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神足
 大卿導師  1999.06.27


四神足,在經典上幾乎都只有名目,很少有解釋。 我們也沒有辦法做很多的解釋,只有就經典上對其它法義的了解,稍為做點會通。另外,在修行上可以看出它內容到底是什麼,一個走在修行路上的人,不難看見四神足的內容。其實,整個三十七道品裏面,傳統 《阿含》所講的三十七道品,可以說裏面都到處流露著四神足的內容。  

法,都是融貫的相通的,都是環環相扣的,法法相潤的。 所謂的神足它的巴利文是:iddhi ()-pada ()iddhi () 是使神力的神,是神力的力,所以也可以翻譯成(),很有力量。 pada也是翻譯成足、腳,也可以翻譯成道路。所以神足也可以翻譯成力道。如同日本的力道山,很有力道。  

四神足是指修行成就,不是成就後有這四種力道,而是成就究竟解脫以前,要有這四種力道。所謂的神足,是很快能成就。 如果有這四種力道的話,很快能夠成就。好像我們咒語裏面都會講:莎婆呵,莎婆呵就是速速成就。好像道教的咒語後面都有五個字:急急如律令,這都是同樣的意思。 

四神足就是成就究竟解脫所需要的四種力道。第一個力道就叫『欲神足三摩地』。 (chanda) 在這裏特別指著出離心,指著願力,指著《金剛經》上所說的: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覺。嚴格來說是沒有所謂的正等,三 藐就是正,三菩提是正覺。正等上再要個三藐的意思是:究竟正覺,就是形容這個正覺很圓滿的意思。 正等,嚴格說不是很正確的翻譯法,中文裏面有時它是很微妙的,說它翻譯的不正確也不一定,要看你怎麼解釋。 等,也可以解釋為平等心,所有的覺悟一定有平等心。 所以三藐三菩提,也可以翻譯成圓覺,圓滿的覺悟。 阿耨多羅就比較沒疑問,阿耨多羅就是無上,沒得比,沒辦法再上去了,所以是無上要成就這種無上的覺悟,無上的圓覺,那種心就叫菩提心,在《阿含》就叫『出離心』,在四神足裏就叫『欲神足』。 

這個欲神足是非常篤定的,這個篤定不是大腦的決定,是心肝底的決定。 是來自於對世間無常苦的深信,深刻體驗。來自於不斷的接受世間生滅聚散,上下起落的那種無常苦迫,內在的不安,外在的動盪。 境界如洪流,如急流,如漩渦。每個觸境,常常是那樣的快,那樣的來不及反應,我們的習氣又很逞強的要去做很快的反應。我們真的看到裏裏外外的眾生就在這樣沒有『空』的狀況下,一個刺激,一個反應。

真的看到每個別人都是這樣的:刺激→反應,跟自己一樣。所以是看到別人,就看到過去的自己。 所謂別人跟自己,在刺激反應上實在沒兩樣,這個實在沒有兩樣,不是指學歷,不是指想法,不是指意見,是指我們五蓋的展現,指貪瞋痴慢疑的展現,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沒有兩樣。 真的是看到別人,就看到過去的自己,真的看到自己,就看到過去的別人。一直這樣的看,就會看到自己跟別人,通通是六道輪迴的眾生。 一直去看那種不安,不滿足,那種不寂靜。 

真的看到苦,就像看到病毒一樣。 真的看到這種苦,就像空氣中的病毒、細菌一樣。 只要每個人暴露在這樣的空氣中,除非他的免疫力、健康情況非常的好,不然的話,只要過度的暴露,就會受到感染。 世間的苦,就是這個樣子,你我都沒有兩樣。 每一個人都會受到五蓋的感染,受到貪瞋痴慢疑的感染,除非我們建立了很強的內在免疫系統。 但是,即使我們有很強的免疫系統,如果世間充滿貪瞋痴的病毒,我們照樣不會很健康,即使沒病也會變得很虛弱,整個世間就是這樣子。

如果世間沒有五蓋,你我也不會有五蓋,我們是世間五蓋過渡的一個媒介。 如果五蓋是主人,那你我只不過是五蓋寄生的東西。 五蓋寄生在你我的身上,在你我的身上發酵、成熟,那五蓋就遍滿虛空。 這樣的苦,只要是活在這個世間就沒有辦法避免。

從小到大,從我們有記憶以來,我們迴向給世間的慈悲喜捨,我們迴向給世間的貪瞋痴慢疑,想來想去,實在覺得好可怕!真的,這個世間還能有我立足之地,還能夠有我在這裏呼吸,真的是一種福報啊!從小到大,從我們有記憶以來,你我迴向給世間的貪瞋痴慢疑,遠遠多於慈悲喜捨,遠遠多於四無量心出發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內心很清楚,我們內心有什麼樣的戒,什麼樣的定,什麼樣的慧,什麼樣的解脫證量,什麼樣的解脫知見 ?我們很清楚,我們迴向給世間的不耐煩、惡念、害念、瞋念、貪念。 我們也很清楚,從小到大我們就這樣子迴向給這個世間,迴向給虛空法界,遍滿虛空。 如果真的要想下去,我們會不寒而慄! 我們很感念這個世間,我們竟然還能坐在這裏,竟然還能修行!

