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夏禪(禪十)

主講者:大卿導師

◎ 夏禪前開示----§無觀息莫動

    夏禪報到日----§回 家

    夏禪第一天----§不動姿

    夏禪第二天----§有情就美 §長呼吸

    夏禪第三天----§鼻毛不動 §替你活著 §觸點 §有信才開口 沒信莫開口

    夏禪第四天----§數隨觸 §源 頭

    夏禪第五天----§氣 動 §信 息

    夏禪第六天----§第三眼 §聖脈如何看待生命

    夏禪第七天----§走出框框

    夏禪第八天----§禪修現象

    夏禪第九天----§無 我 §無來無去

    夏禪第十天----§聖脈如來禪的傳承 §問答篇

 

無觀息莫動(7-17-05禪修前開示)

「有情就美,無信莫開口!」有感情、有深情就有美感,沒有信不開口。今年的巡迴講座,可以這九個字做為總結。

禪修起頭的作意--- 無觀息莫動(沒有觀出入息不要動)。

完全由呼吸來帶動,有觀呼吸才動,沒有觀呼吸不動。讓我們的息跟動,完全的相依相存、相依相生。
        在風雨中,特別能感覺到地水火風調節的力量。平常沒風沒雨,心念反而都很忙碌,真的不太有空去注意身體地水火風的變化。

去年在稷園,雨量非常大,如果不是山坡地的濫墾,也許河水暴漲不會那麼嚴重。大自然的水土保持很重要,整個人體的水土保持又是什麼呢?

一個很簡單的作意,配合四大威儀。行住坐臥很放鬆、不僵硬,叫做四大威儀。很放鬆地、很親切地、很深情地在動作轉換中,帶著感情來呼吸。讓呼吸推拿身心、推拿世間、推拿週遭的氣氛,來迴向給同修。臉部的肌肉完全放鬆,表情隨時隨地都是「我願意」,唸那個「意」時,唇角稍微往上,是個很可愛的嘴唇。想像結婚時準新郎新娘說的那句話---我願意,表情就儘量保持在我願意的唇角上,然後,息動相依相生。隨時都是---我願意與三寶永結同心。

出入息跟一切的動作相依相生。就用這個來作為禪修起頭的作意。

無觀息莫動、有觀息才動,息動相依相存、相依相生。隨時隨地提醒自己的四大威儀。「我願意」等於是一直在提醒,我願意將禪修的功德迴向給識與不識的眾生。

 

回 家7-18-05夏禪第一個晚上)

「出家」是一個令人迷惑的名詞,回家也是。今年大學聯招的作文題目是--「回家」,絕大部份的學生對這個題目都非常迷惑,回什麼家呢?在家人對出家迷惑,也對回家迷惑。出什麼家呢?回什麼樣的家?出---有所求的家,回---無所求的家,出---一個不能交心、交重的家。回---一個可以交心、交重的家。

真正的家,可以交心、可以交重。我們都在找這樣的家,都要回這樣的家;都要出有所求的家,都要回無所求,真正能夠交心、交重的家。禪修,就是來找真正自在的家、無所求的家。

禪修期間,用呼吸、用出入息來交心、交重。精進地利用每一個當下,充分地利用每一個時刻。呼氣、吸氣,感覺呼氣的膨脹、吸氣的收縮。先從右鼻孔呼氣、右鼻孔吸氣;左鼻孔呼氣、左鼻孔吸氣,練習了幾次以後,我們用兩個鼻孔同時呼氣、同時吸氣。

當上一個練習可以做得很自在的時候,進行下一個呼吸。練習用整個頭很放鬆的呼氣、很放鬆的吸氣。在每一個呼氣的時候,感覺整個頭部的皮膚;在每一個吸氣的時候,感覺整個頭部的皮膚;感覺呼氣的熱、吸氣的涼;感覺呼氣的鬆、吸氣的緊,當頭部的練習有些自在的時候,可以練習下一個動作。

用整個上半身呼氣,用整個上半身吸氣,很放鬆的呼氣、很放鬆的吸氣,這樣的練習有些感覺之後,我們可以練習下一個動作。整個下半身很放鬆的吸氣,整個下半身很放鬆的呼氣。呼氣的時候,注意整個下半身的鬆;吸氣的時候,注意整個下半身的緊。當下半身的呼吸有些感覺之後,我們練習從頭頂到腳底的呼氣,呼氣的時候,注意力放在從頭頂到腳底的鬆;吸氣的時候,注意力放在從頭頂到腳底的緊。

有些感覺之後,再從頭練習。右鼻孔呼氣、左鼻孔吸氣;左鼻孔呼氣、右鼻孔吸氣;然後,兩個鼻孔同時呼氣、同時吸氣;然後,整個頭部呼氣、整個頭部吸氣;然後上半身、下半身,然後從頭頂到腳底。很放鬆地呼吸,用呼吸很放鬆地找到最好的坐姿。

 

最鬆與最美

每一次禮佛,用最由衷的心、最美麗的姿勢、最深的感情,禮敬天地間最美的心。禮佛的時候,試著感覺整個身體在禮佛,用全部的身心、用最由衷、最放鬆的身心來禮佛。

經行的時候,也是用最放鬆、最由衷的心,右腳提、右腳放,左腳提、左腳放,每一個提放都是用整個身體,用最由衷的心,感受走路的美、走路的鬆,一提、一放,就是世間的最鬆與最美。

下座時,正知動作,沒有出入息念就不要動,讓每一個動透過出入息念來帶動,下座看到同修,避開四目交接,只看到對方的嘴唇和鼻子,看到對方的嘴唇就想到自己的嘴唇,注意力放在我願意跟三寶永結同心,我願意跟每一位同修找到最美麗的心、最善的路、最真的關係---這就是三寶。

最美的心---佛陀,最善的路---法,最真的關係---僧。看到嘴唇,看到對方的,就想到自己的,整個嘴唇的注意力就是我願意與三寶永結同心,我願意與每一位同修找到最美的心、最好的路、最真的關係,我願意回真正的家。

看到對方的鼻子,就想到自己的鼻子,整個注意力就是出入息,相信對方正在練習出入息,相信自己也正由衷地練習出入息,以最單純認真的心,回到最簡單的呼吸。

避開看對方眼睛的攀緣,只看自己和別人的鼻子和嘴唇,由衷地、單純地回到出入息,回到「我願意」,充分利用每個時刻、每個當下,注意力不離一呼一吸,注意力不離「我願意」。用最放鬆的身心、最放鬆的表情,找到自己最美麗的姿勢,找到自己最美麗的動作。

很單純、很由衷、很認真地一呼一吸,很單純、很由衷、很認真地走路、一提一放,以歡喜的心、感動的心、天真的心,願意將這十天精進禪修的功德,迴向給自己認識或不認識的親人、好友,還有其他有緣、無緣的眾生。願意跟世間結最美、最真、最好的緣份。

用呼吸來交心、用呼吸來交重,願意走出有所求的家、回到無所求的家,願意認真、由衷、主動地對待生命,願意單純、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呼吸、每一個動。單純、認真的生命,從單純、認真的呼吸開始。

 

不動姿7-20-05夏禪第二天早上)

用頭頂來調身,如眼鏡蛇。用呼吸來調身,注意百會穴(兩隻耳朵上方的連線在頭頂的會合)有一條很細的管子,筆直的下降到身體坐姿的底部,這條細管只有在完全的筆直下,才能夠接收到虛空中帶冷光的甘露水,百會穴跟虛空的甘露水,自然會形成一種引力,但是需要做一些微調。因為那一條管子很細,當帶光的甘露水進入管中,整個頭部發光,用整個頭部呼吸就整個頭部發光;呼吸到頸部,就頸部發光;呼吸到肩膀兩臂、背部,肩膀兩臂、背部發光;感覺甘露水進入胸背,胸背發光;進入腹腔、腰部,腹部發光;進入兩胯、臀部,兩胯、臀部發光。

所謂不動姿,是找到了一種姿勢---不會想要起座的姿勢(坐得太舒服了,不想要起座)。注意力綿綿密密找尋百會到身體底部筆直的細管,很鬆、很鬆地坐著,等著虛空中的甘露水從空而降,注意力綿綿密密在呼吸,注意力綿綿密密在動作調整,在找到最好的、最鬆的姿勢。

一開始可以數呼吸,呼氣數一、二、三、四、五、六,一~二是很輕的數,是稍微拉長音的,吸氣數一~二~三。這個量很重要,要找到最適合當下身心的量,這個量有可能因為數慢、數快而改變,但大致上呼氣數到六,吸氣數到三。心跳開始減速,呼氣數到四、吸氣數到二,心跳又變慢了,呼氣數到二、吸氣數一,每個人數一~二~的長度還是不太一樣,隨著個人身體的需求調整,不要有一點點喘的感覺,注意力綿綿密密在數,心靜下來了,就不用數了。

量數完了,就來數質(質量的質),感覺呼氣的鬆,綿綿密密地感覺呼氣的鬆,感覺呼氣的沈、綿綿密密地感覺呼氣的沈,感覺吸氣的提昇,綿綿密密地感覺吸氣的提昇,感覺百會到身體底部的吸管,因為呼氣而沈、因為吸氣而直,因為呼氣而更穩了、因為吸氣而更直了。綿綿密密地感覺呼氣、吸氣,呼氣是世間在吸氣,吸氣是世間在呼氣。我不能呼氣、我不能吸氣,是世間在吸氣、呼氣,所以我呼氣、吸氣。

呼氣,感覺虛空的吸氣含容;吸氣,感覺虛空的呼氣滋養。

呼氣,慚愧;吸氣,感恩。

綿綿密密地呼氣、吸氣,感覺呼氣是無數個鬆、沈,感覺吸氣是無數個提、昇,綿綿密密的鬆沈、提昇,在慚愧與感恩中呼氣、吸氣,在綿綿密密的呼吸中,感覺鬆沈、提昇。

 

有關昏沈

昏沈來的時候,就像在大黑夜的黑森林中走路。我們都在找光,我們要去看日出,但是天好漆黑啊!我們在找光,在等待日出的曙光。日出的位置好像是在十點鐘的方向、又好像在十一點鐘方向、又好像介於十點半那個位置。喔!在海平線的那一邊。夜還是那麼深!我們在等待日出。

坐後座的同修,常常看到前座的同修有一大半在昏沈,如果一定要攀緣的話,請將注意力放在精進用功的同修,不要放在昏沈的同修。

立禪的同修也是一樣,找到百會穴到底部的一條筆直的細管,感覺虛空中帶光的甘露水,灌入頭頂百會穴,因為管子很細,所以一定要筆直,才能夠接到虛空中帶光的甘露水。

 

有關散亂

對治散亂沒有什麼秘訣,就是綿綿密密的呼氣、吸氣,深信呼吸是感應虛空功德最重要的媒介。我不能呼吸啊!虛空呼吸、所以我呼吸。虛空沒有散亂啊!是不知感恩的心在散亂、是不知慚愧的心在散亂。虛空永遠是那麼地含容、永遠是那麼地無私。虛空大公、虛空無私。虛空呼吸,所以我吸氣、呼氣。感覺虛空的心,感覺自己的身體也變成虛空,虛空的甘露水灌入百會,頭頂發光,整個身體發光,昏沈一掃而空。身體是虛空的身體,不是我的身體。

很多人說颱風天不適合禪修,其實正好相反,颱風天正是天龍八部對十日禪的護法,要不是颱風天,這裡的蚊子會比現在多十倍,氣溫會比現在加五度。颱風是在為這個地球做體檢,禪修是為我們的身心做從頭到腳的檢查。颱風跟地震一樣,都是在做地球居住環境的總檢查,在告訴我們哪些地方不適合居住,哪些地方適合居住,也同時告訴我們,哪些建築是不合規定的、是偷工減料的、是結構不佳的。地震、颱風不是壞事,它真的是在做檢查,雖然會導致一些人命的喪失,但是它的真正重點不在人命的喪失,每個人都會死,就像病變與交通事故一樣,它的重點是在幫我們去除人類的無知,也在提醒人「莫死於無知」。

 

有情就美7-20-05夏禪第二天早上)

為什麼要來禪修?因為要來看自己的心多麼靜不下來。你說:「我在家裡看就好了。」在家裡看的,很難真的看到。

來禪修是看到自己的不能歸零,不能萬緣放下,不能深愛這個世間,不能欣賞這個世間,不能看到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作品,不相信感情是很自然的。來禪修是要看到自己是個不懂得放鬆、很壓抑的人。真正一個回到自然的人,看到每一個人都很可愛,好喜歡每一種生命,好愛每一個人。

社會上有一句話:「見面三分情」,一般都是用在人們有求於我,因為他來了,見了面,我不好意思拒絕。人情是很微妙的,這裡說的見面三分情,指的是人性的特性,人和人在一起,一定會生出情感,就是所謂的日久生情。其實,根本不必日久,看一眼就生出情,這才是人性。生命最寶貴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一種毫無壓抑的純淨深情,生命的寶貴就在「情」字。

「有情就美」,一個人的美醜,決定在我們對生命的深情。有深深的情,看萬事萬物都好美好美,我們一直壓抑著情,心裡面就有好多討厭的人,看不順眼、看不對眼的人,聽到他的聲音就礙著了,感情因為太壓抑、太造作而匱乏。自然的情就是自在的情,觀自在菩薩就是回到自然、不壓抑的膨湃情感,在膨湃中真情流露,在膨湃中明白本心。這樣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啊!你找到了嗎?

來禪修是重新歸零、重新看見生命的深情是那麼自在、那麼自然。來禪修是再一次的體會自然就是美、有情就是美。用真正的情,綿綿密密地感覺出息、入息。做個有出息的人,就要好好地真情呼吸。讓我們一起重見生命的本來面目,深深的情、純淨的情、無所求的情,天真、浪漫、由衷、主動、單純、認真。過去的種種,感恩慚愧;現在的種種,感恩慚愧;未來的種種,感恩慚愧;一呼一吸與虛空、與天地、與三寶永結同心。

看見每個人的嘴唇,自己的、別人的,心裡自動浮起「我願意、我願意、我願意」。在說「我願意」的時候,從頭頂到腳底,全身震動,那是一種感動,是一心一意的交出去。看見每個人的鼻子,就看到自己深情的觀呼吸,在吸拉呼推中接受境界,讓境界推拿、推拿一切不空的身心,深深作意,深深的注意。說每句話、每個字,全身放鬆、由衷,深情的感動,深情的流動,那才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痛,好痛啊!痛是好事,痛是在提醒我們生命中還有痛,痛是在提醒這個身體還不夠放鬆,痛是在提醒還沒找到最好的姿勢,痛是在提醒平常的姿勢不佳,痛是在重生,每一個痛都是在生出新的生命。

接受痛,感受痛的提昇,感受痛的收縮是一種提昇,完全接納的提昇和收縮,它就自動的膨脹,在一呼吸中收縮--提昇--膨脹,痛流動了,痛開了。痛是在提醒身體裡面還有很多沈睡的細胞、沈睡的經絡。痛是身體靜下來後,一個覺醒重生的必然過程,一定要以最好的姿勢來接納痛,找到一個不會想動的姿勢。叫做不動姿,那一定是頭頂接到虛空的姿勢。

真正的情,不會讓自己害怕,不會讓別人害怕;真正的情無所求;真正的情不是得來的、不是要來的、不是努力來的;真正的情不造作;真正的情是自自然然,它本來就存在,只在你有沒有看到、感覺到;真正的情一定是看一眼就喜歡他,多看幾眼就愛上他。

真正的情,不會讓自己害怕、不會讓別人害怕,因為它天真、浪漫、單純、因為它好認真啊!因為它好由衷啊!因為世間都在裡面啊!因為看到別人都看到自己啊!愛人如己不是故意的,愛人如己不是造作,愛人如己是渾然天成,愛人如己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呼吸是生命與虛空最直接的媒介,感覺呼吸就感覺虛空的能量。綿綿密密的呼吸,以最自然的情感呼吸,放鬆、再放鬆,吸氣感覺皮膚的涼、呼氣感覺皮膚的微麻。呼吸變短了,感覺鼻下人中的涼,感覺鼻下人中的微麻,感覺上唇與鼻端之間的呼吸,感覺鼻端與上唇之間皮膚的涼、麻。

在這個鼻端與上唇交接處,一般人稱為人中的地方,我們做短呼吸。涼涼的、麻麻的,若有、若無、若存、若亡。用非常非常想看日出的心情對待昏沈,綿綿密密看著出入息的引力大於雜念的引力。對待散亂,用感恩慚愧的心,對待雜念,願意綿綿密密地回到呼吸。

呼吸是與虛空無言的對話,是讓身心變成虛空的捷徑。

深深的相信:痛是讓睡眠中的細胞活躍起來;

深深的相信:痛是在幫助我們更放鬆;

深深的相信:痛是在打開不空的身心。

因為信,因為深深的相信,生命的深度、廣度,完全的開展了。 

 

長呼吸7-20-05夏禪第三個晚上)

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綿綿密密的知道,呼氣的時候知道橫隔肌上升,吸氣的時候知道橫隔肌往下。找到呼吸最好的量、最自在的量、最沒有壓迫感的量,很認真地找,很認真地呼氣、肚子往內,很認真地吸氣、肚子往外。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找到呼氣不壓迫吸氣,吸氣不壓迫呼氣。

短呼吸不是呼吸很短的意思,是呼吸變得很小量、很微弱,但一樣的是橫隔肌的呼吸。它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所以需要高度的敏感力,稍不注意呼吸就會有喘迫感,那就不叫短呼吸了。

所以要很認真、很認真地練習長呼吸。當進入短呼吸的時候,更要認真警覺,稍不注意,喘迫感就來了,短呼吸是非常細微的、自在的,整個注意力放在鼻頭與上唇的交接處、叫人中的地方,整個注意力在空氣與皮膚的接觸,就在這個觸點上琢磨,感覺觸點空氣的冷暖。

還是一樣的短呼吸,但心更加的細膩,在觸點上很容易生相,不要理它,很單純地、繼續很單純認真地將注意力放在空氣與皮膚上的觸,稍不注意,觸點就不見了,就只好退回短呼吸,短呼吸稍微不注意,就只好退回長呼吸,所以從長呼吸到短呼吸要步步為營,極度的認真,只要認真做到短呼吸,很安穩地做短呼吸,那麼大約三分鐘~十分鐘,觸點一定會出現,沒有出現,表示短呼吸沒有做好。

短呼吸本身是非常鬆的,身心非常鬆,心很靈敏的在人中的空氣觸點上的時候,很容易生出相來,水到渠成,毫不用力的生相。只要從長呼吸開始,綿綿密密地注意,呼氣知道呼氣、吸氣知道吸氣,吸氣不壓迫呼氣、呼氣不壓迫吸氣,很自然的就進入短呼吸,心跟短呼吸細微的氣完全一樣,空氣進出非常微細,心也非常微細,觸點跟著敏銳起來,無比的敏銳,一觸即發!

 

鼻毛不動7-21-05夏禪第三天早上)

長呼吸有沒有可能沒有聲音?有沒有可能鼻毛不動?有沒有可能不會喘、不會打結?

