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死了請不要用以前的眼睛看我 宗教的語言講到「我」:「我」都是代表一切有「我」的眾生,代表這個「我」要修行了,代表這個「我」要讓過去真的過去了,代表這個「我」要重新的開始,代表這個「我」乘願再來!因為我們都不願意別人用成見看待我們,所以當我們面對眾生、面對別人的成見的時候,我們內心有深深的痛苦,因為我們實在不願意用成見來對待彼此!所以這個時候,在內心裡面,會沈痛的說出一句話來:『我已經死了』! 這個『死了』,雖然帶有還沒解脫的心灰意冷,但是它裡面也代表一種絕望後的「全是希望」!好像一個人心情跌到谷底了,沒有辦法再跌下去了,那是一種徹底的絕望,對人們總是有成見的徹底絕望。絕望了之後,願意從這裡開始,那就充滿著希望。所以在內心裡面,燃起一種深深的禱告,一種深深的祝福與希望。 希望我們重新開始,希望我們從現在、從當下,彼此真心的相待,真的不要有任何成見,所以會在心裡面由衷誠摯地說:『我已經死了,請不要用以前的眼睛看著我』。當然這個『我』,不但是代表內心說話的人、也代表我願意邀請一切眾生,一起在內心這樣說。如果我們願意在內心裡面這樣子說,我當然不會只是要人家不要用以前的眼睛看著我,我也絕對不用以前的眼睛看待別人,甚至不管對方是否接受邀請,我都願意用這樣的心情來對待彼此。 無所求地在內心裡面說:『我已經死了,請不要用以前的眼睛看著我』!這樣子的一種心,它是開的,它真的是既往不咎,真的不再溯及既往,真的讓過去過去,不好的讓它過去,好的也讓它過去,一切都重新再來。因此,它不但不是心灰意冷,反而是一種希望!一種愛!一種信! 有學生問「捨心的次第」。 『捨心次第』:我們也可以從「無相心三摩地九次第」下手,就是依相轉相,由淨相轉不淨相。好像說『無相心三摩地』的九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看到「村邑想」,就是「世間想」:世間想的好處、壞處,等於是知道世間的苦、集、滅、道、味、患、離。我們知道世間有很多的引力,在這個引力裡面去體會壓力;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很值得我們留戀的東西,很讓我們真的會迷戀、迷惑、愛著、愛上。但是這一些它是障礙,這個障礙,讓我們看到障礙,我們願意超越它,願意成就它,願意讓這個世間的好,變成出世間的好,這就是從這個世間裡面把它轉成出世間。 好像我們說:慈悲喜捨有世間的慈悲喜捨,有出世間的慈悲喜捨。那世間的慈悲喜捨就是先給對方空間、給對方光線,不要想改變對方。因為當我們想改變對方,就變成一種有所求的心。如果我們沒有想要改變對方,我們只是給對方空間跟光線。好像我們有一位兄弟姊妹,非常的喜歡賭博,我們想要改變他賭博的習慣,而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只能幫助他自覺,只能提醒他說:這樣子好嗎?這樣子會有前途嗎?這樣子的生活值得嗎? 這是一種提醒,不是要改變!這還是一種無所求的邀請,邀請他來重新看待人生的方向。不是說:你不可以賭博!然後他不聽的時候,自己就很懊惱。沒有懊惱!你改不改我都沒有懊惱。我只是提醒你,很柔軟的提醒。當對方反彈的時候,還是非常的柔軟,沒有因為對方的反彈,然後自己就發起脾氣來了,「我是對你好嘿、我是你什麼人嘿!」看到世間的好,也知道世間的好,還是一種起起落落的輪迴,然後願意導向出世間,願意導向我們一直想要改變這個世間的心,想要改變別人的心,那種有所求的要改變,慢慢轉成無所求的邀請,然後就進入第二個次第:『同修梵行想』。 想到要變成無所求,它就會慢慢的導向同修梵行,大家有一個走出輪迴,走出這一種煩惱的三角關係、人我對待的糾葛,願意離開這一些我相、人相。那這個願意離開,當然是來自於看到這個我相、人相的障礙,看到彼此成見無法消融的障礙,看到自己有那麼多的:我對我的看法,我要我是什麼樣的人,然後一直對自己的期待落空,很失望,對自己失望,卻沒有用法來看待自己,卻沒有用法來愛自己,卻只會用一個「我相」:我對自我的期待來要求自己,但自我的期待不等於是法!那個自我的期待其實就是「我相」,是我對我的期待,而不是佛陀對我的期待。我對我的期待總是有所求,佛陀對我的期待是無所求。 如果真的是佛陀對你的期待,那會是一種嚮往,不是我相。這裡面有一個很微細的不同,很多人都以為一樣。他們說:「老師對我的要求、老師對我的期望是一種壓力」,如果老師對你的期望是一種壓力的話,那個絕對不是老師對你的期望,那是你自己對你的期望。因為你如果真的覺得這是無所求的邀請,你不會覺得是壓力,正因為你覺得老師是有所求的邀請,所以你才覺得是壓力。老師是同樣的一個老師,但是你對老師所取的印象是老師對你有所求,你就會覺得有壓力,既然是無所求,怎麼會有壓力? 今天我邀請你來參加一個宴會,你說去要打扮、要包紅包,會有壓力,要應酬,還要跟很多人講一些不想講的話,這樣當然會有壓力,你沒有覺得這是無所求的,而在想:我不去的話,他會不會怪我?這當然有壓力了!那如果是純粹百分之一百的無所求的邀請,你不會覺得是壓力。所以如果真的是佛陀老師對你的期望,你不會有壓力,但是如果是一個凡夫對你的期望,你會有壓力。那你要用凡夫的眼睛來看佛陀、佛陀也變凡夫。在小偷的眼中沒有佛陀,只有佛陀的缽,值多少錢?缽裡面有沒有施主丟進去的錢?他不會看到佛陀,每一個人都是看到自己要看的,每一個人都聽到自己要聽的,這就是世間的實相,絕對不會錯的。 所以你是男的,就不要把自己看成男的,你如果把自己看成男的,你就會看女的;你如果一直把自己看成女的,你就會想要看男的(或者想要看男的怎樣看自己)。真的是這樣子!所以你都看自己要看的。事實上你如果沒有把自己看成女的,你也不會把對方看成是男的,你沒有把自己看成男的,你也不會把對方看成女的。你自以為是男的,然後你把對方看成是女的,因為你要看女的,所以那個女相才會生出來。如果說你只是要看人,頂多只有人相,不會有女相。今天為什麼會有女相?因為你一直把自己看成男相,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同樣一個人,你為什麼特別會去重視女色或者男色?就是因為你要看那個部份,所以你就看到那個部份,是這個意思。你為什麼只看他的外在?因為你要看那個外在,你要看那個外在,所以你就看不到他的內在。 『同修梵行想』就是我們真的去看對方的心、真的去關心彼此的心,是不是能夠沒有煩惱、是不是能夠解脫、是不是真的能夠離苦得樂?那願意在法上,真的在法上互相勉勵,互相無所求的邀請、關心,真的關心對方的內心世界,而不是表面的噓寒問暖,這就是『同修梵行想』。那同修梵行想裡面可能還有一些世間的雜染、世間的價值觀,願意再把它過濾沈澱,弄得更乾淨,所以就需要一個『森林想』來過濾輔助。 