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心
---宗教‧政治‧愛情

大卿導師開示於20041月28日/士林貓頭鷹之家活動中心


宗教、政治、愛情,這三個東西有一個共通點,都非常令人著迷,都似乎有各自的本位主義,愛情有愛情的本位主義、政治有政治的本位主義、宗教有宗教的本位主義,本來這三者都是來解決問題的,但是卻看到它也沒有解決問題。這三個東西是幾千年來無數人全心投入的安身立命處,這三個東西真的非有本位主義嗎? 

我們願意重新來認識宗教到底是什麼。現代社會主張政教分離,主張宗教要跟政治分開,宗教不可以進入校園,宗教不可以進入政治。宗教甚至必須和教育分離。 

如果教育獨立,就不怕宗教介入教育,因為宗教干預不了教育。為什麼宗教不可以介入教育?因為教育不夠獨立。如果教育獨立,也不怕政黨介入教育,因為政黨干預不了教育。為什麼政黨不可以介入教育?因為教育不夠獨立。 

為什麼宗教或政黨不可以進入校園?因為我們以為政黨跟宗教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很容易製造爭端!本來政黨是培養政治人才的搖籃,應該是一個很有心量的地方,宗教也是。為什麼學校會害怕宗教?為什麼學校會害怕政黨的介入?除了表示教育不夠獨立外,也表示宗教出問題了,政黨出問題了。 

宗教給人感覺是一種沒有包容性的東西,讓人感覺有排他性。所以我們第一個要提出來的問題就是,如果一個宗教有排他性它就不叫宗教。 

是不是可以從這樣的一種切入點來重新理解宗教,基本上宗教、政治、愛情,都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它不能解決問題,應該也不能稱之為宗教、愛情、政治。 

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政治哪有什麼錯呢?政治本身沒有錯,如果會管理的話,政治的目的絕對不是排他性,政治的目的是為了選賢與能,集中資源,共同解決問題。政治有那麼可怕嗎?政治為何變成可怕?是因為它出現了排他性。因為我們的社會少了包容性,政黨和政黨之間,沒有什麼對話的空間,政黨和政黨之間的對立,發展成當年甘地面對印度教和回教的對立,這表示我們的政黨出了問題,政黨出了問題怎麼辦呢?它可能就需要甘地這樣的人出來,需要有人出來說讓我們重新對話吧!讓我們好好地談吧!讓我們用最平靜的心來一起關懷住在這塊土地的人,還有一切的生命。 

宗教的功能,就在面對衝突的困窘,宗教提倡無礙無對,它能夠提供這樣子的一種心量,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 

我住在美國24年多,我很喜歡用基督教的語言來談佛法,也很喜歡用佛教的語言來談基督教,有時候我跟牧師談話,他說你怎麼用這麼多基督教的語言,你為什麼不乾脆變成基督教的牧師?他講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排斥佛教的。佛教的法師說你喜歡用那麼多基督教的語言,為什麼不亁脆變成基督教的牧師呢?兩派都要我變成基督教的牧師,但是心裡面彼此是排斥的。 

這就是我對宗教的關心,我很關心為什麼我們的宗教會是這樣子,為什麼不能夠放棄自己的語言本位?為什麼不能夠用對方的語言?為什麼一定要讓宗教定於一尊?我喜歡多元性的宗教,我喜歡不同的語言。世界語(語言統一)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因為單一語言不能表達所有的文化。基本上我認為,所有的宗教都在講同樣的東西,叫做深深的愛、叫做慈悲喜捨、叫做無條件、無所求、無對象的愛。 

宗教──絕對是為了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甚至拉近人和眾生的距離。宗教,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人和一切眾生、和天地一切生命對話,它讓我們跟一切的不知道對話,你稱之為神也好,稱之為鬼也好。宗教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們有很多的未知,科學有科學探討未知的方式,宗教有宗教探討未知的方式。我很喜歡引用德蕾莎修女她講的話---

人家問她說「你禱告嗎?」

「有,我天天禱告」,

「你禱告都說些什麼呢?」

「我什麼都沒說」,

「那你什麼都沒說,那你禱告做什麼?」

「我聽上帝說話」,

「那上帝都和你說些什麼?」

「上帝什麼都沒說,我只是聽」,這樣的一種聽,就是一種靜觀,類似古代中國人說的「萬物靜觀皆自得」。這種東西真的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真的很謙卑的去聽對方說話,聽天地說話。 

當耶穌基督說:神在你們心中、神在你們之間的時候,祂的意思是說:神是無所不在的。基督教喜歡說唯一的真神,其實唯一的意思並不是只有那一個,神不是一個;「唯一」只是一種讚嘆的字眼,它是那麼的特別、它是那麼的獨有,它並不是數學上的數字,神是超越一跟多的。神沒有所謂的數字,也沒有所謂的唯一,只是一種讚嘆的字眼,我們不需要因為這個唯一的真神而起煩惱,它就是讚嘆嘛!讚嘆這樣一種未知,讚嘆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這樣的精神狀態遍滿一切祂所創造的生命。 

對創造這兩個字也不用這麼在意,好像有一個創造跟被創造。這都是人類的思惟,二元的思惟,用我們二元的思惟去理解宗教語言的神,是不可能的。「神」是不可思議的東西,不是我們的二元思惟(有一個創造者、有一個被創造者);你說聖經的語言明明是在講,創造跟被創造,其實這只是一個方便說,它不得不這樣子解釋。不然,你如果講精神,精神這個東西到底是從那裡來,精神的神可以說就是上帝的那個神,然後每一個人的精神都是唯一的,就是唯一的真神,那個神都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活出這樣的精神,才能認得神,活出這樣的精神就是耶穌基督說的話,『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個我不是指耶穌基督,這個我是指每一個人的我都要活出完全圓滿的道路,活出完全圓滿的真理,圓滿淋漓盡致的生命,這就是耶穌基督講這句話的意思,這樣的話,跟佛教完全是相通的。 

