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得樂與趨樂避苦

 大卿導師  主講‧2006.04.16  台南 MSN 法談開示


苦與樂的源頭是心,不是境

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MSN連線。透過科技的方便,我們能夠在很遙遠的距離還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就像在耳朵旁邊那樣的接近,真的要感恩!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能夠用熱忱的態度來探討生命的意義、來認識新朋友,並且談一談我們的心到底是什麼,這是很難得的機緣。我們講談心,不是只有男女之間的談心,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談心,成為交心交重的朋友。來聖脈就是來學習交知心的朋友。

今天談的主題是苦與樂。

苦跟樂都是生命的現象,生命有順有逆,有順境、有逆境。順境易樂,逆境易苦,這是一般的界定。

如何面對苦、面對樂?苦樂的源頭在內心。苦樂固然有其外境,但外境還是要透過內心來面對,外在世界的源頭還是可以回溯到心。外在的境界仍是心造成的,心造成境,境又需要心來面對。所以說:境界是世間的結束,心才是世間的起點。

生命好像是有頭有尾的,但是尾又可以變成頭,有時候我們分不清楚哪一個是頭、哪一個是尾,但究竟的講,境界不可能是頭,心才是頭。雖然境界會影響心,但是境界不是頭,心才是頭,也不否認心與境會交互影響。 

外在的境界大家都會有!運氣好,這一生可能比較平順,但不管順不順,我們都需要朋友。我們有命運很順的朋友,也有一些命運很乖舛的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我們都需要。什麼叫做朋友?能夠幫助彼此少苦離苦的,叫做朋友。好朋友就是能夠有難同當、有樂同享,能夠分擔彼此的苦難,也分享生命的喜樂。要分擔苦難、分享喜樂,這都需要有正面面對苦樂的態度。 

面對苦,我們可以逃避苦,好像面對負債,就逃避啊!但是,也可以老實地面對它。面對生命的困境也是一樣,我們可以逃避啊!心情不好時,就去睡覺、大吃大喝一頓。面對苦就是要真的看到苦,看到它不是那麼的實在。真的用很放鬆的心去看苦,苦也會跟著放鬆,這是要學習的;樂也是一樣,只要很放鬆地去看,就不會覺得樂是在外面,會看到樂是在內心裡頭。歸根究底,苦樂的頭都是心。當我們的心很寂靜時,我們對苦跟樂就會看得很單純。

 

主動是離苦得樂;被動是趨樂避苦

好像世間的亂象。當我們看到這個社會動盪不安時,其實,上下幾千年看下來,目前社會並不算是動亂。會感覺動亂,是因為我們內在對清淨自在有一種嚮往與渴求,這是相對的感覺。越嚮往清淨自在的生命,就會越覺得外在好像不夠安靜。但是,這樣的嚮往也可能是一個假象,並不是真的讓我們的身心很輕安地去看這個社會現象。當身心很輕安時,我們會發覺社會並不是真的那麼動亂。 

「心淨國土淨!」當我們的心很安靜的時候,境界(社會)也會跟著靜下來。所以,到底是境界的亂在影響我們心,還是心安靜下來再來影響境界呢?境會影響心、心也會影響境,這個我們都知道。我們到底要做境界的主人,還是做境界的奴隸;到底要選擇主動,還是選擇被動? 

主動,就去轉境,心能轉境;被動,心就被境轉。主動,就是離苦得樂;被動,就是趨樂避苦。太極拳的術語「我順人背」的「順」是順勢主動、「背」是背離主動。其實,所有的武術都是掌握主動的,我們的生命也是要掌握主動,不隨境轉。主動,自然就會離苦得樂;被動,遇到苦就想逃避;遇到樂就趨之若鶩,好像晚上的飛蛾看到了光就趕快飛過去,牠不知道樂有時候是個火坑。

真正的樂是離苦,離苦自然就樂了;真正的樂是自在。生命的本質是自在,自在以外沒有所謂的樂。如果自在以外還有樂,就會像飛蛾撲火一樣,不知道危險。關鍵就是要鍛鍊出主動的生命態度來。修行是很平常的行為,就是日常生活真的能夠很自在,清淨自在。

你說修行一定要清淨嗎?修行一定要清心寡欲嗎?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是一個自然狀態。真正好的欲望,不需要很多的!再怎麼樣,也只是一張嘴巴、一個胃,怎麼吃?每次去那種隨你吃到飽的店,也叫做自在的吃?講到這個,也許都會有點不好意思。隨你吃到飽,既然去了,不吃到飽也很吃虧;不吃到飽,幹嘛要去?

