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待天地的
四念住 印度是用蓮花來比喻出世間跟世間的關係,到了中國跟日本是用梅花。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整個的荷花池的淤泥和水,代表著滋養我們的世間。雖然有時候它真的是惡臭不堪,但是它還是滋養我們的父母。就像我們還在媽媽的子宮內的時候,在古代的印度人認為:胎兒是住在生腸(胃)跟熟腸(直腸)之間,好像窩住在水深火熱之中。一般人以為在子宮內很舒服,但古代人認為胎兒不是很舒服,我們現代人對那個比較沒有感覺,這是古今感覺的不同。古人是覺得在懷胎的時候,胎兒應該不是很好受的,但我們現在人的理解是好像他天天都在睡覺、不用吃、不用呼吸,全部靠臍帶在輸送供應,天昏地暗有什麼關係,反正他已經很習慣了,我們認為沒有什麼,但古人認為胎兒是很苦的。 古代印度真的用蓮花來比喻這個世間,到了中國跟日本還是繼續有用蓮花,之外又有梅花,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又是另外一種譬喻。譬喻這個世間是歷煉我們修行、人性、佛性的一個地方。好像是真的要這樣子,淬煉過那麼多的起起落落,我們的人性的光輝才會流露出來!有時候能夠讀一些二千五百年來聖人的一些傳記,應該是有幫助對這種人性光輝的體會。有時候我們想說:我也沒經過戰爭、也沒經過真正的一窮二白,我吃的苦也不一定那麼多,我是不是能說我自己已經嘗過世間的苦難。那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經歷過世間的苦難?如果說我從小到大平平安安,也沒有吃過什麼苦,我是不是就不能修行? 基本上,我們都是吃過苦的人,只是說我們有沒有去面對苦?世間很多的苦啊!不一定是戰爭才是極苦啊!有時候一個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都是可以苦到極點啊!苦到讓我們完全的失去控制 ,完全無法集中精神,苦得讓我們覺得一死百了啊!甚至苦得讓我們覺得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要自殺又沒有勇氣!種種的求不得苦,從小到大也實在是經歷了不少。每一個人都有相當多的經歷,只是面對苦的態度可能不太一樣。有的人經歷過苦了,他就希望把它像洗頭一樣,把那些髒的東西通通洗掉,不要留在身上,把已經有的記憶就放在幽暗的角落,不再去翻動它,也不想再去面對它。甚至自己很生氣的人,也不想再見到他、不想再去想起他、不想再聽到人家講他的名字。 很多事情我們一想到就有一些難過,這樣子算起來從小到大,點點滴滴,應該有很多的事情。把一些像愛別離苦、怨憎會、求不得、包括每一個當下五蘊苦迫的不安,很多事情從小到大,我們今天回想再重新面對,想想說我們如果再來世間再走一遭、再來一次,我現在是不是還有那種勇氣、智慧來經歷過我這一生曾經走過的路、曾經面對的情境,我是否能夠比以前泰然千百倍。還是說:最好不要發生,最好不要再來一次,那個經驗太可怕了,所以不要說以後了,光是過去可能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我們還是很怕再經歷一次的。 我們不需要離開過去,就像蓮花的根不需要離開池塘的底盤,不但不需要離開所有的過去,還可以是我們源源不絕的滋養。『苦』這個東西真的可以是我們慧命的滋養。所謂 『出世間』就是離苦得樂,『世間』就是有苦有樂,出世間就是離苦得樂。這樣子的離苦得樂是放棄了對世間苦樂的抓取,內心裡面對世間的樂沒有一絲一毫的愛染,對世間的苦也沒有一絲一毫的迥避,當然更不會要了。 出世間沒有要世間的苦,也沒有要世間的樂,他是看透了世間的苦樂的不實際,不出離、不能夠離苦得樂就是不實際。出世間的實際就是一個看透、看破世間的苦樂。不再去要世間的樂、不再去不要世間的苦,當然也不會要世間的苦。這是沒有要、沒有不要的離兩邊,離開要樂不要苦的兩邊。