我不喜歡宗教的語言變成跟另外一個宗教溝通的障礙。不能因為佛教講「無我」,就以為基督教講「真我」;其實「真我」就是「無我」,「無我」就是「真我」。它只是在講,「真我」的意思不是指一般的我,「無我」也不是一般的我,因為一般的我都是有一個「主客」,都是有一個「我、我的」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們一直都在「我」,什麼是「我」、什麼是「我的」、什麼是「我的認同」在這三個東西裡面轉,這樣子的轉就不容易跳躍出自己的本位,就不容易做到「金剛經」講的諸相非相,或是楞嚴經講的於相離相。 

所謂相,就是我們認識的框框,我們成長教育到長大,我們就開始用我們認識的框框去認識,用顏色去認識人,這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這是藍眼睛、黑眼睛、灰眼睛,我們就用這樣子的顏色在認識人,然後我們看到高、低、美、醜。

看人怎麼看。看人要遠看近看,看他過去、看他未來,我們就這樣子看。這樣子的看,這樣子的相是需要的,我們需要有認識,但是呢,我們又落入認識的框框。如何有認識的框框,又能超越認識的框框?這叫做「於相離相」,【金剛經】叫做「諸相非相」。 

什麼是諸相非相?你是男人,如果你的性別脫落,你是誰?這樣叫做於相離相的認識、諸相非相的認識。我是男性,在性別上、在身體的構造上,我是男性,如果我拿掉我生理的構造,我是什麼?能夠拿掉自己的性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是男人,你認為你是男人這本身這樣就是一個框框,這樣會妨害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我舉一個比較淺的例子,如果有一天你醒來,男性變成女性,做了三年的女人再回來做男人,你對性別的觀念會完全的改觀,這叫諸相非相的認識,你說不可能呀就是不可能,如果不可能,我們只好透過想像,透過一種小說的閱讀。透過小說家的想像力,如果能夠做三年的異性,它很有助於對人性的了解,如果我們給性別的框框框住的話,我們對人性的認識就是會很有成見,很難脫落。 

修行的意思,就是讓我們的內心有一種靈活度,幫助我們容易取相,容易取角,也就是想像力很靈活的面對事情,不會很抗拒;我是男性,你要我把自己想成女性好困難,這個困難點表示我們心的靈活度很低。如果這樣,就是要透過禱告。就佛教來講,它是要透過打坐,透過觀呼吸,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 

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們一直以為自己五六呎高,是很影響我們對人的認識。如果你做三年的三吋丁,三年以後你恢復原來的身高,再認識這個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光是身高,就可以決定性的讓你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這在禪定學裡面叫做「取相」。你要會取角,你說我明明五六呎高,就是不可能離開五六呎高的眼睛看世界,這樣五六呎高的高度看世界和用三吋高的高度看世界,然後再回到五六呎高,重新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你說,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是不真實的?你說沒有經過三吋高的世界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曾經有三吋高的身高的那種經驗,三年後再回來原來的身高所認識的世界?你如何可能脫落你的身高、如何可能脫落你的性別? 

再舉個例子:假使你是位當了三十年的醫師,從來沒有生過大病被動過手術,然後讓你動一次的大手術,躺在病床三年,全身不能行動但精神清醒,什麼都知道,每天呼吸清清楚楚經過了三年,之後,再回來當醫生,相信你當醫生的態度會有很大的轉變。何必一定要如此呢?當然不一定要如此,而且大部份都不可能如此,這就是我們需要在打坐上練習的東西。我們常講要將心比心,但將心比心好難哦!不是那麼簡單,如果沒有真正的經歷過病人,一直用醫生的角度看病人,不太容易了解病人,不太容易知道病人的需要。 

我們一直當男性就不太容易知道女性的需要,就是因為給性別這個性徵框住了。所以我們一直有一個問題叫做兩性問題:男人不了解女人、女人不了解男人。光是這個問題就可以寫好幾本書,所以,孔子很早很早以前就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這裡的夫婦是指兩性關係,拿掉性別、拿掉身高,你還剩下什麼?當然還有很多東西可以一直拿掉一直拿掉,你會慢慢的看到自己的本質,認識所謂的人性。人性給性別這樣的框框框住了,兩性的對話就會大大妨礙。女性主義、女性運動者開會,就覺得男人不可能了解她們,男性運動者如果也來開會,也會覺得女性不可能了解他們。這樣子的兩性,怎麼對話? 

宗教的任務,就是在促進對話,每一個人、每一種團體,包括婦女團體或者政治團體,或者宗教團體,我們都需要對話,但是很多對話都停止了,我們都放棄希望了,我們都對溝通非常的失望。宗教的任務,就是讓我們的希望重新出來。怎麼有這個可能?

宗教有共通的字眼叫做「順服」。在基督教來講,不順服就是罪,這個順服就是順服上帝的旨意。這裡的上帝在佛教的語言叫做「因緣法」(八正道),就是緣起緣滅,順服真理、順服緣起緣滅(知苦生苦滅)、順服上帝。那怎麼樣叫做順服呢?基督教需要透過禱告,佛教需要透過無我的修行,沒有我的修行,就是不斷的空掉自己。 

「空掉自己」是佛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語言,基督教也講空掉自己,它叫做虛己(把自己空掉),很謙卑地不自以為是的去禱告、去聽、去跟天地對話。天地那個地,你也可以用皇帝的帝,你也可以用大地的地,與天地對話,用莊子的話就是與天地精神往來。 

每一個社會都需要對話,尤其是對立的團體。在對話之前都要先跟老天告解,以昭示自己要對得起一切生命共同的本源,與天地的精神往來。先跟天地精神往來,才能夠真的放下自己的成見,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由衷。 