如果這個世間,大家都是用五蓋在迴向的話,如果心是無量的話,我們可以無量的慈悲,也可以無量的殘忍! 如果這個世間,大家都用無量的貪瞋痴在迴向的話,那這個世間多麼可怕! 當我們看到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傳染來傳染去,迴向來迴向去,如果我們真的看到這樣的苦,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苦,幾乎是不去想它才不苦,或者想到就把它狠狠地放在旁邊,如果是這樣,我們的心還是苦的 !因為我們是狠狠地把它放在旁邊,我們是故意不去想它才不苦的。只要這個世間不是充滿愛,這個世間就是苦的。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不是充滿愛,所以才要修行,才有所謂的生出離心,生菩提心。

這個出離心,菩提心,是從心肝底源源不絕的湧冒上來,它的篤定不是大腦決定的。 它的篤定是來自於,見到這樣的苦,見到自己,自己所認識的人,想到的事情,從小到大,我們迴向給世間的貪瞋痴,遠多於慈悲喜捨,我們迴向給世間的那種心量狹小,遠多於心量廣大,我們很清楚。

如果我們很清楚的話,就不會訝異於有人用心量狹小的心眼來面對我們,我們一點都不訝異。 因為它就像傳染病那樣,它真的會傳染。 即使沒有傳染到病,也會讓我們體力很虛弱,讓我們的心力很虛弱,讓我們常常有無力感,讓我們常常消沉、沮喪,這就是受到傳染的先兆。我們覺得,為什麼有時候,對世間有種投入的熱情,有時候,我們又很容易受到挫折而感到消沉,這樣的消沉就是病毒在身上感染的現象。 即使還沒發病,體力已經衰弱,我們開始畏縮了,這就是受到感染。

看到世間的苦,像空氣中的病毒,像空氣中的細菌。 它不是DDT能夠打發的,它不是任何農藥能夠消除的。 它唯有來自於,對苦的深刻體驗,對苦的不斷的面對,對苦沒有一絲一毫的抗拒。 真的去擁抱苦,去含容苦,去消化苦真的用出入息一拉一推,來推拿整個世間裏裏外外的苦,如實的去面對。 如實的面對就沒有消沉,如實的面對就沒有掉舉,如實的面對就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痴。

整個四神足講的,都是我們對苦的態度。 真的能夠迎上去,真的能夠看到每一個苦、觸境,都是在鍛煉我們的出離心、菩提心。由這樣的欲神足,一心一意,隨時看到自己失去了焦點,失去了注意力的焦點,就看到自己的心,沒有實實在在地在面對苦,就看到自己在逃避,內心的欲望就生出來。一切的欲望都來自於避苦,如果沒有避苦,就沒有欲望。因為我們內心有不安,我們才有欲望。一切的欲望都只能掩飾不安,無法拔苦,無法離苦得樂,這是苦樂最大的奧秘。一切的欲望來自於避苦,來自於沒有辦法接受內在的不安,一切的欲望想要離苦得樂,都是緣木求魚,與虎謀皮啊! 那是不可能的!

欲神足的欲不是欲望,欲神足的欲是『願力』,是內心心肝底永不止息的聖火。那熊熊的火焰,那千呼萬喚,那情不自禁的呼喚,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志業,修行的志業。 真的是把修行看成是:這一生唯一的志業! 真的看到修行是唯一的出路。真的看到唯有慈悲喜捨,唯有依遠離、依離欲、依滅,才能夠住在解脫界,才能夠出離世間的苦。真的很篤定的,很由衷的,願意走在離苦得樂的解脫道上。 有這樣的體會,有這樣源源不絕的動力,那才是點燃內心的聖火,這才是『欲神足三摩地』。

有這樣的欲神足,有這樣的力道,才進入『勤神足』。這個勤,巴利文叫 (viriya)(virility) 就是拉丁文,英文裏面講的精力。 這也是一個從根部所生出來的,從樹木的根部所生出來的滋養。 它有一種源源不絕的動力,鼓勵我們一直去面對,一直去面對世間的無常苦迫,一直去面對世間的那種聚散的不安。那種可意的要散,不可意的聚,那種可意的聚的時候的那種緊張、不安、興奮 ;那種不可意的聚的時候的那種緊張、不安、苦迫,世間就是這樣生滅聚散、起起落落。

