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方塊: 我的名字就是無常,我的名字就是苦,我的名字就是無我。
我沒有名字,我惟一的名字是無常,我的名字是無常,吸氣,我的名字是苦,呼氣;
我的名字是苦,吸氣,我的名字是無我,呼氣。
我沒有名字,我沒有家,只有以涅槃為家才有家,
只有以佛為心才有心,我是一個沒有心肝的人,我的心肝就是佛陀的心肝。
 

 

慈悲喜捨三摩地

大卿 弘法師
 

     聖弟子法脈共修會的全體同修,在這裡感謝每一位學員來參加這次的禪修,為世間離苦、少苦而精進、不放逸。這幾天每一次的藥石時間,我合掌,內心想到「願此藥石能少世間苦」,說完這句話,浮現的只有兩個字—「慚愧」。

 

四無量心三摩地

     我們這個共修會修行的下手處,是慈悲喜捨配合出入息。一個悲心的作意,就可以讓我們入三摩地,一個慈心的作意,就可以讓我們入三摩地,一個喜心的作意,就可以讓我們入三摩地,一個捨心的作意,就可以讓我們入三摩地。不管是什麼姿勢,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在入三摩地的過程都一定會經過尋、伺、喜、樂、一心五個禪支。

 

    所謂作意,所謂尋伺,就是一直去看,每一個觸都可以見苦,每一個觸都可以少苦、離苦。每一個境界都可以開悟,關鍵是我們的心思是不是非常的單純,是不是能夠一心一意、心無旁騖,是不是真的感到世間很苦?是不是真的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非常的不安,是不是真的看到自己靜不下來?一直的看,一直的看,一直的去感受苦,感受到苦生,感受到苦滅。走到那裡,看到那裡,聽到那裡,嗅到那裡,嚐到那裡,觸到那裡,意到那裡,每一個六根觸都見苦,每一個六根觸都少苦、離苦。無間斷的一直作意下去,無間斷的尋伺推敲。就一直在「無常是苦」上一直推敲,一直推敲,心念變得極為單純,這時候喜感遍身。任何姿勢都可以做到喜感遍身,在喜上繼續做無常觀、苦觀、無我觀,樂相就往下紮根,往裡面內斂,再在樂相上尋伺,又生出一心三摩地。

 

    經典上說慈心三摩地跟四禪的一心相應,跟捨念清淨的四禪相應;悲心三摩地跟空無邊處相應;喜心三摩地跟識無邊處三摩地相應;捨心三摩地跟無所有處三摩地相應。一直去想到,一直去作意,每一個觸境都可以少苦、離苦,這就是慈心作意。每一個觸境都可以見苦,悲心作意。

 

    每一個觸境都可以歸零,都容得下十方賢聖,一直作意,相信法,不斷的歸零,真的讓過去死去。一切都還沒有開始,只有未生。已生只是境,已經發生的都是境,還沒發生的都是心。看到未生,看到心,就看到零。看到無限的可能性,看到無量的開展性。喜心作意,我們簡單稱它為「歸零」。

 

    歸零了以後,就一心一意從這裡很單純的將未生(還沒有發生)全部變成法,將未生的全部變成八正道,這叫「歸依」(或歸一),又稱為捨心作意。

 

四無量心與四諦結合

    我們將慈悲喜捨跟四諦放在一起,悲心作意就是見到苦諦;慈心作意就是見到集諦,集諦就是能夠少苦、離苦;喜心作意就是見到滅諦;捨心作意就是見到道諦。

 

四無量心與十六勝行「法念住」結合

我們將慈悲喜捨跟法念住結合,跟三依一向結合。

 

悲心作意就是見苦,見無常是苦,而心住遠離界,這是十六勝行法念住的第一個。依遠離見無常,可以用悲心作意做為導引。

 

慈心作意就是依離欲,一切觸境都可以少苦、離苦,心很自然的就離欲了。因為凡是不能少苦、離苦的,都不值得做為我們的欲望。有少苦、離苦的欲望,一切的欲望都是導向離欲,一切的依都是導向無依,而且是依就是無依,依跟無依是沒有分別的。因為我們的依是「依無依」,我們的有依就是無依呀!我們的法是無依、無所求,這樣子的法,本身就是無依—「說依法即是非依法,是名依法」。

