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希望 「舊事已過,一切都是新的。」這是基督徒他們常說的話。新的一年從今天開始,二千零一年一月一日。大家都很喜歡新,中國人的農曆年是穿新衣、戴新帽,大家都喜歡過新年,新年真的是讓人有除舊佈新的感覺!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新年新希望!今年我們曾經提出過一個聖弟子法脈的數學公式叫做:一除以零等於無限。任何數字除以零都是無限,但我們故意說:一除以零等於無限( 1 ÷0 = ∞ ),「一在上,零在下」。上的意思是顯,下的意思是隱;外顯的是歸一,內隱的是歸零。歸一就是「一切只有法,沒有我」,歸零就是裡面安住在零,安住在無常,安住在諸法實相。 這樣的歸一、歸零,是隨時、隨地,無觸不是、無時不觸。這樣的一個公式很容易提醒,也很容易讓我們回來,回來這個一跟零。我們可以讓這個公式跟所有我們學過的法義結合,歸一、歸零都是重新開始,永遠從零開始,永遠從一開始,而且這個零跟一可以轉換自在,進是一、退是零。當事情不順的時候,我們就退回到裡面來,當事情順的時候我們就走出去。不管事情順或不順,我們都沒有離開一跟零。一代表光、零代表暗;一代表白天、零代表黑夜;一代表眼睛張開、零代表眼睛合起來;一代表膨脹出去、零代表收縮進來;一代表四無量心、零代表慚愧心。 當事情不順的時候我們就回來慚愧心,當事情順的時候我們就用四無量心來檢定,那四無量心裡面,我們把慈悲當成一種基本的做人信條,我們把悲心當成永遠不對人不好,在身口意上永遠不對人不好;我們把慈心當成永遠只對人好,在六根觸境上做到柔軟、願意跟眾生結善緣,就是慈心。不跟眾生結惡緣,願意斷世間思惟就是一種悲心,我們很喜歡對世間做善惡、好壞的價值判斷,做這個好、那個不好的判斷,這樣很容易失去悲心、苦上加苦啊! 事實上,眾生都是各得其所,阿修羅有阿修羅的一跟零;餓鬼道有餓鬼道的一跟零;天人有天人的一跟零;畜生道有畜生道的一跟零;地獄道也有地獄道的一跟零;每一個人都只能去發覺自己的一跟零,我們真的不能改變別人,一切都來自自覺,自覺來自空間跟光線。我們需要有歸一的光線、歸零的空間。有的眾生,他的空間、他的光線就是這麼小、這麼暗,像地獄道,它幾乎是沒有空間、沒有光線,但是只要我們不能改變他的空間跟光線,我們就沒有辦法改變他。所以慈悲心的流露要看因緣,要看因緣的意思就是要看到彼此的光線跟空間,我們的空間跟光線能轉移到他身上嗎?能幫助他創造他的空間跟光線嗎?還是他真的有他的業力限制呢!因緣法則的限制呢!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對任何事我們都稟持著慈悲的原則,稟持著這一種只對人好、不對人不好的人生信條,只結善緣、不結惡緣,這樣就很自然的形成一種保護的網膜,這樣子才不會隨順著我們無始劫來自我破壞的習氣。我們人多少都有一種自我破壞的習氣,那是一種無有愛,我們常常事情做得不順,那種無有愛就很容易跑出來,就很容易瞋心大發,很容易把已經做好的事情都要把它毀了,講世間法的語言說是完美主義,但是它的破壞性有時候可以非常的大。 基本原則做到了,接著就是要做到喜樂,做到喜捨心。喜心作意的五大次第:第一步就是要放鬆柔軟,面對任何境界不管是順、不管是逆、不管是可意、不管是不可意,都是要會放鬆柔軟。放鬆柔軟才能有第二步的欣賞:可意觸也可以欣賞、不可意觸也可以欣賞,聽起來好像有點困難,但是做了,你就不覺得難,光是聽會覺得困難,說這怎麼可能:不可意還可以欣賞?但是你做了,就不覺得那麼難了。有些事情做比較簡單,你如果一聽就抗拒,那就很困難了。