講到吃到飽,大家就知道什麼叫自在了。說吃到飽,很自在,吃完了就走不動了,躺下來就很自在。胃腸、牙齒很明顯的,都很辛苦,這是無庸置疑的!現在就看自己要不要承擔這樣的後果?就像抽煙一樣,很多人都有抽煙,也沒看到他們得肺癌、鼻咽癌啊!是啊!讓別人非志願的吸二手煙啊! 

今天談的是回來我們的本心,用真正的心來交朋友,不管是男女、還是同性之間;不管長輩或晚輩,都可以是朋友。真正的朋友是能夠交心的,能夠用真心來往。真心是什麼?就是不隨境轉、不對號入座;就是主動的心,他不抱怨、不後悔、永遠主動帶路,不去抱怨這個路怎麼那麼難走。主動把路走出來、主動指路,幫對方看到路,甚至當對方迷路時,願意牽著他的手走到對的路來。以這種柔軟的心來跟世間交朋友,來跟我們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一起談心!

每個人都想要用真心來對待彼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個心就是真正的心,就是人人嚮往的本心、人人嚮往的境界(如來的境界)。學法就是在嚮往如來的境界。

 

廣結善緣,走出家的枷鎖

生:我先生希望我為這個家多盡點心,將比較多的時間放在家務上,我怎麼樣去引導他看到我今天想走這條路,其實是對家有更好的迴向?

師:就說我在結善緣嘛!總不希望這個家是很孤立的家,會希望這個家是有很多善緣的家。雖然不求報償、不求有好的福報,但是,不知不覺,它就會建立善緣,如果都不去結善緣,那我們這個家很可能是個孤立的家,甚至家庭的成員之間也很孤立,關係也不見得就好啊!要我把時間都放在家務,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因此而改善啊!那把時間全放在家裡,這個家是不是枷鎖的「枷」呢?

生:就這樣子引導對方就好了?

師:對!幫助他看到我們的家需要各種善緣,我們都要廣結善緣、不結惡緣。用廣結善緣這樣通俗的話來引導,他應該可以接受的。

生:對孩子也是這樣子引導?

師:對啊!我們都想要真正的自在、真正能少苦離苦、真正改善彼此的關係。三寶就是大家所嚮往的心、嚮往的路、嚮往的關係,這個沒有分家內、家外的。

 

我就是干擾的來源,沒有對立

生:在學校會利用沒有課的空檔,在辦公室裡面聞思或者打日記,會遇到同事也找學生來輔導交談,在當下有聲音干擾,就沒辦法專注做這些事情。請問老師,我們平常在很多的生活觸境,難免會遇到周遭的環境比較吵雜,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樣練習,才能讓我們的心保持寂靜專注呢?

師:不要把動亂看成是外在的東西,看成那是我啦!那個噪音、那個亂就是我啦!不要對立。一旦有對立,就沒辦法思考了,有對手不是厭嫌敵對,厭嫌敵對就會妨礙思考。必須看作我就是那個紛亂、干擾的來源,我就是!然後我如何讓自己安靜下來。不然的話,你好像是一個觀察者,其實這個觀察者也會影響那個來源,影響被你觀察的對象。你是看戲的人,干擾的來源是一齣戲,你在看戲,你用什麼樣的心在看戲?是戲在影響你,還是你在影響戲?主動就是我主動來影響這齣戲、主動來影響這個來源。主動影響,不一定是改變的意思,而是說你真的自己靜下來了,真的設身處地去看到他也不願意這樣子製造干擾。一定要回到人同此心。