在選舉的時候,或者是在你當選就職的時候都有宣誓,所謂的誓言。這樣的誓言,應該是一種對天地說話的態度,真的將自己交出去,很謙虛的來順服這個終極的道路、真理、生命,真的願意活出圓滿的道路、圓滿的真理、圓滿的生命,內心裡面真的這樣子由衷對話,然後再來跟對方對話。永遠不要放棄由衷的對話,就是一種宗教的態度。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子的宗教態度,所有讓我們覺得有排他性的東西,都需要把這個排他性拿掉,重新回來對話。 

所有的宗教工作者,都有這個使命,來幫助世間的對立消失,宗教就是在消除意見的爭執、消除欲望的爭執,在佛教講叫做我見、我愛、我慢、我欲,能夠幫助世間不同的團體對立的減少,減少強烈的對意見的執取,然後真的能夠內心對話。一開始,即使是各說各話也沒有關係,但是我們都願意理解、接受,到最後我們交給目前民主社會所謂的多數決。我們也了解多數決,有可能是暴力,但是,所以我們願意儘量的去尊重少數,也不認為多數就一定是對,但是在民主社會來講,它就是有一個特色,到最後就是由多數來決定事情,但還是要尊重少數。 

民主社會還有一個特性:不管我怎麼討厭你的意見,都尊重你發言的權利。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包容、建立起來的民主態度,能夠在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問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能夠很寂靜。這是每一個社會的成員,都須要建立的民主素養,也是一種宗教的態度,我們開始來對話吧。 

今天很有意義的是我們聖脈生命教育協會第一次踏入社區,我們準備從今天開始,向各個里民活動中心,進行這樣子的一種對話。 

學生問:我知道在座有一些社區工作者,當初有著熱情也非常的投入,經過了幾年的拼命奮鬥,最後卻非常的挫敗,甚至心灰意冷,對這世間蠻失望絕望的,是不是可以請導師針對社區工作者,怎麼樣重新找回當初的熱情?

導師答:佛教講一句話就是「佛渡有緣人」,有人就會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說什麼叫做無緣的人,什麼又叫做: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樣不是矛盾嗎?解釋宗教的東西要很活潑的,所謂「佛渡有緣人」只是說它一定從最有法緣的人開始渡起。你又說這樣不是分別心嗎?佛教不是說不能有分別心嗎? 

我舉個例子,我們名山里一位同修的女兒,讀大學二年級,跟她講考試的時候不能有分別心,怎麼說呢?你不能說因為這一題比較難,就一定要先做好這一題,其他很容易的問題就不做,這麼難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很不甘心,簡單的問題,我就不想做,是不是?這樣子有分別心,還是沒有分別心?我說不要有分別心,但是,要從分數多的又容易的先做,要完全尊重出題導師的意思,接到考卷一看這個題目會做不會做,一個直覺就知道了,會做的得分又高的先做,我沒有分別心耶!我只管出題導師的意思,沒有分別心。所謂分別心就是從第一題開始做,第一題不會第二題絕對不做,第二題不會第三題就不做了,我要照順序來,我這個人是很有規距的,從第一題開始做起,我絕對不會從最後一題開始做起,這樣就是有分別心。聽起來好像沒有分別心,其實很有分別心。語言就是這個樣子,要會聽、要會用,你不會用的話,很執著。就像填志願,要從歷年來最高分的開始填起?不一定是這樣子。所以我們要尊重,這樣就是沒有分別心。 

「佛渡有緣人」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從最有緣、最省力、最能夠一起做事、最有默契的人先開始。一開始不要找那個很沒有默契的人,我們先來找什麼樣的人可以跟我同心,如果真能夠同心,只要有三個就可以啦,就可以一起做事。上班族常常抱怨,在這個公司上班很悶,同事間都不太講話,譬如說人事主管跟會計主管不講話之類的問題,大家很容易比較勞逸不均,大家都看到同事工作很少,薪水卻領得比我多。一個公司或是一個機關團體,只要有三個人,每次看到他們都有說有笑很開心,工作起來很有勁,你就會羨慕他們,很想加入這三個人。這三個人對人都很和氣,給人感覺很有親和力,就像花一樣,走到那裡都是花,每個人都會往這三個人的方向看。工作的時候,那三個人只要很開心的走過,每個人都會翹首仰望,很羨慕地想我可以加入你們嗎?你相信嗎?三個人就好了?它會很有魅力的,任何一個社運團體也是,只要有三個人真的同心,你可以告訴我,你們三個人真的同心,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很佩服你。 

為什麼愛情可以這麼迷人?因為我們不相信三人同心!以為二人同心比三人同心容易。那麼多的人想要同心,就像我們常常看到的“永結同心”。每一個人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同心!只要有同心,所謂「家和萬事興」,真正的家和,主要是同心,絕不是表面的和氣,同心就很好做事,不同心的話,會覺得做什麼事都是多頭馬車,互扯後腿。 

我們有一個朋友夫妻吵架不講話,他們的共同的朋友去他們家住呀,星期三太太招待,星期四先生招待,你就看不到他們兩個一起招待你;我們的政黨也是這個樣子,各說各的,府會不調、政黨對立,沒話講,罵對方的話,不是罵對方笨,是罵對方魔(魔鬼),惡(惡的化身)。講到罵人,這個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那種罵,很可怕!可以祖宗十八代都拿出來罵,三字經特別多,你有沒有看到日本文人有一種特性,沒有三字經,你告訴我日本人髒話三字經怎麼講,沒有那個字呀!他們最難聽的話叫做蠢蛋(You are foolish!),就這樣子而已,為什麼我們不能學學這個東西。我不是在稱讚日本文化,只講這一點,只是看人家有什麼好處我們學,有什麼壞處我們不要學。至少從這種罵人的文化裡面,我們有些東西是需要向日本看齊的。 