所謂『森林想』,就是我們到了森林,你不會覺得說:這一棵樹怎麼長成這個樣子?你不會覺得天寒地凍下,麻雀怎麼還在洗澡?還在外面洗澡?怎麼不到裡面洗?你不會有這一些很人類自我中心的想法,就能夠真的完全接受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水流、風雪,你不會覺得:怎麼不在這裡下雪?怎麼不在那邊下雪?怎麼現在下起雨來了?怎麼現在風颳那麼大?你不會希望這裡有一個涼亭,你不會希望這裡有一座小橋,你不會希望這裡有一個荷花池。希望這,希望那,叫公園想,不叫森林想! 說到公園你就很多意見,這個公園這樣蓋不對,入口怎麼在這裡呢?出口怎麼在那裡呢?涼亭怎麼蓋成這個樣子?那叫公園想。你會想要改變很多東西叫公園想。森林想你不會想改變任何東西,你不會覺得說:這個石頭怎麼擺在這裡,那不是擺的啊!它就在那裡!一切就是在那裡,一切就這麼樣!『天地位、萬物育』,就這樣,萬物各得其所,都已經很好了,不管他不好,不好也好,樹木活著好,樹木死了也好,通通好。一隻昆蟲活著很好,一隻昆蟲死了也沒什麼不好,你不會可惜蚜蟲、螃蟹怎麼死了?蚜蟲、螃蟹怎麼生那麼多下一代?你不會想改變任何人、任何事,這就是森林想。你不會嫌積水髒,什麼都不會想要改變,你內心裡面的心量,慢慢大起來了,這就是森林想。 再來就是『大地想』,在森林裡面你開始感覺那個大地的柔軟、感覺大地的豐饒,那麼無分別地長養萬物,會很感激、感恩、感謝,欣賞大地那種柔軟的承載眾生,不管你怎麼糟塌它、踐踏它,它都完完全全的接受。再來就是『空無邊處想』,依大地、觸虛空,感覺虛空無邊的大。 所謂『識無邊處』很簡單,就是我們平常在講的:處處無心、處處是心,心不是你的、我的。小而無內就是識無邊處,到處都是,心不固著那裡,心是無所不在的。你的心不是無所不在,就不是識無邊處。你的心受到侷限,就不是識無邊處,那為什麼會跟在空無邊處後面呢?就是心包太虛嘛!本來是體會虛空,體會虛空無邊,當你體會空無邊的時候,去反觀那個心在那裡,就馬上體會識無邊了,是這個意思。因為你體會了空無邊,你當下會有一個反觀,一反觀就看到心識無邊。 另外一個『捨心作意』可以配合的,就是不要把自己看成七十歲的、三十歲的自己,你要看就看大一點,看二千五百年。好像我們講的要做死想,有時候就是要很活潑的,讓自己的年齡可大可小,可以是一歲的小,我如果今天一歲,我會怎麼看這個事情,我如果今天十歲,我怎麼看這個事情,我如果今天二十歲,我會怎麼看這個事情,把自己加十歲、把自己加二十歲、把自己加五十歲;把自己減少三十歲,甚至把自己減少二千歲,回到二千年前,能夠這樣子看是很活潑的。 事實上有那種取角,心就會有多樣起來,不要以為這是胡思亂想,這不是胡思亂想!因為這不是妄念,這是有法依據的,這是讓自己跳出自己時空的下手處。要嘛就把這個壽命,無限地拉長、縮短。縮短到可以變成一個剎那,就是當下一念而已,我真的在當下我會怎麼想,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在、只有當下,所以它可以短到只有一個剎那,只有一個當下。可以長,長到二千五百年前,可以長到二千五百年後,二千五百年後我如果還活著,再來看今天,會怎麼看待?你要有辦法有這個想像力,這絕對不是胡思亂想,因為你胡思亂想也想不出來的,這個節骨眼要胡思亂想也沒有那麼容易! 你要想二千五百年後的你,要這樣想好困難,簡直是不可能,你會覺得這太用力了,你想不出來的,這不可能是雜念,因為你亂想也想不出來的。你沒有那個本事的。如果你有那個本事,那你的心相當靈活,你可以寫小說了,就以寫小說的心情來想像,你想到二千五百年後,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然後再猛回頭看今天,突然發現今天很多事都是過眼雲煙,不要二千五百年,三十年就夠你覺得今天的事抓得這麼樣緊,真的是好荒唐!那麼微不足道的事,卻抓得這麼緊!那麼多捕風捉影的事,當時卻當做千真萬確,這個跳出時空的下手處太重要了! 問:那是不是金剛經講的:『識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還不是識無所住。識無所住你還要入流,你不能在無色界裡面。識無邊處是無色界的一個現象而已。金剛經講的你要入六塵,要回到色、身、香、味、觸、法,無色界沒有色、身、香、味、觸、法,無色界沒有這個東西。它只是單純的一個想的境界,一個想蘊的淨化。無色界是在體會那個想蘊的淨化,它沒有色、身、香、味、觸、法,沒有對象的。 金剛經講的是要入對象,要進入對象,然後入對象而沒有對象,整個對象化開了,但是它還是在境界裡面,它是入境界之流,而不住在境界裡面,不一樣的東西!無色界是無對的,它沒有對象的,它一開始就沒有對象。金剛經一開始是有對象的,有境界的。識無邊處是無色界,識無所住是解脫界。 解脫界跟無色界不一樣,無色界還住在無色界裡面;識無所住是連無色界都不住。無色界還屬於六塵裡面的法塵,只是法塵超微細,非常微細的法塵。這是一個次第,「無相心三摩地的九次第」是以淨相轉不淨相,然後你又可以配合這個跳出時空,讓時空可大可小。這個意思是好像你在做運動,做一個伸展運動的晨操一樣,讓自己身心、肌肉、骨架更有彈性,能夠收縮膨脹。 再來就是『諸相非相』:諸相非相用現在的話有點像「反向思考」。人家看成正的,你就把它看成負的。但我們這個不同於反向思考。「諸相非相」不是反向思考,不是因為你說實話,我就看成你不是說實話,並不是這個意思。你說黑,我就故意說白,反向思考有一點這個意思,故意取完全相反的一個角,我們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這個「諸相非相」是說:你看到前景,你就要看到背景,你看到是什麼,你就要看到不是什麼所做的。 杯子以前不是杯子,它才叫杯子。杯子以前如果是杯子,現在就沒有杯子了(杯子以後不是杯子,它才叫杯子)!杯子以前是杯子,那杯子是什麼做的?它今天會形成這個樣子有它的背景,是要去看它的背景。好像我們說每一個『我』都是民意代表,每一個『我』都是一個境界,而且是世間的終點,它已經形成了。而形成是已經發生,已經發生事實上已經死了,我們到底要對一個已經發生的、已經死了的人說話呢?還是要對一個還沒有出生的人說話? 今天我們跟一個人說話,是跟已經發生的人說話呢?已經發生的人就像水裝滿了杯子,那個杯子已經裝不進去了,你還要跟他說什麼?如果他已經滿了,你就不用說了,你今天能夠跟一個人說話,是因為他還沒發生,他正在發生,他還在發生。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他等一下的反應是什麼?我們是在對一個不確定的他,那個就是還沒有發生的他說話,是不是?如果我們已經確定他會怎麼反應,就不用說了,已經確定了還要說什麼? 