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禪第一天~只有小精靈:心息相依 夏禪第二天~呼吸根 夏禪第三天~真正的休息 夏禪第五天~微 笑 夏禪第六天~認識本心~鍛鍊五禪支 夏禪第七天~「單純」跟「主動」 夏禪第八天~吸拉呼推 夏禪第九天~平等心、零判斷 夏禪第十天~摩尼寶珠 夏禪圓滿日~佛隨念~開示與問答
2007年夏禪第一天。 今年的禪修,別開生面的虛空連線,我們有九十三位同修,包括學員長一三、一護,有六十三位帶手提電腦,好特別喲! 來禪修要大死大生來學習取捨,來學習「簡單」,懂得取、捨,才能夠簡單。 我們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不接受過去的自己,不接受過去的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我們今天來禪修幾個小時了?第一個小時,能接受嗎?能夠接受周遭的環境嗎?能夠接受第一天整個課程的安排嗎?能夠接受自己的毛毛躁躁內心的不寂靜嗎?能夠接受自己的胡思亂想嗎?不接受就是不捨,接受就是捨。 對於未來幾天有沒有很多的要呢?這是要承接的。對過去要接受,對未來要承接,只要承接得不對,就會跑出很多負面的念頭 -- 排斥、抗拒、拉扯。 對未來要怎麼承接呢?要很謙虛、很正向、很主動的給,給什麼?給出最寂靜的心。來禪修學什麼?學習簡單。怎麼樣能夠簡單?要取捨。怎麼樣才能夠讓心做到簡單?心要很安靜,要用最寂靜的心來學習「簡單」,簡單的意思不是否認複雜,簡單的意思是:任何再複雜的事情都看到簡單。 心如果靜不下來,再簡單的事也變得好複雜;心如果能夠安靜,再複雜的事也能夠變得簡單。怎麼能夠簡單呢?就是要對剛剛發生的事情、姿勢、呼吸、起心動念,能夠完完全全的接受,完完全全的接受就能夠完完全全的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要接受,這個接受叫做「膨脹」,它是一種無量外推含容的膨脹感,一種對自己、對境界的接受,接受了就是膨脹,不接受就是「不完全膨脹」。 不只是要放下,還要趕快地「拿起來」,對還沒有發生的呼吸、姿勢、念頭,趕快謙虛、取正向;趕快迴向正向的能量、趕快給。不給的話,不好的東西就會進來,給的話我們就會跟世間所有的正向力量連線。不能夠給、不願意謙虛,所有負向的念頭就會悄悄地流進來。 第一個要放下什麼?放下時間。有課程表怎麼可能放下時間?我們說的時間就是一個對照空間,知道幾點要做什麼,這個時間應該在齋堂呢,還是在禪堂、在寮房?它只是一個空間的對照,不是要我們趕時間、不是要期待時間、不是要害怕時間,時間只是空間的對照,是一個對位的觀念,不要去想時間:喔,今天坐多久了?十分鐘,怎麼那麼長啊!不要去想這個長啊短的,這樣想的話,就是不接受過去的自己。 第二個就是要放下內心的對話,什麼是內心的對話?判斷,ㄡ!剛剛怎麼有一位同修一直打嗝呢、怎麼有同修弄出很大的聲音?不要判斷,因為不知道,很多事,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不知道!那這樣會不會變笨呢?不會的,學簡單,就是先讓自己笨一點,笨一點並不是真的笨,是因為我們把注意力用在出入息而已,只用在一個地方,注意力不要放在五根,尤其不要放在意根想東想西,意根判斷就會有很多內心對話。 五根不要攀緣,五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觸,儘量讓它休息,整個注意力才能夠放在呼吸,小精靈全身的感官就是一個呼吸,它只有呼吸這個感官,整個身體、整個心,鬆透、不用力,用整個身心,不用力的來呼吸,不管是站、坐、走路、躺下,都只有一個感官,整個身體都只有呼吸。五根的作用讓它減少到能夠維持,不跟其他人有磨擦、不去撞牆壁、不要跌倒、上下階梯的時候小心;意根減少判斷,不要有對話,對事情有不同意或不可意的都要放下,不要去判斷。 相信執事人員都已經做了最好的安排,儘量地不要判斷,不是說都不可以提意見,不是不歡迎提意見,是怕你提了意見,增加自己很多的判斷和對話,划不來的!當然,你真的非常慈悲,願意犧牲自己的注意力,OK,但只要提意見,內心一定會有對話與判斷的,菩薩行留給執事人員。來禪修,對話與判斷不能太多,太多的話,就高難度了。 第三個就是要放鬆:呼吸要放鬆,吸氣,可以注意長短粗細;呼氣,完全地放鬆,完全不要管它的長短,完完全全的放。吸氣可以稍為注意長短,在呼氣上就只管一直放鬆、一直放鬆,放鬆到看到呼吸停止了、身體消失了,身體變成光,然後,呼吸又跟光,溶合在一起。 來禪修就是學會,放下時間、放下內心的對話、放下五根的使用,將所有的注意力都儘量地放在呼吸,用整個身體、整個心,很鬆,鬆透的身心,完全不用力地走路、站著、坐著、躺下,都是呼吸。耳根儘量地不用力、眼根不用力,都處在最放鬆的休息狀態。 天氣熱、空氣悶、蚊蟻咬…所有的境界,都可以練習「身苦心不苦」,不受「第二箭」。苦,天氣不夠舒適、氣溫偏高、風不夠流動、小黑蠓太多…都可能是造成身苦的原因。如何能夠完全地接受。 「身苦」都屬於「已經發生的」,都屬於過去,不必去想等一下還會有很多身苦。要接受的是,已經發生的身苦,只要起一個念:「等一下還會有很多的身苦」,對這個還沒有發生、等一下會發生的身苦,起了很多的判斷,就不是好的「取」、不是正向的取;是回向不寂靜的取,不是謙虛的取。 用謙虛、寂靜回向、正向的取,來鍛鍊與身苦的共處,心毫無抗拒、沒有拉扯--「身苦,心不受苦」,叫做「不受第二箭」。 整個禪修就是來學習接受已經發生的自己,剛剛不好的姿勢、不如法的起心動念、不好的呼吸…通通接受、放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正向寂靜、更精進、更慚愧的心,接受自己面對未來,願意從現在開始、從當下開始,注意自己的姿勢、注意自己每一口的呼吸,學習對環境、對自己完全沒有對立的接受。用呼吸、用寂靜的心接受已經發生的;用謙虛、正向的心、寂靜的心,看到複雜裡面其實也是很簡單的心,然後實實在在地活在當下,來面對未來,讓當下變成無量的空間,很自在、很光明! 晚上的開示就到這裡,接下來的靜坐,請大家用最省力、最不用力的、最好又最美麗的身姿,來練習呼吸,練習接受自己,練習沒有預設立場地來面對。接下來的晚上,還有九天。學習簡單,學習讓生命變得很簡單,讓六根變成只有呼吸,等我們成就了六根只有呼吸,就很容易看到收縮膨脹,就很容易看到完全接受過去,叫做「完全膨脹」;完全接受未來叫做「完全收縮」。對過去的完全接受,對未來的完全正向,就會變成一個無量空的現在。禪修就是來學習每一個現在都很簡單、都很單純。 禪修十天我們一起來鍛鍊呼吸的小精靈,在每一個行住坐臥,不管是禪堂、齋堂、寮房,我們都來練習身苦心不苦,無對無礙地接受環境,接受自己,接受同修,在接受裡面找到最正向的、最簡單的自在。