事實上是那個聽聞的時候不相信,不相信才是困難的點,你真的就去做,你就覺得好像也沒那麼難,而且真的不困難。 有欣賞,你就會有感恩,這第二步要做到連面對不可意的眾生與人事,都可以取到可意的角度,都可以欣賞。第三步就是感恩,感恩有這樣的因緣,感恩現在有的與曾經有過的因緣。感恩是感恩這些因緣受用不盡,足夠自己好好消化,好像我們常說的「多逐過去五欲功德」。第四步就是學習:感恩有目前的因緣可以學習,真的是可意觸可以學習,不可意觸也可以學習;可意觸可以開心,不可意觸也可以開心。接著是第五步:慚愧心:受用世間的好那麼多,迴向給世間的好那麼少,然後再由喜心轉到捨心。 捨心簡單的意思就是六根知量,不捕風捉影!真的能夠知道就是不知道,能夠對知道和不知道、看到和沒看到、聽到和沒聽到等量齊觀,不要以為自己看到、以為自己聽到、以為自己知道,卻往往忘了那個看到、聽到、知道卻是我們受苦的根源,我們煩惱的根源,我們以為我們看到、以為我們聽到、以為我們知道,這些事情讓我們很苦惱的。那我們為什麼將捨心放在喜心之後呢?因為有時候一開始就要做捨心會有抗拒,所以我們先用喜心來創造空間跟光線,用喜心這樣的法作意來創造彼此的空間和光線。理論上我們知道要捨,一旦境界來的時候就是不肯,就是不肯啊!什麼六根知量?不管它啦!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是知道了!我就是看到了!我就是聽到了!我就是要判斷對方的動機!然後就開始受苦了,然後就卡住了!人我相就生出來了!沒辦法捨啊!那個力量、世間的習氣、價值判斷、善惡的看法太強了! 法是很活潑的,有些同修覺得:修行一開始就要慈悲喜捨很困難,那我們就跟他介紹經行、跟他介紹觀呼吸、跟他介紹打坐,甚至帶他去森林想、建議他去參加十日禪,這一些都還不算開始修行,這一些都只不過是給自己創造空間跟光線,讓自己有柔軟心來接受法。真正的法要從慈悲喜捨開始,在對待中絕待,真的給彼此空間跟光線。不管是來硬的或者是來軟的,來硬的意思是指比較技術性的,就是我們介紹經行、介紹打坐、介紹觀呼吸,這種純技術性的,感覺上比較沒有價值判斷的,有些人就比較容易接受,他可以好像把它當成瑜珈的練習,他比較不會有抗拒;有的人心比較柔軟的,他就很願意接受慈悲喜捨,很快就可以從慈悲喜捨契入,等於在慈悲喜捨裡面得到了一種絕待,對世間的絕待,很容易就看到了這個世間的對待是一種苦,只有絕待才能離苦得樂。 接著才開始親近善知識。有一種人是緣份,他可以不必經過慈悲喜捨,可以不必經過你跟他介紹打坐、觀呼吸、經行,他就直接能夠親近善知識,這樣的人比較少啦!所以親近善知識之前,我們先幫助彼此創造空間跟光線,那接著才有機會真的親近善知識的法身。所謂善知識:他是法的化身,他是走過來的人,他知道什麼是法、他知道什麼是修証、知道什麼是聞思修証,他可以告訴我們聞思修証的要領、方法,他知道我們修行的盲點。 所謂盲點就是你看不到的,跟你講你又會很不服氣的,那個叫做盲點。你一定不服氣的,跟你講你一定不服氣的,因為你自認為你沒有那個盲點,你自認為你沒有那個問題,但是那個問題卻很大,所以親近善知識不容易啊!你的心不柔軟,你的欲望那麼強,你的瞋心那麼大,你好像一塊鋼筋水泥地,根本沒辦法種植東西,你自己都不知道。 要學法,真的要學,真的要修行就是要有柔軟心,有柔軟心才有辦法親近善知識,才有辦法聞思正法,然後才是真正開始根本作意,才真正開始走前人走過的路,前人已經得「法眼淨」,真的用前人的法眼來看世間,叫做根本作意。前人就是善知識,二千五百年來的善知識,他們是怎麼看世間的?他是怎麼樣無常作意、苦作意、無我作意?他的注意力是怎麼導向的?怎麼看這個世間的?他六根怎麼觸世間的? 善知識所說的法,事實上就是他走過的路,這些路離不開他的六根怎麼觸、身口意怎麼開展。