今天之所以還會說,是因為不確定,我們是為不確定而說。他為什麼要反應我,如果他確定我們會怎樣,他也不用跟我們說了。所以一切的說話,都是企圖從不確定裡面確定,但是這個確定又是確定那個不確定。所以都是在對一個未生的彼此說話,說話都是為一個未生的彼此,所以每一個人都已經發生,那已經發生的部份都已經死掉了,真正活著的是還沒有出生,所以那個叫做『未生』。然後從未生可以到『無生』,証『無生』之前,我們要先體會未生,每一個人都是未生,每一個人都還沒有出生,每一個人都還在佛性的胎臟裡面,都還在分合孕育,都僅止是一個胚胎。 你對一個人生氣就是對胚胎生氣,他還沒出生,你對他生氣,你不能說這個小孩子怎麼這麼糟糕,小孩子在踢來踢去,在肚子裡面踢來踢去,你怪誰啊?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一個蛋,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的一個蛋,一個卵!他還沒有出生,他是在殼裡面翻滾,他在踢、他有腳在踢,或者他在不安,你昨天吃酸的、喝辣的,他在裡面不安;或者你起了一個很大的情緒,小孩子都有感覺的啦! 生命是很有趣的現象,像懷孕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幾個母親願意從頭到尾都去感覺那個收縮膨脹,一般都不會的,有一個道場對這個懷孕很有興趣,那就是佐佐木禪師的道場。很多人都在那裡懷孕,懷孕期間都在那裡打禪十,打很長的禪十,而且都在那裡出生,蠻多小孩都在那裡出生。佐佐木禪師對這個懷孕特別有興趣,蠻有趣的現象。懷孕就是在體會那種收縮膨脹,這是我所知道的美國道場,對懷孕最有興趣的一個,也許還有,我不知道。蠻有趣的!尤其懷孕在最後那個階段,慢慢就開始變化,本來是幾分鐘痛一次,幔慢的愈來愈縮短了,很多的感覺都會跑出來,那個懷孕的過程,還有你生產的最後剎那的感覺都會跑出來。 問:說話是為了要確定剛剛那個不確定,而事實上再確定時也無法確定什麼,因為說話都是自己對自己剛剛的念頭在問答,所以這就是無常。 答:對!但是我們要有一個方向,我們修行以後要有一個方向,我們再怎樣的不確定,我們都是在邀請,都是在呼喚,呼喚彼此的佛性,好像我們在叫人家醒來吧!不要再睡了!是這個意思。 我們真的都是在呼喚春天,呼喚新的生命的來到。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跟對方說話:為了他的未生!為了他那個還沒出生的佛性,呼喚他!我們來孕育他,來撫育他,要很有耐心的像母雞孵蛋,不要孵五分鐘就走了,孵蛋五分鐘是沒有效果的。真正在孵蛋,你趕牠,牠都不肯走的。所以修行打坐要有孵蛋的心情,你不要打坐,那個坐墊還沒熱你就走了,那孵不出小雞來的,你怎麼孵蛋,都孵不出雞來的。 我們的不確定都是在呼喚!沒有關係,呼喚也是在呼喚自己,沒有別人可以呼喚,都是在呼喚自己,所有的問,都是在問自己。我們感謝對方的存在,讓我可以照鏡子,因為每一個別人都是我的鏡子,每一個別人都是我的境界,真的感謝別人的存在,真的感謝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真的讓我們看到愛,讓我們看到礙著,讓我們看到超越的可能。我們看到了障礙,我們很歡喜的面對障礙,我們迎接障礙、擁抱障礙、超越障礙,讓障礙來成就我們,讓一切的不可意都成為我們的增上緣,也讓一切的可意成為我們的增上緣! 問:修行的目標是往阿羅漢方向,解脫路去走,我感覺過去是死的東西,在觀想時無法使過去活起來,因為過去種種已塵埃落定,不想去延長過去的時空,我比較關心的是未來時空的擴展,請問老師過去時空的擴展,應該如何觀想? 答:就是把自己看成另外一個人,假設說你現在年輕十歲再來看這件事情,年輕二十歲再來看這件事情,或者大十歲來看這個事情,大二十歲來看這個事情,因為這樣才能夠跳出自己的時空。所以不是要去擴展過去的時空,是要拓展當下的時空,要嘛就把它拓展,要嘛就把它縮小,縮小到沒有過去、未來,只有當下、只有剎那。 問:老師這樣講的話,除非是我當下沒有空間,如果當下我覺得我的空間很寬大的話,我不需要去? 答:活在當下才有可能空間很大,你已經小而無內了,才有可能空間非常的大。只要你還有一個侷限,你就不可能很大,你當然可以說你現在空間就很大,那你就不需要拓展到加十歲、少十歲。事實上你沒有加減,已經加減了!你不需要加減,那個就是不增不減,就是說你收縮膨脹根本不成問題了,不成問題就是很有空間、很有彈性。 問:就跳出時空的問題,假如我有辦法跳躍到二千五百年後,來看現在這個當下,那我也可以有辦法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可是事實上這些似乎都超出我們過去制約的教育,二千五百年後我已經死了! 答:當然要用輪迴的觀點來看,就是二千五百年後你又出生了,你再看二千五百年前那個我,你覺得很荒唐、很愚痴,是這個意思。跳出時空大事會變小事,小事會變大事!為什麼小事會變大事?因為覺得那時候小事知道怎麼做就好了!為什麼大事會變小事?因為覺得那時候(當時)實在沒什麼好爭的、沒什麼好抓的,卻抓得那麼緊! 『諸相非相』就是說你看到前景就要看到背景,不要把你的善知識對你的期待,當成有所求,不要把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當成有所求,那都是苦啊!那都是沒有捨心啊!都沒有看到諸相非相。就是說這一種期待不是有所求,這是一個方向。是我們講的一種「欲神足、勤神足」,是看到內在那一種真正的要,這種要,不是世間法的欲望,不是一種可以抓取的東西啊! 修行不是能夠抓取的,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慚愧跟自責的不同!要有慚愧心,但不要自責。自責是有所求的,慚愧是開放的,慚愧是一種open up!是open 然後up,是一種增上,開了又增上才叫open up!他不是把你lock in,不是把你鎖住的。你自責的話會把自己鎖住,慚愧的話是真的看到『無我』,是小而無內的『無我』!是真的『微不足道』的『無我』!不是形容詞的微不足道!是根本沒有『我』 問:剛剛提到自我的期待是不是也是我相? 答:有所求就是我相,語言上我們這樣講,不要把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當成有所求,那就超越了。你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可以是有所求的,也可以是無所求的。無所求就是欲神足:我要解脫,我要出離。這個我要解脫,我要出離。是沒得抓的,是抓不得的,是不會抓的。這樣子的一種佈達:『我要証阿羅漢』,這樣子的一種佈達不是一種欲望、不是有所求。