呼吸,至少要沒有聲音、鼻毛不動、不喘、不停滯。很不簡單喔!呼吸沒有壓迫感,很不簡單。但是做得到不喘、不滯、不打結、沒有聲音,這是高段的長呼吸。呼氣很順很順的呼,不會呼了停一下又呼、不會喘。呼氣可以喘的,吸氣也可以喘,呼、呼、有極短暫的停,都算斷了,叫做滯,打結了,都是控制。能不能好好地呼一口氣,能不能很深很細地呼一口氣,第一口氣也許做得到,第二口氣又難了一點點,第三口氣更難了一點點,愈來愈難。呼氣知道呼氣,整個過程知道呼氣,知道呼氣沒有喘、沒有打結、鼻毛沒有動,很不簡單;吸氣,整個過程知道吸氣,沒有喘、沒有壓迫感、沒有打結、鼻毛不動,很不容易喔!

要綿綿密密地呼吸,一進入狀況,你會不想出來的,呼吸一進入狀況會欲罷不能,不小心進入短呼吸會有喘的感覺。短呼吸一定會帶入觸點的明相。短呼吸沒有帶動明相,那個短呼吸是錯的,短呼吸會帶來昏沈,那個短呼吸是錯的,這時就要退,退回不喘、不壓迫的長呼吸。儘量的保持姿勢中正,百會穴還是要接到虛空,讓百會穴筆直的連結到身體的底部,虛空中為我們打甘露的點滴,帶冷光的甘露水從空灌頂。

虛空中的光配合呼吸,佈滿整個頭、頸部、雙肩、往旁邊流到兩隻手臂、指尖,往前佈滿胸腔、往後佈滿背部、往下佈滿腹腔、腰胯、兩腳、乃至腳趾頭。

數呼吸

先用數,讓自己注意力回來呼吸,然後量化完了,就做隨(跟隨的隨)。注意呼吸的品質,不喘、不滯、不打結、不交相壓迫,後面的呼氣不逼迫前面的吸氣,後面的吸氣不壓迫前面的呼氣,呼氣知道呼氣的膨脹鬆沈,吸氣知道吸氣的收縮提昇。第一步是數、第二步是隨、第三步是觸,觸就是不管呼吸的品質,只管人中觸點的空氣進出的覺受,呼氣的時候感覺人中觸,鬆了、沈了、膨脹了。吸氣,感覺人中處的提、昇、收縮。綿綿密密、很深很深、很細很細的呼吸叫短呼吸,任何一個念頭進來都可能退回長呼吸;任何一個念頭進來,都有可能打結,讓呼吸有喘迫感。

觸點又叫明點,是一種光明相、電光石火的相、一種淨相、洗滌的相。在觸點上,會有完全不想呼吸的引力,觸點是一個不動點,一個生生滅滅的點,同時又是一個不生不滅的點;是一個來來去去的點,同時又是一個不來不去的點;是一個過去現在未來交會的點,又是一個沒有時間的點。所以它是一個明點,又叫第三眼。

本來全身都有觸點,只要有皮膚,就有皮膚跟空氣接觸的點,但人中處是最恒久的一個接觸點,是一個常在的接觸點。很放鬆、很單純、很認真地練習長呼吸,有耐心、有信心、不怕退,退是為了看到更廣,退是為了全方位,退是為了觀。看準了,再前進,再尋伺呼吸,再綿綿密密的觀息。

睡前作意很重要,不要一躺下來就想睡,睡前的動作一定要正知正念,一定要做長呼吸、短呼吸,一定要在觸點中入睡,這樣子,睡眠品質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益。

 

替你活著7-21-05夏禪第三天下午)

耶穌死了,耶穌在門徒的心中復活。甚麼是復活?甚麼是生命?復活的是甚麼樣的生命?那是一種信念、傳承、愛。

是甚麼樣的感覺---當我們所愛的人在臨終時,我們可以對他說:「我可以替你活著!」說這一句話,好像很主觀,但這一句話,必須是對方同意。臨終者說:「是的,你可以替我活著。」是甚麼樣的感覺,讓臨終者信心清淨地說這麼一句話:「是的,你可以替我活著」?

 

觸點7-21-05夏禪第三天下午)

人體身上主要有三個觸點,一個是人中,一個是下丹田(肚臍下四根手指幅,女眾則比四根手指幅寬一點點。)肚臍上四根手指上方叫中脘穴中脘穴是一個蠻特別的穴道,在「漢醫」的經絡裡面是手太陽經、手少陽經足陽明經任脈的交會處。

心肝底的呼吸就是在中脘穴上,那是一個很奇妙的位置,剛好符合古代中國人講的「心肝底」。肚臍上四根手指,用漢醫的講法是三吋處(漢醫的三吋相當於個人的四指幅寬),如果要做由衷的呼吸、深情的呼吸,你可以配合中脘穴。

由短呼吸到觸點,對身體的智慧要絕對的相信,因為進入觸點,呼吸會自動的停止,不呼不吸的引力很大,如果你害怕,擔心生命危險,擔心身體掛掉,擔心暈過去,那就沒辦法進入真正的短呼吸。

請相信身體的智慧,相信親教師的護持,倒下去的時候,親教師一定把你救起來,你有這樣的相信嗎?相信身體的智慧嗎?相信你不可能窒息而死,沒有這樣的相信,你就不可能進入觸點。這樣的相信其實沒甚麼,就像你在睡眠中,也有可能夢到不能呼吸,但是你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害怕睡眠。

睡眠中,你掉下了懸崖,會害怕嗎?在睡眠中,掉下懸崖不害怕,是找到觸點的必要條件。

甚麼是找到觸點呢?

完全不受外境的引力,外境完全的失去引力,注意力只有觸點的收縮膨脹。知道外境的存在,但外境完全沒有引力,除了禪修導師的聲音。但是禪修導師的聲音也是來就來、去就去,有聲音就聽到,沒有聲音也不抓取,聲音不再是障礙。

觸點的世界裡,無聲最大聲,那是一個天籟的世界,那是小精靈的世界,那是毫不用力、喜樂充滿的世界。觸點上生相,一觸即發。這個發不是「射箭」的發,是「發酵」的發,還有種種相會一直發酵、一直變化,很單純、很清淨地等著,沒有任何的預期,很單純、很放鬆地感覺膨脹、收縮,沒有興奮、也沒有害怕,只有很單純的相信,相信身體的智慧,相信本心的智慧。

 

有信才開口、沒信莫開口7-21-05夏禪第四個晚上)

今年巡迴講座的主題是「有信才開口、沒信莫開口」。你說,我對他沒有信,就不跟他來往好了。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要朝向對對方有信的角度欣賞,要會看到每個人都有最美麗的心。只要沒有看到對方最美麗的心,我們就會跟境界對立、跟對方對立。

相信對方有最美麗的心,即使對方展現出來的不是,我們依然可以深情的呼喚,這是不跟境界對立的唯一方法,這是能夠融入境界、接受境界和引導境界的唯一方法。

沒有信、就會有對立,有信,就無對無礙。單純的心,就會看到對方也有一顆單純的心;美麗的心,就會看到對方也有一顆美麗的心。沒有人希望自己不單純、不美麗,這是人性。人所表現出來的,不一定是他的本心和本意。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挫折,很容易讓我們帶上面具,很容易讓我們將自己武裝起來。但那真的不是我們的本意。

每個人都有生命的美感,即使是很壞很壞的人,也一定有他生命的美感,那個就是人性。從信的角度看,就看到信;從懷疑的角度看,就看到懷疑。每一個人都有他看事情的一個鏡頭,這叫「相」,諸相非相的相。透過染色的鏡頭看,這世間就被染色了;成長教育可能幫我們染色了,禪修就是還原,幫我們看到每個人都有最單純的心,幫我們看到每個人都有微笑的能力。在笑裡面、在哭裡面,我們都很容易看到對方最單純的心。

相信人,就是從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美感開始。什麼是美?每個人的定義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沒有妨礙對美的愛,沒有妨礙他對美的渴望、嚮往與追求。從生命的美感裡,我們看到每一個人都有最美麗的心,每個人都會欣賞美麗的事物,儘管每個人美醜的標準不太一樣,但是人人心中都有對美的渴望、嚮往與追求。

聖脈講的美很簡單:有情就美、自然就美、自在就美。也許每個人說的有情、自然、自在是不一樣的意思,但是差別應該不會很大,至少它代表每個人內心的嚮往。我們懂了什麼是美,就會更懂什麼是人性,就會更懂得如何來引導自己和別人去嚮往真正的美,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多了很多美的對話。

很由衷、很主動地跟對方分享什麼是美,很單純、很認真地分享什麼是美,很天真、很浪漫地分享什麼是美,很無所求地分享什麼是美。講到美,大家心裡面都會笑,都會歡喜,這就是人性。

在美的世界裡面,看到有情;在有情的世界裡面,看到什麼是真、什麼是善。從美的角度看、從真的角度看、從善的角度看,我們都會看到每個人都嚮往同樣的東西。這就是人性,這就是本心。

聖脈的愛情是:愛上一個人,就愛上全世界。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於世間,一定是愛屋及烏的,愛屋及烏的「烏」就是全世界。對世間沒有愛,你不可能愛上一個人。你也不可能愛上一個人,卻沒有愛上全世界。有情就是美,因為美而愛。

一切的不相信就是苦,你不相信有情就是美,那就是苦。世界上有非常非常多的人不相信有情就是美,這樣子的不相信就是苦。因為不相信,我們跟很多的境界在對抗、甚至在戰鬥。因為不相信,我們跟境界對立,沒辦法引導對方,就只能角力,只能跟對方比賽誰力氣大,這是阿修羅的世界。阿修羅的世界就是角力的世界、鬥爭的世界、比誰力氣大的世界。

走出有對有礙的世界,呼喚每個人心裡面的最美麗,用最單純、認真的呼吸來找到不動唯美的身姿,找到人中的不動點。重新用一個無來無去的鏡頭,來看著來來去去的世間。重新用佛陀的眼睛、用佛陀的六根來跟世間對話,用解脫者的眼睛、耳朵,很謙虛地重新看待這個世間。

不要讓學來的知識蒙昧了自己。世間的知識,只要不是透過信心清淨,照樣是角力的工具,照樣是鬥爭的工具,不可能幫助我們見到諸法實相,不可能幫助我們見到世間的實際。它就是會有本位主義。美國社會科學的領域壁壘分明,兩派之間幾乎沒有溝通的空間,各說各話,這不就是世間的現實,誰聽誰的?沒有啊!連象徵客觀的學術研究,也有角力啊!

如果我們不從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去看、如果我們不浪漫的相信,一個人的改變就可以改變全世間,那麼,我們只有繼續地角力下去。美國是一個很自由的國家,在這裡,多樣性的個性、觀念都得以開展。在美國的發展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到各國的未來發展。想要知道社會科學會變成什麼樣子,你看美國學術界就會知道。

只要沒有信,就一定是角力;唯有信,才能夠呼喚不信。真正的信,在不信中呼喚,除了信,世間沒有出路。在自己的家庭、學校、公司,到處都一樣,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要有信,都要重新建立信。

禪修,幫助我們回到最單純的呼吸、最認真的呼吸。幫助我們看到我們的心並不是那麼的清淨。我們有很多有所求的對待,我們一直在要,我們還沒有看到給就是幸福,也還沒有看到喜歡人、愛上人就是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被愛、不是被喜歡。我們以為感情是可以要的,我們還在要,我們都為要不到而苦惱,我們都為要不到、得不到滿足而受苦。其實,真正的滿足是能給予、能愛人、能喜歡、能很單純、很認真地呼吸,能看到自己的內心永遠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明點,永遠有一顆可以跟佛陀如來自在談心的明點。

禪十期間,上座下座打成一片的要領是:避開四目交接,看,就只看對方的人中處,想到對方的鼻子在觀呼吸,想到自己的鼻子也在觀呼吸。看到嘴唇,就想到「我願意、我願意、我願意」,這樣的作意才會綿綿密密,這樣的觀呼吸才會綿綿密密。觀呼吸沒有什麼要領,最重要的要領就是綿~綿~密~密~。

呼吸要遍一切處,跟愛情是一樣的,愛上一個人就愛上全世界。觀呼吸,看什麼都是在呼吸,自己在呼吸,所看到的樹在呼吸、山在呼吸、大地在呼吸、虛空在呼吸。有看到虛空在呼吸,心量就跟虛空一樣大,看到樹、看到山在呼吸,你的心量就跟樹、跟山一樣大。心量是非常微妙,當你看到了心,就觸到了世間的美、世間的妙。

這個世間只要我們還有不可意的對象、還有礙著的對象,還有不能愛的人,它就會妨礙我們觀呼吸。禪修就是幫助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靜下來的時候,很多的毛病都會現形。禪修幫我們照見、還原、幫我們去染、見到本來面目。

呼氣知道呼氣、吸氣知道吸氣,沒有呼吸知道沒有呼吸,綿綿密密的知道,很輕柔、很微細的知道。下座,一樣呼氣知道呼氣、吸氣知道吸氣,一直到睡前作意。一定要做好睡前作意,試著由長呼吸到短呼吸,試著找到觸點,很專注、很放鬆地看著觸點的發酵,不要怕睡不著。

 

數隨觸7-22-05夏禪第四天早上)

數呼吸,沒有一定要數多久,長呼吸沒有一定的時間,質決定量,什麼時候進入高品質的長呼吸,就什麼時候進入短呼吸,呼吸不打結、不喘、不出聲。短呼吸也沒有一定的量,也是質在決定那個量。

有時候,只能從結果來看,短呼吸有喘、有打結、有不該停而停了,呼氣還沒呼完就停了、又呼,那就是「結」、「滯」,氣還沒吸完就停了,這個都是滯,即使是極短暫的。真的要停,要呼完氣才可以停,吸完氣才可以停,那個停,不小心就會喘。

 

任何時候都要有觸,觸就是心在這裡,好像走路的時候,有走路的觸;打赤腳有打赤腳的觸;整個身體走路,有整個身體走路的觸;說話有說話的觸;眼睛看有眼睛看的觸;耳朵聽有耳朵的觸。觸就是注意力的交會點,心不在焉就是注意力沒有交會點,就是沒有觸。

觸,簡單地說,就是注意力的交會點。就短呼吸來說,觸就是指「人中」,或者心肝底的「中脘穴」,或者是臍下的「丹田」。觸點就是注意力的交點,內身、外身的交會點,自己與虛空的交會點,也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會點。失去觸點就是失去注意力,就是心不在焉,就是活著也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感覺。有人說他不喜歡觀呼吸。如果你不喜歡觀呼吸,那還有什麼可以喜歡的呢?你說你喜歡心不在焉,不喜歡有觸點,那也真的太奇怪了。

 

什麼是宗教?

宗教就是在不信處生出信;宗教就是在最艱困的時候、在絕大部份人對人性絕望的時候,你依然對人性充滿著希望與信心。因為你永遠都看到人性深處真的有智慧、有最美麗的心。

深深地相信,生命是連在一起的,是無內無外的,那就是宗教。宗教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每一個細胞的信念。由衷、主動,就是宗教;單純、認真,就是宗教;天真、浪漫,就是宗教;無所求,就是宗教;用無所求的心來面對長呼吸、短呼吸,就是宗教;用無所求的心、最相信的心、最放鬆的心來面對每一個不可意,就是宗教。

 

痛來了,相信嗎?相信痛是來打開生命的不空嗎?願意用最放鬆的心、最正面的心來面對痛嗎?願意將痛看成是世間不可意的結晶嗎?世間不可意的尿酸結晶,叫做痛,世間的不可意用一種化學反應的方式在身體展現,叫做痛。能夠很正面地面對這樣的痛嗎?這樣的痛,絕對可以打開心量、拓寬視野,絕對有助於跟虛空交合、跟虛空對話,幫助我們跟虛空完全地交換空氣。

 

對待昏沈

昏沈是世間無明以化學反應的方式在身體展現。對待昏沈,非常正面、非常放鬆、非常相信地來面對。以絕對的歡喜心來面對昏沈,面對身體的每個痛,相信每一個昏沈、每一個痛,都有助於我們面對世間的無明、無知,用最放鬆的呼吸,很謙虛地面對痛、面對昏沈,很謙虛地面對禪修期間每個聲音的不可意。

這樣說,不表示你進出禪堂、齋堂、進寮房,不需要動作輕柔。我們還是願意以最輕柔的動作、最不打擾同修的動作進入齋堂、寮房、禪堂,一但不小心開門、關門、開燈、關燈吵到了同修,不要自責,在心裡面由衷地說聲對不起,就可以了,因為我們不是故意的,同修也相信我們不是故意的,我們不是故意製造不可意來考驗同修。世間的不可意已經很多了,不需要我們製造。

很謙虛地、很由衷地、很認真地、很主動地、很放鬆地、很天真地、很浪漫地面對每一個痛、昏沈、不可意,內心很高興地說:「你來了,我不認識你,我願意認識你」。每一個動,上座下座,都是整個身體在動,全心全意全身的動,永遠都是調身、調息、調心。上座如此、下座也如此。

 

四大威儀

永遠找到最好的姿勢,所謂的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不是舒服、不是散漫、不是放逸,四大威儀是找到最好的姿勢,最能夠感覺全身觸點的姿勢,最能夠放鬆的感覺空氣與皮膚接觸的姿勢,最能夠感覺頭頂與腳趾尖的姿勢,永遠跟虛空有觸,永遠跟虛空有最親密的觸。生命跟虛空的距離好近,好接近啊、好親密啊!

一直感覺虛空呼吸,所以我吸氣、呼氣。我們跟虛空無比的親密,無時無刻不觸到虛空啊!

感覺虛空的心量,感覺虛空的含容,感覺虛空的沒有對象,好欣賞虛空啊!

看到天空、想到虛空---天空那麼的廣大、好廣、好深、好大啊!

我欣賞虛空的心,不正也如此嗎?

我深深嚮往虛空的心、不正是心包太虛的心嗎?

虛空跟我有什麼不同?虛空就是我的心啊!