你知道了怎麼做根本作意,接著才是法次法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以上我們講的是怎麼打開空間跟光線,也稍微簡單的介紹了慈悲喜捨,還有親近善知識、聞思正法、根本作意、法次法向,這裡面的每一個單項都可以是起點。法是很活潑的,如果他跟善知識有緣,他可以第一步就親近善知識,如果他特別有慧根,他可以一開始就根本作意,甚至可以一開始就法次法向,或者說他沒有親近善知識的緣分,他可以直接就聞思正法,他可以直接從聞思正法契入。 但不管你是從那一個關節契入,都最好還是回來親近善知識,再回來比較完整的次第,但是一開始,你要從那裡契入都沒有妨礙,好像我們說你一開始就打坐啦!你就是喜歡打坐啦,那你就打坐吧!但打坐完了以後,你要看看自己的身心是不是柔軟?心量是不是打開了!是不是可以將自己的打坐用在日常生活了?那你一開始就是喜歡經行,那也沒有關係,基本上我們把所有的這一些練習,都當成修行的前緣,當成可以打開光線和空間的一種方便。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新年新希望,講一講會忘記了這個題目,所以要常常歸一和歸零,回到我們的原點,我們的原點就是「新年新希望」,希望在這新的一年「得法眼淨」,真的願意相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的願意相信「釋迦牟尼佛可以,我也可以」!聽起來是大我慢,但這一種「我也可以」,真的是見賢思齊,真的是願意學。你願意學,代表你的心量非常大。很多同修他事實上還不是願意學!你如果跟他規過勸善,他會反彈;他覺得,你是利用修行在批評他:我今天不修行,你就沒有辦法批評我;你今天知道我在修行,你就一直批評我,我給你佔便宜了! 好像說,你會算一點命,你就拿我的手掌過來,就這樣猛批我:你這個人就是這樣,就是那樣,你會看面相,就借機會教訓我。你今天知道我在修行啦,你以為我的心量就要很大啦,就一天到晚的說我這個缺點,說我那個缺點。如果我們是願意學習的心,面對這樣子的一種規過勸善,我們內心是很歡喜的,為什麼歡喜?因為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從來沒有看過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心量不曾那麼大,你看到了佛陀的心量,你會看到!今天不要說同修跟你規過勸善,連你所謂的善知識跟你講,你都未必肯聽!還說你要學啦? 一個要學的心,我們把它放在喜心裡面,就是他真的是很歡喜的。要學的心最單純,一個人真的要學,他就很單純;一個人不要學,就很不單純,因為硬梆梆:我不要學了!你看這個不要學的態度,他的心是怎麼樣?整個心是封鎖的,這樣就形成一個很大的隔礙,「我不要了!我什麼都不要了!我什麼都不管了!」很大的無有愛,就流露出來,說修行是吃虧的事情,我再學下去不是給你講的一文不值嗎?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會會心的微笑,我們都遇到很多這樣子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你很容易看到一個人要不要學,當然我們不是鼓勵你去批評人家,來考驗人家是不是要學,我們當然不鼓勵同修之間互相批評,但是一旦你遇到的話,那真的就是看你是不是真的要學,我們不鼓勵你批評別人,但是鼓勵你在面對別人批評的時候,你的心是完全開放的。我們沒有辦法防止別人批評我們,我們沒有辦法防止啊!但是我們的內心卻經常在做防禦工事啊! 我們做防止別人批評的工作,遠多於做我們接受別人批評的工作啊!