那要做到這個就必須的一直的回到我們的內心世界來,真的看到整個世間是心在做主導的。這個心不是裡面的心、不是外面的心、不是你的心、我的心,心只是一個明覺的狀態、心就是菩提的意思。菩提心事實上是一個複義詞,兩個字是同一個意思:菩提就是心、心就是菩提啊!明就是菩提啊!明就是解脫啊! 出世間就是把這個世間主導的心導出來,真的讓這個心來作主導,真的讓世間得到光明。出世間就是要回來面對這樣子的一種心。真的來看這個心、真的去看,真的去看我們整個身心狀態,真的看到我們整個身心狀態是整個世間的縮影,也真的看到這個當下的身心狀態跟世間一直是在互相的迥流,我們來看當下的身體、看當下的感受、看當下的心念、看當下的立身處地的生命的大方向、大原則、大依準,這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法念住就是我們的生命的最基本的原則,生命最基本的原則可以是煩惱、可以是真理。真理就佛教名詞來講就是四諦、七覺支;煩惱就佛教的名詞就是『五蓋』。我們對事情的那種習慣性反應的那種依準,沒有修行的話,都是依準貪瞋慢這些大煩惱、習氣,來對世間做一些自我保護,做一些自己跟別人區隔的一種反應。那很多事情我們還沒有看清楚,還不知道什麼事,我們就捕風捉影或很本能性的做一些趨樂避苦的反應。 很多事情我們沒有消化,我們還沒有吃我們就排斥了或者吃了也沒好好的消化就排掉了。那回到我們的自身對自身的觀察,來看看我們的身對六根觸境的反應,看到一個顏色、看到一個形形色色的東西,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我們聽到一個聲音,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我們聞到一個味道,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我們品嘗到一個好吃的、不好吃的東西,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我們摸到一個粗的、細的、滑的、澀的,我們身體的反應是什麼?在整個的色 、聲、香、味、觸、法六塵的觸境裡面,我們的身體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可意、不可意的反應,甚至很喜歡的、甚至害怕的反應。 比如說:我們摸到蛇、摸到毛毛蟲、摸到蜥蜴、摸到青蛙、摸到蟾蜍、蛞蝓、摸到蜘蛛、摸到魚、摸到老虎、摸到花、摸到樹、摸到仙人掌、摸到石頭、摸到水、摸到不同質料的衣服,都可以引起很多的可意、不可意的反應,甚至非常喜歡、甚至非常恐懼、排斥的反應。 聲音是我們最常遇到的,聽到車子的聲音、救護車的聲音、消防隊救火車的聲音、警車的聲音、跑車呼嘯而過的聲音、鳥叫的聲音、不同的鳥叫的聲音、冰箱的聲音、炒菜的聲音、冷氣的聲音、暖氣的聲音、電扇的聲音、飛機飛過的聲音、蟋蟀的聲音、各種不同的音樂、古典音樂、甚至不同的古典音樂我們都有不同的反應、那現代音樂就更多種反應了,聽到不同的講話的腔調、男人的聲音、女人的聲音、粗的聲音、細的聲音、大聲、小聲,我們都有很多可能的可意、不可意的反應,非常喜歡的反應,甚至很恐懼的反應。 很多我們並沒有好好的面對過,當然更沒有好好的去想過,我們很自然的就避開了,很自然的就趨近了,很本能的趨避了。我們不一定知道為什麼,只是喜歡、只是不喜歡,也沒有好好的去消化、也沒有好好的去看我們的心量、也沒有好好的去觀察我們身體的鬆緊的變化、開合的變化。 什麼是內?我們願意打開讓它進來的就是內;什麼是外?你不願意讓它進來的就是外。什麼樣的刺激,我們願意讓它進來,那就是內;什麼樣的刺激,我們不願意讓它進來,那就是外。什麼東西進來,我們急著要把它排出去的,那就是外;什麼東西進來以後,我們一直想把它留在裡面的,那就是內。什麼樣的記憶我們想要留在裡面,那就是內;什麼樣的記憶我們不想要留在裡面的,那就是外。什麼叫做內?外面的東西看久了就變內了!裡面的東西看久了就變外了!什麼叫裡面?什麼叫外面? 好好的去看:我們的身體對六塵的反應,對六根六識觸各種境界的反應,看我們身體的鬆緊開合,收縮膨脹。