2007年夏禪第二天。 昨天講到讓五根休眠,甚至連第六根也儘量讓他休眠,心完全放在「呼吸根」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這樣練習。 藥石的時候,是不是注意力也都在呼吸上呢?這個時候,要注意嗅覺、味覺、觸覺,讓整個身體來吃,用整個身體來感覺,不是只有用呼吸而已。吃東西時還是要有味覺、嗅覺、觸覺,但不需要有太多的意根判斷,有意根判斷就容易對吃的東西有很多好惡成見出現。 藥石,大寮已做了最周延的準備,不用擔心吃了會怎樣,即使會怎樣也是一個過程,所以,儘可能很放鬆地把注意力放在味覺、嗅覺還有觸覺上,「視覺」跟「聽覺」就儘量地休眠,不必太注意去聽別人吃東西的聲音,只管自己的動作要輕柔一點,眼根也不要去看別人怎麼吃。 基本上,眼根作用就是不要去侵犯到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安全範圍,走路不要跌倒,舀菜的時候不要把菜舀掉了。基本上,視覺、聽覺功能只維持夠用就好了。在嗅覺、味覺、觸覺上,儘量很放鬆地、充分地去體會,這樣子的藥石會讓我們的精神更好。 茶有茶道,吃飯有吃飯之道,如何讓修行的精神融入喝茶、融入藥石,這是禪修很重要的課程,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急啊!千萬不要趕著吃完去休息,一定要讓藥石變成一件很神聖的事。不但是「吃飯皇帝大」(台語),而且是用修行的心、正知正念的心、完全品嚐的心,來體會藥石的功德。不是只有禪堂是禪堂,要把齋堂也變成禪堂,寮房也是禪堂,每個地方都是禪堂,我們的身體更是我們的聖殿廟堂,要尊重、尊敬我們的身體,也禮敬我們的藥石,尊敬齋堂,尊敬供我們休息的寮房。把每個地方都當成禪堂,把齋堂、寮房甚至洗澡的浴室也當成禪堂,用恭敬心、正知正念的心,把一切都看成神聖,一舉一動都是禪修、都是來成就的、都是神聖的。 執事者在空檔拖擦地板的時候,也是把執事的工作當成一種修行、當成禪修,不是說替大眾服務就是替大眾服務。同樣的,法工在工作的時候,也是把自己的工作當成禪修,不是只有服務學員而已。每個學員在用完餐,洗碗筷的時候、在休息的時候、洗衣服的時候,不要把洗衣服當成洗衣服、洗碗筷當成洗碗筷,每一個洗碗筷、洗衣服的動作都是禪修啊! 有同修問到:如何對治昏沈?我這一天以來好昏沈啊!怎麼辦? 你要會欣賞昏沈,相信虛空中永遠有一對最深情、最溫柔的眼神,看著你的用心,看著你的昏沈,你也用最由衷、最深情、最溫柔的眼神,很用心地看著自己的昏沈。 《佛陀的深愛》序文中提到,一位熱愛雕刻的古希臘人皮哥梅利恩(Pygmalion),他本來是討厭女色的,因為很細膩很用心,他很成功地雕出一尊至善至美的象牙少女像,用他最美麗的心、最美麗的嚮往,雕塑出他至愛的人。 面對自己的一舉一動、掉悔、昏沈,也是用同樣的態度,很深情、很由衷地去問候:昏沈你怎麼了啊,那邊不愉快啊,不斷地去練習接受身體的難受、燥熱、困擾…很多精神上的毛病,都是來自身體的不安住。「接受身體的不安」是克服身體干擾最重要的關鍵,能做到身苦心不苦,先接受我們的身苦,欣賞我們的身苦,將身體的苦─昏沈,當作是身體在調整的一個過程。接受它但不是放任它昏沈,而是真的欣賞昏沈。好像我們看到有一位同修在打坐的時候,他的身體可以旋轉360度而不會倒下去,就可以欣賞:哇!他怎麼可以這樣子睡,可以360度的轉也不會醒過來,真是值得欣賞!就這樣子用一個很會欣賞的心,但也不是輕浮,以欣賞心、認真的心來面對昏沈,相信苦也是在調、昏沈也是在調。就像盤腿的時候、坐太久的時候,腳踝壓得好痛、很麻、脹、痠…相信所有的痛都是細胞在重生,細胞也是在調,筋骨也是在調。相信盤腿是非常好的姿勢,讓血液集中在最關鍵的器官,有益於更全方位地照顧身心,把姿勢照顧好,把重心照顧好,觀呼吸會容易很多。 每一個吸氣都是在吸收能量、照顧姿勢;每一個呼氣,姿勢會更放鬆,重心會更沈落。 每一個吸氣,能量進來了,有支撐力了,去感受吸氣後的支撐力,叫做「地力」(地的力量);每一個呼氣,都帶來水的力量,水的流動性。每一個吸氣都帶來熱情的能量,帶來「火力」,每一個呼氣帶來交溶滿足的「風力」。 吸氣感受身體能量來了、姿勢提正了,在吸氣的時候儘量地去感覺,身體正了、能量進來了;呼氣的時候去感覺,身體更放鬆了、更穩了、更安住了。呼完氣的時候,去感覺是不是會有停的時候,去感覺停的安穩、自在、舒服、寂靜、滿足,很寂靜、很乾淨的感覺。這樣子練習後,呼完氣會感覺到止息,短短的止息,特別寂靜的空間感。 從身體的右半邊的呼吸開始,然後練習左半邊,然後左右一起; 右半邊,吸氣,感覺身體右半邊的能量;呼氣感覺身體右半邊的放鬆、安住、寂靜。(至少練習三次,然後換到左半邊) 吸氣,感覺身體左半邊的能量;呼氣感覺身體左半邊的放鬆、安住、寂靜。 每一個吸氣都可以感覺到能量進來,吸氣有吸氣的功德,不要讓吸氣只是吸氣,要禮讚吸氣的功德,禮讚它、看著它,吸氣的功德就會比較明顯。呼氣的時候,身體會回到它最安穩的位置,呼氣就是讓身體更自然、不造作、零抗拒。吸氣的時候去感覺能量,呼氣的時候去感覺自然。同樣的左半邊至少練習三次。然後,左右一起感覺; 吸氣,感覺身體左右兩邊的能量,很細很細地去品嚐,感覺身體的能量; 呼氣,感覺身體更自然,沒有造作(至少練習三次) 然後練習身體的前半身: 吸氣,感覺身體前半身的能量進來;呼氣感覺身體前半身的放鬆、自然,對所有的不舒服沒有抗拒。接著練習身體的前後半身(前半身至少練習三次;後半身至少練習三次)。 然後前後身一起感覺。 接著練習,吸氣,感覺下半身的能量;呼氣感覺下半身的自然,下半身包括:腳踝與坐胯的緊、痛、麻,在每一個呼氣的時候,讓它更自然、更放鬆、更沒有抗拒(至少練習三次)。 然後練習上半身,這個時候就不要去管下半身了。吸氣,感覺上半身的能量;呼氣感覺上半身的放鬆、自然、寂靜(至少練習三次)。 然後,上半身、下半身一起感覺,吸氣,感覺整個上下半身的能量;呼氣感覺整個上下半身的放鬆、安住、寂靜。 接著練習整個身體包括右、左、前、後、上、下,吸氣,感覺全身的能量;呼氣感覺身體的空間、整個周遭的空間,感覺他變大。就照這樣的順序:右半身、左半身,左右一起;前半身、後半身,前後一起;下半身、上半身,上下一起;再來全身,這樣子練習之後,呼完氣,會感覺止息的時候,短短的止息會有特別寂靜的空間感。
2007年夏禪第三天。 各位聽到的大磬聲音,是從太平洋的那一邊傳過來的喔,好遠啊!又好近啊! 三天了,有沒有覺得身體的障礙好大啊?有沒有對這個身體有抱怨啊?怎麼這麼容易昏沈呢?對這個身體的障礙有抗拒嗎?有內心的對話嗎?「跟你說嘛!平常不好好練!」有沒有跟自己這樣講? 這些都是負向的判斷,都是不好的內心對話,都叫做對自己的身體有「心結」,不夠相信身體的功德,不相信身體的智慧。其實你的身體是最用心的。是自己的判斷,最不用心、最不主動,最容易受身體的暗示。 我們的身體什麼時候罷工了?很少啦!拉肚子算罷工嗎?不算喔!拉肚子也是在用心整理喔,罷工也是工作ㄋㄟ,絕不是沒事做,是在調整啊!頭痛也是調整,也沒有因為頭痛就停止呼吸了、血液就不流了,心肺功能一定要正常的,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一直都在工作啊,膽、胃、膀胱、大小腸,中醫所講的「三焦」(食道、胃、腸),加起來叫「六腑」(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五臟六腑一直都在工作呀,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啊!你相信嗎?相信身體的智慧嗎?相信身體日以繼夜的工作從未抱怨的,會抱怨的就是「我」這個有心結的人。沒有心結的人,是主動的,不會抱怨的,不被自己的「想」所左右的。 所謂「主動」就是「正向」,不花力氣怨天尤人或抱怨沒路,永遠都取正向,永遠都讓負向的東西過去。