當我們看到對方不夠體諒、不夠考量別人,這時候對立就出來了,這樣的對立會妨礙思考。一定要看到對方真的不願意這樣,但是他不會啊!好像這裡就只有一條路,就這麼狹窄的一條路,大家就是要相互禮讓,這時候你怎麼去引導對方?若互不相讓,怎麼辦?路就是那麼窄,已經遇到路窄了,還要爭一個是非對錯嗎?真的要去講道理嗎?有時候真的沒道理可講,就是發生了,只能用更安靜的心,善解對方也不願意這樣子,唯有這樣才能走出冤家路窄。

 

生:有時候是有看到他們正專注在討論他們所關心的事,很專注就會忘了周遭的環境,因為他們把注意力放在班上的事,我是看到他們顧此失彼,結果沒有辦法顧慮到周遭!

師:對啊!每個人都會啊!所以就要看成那就是我,我也會這樣子!我們很容易看成我不可能這樣子,其實會的,有機會都會的!這樣就有一個體諒的、相信的心,然後真的願意主動地講,提醒他一下。為什麼願意提醒?因為你相信!當然這也要有機會,有時候也不一定有那個機會,如果對方很沒有空間,你有可能連提醒的機會都沒有。世間有時候就是這個樣子,不一定要在這個節骨眼提出來。

生:所以觸境的當下還是要做到放鬆、接受,是不是?

師:對!像你突然開個窗戶,你不曉得窗戶會製造那麼大的聲音,就嚇到旁邊的人,都有可能的啊!

生:另外,平常在家裡打坐,家人會看電視,我提醒他們將電視機的聲音開小聲一點,當然他們也會配合,但就打坐的過程來講,感覺還是有聲音,多少還是沒辦法那麼專注,雖然有時會作意放鬆地接受,但有時還是過不了關。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境,要怎麼樣注意,才會對打坐的品質有所幫助?

師:有物質的作法及精神的作法。

第一個是物質的作法:

就是你的房子多一些絕緣,隔音設備要好一點。如果花不起這個錢,用耳罩也可以。工廠噪音多,工人都要戴耳罩的,噪音一定會傷耳朵的!所以你也去弄一付來戴!不然要做隔音設備成本是很高的,對不對?

第二個是精神的作法:

你一定要看成聲音是裡面的聲音,不是外面的聲音。心量夠大時,所有的聲音都是裡面的聲音,不是外面的聲音。這兩個你可以雙管齊下。

 

生:心量夠大是包容心夠?

師:身體就是:所有你觸得到的,都是你的身體。心在哪裡?身體就在那裡!你的注意力所在的地方-─耳朵被聲音拉去了,那個地方就是你的身體。

生:所以就把聲音當成是我了?

師:對!好像肚子餓了嘰哩咕嚕的,外面都很安靜,只有肚子發出的聲音很大,別人都聽得到喔!那怎麼辦?

生:我們就是不能跟聲音有對立就對了?

師:對!這一定是的。不管你要不要有物質上的改善,心理上一定要有這樣的態度。好像在很安靜的場合,一直咳嗽,能怎麼樣?還要把那個咳嗽看成外面的嗎?它明明是製造非常大的聲音,尤其在一個很需要安靜的地方。

生:在內心的作意上不會有對立的感覺,就是我們跟它合而為一,把它看成就是我們?

師:六根所觸一定是我們的身體,跟他(它)連線了,就是我們的身體,你沒辦法說那是外面的,只要連線了,那個就是我們的身體。不要把身體定義成五、六呎高的身體,所有六根觸得到的,都是你的身體,這是對身心重新的界定。

 

將心比心‧將身比身

生:奶奶已經九十多歲了,她的身體不好,多半是我在照顧,雖然跟她的房間不同樓,半夜還是常被她耐不住病痛的哀叫聲驚醒,而那聲音也常讓自己內心生起恐懼感。怎麼做才能不受干擾?