空氣是裡面還是外面?水是裡面還是外面?溫度是裡面還是外面?風是裡面還是外面?土壤、飲食是裡面還是外面?形形色色是裡面還是外面?聲音是裡面還是外面?香臭是裡面還是外面?味道是裡面還是外面? 粗細滑澀各種觸覺是裡面還是外面?各種的想法:想要的想法、不想要的想法、揮之不去的想法、裡面還是外面?可意還是不可意?一開始可意後來變成不可意、一開始不可意後來變成可意、沒有什麼可意不可意,它就在那邊 晃來晃去,裡面還是外面? 陽光是裡面還是外面?我們有我們要的陽光、有我們不要的陽光、我們要陽光幫助我們製造維他命D,我們要陽光幫助我們取得溫暖、我們不喜歡太熱的陽光,我們不喜歡會傷害皮膚的紫外線。清潔劑、肥皂是裡面還是外面?我們要他們幫我們清潔我們不要的東西,我們又怕它裡面有害的東西,不要讓它進到我們的體內來,不要讓我們皮膚吸收了有害的東西,我們的身體不斷在分隔裡面跟外面。 做身念住是看到這樣的現象:看到自己的一動一靜是趨樂避苦的動呢?還是離苦得樂的動呢?我們的一進一退是在趨樂避苦呢?還是在離苦得樂?是導向心量變大呢?還是導向心量變小,是導向身心的輕安呢?還是導向身心的緊張呢?每一個觸都試著認真的去對待,試著去認真的看到,站著、坐著、躺下、走路去看各種姿勢的變化是在趨樂避苦呢?還是在離苦得樂?是在導向寂靜呢?導向身心的輕安呢?還是導向身心的緊張?看姿勢的變化、看姿勢的重心、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姿勢?選擇什麼樣的重心?也看呼吸:這樣子的吸氣、這樣子的呼氣,導向身心的輕安還是導向身心的粗重?真的去觀察,真的去感覺,現在的呼吸影響外面的世間,感覺自己的姿勢和呼吸影響別人的姿勢和呼吸,感覺別人的姿勢和呼吸影響自己的姿勢和呼吸。 感覺什麼是裡面?感覺什麼是外面?感覺裡面跟外面的交流,好像空氣一樣,吸進來的空氣、呼出去的空氣,吸進來的空氣:代表世間的緊張還是世間的放鬆?呼出去的空氣:代表裡面的緊張還是裡面的放鬆?感覺呼吸的緊鬆、感覺呼吸的粗細、感覺呼吸的滑澀、感覺呼吸的快慢、感覺呼吸的輕重。我們能接受這樣的呼吸嗎?我們能夠接受這樣的姿勢嗎?能夠接受就是裡面,不能接受就是外面。本來能夠接受的變成不能夠接受,本來不能夠接受的變成可以接受,裡面又變外面,外面又變裡面。不管是裡面還是外面,都是一種無常啊!都是一種生、滅、起、落、聚、散、開、合,一切的生滅、起落、聚散是不是導向菩提呢?導向離苦得樂的解脫呢?如果不是,那我們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如果是,我們就一步一步走向解脫。 『世間』就代表走向死亡,『出世間』就代表走向解脫。身念住做完了,我們就可以練習受念住,看看我們留下來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留下來的叫做內、不想留下來的卻還是留下來的就是內、想留下來留不下來的就是外。看別人的感受如何影響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感受也如何影響別人的感受。尤其是夫妻之間、好朋友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它的苦受樂受對自己的影響,自己的苦受樂受對他們的影響,那種迥流激盪是裡面還是外面啊?是離苦得樂還是趨樂避苦啊!是真正的看到苦?還是苦上加苦啊!看到了就是裡面,沒看到就是外面;想要的就是裡面,不想要的就是外面。裡面中有外面,外面中有裡面,到底是裡面還是外面?不管是裡面外面都是無常啊!只要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愛染,就是樂也是苦啊!就是趨樂避苦啊!再怎麼樣的趨避還是在裡面啊! 你有苦受,愛你的人能不苦嗎?你有樂受,愛你的人能不樂嗎?他的苦受影響你的苦受,你的苦受影響他的苦受;他的樂受影響你的樂受,你的樂受影響他的樂受。能夠影響的就是裡面,不能影響的就是外面。不管是裡面還是外面都是無常啊!