所以我們第一天開示:要接受自己、要放要捨,不要排斥過去已經發生的自己,趕快接受、面對,調整好姿勢,正知正念,在每一個呼吸裡面,去練習零抗拒接受境界,利用每一個境界帶來的能量,在每一個吸氣的時候去感受境界帶來的能量、功德;在每一個呼氣的時候去感受放鬆、自在、滿足。 相信身體的智慧,一直去看身體的功德,不要去看身體的障礙。身體會緊就趕快把姿勢調好,不要那麼相信「讓我躺下去就好了」,你躺下去就叫做「昏沈」,但腦部並沒有得到休息呢?腦部不見得是α波、δ波,可能是很亂的腦波喔,沒有真正的休息啊!什麼叫睡覺,真的在睡覺嗎?真的有非常好的睡眠品質嗎?如果睡眠品質很好現在不可能昏沈的啦。你說:「我再昏沈一次就不會昏沈了。」好像不是這樣子喔! 所以,要相信觀呼吸是真正的休息呀,相信嗎?相信,就願意練習;深深地相信,就很願意用心的練習,真正練習有意識的休息,這個「有意識」不是造作、不是用力,是鬆透的休息。相信嗎,相信真正的休息是透過打坐、經行、禮佛,透過一舉一動都是神聖的,透過在禪堂打坐、禮佛,在禪堂外面經行,不論是在寮房、齋堂、在室外,都當成在禪堂,都去體會身體頂天立地與呼吸的功德。 昨天我們練習把身體分成六個部分:右半身、左半身、前半身、後半身、下半身、上半身。平常除了在齋堂用藥石,我們會特別去注意嗅覺、味覺、觸覺。洗澡的時候我們特別去注意觸覺,這樣的注意都是為了休息、為了讓我們的覺受更敏銳、更清醒,除了這一些之外,我們都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放在鼻頭、放在人中,縮小感受的位置,鍛鍊真正的休息,每一個出入息,都去感受在鼻頭人中位置的吸氣呼氣。我們可以在練習身體右左、前後、上下身呼吸之後,再回來練習鼻頭人中的呼吸,在那個地方體會心息相依,體會鼻頭人中的收縮與膨脹。 雜念來了不管他,有不安、緊張、昏沈,不排斥、不抗拒,沒有內心的對話,不跟已經發生的身苦打心結。不要有心結,用呼吸來鬆開,用呼吸主動地面對心結,欣賞心結、鼓勵心結,我們跟五蓋的冤宜解不宜結,什麼是五蓋的冤?欲貪、不耐煩、沒耐心、散亂、掉悔、昏沈、太相信「我躺一下就好了」(懈怠)、不用心、被動、…這些都是五蓋的冤大頭,這個冤要解開,不要再結了,有意識的、有方向的用心、鬆透。 「心息相依」在每一個呼吸裡面去感受,吸氣的能量,呼氣的滿足,很用心地細細品嚐鼻頭人中的呼吸,細細地品嚐呼完氣後的止息,所帶來無量的空間感。 呼吸不但可以帶來能量與滿足,它可以鬆開僵硬的心結,分解身體的障礙。我們可以一開始就練習鼻頭人中的呼吸,也可以一開始練習將身體分成六部分:右半身、左半身、前半身、後半身、下半身、上半身、全身,最後都要回到鼻頭人中,透過那一小點專注的練習,來鍛鍊心息相依,鍛鍊自己的主動性。 「主動性」就是那個寂靜的心、單純的心,願意讓所有發生的障礙,用最正向的、最喜悅的心來面對。願意看到身體的功德,相信身體的智慧,相信真正的休息不是昏沈。不要那麼相信「讓我昏沈一下,我就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更不要排斥昏沈,要把昏沈當成小可愛來欣賞他,但也不是隨他去。用呼吸來推拿昏沈,失敗沒有關係,但至少努力了!把姿勢調好,每一個吸氣都可以調整姿勢,覺得沒有能量了,每一個吸氣都帶來能量;所有的沒有能量,都可以透過吸氣。有不安、有緊張,每一個呼氣都可以抒解,所有的負向都可以透過呼氣來抒解。 相信真正的打坐休息,可以帶來更大的能量、更大的滿足嗎?相信在呼完氣的止息,可以帶來無量的空間和寂靜嗎?相信整個身心的光明可以掃除一切的昏沈嗎?這支香就這樣子用心。
2007年夏禪第四天。 這次夏禪主要練習「單純」,化繁為簡,看起來禪修好像很複雜,如何能夠將這麼沈重的負擔,變成輕鬆一點,化繁為簡,其實所有的複雜、所有的沈重,都只有姿勢,都只有一呼一吸而已,都只有一步一腳印。如果看成是「還有好幾個小時」、「還有六天」,這樣看起來就好沈重喔!還有好幾支香,現在腿已經這麼痛了,像這些都是很負面的想法。我們的生活裡面,像這樣負面的想法其實蠻多的,我們就是要減少這種負面的想法,這些想法會讓不好的過去滯留,然後衍生很多的後悔、著急或者是挫敗感,不要取那種很艱難、很困頓的相,要取那種點點滴滴、一步一腳印的相,取謙虛的相,很實在的一呼一吸,調整姿勢,慢慢來。 很正向地來面對身體的障礙,相信這樣的障礙是非常好的鍛鍊,透過出入息來推拿,來鍛鍊注意力的精密度。來禪修就是來學習加減,減少負向、增加正向,吸收並回向正向的六根與身口意。來鍛鍊小精靈的心,只有現在,沒有歷史,沒有記憶,沒有想「我已經參加那麼多次十日禪了,腳還是這麼痠、這麼痛!」來禪修沒有老、少、男、女,沒有老同修、沒有新同修、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對現在無所求,無所求於條件更好,「這個冷氣呀如果能開整天就更好」、「如果寮房也有冷氣那更好」、「如果浴室的時間能安排得更充裕,浴室更多間我們就不用排隊」…所有這些想都是障礙,都是沒有活在現在,都是不想做真正的小精靈。小精靈只有現在,沒有歷史、沒有記憶、沒有想這些有的沒的。有的都給了啦,沒有的你再想也只是增加痛苦而已啦! 對未來沒有期待、沒有恐懼、沒有預期、沒有計畫,就這樣子安住於現在,怡然自得的現在,點點滴滴,一呼一吸,調整姿勢,頭頂青天,百會穴上一根尼龍絲,用頭來頂天,後頸放鬆、放空,不要繃緊用力。享受內心完全沒有對話的感覺,那是真正的休息。呼吸十次,能夠沒有一點點的雜念;呼吸一百次,念頭只有呼吸,沒有雜念。去體會安靜下來以後,30個脈搏一個呼吸,這時候才算是短呼吸啊!心真的安靜了,這時候才可能體會,一點點的「心息相依」(心與息,溫存的依偎)呀! 30個脈搏一個呼吸不是刻意的,是自然的進入,30個脈搏一個呼吸;60個脈搏兩個呼吸,所以時間很好算,慢慢就會變得一分鐘只有呼吸兩次,慢慢的又變得一分鐘只有呼吸一次,會很清楚每一個呼氣、每一個吸氣,從頭到尾那種收縮膨脹的變化。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可能進入呼完氣,完全自然的止息,才可能體會,眼、耳、鼻、舌、身完全不起作用,才可能體會內心完全沒有對話,整個身心非常簡單、輕安,甚至忘了出入息,然後再拉回來出入息。就在這個時候,光明相現起,那個相有很奇幻的引力,就是依這個淨相入定。這個定相一入就好幾個小時,不是刻意的喔。如果以為那個相生起只有幾秒鐘,那就不是這裡講的定相。我們講的定相是一入就是好幾個小時的,而且是很自然、毫不用力的,是在止息的狀況產生的、是在五根不起作用時產生的,是在身心非常輕安、非常美的感覺的時候產生的,那個時候,呼吸一分鐘不可能兩次以上,就靜靜地來鍛鍊這樣的小精靈。 大家都看過《愛麗絲遊記》,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英國兒童文學家寫的。愛麗絲在故事裡面她看到了一隻貓,跟貓問路,咦!這隻貓一下子不見了。 她跟貓說:「你不要一下子就不見了嘛!」 貓:「好!我慢慢地不見」 那隻貓就從尾巴開始消失了,只剩下身體;身體消失了,剩下頭跟牠的笑臉;一下子頭、耳朵、髭鬚又消失了,只剩下臉上的笑;最後臉也消失了,只剩笑臉掛在虛空…嘩!這個素描簡直就是禪相,很有定相的味道ㄋ乀。 愛麗絲就說:「貓不笑,我是常常看到啦,但貓會笑,甚至只剩貓笑沒有貓身貓臉,這可是生平僅見!」 這就是定相啦,你有嗎?我們就透過小精靈來練習吧。