師:如果一直看奶奶是奶奶、我是我,那一定是永遠有隔礙的!人最基本的能力是將心比心、將身比身,我們上一次msn開示講的同理心,就是最基本的移情能力,我是奶奶,我就是奶奶,我不可能是別人,奶奶就是我,然後我就是耐不住病痛而哀叫,在半夜我沒辦法控制自己,我的聲音是身體的病痛發出來的,這聲音我自己聽到也會有恐懼。妳就是奶奶,妳作何感想?不要一直看成我有一個奶奶,而是看成我就是奶奶,那妳還會不會受到干擾?

一定要將心比心、將身比身,奶奶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然後呢?我現在有學法,奶奶沒有學法,我如何用一個有學法的心來面對我這樣九十多歲、忍不住痛而哀哀叫的身體?請問妳如何用法來面對這樣一個衰老的身體?先不要去看我如何不受干擾,先看我如何接受這樣的身體,能嗎?如果妳是九十幾歲的一個衰老、病痛、半夜會哀哀叫、自己嚇醒自己的老人,妳如何接受妳這樣的身體?先接受我有奶奶這樣的身體,才能夠談不受另外一個奶奶的干擾,這樣聽得懂嗎?

生:那如何很放鬆地接受自己這樣的身體?

師:就是要將心比心,而且奶奶已經提供在你眼前示範了,有一天妳到奶奶這個年紀,妳跟一個孫女住一起,也是會有這樣的問題,妳以為妳不會嗎?妳唯一不會的差別是在妳有學法,但妳身體的狀況完全是跟奶奶一樣的,妳如何去接受?妳用學法的心怎麼去接受?妳能住在出入息念嗎?妳能夠練習聖脈教的法去看身體鬆的地方嗎?妳能夠讓每一個痛都跟呼吸一起進行嗎?妳能夠不要把注意力一直看痛的地方,也能夠把注意力看不痛的地方嗎?能嗎?

要妳去想像一個不存在的奶奶是有困難的,但是這個奶奶是存在的,而且就在妳的耳朵旁邊,甚至在妳的眼睛前面,這樣的想像應該不會很困難吧!如果她今天不存在,妳要想像成妳是九十幾歲還有困難,是不是?但她今天就在妳的面前,妳要想像,還有那麼多的困難嗎?妳要感謝奶奶的存在,是她的示現提醒妳什麼叫做老相、病相,提醒妳如何用法來面對這個老相和病相。奶奶不是別人,她就是妳,妳如何用法來面對妳的老相、病相和痛苦的相,甚至是恐懼的相。妳先練習這一部分,我們再來談不受干擾。先練習看看,不要急著問,好嗎?

生:好!

師:好喔!妳就是要去練習喔!

生:如果練習過被嚇醒起來靜坐,但是還是會害怕!

師:妳就繼續想妳就是奶奶,妳現在還是在外面,奶奶還是在外面,妳還是沒有說妳就是奶奶,反正就是不能把她看成是外面的奶奶,這樣妳才能迴向,妳只有自己先做到才能迴向。不然,妳一直看我如何不受外面的奶奶干擾,這樣沒辦法談的,它不會有一個開始的,因為你還是在談境,不是在談心,我們是要來談心、談主動,不是談被動。不受干擾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妳說我主動不受干擾就是把奶奶送到療養院、老人院,這不是真正的主動。如果妳要談物質上的主動,那就是隔離,就是要隔音設備好一點,不然妳就是要接受她就是我、聲音就是我、奶奶就是我,沒有別的方法。當我們做到奶奶就是我的時候,才有辦法釋懷、才有辦法迴向,而且才有辦法跟奶奶溝通、談心。

 

法是由衷、主動、單純、謙虛、認真、浪漫

生:很羨慕聖脈的夫妻檔能夠一起修行,一起看著生命同樣的方向。自己也很希望先生能一起來學法,看到世間有這樣一條真正離苦得樂的道路,但試過很多次跟他分享法音,卻是很挫折。請問老師,眾生以苦為樂,如何讓眾生明瞭三界如火宅、世間是苦呢?