注意力在虛空,身體就變成虛空。完全地欣賞虛空,虛空跟我就分不開了。永遠用最好的姿勢走路,最好的就是最美的、最真的,不斷地找尋最好的、最真的、最美的姿勢。用這樣的姿勢來呼吸、來走路、來坐著、來躺臥、來站、來蹲,永遠找到身體與虛空的觸,念茲在茲,正知正念!有了姿勢才能好好地調息,才能夠找到最好的呼吸,才能夠事半功倍。

 

有關姿勢

姿勢不好,呼吸永遠有一些困難,姿勢真的是幫助我們省力。姿勢要自然,自然就是不違背地心引力。在坐姿來講,姿勢要正,不能挺胸、駝背。挺胸,脊柱就被壓縮,駝背,頸部就不直,頸部是頭跟胸背部的連結,頸部不能鬆直,就妨礙血液的進行。所以,四大威儀絕對是最省力的、絕對是身體跟虛空最好的連結。

找到最好的呼吸,找到最好的呼吸量,叫做數;找到最好的呼吸品質、叫做隨。質量都有了,就可以輕鬆地找到觸點。觸點,是呼吸在身體上最敏銳的交點,它有助於注意力的柔軟、專注、清淨。透過觸點,沈睡中的經絡與細胞才得以活躍。

 

生命

就佛教來講,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欲界的色身、色界的色身和無色界的色身。禪定是在鍛練色界與無色界的色身,它肉眼看不見,所以禪定上稱為勝色身,包括色界的、無色界的。

色界的色身,稱之為小精靈。小精靈有神通、變化萬千、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無所不在。是一顆摩尼寶珠小精靈。可以讓我們的想像力非常的豐富,可以帶我們去沒有去過的地方,可以很簡單地幫助我們超越「欲界」的本位主義、性別、種族的、壽命的束縛,乃至世間貧富貴賤的限制。它讓我們容易滿足、容易欣賞、容易正面地對待生命。禪定就是在讓小精靈的生命活躍起來,給他一個位置。

觸點啟動的時候,什麼相都有可能出現,最重要的是不要抓取、不要害怕。完全地相信,那只是一個影像,或者聲相的變化、發酵的過程,相信它終究會安靜下來,會像水晶一樣透明,乾乾淨淨的。

 

調心

調身、調息再來就是調心了。上座、下座都是依照這樣的次第。在大動作上依次調身、調息、調心。調身---找到最好的姿勢,調息---整個身體跟呼吸、跟虛空連成一線,同步了、找到最自然的呼吸、最微妙的呼吸,與虛空最親密、最無礙的呼吸,突然呼吸停了,進入一個常寂光的世界,萬藾具寂、明亮無比,對五蘊一個一個的取、貪愛脫落了、驕慢脫落了、不可意脫落了、種種微細的想脫落了,就進入了「無色界」的色身。

以虛空為身體,是禪定殊勝的體驗過程。與本心對話,見到本心、真情流露,是禪定的目的。永遠是很單純地、很認真地呼吸,深深地相信:呼吸是心與虛空最親密的連結。

虛空無盡的寶藏,能夠與虛空無盡藏最親密的對話,就是呼吸了。最神秘的對話就是止息了。在止息中,十方三世現前,什麼都看見了,就在這個時候,心解脫了、習氣脫落了。也許出定的時候,習氣會再回來,但就是一次一次地透過禪定的鍛練,很謙虛地、很天真地、很認真地、很單純地,一次一次地與虛空做最親密的對話。

呼時知呼、止時知止、吸時知吸。

 

 

源頭7-22-05夏禪第五個晚上)

 呼吸是生命跟虛空最親密的接觸。呼吸的時候,感覺空氣在身體的每一吋肌膚輕輕地撫觸著,這不是很親密嗎?虛空與皮膚很親密的接觸,不是嗎!它不但在每一吋肌膚磨觸著,還透過鼻腔進入身體。

 這樣的觸感需要心非常的安靜。心安靜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呼吸,那真的是虛空與生命最親密的接觸。「眼耳鼻舌身意」的「身」講的就是這個,就是一切皮膚的觸,「內」「外」皮膚的觸。內的皮膚就是從鼻腔進去,透過氣管、肺部,然後整個感覺又幅射到全身,從頭頂到腳底,裡應外合,形成一個天衣無縫的妙「觸」,幫助我們整個身體放鬆、整個心放鬆。

 如果記得曾經鼻塞過一、兩天,很不舒服,躺右邊,右邊鼻孔塞,躺左邊,左邊鼻孔塞,坐起來竟然兩邊都塞。哇!只能靠著口腔呼吸,擤鼻涕擤到鼻腔都流血了,竟然還繼續塞住。苦哉!

突然鼻子通了!那個鼻子通好舒服!非常舒服!然後,不到幾分鐘,你不再感覺那麼舒服。那個舒服真的退減消失了嗎?沒有啊!它一直在啊!鼻塞後的那種鼻子通的舒服,它一直都在。為什麼會失去那個感覺了?

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觸覺比呼吸的觸覺還要舒服的。極少,應該說沒有。這就是觀呼吸迷人的地方。你說,腳好痛啊!為什麼腳會很痛?因為呼吸沒有帶給你鼻子通的那種觸受。鼻通的觸受引力一定大過於腳痛的引力。

虛空就是這樣,透過空氣與身體做最親密的接觸。虛空就像母親,身體就像嬰兒,媽媽就是這樣揖揖惜(台語),把我們惜大漢(台語)。我們就在媽媽的愛惜中感到非常舒服和安全。

每一個呼氣、每一個吸氣,都非常的舒服,真的需要細細的品嚐。為什麼人類對呼吸以外的觸受有那麼大的抓取?因為觸受的確帶給人很強大的刺激,但是人們忘了,真的忘了呼吸的觸受比任何皮膚的觸受還要有引力。能不能證明只有自己去體會,用自己的身體去證明。粗糙的身體不能證明,只有安靜的身體才可以證明。

那一個身體是你的?粗糙的,還是安靜的?為什麼身體那麼粗糙,壓力那麼大?誰讓身體有那麼多的有所求?對外在的刺激那麼的狼吞虎嚥?到底什麼是身體的本色呢?粗糙的身體才需要強大的刺激,就好像喜歡喝可樂一樣。來禪修是來認識身體的本色,來認識心的本色。

 

水的源頭

本色就好比水的源頭。如果水的源頭是污染,你會說那是水的源頭嗎?

水好無辜喔!H2O也會有污染?有污染的水源頭嗎?世界上有污染的水源嗎?那是它的自然狀態嗎?這個需要證明嗎?水的源頭是乾淨的,這需要證明嗎?還是它本來就這樣子?不然,大概也不會稱之為水的源頭。

 很多人會懷疑心的源頭是乾淨的,那就好比在懷疑水的源頭一樣,就好像在懷疑你的身體本來就是粗糙的。身體本來怎麼會是粗糙的呢?是我們自己太靜不下來,身體才會變得很粗糙。一個很簡單的飲食,狼吞虎嚥才好吃嗎?這從何說起!所以,從呼吸就可以檢驗出,我們對外在刺激的需求是粗還是細。

心的本源是乾淨的,但是我們卻迷失了。因為我們看到很多變相的心性,就以為人心很不可靠,以為人性很沒有希望,那是因為我們都沒有在看源頭。好像一條污染的河川,我們只看下游。喔!這個水好髒啊!但只要溯源上去,就會看到水的源頭是乾淨的,是真的可以喝的水,而且你還會帶一大空桶去裝,甚至還會把山下帶上去的水通通倒掉,然後再裝滿滿的水回家。對不對?我們的心也一樣,只要溯源上去,一定看到乾淨的心。一定的!

身心就是這麼一回事,它是乾淨的。身體會新陳代謝,細胞一直在生,新生出的細胞都是新的。除非它是變相的、病態的。細胞天生就是乾淨的。有新生細胞是不乾淨的嗎?有嗎?你身體有一個細胞生出來不乾淨的嗎?細胞何辜!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嗎?

所以,禪修就是真的重新認識五蘊 ---色受想行識,認識身心的本色。然後真的能夠好好地體會這樣的五蘊,不必然是抓取的。心有它自在的狀態,一個自然的狀態,一個叫做真正人之常情的狀態 ~ 只要看到一個人,就會生出感情,只要跟他在一起,就會有感情。這就是很自然的人之常情。

很多人看到感情受污染後的狀況,但那是中下游,不是源頭,那絕對不是感情的源頭。你說,水這麼乾淨怎麼可以受污染。水何辜啊!受污染的不是水,能夠污染水的不是水,水依然是水,對不對?所以,感情歸感情,污染歸污染,把污染的東西放在水裡面,說水性有染,你喝到的是污染,不是水。水是無辜的啊!所以,感情也是無辜的。你說,感情被染色,感情被染色是那個染色出問題,不是感情出問題。

真正的情不會出問題的!真正的情不會讓人害怕,也不會讓自己害怕。真情是很自然的。而且,更奇妙的是,只要有情,對人生出感情,就會覺得對方很美。有情就美,需要證明嗎?當然這要自己去體會,用你的身心去體會,如人飲水啊!

你開口閉口都是科學,那藥物要不要經過人體?不是要經過人體來證明這個藥可以用嗎?可以在實驗室就證明了嗎?實驗室就可以證明嗎?就可以證明這個藥絕對可以用嗎?而且經過人體不需要經過五年、十年嗎?說三年有效你就敢吃了,那還在試用階段。現在很多的藥都是在試用階段,我你可能只是實驗室的白老鼠,還在實驗階段的。

有情就是美,絕對可以自己去體會。但是,這個需要先讓我們的身心還原,先讓我們看到本色。

 

氣動

身體不舒服、壓力負載所引起的防衛反應,叫做氣動。禪堂上發生氣動,要正知正念,將氣動引向正知正念。在氣動的狀態下,不可能觀呼吸。如果整支香都在氣動,那你是白坐了。

昏沉

 昏沉的時候為什麼不會覺得腳痛?因為昏沈的時候你很放鬆,是不是這樣?有人在睡覺中還能覺得腳痛的嗎?不太容易,那要痛醒過來。你說:啊!如果沒有腳痛,我又散亂,怎麼辦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身心很粗糙。

一定要溯源,不要一直看著下游,不要一直說這條河裡面的水怎麼那麼髒,沒有人要你喝下游的水,一定要溯源,找到身體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呼吸,是身體跟大自然、跟虛空最親密的接觸。

想像如果虛空是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像虛空一樣,跟我那麼親密,對不對?每一吋皮膚,它時時都在觸摸。呼氣的時候試著去感覺是虛空在吸氣、吸氣的時候試著去感覺虛空在呼氣,心很細很細地去感覺空氣在皮膚上的撫觸。從頭頂到腳底,感覺空氣在鼻腔的進出。

短呼吸

還是一樣的調身調息。從長呼吸開始,長呼吸的時間需要多長,沒有一定的量,這個需要經驗,因為每一個人長呼吸的質不一樣,質決定量。品質好,長呼吸就可能需要的時間不多,它會自動進入短呼吸。短呼吸需要多長時間,才會出現觸點,也是因人而異,就看當天當時的身心狀況,以及當那時短呼吸的品質。

如果覺得虛空很抽象,就把它看成空氣、把它看成天空。有空的時候看看天空、想想天空。看過不好看的天空嗎?我沒有那個記憶。我沒有任何天空長得不好看的印象,天空永遠都是好美好美的,不管是好天氣還是不好的天氣,它永遠都是那麼的美麗啊!那就是虛空的外相。虛空的心更美啊!所以,要心包太虛之前,要先欣賞天空,先喜歡太虛、欣賞太虛,跟太虛談戀愛,你才有可能心包太虛。

 

兩小無猜

  禪修之前,每個的人的內心可能都有很多的心,其中有一個心很單純,另外一個比較複雜,那一個心才是你的呢?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複雜的人嗎?還是覺得自己本來是很單純的?

 禪修幫我們看到: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很單純的。所以,你看老公公、老太婆看到小孩子的時候,他們的臉上好像又回到小孩子天真的樣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每一個大人內心真的都還有那很童真的心。

我們本來都是很單純的。在成長教育中,我們給了對象很多的框框---父母親、兒女、兄姊、姑嫂,種種的對待。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本來很單純的,在父母眼中每一個子女都很漂亮、善良。可以相信父母原來都是很單純的嗎?可以相信做子女的原來也是單純的,本來大家都可以很由衷地、很認真地、很天真浪漫地對待。不是嗎?來禪修就是重新看到 ---我們本來就是很單純!

現在的台灣社會,家裡有小孩的,會不會有他才十幾歲就想要談戀愛的問題呢?他會想要複雜的關係嗎?還是想要追求一個非常單純的關係?其實只是因為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所追求的關係可能不是很單純。如果他知道的話,他會選擇單純,他絕對不願意對待,他絕對不願意!我喜歡你是因為你喜歡我,我喜歡你五分是因為你喜歡我五分,這叫做對待。我要喜歡你多少,我要先知道你喜歡我多少,不然我會吃虧,我喜歡你太多,我會給你看扁,我怎麼可以喜歡你比妳喜歡我多一點點?不可以,這樣我會吃虧,這樣我就輸了。聽起來好像是兩小無猜的話,錯了!這之間猜的可多了!本來我們都是兩小無猜的,怎麼會猜得那麼多呢?才十幾歲就開始猜了,好可怕啊!是不是?

真的回到人的自然狀態,我們會發現「有情就是美」,而且越對對方有感情,越會覺得他美,然後真的會相信---能夠喜歡一個人、能夠愛上一個人,那是很大的幸福,就像會欣賞天空是很大的幸福一樣。

半個月前,有一位本來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回到花園新城住,她說她在加拿大的時候,每年很辛苦的工作,工作十個月就是為了兩個月到加拿大最美麗的地方去玩,十個月很辛苦、拼命地工作,就是為了兩個月拼命地玩,就這樣子玩了一、二十年。有一天,她鎖骨斷了,不能出去玩了,只能躺在家裡。躺了將近兩個月,有一天,她突然發現家裡就很美了,以前怎麼這樣笨?到處去找那個最美的地方,發現原來家裡就很美,以後哪兒都不想去了!

感情是很自然的,感情一定是自在的,不需要造作,因為它很自然就產生了。感情絕對不是得來的。如果是得來的,它必然會失去。感情是永遠的、常在的、自在的,那才叫做感情。任何可以得來的感情,都不叫做感情,這個需要科學證明嗎?需要嗎?需要科學證明嗎?不能證明啊!

不能證明就不是科學的問題。好麻煩,你看好不單純,感情也是科學的問題?只有科學能研究的問題才是真的問題?有這麼複雜嗎?到底是知識的框框?還是無知的框框?如果生命可以很美,為什麼它會很苦呢?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框框。生命本來就是很單純的,在單純裡面,我們真的看到由衷好美,真的看到天真浪漫好美,真的看到認真的生命好美,你不覺得嗎?

什麼是活著的感覺?就是由衷的時候有一種感動,感動的生命讓你覺得你活著,感動的生命讓我覺得我的心是流動的。流動的感覺,是活著的感覺;不流動的感覺,是死亡的感覺、生病的感覺。來禪修就是讓生命重新回到那種感動、流動,那種深深相信的自在、那種對感情沒有害怕的放鬆。

釋迦牟尼佛好像沒有說這一些,釋迦牟尼佛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沒有講這個有情就美啊!有情就美是十二緣起的那一個?是苦寂滅道的那一個?參!

 

氣動7-23-05夏禪第五天早上)

很多同修問什麼是氣動?氣動是一種很寶貴的能量,嚴格說,氣動是過度用力而全身呈現輕度連續痙攣的現象,類以發抖乃人體機能對付寒冷之自然反應。所以還是要再放鬆,如果能夠正知正念,將氣動的能量吸收內化,它就會變成喜禪支;如果外顯,能量就會完全流失。本來是喜禪支,就變成不是喜禪支。所以,要學會將氣動的能量內化。

禪修是放鬆,但不是放任,不要讓那個引力拉走,拉走的話,就沒有內化。通常氣動的同修打坐的天份都不錯,但是,沒辦法內化,會永遠停留在那個階段,不會有任何進步,你再打坐五百年,還是那個階段。所以,有天份反而是很大的障礙。對治的方法,就是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放鬆---再放鬆。

 

信 息7-23-05夏禪第六個晚上)         

上座下座都是要找到最好的姿勢、呼吸,還有信心清淨,這樣就是調身、調息、調心。調心就是要從信心清淨出發。我們說「有信才有用」、「有信才開口」、「無信莫開口」。沒有信,這個世間就只能角力;有信,我們才能夠引導。有信,沒有框框,這世間才有希望。

生命現象,它永遠都是在交換信息。「信息」---有信的消息,這個字眼算是當代最流行的。這個最遠古又最摩登的理論叫做信息理論。一切的生命都在交換信息,交換信息要做什麼---要很漂亮地活下去。

物理化學跟生物科學的不同在什麼地方?物理化學是在探討這是什麼,它不會問為什麼。物理化學幾乎不問為什麼,它只是說出這個現象是什麼,這個現象怎麼形成的,它不問為什麼這樣形成。但是,生物科學會問為什麼,會問它的目的是什麼。物理化學就是所謂的非生命科學。非生命科學大致上是遵守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東西都一直在敗壞、一直在增加它的亂度(Entropy)(讀作滴),一直在失序。生物科學是不一樣的,生物科學是講生物一定要吸收能量來維持內部秩序,這叫生物科學。生物如果停止了吸收能量,它那個東西就會開始敗壞。能量又叫做「負熵」。

吸收能量就是一直在組織、在建構,結構上它靠蛋白質,組織上包括信息的指揮與複製,靠的是核醣核酸,靠核酸複製信息、指揮內部結構。這是生物現象。生命很基本的現象,就是形成內部秩序,很漂亮的秩序,很美的秩序。就像生物的化學結構,每一個都很漂亮。而且,就化學現象來講,都是可以用數學表達出來,但若要講為什麼,它就變成生物科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是什麼?它是在找源頭。一切的宗教都在找源頭,基督教給它一個名字叫「天堂」,佛教給它一個名字叫「涅槃」。都在找什麼?找我們生命共同的來源。在生物學來講,我們有共同的祖先,叫做微生物。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沒有人類,地球會繼續生存。但是,沒有了微生物,地球會毀滅。地球跟微生物維持一個相當強大的共生關係。在生物學上,它們是互依互存的關係。人類研究生物學,想從微生物裡面得到知識和智慧。微生物是怎麼交換信息的?人類透過什麼在交換信息?

每一種生命都想要跟其他的生命交換信息。就細菌來講,它們就是不斷地在基因方面一直在傳遞、一直在交換。人類透過了文明、透過了文字、透過文化、透過哲學、透過宗教的智慧、科學,一直在交換信息,目的都是為了讓所吸收的能量能更有效地利用,這就是生命科學。

我們希望將所吸收的能量更有效的運用,這就是調身、調息、調心的目的。找到最好的姿勢、最省力的姿勢、最好的呼吸,最能夠轉化生命能量,導向最美好、最乾淨的心。人體有時像一個沒有整理過的電腦硬碟,剛買的時候開機好快,現在開機這麼慢?因為裡面裝了一大推垃圾,資訊與系統亂了,不斷地裝軟體沒有用,因為作業系統已因漏洞而混亂。就生物化學來講,核酸是混亂的,它已經沒有統一了,沒有統一的指揮部,這個統一的指揮部,叫做「本心」。

沒有找到源頭,就會永遠盲目地人云亦云。你以為夫妻一定要有性關係,你以為人類親密關係只有靠「性」,那就是人云亦云。社會上講的性愛,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性愛。人為什麼要有性愛?因為他以為可以透過性來表達愛,但事實上常常沒辦法表達。性沒有辦法表達愛,性要表達愛太困難了,甚至緣木求魚。 

對於這個,不開悟、不覺悟的話,人類就會盲目地消耗一大堆性的能量。性生活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有關性生活活動會衍生很多副產品,比如他會上癮,一個異性伴侶不夠。不夠的話,他要壓抑,因為他一直覺得要透過性來表達對異性的愛。當今一夫一妻制卻不准許,所以就只好壓抑啊!如果一直認為要用性來表達愛,潛意識裡面會用性來表達愛的那種對異性的追求,不會因為結婚而終止,因為他保有動物的愚痴在裡面,甚至以為人類要與動物一樣才是自然。 

動物的愚痴是什麼呢?他就是要一直生,一直繁殖,性生活本來就有繁殖的目的。我們很討厭維多利亞時代的壓抑,卻過度的膨脹了性愛的重要性,忽略了它強大的副作用。 

    人口爆炸,資源有限,教養不易,就只好提倡一大堆的避孕,但事實上這樣的避孕是違反自然的,戴保險套就像戴手套摸東西一樣,是違反自然的,這叫做多此一舉。每個人都在追求最親密的關係,就是人性想要找到天堂,在這個天堂,每個人的生命都連結在一起,卻只能象徵性地透過性行為,感覺說我跟你的生命是一體的,其實我們想表達的是什麼?是信!是真正的愛!是我可以為你活著,我可以替你活著。我們想表達這個,這個才是愛、這個才是信!性實在表達不出真正的信愛

 

什麼是信愛?