2007年夏禪第五天, 有沒有挫折感很大啊?相信身體的智慧,好好地善用這十天,練好姿勢、練好呼吸,停止內心的對話,鍛鍊單純、主動的性格。 看到身體打嗝了,那是因為心不夠靜、身體不夠靜。身體安靜了,你相信身體的智慧,打嗝自然會停止,氣動也會停止。身體沒有那麼喜歡躁動的,一定是某一個開關沒有關好。 一定要相信身體的智慧,在每一個吸氣,相信;在每一個呼氣,從心肝底由衷的感恩,這個身體服務了數十年,沒有什麼抱怨啦,打個嗝實在不算什麼啦!可以微笑,常常微笑,在每一個呼氣都要微笑;在每一個吸氣都要相信,你不相信身體一定是跟身體作對的。如果不相信身體,還要相信誰啊!如果不相信身體,你要叫身體怎麼辦呢?你的身體這麼盡力了,你對它還不滿意、對它還不相信,那身體還能做什麼呢?所以,每一個吸氣,相信;每一個呼氣,從心肝底微笑、由衷地感恩! 打坐要常常微笑啦,不要臉苦苦的啦,經行也是,在齋堂、寮房都要微笑,這個微笑不是店員的微笑,是真的很由衷的、感恩的、很放鬆的、很開心的微笑。 有沒有看到貓在笑啊?昨天大家都喜歡《愛麗絲遊記》的童話故事,愛麗絲從來沒有看過貓會笑,結果,她不但看到貓在笑,還看到貓的身體消失了,沒有貓了,只有貓的笑。你想要留給世間什麼呢?你從世間消失了,你的笑還留在世間,就是要鍛鍊這樣子的精神。 你說天氣好悶熱喔,空氣不流通,這麼多人睡一間好辛苦!回到台北就不辛苦嗎?住台南就不辛苦嗎?很多房子也都像烤箱一樣啊!這裡的環境真的很好了啦,你看我們的大寮為我們準備的藥石,為了讓我們吃最新鮮的水果,打果汁,她們可以在三小時前打好的喔,她們卻刻意用最新鮮的果汁給大家喝,所以她們有一點點的趕時間,為什麼?因為她們要用最新鮮的供養大家,她們故意不在三小時前打好,故意在藥石的前一分鐘、一秒鐘才打好,這是什麼樣的愛心,你有過嗎?不是偶而一次喔,這樣的愛心是天天的喔!不是偶而心血來潮很開心弄個果汁給你喝。這樣的精神,這樣的愛心,你有嗎? 可以笑了啦,世間對我們已經非常好,要有感恩的心。每一個吸氣,相信這個世間對我們很好,相信大寮的法工對我們很照顧,相信學員長很關心我們;在每一個呼氣,微笑、由衷感恩。好嗎?這樣你才看得到虛空中有一隻貓在笑。 「不動姿」可不可以動?不動姿儘量不要動,如果一定要動,正知正念,先有念頭後有動作,不要偷偷移動,動就動嘛,正知正念地動!幹嘛要偷偷移動!不要太相信改變姿勢就不會痛,不要太相信動一動就不會痛。但如果一定要動,就正知正念地動,好嗎? 出入息的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忽淺忽深,忽然發現呼吸好淺就變成深呼吸,不要忽然淺、忽然深,突然發現慢了就讓他繼續慢,沒有關係;突然發現呼吸淺了就讓他淺。呼吸的長短不要刻意,不要刻意一個呼氣15個脈搏、一個吸氣10個脈搏,呼吸的長短、深淺,完全根據當時身體的需要,不要根據自己的心念,不要隨心所欲的呼吸,呼吸要根據身體的需要,不要根據心血來潮就呼吸得深,就呼吸得短,深淺長短完全根據身體的需要。 後頸「放空」就是放鬆的意思,整個頸部不要去撐頭,因為我們已經有一根尼龍線在懸我們的頭頂了,所以,頸部是不用力的,是放鬆的這叫放空。找到中心線,然後很由衷、很單純、很認真的呼吸,你會突然發現你的姿勢定住,你不會想動的,真正好的姿勢你不會想動的。真正好的呼吸,完全心息同步,你的心念跟呼吸好像配對,完完全全的配對,心念再也不會離開呼吸,一點都不用力的,一點都沒有勉強,這叫「心息相依」,心完全在呼吸上,沒有任何的內心對話,好舒服ㄡ,沒有內心的對話,好舒服。 你起一個念頭:「好熱啊!」這樣叫做內心的對話,它都會干擾你的心安住在呼吸上。「好煩哪,我為什麼要來禪十?來這裡活受罪!」不對!你就是到現在沒有一點點進步,你都在進步中,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覺得很挫敗嗎?不對!你有很多的收穫,你不知道的!每一個鍛鍊一定有意義的,一定有價值的,不要那麼現實,經過了五天,你一定有收穫的,在你的姿勢上、呼吸上,對你的身體還有心念一定有很大的轉變,一定有很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不要再有內心對話了。很單純的將心念完全放在呼吸上,把姿勢調好,每一個吸氣,把姿勢照顧好;每一個呼氣,回到自然、回到相信身體。你平常沒有這樣子練習,也沒有機會這樣子練習,真的,沒有92位同修會陪你練習的,沒有,平常絕對感覺不到,你只有來禪修,才會感覺到有92位同修,陪你一起練習,這樣的機會沒有很多,他的功德是你無法想像的多,是你想像不到的大,一定要好好地利用這幾天的時間。 單純一點、認真一點,值得的,不要再有內心的對話了!不要再想:「腿好痛喔!」、「好悶熱喔!」真的,對自己好一點就是不要有內心的對話了,所有的抱怨、後悔,都是在加強自己的壞習慣,都是平常負向的思惟跑出來了,不值得的,真的不值得。要在困難的時候鍛鍊正向的、主動的態度,當內心完全不對話的時候,當內心完全安住在呼吸的時候,突然發現眼、耳、鼻、舌、身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消失了,身體消失了,再也沒有身體的障礙了。只有「心」沒有身體,定相就出現了。值得的,把這個定相鍛鍊出來,好嗎? 再一次地由衷邀請你,既然來禪修了,就接受禪修的規矩。B306寮房是唯一有冷氣的,但是,為了公平,請你不要開冷氣。 301寮房可能比較悶熱,請你忍耐,不是故意把你排在那間寮房。 這支香我們還是很單純的練習,吸氣,感覺能量,相信身體,相信安靜的身體,就會生出身體的智慧;每一個呼氣,微笑,每一個呼氣,跟身體的智慧微笑,跟大自然的智慧微笑。打坐是可以微笑的,這個微笑不是對誰,是自己的、由衷的、從心肝底的微笑。你說:「這個時候我只能苦笑。」沒有那麼嚴重啦,可以微笑的,微笑會改變。你皺眉啊、苦笑啊,會影響你的心情的。人是很奇怪的,你做一個生氣的臉,人的身心一定會受影響;做一個微笑的臉,你的身心也一定會受影響。所以你要選擇什麼呢?微笑還是苦笑,還是選擇苦瓜臉?我想選擇微笑比較好。一支香你可以從頭微笑到結束,你可以整天都微笑,甚至在臥禪的時候也微笑到天亮,常常微笑對身心很有幫助,對你的人緣也很有幫助。 2007年夏禪第六天。 來禪修就是來認識本心,認識佛性是人性的源頭。透過姿勢、透過出入息的鍛鍊,我們可以沿著出入息這條河流溯溪而上,鍛鍊出入息,由粗而細,回到水(息)的源頭,也就是佛性。 鍛鍊五禪支,五個入定相的順序,第一個稱為「尋」,尋禪支,尋的意思是整個注意力都放在出入息,不會跑掉,如影隨形,所以也可以稱之為「隨」。此第一個定相,猶如會騎馬了,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了。 注意力全部都安住在出入息以後,接著注意力不必刻意地去放了、不用力了,很自然地安住在出入息上,稱之為「伺」禪支。當注意力不用放,也自然地安住在出入息了,這時候就生出喜樂了。第二個定相猶如人馬一體的騎術,心息相依了。 「喜」就是第三個定相,身體有很強的喜悅湧動,注意力放在喜上,體會身體被打開的感覺,然後進入很寂靜的滿足,稱之為「樂禪支」,會感覺到空間無量大。接著就進入「一心禪支」,體會「整個時空,動而不動」。然後,又可以回到「尋禪支」來,再「伺禪支」,再「喜禪支」,再「樂禪支」,反覆練習,深度會愈來愈深。 出入息念的要領是,一開始吸氣要感覺到身體的收縮,呼氣要感覺到身體的膨脹。「收縮」有「緊」的意思,肌肉拉緊了,吸氣的時候,鼻腔會稍為拉緊了。吸到腹部有橫隔肌的拉緊,腹腔緊了(外相也許是膨脹),就是收縮,姿勢也提正了,所以稱之為「地」,也會感覺到能量,也稱之為「火」,「地力」加上「火力」;呼氣的時候,感覺身體鬆開來,稱之為「膨脹」,有滋潤的作用,稱為「水力」,還有成全滿足的作用,稱為「風力」,每一個吸氣呼氣都感覺到身體的覺受,收縮有能量的覺受,膨脹、有自然、滋潤、成全滿足的覺受。在一吸一呼裡面,身體感覺愈來愈自然、自在,感受到能量、感受到自然。 有同修問:打坐時,眼睛一定要閉著嗎?一開始眼睛可以睜開,也可以閉著。睜開眼睛的好處是不容易昏沈,但比較容易攀緣。一開始不妨睜眼,但到了尋伺做得好的時候,心息相依,自然就會閤眼了。所以,一開始不用太在意閤眼或睜眼,如果睜眼,不要用力就好了。傳統上有人講「眼觀鼻,鼻觀心」,要觀鼻就不能用力,用力的話就變成鬥雞眼了。 這支香就練習五禪支,加強出入息在身體上的覺受,特別注意吸氣、呼氣在身體的覺受。再去練習「心息相依」,心完全安住在出入息上。
