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初果的修持綱領 「親近善知識」可以是三寶隨念、上師隨念、或是將已聞思的法語當成護身符(座右銘/錦囊妙計);隨時隨地與三寶一起呼吸。 「聞思正法」指的是在每個觸境做到「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總稱「六根知量」。這個「知量」的「量」是「現量」(現前直接的經驗) ,不是「比量」(思維的比較計量) 。「知量」的「知」是「善尋」(善於尋到著力點)、是「捨心作意」(平等對待可意不可意與順逆得失) 。也可以是對法語反覆聞思,重新把「已生的境」倒帶叫出來聞思。因為未來常是過去的重覆,把「已生」當成「未生」,會有警戒、怵惕的作用。真正的聞思是現前境界的聞思---聞是知量(不捕風捉影),思是轉念(欲貪轉成慈心,瞋恚轉成悲心,受挫轉成轉進,吃虧轉成學習,黏著轉成慚愧,樂受轉成感恩,苦受轉成發現「自己心量不足」……)。「聞」是「善尋」---不做不知量的反應,有事當無事(只有寂靜能轉不寂靜),無事當有事(念茲在茲,不放逸) ;「思」是「善伺」---順起來不喜貪,逆起來不憂懼,隨時隨地歸零(重新開始) ,視一切「境」為世間的結束,歸零的「心」才是世間的開始,一直在觸境中練習「見境即見心」,直到得心應手就是「善伺」。最直截了當、直接有力的「思」就是四無量心---無條件的真愛。「聞」好比念佛人的「都攝六根」;「思」好比念佛人的「淨念相繼」。 「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是棄捨世間思惟(世間價值取向),棄捨人我對待,棄捨生死兩邊(不抓聚、散、起、落、可意、不可意),完全接受現前五蘊的滯礙不流動,願意對現前世間反覆練習無常想、世間不可樂想,一切所有「非我非我所」想,讓境界自然流動(可練習界作意),入一切「境界」起落縮膨之流;入流的特質是心地柔軟,遇越不柔軟的觸境,心越柔軟。 「法次法向」不斷發願(發菩提心)住在遠離界、住在離欲界、住在滅界、住在漏盡解脫界(諸佛的常寂光淨土),不斷遠離世間思惟、遠離世間苦樂得失的兩邊,以慚愧心激發歸零的清淨心、精進心,隨時隨地將世間的苦難或「所愛」的輪轉放在心上,看到自己對世間或「所愛」的苦難,只有少分或微不足道的助益,心生慚愧,不起驕慢,此即住在遠離界。「住在離欲界」指的是看穿欲望的不切實際、不導向離苦,欲望的光環自動褪色、失去原先的引力。「住在滅界」指的是住在「歸零」(過去通通死去,一切對待不再)就是「歸一」(不顧一切,一心依止三寶) ,起點(生、聚、得)就是終點(死、散、失)的「一心」---無得無失、不增不減、「無量心大而無外、慚愧心小而無內」。「住在漏盡解脫界」指的是進退自在、動靜一如的「那伽常在定」。 「正知正念」正念以正知為葯引,正知是出離心、四無量心的尋思,此中有極強的「緣苦生信」與「同体大悲」。先做到尋思轉念,可以化解不必要的對立性抗拒與僵硬用力,可以減少身念住的困難度。一切的問題都得回到「欲神足」與「信根」,否則儘管「知道」要做如實觀,卻偏偏卯上人類逃避自我(不願面對內心深處)與自欺(不願知道真相) 的特性,硬碰硬,到頭來「知道要做如實觀」是一回事,自欺是另一回事。「慚愧心不足」一定會自欺。身念住不保證生出足夠的慚愧心;年久月深,身念住的修持動力會褪失,「如實觀」的修持動力也會褪失。沒有正知,正念一定事倍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