師:不要把法講得好像不食人間煙火,法是很平常的,法是什麼?法是由衷!妳有辦法讓妳先生體會妳跟他講話就像跟自己講話一樣嗎?妳先做到這一點,我們才來談如何幫助先生學法。妳做到由衷了嗎?妳做到了嗎?如果妳都沒有示範由衷,他怎麼知道什麼是法呢?法就是由衷啊!不是嗎!妳聽過的啊!妳做到了嗎?妳做到妳跟先生講話就像跟自己講話一樣嗎?而且是每一句話哦!妳做到了嗎?

生:沒有!

師:妳跟他講話永遠都沒有對號入座,永遠主動引導彼此的最美與最好的質性,妳做到了嗎?這叫做主動!妳做到主動了嗎?沒有啦!妳不敢講有的啦!

妳跟先生之間的關係做到單純了嗎?單純是什麼意思?知量!妳都管可以管的、理可以理的,妳不會去管妳不能管的、不會去理妳不能理的,妳永遠理可以理的,理不了的,妳都不會去理,這叫做知量、單純,這樣就永遠沒有負擔!妳做到了嗎?妳做到了,你們就可以談法,妳沒有做到,就不要跟他談法。

謙虛,妳謙虛了嗎?永遠不會看不起自己能夠承擔的事,叫做謙虛,妳做到了嗎?妳真的願意點點滴滴地去做,妳不會看不起那個點點滴滴!做妳自己能做的事,而不要放著不做。能做的,都放著不做,而那個做不了的,卻都很想做,我們人就是常常這樣子──自己能夠做的,都放著不做,做不了的,就很不知量地想要做,謙虛不下來,不能夠從最簡單的事開始做。

再來就是認真,妳認真嗎?妳做每一件事都很認真嗎?

最後是浪漫,永遠在沒有信心的地方生起信心,沒有框框、沒有束縛。

好好用這十二個字來跟先生交心、談心。能夠做到這十二個字的交心、談心,再來引導他來聖脈學法,可以嗎?這會很難嗎?

生:努力看看!

師: 對啊!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談眾生以苦為樂、三界如火宅。聽起來很可怕ㄋㄟ!什麼叫做火宅?不由衷、不主動、不單純、不謙虛、不認真、不浪漫,是火宅啦!是有內容的啊!

生:老師的意思是出在我自己的問題嗎?

師:我沒有說啊!我只是說我們要談心就要由衷,跟對方講話就是跟自己講話;要主動,不管對方講什麼都不對號入座,然後很單純,不管他說什麼很複雜的事,我都想得很單純。

 

靜得下來才是美滿,真正的喜樂是會溢出來的

生:修行的動力來自知苦→見苦→而想離苦,但是有些學員自認生活過得挺美滿、對無常也多能看得開,而且他們也說他們由衷、單純,對這樣的學員,如何引導他們看到世間的不圓滿?

師:當然要先幫助他看到什麼叫做自在!自在的話,身心一定是很輕安的。只有在身心輕安的狀況下,才知道什麼是引力和壓力。身體很安靜,它的智慧才會展現;心很安靜,才知道什麼叫做輕安。所以,一定要先感受到身心的輕安,才能夠談是不是美滿,而且才能夠真正談出來。

 

生:要讓他們看到心是不是靜下來,在方法上是不是鼓勵他們每天一定要有時間靜坐、禮佛這些的定課,對不對?

師:對!看他們能不能靜得下來,能靜得下來,才能談美滿,靜不下來,怎麼能談美滿?美滿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能夠靜得下來,對生命充滿信心。你對生命沒有信心,也算美滿嗎?對別人充滿懷疑,也能叫做美滿嗎?你能夠對每個人都很由衷、很主動、很單純、很謙虛、很認真、很浪漫,那才叫做美滿。

生:老師,有些人真的會跟我說他很由衷!