2007年夏禪第七天。 這次夏禪的主題是「單純」跟「主動」。身心的質性:地、水、火、風、空、識,都是非常單純的。五蘊有哪一個不單純的?「色」是單純的,「受」是單純的,「想」一半一半,「行」是單純的,「識」也是單純的。傳統佛教有講唯識的,在識蘊分類上有「第七識」,比較接近「想蘊熾盛」,所謂「第七識」用現代話來講叫「自我意識」,用古代話講叫「身見」、「我、我所」,凡事都想到我、我的。 回到單純就是不讓第七識造作了。我們總想要干涉身體、干涉因緣,當身體有病痛、障礙,我們想要干涉,卻不是幫助我們的姿勢中正。身體只是需要扶正,不是要干涉。自我意識一造作,就太用力了。 來禪修就是學習把姿勢做(坐)好、把呼吸做好,而不是一直對身體很不滿意。身體是需要照顧的,用什麼照顧?用最認真、最放鬆的姿勢與呼吸來照顧。不是想對身體送出很多不滿意的訊息,然後還要去控制、排斥它。身體當然會知道啊,它就在我們的最裡面呀,你有什麼想法,它怎麼會不知道呢?它當然知道,只是身體不明白,為什麼你對它有那麼多不滿?從出生到現在,身體哪一天沒有認真做事!是你不給它好的姿勢啊,是你不給它好的習慣啊,是你作弄它、把它弄壞了啊!還那麼多不滿,它當然就不了解,身體就不了解,但它不會抱怨,它只是會不了解,它會覺得你有好多個心喔。一下子要去那裡,一下子要去這裡,它不懂你到底要什麼?雖然它不懂,它還是很單純喔,很單純地等待你的指令。只是你不亂給指令!亂下指令它就不知道你要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會抱怨,但是它會困惑。你給它好幾個指令時,就像你同時給電腦好幾個指令,你的電腦也不懂你在下什麼指令,它也會當機的,並不是它不聽你的話,是它沒有能量弄清楚你到底要什麼。有時候它的記憶體也不夠大,你動作太快的話,它也反應不過來! 身體也是這樣子啊,吃太快就可能哽到,甚至咬到臉頰,痛!好痛!你不能叫它不痛啊。來禪修就是來學讓我們的身體單純,鍛鍊最好的姿勢、最好的呼吸,身體只要靜下來,他就會產生智慧。 你說:「我幾十年都沒有靜下來,現在靜下來,來得及嗎?」 當然來得及呀,而且只有這條路,只有這條路啊!身體一定要靜下來,讓身體很單純,這樣我們才能夠看到地、水、火、風、空、識的功德! 其實「識」是很單純的,是我們的自我意識、身見、分別心、計較、判斷,一直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當然就很容易跟自己過不去啦,跟境界過不去啦。所以要重新認識身體,重新幫助身體回到它的姿勢,看到身體的空性,乃至整個身心的空性。做什麼事都用整個身體,要很由衷,不要心不甘、情不願,不要來禪修了,還一直在想家裡的事情,想過去的事情,想未來的事情,這些全部都叫「自我意識」。 你說:「人生就要想啊!」 不用想那麼多啦,人生的事很簡單啦,想那麼多,其實是壞習慣,想那麼多不會想清楚的,不會想通的。真正的想啊,一想就通!想不通的,一定是有問題的,一定是不會想。不會想,當然想不通啊!很用力的想,是造作,增加疲勞啊。其實,世間的事情不必這麼費力,省力一點,回來呼吸、回來姿勢。 每一個吸氣,體會整個身心的收縮,才能夠吸收能量,對未來才會有無條件正向的對待; 每一個呼氣,感覺身心的膨脹,每一個呼氣,都是在面對過去,面對已經發生,所以就要放下,這樣子放下,就開始滋養,開始滿足,開始成全,如水、如風的力量就會產生。 每一個吸氣,感覺身心收縮,要有一個觸點,呼氣要有觸點,身體要有敏銳覺知的點,要找到這個敏銳覺知的點,叫做「觸點」。找到觸點,吸氣才會有如地、如火的能量。這個觸點就是一個明點,明明白白的點,會讓自己的身心明亮起來。 一開始我們的觸點可能有兩三個,比如說吸氣的時候從鼻頭進來,感覺鼻頭,吸到肚臍(丹田)了,那裡又是一個觸點,或者吸氣經過膻中(太陽神經叢)的位置,好像有一個中丹田的觸點。身體要有觸點,才不會吸氣時只是內心的虛應故事,吸氣要有身體的覺受。 呼氣,一樣要有身體的覺受,開始感覺腹腔內縮,橫隔肌上升,鼻頭膨脹,好像是很小的膨脹,其實是很大的。 吸氣有吸氣頭尾的觸點,呼氣有呼氣頭尾的觸點。「長呼吸」一定有兩個觸點:頭跟尾;「短呼吸」若有若無,只有一個觸點,就是鼻頭的人中。吸氣有吸氣的覺受,呼氣有呼氣的覺受,身體的覺受要出來。 為什麼要這樣練習?為了要單純,幫助身體回到單純,只有回到單純、造作,本自俱足的力量才會產生,智慧才會產生。身體是非常有智慧的,今天的智慧是被我們的自我意識壓抑住,自我意識老是想要做身體的主人,這個主人又不會做,意思是說「不太清楚身體的需要」,不太清楚怎麼樣是對身體最好的,我們的自我意識常常不清楚。想要吃這個吃那個,只為了口腔一時的滿足,並不是真的了解胃腸的吸收量,不是真的了解吃的東西對身體好或不好。身體也不是說要抗議,他有時候有不舒服的反應並不是要抗議,是一個自然的反應,身體永遠都是自然的,身體沒有自我意識,身體是很乾淨的。 一千兩百年前中國唐朝的禪宗,有一位藥山惟儼禪師,是石頭希遷的弟子,有一次在打坐,人家就問他:「你打坐都在想什麼啊?」 藥山惟儼說:「我在想那個不用想的。」 「不用想的,要怎麼想啊?」 藥山惟儼:「就是沒想。」 這句話像不像人家在問德蕾莎修女:「妳在禱告啊?」 德蕾莎修女:「對!」 「妳有禱告嗎?」 德蕾莎修女:「有啊。」 「妳都說些什麼?」 「沒說什麼。」 「那妳在幹什麼?」 「在聽。」 「聽什麼?」 「聽上帝。」 「上帝都說些什麼?」 「祂什麼都沒說。」 「沒說妳還要聽?」 打坐就是在學這個啦。如何去練習「什麼都不想」,會不會變呆?聽上帝什麼都沒聽到,會不會變呆啊?不會的,因為要透過呼吸,而且要有身體的觸點,短呼吸的話,每一個吸氣要感覺鼻頭人中的收縮;每一個呼氣要感覺鼻頭人中的膨脹。每一個吸氣都可以自然地調整姿勢,都感覺能量進入到身體;每一個呼氣,都感覺鼻頭人中的膨脹,每一個呼氣都是過去已經過去了,都是放下、滋養、成全、滿足,如水、如風。 呼吸,幫助我們的身體完全靜下來,聽上帝就是聽身體的聲音,身體的聲音就是出入息的收縮膨脹。聽到身體的聲音嗎?身體的信息透過呼吸在傳送,甚至透過止息在傳送,只有在出入息中體會,但是,又不能「要」這個止息,止息不是要來的,是自然產生的,因為心靜下來了。在一呼一吸中身體安靜了,在安靜的時候,我們才聽得到身體的聲音,才聽得到上帝在說話,才得以彰顯身體的智慧。身體安靜了,一切就定位,各就各位,叫做「天地位,萬物育」。好奇妙啊!