每一個苦受 、樂受都可以導向見苦!看到樂受的不安而安住就是見苦;看到了苦受的不安而安住就是見苦;每一個苦受樂受都讓自己看破、看透世間苦樂是一體的兩面。看透看破,見苦了,心量變大,心一點都不會黏著在苦受樂受,沒有不要苦受,沒有要樂受,就是沒有黏著,一切的苦受樂受都是推拿、都是導向內心的寂靜、導向心量的廣大,所有不導向出離的都是苦啊! 把身體的鬆緊、輕重、輕安粗糙、把感受的苦、樂、舒服不舒服,都看成一種資訊,一種無常的訊息、一種世界很不圓滿的訊息,一種世間生滅起落聚散的訊息,讓這些訊息導向無常的體驗:收膨拉推、看透、看破、出離、解脫、菩提、明。這樣子的觀察、體驗叫做身念住、叫做受念住。不是這樣子的觀察、體驗叫做無明 ,叫做趨樂避苦,叫做束縛。 苦受也好、樂受也好、不苦不樂受也好,裡面也好、外面也好,只要不導向出離、只要不是明就是不實際啊!佛教用的字如果要翻成最平常的語言就是要証諸實際啊!黏著在苦受不實際啊!黏著在樂受不實際啊!實際這個字很微妙,它跟實用又不太一樣,跟實在又有一點不一樣。我們選擇用實際,要証諸實際啊!所有不導向出離、不導向解脫、不導向菩提的,或者當下不是菩提、當下不是解脫的都是不實際啊! 身念住做差不多了,受念住做差不多了,身也安了、受也安了,再看看我們的心念。就這樣的狀態有沒有要?有沒有不要?有沒有貪?有沒有可意?有沒有不可意?再一層的過濾,有沒有不知方向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不知方向、不知進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叫痴啊!修行修了一段時間,突然我現在在做什麼?我修這個要幹什麼?我這樣觀照自己對世間有什麼影響?我的苦受會帶給人家苦受嗎?我的樂受會帶給人家樂受嗎?我的寂靜會帶給人家寂靜嗎?我的苦受,愛我的人也會覺得苦受,我的樂受,愛我的人也會覺得樂受嗎?我的寂靜,愛我的人也會覺得寂靜嗎? 我的苦受,恨我的人會覺得苦嗎?我的樂受,恨我的人會覺得樂嗎?我的寂靜恨我的人會覺得寂靜嗎?我的苦,不愛我、不恨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樂,不愛我、不恨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寂靜,不愛我、不恨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苦,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不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樂,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不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我的寂靜,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不認識我的人有什麼感覺?想一想就疑了!我這樣修行要做什麼?什麼是裡面?什麼是外面?像空氣一樣,什麼是裡面的空氣啊!什麼是外面的空氣啊!什麼是吃進來的水,什麼是拉出去的水? 看看自己的心量,變大了還是變小了?看到了對當下狀態的可意不可意,看到了自己有沒有接受當下可意不可意的心量啊,有沒有離苦得樂的証量?有沒有戰勝習氣的喜悅啊!有沒有看到心地廣大、有沒有看到自己沒有得少為足啊!有沒有看到自己還是精進不放逸啊!看到了就是心念住,看到了就是實際啊!沒看到就是不實際啊!看到了世間的不安,有沒有排斥 ,有沒有不要?看到世間的不安,會不會影響心的不安,內心的不安?如果世間的不安會影響內心的不安,內心的不安就一定會影響世間的不安。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不管人家認識你還是不認識你。不安是一種空氣、是一種精神的空氣。