腿,這形成一種瑜珈術裡面講的身印,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我們的胃腸。

 

另外一種禮佛的方式,是不配合呼吸;是用一種意念動→身體動的方式。

 

一開始不動的姿勢,念頭往前,身體往前;手著地,身體著地;先有念頭,再有動作。離地的時候,先有念頭,再有動作,如是重覆。

 

這二種禮佛運動,你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每一個人的禮佛運動的速度不必一樣,但一定是柔軟的。

 

 

 

禁語

 

    所謂的禁語,就是止語。止語的目的,是從不說話當中看說話的衝動。往內看到我們的感受、意念的尋伺,往外透過呼吸化為一口氣。在止語中,我們能夠更明覺看到自己的衝動。

 

止語所降伏的不只是語根的衝動,它可以帶動降伏身根的衝動、意根的衝動,眼、耳、鼻、舌、身、意向外攀緣的衝動。

 

 

 

打坐的姿勢

 

有關打坐的姿勢,我們沒有一定要什麼樣的姿勢,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的骨架不太一樣。有一個原則---「不要用你的肌肉打坐,用你的骨架打坐。」打坐的時候,脊椎的肌肉、腰的肌肉,不可以用力,打坐後有任何腰酸背痛的現象,百分之百是姿勢錯誤。打坐唯一可以有酸痛的部位,是你雙盤彎曲壓迫的地方,還有一種是臀部觸地面的地方;因為那是不得不有的肌肉壓迫,其它的腰酸背痛一律當成是姿勢不當。

 

所謂骨架打坐,就是你找到身體的三個角,能夠支撐你身體重量的三個點,它可以是一個三角,可以是二個三角,可以是三個三角形。一般來講,你可以找到一個三角形就不錯了,你能找到二個三角形,好像有一個大三角裡面又有一個小三角形,身體裡面有很多的三角,讓我們的身體重量平均的落在這三個角上面,好像攝影機的三角架,好像我們當過兵的架槍--三支槍架在一起。把身體看成是一堆白骨,是一堆白骨在坐,不是我們的肌肉在打坐,這是有關打坐的姿勢。

 

 

 

----坐姿安穩的點

 

剛開始上坐,可以先調身,尋坐姿三角點的中心位置。去體會身體的中心位置在那裡,去體會是骨頭在打坐,而不是肌肉在打坐。

 

一開始上坐,姿勢要先調好,若覺得上一次打坐,腰背有用力,可以試著把坐墊墊高,一般坐墊的高度是4指寬,但這個亦因人而異,因為我們先天的遺傳,每一個人的骨骼、脊椎骨都不一樣,加上幾十年來的濫用、糟蹋,幾乎每一個人的脊椎骨都變得不是很直,且不太正常,所以坐墊的高度可以隨各人的因緣調整。腰背的肌肉沒有一點點的用力,一處處去感覺全身的肌肉都爛掉了,只剩下這根骨頭還坐著;去感覺自己已經斷氣了,這個身體還坐著,但是不能夠只是這樣子的想像,因為如果只這樣的想像,頭大概會掉下來,脖子大概就是這樣子低著,因死掉時頸部大概是很難伸直,這個時候還需要再一個想像。

 

 

 

打坐是需要想像

 

想像我們的頭頂上有一束辮子輕輕地往上吊,有如太極拳裡面講的「虛、領、頂、勁」,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想像著頭頂上這束辮子不是很用力地輕輕的往上吊著,不是整個脊椎往上提(若往上提就跟地心引力相違背了),整個身體的重心還是往下,脊椎還是一節一節地架著,然後再嘗試的去找身體的各種三角點,去找支撐我們身體比較大的三個支點。一個是我們尾椎的臀部,也就是坐墊與臀部的相接點,另外兩個就是我們兩個膝蓋下方接觸地面的地方,這是一個地面的三角形,看看我們身體的重心要怎麼擺,去找到腰背最不用力的點。這樣的找叫做「尋」,找到以後再琢磨,稍微左右前後輕輕的動,再確認這三點的中心位置,這叫「伺」。

 

每一次的打坐都是每一次重新的尋伺,找到以後,就維持不動的姿勢,假如找不到,寧可在打坐一個小時後,下一支香再來改善坐的姿勢。因為如果我們整個坐的過程,都不斷的在尋伺這個打坐的姿勢,也不是辦法,有可能愈找心愈亂,所以找不到就算了!有時候你不坐個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是不一定有那個敏感性看得出來那裡不對。

 