回到我們的主題就是「佛渡有緣人」。從真正能夠同心的人開始,不要一開始就想要跟二十個人同心,兩個人就好了。為什麼要跟二個人呢?因為兩個人就會突破三角關係,你如果是二個人同心的話,它還可能會有三角關係的問題,當你有三人同心的時候,在數學上他是個絕佳、很特殊的鐵三角關係。你如果是兩個人,第三者出現很可能就是一個緊張的關係,你只有兩個人同心,當這第三者出現,沒辦法參加這兩個人的話,它會形成一種緊張,一種很特殊的不安,所以它一定要突破。 

為什麼我們的愛情有時候會出現很不穩定的狀態,它會出現很不穩定的狀態,就是因為它永遠有第三者存在。除非有一個第三者加入,它才會變成鐵三角。所以從事社會運動,要對人生充滿希望的話,第一步的工作,一定要突破這個三角關係,建立三人同心。三人同心開始以後,它會很奇妙的形成一種力量,可以往外推展的力量,因為你會開始相信人性。在還沒有達到三人同心之前,你會對人性保留、懷疑,當你開始感覺三人同心是可能的時候,你會對人性很有信心,然後這三個人,就有可能由第一組三人變成第二組三人,由二組變成四組,組四變成十六組,要變成像生命細胞的一種擴展方式,它需要經過三人同心的階段。 

人類的關係,一直存在「別人是礙」的三角關係障礙。換句話說,二人同心,它有可能有一種排他性存在,當三角關係突破的時候,那種排他性就好像一下子不見了。當然這樣子的三人同心還是要經過考驗,三人同心,是不是內心的世界就真的非常的寂靜。所以,你如何可能推展一種社會運動,或者說進行自己的理想(學校進行教改,你不會失望),你要找到這個世界上,除了你以外的兩個,你信任的人。 

什麼是宗教呢?宗教的意思不是說你是佛教徒,你絕對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這樣子還不算是佛教徒。什麼叫做佛教徒呢?一個唸阿彌陀佛的人,怎麼樣才算是相信阿彌陀佛呢?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面都住著阿彌陀佛,這樣他才算相信阿彌陀佛。什麼叫做相信耶穌基督呢?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面都住著耶穌基督,他才算是相信耶穌基督。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你還不算是基督徒,也不算是淨土宗的信徒,不算是佛教徒。 

佛陀、佛菩薩,絕對不是遠在天邊,祂不但是近在眼前,而且,就在你裡面。只是一個覺與不覺的問題,知道或不知道的問題;神不是在外面,基督徒批評佛教,說你們佛教都想要往裡面看,世間人都想往外面看,我們不是,我們是想往上看。我說:上帝不是在外面、不是在裡面,但也不是在上面呀!裡面外面上面都只是一個比方,都只是為了讓你不要執著。所以,當我說上帝在你裡面時,是說上帝無所不在的意思。你要相信,阿彌陀佛是這樣子的東西,你不要以為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怎麼會把一般民間信仰的神,定個方位,好像我們這邊的開漳聖王,你還可以定個方位,唯一的真神,是不可以定方位的,真正的佛陀不可能定方位,那只是一個方便說法。好了,你說我們這樣子有爭論哦!你說你是在西方,你不是說不可以對立嗎?你又對立了!我說不同的意見,不等於對立。 

我學習宗教學到一個精神,就是聽不同的意見,聽!不一定要同意,而是能夠接受欣賞。你的意見如果非常由衷、非常喜悅,我尊重你、我稱讚你,我相信你,不管提什麼樣的意見,都是為了拉近你我的距離。你堅持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了拉近你我的距離;如果不是的話,我想那絕非是阿彌陀佛的本意,阿彌陀佛絕對不希望因為你主張西方極樂世界,而讓你跟我有距離,是不是?不可能的!阿彌陀佛也不可能希望,我因為主張阿彌陀佛無所不在,而讓你我有距離。「好啦!我不主張啦!但是我心裡還是繼續想嘛!對不對?我只是不告訴你而已呀!」那是不是就無諍了呢? 

所謂的無諍,是讓我們的意見都出來,百花齊放,但是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意見都很尊重,而且我們都願意異中求同。什麼是同,我們都希望我們沒有距離,我想我們都同意這是阿彌陀佛的本意。這樣就回來一個共同點,我們還是願意相信,我們可以沒有距離嗎?能夠由衷的說一聲我愛你嗎?這樣就好了,讓我們能夠在這裡有一個共同點。 

回到那個主題,每一個人這一生,都值得努力去找到你以外的二個,完全跟你同心的人,意思就是說:找到可以信任的人。什麼叫做宗教徒?至少這個世界上,有二個他絕對可以信任的人,才算是宗教徒,你的信任才算是真的。你說我相信宗教,我是個很有宗教信仰的人,這個世界上,我沒有任何人可以相信,我只相信佛陀,我只相信耶穌基督,但是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告訴你這個人絕對不是宗教徒。因為,你的相信尚未落實,你從來沒有信任過人,你說絕對的信任很危險,那你就沒有交出去,你沒有真的把自己交出去。你說你相信上帝,你就交給上帝,你怕什麼。上帝曾說你要像蛇一樣有智慧呀!像鴿子一樣愛好和平呀!那你還在催眠自己,你要停止催眠的話,你就要將我們的信任落實在現實社會裡面。你覺得很不容易、很不可能,當你實現了之後,當你突破三角關係之後,整個人的人生觀會改變。所謂的突破三角關係的基本定義,就是你找到兩個你絕對可以信任的人,絕對可以同心的人,絕對可以沒有距離的人。 

學生問:剛才導師在開場演講裡面,有意會通基督教跟佛教的一些教法,同時有意的在講宗教跟政治之間的關係,但是現實裡面政治常常是想要利用宗教來增加選票,宗教也想要透過政治去傳揚自己的宗教,他們之間常常互有計算,歷史上表現出來的也是這樣。但是導師說的是用宗教消除本位的精神,想要去解決政治的紛爭,這個部份如何可得?就是說宗教徒或者是宗教師,他們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當裁判嗎?或者是他怎麼樣把他的法去告訴爭端的兩造三造,讓他們自己找到解決的路….?落實的方式是如何?