不安是一種波動、瀰漫在虛空中,我每一個呼吸、我每一個心念都遍滿在虛空,我迥向給虛空、迥向給世間的是安還是不安?寂靜還是不寂靜?是清淨還是不清淨啊?是貪瞋痴還是戒定慧啊!是法還是非法?這樣就進入法念住。 看看自己所依的是法還是非法?是煩惱的習慣還是四諦、八正道的真理?是『七覺支』還是六根的攀緣?是『五蓋』還是『五禪支』啊!能不能接受當下的不如法,能不能在當下的如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啊!看到自 己當下的不如法,能不能皈零啊!能不能重新回到法的作意來?能不能回到過去就讓它過去,現在剩下的就只有法,過去就是業啊!已經發生了就是業啊!還沒有發生的就是法。我有需要讓過去繼續嗎?我有需要讓業力繼續嗎?什麼是裡面?讓過去繼續的業力就是裡面。什麼是外面?迥向出去的就是外面,迥向進來的就是裡面,不管是如法還是不如法。別人的好影響我們的好就是裡面,別人的不好影響我們的不好也是裡面啊!我們的好影響別人,我們的不好影響別人,就是外面啊! 能夠學到別人的好就是裡面,不能夠學到別人的好就是外面。學到別人的不好就是裡面,不學別人的不好就是外面。不管是裡面外面,都是無常,都是導向出離就是實際啊!沒有看到無常,沒有導向出離、沒有見到菩提,就是不實際啊!証諸實際就是法念住,就是如實知見。凡事願意從自己開始就是裡面,凡事都要別人開始,自己才要開始那就是外面。很容易受別人影響,那就是外面,不管別人怎麼做,自己都一定要怎麼做,這才是絕待啊!每一個對待都是導向出離,不因為別人怎麼樣對我,就是絕待啊! 修行就是無所求,不管別人如法不如法,自己一定如法,就是修行啊!不管別人傳出來的訊息是什麼,都是無常、苦、無我啊!都是幫助自己見到無常、見到苦,真正見到無常 、苦,就真正見到無我!真正見到無我,內心就是寂靜的。這樣叫做法念住啊!每一個人都是鏡子啊! 相信每一個人都要離苦得樂,只是不一定知道方法,這是出世間;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在趨樂避苦,根本不想離苦得樂,就是世間的思惟啊!聖弟子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要離苦得樂啊。這樣子的相信我們就有跟世間人不一樣的做法和對待,我們願意由衷的提醒對方,由衷的提醒自己,不帶一絲一毫的貪瞋痴慢疑,只是一種超越一切對待的由衷邀請。我們這樣真的是在離苦得樂嗎?我們這樣真的是明解脫嗎?我們真的這樣是正知正見嗎?我們這樣是正知正念嗎?我們這樣是慈悲喜捨嗎?我們這樣是真的是走在聞思修証的八正道上嗎? 不要相信別人是在趨樂避苦啊!你如果相信別人在趨樂避苦,你就會跟著對方的思惟轉啊!事實上趨樂避苦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啊?他不知道,他嘴巴上說他要這個、要那個,其實他不知道他要什麼?只有清醒的人知道要什麼!我們不能夠因為別人的不清醒而跟著對方不清醒啊!我們不能夠因為對方的不清醒而生氣啊!你看多少想修行的人,因為他的配偶不想修行,自己也跟著不想修行,這不是很奇怪嗎?你看別人的苦受樂受、別人的不修行多麼的影響自己啊!你看我們多少同修那麼強烈的受到配偶的影響啊!這不是很奇怪嗎? 你不修行我也不修行啦!這樣子的地藏菩薩不曉得是那一國的?你不修行我更要修行啊!你不寂靜我更寂靜,如果你的不寂靜我也跟著不寂靜,那是表示自己本來就很不寂靜,那個寂靜都是裝出來的啊!修行人是世間亂、自己不亂,世間愈亂、自己愈定,那才是修行人啊!世間靜了你還需要靜嗎?世間淨了你還需要淨嗎?正因為世間不寂靜,我們更要寂靜,因為世間是心在做主導的,沒有心的主導,就沒有世間啦! 出世間的四念住就是無所求的邀請,對自己、對別人都是無所求的邀請。讓自己變成陽光、讓自己變成柔軟的風、雨水,來滋潤這個大地、溫暖這個大地,幫助眾生心開、柔軟,一開始無所求,到最後也是無所求,心開的邀請、邀請眾生心開。我們出世間的四念住就介紹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