調好身體後,再來調息---做長呼吸、短呼吸,這也是一種尋伺。找到適當的坐姿,是一種尋伺,找到適當的呼吸也是一種尋伺,從用力的呼吸到省力的呼吸,在尋找的過程中,找到最省力的呼吸與姿勢,這都是尋伺。

 

 

 

體會觸點的收縮、膨脹

 

接下來找觸點、揣摩觸點、琢磨觸點,這又是另外一種尋伺,找到了以後,能夠很單純的在這上面呼吸。

 

體會吸氣是一種收縮,呼氣是一種膨脹;吸氣是一種拉入,呼氣是一種推出。體會觸點明顯的收縮膨脹,拉入推出,這又是一種尋伺,體會到以後,感覺身體的每一個地方有一種顫動,這是一種心開的感覺。

 

體會心開的感覺,是尋是伺也是喜,這是喜感上的尋伺,體會「喜」是一種張力,在張力上尋伺;慢慢的看到張力消失,內心無比的寧靜生起,這叫做「樂」。在樂上尋伺體會樂的覺受,慢慢的這一種引力消失,同時分別體會喜的呼吸,體會樂的呼吸,體會兩者微細呼吸的不同,一下子進入「一心」的感覺。

 

 

 

以呼吸推拿天地

 

尋伺最重要是要回到一呼一吸,如果覺得尋伺長呼吸、短呼吸有困難,尋伺不出呼吸的喜樂,有一個投機取巧的辦法---停止呼吸。就像你鼻塞時,去感受鼻塞的難過,實在塞得沒辦法了,先吐一口氣,再吸一口氣,就在那個轉折的剎那,你感覺到能夠呼吸真好。

 

有想像力的人都記得自己鼻塞的時候是多麼的難過,睡覺的時候,左翻右翻,睡右邊,右邊塞,睡左邊,左邊塞,仰著睡,兩邊塞,什麼姿勢都不對,所以只好張開嘴巴睡,當鼻子忽然通的時候,真是好感謝呀。

 

鼻子通的那個感覺,真是好呀,我們要取的就是這個相,我們可還記得這個相嗎?如果不記得的話,就用這個投機取巧的辦法,重新讓我們鮮明的記憶叫出來,去體驗能夠呼吸真好,去體驗呼吸是多麼大的收縮膨脹,多麼大的鬆緊變化呀,是多麼大的推拿。

 

呼吸推拿著天地,呼吸推拿著宇宙,呼吸推拿著世間;慢慢感覺呼吸推拿著無常,呼吸推拿著苦,呼吸推拿著無我呀;慢慢感覺不是呼吸在推拿,而是整個世間在推拿著呼吸,是無常在推拿,是苦在推拿,是無我在推拿,是生滅鬆緊在推拿。

 

世間一定是生生滅滅,世間一定是一鬆一緊,世間一定是收縮膨脹的。

 

若一味的收縮我們就會變得消沈、鬱卒,若一味地膨脹,我們就變得散亂、掉舉;能夠適當的收縮膨脹,能夠知道自己真的要什麼,就可以慢慢的找到平等心,能夠以平等心來攝受世間一切鬆緊的變化,攝受我們身心的不舒服與壓力,甚至能夠讓身心的不舒服來推拿,並將身心的不舒服看成是整個世間的不舒服,看成是整個世間的遭遇!

 

 

 

尋、伺、喜、樂、一心

 

能夠很單純的在呼吸上「尋、伺」,能夠很單純的在身體上找觸點,或者以心肝底這樣無形的觸點上尋伺,一定生喜樂。

 

「喜」指的是一種身體酥麻的張力,這裡的喜,我們強調身體的感覺;「樂」指的是內心寂靜的相,這裡的樂,我們強調心理的寂靜。它有一種吸引力,當尋伺方向對了之後,我們就會生出一種喜,很強烈的喜感,這一種喜感對打開身體的隔礙很有幫助。當喜感來的時候,身體的不舒服就消失了,被蚊子咬了不舒服感消失了,坐姿的不舒服感消失了,繼續在這樣的喜相上尋伺,突然會有一種樂感產生,一種寂止相產生,慢慢地感覺到寂止的吸引力,我們繼續在樂相上尋伺,突然樂感消失了,心變得遼闊,變得沒有遮障,心變得柔軟了,變得無比的清淨,「一心」出現。

 