你如果是有所求,你如果在講這一句話的時候有人我相,或者說人我相已經生起,然後抓「我又生人我相了」,又自責了,你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是這樣子。 所以當你在說:『我要証阿羅漢』的時候,可以是沒有『我』的,這只是一個內心的一個佈達,內心的一個對話,但可以沒有人我相而講『我要証阿羅漢』。話當然要這樣講,不然沒有辦法跟自己講話。語言上總是這樣表達的,不然你說:既然「沒有我」,那有『我要証阿羅漢』?那你什麼話都不能說了啊!言語道斷! 所以當一種佈達出來:『我要証阿羅漢』、『我要解脫』、『我要出離』,意思是不要再跟過去糾纏不清啦,真的是『我已經死了!』『我已經死了!請不要用以前的眼睛看著我』!這個死了:好像人家講的『哀莫大於心死』,但是我們不是哀莫大於心死,我們是『寂靜莫大於心死』,就是過去心已死,過去心已經死了!這也是『樂莫大於心死』,是死心了!你過去不死、世間心不死,出世間心不生的啦!你世間抓名、抓利,抓「我、我所」的心不死,你出世間解脫心不會生的啦!這個一放、一捨,馬上就是一得。 問:老師以前講過:『依慢斷慢』是不是跟這個也有關係? 答:『依慢斷慢』就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前釋迦太子可以成佛,我也可以成佛,這樣叫『依慢斷慢』。好像孟子講過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也是『依慢斷慢』,只是我們還要做的比孟子說的更微細。 問:那『依愛斷愛』呢? 答:『依愛斷愛』就是轉一切的貪著為慈愛之心!我們對世間有很多的可愛,就是很多的愛慕。我們不是不愛,但是要把這個愛,變成真正的愛,要提昇它、淨化它、昇華它,你非昇華不可,因為你不昇華一定墜落,一定退墮、一定的!你唯一的方法就是昇華,就是讓這個愛更超然。不然的話,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要跟對方沒有距離,所有的想要跟對方在一起、都是為了沒有距離。但是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失敗。 每一次想要跟對方在一起,都是為了縮短距離,結果都沒有看到距離的縮短,每一次都想要讓彼此沒有誤解,每一次都想要能夠不說話,都已經知道對方的意思了。但是每一次跟對方說話,都言不盡意、都辭不達意,都覺得對方還是不很了解我,你都會有失望的。為什麼?因為沒有法,沒有走在法上,你只要沒有走在法上,你怎麼樣都不可能心心相印!唯一心心相印的方法,是成佛,只有佛能了解佛啊!這才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只有佛能了解佛啊!所以你愛他,你是為了要跟他沒有距離,但是你這個愛沒有法的話,你就是粉身碎骨、蠟炬成灰也拉不近距離啊! 問:很多人常常對自己的期待都是有所求,老師開示後才知道自己的期待可以是無所求的,請老師再說明。 答:無所求的期待就是一種願力!一種由衷的願力!是因為看到那個路了!看到另外一條路是沒有路,看到另外一條有路!你內心裡面是一種:啊!路找到了!這條路就是這樣走!沒有要不要的問題,路就是走嘛!這是一種願力!讓那個願再燃起來,讓心中的聖火、讓心中的太陽,再重新撥雲霧見青天,如此而已啊!無所求的期待就是願力!這是一種願欲,就是我們的「欲神足」!那是一種願欲,不是屬於任何一種世間想。因為世間想很難沒有期待,很難沒有有所求,只要是世間想就沒有辦法無所求,只要不是慈悲心、喜捨心,你就沒有辦法無所求。 你如果說一定要抓住對方,你的欲望是要抓住對方的愛,你沒有辦法無所求的。你一開始,就已經要抓了,怎麼可能無所求?你如果說:我什麼都沒有要,我只是真的願意看到對方快樂。那你跟對方說:我一定要跟你在一起,我才看得到你快樂啊!你不可以離開我,你離開我,我怎麼看得到你的快樂?我無所求的,我只是要看到你快樂,你不能離開我,你離開我,怎麼可能看到你快樂呢?所以你一定要跟我在一起,你不可以離開我,你離開我,我就要生氣了! 你看:很多人很小孩子脾氣,很扭的,他轉不過來,他不肯轉,他不可能快樂的,他不可能沒有痛苦的,他不可能做到無所求,不可能!以這樣的心是小孩子的心。小孩子不可能懂得愛的。沒有那麼簡單,你今天跟一個十歲的小孩子講話,他懂得什麼是愛?他不懂,他真的不懂,真的就是不懂。他沒有那種智慧,一百萬個人你找不到一個有那個智慧,他就是小孩子,他根本不懂,他尚未成熟啦。 問:有些女學生對自己有很大的要求,如對自己身體應該長成什麼樣子,到後來有厭食症,吃了以後吐出來,對自己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答:這就是所謂的「我相」(在乎自我形象) 。你沒有去掉「我相、人相」,你是不可能做到無所求的,不可能的!因為你活在「人相」、「我相」裡面,活在自己對自己有所求的期待,那個是不可能無所求的,因為你挾雜了太多的男相、女相,你挾雜了太多男人怎麼看我,你一直把自己看成女人,你不重視自己是一個人,一點都不重視,你重視的是自己具足現代2001年,典範女人身材的一個相,你染著在這個相,你不可能無所求。 你說我現在去減肥、去吃減肥的藥、然後做各種減肥的準備,又復染著厭食症,吃了又把它吐出來,你說自己是無所求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比什麼都困難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緣木求魚嘛,沒有那回事!你方法錯了、要領錯了、目標錯了,沒有那個東西。你在抓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你只是要滿足一個莫須有的欲望,而且那個東西根本是無法控制的東西。 你今天就是有一個所謂的完美的身材,那也是無法控制的,什麼叫完美的身材?完美也只是存在對方的眼中,對方的眼睛一變,你就變了!因為每一個人都看自己要看的。你以為怎樣,你以為完美,不過是一些整容外科醫生眼中的完美啊!你不可能先讓你的對象滿意了,再讓他完美,你根本不曉得那個完美是什麼?你都不知道的。而且今天的完美,不代表明天的完美,他今天說你的身材很完美,明天他不一定這樣想的。所以這都不知道,你在抓什麼嘛?它會變的,真的會變。 問:老師昨天提到:「因為你怕人家對你不柔軟,所以你就先對人家柔軟」,這個是不是也落入一個相裡頭,假如我的心念是悲心作意呢? 答:你不會要人家柔軟,真正的柔軟,你就不會要人家柔軟,就不怕人家對你不柔軟。因為你不知道人家的柔軟是不是柔軟,你不知道。你只知道你自己是不是柔軟,你沒有辦法知道對方柔軟不柔軟,因為諸相非相。 