遠遠的多於啊!你有沒有覺得?你有沒有覺得你的內心一直在防衛別人對你的批評?新年新希望就是佈達:我從今天起不要用我的眼睛,不要用我的六根去觸啊!真的不要用我的六根,真的要用法的眼睛、用佛陀的眼睛,用善知識的眼睛,用善知識的六根、用佛陀的六根去觸境,你真的願意這樣做,就是佛隨念、就是法隨念、就是僧隨念、就是師隨念,你真的願意這樣做,就沒有「我」,你真的願意這樣做,就是讓聖靈充滿,就是讓主耶穌基督住在你的心裡面,那你一切的身口意都是在榮耀主、都是在榮耀佛性,就這麼簡單! 你真的願意把自己空掉,讓三寶住進來,你真的在每一個觸起心動念:我這樣是用佛陀的眼睛在觸嗎?我這樣是用善知識的眼睛在觸嗎?而且要在節骨眼上用,在你平常最不可意的時候用。我們不歡迎你給人家不可意,但是我們竭誠地歡迎你,在面對不可意的時候,用三寶的心量去面對,這是修行突破的唯一方法!這才是一乘道,不然的話你一直都在防衛,防衛別人給你不可意,我們當然反對你給人家不可意,但是你一旦遇到不可意,你忙著反對也沒有用的,你把你的力氣都放在反對:你怎麼可以給我這種不可意,你怎麼可以利用我在修行就佔我便宜! 同修請示老師:像在學習斷身見的過程,會生起一個我要斷身見的作意,但是這樣的感覺有『我在修行』的感覺,而上星期聽老師開示說:「身見斷也是零,身見沒斷也是零」,請老師再開示。 師答:我要斷身見,我不要斷身見,這都是『我』,因為都有跑出『我』來!我們講修行就是修行嘛!路就走嘛!沒有說我要走這一條路,『我要走這一條路』,這只是一個對話的方便。修行是沒有對象的,所以沒有我、沒有你,只有走!斷身見就斷身見,沒有『我』要斷身見,你沒有斷身見你也是零,斷了身見也是零。就像我們以前說過:佛陀度眾生,實無眾生度,因為你度了就過去了,你度了一個也是過去了,你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要度,你度了無量無邊,他們已經不是眾生了,所以你度他們成阿羅漢,他們已經是阿羅漢了,你那有度眾生。 我們人會抓,都在抓名相,事實上沒有內容,你度眾生,你今天度了一個眾生成了阿羅漢,他已經是阿羅漢了,那有什麼叫做度眾生?所以度眾生,實無眾生可度啊!所以你還是零,因為你不能一直抓著過去啊!佛陀不會說他度了五百阿羅漢,然後心裡面一直抱著:我度了五百個阿羅漢。你成就了五百個阿羅漢,你還是零,你的功德圓滿也是零,圓滿已經過去了!因為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你永遠都在原點,過去已經結束了,那個已經過去了,過去的跟你無關了,你度過五百個阿羅漢,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做過什麼樣的事,跟你有什麼關係?已經過去了,你不可能活在過去裡面,過去就像一個夢過去了,你就是度了五百個阿羅漢還是如夢,那還是夢,因為你度五百阿羅漢,不可能是為了人家的肯定啊!你也不可能抓這個東西,因為那已經過去了,你現在要做的事情是零,你斷了身見,你看到的是諸法實相就是:過去就是過去,諸法實相就是:過去就是過去,所以是零,未來就是還沒來,你現在就是零,當下就是零,永遠都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永遠都是啊! 修行本來就是無我!你不能說『我要斷身見』,你也不能說『我不要斷身見』,你不能說『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你也不能說『我一定不要如何如何』,你只能說:就這樣走嘛!就這樣走這一條路,當我們講「我」的時候,那個『我』是很淡的,那只是表達上的方便,重點是就是這一條路,就是走這一條路。