如果在樂感產生之後,但一心沒有產生,樂感也突然消失了,這時候就看到無常了。我們可以再重新的尋伺,不必有任何的挫折感,再回到呼吸來,再反覆的在呼吸上找觸點,在很單純的觸點上尋伺再生喜樂,再在喜相上尋伺,生樂相,再在樂相上尋伺,生一心,如果沒有生,再回到尋伺,如是反覆。

 

這樣子的一種尋伺,不但打坐可以這樣做,下坐可以這樣做,經行可以這樣做,行、住、坐、臥都可以做。

 

 

 

一心是寂靜的最高點

 

什麼叫做一心?一心是寂靜的最高點,一心的巴利文叫做eka-cittacitta就是心,心這個字巴利文唸起來很像英文的印度豹cheetah,直接的意譯就是心在最高點。什麼叫做心在最高點?心在最高點就好像我們登到山峰的最高點,是一種一望無際,毫無遮障,能夠全方位注意的感覺,這叫一心。好像世界盡在眼裡,毫無遮障的感覺,所以「一心」又叫「一峰」。

 

體會一心就是體會一峰,體會登在山頂上,毫無遮障能全方位的看到一切事情。一心的感覺是從欲界的層次跳出來的感覺,不再有欲界的束縛,不再有六塵的束縛,不再有色、聲、香、味、觸、法的束縛,不再有色、聲、香、味、觸、法的遮障,因為已經看到:色是障礙、聲是障礙、香是障礙、味是障礙、觸是障礙、法是障礙,這裡的法不是佛法的法,這裡的法是指我們的雜想、雜念,真的看到它是障礙,所以六塵不再有引力。

 

如果六塵還有引力,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六塵是負債、是障礙,我們沒有看到六塵是礙,六塵是礙著,六塵是讓我們不耐煩的東西,它又吸引我們,又讓我們不耐煩,它是欲的對象也是瞋的對象。

 

進入一心的狀態,六塵變成背景,六塵還是存在,但是它不再干擾,進入一心的狀態,坐姿不再干擾,蚊子不再干擾,聲音不再干擾,所有身體的不舒服消失.這是一心的第一步,叫身行調伏。十六勝行的第四步,去體會身行調伏,去體會在出入息的尋、伺、喜、樂、一心,這是最初步的五禪支。

 

 

 

心肝底呼吸

 

打坐契入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用數息法,可以用慈悲喜捨的觀想法,可以用無常、苦、無我的觀想,可以觀想太陽、月亮,可以觀想大地,可以觀想顏色: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任何方法都可以契入。

 

最重要的方法,最根本的原則,是要誠心誠意的呼吸,全心全意的呼吸,去體會一種從心肝底的呼吸。心肝底指的是由衷,就好像我們非常由衷的跟人家問一聲「安」,說一聲「謝謝」,說一聲「對不起」的那一種說完話,心會開的那一種感覺;甚至全身會有一種感動,這叫做心肝底。

 

心肝底的最大的特色是全身會有一種悸動,如文學上講的動到心坎、心弦裡的感覺。常常去體會這個心坎裡、心弦裡的動,我們會變得更由衷、更懂得體會一切的快樂都來自內在。一切的外在,不是真的外在,外在其實是內在,我們沒有排除外在,我們把外在當成是一種提醒,是反映著我們的內在的問題。透過外在,我們看到了內在,因為若不去看外在,我們會忘了--其實我們的內在什麼都有。

 

我們常常說:能夠呼吸真好、能夠走路真好、眼睛能看真好、耳朵能聽真好,這樣子的真好,常常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但是一個修行人就不必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眼睛能看真好,耳朵、鼻子能呼吸真好。一個修行人不必等到鼻子不通、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才知道能夠呼吸真好。平常就能夠體會最簡單的六根能觸真好。

 

這時候才能夠漸漸的去體會什麼叫做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

 

文字方塊: 什麼叫做色、聲、香、味、觸、法?
它們障礙了我們的六根,
我們以為我們看見,事實上是沒有看見;
我們以為我們聽到,事實上是沒有聽到,
因為每一次的看到就是沒看到,每一次的聽到就是沒聽到,每一次的知道就是不知道。
什麼叫做色、聲、香、味、觸、法?它們障礙了我們的六根,我們以為我們看見,事實上是沒有看見;我們以為我們聽到,事實上是沒有聽到,因為每一次的看到就是沒看到,每一次的聽到就是沒聽到,每一次的知道就是不知道。

 

當你看到就是因為你沒看到,你才看到;當你聽到是因你沒聽到,你才聽到;當你知道,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才知道;你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