如果以佛教的教法來講是怎樣?如果是儒家,可能有儒家的說法,他是鼓勵善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不知道佛教在這方面有怎麼樣的一個看法?再進一步講,就像我們聖脈的同修要進入社區,會碰到敏感的問題,政治常常都是有本位的,好像沒有爭端就不叫政治,沒有顏色的分別,就不叫政治。想要去弘傳宗教的人是不是就是要很聰明的避免表達立場,就像你做生意的人一樣,不管你是支持藍的或是支持綠的,不敢講,免得影響生意。我們要去弘傳佛法的人最好不要去表達政治立場,以免增加阻礙。如果是這樣的話,佛教徒跟做生意的人有什麼兩樣?像這樣子的差別,請導師開示。 

導師答:佛教徒跟一般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他相信他所不同意的政黨也是想改善社會,幫助這個國家在穩定中成長,民主社會有一個最大的特性跟優點,就是永遠要走出真正的中間路線,因為社會永遠有兩極的意見,兩極的意見本身在社會來講,它就是一種不安,所以他永遠需要穩定的中間路線。政治就是每一個候選人都在表達他是代表真正的中間路線,一個宗教師他很可能有政治立場,很可能沒有政治立場,但是就他的社會工作來講,內心當然有最優先的工作要做,額外地他願意去負起社會的工作,像甘地那樣子也非常好,這個工作是什麼呢?他是當一個對話的主持者,這個主持者就是邀請兩方心都能寂靜下來,在每一次的對談,都邀請兩方都能夠寂靜下來禱告或者是靜坐三分鐘。遇到一個尖銳的話題,他就像裁判一樣喊停:我們寂靜下來。基督徒要禱告,就禱告三分鐘,你要念佛的或是佛教徒要靜坐三分鐘,然後我們對彼此的信仰都有個交待,我們再來對話,他就是一個對話的主持人。他自己本身在主持對話的時候,是中立的,他要會主持開會。在《南傳大般涅槃經》裡面它一開始就提到要開會,要不斷的開會、要定期的開會。每一個宗教師的宗教立場,就是必須受到社會、政黨高度的尊重,你要讓人家高度的尊重你,本身要很中立,不能不如此,不然你怎麼做裁判。 

什麼叫裁判,我們社會就是需要裁判,需要在部落社會裡面講的道德的長老,你不能夠有偏頗的立場,不能夠有立場不是表示你不可以投票選誰,一個宗教師為什麼值得你尊敬,是在主持會議的時候,真的是裁判的立場。那你說,裁判內心不可以希望那一隊贏嗎?可以呀,你內心當然可以希望那一隊贏!但是,你既然是一個裁判,主持的時候,裁判的時候,就必須絕對中立,這是裁判應有的素養,不表示他內心不可以投誰的票,這就是無記名投票的意義。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總是希望人家表態,強迫人家表態,這不是很好的行為,因為會失去無記名投票的意義。 

民主社會發展出無記名投票,是對的,我們肯定無記名投票,這是第一。第二我們肯定中間路線,今天民主社會還有一點內涵的話,就是這個中間路線,中間路線不是投機,不是投機主義,絕對不是。任何社會,不管你意見怎麼爭執,你不得不在最穩定的中間大多數裡面走出一條路來,你今天放眼所有全世界各地的民主社會,都不得不如此,左派右派,他不得不左派偏中或右派偏中,他一定要這樣。在政治光譜上,他不可能極左極右,除非多黨政治才有可能啦!如果是兩黨政治,一定要走中間路線,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很簡單的算術,只有多黨政治你有可能少數當選,就是說你三成的票數當選,因為其它很多黨,一個是二成九、一個是二成五、一個是二成三。 

兩黨政治,你一定要走中間路線,即使是多黨政治,你也儘量要走中間路線,才能夠贏得廣大的游離票,假設今天說我們主要的兩黨都是三成鐵票,它一定有四成的游離票在那裡,那四成游離票就是要觀望你們到底誰比較中間,這是很自然的態度。因為每個人都覺得社會一定要在穩定中成長,所以你的訴求就是要穩定!譬如說一個公投法出來以後,有一黨說公投法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另一黨說公投法不會造成社會的不安,那就來對話嗎!主持者,他必須比電視台的主持者還要中立,而且更會引導兩造對話,他要有那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能夠邀請彼此隨時地停下來。 

宗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對立的兩造能夠靜下心來對話,靜下心來接受對方,然後你頂多可以在內心覺得對方很蠢,但是也不要認為對方是魔鬼。宗教師的任務就是這樣。互相詛咒對方是不好的,宗教師應該幫助兩個對立政黨不要詛咒對方,然後真的能夠用很寂靜的心來對話,在對話之前,兩方都願意對自己所信仰的,表達最高的誠意,同時也談一下自己對生命的信念,什麼是他的生命與道路,可以表達他的人生哲學而不只是在政見上逞口舌之利。 

學生問:如何投入公共事務,這個部份我個人有點疑惑?現在我還在投入公共事務,一般來講UNION它是經濟分配的問題,為什麼會有工會?也是因為勞資雙方在經濟利益的分配才會有工會。我的疑惑就是,用世間的思維到後來我會覺得世間法無解,也曾經想過要怎麼樣用出世間的角度,才能夠將世間跟出世間連接起來,有可能嗎? 