什麼是情愛的愛?性能夠表達這樣的情愛嗎?不能!當性不能表達這樣情愛的時候,性生活變成一種性慾的宣洩,就像吃巧克力一樣,像你攝取過多的佐料一樣,其實它沒有什麼目的性。生物科學的特性就是它有目的性,有一個導向,它不會是無目的的,生物性的東西都是有目的的,但這個目的如果不是導向無所求的話,它會達不到,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程式。 

語言是很弔詭的東西,因為我們都是講無所求,也許你會說來禪修不是有所求嗎?為什麼叫做以無所求之心求無所求之法?它就是要無所求!生命就是要無所求才能達到目的。有所求,就是達不到目的,因為已經違反了自然,已經違反了自在,已經違反了感情是很自然的東西,生命有情是很自然的東西。 

菩薩的菩提薩埵(Bodhisattva)就是覺有情。當一個生命看到另一個生命就是會有一種感情,這就是人性,這叫有情。 

菩就是覺,覺就是幫助我們發現生命的本來面目,發現了之後,你認識了心,你可以最有效地利用能源,利用能量讓生命得到最好的建構,這就是生命科學。有效地利用能量讓生命得到最好的建構。反之,人類只是一隻動物,它的目的性很不明顯。所有的動物,牠生存都有目的,植物也有目的。 

就生物科學來講,生物大致上分成三個,一個是植物類---提供養分,一個是動物類---消耗養分,然後一個是真菌類(菇蕈類)---它就是將所有東西還原。生命現象就是把吸收的能量做最有效的建構。禪修就是調身、調息、調心,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重新認識本心,從大自然的能量中吸收,做最有效的建構,然後達到最清淨的目的,那個目的叫做天堂,叫做涅槃。 

    傳統的床頭吵、床尾合,是行不通的,那是在彼此沒有自主性的情況下很浪費資源馬能量的結果,因為彼比並沒有真正的交心交重,它只能透過人云亦云的性愛,吵完了,算了,不要跟你吵了,我們來吧!就這麼一回事,然後明天又再輪迴,永遠沒有交心。 

誰有因為性愛而交心的?沒有人因為性愛而達到交心與交重,從古到今,沒有!既然沒有,我們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情?人云亦云!迷迷糊糊地浪費非常多的能量!不再相信「性」是為了傳宗接代。 

連我們現在大部分所謂的自由派學說都以為「性」不是為了傳宗接代。我們來看黑猩猩是利用「性」來做裙帶關係(在黑猩猩群中,牠們是性解放,牠跟誰都可以,只要跟牠有過的,牠們就成為一國)到底是人跟猩猩學,還是猩猩學人類?(猩猩當然不可能學人類)我們會認為動物有這個現象,所以我們人類也可以有,原來我很像動物!  

    如果真的是很仔細地觀察生物學的現象,會覺得很可笑!蜻蜓交配的時候,第一隻交配完,第二隻又趕快將前面那一隻所輸入的精蟲再把它勾出來,然後再把自己的放進去,現象就是這樣子,如果人類有能力做得到,他也會這樣做的。所以,古代有所謂的貞操鎖,丈夫出遠門,需要把他的女人鎖起來,很怕她跟外界接觸。生物學裡面難道沒有一夫一妻嗎?有!不多。傳說中的鴛鴦是美化。鴛鴦是很會偷情的。如果生物學有一夫一妻,它通常也是為了生存的經濟利益考量,就像現在很多人結婚是經濟的考量,因為不用付兩個房租。

 

交心、交重 

    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交心、交重。交心和交重是不需要透過性慾的滿足,而是要重新來一個信息的交易(交易就是資訊、信息的傳播,一個最好的信息交換)當然,信息是公開的。資訊爆炸,整個地球的資訊好亂,宗教就是提出一條清淨的、正本清源的一條路,宗教也是開放的,是可提供選擇的,這個選擇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的信息有一個統整,能夠做最有效的利用。不然的話,資源真的會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濫用。資源包括「性」,性活動的能量是浪費,而且沒有目的性。 

    生命科學就是來認識人類的方向,生物學就是在看這個目的性,生命科學要提出一個方向來。你不能說只是活著、活下去,因為那個不會有什麼滿足感的。 

佛教講欲神足是有滿足感的,是真的可以得到滿足的欲,巴利文叫做chanda,中文的翻譯也是「欲」,和一般物質感官的欲(kama)不一樣。Chanda可以解釋為有信的欲,這樣子的欲是可以滿足的。物質感官的慾望就不能滿足。而且能量太消磨了。性不可能表達真愛,一定有其它方法可以表達真正的愛。我們就是要提供這樣的選擇。 

來禪修就是來認識本心,本心可以提供另外一種真情、真愛的選擇,不要再人云亦云了!二十世紀的性心裡學,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迷惘、非常大的我見、我慢的框框,因為它根本沒有提供一個方向,它可能是一個完全迷失的知識。不見本心,所有的知識都是框框,甚至是騙人的。如果性真的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也可以說我願意。

在信息理論講說:所有的資訊、能量進來,都是在重整、建構。若是從性行為來看,事實上它是沒有達到這個重整、建構的功能。它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幻覺、一個錯覺,提供給我們只是對人性更多的迷惑,我們也知道要從教育著手,但性教育是很困難的,尤其在這個媒體時代,廣告亂七八糟的資訊,一直都在轟炸我們的感官,我們消耗了非常大的地球資源在這上面,而且根本沒有達到目的。

 

有情

生命的基本現象叫做「有情」。人和人在一起就會有感情,有了感情就會覺得對方很美、很真,就會互相珍惜。真正的情,不會讓自己害怕,不會讓別人害怕。但是你如果多了一個性關係,就開始有排他性,開始有了嫉妒、佔有,開始有了誰愛誰比較多,就再也兩小無猜不起來。

「兩小無猜」絕對是人在追求的一種境界,絕對是!沒有人喜歡互相猜來猜去---「你到底喜不喜歡我?你跟我說,你喜歡就說啊!」他偏偏不說,因為說了你也不相信。是不是?
    「那一天,我又看見他跟另外一個異性有說有笑、很親密的樣子」,
    「那一天你跟我說的話,我開始懷疑了,我不相信了」,
沒有辦法停止猜疑…………………。

外遇者甚至說:「我真的沒有想到我會外遇耶!」結婚的時候,朋友都說他們是地上一對、天上一雙,甚至說如果世界上有外遇的話,你們是最後一對。

我不是反對外遇,我只是說很多人的感情真的是迷失了,只要你相信「性」可以達到愛,然後你告訴我你絕對不會外遇,我不相信,不管你看起來多麼的老實,我還是不相信---因為既然相信「性」可以達到真愛,你就會想要跟很多人有真愛的,這就是人性。人就是很自然地想要跟很多人沒有距離,如果相信「性」是達到沒有距離的方法,你會做的,你會要的,你不會放棄追求的,那就是人性。

怎麼相信,就怎麼追求!就這麼簡單。有第二種可能。你說你相信「性」可以達到真愛,但只能在夫妻裡面完成,但那會是教條、道德!我相信生物學,我相信生命科學,我不相信教條式的道德。「性關係只能發生在夫妻關係裡面」做不到的。若有所謂做到,也只是用教條、用道德來框自己而已,不是真的做到。因為那也不是你的自然,也不是你的自在。

要真正的自然、自在,就是要相信感情。感情是自然的,不是得來的,不是追求來的,如果你以為感情可以追求,那你會繼續追求的,沒有理由不追求,因為你以為這樣的追求才叫浪漫,所以你不會放棄浪漫,你會繼續的追求。但是,如果浪漫是根本不用追求,它原本就在那裡,那你就無得亦無失,那才是聖脈講的浪漫。

世間講的浪漫就是要追求,要爬最高的山、潛最深的海、談最美的愛情。是不是?你不會放棄的,除非你已經失去了浪漫。但誰願意失去浪漫呢?生命失去了浪漫,多無趣啊!我們都想繼續浪漫,永遠的浪漫,那我們就來體會聖脈的浪漫吧!

 

聖脈的浪漫

聖脈的浪漫很單純,不會讓人害怕,不會讓自己害怕,不會讓人擔心,不會讓自己擔心,那是最純淨的情、最美麗的生命,邀請大家一起來分享!很多人都在擔心聖脈是在提倡「非性」生活、「非性」家庭。我們是鼓勵,不是教條。只是說,真的好好地去問:「你的性,真的是為了真愛嗎?」如果不是,你也可能說:「為什麼性是為了真愛?本來就是為了發洩嘛!我也沒有說性要得到愛。」

有一位同修的先生,因為太太不跟他房事就非常不滿,他就要我公開表態:「你們聖脈是不是反對夫妻性生活?」你如果對研究有興趣,我就給你一個研究的題目~「非性生活家庭所生的小孩,沒有性生活且夫妻又很相愛,這樣家庭成長的小孩,他們的性觀念是甚麼?」這個題目可以研究,我們家的小孩就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我也不知道他以後會怎樣,所以說這個題目可以研究,但你不能研究個案,一定要有很多的個案來研究,也許是蠻有趣的題目,也許在這個人口爆炸的時代,它有研究的價值,也許它可以提供另外一條路。

人和人之間、夫妻之間,要的都是可以交心、交重(付託重任)。從小記得這幾個字「認真、交重」,我一直在想甚麼是認真、甚麼是交重。我覺得生命真的是這樣子,生命就是認真,就是要能交重,就是做人要可靠。但是,現在我們真的把這個信息弄亂了,整個信息都很亂。就像睡不好覺,睡眠品質就差了,打坐就昏沈、散亂了,這些是很浪費資源,然後一大堆的憂鬱症就出來了。

來禪修就是來學習好好的吸收能量,好好的轉換能量,用最乾淨的身心來好好利用這樣的能量。我們都說地球的污染很多,生命科學就是在講如何減少精神的污染。精神污染對能量的消耗起帶頭作用,很多的無明、無知,會帶來各種衝突的爭執,以及生命的危機和困難。

 

回到最單純的心

只要回到最單純的心,我們真的會發現「有情就是美!」真的會有一種藝術攝影家的心,而且是最偉大的藝術攝影家,你真的會看到每一個人都好漂亮、好美。你會欣賞一個人的美,就像你會欣賞天空的美,這是你的福氣。

如果不會欣賞,你看到的都是你討厭的人,你討厭人家你就先受苦,別人還不知道你很討厭他,他還沒有受苦,你就先受苦。對不對?如果他知道你討厭他,但他不知道你恨得咬牙切齒,那你還是吃虧!所以不吃虧的方法,就是不要太討厭人家。討厭人家,你佔不到便宜的;喜歡人家,才會得到好處。你說:「他明明就有很多缺點,為什麼還要喜歡他?」

喜歡是一回事,他有缺點是另外一回事,你不接受他,你也不可能改變他。我們不是不知道他的缺點,但是在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之前,你要他改變他的缺點,是強人所難,你只會把他逼到絕境,因為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再要他改正缺點,就等於是要他跳樓。很多人的缺點就是皮黏骨肉,你要剝皮拆骨,那真的是要命!

所以,來聖脈,我們還要學善巧,而這種善巧在每天的生活上真的要用,講話不要硬梆梆地將聖脈法語搬出來。要會撒嬌、要會講柔軟語,要相信每一個人要的都是內心沒有距離,每一個人要的都是可以交心、交重的關係。有學員說:「我太太自從參加聖脈以後,我們的家不像家,我沒有回家的感覺。」什麼是家?可以交心、交重。在一起不一定要有很多的量,但需要品質。他需要你關心他在做什麼,他需要你關心他想要去哪裡。生命都是有目的的,我們一定會找到共同的源頭。

夫妻之間講話,盡量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講聖脈的話,你要講由衷、主動、單純、認真、天真、浪漫、無所求。如果他覺得無所求是聖脈的語言,你就暫時不要說,說天真、浪漫就好了。

讓這些簡單平凡的文字,真的在呼喚對方的童心、呼喚對方最美麗的心,我們相信他一定有的,不然,你當初也不會跟他談戀愛。當初戀愛的時候,一定認為他是由衷、認真的人,如果他不認真,你會跟他談戀愛?太迷糊了吧!當初你覺得他很不單純,你也不會跟他談戀愛!彼此都曾是很單純的人,不妨提醒他,當初談戀愛時,他是什麼樣子,天天提醒他,也沒有關係。

 

第三眼7-24-05夏禪第六天早上)

從長呼吸到短呼吸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剛一路上走來、進入禪堂,坐下的時候,多少會有點喘,所以這個時候,很自然的呼吸量就比較大,儘量做到不喘、不壓迫、不打結、不出聲音,甚至儘量做到鼻毛不動,呼吸量有比較大,所以稱之為長呼吸。

長呼吸穩定後,就進入小量的呼吸,很微細的呼吸,就是所謂的短呼吸。呼吸很微細,心就跟著微細。為什麼要短呼吸?因為短呼吸可以體會心的微細,體會到心的微細,心就會明亮起來。心會有光明的感覺,甚至整個身都會有發光的感覺。

心細了,這個身體就跟虛空啣接了、跟大地啣接了,任何的聲音,在這個時候進來,也不會被嚇到,因為那個聲音都像是裡面的聲音,外面的聲音已然內化成裡面的聲音。

古老的佛教傳說,人是從光音天來的,人的身體本身就是帶光的,那種光跟音是一體的。很多生物是帶光的,人也是。當呼吸很微細、心很微細的時候,我們的身心都會漸漸的亮起來。呼吸量愈來愈小,不呼不吸的引力愈來愈大,這時候不能夠有一點點的造作。突然間止息了,觸點明顯了,光明相現前了。

在這個之前,身心已經有強大的喜樂,只要進入短呼吸,身心的喜樂與光明愈來愈強,很自然的進入止息的狀態,光明相跟觸點就同時出現,這就是摩尼寶珠,這就是小精靈,這就是第三眼。

有新學員在日記上寫:聖脈要人無情,又要人多情,好複雜﹗語言永遠是弔詭的,如果落入文字相,就會被它框住了。任何文字都只能這樣表達,要出相入相,也不得不入相出相。要用語言,又不能被它框住,語言是指月之指啊﹗佛教的語言是指路,它在指一條路,告訴你那一條路是這樣子走、是那樣子走。

感情很單純,不需要那麼用力,不需要那麼苦苦的追求,因為它原本就在那裡。只要你相信了,就很自然、很天真的。不管對方給你什麼臉色,你都會深深的相信,而不會隨著對方臉色的那個相轉。不會!因為你相信,你相信對方本有的單純、認真、主動、由衷,你相信對方的天真、浪漫,相信對方的無所求,相信感情是很自然的。

無情是指無染著之情,「多」情是多「無染著之情」。多情非常自然,所以才叫菩薩。菩薩就是來覺有情的,來開展開悟的感情,感情一定要開悟,沒有開悟的感情最好不要有。你說:「我就是要去實驗一下!」這沒什麼好實驗的,你已經實驗了千百萬年了,你還不知道?繼續無明下去,不可能開悟,也不可能從痛苦裡面走出來,不可能!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要闖進來,等到你真正進入了地獄,你走不出來的,這個時候怎麼能走出來呢?你只能等地藏菩薩啊﹗

真正體會痛苦,不是自己的痛苦,是世間的痛苦;所以,哭的時候,不是委屈,而是感動!

 

美夢成真

有部電影叫做「美夢成真」,是由一位在美國很討喜的電影明星叫 ~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1988年的電影,故事就是一位醫生跟一位畫家談戀愛,整部電影充滿如詩如畫的德國印象派的畫。有一天,他們的兩個孩子(一男一女)車禍死亡,這位太太就掉入很大的自責和憂鬱裡面,無法自拔,甚至常常進出醫院的精神科,做先生的表現得很堅強,太太反而覺得先生很不真實,雖然後來她太太也有好一些了,但是,先生就在一次發生車禍的現場,想去救人的時候,卻又被追撞的車子撞上,死了。死後就到了天堂,看到他的孩子也在天堂。但是,他太太再度陷入那種強大的憂鬱症裡面,選擇自殺,因為自殺,所以她下了地獄。

先生所居留的天堂幾乎是他太太畫的畫,但是他覺得不能滿足,他想盡辦法要去找他太太。但是,想不到他太太是在地獄裡面,好不容易打通關係千迴百轉來到了地獄,甚至帶來他們孩子在天堂的信息,要來跟她太太分享,但是他太太拒絕,拒絕這一切,就是不肯出來。

這個故事最動人的部分是最後的結尾,太太一直都不肯出來,等到「所愛」受苦才肯醒轉。此即這個故事的一個重點---當你真正在受苦,你還是不肯出來的;先生用盡各種方法就是沒用,直到最後先生選擇留下來陪太太一起受苦,直到太太看到先生在受苦。

這裡面演出了很重要的人類心理,就是:不忍他人受苦。不忍你所愛的人受苦。如果,只是你所愛的人很快樂,你還是會因自責不願意出來,你知道你所愛的人在天堂,你自己在地獄,他來接你,你還是不肯出來。這裡面一個很微妙的點,就是:你看到你所愛的人在受苦,你才肯出來。

第一個你要有所愛的人,表示什麼?你愛他啊!你要是「被愛」,你還不肯出來;你在受苦,也明知道你先生很愛你,你還是不肯出來。你知道你先生非常愛你,你還是不肯離開那個苦,你非要等到你所愛的人在受苦,你才肯離開。這個情節蠻有意思的。

它很如實地說出人類的心理狀態。人真的會這樣子!在受苦的時候,面對所愛的人很快樂,他要接你出來,你一樣不肯出來,你寧可耽溺在裡面受苦。故事啟示我們,第一個就是不能失去愛人的能力,當然這不表示說你愛的人一定要受苦。這真的是一個最後的沒有路的路。但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有這樣愛人的人已經不多了。

地獄道的眾生就是這樣子,不肯出來;阿修羅道的眾生也是,他就是寧可角力,也不服那一口氣。阿修羅道的眾生能出來嗎?沒辦法啊!他就是要角力,就是不服那一口氣,就是要爭一口氣,輸了也不肯認,人很無明啊!本來事情是很單純的,有什麼好爭的呢?輸就輸了嘛!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不肯認輸呢?

人類的文明很短,人類從過往的生物裡面已經可以學到很多的智慧,甚至從微生物裡面也可以學到智慧,從兩千五百年前的聖人我們可以學到智慧,這樣的傳承你不學,而要從一萬年前還沒有產生文明智慧的那時候去學,再去走一遭那樣的愚癡,那就不知道為什麼要接受教育了?

為什麼要接受教育呢?為什麼你要的只是一些很偏頗的知識呢?為什麼你不想親近本心呢?為什麼不想找到你的清淨心,為什麼要這麼迷惘、這麼執著地走一些很不明白的路呢?