今天對方表面上流露了不柔軟,可能是柔軟;今天對方表面上流露柔軟,有可能是不柔軟。因為柔軟是因為前面的不柔軟,才叫柔軟;不柔軟是因為前面的柔軟,現在才叫不柔軟,不然什麼叫不柔軟?那都是相對法。所以你能做到的是絕待!你要柔軟,你就是要絕待,你就不能管對方,對方只是鏡子、只是境界。你要把對方看成境界和鏡子,不要去判斷對方柔軟或不柔軟,因為你不知道。 問:所以老師說:「你怕人家不柔軟」這句話出來,你已經有在抓。 答:你已經落入對待裡面,有對待就不可能柔軟,因為柔軟已經變成手段、變成策略,你已經對待了,就不是柔軟了。你只要對待的念一生,你就已經不柔軟了!所以你不柔軟,你就沒辦法判斷對方柔軟或不柔軟,你唯有自己先柔軟,你才有辦法判斷對方柔軟或不柔軟。你說我柔軟了,但是卻判斷對方不柔軟,你不知道!你怎麼知道對方不柔軟,對不對? 比如說今天有人跟你講話很兇,你說:你這樣講話很兇哦!你只是拿個鏡子給他照,你不是判斷他不柔軟,柔軟是內心的世界。你現在講話很快哦!講話很快不代表他很著急,你不能說他講話很快,表示他很著急,表示他在趕時間,你不知道的。老師:你都教人家講話要幔慢講,要慢八分之一拍,我看你都快八分之一,豈止快八分之一,都快三分之一!老師你都教人家講話要柔軟,看你講話有時候很高亢!你只能說:老師!你現在講話很高亢,但你不知道老師的心是什麼。對不對?你知道老師現在講話的速度很快,但你不知道老師的心是什麼。 有一次,二千五百年前就有人看見一個阿羅漢在跑步,人家就去告狀:這個阿羅漢怎麼可以跑步呢?還有一次阿羅漢過河,他捲起褲子,這阿羅漢怎麼可以捲起褲子呢?沒有四大威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不能看表相。你這種東西只有跟他對上了,說我講話很快,你跟我對上了,你那時候罵我,看我怎麼反應?你看我是不是微笑?而且是很由衷的。你如果真的要測驗的話,你可以測驗的,你不能說從他口氣裡面的高亢下判斷,我隨時可以慢下來,可快可慢啊!你講話就是要入眾生心行嘛,這只是表達的方便。我講話也可以像老夫子一樣慢四分之一拍,也可以降低音調,就吵不起來,凡事都慢慢的反應。但是那是在你沒有辦法控制的時候,你才這樣子,你如果完全是自在的話,你可快可慢的,對不對! 你不能說跑步就是沒有正知正念,你不能說切菜切得很快,就沒有正知正念,那是說:你功夫不好你就慢慢切吧。你在搬家你可以正知正念,一步一步的搬,做什麼事:洗衣服慢慢洗、洗碗也可以慢慢洗,不然你看有一個大修行人洗碗洗得很快,你說這有正知正念嗎?你說我看他一定沒有的,你是用你自己的程度去衡量對方,對不對! 剛剛講的『依愛斷愛』,就是要把對一個人的愛轉成真正的愛,而不是那種表面抓取的愛,那是一種欲望。我要跟你在一起,我就是要跟你在一起,我無論如何都要跟你在一起,我可以拋棄一切都要跟你在一起,都不等於是愛。我可以什麼都不要,我只要你一個人,但是要到你這一個人後,我又什麼都要。所以那個都是假的啦,那個愛都是假的。只有一種愛:慈愛、無所求的愛,真的是這樣子。其他的都是障眼法,諸相非相,一個人說:「我愛你」,你都聽到:「我不愛你」,才叫做耳根知量,你不要為了他那一句:「我愛你,我什麼都可以拋棄」,你就很感動。 有一句話不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個自由太重要了,要先得到自由,才能談真正的愛情。你一個不自由的人,是沒有辦法談愛情的。所謂自由就是說他很成熟,他已經一切可以捨了,很多人都不懂,你可以捨還能愛我嗎?很多人不懂,很多人都以為愛是一種抓取,他不懂:真正的愛是解脫者的愛!真正的愛是自由的愛!真正的自由! 問:剛剛那一句話是法國大革命時說的,他們是為了國家。 答:對!但是我們現在講的自由可以是外在的自由、可以是內在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要從自己內心的那種貪瞋痴解放出來,解脫出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才真正是: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問:老師剛剛所說,學生都可以體會,要有空間和自由,還有無所求的愛。我會這樣想,可是先生不會這樣想,或者女兒會這樣想,可是媽媽不會這樣想,所以在人際關係的應對上,對沒有學佛的人如何去處理? 答:我想先從世間法來講就是將心比心,然後提醒他問自己:「你真的愛對方嗎」?你真的愛對方嗎?因為我們人都有善良的一面,等於是我們去換取他善良的那一面,你愛對方嗎?他很難回答他不愛的,他如果回答愛的話,我們就來談談愛是什麼? 『你愛對方嗎?』讓這個問題成為我們內心的問題,讓這個問題成為他內心的問題,先要讓這個問題存在,「你真的愛對方嗎?」這個就是讓他停下來的時候,這一句話可以讓他停下來。事實上這裡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很多夫妻結婚二十年了,還在問說:『你愛我嗎』?那我現在不是要問人家,我也是要問自己:「我愛他嗎」?我真的愛他嗎?這是值得自己問自己的問題。這最簡單,自己問自己:「我真的愛我女兒嗎」?就夠了!就這樣一直問,他就會醒過來!不容易啦!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我真的愛我女兒嗎? 問 : 老師說過:「愛的源頭就是愛的盡頭」,是不是也是在說:有時候這個問題沒有辦法回答 ? 答 : 對啊!我說:「愛的源頭就是愛的盡頭」,就是說你世間的愛,過去的那種愛一定要結束,你現在的愛才會生出來。不要一直抓住自己過去已經做的東西。你不要以為你過去做了多少,你不要以為你對你的女兒多好,那個都已經過去了,所有的好都已經過去了。也不要遺憾說我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愛他了,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愛他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對愛的體認變了。 問 : 那就是還是要回到未生了! 答 : 對!還是要回到無所求。愛就是無所求啦!很多人根本聽不懂這句話,也不願意聽進去這一句話。愛就是無所求!只要有所求,就不叫做愛,那叫做交換,那跟你做生意是沒有兩樣的。你今天照顧你的女兒,有所求的話,跟你做生意是一模一樣的。你今天問你女兒:「你愛我嗎」?你問你自己:「你愛你女兒嗎」? 你無所求嗎 ? 你的女兒對你無所求嗎 ?不是無所求的啦!你問你十歲的女兒,他怎麼可能對你無所求。不可能啦! 他不懂的。 