導師答:就是要透過三人同心和對話,從有緣人開始,不要從還沒有那麼有緣的人開始。目前沒有緣的,不表示我們放棄。緣是要漸進推動的。讓那比較沒有緣的人,看到有緣人是真的做出來了,他會很嚮往。出世間跟世間之所以困難,為什麼會很難拉近距離,世間法的問題就在沒有建立信任,為什麼人跟人的信任沒有建立起來?因為它沒有融入一種宗教情操,缺乏一種宗教情操,缺乏對人性的一種相信。譬如說他相信耶穌基督,一個有信仰的人他是交出去的,他一定相信有同心這樣的事情,而且他會落實,會實踐出來。世間就是因為缺乏相信,所以很容易失望。失望了以後,就不會有對話,哀莫大於心死,心死就是失望了,不再對話了,也不相信對方善意,甚至認為對方就是惡、惡魔的化身。你如果覺得對方很蠢,那還可以教育,如果對方是惡魔那就不用教育,連教育都不用,這叫做根深蒂固的成見。世間法要有路就是要放棄根深蒂固的成見,一定要願意放下那個根深蒂固的成見,讓我們一起來表達對生命的信、望、愛。不斷的找回我們的共同點,不要一直去找相異的地方,一直來找我們中間的、穩定的多數的那個東西到底是什麼。講民主社會它民主的特質就在這裡。你說那無解嘛!它不可能完美,世間生命永遠有問題,佛教提供的就是有勇氣,大無畏地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叫做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的意思就是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苦」就是發現問題,「集」就是面對問題,「滅」就是知道問題的答案在哪裡,然後「道」就是解決問題,就是不斷的去解決問題,這樣叫「苦、集、滅、道」。 

我們深信世間法可以用得上「苦、集、滅、道」,我們用最由衷的態度來發現問題。問題有輕重緩急,我們用最寂靜的態度,提綱契領的來找到問題的源頭,正本清源,一起來建立生命的一種深信,願意從周遭的三個人開始。 

當你發現你跟對方談話很用力,就要暫時放棄,找一個跟對方談話蠻流動的開始,如果跟談話還蠻流動的人都不能夠,不要去找談話很難流動的人。否則真的是「蚊子叮牛角」,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跟自己過意不去,自討苦吃。 

學生問:剛剛我們談到同心和溝通的話題,所謂的三人同心,用在政治跟社運的合作上面。但是在愛情的關係裡好像不可能三人同心。想要請問導師的,若是婚外情的話我們要怎麼樣三個人靜下來溝通?另外一方面,有沒有可能愛情關係是超乎二個人,是三個人的愛情、四個人的愛情、五個人的愛情、甚至100個人,一千個人的愛情? 

導師答:我講的同心是指男女關係的脫落,它包括男女關係,但不是因為對方是異性而跟他同心。如果是因為對方是異性而跟他同心的話不算,不要一談到同心就想到男女的情。我講同心的時候是不管你是什麼,不是因為男女、不是因為異性,不是因為你是一個很漂亮的人,而是因為你是一個很乾淨的人我跟你同心。我們講的同心當然不是說同心做壞事啦!我們講的永結同心不是一起搶劫銀行,不可能同那個心嘛!同心一定是同很乾淨的心,同很純潔的心,同沒有異性引功染著的心,所以我們不是在討論婚外情、好幾個人的愛情,這都不是我討論的範圍。 

學生問:導師,在溝通上面,婚外情要怎麼溝通呢?

導師答:我想要從你們兩個的同心開始才能夠,如果你們兩個都不能同心,那婚外情不曉得要怎麼談,沒有辦法談所謂的婚外情。現在問題就是你到底要不要這個婚姻?現在講婚外情,就是說他不願意放棄現在的婚姻,又想有第三者,這個第三者又是他的配偶不喜歡的人。是不是要談這個問題?這有什麼好談的?她不喜歡她,有什麼好談的?

學生問:可是,導師不是說要消減那種對立關係嗎?

導師答:那就是要消減當事人對男女的執著。因為異性的吸引而想要同心,我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有異性的吸引而同心的,難免會變成有對象的關係,它永遠是緊張的,因為它有嫉妒的成份在裡面。婚外情一定是有異性的吸引嗎?如果是,那是不對的,那是會有問題的。所以,我們講同心不是指那個。 

學生問:導師曾開示「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心上人」,若從很廣的看愛情觀來看,真正的愛情的真義是不是這樣?

導師答:對,可以這樣說!就是說你要會跟萬事萬物談戀愛,我們所相信的愛情是──愛上一個人,你會愛上全世界。你愛上的人是你生命的窗口,透過他,你看到了全世界,他也透過你,看到了全世界,至少是另外一個很不同的世界。當你所愛的人死了以後,你會覺得他活在你的心中,這樣的感覺,叫做愛情。他不會死,你所愛的人是不會死的,因為他在你的心中復活,這就是耶穌基督復活的意思。耶穌基督如果沒有在他的門徒心中復活,就不叫做復活,復活的意思是指這個,所有的愛情都得到永生,因為他都在你所愛的人的心中復活,也在愛你的人的心中復活。真正的復活,是在愛你的人心中復活,因為他愛你,他才有空間讓你住進來;因為他愛你,所以他的心才有空間,讓你能夠永遠活在他的心裡面。一點都不用力,它就是這麼自然。愛是一種精神的流動,當他肉體離開了人間,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你的心裡,而且永遠跟你對話,很親切的對話,這就是愛情!
 

學生問:剛剛有聽到導師說要放掉性別的脫落,還有要放掉身高,第一次聽到就有一種特別的感動。是不是再請導師,針對這方面教我們比較實在的、如何去練習,如何去有這種轉換!