有一位新學員聽了老師開示說:世間唯一的關係是同修梵行,她很好奇:聖脈是不是要我們都出家啊﹗什麼都是佛陀的,那麼我的、我的家不就沒了嗎?聖脈的家是在虛空,所以它到處都是,我們的家人也許對我們參加聖脈有疑懼,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來聖脈我們是為了學習更愛他們。

 

聖脈人如何看待生命7-24-05夏禪第七個晚上)

一位學員說,來聖脈學法,老師都說只有法,沒有我,所以,他音樂也不聽,電影也不看,生活的多樣性都沒有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真的是生命很寶貴,時間很寶貴,聖脈對世間的藝術,各個層面我們都非常的關心。但是,我們要最好的,如果你有最好的音樂,請你告訴我,有最好的電影,也請你告訴我。但是,好的電影、好的藝術作品真的不多,全世界好東西真的不多。所謂的好,是它真的能夠傳之千古,我們要的都是那個最好的。

跟大家推薦三部韓劇:大長今、醫道、商道。我們並沒有禁止不共皈依弟子看電影、聽音樂,只提醒他們:我們看什麼,都要用宗教的心情來看。所以,我建議看的時候請你盤腿來看。我早期剛到美國的時候,看國家地理頻道,都是用朝聖的心情在看,這樣才能看得出味道來,就像是入太廟的心情在看,把那個東西當成是很神聖的。如果那個東西不是那麼神聖、寶貴,我不會看。

我本身是學經濟學,以前我們的專刊叫做「政治經濟學期刊」,訂戶只有一千七百個人(全世界最權威的政治經濟學期刊,訂戶不到二千人。)一篇文章只要有十五個人看過,那篇文章就是權威的著作。學術領域是非常孤單寂寞的,一篇好文章,只要有十五個人認真看過,那篇文章必然是那一年非常權威的著作,通常一篇文章沒有幾個人看的,誰會看你的文章?看也看不懂,經濟學裡面都是一大堆的數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幾乎都是數學。為什麼會那麼少人看?因為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

現在的東西是量太多了,質卻大有問題,大家都拚命地製造量。所以,你聽音樂、看電影,大多是在殺時間,然後大家又說自己很忙,偏偏又很多時間可以殺,這都是用一種蠻輕慢的態度在看作品的。

像我們同修當中也有人建議禪二時播放某一位義大利歌手唱的某一首歌,他說這樣有助於打坐,這位同修是很著迷音樂的。他跟人家講話時還會打拍子,很多都是個人的習氣啦!聖脈弟子的個別差異非常大,老師能管的範圍很少,很多隱私,我們都當作是自己要走出來的事。

禪修老師不是不聽音樂、不是不看畫展、不是不看電影、也不是不看電視,而是只看最好的,因為實在沒有時間。若你真的有最好的,可以推薦,就像我也跟大家推薦「美夢成真」,不是嗎?如果有非常好品質的作品,我們當然希望能交換信息!

生命本來就是交換信息,然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最適當的位置。基本上,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在找他最美麗的方向,只要你很由衷、很認真、很主動、很單純。我們只是在呼喚這個,我們不太會去管許多細節,我們只是反求諸己:這樣算不算主動?算不算由衷?算不算單純、認真?算不算天真、浪漫?算不算無所求?生命的美不會妨礙多樣性,不用害怕學了法以後會剝奪你原來的興趣!

但是,你若看很多電影的話,我們會要你分享的,就像很多人買了一大堆書,也沒有在看。現代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個圖書館,那個圖書館不曉得是要給誰看的?老實講,將來要捐給人家,人家都還不要,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有。我剛到美國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什麼好東西我都把它錄影下來,結果,我錄了兩百卷,其中再看過一次的也只有兩片,從此我就不再錄了。

我當初會錄是想再看第二次,五年後事實證明,我只想看其中的兩片。你也可以來試試看,從現在起,有什麼好東西你都把它錄起來,然後去觀察什麼東西你會再看一遍、再聽一遍的?沒有或極少,我也曾經在收音機上把好的演講錄起來,錄了一大堆,有再去聽嗎?沒有,當時在錄的時候,以為這是好東西。

事實就是這個樣子,你以後的好,跟當時認為的好,就是不一樣。你就是有空,你也不會想要再去聽錄下來的東西,大部份人的心理是都想要聽新的、沒聽過的。那個聽過了,就是錄起來,也沒有想要再去聽。事實上,我們都會抓!都隨著好惡在抓取,抓取要聽的、要看的,這一些都是欲望啊!並不是說那個東西真的那麼好,不是,好東西真的不多。相信每個人要的都是最好的。

 

腿痛與坐姿

腿痛怎麼辦?一定要先找到最好的姿勢,姿勢可以減少腿痛。但是,如果都完全不痛也不一定好,完全不痛很容易放逸、很容易散漫。

為什麼是坐姿?姿勢上任何的動,注意力都會渙散,能量都會跑掉,至少就初學者來講是這個樣子。越多的動,注意力和能量就越多渙散。

打坐觸點最少,整個身體跟外界的接觸點最少,而且又不會太累。站著會很累(只有兩隻腳站著),因為觸點少。如果坐在沙發上,觸點又很多,再加上一個靠背,注意力容易跑掉,因為我們所有的觸點都要注意。所以,一個折衷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這種坐姿。

找到最好的姿勢以後,就儘量不要動。不是說動了就砍頭!沒有啦!盡量做到不動姿。痛來了,就是把姿勢調好,用長呼吸來調整姿勢---
  
 用頭頂百會穴來調整姿勢
    用倒立的觀想來調整姿勢
   
所謂倒立的觀想就是~用頭頂來支撐身體。因為我們的直覺很容易覺得是這個肩膀、頸部在支撐我們的頭部,那我們現在是倒過來想。

人跟植物是相反,人的根是在頭部;植物的根在地應下。我們是倒立的一棵樹,是根在支撐植物的身體。打坐的時候也是用頭在支撐頸部。也用頭頂調整姿勢,坐到後來有可能姿勢又歪了,或是因脊柱側彎的問題,中心線位移了,都沒有關係,再回到坐姿中正!

 

雜念

雜念來了怎麼辦?哇!天空一大堆的落葉掉下來!不用去檢啦!落葉不用收集啊!

雜念來了不要追,因為一追就做白日夢。雜念來,知道,這樣就好了。就跟雜念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你在提醒我不夠鬆,因為不夠鬆,你才會來。

  聞到汗酸臭的味道也是一樣。夠鬆的話,那個味道就會流過去。所有的味道、聲音(狗吠聲)、所有的痛,都把它當做是提醒。已經發生了,就放鬆,讓它流過去;一切的不可意、臭味、噪音、雜念、痛,都是在檢查我們夠不夠鬆。不可意不一定是壞事,幫助我們更鬆、再鬆。

 

長呼吸、短呼吸

  由長呼吸進入短呼吸,在短呼吸的時候,會有不呼不吸的引力,因為閉氣是我們人的一種習氣。人在緊張、焦慮的時候,都很容易閉氣。在短呼吸的時候也很容易不自然的閉氣。所以在短呼吸的時候得非常警覺,因為短呼吸通常呼吸已經變得若有若無,很難辨別在吸還是在呼?心就是要很細。

在打坐上,我們是用呼吸來帶動念頭,用享受呼吸來帶動長呼吸,然後再帶動短呼吸。所謂「短」就是細的呼吸;所謂「長」就是比較粗的。

首先要真的很懂得享受長呼吸,儘量把鼻塞剛通的那個感覺找回來,真的不要把能呼吸當成是應該的。長呼吸至少要有吞雲吐霧的覺受,像似一位很會抽煙的老煙槍吞雲吐霧的覺受,至少要有這種覺受。真的是很懂得享受長呼吸的推拿,如大地、如虛空,在按摩我們全身內外的那一種感覺,就是要很放鬆、很放鬆的去感覺,如接受微風的吹拂。

空氣也是,空氣事實上一直都在我們的皮膚表面、在我們的鼻腔裡面,真的是很放鬆去感覺空氣的進出,然後很放鬆地去享受呼吸,它就可能取代了對痛、雜念的注意力。所以,對痛、對雜念,基本上就是不排斥。但是,也不要追、不要跟著它走。不要跟著痛走、不要跟著注意力走!真的要觀痛或雜念,呼吸要相當安靜才能觀得到,呼吸不安靜的話,要看到痛是什麼形狀或痛的位置在那裡,是不易看到的。

 

什麼是短呼吸

短呼吸就是呼吸已經很細,稍不注意,根本沒辦法分辨它是吸氣還是呼氣,它的特質是綿綿密密。在短呼吸裡面是非常舒服的,很容易進入不呼不吸。但是,如果是不自然的不呼不吸,我們稱為閉氣,不稱為止息。閉氣就有可能會胸悶、會不舒服。自然的止息,它就沒有這種問題。如果是自然的進入止息,觸點就會很明亮。

若沒有觸點,就只管把短呼吸練習好,短呼吸練習好本身心已經很細了。心細的時候是很舒服的。觸點生相,一開始它可能不是很明亮或者是出現一些過去的相,也是很放鬆的把它當成雜念,就讓它流過去,不要抓。它會自己還原、淨化,那個相就慢慢趨向穩定、清淨,不用擔心。

儘量在行住坐臥裏,找到最省力的姿勢、最能夠轉化能量的姿勢。找到最好的呼吸、最綿密的呼吸、最善解的心、最放鬆的心、最清淨的心。日常生活是這樣子,上座下座都一樣。平常待人接物,都是用信心清淨---相信每個人要的都是一樣的,每個人要的都是由衷、主動、單純、認真、天真、浪漫、無所求。這些字你講再多遍,都不會覺得厭煩,都不會覺得無聊,因為它永遠都有生命力,只要你在心裡面跟自己說由衷主動的生命最美,那個美感就會被呼喚出來;只要你在心裡面跟自己說天真浪漫的生命最美,美感就會被呼喚出來,只要你在心裡面跟自己說單純認真的生命最美,美感會一而再地被呼喚出來。那就是我們的天真,那就是我們的浪漫。

聖脈的感情---不求,無所求,無得亦無失。聖脈人相信感情是自然的,是不用追求的,所以,我們根本不擔心會失去,感情一定是純淨的,一定是美麗的。

再談到生命、生活的多樣性,現代的網路很發達,很多文章、作品都會在網路上寄來寄去,也有人寄給我什麼全中國最好的國樂作品。但是,沒有感覺特別好的。如果你發現有最好的作品,可以分享一下你的信息。

 

聖脈的生育觀

聖脈有沒有反對傳宗接代?很多人關心這個問題,聖脈人的傳宗接代,是以生菩薩的心---做媽媽的要做摩耶夫人,做父親的要準備做菩薩的爸爸,這是聖脈對生育的觀念。

你要負責替這個社會生菩薩,不是只是生一個生命而已,生一個「覺有情」。如果生太多,都不覺有情,我想沒有人會喜歡。你生了孩子,從小就要教他-感情是自然的。就是要這樣教他,讓他在這樣的氣氛下長大,讓他相信感情是自然的,他就不會在十幾歲就開始談戀愛了,然後,唸大學的時候就擔心失去男朋友,不會的,因為他深信感情是自然的,他不會害怕,在感情上他會有相當的自信!

有人說聖脈都說不要SEX(性)。我說「性不能達到真正的愛」,社會上絕大部份的性行為是發洩,這樣對社會的迴向是混亂的,是增加社會的亂度,增加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它有相當的破壞性。性本具連結的目的,處理不好反而變成一種破壞性,因為它會是變相的生物行為。作為人的感情,任何一種身體的接觸都必須是真正的感情,如果不是的話,人性一定會墮落,而且,會有很多的-嫉妒、佔有、紛爭,沒完沒了,彼此會受苦的。

聖脈人的親密觀念就是:一個眼神就非常的親密了。所以,你看「大長今」裡的男女主角,沒有吻過,就很浪漫,不是嗎?你說那個很不現實,我認為那個可以是現實。從好萊塢的標準,他們是太壓抑了,但其實不見得,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心」。從生理學的角度,事實上性欲是腦在作用,不是威爾剛在作用。都是心理的問題,因為你心理想要被接受、被接納,所以,很多的性欲是要一再地去證明:「你還接納我,你還不嫌棄我。」

其實,性行為沒有辦法證明你接納他,沒有辦法,你如果要這樣證明,大家都會很累。聖脈人已經找到了遠比性行為更好的方法,可以達到親密關係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同修梵行。

當然有一些新朋友就質疑地說:「自從我太太參加聖脈以後,她都沒有跟我房事。」這不是聖脈的錯啊!她不跟你房事,我想是她找到勇氣,以前她不敢講,以前她不敢表示,她現在敢表示,如此而已,不能說她是因為聖脈而不房事。

我以前都跟人家說,如果還沒有談戀愛,就不要談戀愛;談戀愛了,不要結婚;結婚了,就不要生小孩;生小孩了,就生一個就好,不要生兩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聽啊!也有人會說這樣人口結構老化,社會成本很大,這是全世界的趨勢,而且是過渡時期,它也不會永遠這樣子過渡時期一定要經過的。

人口的確是大問題,我們才會有很多人住在不應該住的地方,比如會淹水的地方,會地震的地方,有些地方真的不適合居住,但是,我們就是會去住在那裡,因為人口太多了,要不然你要他去住哪裡?真的沒地方住啊!人口實在是問題。

 

走出框框7-25-05夏禪第七天早上)

有情跟無情的不同,無情在科學上就是物理、化學,有情就是生物,或跟生物學有關的科學。物理、化學不講目的,生物學是講目的的,有情跟無情最大的不同,一個是有目的,一個是沒有目的的。所謂目的就是它有一個意識在那裡,有個意圖。我們講心、意、識,它有一個意在裡面,所以它是帶著目的性的。生物的定義就是它會吸收能量,維持內部的結構和組織,維持一個最有效的,將能量作最有效的利用。如果沒有能量的吸收,它就會脫序,增加混亂,混亂的相反就叫做涅槃、就叫做天堂,也叫做真善美。

三寶

我們說三寶,三寶是佛、法、僧,佛是最美麗的心、法是最美麗的路、僧是最美麗的關係。最美麗的關係沒有框框!因為你的修行,先生外遇了,算不算關係就不美滿?婚姻是不是一個框框,如果以為你修行了,先生卻外遇了,就是不美滿,那也是框框,或者是說,你的配偶出家了,算不算不美滿?                                                                                            

生命就是在交換信息,每個人都想分享他生命的喜悅。有些先生,只許他分享他生命的喜悅給他的太太聽,他不想要他太太分享她生命的喜悅,太太不能有自己生命的喜悅,她的喜悅必須來自於她的先生,這就是框框。

來聖脈以後,太太有了自己生命的喜悅,會讓先生害怕,因為那個叫做獨立。很多先生希望在分享他生命的喜悅給太太聽時,希望在太太的臉上看到太太很陶醉的樣子,這就是傳統的男人。一定要認識男人,一定要看破、看透,因為妳的喜悅必須來自於男人,這樣妳了解男人了嗎?妳說,這樣對男人有成見也是框框,那就不要再對號入座!

如果他說妳生命的喜悅只能來自於我,妳不要對號入座,妳要告訴他,我也想跟你分享我生命的喜悅,要勇敢地告訴他:「我真的好想跟你分享我生命的美感和喜悅。」如果因為妳的修行,妳的先生會跟妳離婚,這樣算不算關係不美滿?如果妳認為是,這就是框框。圓滿的關係不是只有妳和妳先生,圓滿的關係可以是妳和妳的朋友,妳和妳的小孩、妳和妳的父母,不要讓夫妻關係變成一種框框、一種束縛。

一位年輕的朋友問:「如何找到不會外遇的先生?如何找到不會花心的男朋友?」我回答她:「妳如果怕,就不要談戀愛;妳如果怕,就不要結婚,因為戀愛是沒有保證的、婚姻也是沒有保證的。」回來那一句話:感情是自然的。能夠得來的,必定會失去;能夠結婚,就可以離婚。

      如果結婚不能分享生命的喜悅,
    如果結婚只是單方面的分享他生命的喜悅,那不結也罷。

框框裡面有很多的害怕,害怕面對離婚的壓力。其實,結婚、離婚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能不能分享生命的喜悅,真的對對方的生命有興趣,不是為了維持婚姻的關係而維持---
   
  能夠走出框框嗎?
    能夠走出種種人為的束縛嗎?
    能夠回到自然就是美、有情就是美、自在就是美嗎?
    老公外遇能善解嗎?能嗎?
    能夠相信他也在找他生命的最浪漫嗎?
    能夠相信妳也是在找生命的最浪漫嗎?
    美滿
不必是彼此生命最浪漫的相同嗎?不一定吧!

 

最自然的呼吸

有的人一上座,呼吸量就是比較小,然後他很刻意的要大量的呼吸,剛上座的時候有點喘也可以做一些大量的呼吸,但慢慢靜下來,你發現呼吸量還是很小,你又刻意的長呼吸,那就沒必要。呼吸沒有任何要刻意或控制的意思,它完全是跟著身體的需求量來呼吸,從粗的呼吸到細的呼吸。

可以把長呼吸看成比較粗的,有一點點用力的呼吸;可以把短呼吸看成細的呼吸,完全不用力的呼吸,就像綿絮一樣,綿綿密密的。禪修就是好好地觀呼吸,不一定要達到什麼,能夠長呼吸、能夠短呼吸、能夠很微細的呼吸,這樣就是無上的享受了。

能夠再一次的去體會,呼吸真的是虛空在我們身上的進出,呼吸是虛空跟我們的身體最親密的接觸,光是這樣就夠了,就這樣全心全意體會---虛空與身體內外最親密的接觸,這樣就夠了。

都沒有觸點怎麼辦?不用有觸點啊!就這樣子很微細的、很全心全意地呼吸,很專心、很認真地接受虛空的能量,很單純、很由衷地體會虛空的力量!

有一種海象(居住在海邊),一隻公的海象,有七十個老婆,很忙啊!整天左顧右盼,照顧不暇的,隨時都會有年輕的海象偷襲牠的後宮(七十個老婆),然後牠就像消防隊一樣,這邊跑,那邊追。你能夠善解海象嗎?

因為牠覺得牠有最好的種,牠為了將最好的種留給海象這一種族的下一代,牠要把最好的留下來。所以,牠儘量地去照顧這七十幾個的後宮。大自然有它自己的選擇,就在牠不注意的時候,牠後宮已經跟別人完成了傳宗接代的行為。所以,不是只有雄性會外遇,後宮也可以外遇啊!

只要你相信對方不是會壓抑自己的人,他就會外遇,如果你相信對方是會壓抑自己的人,那個人也不可能太浪漫,這樣你懂意思嗎?傳統的文化就是要我們壓抑,不可以有外遇。男人喜歡自己浪漫,他比較不喜歡他的女人很浪漫,因為很浪漫的話,她就可能外遇啊!這個浪漫跟聖脈講的浪漫不一樣。

世間法的浪漫是指你沒有壓抑,可以跟任何你喜歡的人身體有親密的接觸,世間法叫做浪漫。
    聖脈的浪漫是指「真正的愛」,不會怕失去感情,因為他相信感情就在那裡,能夠得的,就必然會失去,聖脈的浪漫是沒有任何的害怕。你喜歡哪一種浪漫?