我們能夠接受無常嗎? 能夠接受老嗎?病嗎?死嗎? 能夠接受可意的人、事的分離嗎? 不可意的人、事那種相聚嗎?能夠接受有求,就有不得的苦嗎? 能夠接受內在,裏裏外外不安的苦嗎?能夠老實的去面對它嗎? 能夠老實的用呼吸來推拿世間的苦嗎? 有一種源源不絕的動力,一直去看苦,一直去看無常,這樣就叫『勤神足三摩地』。

一直去看,真的是見苦了,真的體驗苦了,心就變得柔軟。真的是能夠把過去看成未來,把未來看成過去。把自己看成別人,把別人看成自己。 把裏面看成外面,把外面看成裏面。 把白天看成晚上,把晚上看成白天。把男看成女,把女看成男。一切的分別相不見了,在不見中見,還是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過去不再是過去,未來不再是未來。 裏面不再是裏面,外面不再是外面。 男不再是男,女不再是女。 還是有男女,只是男變成女,女變成男。 還是有內外,只是內變成外,外變成內。 還是有上下,只是上變成下,下變成上。 真的看到裏面就看到外面,看到上就看到下,看到白天就看到晚上,看到聚就看到散,看到生就看到死,看到存在就看到不存在。

見到,就見到沒見到,聽到,就聽到沒聽到。色、無色同時存在,聲、無聲同時存在,香、無香同時存在,味、無味同時存在,觸、無觸同時存在,法、非法同時存在。 心不再抓,心變得柔軟,極度地柔軟。 以這樣極度柔軟的心,再來見苦,再來看無常,就真的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粗細、內外、遠近、好壞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一切的男女相,一切的國土相,一切的親疏相,一切的你我分別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妄想分別啊!以這樣的心量,以這樣的心眼,再去體驗無常苦,這叫『心神足三摩地』。

心的巴利文叫(citta),這裏的(citta)是指很柔軟的意思,是指可塑性極高的意思。 有這樣的心神足三摩地,就進入『觀神足三摩地』。 這裏的觀神足,這個『觀』是翻譯的問題,它原來的意思不是觀,不是止觀的觀,止觀的觀是 (Vipassana),這裏的觀是 (Vimamsa),它是完全不同的巴利文。Vimamsa 的意思是能夠深刻審察。所謂深刻審察的意思就是,不管你從那個角度看,從每個角度看,無時無刻都看到無常,都看到苦。不管看過去,看現在,看未來,看內看外,看遠看近,看粗看細,看好看壞,都看到無常、苦、無我。

有前面的心神足,我們的眼睛耳朵,我們的六根六識才沒有障礙。任何出現男相女相,內相外相,以為內就是內,外就是外;以為過去就是過去,未來就是未來;以為色就是色,非色就是非色,聲就是聲,非聲就是非聲,不知道這兩個東西是完全的相依的,不知道這兩個東西是一體兩面的。 好像看到苦就看到樂,不知道苦樂是一體兩面的。 它是一個東西,它是同一個東西啊!

出世間之出,是出這兩面的東西,超越這種對立的東西。 內外、粗細、好壞、男女,這些都是對立的東西。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對立的東西,香臭、有味、無味、好壞,都是好壞的一種對立。 這些都是障礙,障礙我們看到世間無常苦迫的真相。 以為我們看到,這個以為,就會障礙我們的看到。以為我們聽到,它就障礙我們的聽到。 就沒有看到諸識法如幻,就沒有看到想如春時焰,就沒有看到受如水上泡,就沒有看到觀色如聚沫,就不會看到諸行如芭蕉。

所以,唯有具有心神足三摩地,唯有心變得柔軟,才不會把裏面當成裏面,把外面當成外面,把苦當成苦,把樂當成樂。 就能夠真的看到苦樂都是苦啊! 才能夠看到內外、遠近、粗細,不管怎麼分別都是無常,都是一種生滅,都還是有不安,都還是沒有完全免疫於世間五蓋的迴向啊! 就這樣子去體會心,就這樣子的去體會白天,體會晚上,體會上,體會下,體會左,體會右,體會前,體會後。心變得自在無礙,心變得能捨能取,心變得能放下的自在。 這樣子再來看世間的無常苦迫的真象,就沒有障礙。 就真的能夠從每個角度看,都看到無常,都看到苦,都看到無我。整個四神足,每一個神足都有精進的味道,都有見苦的力道。 解脫就要具足這四種力道,我們稱之為『四神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