問 : 假如媽媽沒有辦法有這種省思的話,做為他的女兒,如果以法的角度來做的話,要怎麼來做 ? 因為這是每天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一天24小時都會面對的事。 答 : 就是要有捨心。像我們今天講的就是『捨心』嘛!『捨心』就是聽到就是沒聽到,看到就是沒看到。這不是不在乎,而是說聽到就聽到它的背景,聽到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恐懼。然後不會覺得他是在對你說話,他是在對他的恐懼說話。他是在對天下的女兒說話。他不是你的母親,他是世間的母親,他代表很多的母親,他不是只有你的母親。 要超然、要超脫這個母女相。他只是跟自己有緣的眾生,他一切的表達都不是針對你。因為他不是一涸解脫者,他說的話都是不由自主的。他說的話不是對你說的,是對他記憶中的人說的。他以為他認識你,他不知道過去的你已經死了。 從修行的角度是:每一個人都已經死了。每一個人都是新生的,只是有些人不願意放棄。他覺得他以前對你很好,你怎麼可以就這樣死了,你死了你怎麼回報我,你沒有辦法回報我。所以我要你活著,我要你活著的目的是要你回報我。他忘記了你已經死了,他不知道你已經死了。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已經死了。我們知道對方記錯人了,但是我們還是願意善待對方,然後就不會「對人不對事」,你不會再做那一種人我對待的解釋說:啊!我的媽媽怎麼這樣子!不會有「我的媽媽怎麼這樣子」,他就是這樣子,你不會想要改變他。 不要想改變媽媽,不要!因為他不是你的媽媽,他是世間的媽媽。就是說:他所扮演的角色,事實上不是「你的」,事實上是世間的一種母親的相,他著了一個相,是世間的一個兒女相、母女相。他是困在這個母女相裏面,他不是故意要找你的麻煩,他是困在自己的觀念裏面。我們不要受到他的言語的誘引,不要給他刺激、不要給他影響,不要對號入座。自己要內心非常的寂靜,面對一個身心上不是很平衡的人,就這樣子看待。不要把他當成我的母親,然後抱怨怎麼這樣子! 你如果有一個「我的母親」的話,你也是跟著對方著相。一定要有一個人先走出來,所以不要幫助這個母親,要幫助有能力走出來的人。你不能幫助扶不起的阿斗啦!阿斗就是阿斗,扶不起來的。你要扶就扶一個能走得出來的人。有一個先走出來,有一個絕待就夠了。兩個人裏面只要有一個絕待,就走出來了。絕待不需要等待對方的改變,絕待就是自己變,就變了!整個世間就變了。 所以,聽一個人說話,不要從他的話裏面去判斷事情,他說的話無論怎麼說,都是辭不達意。無論怎麼說,都是在表達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恐懼,表達他對無常、苦、無我的接受度,只是這樣子而已。所以我們聽人家說話,就要聽到他整個說話的背景。不然的話,我們會受騙,會因為這個受騙而受苦。 阿含經是講:諸識法如幻,它這個比喻是說:所有的現象都是魔術,都是前景,然後它都有一個背景叫做機關,你要看到魔術的機關,你沒有看到機關的話,你一直迷惑於魔術的表演,你就等於迷惑於魔術的表演。事實上,每一句話都是魔術、每一句話都是障眼法、每一句話都是諸相非相。所有的文字都只是指月之指,所有的表達都只是在指月,連母親的話都是在指月啊 ! 你不要一直看著指頭,要看到月亮啊!你看到指頭就沒看到月亮,媽媽的話也只是指頭,你不需要去判斷。 『捨心』就是六根知量。然後放鬆柔軟,然後體會收縮膨脹、體會諸相非相、體會那個放鬆收縮膨脹裏面的「非我、非我所」。體會諸相非相,體會前景跟背景、然後體會無相。『無相』就是說:每一個人都不必成為彼此貪、瞋、痴的對象。所以今天我們會成為對方貪、瞋、痴的對象,是因為你要你才是,你不要你就不是。比如說,有人在批評你,你都不覺得他在批評你,因為他批評的那個人,根本不是你。你會相應是因為你覺得他講的有講到一部份,只是不完全,你不服氣的就是那個不完全。 如果他講的那個人根本不是你,他在講一件事情跟你毫無關係,然後你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誤解我」!問題是他根本不是誤解你,他在講另外一個人,他只是講一個名字,跟你一樣的人,形象跟你一樣的人,如此而已。那當然不是你。所以為什麼一個人有可能說:他在聽到一個人批評的時候,他完全不動心,因為他完那全不覺得他在講他。就是說:你批評我,我根本不會覺得你在批評我,我覺得你是在批評你記憶和想像裡面的那個人,那個人絕對不是我!所以我不會動心的,一點都不會動的。所以同樣的道理,這個母親在講他的女兒如何如何,如果女兒覺得他是在講他的話,他會動的;如果女兒覺得他根本不是在講他,他不會動心的。 有些人老化到一個程度,他是真的有可能看到女兒,不知道他是他的女兒。他不知道。有些老人痴呆症,真的很嚴重,他可以把女兒當成他的媽媽,有這種事!他跟女兒講話好像是在跟自己的媽媽講話一樣,把自己的女兒當成自己的媽媽,甚至把自己的女兒當成媽媽的姊姊跟妹妹,都有發生過啊!所以你要在乎什麼 ? 他如果真的老化、退化到一定的程度,他記憶裏面事實上是在做夢,他是在夢境裏面說話,他分不清楚的。像這種事不必太認真,他說什麼,不用太認真。 有時候跟老人家說話,就像在跟小孩子說話這樣就可以了。小孩子要什麼就轉移注意力,不斷轉移注意力,就這樣就好了。因為小孩子都看前景,他不懂背景,我們前景就一直換,就這樣就好了,不用那麼認真。小孩子要買一個東西,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就一直轉移注意力。跟那個腦筋已經短路的老人也是這樣子,轉移注意力就好了。他剛剛講那一句話,不要反應,沒有聽到,流過去就好了。 媽媽如果要求很多,如果是我,我的做法很簡單,問媽媽:「媽媽,你快樂嗎」? 「媽媽,你開心嗎」? 媽媽就說:「你不這樣做,我怎麼會開心」。 我說:媽媽,那你的兒子不開心,你也會開心嗎 ? 就這樣子問哪 !你可以撒嬌啊!很多人都以為老師很兇,事實上老師是天下第一會撒嬌的人。你要很柔軟吶 ! 這個都是有「步數」的。你不必這麼硬,你不要對他的話那麼認真。你就一直不斷的關心。他如果今天在抱怨一大堆,你就由衷地問媽媽你吃飯了嗎 ? 就這樣就好了啊!當然你不要在他說很多話的時候,你問他:你口渴嗎 ? 要聰明一點,你知道他講太多話,你就不要問他口渴。你不要說:媽媽:我給你倒杯茶。他會很生氣,把你的杯子一甩開,潑了滿地。沒有關係,如果是這樣,也沒有關係。媽媽你開心嗎? 媽媽你要我怎麼做,你才會開心?你要我怎麼做,我都願意!你就先跟他這樣說。那你就這樣做!媽媽!我這樣做了以後,我會非常難過,你會開心嗎 ? 就這樣子問他。媽媽說:要忍耐啊! 我也忍耐過了,我試過了啊! 問:假如媽媽要你嫁這個人呢? 