世間法的浪漫一定會有恐懼,即使你自命風流倜儻,自命很浪漫,你也會怕對方很浪漫的。世間法的浪漫有一種征服的快感,然,聖脈的浪漫沒有這個東西,它是完全交出去的、它是完全相信的,它是最自然的,沒有嫉妒、佔有。你喜歡哪一種浪漫?徐志摩有幾個老婆?他老婆不會外遇嗎?自己外遇的人會喜歡對方外遇嗎?應該不會!但是,他卻很少想到,你外遇的時候,如果你外遇的對象也外遇呢?你作何感想?還能夠繼續浪漫嗎?

當禪修導師說:世間的性心理學有一個迷失---以為可以透過性來得到愛,有一位學員就問:「你沒有看過所有的文獻,不可以這樣說。」其實很簡單,在這個世界上,我想聽聽有哪一個人證明他透過性得到了真愛,我要他用第一人稱的講法就好了,我不需要你做什麼研究,因為我不相信任何的研究,只要你不是用自己的第一人稱講出來的,都不算數。當你以第一人稱講出來的時候,我要問你真正的內心:什麼是真正的愛?我想請你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愛?

如果真正的愛可以透過性關係,我想問你:什麼是真正的愛?就這麼簡單,不要用什麼學術來矇騙自己和別人,只要你不是用第一人稱講出來,任何的研究都是假的,我就是要你用第一人稱講出來,你不須引用別人的話,因為任何別人的話也必須是第一人稱,然後你再告訴我:透過了性關係,你得到了真正的愛,接下來我就會問你:什麼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沒有恐懼、沒有嫉妒、沒有佔有~它是自在、自然的,它是非常明白的、它是不會失去的,它會讓你愛上她就愛上全世界。真正的愛一定是離貪、離瞋、離痴的,真正的愛是解脫者的愛。

你說:「我不是解脫者,我是凡夫,凡夫的愛就是透過性來得到真愛。」我不相信。你說什麼我也不相信你要的只是這樣子。我們只是分享彼此的看法就夠了,你只要告訴我這樣的愛讓你滿足了,這樣就好了,你也聽到了我的說法,這樣就夠了。世間信息已經交換了,信息交換了就好,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最適當的位置。

塵埃一定會落地,不用抓塵埃。每個人都會死,歷史會留下紀錄。走出婚姻的框框,如果妳先生外遇,只要他願意告訴妳,他找到了真正的愛,我們就祝福他,因為信息已經交換了,生命的目的就達到了。

生命的目的就是信息的交換,交換了之後,每個人都在找他最適當的位置,這樣就是走出框框,生命很簡單,很單純,你不需要有社會的壓力,不管是外遇者還是外遇的對象,都不需要有任何社會的壓力,因為那是框框。

生命就是這樣子---來了,去了,聚了,散了,每一個聚散、每一個來去,都是在交換信息,都是在交換有相信的消息、有相信的出入息。永遠的相信,永遠的祝福。任何的框框,都是金箍咒,都是掐著脖子的鎖鍊,用最開放的心,頂天立地地走在菩薩道上、走在解脫道上,你不會孤單的。

 

禪修現象7-25-05夏禪第八天早上)

稍微不小心,一個雜念進來、一個昏沉進來,它都會進入不呼不吸的現象,這個是閉氣,不是自然的止息,這是人神經質的一種現象。所以,心要很微細,沒有任何的造作。自然的止息不是潛水,你不要吸一口氣、或者呼一口氣、停止呼吸,然後就開始閉氣潛水,憋氣,然後再浮上水面。

剩下兩天,用最放鬆、最放下的心,無所求地,一樣的調身,把姿勢做好,把呼吸做好,信心清淨,一起來找到我們的本心!

 

無我07-27-05夏禪第九天下午)

不管有沒有找到觸點,你就是好好地練習長呼吸、短呼吸,至少做到不喘、不壓迫、不打結、不出聲,綿綿密密、正知正念。不管有觸點或沒觸點,都好好地去體會虛空跟我們身體最親密的關係,去體會虛空的存在。當我們隨著短呼吸,心很細了,我們看到甚麼?看到每一個起心動念都依賴能量,那就是無我。生命依賴能量,「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你沒有辦法不依賴能量,那就是無我。你看到了嗎?

生物

生物的定義就是吸收能量,維持內部最美的秩序。但是誰在維持內部最美的秩序?「我啊!我啊!我…」喔!沒有你的,沒有能量就沒了,佛教稱為「壽煖識」。

佛教說:「甚麼是生命---壽、煖、識。」壽這個字就是「命」,暖就是「能量」,識就是「意識」,意識活動要依賴能量。從壽煖識,你就看到無我。理論上大家都可以說:「大家都依賴能量,有依所以無我…」但是沒有真正去體會每一個起心動念的前面,都是能量。沒有能量,每一個起心動念根本起不來,它是需要有能量。透過這樣的體驗,看到能量,就看到無我、就看到無常、就看到苦。心很細的時候,「看到」就會烙印在你的心坎裡。心很粗的時候,「看到」是邏輯、理性的分析,那還不是真的看到。

當你真的看到,你會謙虛、你會柔軟、你會感動、會流動、會單純、會認真…。沒有能量,你也沒有辦法有出入息。所以,生命是不能自己呼吸的,生命是完全依賴能量的。

誰給生命能量?你還有這條命,壽命還在,能量才在。命是你的嗎?

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要被拘薩羅滅族的時候,祂還有命嗎?釋迦牟尼佛能阻止嗎?祂不是萬德萬能嗎?祂沒辦法阻止啊!「佛度有緣人」---佛陀也是救有緣人,不是所有人祂都能救,甚至包括最親的族人,祂都沒辦法救,祂救了族人裡面出家的,因為當時出家人沒有住在他原來的國家,當時被殺的是能夠繁延種族的那一些在家人。

一般人都喜歡把釋迦牟尼佛講得好像無所不能。祂不可能無所不能的,祂只能度有緣人、只能救有緣人。不然,祂堂弟提婆達多要殺祂,祂有沒有辦法叫他不殺呢?沒有啊!當祂堂弟要殺祂的時候,祂還不是要躲避,祂也不能等著被他殺。

命是你的嗎?釋迦牟尼佛不是有一個弟子叫指鬘尊者嗎?他當時就是要殺釋迦佛,還好釋迦佛練過跑步,祂老是快他一步,指鬘尊者除了會殺以外,跑步一定很慢,他的刀老是砍不到祂。這個命真的不是釋迦佛的,時間到,祂就是要走。

釋迦佛的有些弟子比祂還命長,聽說祂有一位弟子一百二十歲!不是釋迦佛甚麼東西都比弟子好,現在講這位活了一百二十歲的弟子,他從未生過病,就福報而言,他的福報是比釋迦佛還大。我要講的是,不是釋迦佛身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比祂的弟子優秀。所以,你不要從一個宗教迷信的觀點來看,好像釋迦佛甚麼都會、甚麼都能,那是不可能的!

佛陀真正會的是「解脫道」,真正傳下來的是「解脫知見」,你也不要以為你唸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你就會得救,沒有這麼好的事情。你要真的唸阿彌陀佛得救,你要真的知道誰是阿彌陀佛,你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在甚麼地方,你要真的把祂那個「萬德洪名」的那個「德」放在心裡面,而且心要跟「德」完全的印契。

佛教發展出一套「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告訴人們:這個世間不可能修行,我們要去阿彌陀佛的世界,阿彌陀佛會好好地教你,你這一輩子做了多少貪嗔痴都沒有關係,只要信靠阿彌陀佛,就是帶著很重很重的業,也可以往生。若是這樣,叫做對宗教沒有信,這是一個很反諷的現象。

它一直強調:「你這輩子不可能修行。我們都是業障很重的凡夫,這輩子不可能修行,你只能到阿彌陀佛的國度去修行。」你說:「我不念阿彌陀佛,我念釋迦牟尼佛,可以嗎?」沒有用,除非你真的學習釋迦牟尼佛,除非你的心跟釋迦牟尼佛的心印鍥。

所以,真正的佛隨念是師隨念,你要將禪修導師所教的法放在心上,好好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上座、下座打成一片,很如實地來面對自己身口意的清淨,然後真的做到「信心清淨」、真的做到「有情就美」、「自然就美」、「自在就美」,你只要看到自己有一點點的不符合這一些,你就可以好好地定下短期目標,好好地去實踐,不可以空談,不可以言而無物,要很實實在在地老實修行,實實在在地面對每一個人---看到自己都是這麼的由衷,看到每一個人都看到自己,聽每一個人講話都像是聽自己講話一樣那麼的親切。

欣 賞

「欣賞就沒有慾望」。真正去欣賞一個人,你對他是沒有慾望的,這句話非常的白話,但卻實實在在,它是破一切慾望最根本的法門。要破一切的慾望,你就要會欣賞你慾望的對象;真正會欣賞的時候,你不會想要擁有。真正欣賞的時候,那個對象已經內化了。他就是你,你不會要的,因為他就是你。

之所以還會要,是對他還不夠欣賞。美感是破慾望的不二法門,我們需要一顆會欣賞的心。

如果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懂得欣賞,那世界真的會變得單純多了,這才是聖脈的賞識教育,這個跟世間法講的賞識教育不太一樣吧!聖脈想要推廣的是~「欣賞就是無欲」。

欣賞真的是很大的喜樂,你看我們日常生活很多的苦都來自於不會欣賞對方,明明對方有十個優點,你都只看到那個缺點。好討厭喔!他怎麼會有那個缺點?誰在受苦?是討厭人家的那個人在受苦啊!

 

無來無去07-27-05夏禪第十個晚上)

呼吸是很自然的,我們在呼吸裡面學習無我。不能控制呼吸要多長,控制就是造作。呼氣有它最自然的呼氣、吸氣有它最自然的吸氣,為什麼呼氣會有困難呢?因為吸氣不自然,為什麼吸氣有困難呢?因為呼氣不自然。

什麼叫做完全的呼氣、完全的吸氣?身體有身體的智慧,不是我能夠決定的。你沒有辦法決定呼氣要多長,所有的決定都是造作,而且也知道那是造作。只能很安靜地去聽,很安靜地去注意,好好地呼氣,很放鬆地呼氣,呼完氣、自然就會想吸氣,如果還是吸氣有困難,試著用在聞味道的方式來吸氣。相信每一個吸、每一個呼,都是最自然、最無我的、最造作不得的。

呼吸需要能量,它本身需要能量才能呼吸,整個呼吸的過程,完全是無我的,沒辦法真的去控制呼和吸,我們根據我們身體的需求,是身體的需求在決定我們需要多少氧氣,甚至是二氧化碳在告訴我們,需要多少氧氣。「萬物負陰而抱陽」,就是二氧化碳在決定我們需要多少氧氣。

身體不是我們的,身體是幾千萬年來的智慧留下來的東西,就是剛好有這樣的業報身,也就是我們的命、今天所講的壽煖識的壽。壽就是我們的業報身,業報身有一定的命,也就是說身體有一定的結構、器官有一定的壽命,能夠改變的幅度不是很大。基本上,我們是服從身體的智慧,儘量地去配合身體的智慧,就像呼吸,沒有辦法刻意去延長、去縮短。

所以每一個呼氣,都是完全地去體驗;每一個吸氣,完全地去體驗、完全地去品嚐呼、吸的品質。懂得呼吸的品質,出入息自然就會綿綿密密。呼吸細了、心就細了,我們就會更懂得世間無常、更懂得在生生滅滅裡面、來來去去中看到:原來有一個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心。這個心,無內無外,它就是能量、就是無我。

 

聖脈如來禪傳承 07-28-05夏禪最後一天)

短短的十天,很快就接近了尾聲,在福爾摩莎這個氣候最好的埔里,我們在這裡相會,非常感恩我們的法工,感恩我們的學員長,感恩我們寮房的執事,謝謝你們。

…………………………………………………………………………………………

如來禪的傳承

有學員問:「聖脈講這個如來禪,它到底是什麼?」如來禪的特色是什麼?如來禪的傳承是什麼?

如來禪的傳承當然是釋迦牟尼佛,期間比較相應的是目前還健在的日本趙州佐佐木禪師,他現在住在南加州,是臨濟宗的傳承,我們跟他們幾乎沒有來往,但卻有心照不宣的濃密感覺。

很多人關心聖脈跟其它佛教團體如何對話?我們不主動對話,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團體,沒有門當戶對的對象,其它道場那麼大,我們怎麼跟他們對談呢?大概是因緣還不到時候吧!就我所知的佐佐木禪師,他也不跟其他道場往來,你要跟他學,要親自到他的道場去聽他說法。他有錄音帶,但不對外流通,不出版任何書籍,所以你看不到任何文字流通。

怎麼說我們是師承釋迦牟尼佛呢?就像我們在練習師隨念一樣,我們會一直問:「親教師會這麼做嗎?」親教師也在問:「釋迦牟尼佛會這麼做嗎?會這麼說嗎?會這麼想嗎?」我一切的身口意都問釋迦牟尼佛會這樣想、這樣說嗎?為什麼要大家做親教師隨念呢?因為你們跟釋迦牟尼佛比較不熟,老師跟他比較熟!如果你跟他很熟,你直接問他就好了。 

什麼是如來?就是零---過去是完全的收縮,未來是完全的膨脹,這叫如來禪。每一個當下,都是完全的收縮與完全膨脹的會合,叫做零,無對無礙。

比如說:如果是老師來參加像這樣的一個禪修,老師內心不會對這個禪修導師有任何的判想,不會生起對禪修導師處理學員的狀況不恰當的念頭。有學員認為禪修導師要有辦法做一切的事情,不可以讓禪修中有狀況出現,出了狀況,也要像耶穌基督一樣---眼睛瞎的人變亮了、跛腳的人走路了、癌症的人好了,凡是只要發生在禪堂的,一切要負責到底。如果你是用這樣的心來禪修,對你是沒有任何好處的,這都是太不謙虛了。

親教師是個極度謙虛的人,我如果跟你學東西,我不會有任何意見的,而且你的東西很快就會變成我的東西,這是親教師的特色。如果你真的有東西的話,我會完全收縮地吸收。完全的收縮就是完全的吸收。謙虛是最棒的,因為心裡面沒有任何雜念。

當我說某學員是一個很單純、很由衷、很認真的人,當他出了狀況,有人心裡面就開始起了判想說:「就是因為他太單純了,所以才會出狀況。」錯!他就是因為不夠單純,不夠信。我們在龍山寺的時候,有一位學員出了狀況,就在禪坐時就進入自己的世界,當時眼睛閉著,一直哀號,這時我跟他說:「請你睜開眼睛,看著老師的眼睛」,連續講了三次,他就睜開眼睛,從非常恐懼的眼神,在五秒鐘之間完全的收攝,這叫做有信。

如果你在很慌亂的時候,老師叫你的名字,你沒有辦法醒過來,你對老師是沒有信的,這個很重要!信是把你的自主性交出去。你不信,你的自主性又在哪裡?你都不會有失控的時候?當你失控的時候,你不需要有一個你深愛的人來呼喚你嗎?如果你不相信你深愛的人,你會接受他的呼喚嗎?不會的,你不會接受他的呼喚的。

信的力量真的是很寶貴!若沒有信,我也不能說什麼,完全不能做什麼。

聖脈的特色

聖脈的特色是我們想要用最現代的語言,把兩千五百年前的佛法,做最平易近人的闡述。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師徒關係,聖脈的師徒關係是全世界最親密的關係。

其它盡在不言中!禪修期間沒有辦法表達詳盡,日子久久長長,聖脈還不到有發言人的時候,現在講的如來禪的特色也都不是特色,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團體,所以也談不上跟其它道場有什麼交流。當然對方主動,我們也願意跟他交流。要交流就是要沒有成見,而不是交流後沒有成見,先沒有成見再交流,不是先來交流,成見就沒了。

有信才開口

你對對方要有信,如果你對對方沒有信,開口是沒有用的。

簡單地說,如來禪就是你的心永遠保持在完全收縮、完全謙卑、完全膨脹、完全四無量心的狀態,隨時隨地,內心永遠永遠無對無礙,無對象、無掛礙,這就是如來禪。

當然其它的宗派也可以這樣宣稱,但是特色是做得到就是,做不到就不是。做不到的話,說得再好聽,都是廣告詞而已!

斷身見的特色

斷身見之後,你只要起一個貪嗔癡的念頭,你就會很不舒服,所以你不得不斷身見、不得不解脫。你只要起一個貪嗔癡的念頭,你會很難過。這個難過不是自責,就像肚子痛、頭痛一樣,沒有辦法自責的。

為什麼斷身見會向解脫?因為他不會接受自己有貪嗔癡,這樣的不接受,不是自責,如果有自責的話,就不算是斷身見。斷身見就是看到自己的貪嗔癡,出離的動力就變得很強。所以,他一定是向解脫、一定是會證果的,因為他沒有辦法跟自己過意不去,斷身見的好處就在這裡。

他那種動力完全就是一種自動的、無我的,他沒有辦法控制,沒有辦法不修行的,因為身見已經斷了,他已經明白了「世間在裡面、世間沒有別人」。所以,他沒有辦法不斷貪嗔癡,不是他要斷,而是一種無我的欲神足。身見斷了以後更無我了。每一個人的生命,只要你覺得活著,你都會想要去做你最感動的事情。

禪修導師今天所做的事情也是自己最感動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做最感動的事,我想這個世界會比較美麗。每個人都能夠很由衷地選擇自己認為最美麗的事,我想這個世界就夠好了。

不要失去自己的天真、浪漫,不要失去自己的主動、由衷,不要失去自己的單純、認真,不要失去自己的無所求,什麼都可以失去,就是這些不能失去。什麼都可以沒有,就是這些不能沒有。這就是親教師的臨別囑咐。

說任何話,從頭頂到腳底,全身放鬆,不是只有嘴巴在說,是用整個身、整個心說話。讓我們一起來練習,說一些用整個身體、整個心,最感動、最由衷的表達方式,請合掌---

感恩佛陀,感恩兩千五百年來聖弟子,感恩夏禪圓滿。願此禪修圓滿功德,供養如來,迴向法界、虛空界,願,深深的願,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證無上菩提。

  

問答篇07-28-05夏禪最後一天下午)

有學生才有老師,沒有弟子深深的愛,就沒有親教師。

針灸對我來說是雕蟲小技,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是愛。不要把點穴和針灸看得那麼神奇!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是愛,是真正的愛和信﹗ 

學生問:老師是以怎樣的心來幫眾生走上解脫道?

導師答:戀愛的心,跟萬事萬物談戀愛的心﹗

 

學生問:剛剛我們分組討論的時候,對一個名詞有點疑惑,就是「非時昏沉」,我們要如何去看待這個內容?

導師答:「非時」是指非臥禪時段,包括打坐,上座、下座都算。「非時」如果要縮小範圍來看,就是有故意的成份,也就是放逸的意思。我們有位同修他說他故意昏沉,感覺不錯~他很由衷的昏沉,由衷昏沈之後,感覺很好,沒有壓抑那個昏沉(大笑)。

 

學生問:第二個問題是境是心所成,那要怎麼看待這個境?是不是看到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所呈現的?