導師答:我們要放掉我們的性別,第一個就是要願意當異性。譬如說我是男性,就要喜歡當女性。很少男人喜歡當女性,通常他喜歡的時候,就會過猶不及去做變性手術,我不提倡變性手術,我提倡的是當我真的欣賞異性,我就真的喜歡做女人。不要像有人已經是女人還說他寧為女人,我覺得我們女人有時候也要有寧為男人那種心,這樣並不是討厭自己的性別,而是說如果我是女人也很好,這個覺受要出來。欣賞女性的那種特質要怎麼出來?你讓自己充滿女性的那種特質。不要擔心因為這樣你的荷爾蒙會有很大的轉變,我想你會有很特別的氣質出來。女性也不要太嬌弱,你也能夠很欣賞男性的特質,不是要你去談男女之情的戀愛,我是說你真的喜歡異性的特質,你真的喜歡當另外一個性別。今天既然身為男人的身體,你還是繼續當男人,只不過如果是女人也沒有關係,而且你是真的喜歡女人的特質,當然你也要喜歡什麼叫男人的特質。什麼叫男人,男人的優點是什麼,女人的優點是什麼,何妨讓我們俱足男人的優點,女人的優點,盡量地去嚮往,這樣就會慢慢地脫落男女性別的執著。 

若你只是三吋丁高,那也很好,以後搭飛機都可以不用錢,很好玩的,看東西就趴在地上看,看每個東西感覺上就是很不一樣,那怎麼可能呢?要會欣賞昆蟲。我曾觀察一隻蚱蜢,它脫掉外殼連續七個小時,我就坐在它前面一直看,欣賞它那個慢動作,比日本傳統的舞劇「能劇」還要慢,好像在脫手套一樣,動作非常的優雅、非常的美;我看一隻蚊子,可以連續看十幾個小時,看它這樣上去、下來、上去、下來,覺得牠的姿勢好美,身材苗條,身姿的角度真是美,輕輕地浮出水面,然後,本來縮在一起的翅膀,慢慢地升展開來。兩邊的翅膀稍微讓它乾一下,等作幾口深呼吸,觀呼吸完後飛了起來。當你那麼欣賞蚊子的時候,它很難咬你。你欣賞的時候,突然,我會用蚊子的眼睛來看世界,我變成了那隻蚊子。 

我看鳥時是很認真的,我是鳥人(birder),第一個境界是,看到鳥全身會發抖,很興奮,好像看到他最愛的情人,美得實在是停止不了內心的悸動「怎麼會這麼美!」;更高一層的境界就是他自己變成那隻鳥了,他很寂靜,他用牠的眼睛看世界。當你學會這個以後,你的心很靈活。聖脈常講的,你學會把人看成動物的時候,又學會把動物看成人的時候,很多東西都開始變化。為什麼我們人會喜歡卡通影片,喜歡動畫,因為它讓我們在動物裡面看到人。你知道嗎?人有一個特性,喜歡看到像人的東西,所以狗有一個動作,如果像人的話,就覺得好可愛哦!它好像人哦!但是人如果有一點像動物,你就覺得他不太可愛。但是你忘了一點,特別重要的一點,人無論如何都比動物像人,當你將人和動物開始比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每個人都比動物像人,只要是像人就可愛。什麼叫可愛:因為像人所以可愛。卡通影片如果那動畫都不像人,不曉得是什麼?他要可愛的一個條件就是要像人,只要有一點點像人就會覺得好可愛,當你把人看成動物又把動物看成人,你會覺得這隻動物太像人啦!那時候你就會覺得每一個人都好可愛!這樣的角度,就像剛剛提的三吋丁或是一公分的人,就是這樣子,你不再會跟他比較了啦!一公分的人你還跟誰比呢,你真的會欣賞很會欣賞,當你很會欣賞的時候你才會真的嚮往,才會跟他溝通,才知道怎麼跟他溝通。
 

學生問:人性是不是有一個不自覺的去抓苦,然後沈浸在苦海裡的一個傾向?然後負向思考,好像是變成我們社會大眾的一個思考方向,凡事很容易負面思考,像這樣的情況,在現階用這種社區的方式之外,請導師再指引一點更可以去切入的,因為我希望我的孩子或者是下一代,他們不要再像我這樣一路苦過來。

導師答:佛教的一句話叫做「明心見性」。肯定我們有很美好的信心,那這樣子的信心是需要明、明白,需要去開發。你要講說要讓他自覺也可以,基本上我們肯定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寶藏,深藏在那裡面的那個叫做如來藏,這樣的一個寶藏是需要去開發,這就是教育要做的事情。每個時代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就是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不計較問題還有多少?還有多大?我們就只管面對、只管解決。 

生命──非常的真,非常的美,也非常的苦。但是它就是這樣的苦,讓我們打開,每一個苦、每一個痛都是在看到生命的陰暗處,這樣的陰暗處是一個很巨大的能量和空間,要去開發,讓它去生長,讓它完全的收縮膨脹,讓它淋漓盡致的伸展。所以我跟失戀的朋友或者是因為婚外情而離婚的朋友,我都覺得很好呀!傳統上男人是女人的一片天,離婚了他還你一片天,還你一片天有什麼不好!每一個生命的窗口都是在打開,所以每一個痛苦都是在幫助我們認識生命,挫折我們的我慢,讓我們更謙卑,願意更謙卑的去認識未知,願意更謙卑的跟天地對話,跟往聖先賢對話,跟善知識對話,我們需要練習這樣有信仰的對話,相信人真的有那種最真、最美的東西。 