答 : 媽媽,我嫁這個人以後,你一定會後悔的。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你後侮。 問 :你又還沒嫁,你怎麼知道? 答 : 我知道啦!媽媽你沒有跟這個人相處過。話,就慢慢講,聲調要拉得很低呀。要拉低,比這個更低。而且講「媽媽」的時候,口音要拉長、然後再拉低:『媽媽!不是這樣啦』。跟我們的長輩和我們的晚輩說話的時候,要會演戲、要入戲,要遊戲三摩地。因為對最親近的人不得不如此,對以外的人不要這樣子。只有最親近、最黏著的人,你就必須這樣子。你就要這樣子,不然他抓得太重了,他沒辦法放。你就一直不停的去關心他。一定管用的,你放心!一定管用的。 問 : 老師以前有建議過說,如果你罵我會讓你開心的話,我願意讓你罵。 答 : 對!你說:謝謝你,我現在做筆記。你開始罵,我一定要把你的話記下來。因為你這個罵太重要了!我要記下來!就這樣子。拿筆來,你不要拿錄音機他搞不好會生氣。你不要錄口音,那個也是醜陋的相啊!字比較沒關係。你不要在他罵你時,你就拿一個鏡子給他照。這樣很過份。男女朋友還可以這樣子:不要生氣嘛!你這樣子不好看啦!這個還可以。 但是你同事、朋友之間不能這樣子啦。只能很虛心的做筆記。這都是金玉良言!你就是這麼重視我這個朋友,你才會罵得這麼痛心。我真的很感謝你這麼用心用力,就這樣開始記錄。你要真的很虛心,說你這個罵很重要,我記下來回去還可以再複習一下,你不能要別人再講幾次,是你要複習,不是別人要複習。反正,我們一切的作意都是為了對方好,他罵我們,就是剛剛講的:就是真的是願意幫助對方開心。 問 : 老師剛剛講的,我是覺得很感動,稍微能體會不要被這種母女、夫妻、子女的關係限囿住。可是,我希望老師再多開示一點,我們常常在面臨這種種境界很困難的是:如果我們跟這個人比較深的緣分,他是你的親屬,你對他會有一種愛或慈悲心。就比如說 這位媽媽要的,就是女兒天天陪著他嘛。說實在的,也不是說做不到的事情,只是每天每天這樣子,就過量到會妨礙他自己的夫妻關係、家庭生活、或是他自己一些想要做的意願。 但是,你知道你給他時間,滿了他的願後,至少會暫時解了他的痛苦。這種事情在我的生活裏面,是經常發生的,老師事實上剛才講得很清楚,都是一些貪瞋痴的展現,並不能真正紓解我們的痛苦,但至少感覺上多少可以填補一下虛空。在生活上我常常覺得很困難,想請老師再多講一些,我們要怎麼樣自處。因為想要改變或影響對方實在是很難很難。 答 : 所以就是要先讓自己覺醒過來!讓自己能夠很從容的面對一切的境界,然後在一切的境界裏面,去體會呼吸、體會收縮膨脹、體會每一個境界裏面都可以有活菩薩、體會每一個境界都可以打開心量、體會每一個境界都可以看到世間的無常。就是不要把對方當成對方,對方只是世間苦海微波啦,他只是一個微波啦!不要把對方當成一個人我對待的「人」,他只是一個境界,對方只是一個境界。我們只是認真去面對一個境界,然後這個境界可以打開我們的心,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世間的無常苦迫,要感謝他的存在,讓我更深一層的看到世間的無常苦迫,讓我更看到世間的不可抓取,不然的話,我們還有很多的抓取。 還是要正面的看待一切的逆緣,不可意的緣。逆緣都要正面的對待,因為你如果不正面的對待,就是苦上加苦。已經苦了,那個境界已經苦了,你幹嘛要再苦上加苦呢?不必! 就把這個苦當成一個原點,把這個境界當成一個起點。不能夠再壞了,他就只能前進。只能更好、只能正面的對待。同樣都要照顧,如果說一定非照顧不可,那就開開心心的照顧。而且,正知正念的照顧。把每一個動作都當做修行在照顧。 什麼事都可以修行,今天世間法上就是分優先順序:輕、重、緩、急,看哪一個重要?今天有一個更重要的事,你就會去照顧那個人了。比如說,今天先生生重病、婆婆生重病、兒子生重病,同樣三種人同樣重的病,你照顧誰 ? 我想很多人選擇兒子。因為你覺得他比較有希望。我前天才跟我十歲的女兒說:你比較重要還是我比較重要? 他說他比較重要,因為他有未來。 你看!很過份的啦!很現實的啦!沒有辦法,就這麼現實,他真的就這樣回答你。他說:我有未來,你已經沒有很多未來了。所以,世間就是這樣子,眾生就是這樣子,你沒有辦法要求他懂什麼的。 世間法就是有優先順序,但是今天不管面對什麼,都要把他當作修行,都要絕待。你不能因為對方怎麼對待你,你就不怎麼對待了。你還是一樣的,都是在打開自己的心量。你只有這個選擇,不然,你只是在關起心屝或lock in your mind,你只是把自己的心靈鎖住,沒有好處的,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你只有自己走出來,其他都是假的。女兒他也要自己走出來,不然也都是假的。 一切的依賴都是一種悲哀啊!就是這樣子!都是悲哀。一個生命活到要這麼樣的依賴別人,你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尊嚴的事情。老實講這是個沒有尊嚴的事情。美國一個非常有名的猶太裔心理學家叫貝托翰,佛洛依德的學生。他活到了8o幾歲,太太死了不久,他開始生病,需要人家全天候照顧的時候,他不願意啊!他是美國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醫生。他選擇自殺,他就套一個塑膠袋讓自己死。沒有什麼,就是這樣子。因為當你的生命需要很嚴重的依賴別人的時候,你自己覺得是沒有尊嚴的,他已經是一個沒有尊嚴的生命了。所以真的是我們自己要準備啦。 他覺得你要依賴就是一個很大的苦迫,因為子女真的不可靠。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生活,一切都是要靠自覺。當然也跟個人的一些業報有關係。今天那個演美國電影「超人」的是因為他還有很多的財富,像另外一個英國天才數學家、宇宙學家史帝芬.霍金,他又是另一個例子,他的太太照顧他2o幾年,到最後因為他不願意信仰他太太信仰的東西,他太太不願意再照顧他。因為他太太是完全靠信仰上帝的力量來照顧他。到最後他說沒有上帝,他太太就很失望而離開他。 結果最後照顧他三年的護士又嫁給他了,那是因為他的福報不錯、業報不錯,所以你有一些條件。不然的話,假設你今天是一個很平庸的人,又得到這種疾病的話,你是很悽慘的。所以這都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定如何。像史帝芬.霍金他有人照顧,他還是可以很有尊嚴的活著。他得到全世界的尊敬,他在學術界是相當有成就的人、相當有才華的,更重要的是他還在工作。那又另外一回事。 如果今天這個超人電影名星,他還可以到處去呼籲、甚至還可以做各種環保運動,我想他還是有他生命的價值,這個決定了尊嚴。