導師答:對!境一定有心的詮釋,所以同樣一個境,每一個人所看到的一定是不一樣。如果再擴大到整個生物界,又更不一樣了~蒼蠅看到的、蜻蜓看到的,青蛙看到的、跟人看到的,又更不一樣了。所以,每一個人所看到的也隨著他的情緒、姿勢、以及他的本心有沒有發現,而都不一樣。

 

學生問:我們講的如果是發現本心後的境,那這個境跟心又是如何交流?因為境是由心所成。

導師答:如果他發現本心的話,看到境就看到心,因為心外無境,一切的境都是心,每一個呼吸都是跟虛空一起呼吸,每一個吸氣都是吸進整個虛空,每一個呼氣都是呼出整個虛空。

學生問:這一呼一吸就形成了心跟境的交流?這也就是我們說的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在裡面的意思?

導師答:對啊﹗

學生問:我們分組討論有一位同修說:看到一個同修洗完碗以後,水就一直甩,甚至甩到隔壁的同修,可是他卻很世間沒有別人。其實,那不是世間沒有別人的意思吧?

導師答:那應該是很明白的,就像你擤鼻涕擤在洗水槽裡,然後接著要有職事人員來幫你清理,這總是不太好吧!這有需要解釋是世間沒有別人嗎?!就像如果把牙線丟到洗水槽,後面的人就要清你的痰和牙線,這不能說是世間沒有別人吧!這應該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不太好,也沒有考慮到後面處理的人,這應該不是由衷。由衷是把自己做的事情當作是自己要處理的。 

世間沒有別人的意思是~別人也是你。你怎麼對待自己,就怎麼對待別人;怎麼對待別人,就怎麼對待自己。

 

學生問:第三個問題是,我們說的小精靈是定法身,它沒有智慧,所以還要跟本心對話,請問老師要如何在禪坐的時候練習這個部分?

導師答:小精靈是「勝色身」,也是「變化身」,好處是讓我們可以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地看事情。小精靈可以變得很小,也可以變得很大,但是它變得很小的時候,你還要去看。小精靈是給你一個工具,你是透過小精靈的眼睛(就好像你透過蒼蠅、螞蟻的眼睛看世間,那當然會不一樣,但是,那也只是一個眼睛。) 

小精靈只是一個很特別的鏡頭,好像透過顯微鏡、透過天文望遠鏡,你可以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但是都需要經過肉眼,小精靈只是提供你另外一個眼睛,所以我們稱之為第三眼。雖然提供了另外的眼鏡,但不等於你看到了,因為你還是要用你的「見」去看,這跟你的知見有關係。但是你有知見,再加上這個鏡頭,你就看到東西了。 

小精靈只是個鏡頭,有眼睛不等於你就看到了,它只是提供一個很特別的眼睛。因為我們在怎樣就是會受到色身的限制,小精靈是提供另外一種色身,因為我們這種色身能看到的就是有限。 

假設自己是一個女人,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男人,那有困難。可是,小精靈就沒有困難,因為它沒有性別,它好像水裝在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它就是那個東西而已,你還要再去看,你不看的話,那個東西還是那個東西,只是個很微妙的色身而已。 

修定的意思是:某種程度,我們知道它是色身轉化的,因為我們的知見就是會受到色身的限制,很難跳開,雖然可以用想像的,譬如可以想像我是男的、我是女的,不過,還是會有些困難。

 

學生問: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十日禪,非常感謝這次的因緣跟福份。這過程中,在老師的開示裡面獲益很多,也從書上知道老師從五歲就看到「地獄不空」的那幾個字,開始感觸很深,然後很用心地在佛法這條路上用心鑽研。但我想到老師這一路走來,這麼小的年紀就接觸到這麼多,到後來卻仍然結婚、生子,然後又從家庭裡面跳脫出來,讓更多的同修在法上受益,是否可以請老師分享您的人生經驗?

導師答:我一開始接觸的比較屬於道家,中學時代所接觸是以道家為主的,從初中二年級到高三,百分之九十都是道家的東西,百分之十大概是通俗的佛教都能拿得到的結緣書~像維摩詰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高中所接觸的大概就是這四部經,到了大學才開始整個讀大藏經,讀佛教所有的經典,那時才整個轉成佛教。而一開始,我也是接觸大乘佛教,像維摩詰經是可以結婚的,道家觀念也是,所以,我一向都沒有不能結婚的觀念,到了大學二年級談戀愛,是因為夢到對方是觀世音菩薩,在夢裡就是很鮮明的相。

 

學生問:開悟就像是阻塞的管子突然通了,想請問老師如何由衷地愛得更真、愛得更深?如何呼喚自己內在真正美麗的心?

導師答:我想就是將你這次禪修聽到的法語一直放在心上,就像由衷、主動、天真、浪漫、無所求,還有就如有情就是美、自然就是美、自在就是美。這樣不斷地呼喚自己,因為在這之前,我們的感情世界已經被社會制約、洗腦了,現在就是要反制約,讓這些法語與變成很實用的咒語,把自己交出去,交給這些法語來帶領。當你一直誦唸時,心會越來越接近它,越來越相信感情是不能勉強的、感情是不用要的、感情本來就在那裡的。你會越來越有信心,它就是那個樣子,你會有信心,然後會相信感情不是要來的,也不會去要,因為你在要就會很苦,因為你要不到,那就會苦啊!但是當你相信感情是不用這樣要的時候,你就不會苦了。

 

學生問:請問老師,靜坐到好像快要進入短呼吸那個時候,一點點的聲音、能量就會打到身體上,這種感覺是否跟老師以前開示的聲音不只用耳朵聽,而是用全身在觸的那種感覺一樣?

導師答:對!

學生問:但是會受到驚嚇呢!

導師答:那就是還不夠放鬆。當你放鬆的時候,身體是接到大地的,不是跟大地脫離的,就好像插座有三孔,有一個接地線,有一孔是接到地下的。你之所以被電到,就是因為沒有接地線,沒有很放鬆的時候,就等於插座只有兩個孔,沒有接地線。

 

學生問:十日禪雖然洗滌了我很多的污垢,可是,我發現自己還是會忌妒,還是會用要的,還是有過去的習氣,我變成很掙扎地要選哪一邊,這令我很痛苦,很痛苦自己為什麼還會有這種念頭。 

導師答:選由衷,還會痛苦喔?一個時間只能有一個念頭,你選擇由衷,就不會痛苦,你不選由衷,才會痛苦,選了就不會痛苦,腳踏兩條船,才會痛苦,那就不要腳踏兩條船。

學生問:第二個問題是,我想成為老師的皈依弟子,您可以給我一些目標或是條件嗎?

導師答:就是要寫日記、要參加聞思班啊﹗要做早晚課﹗要打坐、經行、聞思啊!

學生問:我是第一次參加禪十,用很恭敬的態度跟您請教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在印心獨參時要對您頂禮呢?

導師答:那是一種恭敬心,「法」是要在恭敬心中求,沒有恭敬心是求不到法的。法不是知識,我不是在告訴你知識,禪修導師是代表法身,代表兩千五百年的傳承。

學生問:就是要把禪修導師當成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嗎?就是用這樣的心和態度來對禪修導師作禮敬?

導師答:對!為什麼要禮敬禪修導師?不要一直注意恭敬心,否則會覺得好像在拜偶像,要注意你的謙卑心。重點是:在禮敬的時候,除非你是作假,否則一定是謙卑的。謙卑是吸收東西最重要的態度。不要一直注意自己在對某某人禮拜,這樣不但你奇怪,禪修導師也會很奇怪。就像用藥石時,一圓在桌上擺了一大堆食物,我說:「妳在拜拜啊!?」她說:「沒關係,導師沒吃完的,我們法工吃!」如果你不是以謙卑的心,不是用最美麗的心來禮拜、禮敬老師,那我坐在那裡也會覺得很奇怪。在台北我們也有一位參加很多年的學員問這樣的問題,他問為什麼要對老師頂禮,我說五體投地的頂禮是一種對生命感動的姿勢,很多人覺得頂禮是不自然的,事實上那是非常自然的姿勢,因為非常感動的時候,自然會跪下來,然後會趴下去,不是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不自然。當然,我們不希望頂禮只是一種形式。若是,那毫無意義!在禪修的獨參、或禪堂以外,我們沒有要你頂禮。

 

學生問:我們在禪修的覺受都是閉著眼睛,那如何把這種五禪支的覺受用在日常生活中?

導師答:你可以睜開啊﹗

學生問:可以睜開,但是不能講話,一講話就沒有那種感覺。

導師答:平常也可以練習。

 

學生問:就是要把禪修時的記憶記熟一點?所以,說話的時候還是可以把那個相叫出來。第二個問題是,動作很快的時候,呼吸就比較粗,較難觀照到,那這個時候要怎麼作意?

導師答:先做到信心清淨,做到由衷、主動、單純、認真、天真、浪漫,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的心很清淨、很容易契入出入息。

 

學生問:平常平躺的時候可能是我們最放鬆的時候,而右側臥的姿勢有可能會壓迫到很多耳朵的穴道,這樣是否會對穴道有影響?另外,沒有右側臥的平躺是否就代表已經失念了呢?

導師答:平躺是容易失念;你可以右側臥躺下,那是不會壓到什麼穴道的。如果想仰躺一下,就正知正念地仰躺,我們是建議在睡著之前再恢復右側臥,這樣的姿勢是可以達到最好的休息效果。換句話說,就是用左鼻呼吸,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還有減少心臟的壓迫,這是最主要的原理。左鼻呼吸有很奇妙的休息效果,左鼻代表陰,左鼻暢通的時候,右鼻通常會某種程度的塞起來,右側臥右鼻至少會塞一半。所以,主要是用左鼻呼吸,左鼻呼吸對緩和神經的作用最好,它的原理是這樣。 

學生問:第二個問題請教老師,散盤、單盤,雙盤主要的作用在哪裡?

導師答:雙盤等於鎖住,鎖住讓你最容易不動姿、最容易刺激筋絡,表面上是壓住筋絡,事實上是最容易活洛筋絡,它有相反的效果,就像瑜珈一樣,瑜珈也有很多壓迫到筋絡,但又可以同時可以刺激筋絡。

學生問:所以,就是讓它受到限制,然後身體自然會去打通它?

導師答:對!

 

學生問:自從開始接觸佛法,我會覺得每個觸境都是能量的消磨,老師在日記上跟我回答說世間沒有別人!可是,為什麼以前沒有接觸佛法時,我沒有這樣的感覺呢?而且這樣的感覺越來越深。

導師答:以前是沒有在注意啦!現在你有在分別哪些東西是值得做,哪些東西是不值得做?所以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就覺得很消磨,做想做的事就不覺得,以前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是想做的,什麼是不想做的,通通一樣。以前比較沒有分別心,學了法以後比較有分別心,分別哪些值得做,哪些不值得做,做了不值得做的,就會覺得消磨。

學生問:那是不是跟老師早上開示的斷身見有關?可否請老師再開示一下?

導師答:有一點相似。所以,你每次的不由衷都有一點像在懲罰自己,以前不由衷不會不舒服,現在不由衷會不舒服;以前打妄語,你不會不舒服,現在打妄語就會不舒服;以前覺得大家講話都不由衷,所以當自己講話不由衷時,也覺得沒有關係,現在不由衷就會不舒服;以前做事不認真,你會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樣,所以你也不會難過,現在如果做事不認真,你自己就會覺得難過,好像在敷衍自己一樣。

 

學生問:當我們感受到貪瞋癡的力量時,都會很不舒服,我們都不希望有貪瞋癡,不希望它的勢力大於慈悲喜捨的力量,這樣的話跟生死有關嗎?就是很細微意識的那種害怕死亡?

導師答:如果你有學法就會對貪瞋癡比較敏感,因為貪瞋癡會造成苦,最主要是怕苦啦﹗

學生問:如果今天我們看貪瞋癡,沒有所謂的二元對立,就是並不覺得它就是貪瞋癡,然後只是讓它進來,流出去。

導師答:不叫做沒有看到它的二元對立,而是看到它的根,它的根都是一種急,一種著急,很怕失去,貪就是很怕失去,像我們說三歲小孩為什麼會忌妒,因為他沒有滿足,他有匱乏感。往好的方面看,貪瞋癡只是急著想把事情完成,急的時候就會貪,受阻礙了就會瞋。所以,要對貪瞋癡有一種善解,看到它原來的用意都是好的,我們願意回到原來的用意就不會有貪瞋癡,它往往只是原來用意的扭曲。貪瞋癡不是一個自在的狀態,不是一個自然的狀態,而是被扭曲後的反應,好像我們講水源的上游是乾淨的,它往下流時,因為河流下游的兩岸可能有些污染的產業, 像養豬業、有毒的工業等排放的廢水,所以它受污染了。

學生問:雜念都是我們過去沒有消化的記憶嗎?

導師答:「念」本身就像水一樣,它本來是清淨的,是東西又加進去的,就像水一樣,水本來是無辜的,念本來也是無辜的;雜念的念本來是清淨的,雜才是後來加進去的。我們所謂的捨念清淨的「捨」,就是一直還原,一直還原看到本來面目,還原到它最自在、最自然的狀態,修戒、定、慧都是在做這件事情。

 

學生問:在七覺支中的念覺支,是不是當念覺支完成的時候,世間思維就完全脫落了?

導師答:可以這麼說。

學生問:第二個問題是,擇法覺支就是我們已經清楚方向了,知道什麼是對我好的?什麼是對我不好的?可是當我們碰到見諍的時候,該如何用擇法來看待呢?

導師答:還是要看到他本心,就沒有什麼叫見諍了,就是看到我們要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不會從表相看他在爭一個對錯,他在爭對錯時,也可以看到他的本心也是好的。

學生問: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導師答:呼喚他最美麗的心,呼喚他最原始的用意就可以了。本心都是清淨的。爭的部分都是加進去的一種造作,那是原本沒有的東西,沒有的東西有什麼好爭的?它本來就沒有啊!

學生問:所以在不斷的擇法裡面,慢慢淨化後才能看到你的精進嗎?

導師答:對!

學生問:可是在精進的過程中,我們仍會遇到苦,那是不是代表我們的擇法不夠沉澱呢?那怎麼辦呢?

導師答:那就再擇法啊!再不行,就再退回念覺支。念不行就再退回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整個總綱要出來。我們通常在經典中看到的都是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修七覺支。整個經文是這樣講的,不是只有修七覺支,修七覺支之前通常是有這個公式的。

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修七覺支。

學生問:所以捨是很重要的?進退是很重要的?

導師答:對!好像有時候在練習長呼吸、短呼吸的時候,突然觀不到呼吸,那就退一下,退到本來可以觀得到的那個狀態,不要害怕,退反而是看得更寬廣,進的時候角度反會越來越小。前進事實上角度是越來越小,退的時候角度就大一點,進去的時候有時候覺得呼吸好像不見了,就要選擇退,不用擔心我好不容易進到這裡,呼吸怎麼不見了?就是要肯退,肯還原,路才會清楚!所以,整個入定的過程,要很清楚呼吸、念頭,慢慢地會看到進到某一個程度就會知道這個時候是什麼、前面是什麼、後面是什麼。不管有沒有看到,你不會用一個有所求的心來看這個進度。

學生問:所以,在精進覺支中的休息和退,都是精進覺支的一環嗎?

導師答:那又回到擇法覺支了。精進是指你很放心,很放鬆,而不是想到精進好像在做苦工一樣,精進一定是中道的。

學生問:照老師的開示,在精進覺支裡面,並沒有什麼正面境界和負面境界了?不管碰到什麼,它都是能量?

導師答:對!

 

學生問:如果在生命過程中碰到很重大的危急事故時,我們的心念要放在哪裡?譬如像碰到車禍,當下的心念要放在哪裡?或者是掉到水裡。因為在學法的過程,我們還是初學者,還不是很清楚,觀呼吸各方面也還不夠熟練,如果碰到危急的狀況,心念要放在哪個地方?因為觀呼吸的力道不是很強,碰到痛的時候,注意力一定會被拉走。

導師答:任何事,都是在決定的,就是在那個時候,你到底相信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學生問:如果沒有信,就會隨著業力走了?

導師答:對!這沒有辦法,那就是信在決定的。

學生問:那就是平常要多做這樣的練習?

導師答:對!

學生問:第二問題是,小精靈如果是一個鏡頭,我們透過這個鏡頭可以看到全世間,那可以看到別人的心念嗎?

導師答:可以。

 

學生問:這次禪修最大的心得是對自己的信是來自於發現自己的本心,看見自己有一顆佛陀的心。在這次老師回國的開示有講到:我們要學習欣賞別人,要以對方的優點來引導對方,因為如果他對自己沒信心,是不可能改正他的缺點的。可是,如果他對自己有信心,那個信心是不是我慢?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才做得到,他覺得不行,就沒有信心。

導師答:一開始讓他膨脹一下,沒有關係。不然,他太沒信心的話,也沒辦法面對。

學生問:所以這兩個信是不一樣的?只是一種善巧方便?

導師答:對!有時候是一種鼓勵嘛!總是要鼓勵一下。

 

學生問:我覺得修行是蠻美的事,可是也很痛,是不是捱不過痛,就通不過修行的考驗?

導師答:好像是!我也在找一個不用痛的方法,還沒找到,找到了會告訴你。找到以後我們禪修就不會痛了。

 

學生問:請問老師,想像跟雜念的不同,修行一定要想像嗎?

導師答:你沒有想像也是在想像,沒有一個東西可以離開想像的,任何的認識都有想像,任何平常的認識也有想像,所謂主觀就是這個意思,你沒有辦法沒有想像,除了純數學以外,甚至純數學也有它很直覺的想像,只是有些人自己不知道而已,因為那個東西有時候非常細微。

學生問:但是老師要我們單純,念頭當下是很單純的一個念頭?想像是不是又多一個念頭呢?

導師答:不單純想像會更多,單純想像才會單純,而且容易想像,很靈活。如果你複雜的話,是不容易想像的,因為已經被塞滿了,怎麼想像?你是用成見在想像,成見是不好的想像,單純是好的想像。我們都不可能離開想像的,不好的想像就是成見,框框一大堆,那是有污染的信念。

 

學生問:有學員提到,每天都有同修引導:吸氣吸到頭頂,呼氣呼到湧泉,但是他沒變法連上,沒辦法做這樣的想像。

導師答:那就去看頭頂跟腳底就好了,去感覺一下頭頂的皮膚,感覺一下腳底的皮膚,意思到了就好了。

學生問:這也是要靠想像來連結嗎?

導師答:因為你感覺一下頭頂和腳底,就算是有連線。

 

學生問:如果對愛情、親情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想去要,忌妒心會一直生出來,一直想去要,那怎麼辦?

導師答:先不要排斥它,然後觀察能夠要到的話,那是否算是真的感情。很放鬆地問自己,不要強迫,不要好像有個上級指導員在指引你一樣,你就只管放鬆地問自己:如果感情可以這樣要的話,那還叫感情嗎?你慢慢就會看到那不是你要的,你就願意放手。

學生問:可是,在打坐的時候,我的雜念就會導向我是它就是,它就是你要的。

導師答:不會啦!就是要練習放鬆,放鬆地看,因為身心一緊,就會循環不良,主要你看問題時,如果是緊的、僵硬的狀態,那當然不可能。看問題是自己的身心要先放鬆,才不會把事情看成死的。身心狀態不好的話,看事情就會出問題,我們的認識離都不開自己的身心。所以要調身、調息、調心就是這個意思,身、息、心沒調好,看事情就是會扭曲。

學生問: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先要調身、調息、調心囉?可是調心…….