2007年夏禪第八天。 第八天了,我們自己問自己:有沒有做到,每一個時段,包括睡眠,都同樣的認真、由衷、主動、單純、浪漫。不管是禪堂、齋堂、寮房、盥洗,不管是經行、禮佛、打坐,都同樣認真對待。如果覺得禪堂比齋堂、比寮房重要,就是沒有平等心,「平等心」就這個意思。每個時段、每個地點,有人看見、沒人看見,都一樣重要,都一樣單純、認真、主動、由衷,這樣才叫做「平等心」。你有平等心嗎? 很多同修對「出離心」,對出離家庭是怕怕的,沒什麼好怕的。「沒有發出離心來禪修是沒有用的」,什麼意思啊?我回家以後,是不是就變成出家人了?人家是不是看到我,就覺得我頭上長角了? 不是啦!是說你一切的對待只有佛陀的對待了,你是佛陀,太太就是佛陀的太太,先生就是佛陀的先生,孩子就是佛陀的孩子,父母就是佛陀的父母。這樣子會不一樣喔,你是佛陀喔,我還是佛陀的親教師喔。你是佛陀的話,一切的對待,對待所有的家人,都變成是佛陀的眷屬,這叫「出離心」,有這個氣魄嗎?有這個氣魄,才叫做有出離心來禪修。 禮讚神聖,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間、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是神聖。不要嫌棄你的打嗝,上帝也會打嗝喔!聽身體的聲音,聽上帝在打嗝。有這樣的虔誠嗎?會不會厭嫌你的打嗝啊!你一厭嫌,上帝就不知道要說什麼了,就聽不見身體的聲音了!身體是上帝住的聖殿廟堂啊,身體是心的門啊,沒有經過這道門,沒有經過出入息,你就到不了心的源頭,上帝就住在那裡,要通過身體這個門、要通過出入息,才以認識上帝、認識本心,認識生命的源頭。 對自己身上的痛,沒有趨、沒有避,不要避痛,不要跟著身體的氣走,一跟著氣走就是氣動。要回到姿勢的中心,回到中心線來,真的感覺百會穴上有一根頭髮,掛在天上,一個念頭來了就是生,一個念頭去了就是死,你的念頭不是慈悲喜捨就是貪瞋痴,沒有選擇的,不選擇四無量心,就馬上掉入五蓋裡面,掉入貪瞋痴了。每一個吸氣活著,每一個呼氣死了;每一個吸氣,主動回向給世間的是什麼?每一個呼氣,留下什麼?單純嗎?每一個吸氣,回向的是主動嗎?每一個呼氣,留下的是單純嗎? 來禪修就是來參這個呼吸,來訓練每一個吸都是主動回向,回向主動,每一個呼都是留下單純。每一個吸氣、呼氣,要有身體的覺受:吸氣,一定要感覺到身體的「提」;呼氣,要感覺到身體的「放」,我們稱之為「吸拉呼推」,吸氣收縮,呼氣膨脹。不能只有概念,一定要有身體的覺受,因為身體是通往上帝的一道門,是通往佛性、完全覺醒的一道門,所以,身體的覺受一定要出來。 心很安靜,才聽得到身體的聲音,不要厭嫌、討厭任何身體的障礙,要看到每一個障礙都有上帝在說話。打嗝,是上帝在說話,你聽見了嗎?痛也是上帝在說話,要禮敬祂、要愛祂。這支香就用這樣的精神上座。
2007年夏禪第九天。 我們昨天講到「平等心」,禪堂、齋堂、寮房、盥洗室,室內、室外,有人處、無人處,平等對待。一樣的認真,一樣的恭敬,一樣的單純,一樣的主動。 做到了平等心,還要做到「零判斷」。判斷了,負向的能量就出來了,就不單純了。我們太喜歡判斷了,習慣性的內心對話,說長道短、說好說歹,它障礙禪修,打斷了觸點。它一定會打斷觸點,不可能不打斷的。你所有的回憶、計畫、思考、判斷,都會打斷觸點,打斷空氣與鼻頭人中的交會點,一定會打斷的! 六度、三箴沒有判斷,純粹的六度、三箴沒有內心的對話。你判斷某某同修不知量或懈怠,只要起一個判斷,負向能量就出來了,因為你並不了解,但是你卻不由自主地判斷了。你也知道你並不是那麼了解,但是,卻判斷了!情不自禁地判斷,沒辦法控制!一判斷,觸點就斷掉了、糊了。 所以,就是有做到平等心,但是沒辦法做到零判斷的時候,還是功虧一簣,禪修還是被打斷了。禪修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的火候,注意力完完全全地在單純、主動,不能斷。過去已經發生了,接受,呼氣;未來還沒發生,主動,吸氣。每一個呼氣,完完全全的接受,完完全全地膨脹;每一個吸氣,完完全全的主動,完完全全地收縮,回向六度、三箴。 每一個呼氣、每一個吸氣,沒有離開觸點,做到了平等,在禪堂,做得到沒有判斷,只有觸點;下座,一樣只有觸點、沒有判斷,每一個呼氣,完全接受;每一個吸氣,完全主動,零判斷,永遠地回向正向的能量。 禪修不能只有內心的觸點,一定要有身體的觸點。什麼是「觸點」?空氣與身體的交會點,最明顯的當然是鼻頭人中。可以去找,試這個位置、試那個位置,不一定要同一個觸點,多試幾次,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觸點,找那個最明顯的觸點。找到觸點才能夠點火,火點上了走到那裡都有火(明點),走到那裡都明明白白。這個火可以是小小的明點,但它隨時可以大放光明。找到了以後,它隨時隨地都是一個定相。 剩下不到兩天了,能夠跟91位同修一起在這裡用功,實在是很殊勝的因緣,把握住最後的時間,不要再對任何的環境、對同修起任何判斷。回到小精靈的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只有當下。對同修只有欣賞,沒有任何負面的判斷。 來禪修,你的眼中每一個人都是三同,都像三同那麼認真、那麼由衷。每一個新同修都像碧芳那樣,那麼認真!你沒看到嗎?ㄡ?我們都不可以看別人。你知道的啦!那些同修很認真、很精進,其實大家都心裡有數,雖然我們都沒有在看別人,因為我們看到的別人都是自己。 用欣賞的心,進步最快,只要有一點點的不欣賞,就馬上界與界聚,負向的判斷就來了,一定退步的。慈悲喜捨的「喜」,意思就是欣賞,不欣賞就吃虧,一定要無量喜心,欣賞的時候,正向的能量一定會聚集。好嗎?
2007年夏禪第十天。 來禪修就是要鍛鍊定相,鍛鍊這顆摩尼寶珠。所謂「相」就是「樣子」─長得什麼樣子,「定」長得什麼樣子?定長的樣子叫做「定相」,換句話說就是本心的樣子、本心的相貌。 電影《摩西十戒》裡面,摩西去山上看到上帝,上帝就是一把火在那邊燒。那個就是他看到上帝的樣子。定相有定相的樣子,那是本心的樣子。 「夢境」叫做「業相」:業力的相貌。好像殺人兇手會看到刀光血影,那個叫做業相。往生的話,會看到往生的相(樣子),業相就是業力現前的樣子。夢境也算是業力現前的樣子,對夢境不用太在意,就稍為照見一下內心的緊張、不安,夢到了也不一定是壞事,要看自己的態度。 「取相」,要取怎樣的相呢?例如,你的老闆罵你,不要覺得他是故意對你不好,要看到他是沒有能力對你好,像這樣的取角就是比較正向的態度,就是「淨相」:取一個乾淨的相、取一個正面的相。淨相很重要,要常常取淨相才容易入定,才會減少業相,容易得到定相。 這次禪修我們一直強調「已生」、「未生」,「過去」、「未來」,生命就是這個,如果我們放不下過去,對未來沒有正向,這樣的現在一定是常常猶豫不決的,一定是常常失去活力的。 所以,怎麼去面對已生、面對過去;怎麼去面對未生、面對等一下,五分鐘後,或者是明天。面對未生最乾淨、最簡單的淨相是「慈悲心」,面對已生是「喜捨心」,「慈悲喜捨」真的很重要、很有用啊!起心,無量的欣賞,多麼單純,永遠看到對方的有、對方的好,來引導對方的不好、沒有,這樣事情就變得很單純。你看到對方的沒有,很容易礙著的,看到他的不好,也是很容易礙著。 你說:都不看對方的不好,會不會變呆啊,會不會脫離現實啊?不會的,既然要看到對方的不好,目的是什麼?就是想要他好,如果他沒有那個本質,我們怎麼能夠讓他好?所以要無量地欣賞,喜心就是無條件取正向的態度,要有捨心,對已經發生的零抗拒、零判斷、零對話,所有的對話、判斷、抗拒都無濟於事。徹徹底底完完全全地接受叫做「捨心」,多棒啊!常常捨心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那才單純、才乾脆、才真正歸零,才是重生啊,這樣的生命好喜悅啊、好歡喜喔! 常常有喜捨心,面對過去;面對未來就慈悲心,慈心就是正向,就是給,真正的取就是給,真正取好的相就是要給正向,一給,慈心一出來,力量就來啦,真好! 什麼是「悲心」?世間沒有別人,都是自己人啦、同心同體,同體大悲。講大悲好像很難,沒有啦,怎麼會難,悲是很基本的,沒有別人,就是由衷、單純,其實這是最自然的狀態。沒有別人、同心,每一個人都同這個心,就是悲心嘛。面對未生就是慈悲心,慈悲心是最平常的,不是造作,ㄡ還要慈悲ㄡ,我慢吶,你還要對人家慈悲。慈悲沒有我慢,是很平常的,是平常心,沒有慈悲心才是造作、才是我慢。 所以面對已生,呼氣;面對未生,吸氣,一呼一吸變得好單純啊。 