沒有所謂的修行很難,沒有所謂的這一條路不好走,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都是「我」跑出來的時候。 真正的愛一定是法上的互相扶持,除了這個以外,沒有所謂的相愛啦。如果是法上的扶持,就沒有所謂的親疏相、夫妻相,沒有這個東西的,只有法、沒有我,一切的緣份就只有法的緣份,一切的緣份就看你們真的在法上互相增上嗎?真的嗎?你告訴我真的,那我們都沒有問題,你們真的在法上互相增上,怎麼會有問題?沒有人會去質問你們真的是這樣子嗎?我從來沒有質問過,我從來沒有質問過某一對夫妻檔的同修,你們真的在法上互相增上嗎?通常有問題,都是你們自己有問題的,我會質問的話,是因為你自己出了問題,我才會質問,你自己都沒有疑問的話,我也沒有疑問,問題都是你自己要發現的,如果你自己都發現了問題,然後又在抗拒這個問題,那問題就很大了。 走在修行的路上我們都知道:真正的愛就是用法。你有很多的不滿足,對過去有很多的不滿足,修行沒有這個東西的,修行就沒有這種欲求再生出來了,體驗不是要再去抓一個欲求來體驗,你說我沒有體驗過那個東西,所以要抓一個來體驗,這個不是佛教講的體驗,在佛教裡面你沒有的東西,你想要有這叫欲貪。只要跟這個世間有關的,你沒有,你想要有,這叫欲貪,佛法講的是說你現有的,你沒有想要改變什麼,你如實的去體驗你內心的嫉妒、你的佔有欲、你的欲求,你去體驗那個欲求,不是去完成那個欲求,去體驗那個欲求的苦,那個是根本沒有路,沒有出路的東西,所以就是回來。體驗不是一種造作,體驗不是要改變什麼,體驗是就已經有的,因為已經有的已經夠我們體驗了,沒有再想要增加什麼,沒有想要再改變什麼,才叫做體驗,如實的去體驗當下的心念,不是想要再去造作,去增加一點東西來體驗,沒有那個東西的。 讓那個『我』變成無常,變成一種收縮膨脹,比如說收縮就是有慚愧心,膨脹就是有四無量心,用一心來檢驗。所有的欲望都是為了一心,所有的欲望都是為了不要胡思亂想,我們只是用錯了方法,用錯了心嘛!當我們願意想到法的時候,我們相信法,相信說所有的欲望都是為了一心,那一心就要用慚愧心跟四無量心來檢驗,我們願意在收縮的時候去體會那個小而無內的慚愧心;願意在膨脹的時候去體會那個大而無外的無量心,把這個欲求還原成宇宙生命的最基本單位:就是收縮膨脹。讓它還原,不然的話都只是一個概念,甚至欲望也只是一個概念,一個不能體驗的概念,當我要這個、要那個,事實上你根本沒有要到那一個東西,好像我們吃東西,我們覺得我們吃到了、滿足了,事實上這是一個幻象;好像說我們體驗了,我以後不會想要再吃了,你說我只要吃過一個巧克力,以後就不會想再吃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 整個收縮膨脹一定要經過法的洗滌,你沒有法的洗滌,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我們十六勝行,它整個都有次第的,你不可能離開這個次第的,而這個所謂的次第就是前人走過的路,所謂前人走過的路,就是他曾經迷路過,他覺得沒有這樣的路來校正的話,一定會迷路,一定又會走岔路,所以有很多的理解都會誤解的,你說我就是體驗啊,我就是體驗收縮膨脹,結果他都不滿足,他一直在抓體驗,一直再要更多的體驗,甚至他還沒有的經驗,他都想要再去經驗,不斷合理化自己的欲求,那沒完沒了的!你永遠不可能「世間盡在眼裡」。一心的體驗是世間盡在眼裡,世間盡在鼻頭啊!你真的會看到世間就是這樣子的現象。 所謂的「得法眼淨」就是:你真的看到一切眾生需要的都是法,而且只有法;除了法以外,你什麼都沒有,你什麼都沒辦法給,你給的都只是一些概念,那個東西是很不實際的,是經不起考驗的。