導師答:呼吸細了,心就細了。

 

學生問:慧解脫與俱解脫阿羅漢有甚麼不一樣?

導師答:俱解脫他有四禪九定的體驗,慧解脫只有初禪的體驗。就「定」而言,他們不一樣,定力不同。

 

學生問:解脫一定要經過痛、經過靜坐嗎?

導師答:我們正在找不用痛的方法。這個是需要證明,我們開放有人可以不經過靜坐而得到解脫,開放這個可能性。基本上,他不一定要靜坐,靜坐是有幫助,他如果可以不透過靜坐,是可能的。

學生問:不透過靜坐,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隨地調身、調息、調心,這樣可以嗎?

導師答:他可能可以用一個放鬆的方式,但他要有一些天分,條件會更多,不會更少。

學生問:剛才老師說「念」,本來是清淨的,雜念生的時候需要還原,這個還原的內容是甚麼?

導師答:還原就是看到他的用意。你這個雜念的用意是甚麼?很多雜念都沒有用意的,它只是無聊。

學生問:當雜念升起的時候,還是回到當下的呼吸,就算是還原?

導師答:對!回到出入息念,回到正知。正知就是把那個目的找出來。

學生問:在回到當下的時候,老師說讓這個記憶流過就好。可是,回來的時候,會看到呼吸變成一短暫的止息,這樣要如何處理與練習?

導師答:放鬆就好。

 

學生問:老師可不可以就「無觀息莫動」再解釋細一點?

導師答:儘量先有觀呼吸才動,儘量用呼吸來帶動。

學生問:像走路、一些動作,有時候要觀到好像不是那麼容易

導師答:如果純走路,你可以正知走路,尤其是在快動作的走路,你當然就很難觀呼吸,除非你完完全全是在散步的狀態,就比較容易。或者是你在爬山,你可以數呼吸,每走一步數一、二、三。

學生問:像在藥石的時候也要觀息?還是說動作就好?

導師答:正知動作就可以,觀息就變成一個背景。

 

學生問:從短呼吸進入喜禪支,是在止息的時候進入的嗎?

導師答:不一定!也可以不用。止息會比較強。

學生問:如果是止息,那是在吸氣的止息,還是在呼氣的止息?

導師答:都可以。

 

學生問:回去寮房,有躺著練習觀鼻頭,有沒有可能在躺著的時候進入喜禪支?

導師問:你是說在沒有觀呼吸的時候?

學生答:有。仰臥的時候

導師答:有可能。

學生問:我們在家裡這樣子做的時候,有沒有可能進去?

導師答:有可能,你只要有正知正念就有可能。

學生問:是否不需要經過打坐所累積的很多能量?

導師答:這個之前沒有正知正念是不太可能的,你突然這樣躺下就要進入喜禪支

學生問:我是有一個長輩,他躺下來,只要一注意鼻頭就會麻一下

導師問:麻一下?

學生答:對!

導師答:麻就是喜禪支啊?

學生答:那不一定,但他是蠻有感覺

導師答:他有鬆啦!他就是鬆了,他在這一個角度上,他蠻懂得放鬆的,但不算是喜禪支,任何人懂得放鬆,都會有酥麻的感覺。

 

學生問:在這一次禪十過程中有很多的雜念,這些雜念都是一些過去未消化的東西,我怎麼知道過去的事是否有消化,是不是要看甚麼的指標,怎麼樣去辨別是否消化?

導師答:有消化的意思是,當雜念升起時,你看的是另一個角度,不是以前那個角度。

學生問:就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在取角?

導師答:對!它就一直在消化了。你會用不同的角度看的時候,它就已經在消化了,如果用成見、用同樣的角度在看就沒有消化。同樣的事件,你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那是不一樣的。

 

學生問:打坐時,空間感變大或是自己縮小,這是屬於

導師答:喜禪支的一部份。

 

學生問:喜禪支是一種放鬆後肌肉酥麻的結果,還是氣脈在通的一個結果?因為它的形式好像不太一樣,有時候是全身表皮,有時候是裡面的能量,還是心很微細的時候對身體的一種感覺?

導師答:都有啦!

學生問:老師說要把它看成都是假的,把它當成夢幻

導師答:就是說你知道,但是不要跟。所謂夢幻,就是不要跟。

學生問:可是很難不跟。當知道,注意力就過去了,如果不知道,注意力就在鼻頭

導師答:知道,然後就放了。知道,就要放。一抓,能量就跑掉了。

學生問:所以還是一直守在鼻頭?

導師答:對!

學生問:可是很難揣摩守住鼻頭又知道身體的感覺。

導師答:知道,就回來了。

 

學生問:甚麼是未到地定?

導師答:未到地定有不同的講法。廣泛的講,就是不屬於初禪的五禪支,但是它又有短暫一心,那種入定的覺受就叫未到地定。它有短時間一心的品質,就是三摩地的品質。

 

學生問:甚麼是一時心解脫?具體內容是甚麼?

導師答:一時心解脫就是你會突然感覺整個身心脫落了,整個貪嗔痴脫落了,你要起一個貪念都起不來、起一個嗔念也起不來。你本來對境都會起貪、起嗔、起無明,結果那個時候就是沒有。

學生問:那也是很短暫的嗎?事後貪嗔痴還是會起來

導師答:對!它有可能是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都可以叫做一時心解脫,不是沒有力氣的一時心解脫,不是說我沒有力氣起貪、起嗔,他已經快昏倒了,就是說他還是很有力氣的時候。

學生問:這跟斷身見

導師答:斷身見是比較恆常性的,一時心解脫只是他剛好事情想通,那個很通的境界,剛好他有一個入流的體驗,然後他就覺得整個解脫了的感覺。有些心理學將它叫做高峰經驗。在高峰經驗裡面,就很接近一時心解脫。

學生問:所以有很多宗教信仰誤解了,他以為解脫了,他很可能在開心的狀況下,以為這樣就解脫了。

導師答:對!

 

學生問:是不是每一個吸氣都有一個止息,每一個呼氣都有一個止息?這一次禪坐裡面在聽身體的呼吸時,在進入很深的呼吸時,發現身體會有一個短暫的時間沒有呼吸,但是有心跳。不知道止息與所謂的憋氣的區別是甚麼?

導師答:憋氣會有壓迫感,會有喘的感覺。

學生問:如果身體進入很深的呼吸,沒有呼吸的感覺時,那應該不是憋氣,而是一種自然的調節吧?

導師答:對!

 

學生問:剛才同修問到:可以不透過打坐就解脫嗎?請問老師,佛陀的弟子裡面有沒有這樣的人?好像我在經典上沒有看過。

導師答:對!不過我們是開放。他也可以在椅子上打坐,不能說不行。剛才同修問的打坐應該是指坐在地上的,他大概想要坐在椅子上,那我們就試試看嘛!

學生問:在現在的過程中,雖然我們認為打坐很痛苦,可是當你進入那樣一個狀態時,我想這是很自然就想坐下來沈澱一下,這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有關在禪定的部分,我感覺我在進入那樣一個狀態的時候,取善念很容易,取好的相也是很容易,當取這樣的相的時候,禪支的相會增益,可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沒辦法去取一個不好的相、一個惡念?

導師答:一個時間只能有一個念頭,既然你有善念,惡念就不會進來,不可能進來的。因為善念的引力比較大,事實上清淨相的引力比不淨相大。一般人都會很害怕那個雜念、害怕那個不淨的相,其實只要有正念,那個就不會出來。

學生問:可是我們的心不是很靈活嗎?因為我曾經嘗試過,在那個狀態,我去取一個男女相,可是幾乎沒有辦法成功。

導師答:對!因為它沒有引力了,淨相的引力比較大。

學生問:可是相是心在做主啊!那個時候的心在哪裡?是否仍然沒有脫離這個淨相?

導師答:對!

學生問:如果脫離了,是否還會取到那不好的相呢?

導師答:身心粗的話就可能。你那時候是身心比較細的時候,就不太可能。

學生問:所以在過濾的過程裡面,它已經變細的時候,你對貪嗔痴的引力也同樣的消除了?

導師答:對!因為界與界聚,你不會跟它聚在一起,因為那個男女都比較粗。

學生問:其實在那個過程中,地水火風本身也是已經變得細了。

導師答:對!因為接近色界的狀態,都不太可能和粗重的欲界徘徊,不太可能的!

學生問:在這樣的過程中,好像對飲食的欲貪也慢慢的自然脫落了。

導師答:對!

 

學生問:打坐會不會靈魂出竅?因為我一次張開眼睛時看到一慈,我覺得很奇怪怎麼會跑到那邊去了,我就嚇一跳,我覺得我就在她的位子上

導師答:這不是靈魂出竅,這是你的取相,你有取那個相。不是說看到別人就看到自己嗎?

學生問:可是那時候我沒有作意啊?

導師答:你這個軟體已經進去,你不小心碰到那個鍵就跳過去了。

 

學生問:昏沈來的時候,我們作意放鬆、接受昏沈,可是有時一作意,昏沈反而快要變成打瞌睡,反而變得更嚴重。放鬆、接受昏沈這個作意要怎麼做,才不會被它拉過去?

導師答:要去看昏沈的「頭」。

學生問:如果已經被捲進去,頭還沒有看到,如果心的明覺不夠的話,那個時候可以做甚麼?

導師答:可以做長呼吸,可以睜開眼睛。

 

學生問:「與師印心」是否是說老師的心,弟子能夠完全瞭解?

導師答:「與師印心」是說你拿出你最清淨的心,你在禪修導師面前,或者你觀想禪修導師,然後表達你最清淨的心與信。師隨念就是你平常做事、處理法務,真的能夠去揣摩親教師的意思。

 

學生問:假如說茂松要請求不共皈依,要有甚麼條件?

導師答:你的身口意清淨,能夠感動同修,就可以請求皈依。有幾位同修告訴老師說他只要一想到茂松,眼淚就流出來,然後身口意當下就清淨?只要一想到茂松,他的身口意就清淨了,這樣就是感動同修。他只要一想到茂松,沒有辦法不清淨。同修推舉你,表示他們覺得不讓茂松皈依的話,實在是太可惜了!一定會有這麼一天,讓我們一起來嚮往。不是只有你嚮往而已,禪修導師也嚮往有這麼一天,只要有人想到茂松就很法喜。這樣不是皆大歡喜嗎?

 

學生問:經典上有很多聞思見法的故事,他們見法是否就是證初果,像帕塔洽拉舍利佛遇到馬勝比丘,他們好像都沒有修甚麼

導師答:好像沒有打坐喔!對!可以聞思見法,可以聞思證初果,可以斷身見,然後斷了身見就會打坐了,但是打坐不一定斷身見。
聞思可以見法,因為他信心清淨,很快就印到他的本心,所以他就能夠斷身見。斷身見之後,他對貪嗔痴就會很敏感,他一起貪嗔痴就好像聞到自己身上的臭味一樣,他會想要去洗掉,他就會自然的用功。他的用功比較屬於內在的,是自發心的。

學生問:因為他無法忍受他內心的貪嗔痴?

導師答:對!他自己不喜歡自己身上的味道,所以叫做慚愧心。慚愧就是不喜歡自己身上的味道。「慚」就是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味道,愧就是怕人家聞到他的味道。在古代,貪嗔痴是可以聞得出來的,證果的人一看就聞到了,所以他會怕,他會怕面聖,因為他怕他的味道被人家聞到。

 

學生問:曾於獨參時請示老師,有關打坐時手放的位置。老師說如果是雙盤,雙手最好是貼近身體,如果是散盤,雙手就可以離得較遠一些。是否可以請老師解釋中間的差異?

導師答:比較順啦!會比較順手。有人問為什麼要貼著,為什麼拇指要啣接?因為兩邊的氣會通,左右兩邊的氣比較容易通。有的人坐久了就無所謂,貼不貼都無所謂,因為他都是通的。

 

學生問:打坐時練習短呼吸,有時候照老師的教法一作意,因為練熟了,在第二炷香作意的時候,那個方法就跟著進來。譬如說,我觀照眼睛到全身的時候,只要我一作意這些步驟,它就上來了。這個是好現象嗎?

導師答:現在沒有辦法說,現在只能多練習。

學生問:這是意識的東西,還是我們練習的效果?

導師答:這個時候都有,就是要多練習,把那個路徑弄熟一點。就像一殊問師的,我們打坐都是閉著眼睛,後來要練習睜著眼睛,以後還要練習上座下座打成一片。不然的話,都會變成幻相,到最後變成一個記憶而已。你又回到你的現實裡面,你在跟你老婆對話的時候,可能禪修的體驗完全消失了,它變成過去曾到某一個地方玩過而已,它有可能變成這樣子。
所以,你現在說那是真是假都太早了,反正這個東西就是練習,一次、二次、五次的練習都是不夠的。所以,禪修為什麼要十天、十五天,甚至要三十天,它就是要打鐵趁熱啊!一直要練到它整個東西烙印在你的骨頭裡面,骨血裡面,沒有辦法分開。

 

學生問:每一次打坐的歸零、重新開始,是指剛剛練習的方法、觀察的方法?

師答:無所求就是歸零,無所求就可以了。

學生問:無所求是說不管你打坐的效果好不好,不要去取那意志消沈的心?

導師答:對!

 

學生問:回去面對太太不好臉色的時候,那我們要怎麼樣作意?

導師答:就是要欣賞啊!不好的臉色不要當作她不好的臉色,她不好的臉色,你就說:「妳現在很像我的媽媽」

學生問:用欣賞的心。是嗎?

導師答:對!欣賞她愛之深、責之切。她臉色很不好,你就說:「妳好愛我喔!」

學生問:用這樣轉念?

導師答:對!然後也幫助她轉念,幫助她想到她這樣的動作是愛,即使她嘴巴說:「我恨你!」但是你就說:「不管妳怎麼說,我聽到的都是愛。」有同修說會把她激怒,你們家的會不會?這個每個家庭不一樣。說說看你們家的會怎樣?這樣會激怒她嗎?

學生答:她會給臉色說,背後的用意就是希望我下一次不要再來這種狀況。

導師答:你就說每一次都不一樣。反正就是皮一點啦!想想看,如果你太太就是你媽媽,你是一個很皮的兒子,你會怎麼對待?你怎麼對待就怎麼對待,就用這個模式去對待就可以了。把太太當成母親,自己是母親疼愛的兒子,這樣會不會比較簡單?我想她也樂意當你母親。

 

學生問:日記中曾記載,我有一天夢到一流在進入禪堂的時候,鑽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四方盒子裡面,只露出一個臉出來。老師在上面幫我畫了一條線。我有問一流,妳怎麼可以變成這個樣子,我也想要,她就跟我說要趕快觀呼吸。請問老師,那四方形的小盒子有特別的意義嗎?

導師答:這都是禪相,表示你有把修行帶進夢中。

學生問:她整個人就是縮小,縮到快沒有了

導師答:對!很典型的禪相。

 

學生問:靜坐到達短呼吸時,它就會一直停在那邊,尋伺了一個多小時,它還是停留在那裡,會覺得不知道接下來該做甚麼

導師答:就退,這時候就要退。不要一直勇往直前,有時候要退,退的時候就會看到….

學生問:可是那時候也沒有想要退,它就是一直停留在那裡

導師答:這樣子就是不靈活,失去靈活度了。

學生問:所以那時候一定是要退的,不可以一直停留在那個位置。

導師答:對!

 

學生問:這次禪十,我一直都有昏沈的問題。小組分享時,有說到二個對治昏沈的方法,一個是飲食的問題,一個是雜念。我曾經試著把飲食減少,但好像沒有用,那問題可能是雜念。這幾天,我身體也沒有很累,可是坐下來,昏沈感就會很重。是否是因為我的呼吸不單純?

導師答:要重新發大心啦!接著喜心的作意要出來,要用更大的歡喜心來打坐、更感恩的心、更慚愧的心,回來根本心,才比較容易。你等於沒有在用本心打坐,就容易昏沈,你用你當時色身的狀態,它就是會昏沈。

學生問:所以就是由衷度的問題,我要再回到那個由衷的感覺

導師答:對!感動的感覺要出來,不然你打坐已經機械化了,機械化就一定相應你當時的色身狀態,你當時的色身狀態是會昏沈的。 

學生問:如果要皈依,一定要身口意清淨才可以。是嗎?

導師答:有幾位同修都會在日記中記載他只要一想到你就會很感動。

學生問:如果沒有被記載就沒有機會了嗎?

導師答:現在問題是,一字輩不共皈依弟子,人家都會注意。因為我們以前有一些同修皈依了,結果人家看到的卻不像不共皈依弟子,所以我們從此變得很嚴格。我們現在變成很在乎別人的眼光。

學生問:在這個部分,我們要再多一點努力?

導師答:因為這是一個慚愧的問題,我們不共皈依實在是愧對天地、愧對親教師,然後親教師也愧對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 

導師問:慧沁是來兩天就要落跑的人,所以她留下來就是撿到的,請她來談談她內心的轉折。她來了第一天就非常想家,因為她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女兒。

慧沁答:我真的是在第一天就出了一點狀況,因為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參加【聖脈】只是從今年二月開始到今天而已,我一直覺得對法不夠精進,所以在不是很瞭解的狀況下來到這裡。很感恩老師的智慧讓我先參加法工,說真的,如果要我在這裡坐一天,我也坐不住。當法工的第一天真的很痛苦,因為離開家。在老師開導之下,在一次一個小時的開導,覺得有點當頭棒喝,我就想:「難到我真的沒有勇氣、沒有智慧留下來嗎?」其實,我並沒有想到走出來、走不出來,只是想說我真的是一個沒有勇氣、沒有智慧的人嗎?好吧!我就給自己一個機會,就留下來了。留下來以後,其實在第二、第三天還是很掙扎。我看到同修經行走路很慢,我當時有一個感覺~「這裡好像不是人間!」因為大家走路都放得很慢,給我的感覺就有點像鬼魂在飄,這是我第二、第三天看的感覺。大家走路都很慢、都不看別人,我們平常很少有這種境界。 

大概在第五天,我的心就很安頓了,想家的心也就不見了,就會覺得比較開心,就會覺得沒關係,我就是在這裡,好像我在另外一個世界,我也要把我自己安頓好,而且即使我不在,全世界還是照樣的運轉,我既然來到這裡,我就是要在這個世界好好地存活。因為一圓師姐,還有同修大家都很支持,而且大概三天就有一次的獨參,老師就會問:「累嗎?現在開心嗎?」其實自己的心慢慢就會沈澱下來。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第五天之後,我就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昨天去獨參,老師問我:「明天要回家了,開心嗎?」我百分之百地告訴老師我很開心,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以無所求的心回到有所求的家。很感謝大家,祝福大家這次法喜圓滿,當回到有所求的家時能夠走得更順,感恩老師!

 

感恩佛陀,感恩兩千五百年來聖弟子,感恩下午的法談分享,願此法談分享功德,供養如來,迴向法界虛空界。願!深深地願!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證無上菩提。感謝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