宗教的感動是什麼?就是你看到了生命,你看到了生命的現象是什麼?二十幾年前剛到美國,我很喜歡看發現頻道的電視節目,很喜歡看國家地理頻道,它常常有那種鏡頭:在大海裡頭數十萬種生命的踴動、不管是蝦也好,魚也好,那種澎湃洶湧的生命色彩,那種感覺就是--生命好美呀!看到數萬隻信天翁、南極燕鷗在天上飛,從高的懸崖展翅飛起來,有很多隻小鳥飛不起來掉下去、墜下去,死了!你感覺生命好美好美,又覺辛苦!生命現象就是這樣,我看到生命的那種感覺就是這樣,一直流眼淚然後跪下去。從此我看國家地理頻道和發現頻道都是好像在祭拜天地一樣,那麼地莊嚴。差不多看了五年後不看了,不看的原因就是不用看,都在裡面了,幾乎目前人類發現的所有生命,我幾乎都看過了,那沒有看過的差不多也類似啦!所以就不用看了。 

宗教就是讓你會感動得跪下來,眼淚會一直流個不停,為什麼會這樣,你會覺得那裡面好美啊!為什麼好美啊,你會感覺那裡好苦啊!為什麼會覺得好苦呀!你會感覺那裡面好真呀!就是那種力量呀!讓你願意走出你原來的框框!讓你願意跟別人分享你全部的生命!讓你願意真的找到有緣人跟你同心!從那裡開始,從那個地方開始三人同心,然後你不斷地擴大三人同心的同心圓,這個同心願意讓更多人進來,這個三人同心沒有任何排他性。
 

學生問:導師有說到,一般佛教講的五戒,所謂的淫,不是指跟配偶以外發生關係,而是有勉強、暴力或者是等等不自然的方式,或者是人類跟動物一樣有一種雜交的傾向,那是一種壞習慣。我記得導師的說法是,先不要用是非善惡的角度去評價他。我們聽了之後覺得跟傳統佛教的說法是不一樣的,有沒有經說的依據?最後的一個問題是,導師也常常講,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這是不是太簡略的說法。因為,如果用佛教的語言,愛好像是染著的、是貪著的,是百千萬劫常在纏縛的,跟導師說的愛,好像完全不一樣!愛有很多種,情愛之外,父母、子女、朋友之愛呀,能不能用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來解答? 

導師答:愛的前面應該要加三個字---「真正的」愛,因為愛在佛教裡面它是一個翻譯的字,在翻譯上通常把慾愛連在一起,事實上那是古代的翻譯,若是用現代翻譯來講,就不一定用愛這個字了。在十二緣起裡面(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現在我們講的愛並不是指十二緣起中的那一個愛字,就現在的原文來講,我們講的愛是指慈悲喜捨,愛是指無量的心,它沒有佔有、沒有嫉妒,它是這樣子的一個東西。 

經典上只講淫戒,什麼是「淫」:中文來講就是過度,印度文來講就是不正當。但什麼是不正當呢?我們保留相當大的空間,它有可能隨時代的解釋在變化,我們不要因為這種解釋變成一種對立,第一個就是不要因為這樣而對立。基本上,佛教是透過對男女情愛的認知,有提到欲界天的六種現象:欲界的第一天、四大王天,所有人類都有這個兩性交媾的行為;欲界第二天忉利天,他還要擁抱,有交媾但出氣不出精,燄摩天要相抱,兜率天要牽手,化樂天要相顧凝眸,他化自在天只要驚鴻一瞥。梵天則全無男女之欲。 

燄摩天只要擁抱就滿足了;到了欲界的第四天兜率天,能夠牽牽手就滿足了,聽到對方講話,聽到他的聲音就很舒服,甚至只要笑一笑就滿足了,就無上的快活,但它還是有兩性的吸引力;到了第五天化樂天就盡在不言中;到了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只要想到就滿足了。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到什麼?佛教主張透過修行情慾會淡掉,你的男女相脫落了,四界天再上去,就完全沒有男女相了。就是完全欣賞你這個人,完全沒有男女相那個質在裡面,所以佛教並沒有肯定性慾,但是也沒有排斥。排斥就會產生對立,它不是因為怕對立而不排斥。而是說,當你看到情慾的本質是一種緊張關係,是一種你以為透過性關係可以解除緊張,你以為透過性關係可以達到兩人心靈的結合。佛教認為是一種錯覺。 

西方人主張靈肉一體,佛教不認為,佛教不認為靈肉是一體的,它不認為兩性關係可以透過性愛完美而結合,佛教基本上不相信這個,但是它完全尊重你,而且相信你是很努力地想要透過性關係來達到靈肉一體。就是說覺得這裡面還是有愚癡,甚至是愚癡的成份很大,佛教認為,性慾是一種不懂得解除自己身心緊張的行為,以為透過性關係可以更進一步拉近心靈的距離,佛教不認為性慾可以達到目的。願意去實踐的人,願意去嘗試的人,基本上,我們相信你遲早會發現那是一條不可能的路!  

學生問:如何面對你的愛人或者是親人生命的結束?

導師答:我還是引用電影「戰地鐘聲」的故事。故事的結尾,男主角受傷,女主角捨不得離開男主角,男主角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他說:你不走我們兩個都死,妳走了我們兩個都活著。那種感覺是什麼?有人能夠替你活著。所以愛的境界是什麼?什麼叫做真愛的境界?所愛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我可以替你活著。然後,他也相信你,可以替他活著,這就是真愛的境界,這是一種真的感覺,不虛偽的!在臨終的時候,一個你深愛,他也深愛你的人,告訴你:我願意替你活著!你完完全全地感覺到他的感覺,他也完完全全的相信你講的那句話,是的,他可以替你活著!你能夠很放心的走,心中充滿著愛的走,然後活著的人也很有信心的為兩個人活下來,這就是愛的境界。就是這種感覺,我們要的就是這個。讓我們一起來活出愛的火花。這樣子的愛的生命,讓我們一起來活出這樣子圓滿的道路、真理、生命,讓我們一起來實踐三人同心,讓我們一起來,在每一個社區、每一個里民活動中心,一起努力,重新對台灣社會深具信心,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宗教徒要做的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