 

喜心作意就是依滅。

 

捨心作意就是向解脫、捨遣隨觀。

 

四念住之「法念住」與四正勤結合

我們也可以把十六勝行的法念住,看成一般四念住裡面講的法念住的五項。

第一個是五蓋。

第二個是五蘊取。

第三個是六入處的心結。

第四個是七覺支。

第五個是四諦。

 

    這樣子的法念住又跟四正勤完全的吻合。第一個五蓋、第二個五蘊取都可以看成是已生之惡令調伏;第三個六入處的結,我們把它看成未生之惡令不起;第四個七覺支我們把它看成未生之善令生,第五個四諦(苦、集、滅、道)我們把它看成已生之善令增廣。

 

    依次第性來看四正勤,第一個觸境五蓋生令調伏,五蓋調伏後再觸的境變為明觸,也就是說等已生之惡調伏了,再轉成未生之惡令不起,再轉成未生之善令生;消極的惡不生了,積極的善生,積極的善生了以後,讓它導向一心,讓它導向慧,導向解脫,這叫做已生之善令增廣。已生之善令增廣,在四念處裡面的法念處就是四諦。

 

無間斷的相信、體驗、觀察無常、苦、無我

    一開始我們思惟,每一個觸境都可以少苦,每一個觸境都可以見苦。每一個觸境不管是眼根看,耳朵聽,意根想,都可以看到苦!都可以看到無常!都可以看到無常是苦,當我們的心看到苦是那麼多的時候,我們的心量不得不跟著苦一樣大。

 

    當我們的心跟苦相應的時候,苦海無邊,心量也無邊。苦海到的地方就是我們心量到的地方。苦到那裡心就到那裡,我們的心一直跟著苦,一直感覺苦,相信苦可以推拿我們有邊的身心!相信苦可以推拿我們有量有相的心!

 

相信、體驗、觀察,體驗、相信、再觀察,再體驗,再相信,一層一層的深入,一層一層對苦的抗拒脫落。

 

    觀察就是「尋」,體驗就是「伺」,反覆的觀察體驗,就是反覆的尋伺,一分的體驗就一分的信。這時候喜感便開始生出來,如地下的泉水冒出,如天上的甘泉從頭上淋下來,這是甘露水呀!全身好像沐浴在天地的甘露裡。看到這樣子的甘露,看到世間的苦,看到世間的無常,愈發感受到這裡面苦的無我!

 

    這時候寂止相產生,一種無量無邊的引力,把這苦迫的身心拉進去,一直進去,湮沒了一切的苦。看到這一種湮沒還是無常的,它還是一種生滅的相,還是有極微細的生滅呀!雖然離得很遠很遠,就在一個一呼一吸之間,心地忽然大放光明,一種獨對蒼穹,獨對天地,突然天地消失了,我就是天地!我就是宇宙!整個世間都在裡面,沒有別人。世間的無常、苦有如這個鐘聲,收縮、膨脹,收縮、膨脹,滅了又生,生了又滅,生生滅滅。

 

    每一個觸境都可以見苦,每一個觸境都可以少苦、離苦。每一個觸境都可以重新開始,每一個觸境都可以歸零。

 

只有涅槃才有家

    當我們見苦的時候,我們的心就住在遠離界,就不住在世間思惟裡面了。因為一切的世間思惟都導向苦,一切的世間思惟都有人我對待的三角關係。當我們見苦,我們的心就絕待了,就超越一切對待,世間就沒有別人;很快的進入「一心」。

 

    一開始就已經有一心了,只是一心的強度不同而已。走上修行的路,一開始的發心就是絕待,一開始就是無所求,就是無條件,一開始就依遠離了,一開始就無依了,惟一的依是法,然後這個法又是無依。依遠離的依不是依靠,依遠離的依是「住」,住在遠離裡面。

 

    遠離界就是我的家,離欲界就是我的家,滅界就是我的家,解脫界就是我的家。我沒有家,一切的家都不是家。我們只有一個家,涅槃的家,一個沒有涅槃的人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世界上唯一的家就是涅槃,唯一的依就是無依。唯一可以依靠的界是遠離界、是離欲界、是涅槃界,毫無束縛的解脫界。

 