在現實生活裡面有多少事情,你看到一個人不順眼,罵他、怪他,不如教導他、不如幫助他把事情做對,你一直罵他事情做錯,他給你愈罵愈笨、愈卡住,愈不知如何是好!是不是?所以,已經發生了,他已經做錯了,怎麼辦?喜捨心,就是接受,欣賞他有他的好,用他的好來引導他,用慈悲心教導他,幫助他正向鼓勵他,這樣不是大家都走出來嗎?不然,你罵他、怪他、批判他、檢討他,跟他反省了一大堆,他自己都不會反省,你都幫他反省完了,結果你卡住,他也卡住。 所以,取相就是要會取鏡頭,取法這個淨相,常常取,常常打坐,定相就很容易現前。定相一出來,看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定力非常好,智慧也會跟著現前。 這次禪修多了一個項目:睡前靜坐,其實睡前坐一下很好啦,最好在睡前還能夠經行一下,在家裡的話最好是這樣子。修行一定要發願的啦。如果你沒辦法從一數到九,三回合沒有雜念,你就沒有資格對別人說「我愛你」!怎麼辦呢,我就想說啊?那我們來發個願,每天睡前從一數到九,再從九倒數到一,沒有雜念才可以躺下來睡。要不要大家來發這個願?一回合就好,程度夠的人三回合,更好的人九個回合,這樣你的睡眠品質一定提高的。你發一個小小的願:每天睡前從一數到九,沒有雜念我才躺下去,第一回合沒有成功再第二回合,沒有成功再試第三、第四…到第九,甚至九十個回合,反正一定要從一數到九沒有雜念才可以躺下來,不然要不倒單,要不要? 前天我們介紹了中國傳統佛教講的第七識,不是入眾生心行的意思,第七識就是自我意識,「入眾生心行」不是去入對方的自我意識,永遠都是入本心。自我意識沒什麼好看的啦,我、我所的東西沒什麼好看的,看不到什麼的!心理學已經講很多了,講了半天你會分析人家的防衛機轉,會分析人家的認知,用處不大啦。 打坐跟第七識沒有關係,打坐就是「無我」,本來就是無我。打坐就是還原,不是用第七識來還原,他是很自然地面對過去、未來,完全的收縮膨脹,就這樣子而已。不是用第七識來收縮膨脹,第七識沒有什麼好收縮膨脹的。他就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本來就是莫須有的東西,你如何用一個莫須有的東西來修呢?它本來就是自己的造作,用造作的心來修造作,頭上安頭了!所以,修行是很簡單的,很單純,我們很容易習慣性的摸腳、摸頭,請注意禪堂外的四大威儀,可不要在個人精進時間摳大腳丫,不太好看喔! 這支香我們來要試試定相的呼吸,這個是有一點點抄捷徑的,試試看,平常就不要這樣練習: 吸氣:起點是鼻頭,終點是額頭,放鬆, 呼氣:起點是額頭,終點是鼻頭,放鬆,
吸氣:感覺鼻頭,快吸完氣了,感覺額頭, 呼氣:感覺額頭,快呼完氣了,感覺鼻頭, 很專心地練習三個回合…
接著, 吸氣:從額頭開始,吸到頭頂百會, 呼氣:從頭頂百會開始,呼到額頭, 放鬆、放鬆、再放鬆,
吸氣:感覺額頭,快吸完氣時,感覺頭頂百會, 呼氣:感覺頭頂百會,快呼完氣時,感覺額頭, 往返三個回合…
吸氣:感覺百會,快吸完氣時,感覺整個頭的中心,(鼻頭、額頭、百會都是在外表上,現在講的是頭的正中心,簡稱「腦心」,腦的中心,) 吸氣:感覺百會, 呼氣,感覺腦的正中心,頭的正中心, 呼氣:感覺頭的正中心,快呼完氣,感覺百會, 放鬆、放鬆、再放鬆…
很安靜,很安靜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白光, 很放鬆地住在白光上呼吸,白光會變大…
吸氣:感覺白光變大, 呼氣:感覺白光鬆、沈、落,落到胸前膻中,太陽神經叢, 這支香,就這樣子反覆練習。
謝謝學員長!謝謝這一次的執事同修們!謝謝我們的法工! 我們的法工有:台南來的蒙正麗、翁聰敏,台中來的一圓和沈素貞,花蓮來的管文麒教授。這幾天真的非常感謝他們,他們的愛心不是只有一天,是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很感恩他們的護持!也感恩正醒禪苑提供這麼好的環境,給大家在這裡精進用功! 十日禪圓滿了,我們一定有學到東西,即使沒有穩固的定相,至少我們更懂得時間的管理,更懂得什麼是「單純」、「主動」,這兩個名詞不只是禪修有用,回到職場、家庭都非常有用。 我們一起來鍛鍊出家的氣魄,出家的意思,不是一定要剃度,而是說一切的對待都是佛陀的對待,將自己當成佛陀,你的配偶就是佛陀的配偶、父母就是佛陀的父母、子女就是佛陀的子女、你的老闆就是佛陀的老闆、你雇的人就是佛陀雇的人,這樣子的關係多好,一切的對待都是佛陀的對待叫做「絕待」,所以,凡是都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叫「佛隨念」,那你就是佛菩薩的分身。即使沒有做到很多,能夠這樣嚮往,生命就變得非常美麗了! 佛法是一種身心管理的科學,甚至是一種生命管理的學問,科學的特色就是化繁為簡,凡事都能夠還原到簡單、化整為零,能夠有步驟地一步一步進行。一般人覺得最複雜的政治問題,其實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問題,感情不好了,成見就一大堆,把對方抹黑,看不到對方的善意。政治的敵對跟夫妻的敵對有什麼兩樣呢?一模一樣。 所以,真的看透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就看透了政治問題。一切世間所有複雜的問題,都可以化約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都可以還原為內心對話的清淨不清淨。 所以,禪修在訓練我們沒有內心的對話,對已經發生的只有完完全全的喜捨心;對還沒有發生的只有完完全全的慈悲心。能夠這樣地接受過去、正向未來,當下才會明明白白、乾乾淨淨。 這次的十日禪大家都很用功,有用功的一定功不唐捐,不用擔心來十天是浪費時間,一定會發酵,一定會起作用,恭喜大家圓滿十日禪! 接下來開始分享見證與問答。 主持人(一三):今天早藥石的時候,當觸到隔壁男眾桌惠仁師兄情感湧現時,一三也想起剛進入【聖脈】參加十日禪的種種,那是一種從心肝底湧現無法抑制的情感,我們邀請惠仁師兄來分享,好嗎? 惠仁分享:想起一大早在禮佛時,帶領同修一實講的一句話: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經過這次的十日禪,我大概目標也比較清楚了,比較知道努力的方向。今天是禪修最後一天,想起家中的父母,想起兄弟姊妹,也想起親朋好友,他們還在五蓋裡沈沒,彼此迴向來迴向去。十日禪前自己也還不是這樣子嗎?(啜泣聲) 很感恩親教師!這次禪修一再地把我的日記貼出來,鼓勵我、增強我的信心,我可以感受得到,我們【聖脈】就好像是一個「完全學校」,從幼稚園到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連博士班的也都進來了。我看到三同師兄的日記讓我知道:佛書裡寫的並不是假的(指見到各種瑞光)…(泣不成聲),真的很震撼!我只是把我的感覺寫出來而已。其實到26日之前,我真的以戰戰兢兢的心情來迎接這個十日的挑戰,我真的想帶一些什麼回去。 『如實體驗』這四個字真的太深刻了!我的痛不是因為腳的痛、腰痠,腳的痛,我已從2002年《禪修手冊》裡面,得到一個秘訣:痛是一,抗拒也是一,一加一等於二,零抗拒是零,所以一加零還是等於一而已,所以身體上的痛、痠、麻,我都可以輕鬆忍受下來,以後回去打坐,每支香一個小時以上應該沒問題(大家鼓掌,笑!) 導師開示:惠仁師兄真的是性情中人,以前他的美只有他的配偶看得見,來禪修的好處就是讓大家都看得見。請繼續。(眾笑!) 惠仁分享:謝謝親教師!之前招春的日記經常提到惠仁,我想大家一定想看看惠仁長得什麼樣(眾笑!) 因為那個引起招春不可意的人,現在就站在你面前,應該不會很差吧!(眾笑!)她常跟我說:有一個這麼欣賞你的人在你身邊,你不覺得幸福嗎?我現在真的可以領略到什麼是幸福的滋味了!要不然以為那都是應該的、當然的福氣。 在這次禪修中,親教師一再的提醒「放鬆、放鬆、再放鬆,不放鬆就挨打」,這句話給我的感觸最深,不管在打坐上,在待人處事上,這個用在生活上一定很好用,一定可以讓我們幸福美滿,活得沒有壓力,沒有擔心。 很高興能跟大家一起在修行的道上,一同來勉勵,謝謝! 碧芳分享:在來禪修前,就已做好放下孩子、先生的準備,讓自己一個人走出來。我覺得在這邊,我的心裡面只有親教師,這十天支持我一路坐下來的也是親教師,當我快撐不下去的時候,我就問親教師:我可以放腿嗎?(哭泣聲)親教師會說:盡力了嗎?要放腿,就正知正念地放。 常常把親教師放在心裡面,是可以很放鬆地來面對境界。師隨念真的很神奇,應該大家的師隨念都跟我一樣吧!