我們「新年新希望」就真的要在今年斷身見、要得法眼淨、要証初果,真的要把身見斷掉,不要再起一個斷身見好難的念頭,不要再起一個我要斷身見、我不要斷身見的念頭,就是要斷、路就是要走,沒有那一種拉扯!沒有我、只有法! 你聽東西要用法的耳朵去聽,不要用「我的」耳朵去聽;你看東西要用法的眼睛去看東西,不要用「我的」眼睛去看東西。你的眼睛是不能看的,你的耳朵是不能聽的,因為你的眼睛、你的耳朵都受制於你的記憶,受制於你的業力習氣,你完全要讓法住進來、讓三寶住進你的心、讓三寶住在你的六根、讓三寶成為你六根的一個過濾網,六根觸境你需要有一個膜,需要有一個濾網,我們肉體本身它就有一個濾網,好像說什麼樣的光可以進入我們的眼睛,它有一定的光譜,有些超出我們視力的光譜,我們就看不到! 耳朵也是!有些超出我們的,我們就聽不見!同樣我們須要再加一個法的東西,凡是不如法的東西,你不要聽見,不如法的東西你不要看見。孔子是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是「非法勿視、非法勿聽、非法勿言、非法勿動」。這個不是教條,因為法不是一種教條,法是很活潑的東西,法是「沒有身見的東西」才叫法。你說我還在學啊!我還沒有斷身見,我怎麼可能用法?可能!因為這是前人已經走過的路,前人已經留下來的路,前人告訴你六根知量,聽到就是沒聽到,你就記住這句話!你就等量齊觀,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不要以為自己聽到,因為那是受苦的根源、煩惱的根源。 我們願意聽到就是沒聽到,你自己說過了什麼話,你不要在意,因為那不是你。對不對?你不要說:我說過某某話,對方在批評我過去講的話,那你就把它當成那個也不是你,那就好了!反正不如法的就讓它過去,如法的也要過去,何況不如法的!如法的都要過去了,你今天就是做了什麼天大的好事,都要讓它過去,何況做了壞事,何況說錯了話,也要讓它過去,你只能重新開始,只能回到零、回到一來,除了一、除了零,什麼都不是啊! 外面是一、裡面是零,顯現出來的是一,沒有顯現出來的是零,顯現出來的就是八正道,裡面沒有顯現出來的,你自己很清楚的,就是根本作意;外面是法次法向、裡面是根本作意;外面是聞思正法、裡面是親近善知識。所以真的沒有事,都沒有事,一切發生的事都沒事,不要讓已經發生的事成為自己的掛礙,過去就是過眼雲煙,都已經過去了!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跟過去過意不去,每一個人都可以重新開始、每一個人都可以得法眼淨、每一個人都可以開心,把自已的心打開來,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難道不是嗎? 今天是二零零一年的第一天,但是你明天早上起來,不是第一天的開始嗎?所以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啊!你今天是新年,明天是新天,每天都是新的日子,因為它剛開始就是新日,今天是今年的第一天,所以叫新年。那每一天的一開始都是新的一天嘛!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新年的心情帶到每一天去!然後重新讓自己變成法的化身,不要再用『我的記憶』來看世間,所有我的記憶都只是一些故事,故事就是故事!就讓它放在虛空中就好。從現在起:起心動念就是法,用法來看事情,世間會變得很單純;活著就是體驗,用法來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