    吸氣,見苦,呼氣,少苦、離苦,一直去看,一直去看,不管是可意還是不可意,裡面一定有苦。一直去看到苦生,一直去看到苦滅,肯不間斷的看,百折不回的看,一心一意的看,永不退縮的看。一直看苦,每一個吸氣都看到苦,每一個呼氣都看到苦,一層一層的,一波一波的苦,往外拓展,往內凝縮;往外膨脹推出,往內收縮拉入。世間一切的苦相都進來了,拉入、推出,拉入、推出。

 

    隨著吸氣拉入,隨著呼氣推出,苦變得非常的具體,又變得非常的苦迫無我。一直去感受苦,一直去感受,在一吸一呼之間,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

 

    我的名字就是無常,我的名字就是苦,我的名字就是無我。我沒有名字,我惟一的名字是無常,我的名字是無常,吸氣,我的名字是苦,呼氣;我的名字是苦,吸氣,我的名字是無我,呼氣。我沒有名字,我沒有家,只有以涅槃為家才有家,只有以佛為心才有心,我是一個沒有心肝的人,我的心肝就是佛陀的心肝。

 

如何選擇觸點

    每一個觸都可以看到無常,每一個觸都可以看到無常是苦,這一句話是需要體驗的。我現在的觸是什麼?我現在的觸點在哪裡?是在腳痛還是在鼻頭?哪一個觸能夠幫助我看到無常,那就是一個很好的觸點。腳痛能看到無常嗎?它怎麼是無常,一直都在痛呀,如果是一直在痛,就不是一個很好的觸點;如果它是無常,你真的看到痛在生滅,那你暫時可以做一個觸點。

 

    每一個的觸,都是無常,心能夠住在這個無常上,心能夠坐在這個無常的波浪上,去感受波浪的不安穩的苦。現在觸點在哪裡?在鼻頭,在胸中,在丹田,還是身體的某一個痛點---麻脹點、酸點?現在這個觸點可以看到無常嗎?可以看到生滅嗎?可以看到生滅的波動嗎?每一個觸,每一分一秒的觸,每二分之一秒的觸,每個剎那的觸,每一個觸都是新的觸。

 

由「痛」見無常、苦、無我

    剛剛那個觸已經過去了,剛剛的痛已經過去了,每一個痛都是新的痛。現在這個痛跟剛剛的痛有什麼關係?每一個觸都觸到世間,每一個觸都觸到天地,每一個觸都觸到心肝底,每一個痛都痛徹骨髓。如果它不是痛徹骨髓,那還不算是痛,那你還沒有真正的痛過。如果動,身體動,就要斷頭,你還願意動嗎?如果砍你的頭,你也願意動,這個時候就應該動了;如果要砍你的頭,你就不敢動,那你最好不要動。

 

痛跟呼吸有什麼關係?吸氣的痛跟呼氣的痛完全一樣嗎?痛也可以開悟。

 

    每一個觸都是無常,每一個痛都是無常,你看到了嗎?看到痛不等於看到苦呀!所謂的看到苦,是看到苦生、苦滅,是看到痛的調伏。不是看到痛到極點,痛到極點就不痛了,你還沒有痛到極點所以還會痛,你有痛到極點的體會嗎?你曾經體會過什麼叫做痛到極點就不痛嗎?這是要體驗,這不是文字相,這是體驗的相,你有體驗嗎?這一次禪修你都沒有這個體驗,你就不要回家了啦!

 

    體驗不是體驗很痛、很痛,來禪修不是來體驗很痛、很痛,來禪修是來體驗痛過去了,痛到極點了,痛到不痛了,你就看到了痛生、痛滅。不要說「喔!我看到苦了,苦到極點了,我一放腿就不苦了。」那個不叫做體驗。體驗是體驗痛到極點,然後真的不痛了,這叫做體驗苦是無我!