我心裡面只要有親教師、有法、有同修,我就能夠很放鬆、很主動、很單純地走下去,願跟大家一起努力。謝謝! 導師開示:跟大家分享一個類似皮膚過敏的經驗,蕁麻疹也算是一種皮膚過敏的反應。前幾天親教師去鋸樹,鋸了許多樹幹,因為南加州很乾燥不太下雨(屬於沙漠型氣候,幾乎不下雨的),大概樹上的灰塵、小蟲子可能很多,鋸完樹之後,全身發癢,還有塊粒狀出現在身上,竟然也有乳頭狀的,居然在皮膚上站起來了,有的是顆粒狀,而且蠻粗的!怎麼辦呢?就是放鬆!不要去擦藥,更不要吃藥。當時整個身體都發癢,除了臉、頭部以外!從頸部到腳踝,就是放鬆,相信身體的智慧,隔天就全部退掉了! 要不要相信啊?跟你說打嗝是上帝的聲音,你不相信嘛!不然上帝說話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就這個樣子。相信的話就不一樣,不相信的話就跟以前一樣。 學生問:這十天弟子受益很多,是不是一定要經過十天這樣打坐的痛,讓腿痛來蓋過一切,學習導師的法一定要這樣嗎?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 導師答:還沒有找到其他的方法啦,你看有些人他也沒有打坐,但個性特別好,人家是上輩子有修啦,不要跟他比啦。你說:喔,真的有上輩子嗎?莫扎特五、六歲就會彈鋼琴,彈得那麼好!一定要去唸音樂學校嗎?不一定嘛!畢卡索有進美術學校嗎? 所以,你的問題是:當一個偉大的演員一定要進影劇系嗎?當然不一定啊。我們還沒有找到其他的方法來學習面對痛,人生一定有很多的痛、困難、很多讓你容易緊張的時候。禪修就是透過一個很簡單、很單純的環境,來讓你一心一意地鍛鍊如何面對這個很大的痛。 痛代表一切世間的不可意,代表我們生命裡所有的不耐煩。如果你要說有一些人也沒有來禪修,他也很有耐心,也不會不耐煩,人家天生麗質嘛。 學生問:親教師開示說:吸氣,從百會穴到腦中心,又從腦中心向下到膻中和太陽神經叢,請問這個位置在哪裡? 導師答:膻中跟中脘穴之間,胸的正中央跟胃部的上方。就是我們以前講的「心肝底」的呼吸,可以到中脘穴甚至到下脘穴。這個下到心肝底要先有光,不然的話,就先練習從鼻頭到額頭中央,從額頭中央到百會,從百會到頭的正中央… 學生問:如果做這個練習起不耐煩要怎麼辦? 導師答:就先別練這個,不相應的話就不要勉強。 學生問:親教師開示說五蘊中色蘊很單純,受也很單純,「想蘊」則一半一半,與「想如春時焰」這兩者的「想」的意思是什麼? 導師答:「想如春時焰」講的是「想」的特色,就像泡沫一樣,不斷的連結,加上對過去的不接受,對未來的恐懼不安、緊張,就會造成當下胡思亂想,不間斷的判斷,而且90%以上傾向負向的判斷。所以,剛剛講的一半一半,不止是一半,90%以上是負向判斷,所以才要調伏「想」,禪修就是在調伏「想」。 世間法不是用調伏的方法,就直接地去開發自己的心緒、志向,一樣很正向地來對待這個想。 想,很容易落入被動、挨打,不放鬆就挨打,不欣賞就挨打,沒有足夠的喜心、捨心,就一定挨打,天生慈悲喜捨心很夠,可能就不必來禪修。天生四無量心具足,當然是非常好!基本上我們會看成你上輩子有修行啦。 學生問:來禪修就是要調伏「想」,做到零判斷嗎? 導師答:當你負向的判斷沒有的時候,「想」很安靜的時候,你會變成一個很靈活的人,很有創造力的人,很有生命力的人。所有生命力的消磨,都是因為「想蘊」,有想蘊就不單純、不主動了。 學生問:怎麼做到單純? 導師答:呼吸就單純,吸氣是主動,就要取了,一個是放,放了以後就要馬上取,不取的話就會有東西進來,我們的意識心不可能停的,他一直在動,我們的心識一直在動,他一定要有東西進來,不入定一定要有東西的,這個東西必須是正面的東西。所以,單純只是喜捨心的接受。主動的話,慈悲心就要出來了;慈悲心不出來的話,負向的東西就很容易進來。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面對過去、未來,不可能停。我們的心識一直都在過去、現在、未來流轉,除非入定。入定的話就不能做事呀。 學生問:入定就一定是捨受了,沒有受、想的造作了? 導師答:沒有捨受怎麼叫入定呢。入定就是享受身心安靜下來的喜樂,喜樂所帶來的淨化,不斷地淨化你的心,還淨化你的血液。 學生問:如何把這個喜捨心用在日常生活的觸境中? 導師答:一定要主動帶路,一定要有東西取代,不能空白的,因為只能入定才叫做空白,空白是沈澱的意思。入定可以沈澱,沒有入定就不能沈澱,所以就要取,取正向的東西--本心,就是平常講的「主動帶路不怨路」,批評他、罵他、判斷他,不如教導他、幫他;幫不了、教導不了,就放下,等時間、等因緣。 做數學題不要一定從第一題開始做,不會做的就放著吧,管能管的、理能理的,很單純的。世界上有太多事可以管,不要將能管能理的放著不管不理,偏偏要去管那個管不了、理不了的,那就會自找麻煩。 學生問:怎麼把做定課產生的定相,帶到生活當中?是不是要隨時拿著紙筆來記錄自己的起心動念? 導師答:不是!心安靜下來他就一定會自己整理,下意識都一直在整理東西,這是阿賴耶識的功能,給他一個安靜的心,就會自己整理。不要用我、我所的心。 學生問:對同一個人內心已經有累積的成見,只要一觸內心一大堆的對話就開始了,要怎麼辦? 導師答:那就不要觸了,如果那麼龐大就不要處理,除非你有安靜的心,你那把「庖丁解牛」的刀要很利,而且都知道空隙在哪裡,沒有遊刄有餘就不要去動刀,如果動刀的話會很狼狽的。 學生問:所以就是少觸。 導師答:對!現在沒有能力管理就少觸。等到你有能量管理的時候,再來管理。所以,不要輕易開口,一開口就要得分,答錯要扣分的,不是亂猜的,像考試不能說ABCD就亂猜,會倒扣! 學生問:那我的善解這樣寫那也算是亂猜嗎? 導師答:你知道會不會起作用的嘛,這就是經驗嘍,你的直覺。當你的善解對方不領情的時候,就不叫善解喔,因為你沒有入對方的心嘛,沒有看到對方最美麗的心啊,對方也沒有覺得你很欣賞他,沒有的話,就少觸,表示你們現在還不來電。 學生問:打坐中或下座後感覺喜受產生,全身有很強的陣陣酥麻,雖然有樂受,但還是覺得裡面有一種緊的苦。是否是不夠放鬆? 導師答:對! 學生問:親教師開示要作意「無常、苦、無我」,還不是很懂這個意思,要如何去練習體會? 導師答:一樣是面對喜受,「喜受」就是接受過去,不斷地接受,用最放鬆的心、最單純的心來接受,不要對這個「喜受」起雜想,沒有抓取。接受喜受是好事,不是排斥喜受,很單純的接受,透過這個喜受來鍛鍊單純,好像對一個可意觸,很單純、很放鬆的接受,它就會很自然進入樂禪支。因為對喜受的不單純,才沒辦法平靜下來。喜受一定有不安的張力,它是有壓力存在,如果能很單純的接受,壓力就會消失,然後就變成「樂」。 學生問:曾有一炷香近入止息的狀態,可是那個止息看不到收縮膨脹,也看不到光明相。 導師答:那不是自然的止息。 學生問:在那個狀態下要怎麼辦?也不是刻意要進去止息,但就知道它不想呼吸。 導師答:放鬆就好了。 學生問:當時有作意放鬆,但仍停滯於那個狀態下。 導師答:沒關係!就讓它自然就好了。不要對它再起判斷,不要判斷這到底是甚麼。既然是自然,就當作是自然的狀態,不一定是說:「喔!怎麼止息了,沒有光呢?」不用做這個判斷,自然就好了。 來的時候,因緣到,它就一定會生,整個禪坐就是單純,就是零判斷、就是自然,發生甚麼就接受甚麼,沒有害怕。不然有時候禪修會出現一些境界,比如說喜禪支,很容易覺得說身體消失了,有的人就會害怕「怎麼消失了?」甚至你感覺完全聽不見:「到底是天籟還是失去聽力呢?」你一起判斷就麻煩了,本來是要入定,結果卻身心變粗了,多可惜啊! 很多狀態,五根真的會消失的,你會覺得聽力不見了;眼睛張開,完全看不見,會不會恐慌?其實禪定之前,五根就是不起作用。眼睛張開也看不見。你看不見會不會「喔!我是不是瞎了?」這樣一判斷就完了。本來要進入禪定,因為判斷就麻煩了。 禪修,就是要相信---相信身體,身體是上帝的門。聽---聽上帝的聲音,聽身體的聲音。不管這個身體發生甚麼事,就是不怕,這種不怕就是對自然的信。 你不能看到天、看到烏雲,就說:「喔!天要塌下來了」,不用擔心「天會塌下來」,對身體要像對天空的相信。就像英雪在分享的「看到天空,感覺就像看到自己的心。」這就是一個定相,最接近定相的就是天空、就是光明。 感謝大家圓滿禪十,尤其是一個別開生面的虛空夏禪法會,非常棒! 期待下一次的寒禪、夏禪,夏禪的時間已經定好了(7月19號~29號)。 請合掌--- 感恩佛陀,感恩兩千五百年來聖弟子,感恩禪十的圓滿,感恩法工護持大眾,感恩執事辛苦,願此禪十圓滿功德,迴向世間一切苦難眾生。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