假設說就像我講的那個很老的心理學家來說,他過去很有成就,出版了非常多的著作,在心理治療方面他是相當有權威的一個人。他到了那個年紀,他覺得學生也不太理他了,太太也剛死了,他覺得自己的飲食、大小便都要依賴人,他覺得生命己經沒有意思了,生命的價值已經夠了,有點類似像阿羅漢(他當然不是阿羅漢)講的:「所作已辦。」我已經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我人生的責任和其他都已經完成了,我可以走了。我幹嘛要在這裏活受罪呢!我不要啊!那也不妨。 我們不要去判斷人家說:你為什麼沒有勇氣面對病苦,沒有勇氣面對老了苦。不需要!我覺得我們可以很開放的,面對每一個人面對病苦、老苦的方式。我覺得不妨讓人家有選擇。就像過去日本人戰敗就切腹,你說 : 啊!何必切腹呢?生命還可以貢獻國家啊! 我想,這些都不需要說什麼的。我想每一個人面對生死就是一種莊嚴。他怎麼樣死都很好,都是一種莊嚴。只要不是被強迫的,我覺得可能都不是壞事。 問 : 所以就是說,你去做的時候那個心也是非常慈悲,才能說是愛人如己。 答:用見法的心去做。 問 :不做的時候你也是很慈悲,因為你沒有辦法愛自己,怎麼去愛別人。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是不是還是有壓力。雖然他回到自己的內心一切都是慈悲,為了少苦、離苦,可是外面的人還是會說這個人很冷酷。那面對這樣子的話,怎麼說呢? 答 :就是要超出世間的價值啊!超出世間的善惡觀念。因為你自己很清楚你的心裏面有沒有愛,這個愛不是有對象的。我今天不愛你,不表示我不愛別人。比如說,男女在談戀愛,對方說我不愛你了,你就說你好自私啊!不能這樣講的。他不愛你不代表他自私!我今天就是不愛我女兒,也不代表我自私啊。我所謂不愛的意思就是說: 我不照顧你了,你自己照顧你自己吧!都不代表你不愛這個女兒。都不代表你不愛這個世間。 所以,不能夠用對方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別人批評說:你怎麼可以對待你的配偶如何如何,那是他的角度。如果你的世間思惟還有這個東西,你當然會受到干擾;如果你的思惟已經超脫了,你根本不會受到這個干擾的。不會的!因為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事情。 問 : 如果說某位同修或某個人,把自己整個交出來,自己感覺內心很震撼的時候,這個是不是也落入人相了。 答 : 你是學習的話,就沒有「我」了,是一種人我比較的話就是有『我』了,就是人我相。 問 : 假如是看齊的話,那就是沒有別人,就沒有落入人相了。 答 : 對!見賢思齊就沒有「人我相」。 問 : 假如另外一個反過來說,老師說某某人不如法的時候,也想到自己的話,是不是也是人我相。 答 : 你如果是反省、慚愧的話,也沒有關係啊。如果是自責的話,就是「人我相」,很不一樣的。慚愧的話沒有收縮膨脹不良,慚愧的話是很放鬆的把『我』交出去,就是讓這個「我相」衝破粉碎,願意讓這個我相通透,他沒有抓取,就讓它來。覺得這所有的觸境都是一種推拿,都是可以打開的。所以整個都是很正向的迎上去。 問:所以無所求就不會自責了。 答:對!就是不斷的走在法上,不斷的回來法,不斷的把法用上去。無條件的、無所求的、無對象的。不願意做彼此貪瞋痴的對象,一開始就是這樣子的對待。一開始就作意不願意做彼此貪瞋痴的對象,因為你做對方貪瞋痴的對象,你就不是對他好,你只是幫助他造業。因為貪瞋痴就是造業,貪瞋痴就不是對人家好,所以你對人家好,有時候只是滿足對方的欲望,滿足對方的貪瞋痴,那你只是在成就他的造業。 問:老師!有時候媽媽那個時代古老的說法是說,例如:不是冤家不聚頭,他今天這樣對你,就好像你是在還債。 答:過去的債都已經成就了,都已經成熟了。 問 : 那你怎麼知道你已經還完了呢 ? 答 : 已經還完了,你已經嫁給他就已經還完了。沒有說還要繼續還,已經發生了,就已經還完了。就業力來講,已經發生的就已經成熟了。從現在開始你要怎麼對待,那都是你自己有沒有走在法上的問題。那只要發生,不是你要發生,都是業力。它就自己發生的,你防也防不了的。沒有說,你認識到這個業力你就一定要繼續去還,那個不是!那個是你自己的造業,是你自己要相續的。 問 : 這個也是戒禁取是不是?就是說你這輩子沒有還完,下輩子還要來還,你也不知道到底還完沒有 ? 答 : 對!是戒禁取。過去的我已經死了,已經還完了。 問 : 就是說我不願意再去做你的對象,走在法上就出來了。 答 : 對。你嫁給一個互相欠債的人,那個業已經成熟了。你離婚不代表下輩子還要再嫁給他,絕對沒有這回事。那又是另外一個氣魄,另外一個選擇。跟那個都無關!你嫁給他已經夠受了,那個苦已經受夠了,不是說還要繼續下去才叫做欠債還債。不是這樣子,一點都不是。那個可以是又在造業,又在造更多的業,又再續前緣,你又再接續下輩子,是這個意思。 因為你還在黏著那個東西。所有的已經發生的都已經成熟了,都已經到此為止了。你所有的繼續都是你再續的,所有的繼續都是我們再續的。一切都已經成熟了、一切都已經發生、一切都已經死了。說:我已經死了!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只有絕待,不要再成為彼此貪瞋痴的對象。你要我成為你發洩的對象,然後解釋這個東西叫做還債。不!這個不是還債。 以前已經發生了,你也沒辦法改變的就叫「相欠債」,那個已經發生了嘛!已經發生你也不能怎麼樣,已經發生就已經過去了!續不續由你啦,到此為止。從現在開始就是絕待,不要再成為彼此貪瞋痴的對象。說: 對不起,我不想再成為你貪瞋痴的對象。當然不是嘴巴這樣跟他講,內心裏面要很清楚的作意。因為我們有時候這樣講他會生氣。 問 : 老師在新年新希望的開示裏面提到說:要同修們發願佈達在2001年斷身見、証初果、得法眼淨。請老師開示基本上的一些大方向是些什麼? 答 : 大死大生。敢讓自己死,敢讓自己的過去死,敢說: 我已經死了,讓我們重新對待吧! 真的願意歸零,真的願意重新開始認識,真的願意承認彼此都不認識,真的願意從現在起,我們誰也不欠誰。不要用我過去怎麼對待你,那好麻煩哪!不要用:「我們已經結婚這麼多年,你還這樣子對我」。 沒有,我們還沒開始結婚,我們還沒結婚,我們新婚第一天,如何對待?如果新婚第一天還是有成見的話,我們還沒結婚,我們再回到結婚之前,要有這個氣魄。可以氧化可以還原,時光可以倒流。 重新對待,就是不斷的重新對待,不斷的回到原點,不斷的回到這只是我們剛開始要起跑的點而已。不要把它當成我們已經走了好多的路、好遠的路,還沒開始走,人生的路還沒開始走,我們都還在娘胎裏面啊!我們都在佛陀的娘胎裏面,我們要一起來孕育彌勒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