 

    你能夠接受現在的痛嗎?你能夠接受才能看到無常。任何的抗拒都沒有辦法看到無常;任何的抗拒都沒有辦法看到無常是苦;任何的抗拒都沒有辦法看到苦是無我;任何的抗拒都不能減少痛苦。

 

    每一個痛都是世間的痛,每一個痛都是眾生的痛。每一個痛都是無常,每一個無常都是生滅,每一個生滅都是推拿。有體驗過嗎?這是要體驗的。

 

動就砍頭

     感覺我的名字真的就是痛,吸氣。我全身都在痛,沒有一個地方不痛,呼氣。

     我的名字就是痛,吸氣,我全身從頭到腳都在痛,真的很痛,呼氣。

     我的名字就是痛,吸氣,我全身上下、左右、前後沒有一個地方不痛,呼氣。

 

    當我們去吃一個很不喜歡吃的東西,有兩種辦法,一個是不要咀嚼,一口就把它吞下去,例如吃很難吃的苦藥,一口就把它吞下去。如果你沒有辦法把苦一口就吞下去,你就一點點的吞,一下子不要吞太多,把那個痛分成一百萬個,一百萬分之一,一點點的吃,那個痛就不那麼痛了,分成一百萬分之一來吃,一次只吃一點點,細嚼慢嚥。

 

    你吃過最難吃的菜嗎?你能想像全世界最難吃的一種的菜現在就在你的嘴巴裡,而且是有生以來最難吃的菜。或者你想像一道你最不敢吃的東西,把它放在嘴裡,就像你把一隻活著的蟾蜍放在嘴裡,或放一隻水蛭之類的吸血蟲在舌頭上面,把那個會痛的血吸出來。

 

    完全的承認痛,完全的去感覺痛,不要讓我跟痛之間有一點點的空隙。所以我的名字就是痛,我本來就會痛,我本來就是痛,我就是痛,痛到骨髓,痛到心肝底,吸氣,去看吸氣的前段、中段、後段;呼氣,去看呼氣的前段、中段、後段,看前、中、後收縮膨脹的變化。看痛也是一種收縮膨脹,所有的觸都是收縮膨脹;打坐、下坐、眼睛睜開、眼睛閉著,所有的觸都是收縮膨脹。

 

    鼻頭附近、人中附近、鼻腔裡面也是收縮膨脹,我們所有的注意力緊跟著觸點,亦步亦趨,一步步的跟著、感覺,一步一步的觀察、體驗、尋伺。現在所看到的無常、苦跟世間的無常、苦有什麼不同?全世界的苦難跟現在的無常、苦有什麼不同?

 

禪修導師最後的勉勵精進不放逸

    要打鐵趁熱,繼續在喜上充分完全的體驗。感覺喜是一種向外向上膨脹,感覺它是一種興奮的張力,感覺這個張力是一種生滅,感覺每一個波動都是一種生滅。感覺生滅無常是苦,感覺苦是無我。突然一個呼吸,一個寂靜相拉開,一望無際,綿綿密密,一種寂靜安止的相,一種樂相,一種向下紮根,向內凝斂的引力。雖然是無比的遼闊,卻是有向內凝斂的引力,充分的體驗,完全的體驗。突然一個呼吸,心地大放光明,一種世間都在裡面的感覺,無內無外,一種一心的覺受出現了。

 

    要繼續用功,精進不放逸,「一心」有初禪的一心,有二禪的一心,有三禪的一心,有四禪的一心,乃至無色界的一心,乃至滅盡定的一心。十六勝行有初果的十六勝行,有二果的十六勝行,有三果的十六勝行,有四果的十六勝行,甚至也有向初果的十六勝行。每一個果位,每一個境界的十六勝行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種心的境界也不一樣。所以,不要得少為足,一定要繼續精進,打鐵趁熱。修行是不進則退的,只有一直精進,一直到證阿羅漢為止。

 

    一心的體驗是看到別人就是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就是看到別人,這個世間沒有別人!每一個人都只是自己的念頭,所觸到的只是苦、苦滅。沒有你,沒有我,看到別人沒有一點點別人的感覺。

 

    在一心的世界裡面,沒有我、沒有我所。一心就是絕待,一心就是離欲,一心就是涅槃,一心就是解脫。如果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心的體驗,讓我們繼續用功、精進不放逸。由衷的發願,願這次禪修五禪支的體驗,走到那裡五禪支的體驗就帶到那裡,讓我們一起為世間的少苦、離苦而努力。世間沒有別人,別人都只是自己的念頭,都只是呼吸進出的空氣,讓我們一起用慈悲喜捨來消化。

 

感謝大家!願有緣我們再來一次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