師:有些人天生就是由衷、主動、單純、謙虛、認真、浪漫,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生:有些學員會這樣子講。

師:好啊!那很好,你應該請他來帶、請他來講課!如果他這麼美滿的話,美滿的人一定願意跟人家分享,喜樂是一種會溢出來的東西,他沒辦法不分享的!你家裡香蕉很多,你沒辦法不分享的。美滿的「滿」,它的意思是會滿溢出來。一個美滿的生命,他就是要走出來跟人家分享,一個人不會走出來跟人家分享,他一定是不美滿的!這不光是嘴巴說美滿就算。美滿的人一定會跟人家分享的,這是生命的現象。 

就像你一直在笑,看到別人就笑不出來,這很奇怪,是不是?你正在笑,你一定很喜樂,一定很想告訴世間人你好快樂,然後你會告訴他這樣的快樂他也可以有,這是很自然的嘛!你說你有喜樂,你都要把它鎖住,這喜樂不可以跟人家分享,一分享就沒有了,那一定不是真正的喜樂,喜樂一定是可以分享的!

 

生:所以,就是鼓勵這樣的學員一定要分享,當他分享不出來的時候,就看到他的不足?

師:對啊!當然我們要用幾個字來引導,用剛講的由衷、主動、單純、謙虛、認真、浪漫來讓他知道。如果他覺得自己已經很由衷了,就請他來分享由衷,他已經很主動了,就請他來分享主動,問他在怎樣的境界、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如何主動?有可能他在這六項裡面有某幾項做得很好,我們請他來分享,很好啊!他上輩子有修,只是這輩子還沒修,我們就分享他上輩子修行的智慧,很好啊!有些人他真的上輩子有修,這輩子天生就比較由衷、主動,也不要否認那個東西,還是有可以借鏡的地方。就像我們也可以跟動物學習一樣,有時候我們看到動物,牠們也是很單純、謙虛、認真、浪漫,有一些動物很浪漫的!

 

信心清淨,才有可能獨立思考

生:跟師學法多年,漸漸知「苦」是何義,但因習氣沈重常趨樂避苦而不知 ,請問老師,如何馬上覺察當下在是在離苦得樂或者趨樂避苦?

師:就是信,信心一定要出來!只要沒有信,就一定是趨樂避苦。「信」是一個關鍵!沒有信,什麼都沒有。我們以前講過的明解脫路徑,明解脫以什麼為食?以七覺支為食!七覺支以什麼為食?以四念住為食!四念住以什麼為食?以三妙行為食!三妙行以什麼為食?以守護六根為食!守護六根以什麼為食?以正知正念為食!正知正念以什麼為食?無間根本作意為食!無間根本作意以什麼為食?以信為食!所以,你信沒有了,無間根本作意就沒有了!無間根本作意沒有了,正知正念就沒有了!正知正念沒有了,守護六根就沒有了!守護六根沒有了,六根不知量、身口意不流動!身口意不流動,四念住就沒有了!四念住沒有了,七覺支也沒有了!七覺支沒有了,明解脫也沒有了!所以,回到這法次第來,就很清楚你在哪裡出了問題。

信的前面是親近善知識、聞思正法。聞思一定要生信,信不生出來,什麼都免談,你所有的做,都是假的,所有的修行,統統是假的。信是很單純的,但很多人把它看成我怎麼能信呢?不太可能啊!我是個很講究邏輯思考的人、我是個獨立思考的人,其實他所有的獨立思考都是假的、都是自欺欺人的!現在很多學者說他是個獨立思考的人,那都是假的,他怎麼可能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思考都是別人給他的、整個社會的主流給他的。即使他是一個叛逆的人,他也不是獨立思考;即使他的思惟很怪異,也不表示他就是獨立思考。只要沒有信,他就不可能獨立思考。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來源是心,你的信都沒有出來,你的心怎麼會單純?不單純的人,怎麼可能獨立思考?一個三心兩意的人,怎麼可能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思考,都叫做「疑東疑西」,不叫做「獨立思考」。很多人都以為疑東疑西是獨立思考,不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一定是信心清淨的人。所以,如何回來當下知道是離苦得樂還是趨樂避苦?就問:你的信在哪裡?信出來,立姿才中正,你的姿勢才算是中正、才算有一個開始,心才有開始。心沒有開始,不用談什麼離苦得樂、趨樂避苦,就不用談了!心要正,就是要信。沒有信,不管你外在做得多麼的漂亮,都是空的,都是經不起考驗的!

 

面對跳票,看成那是經營成本       

生:最近被客戶跳票,這事件常在腦海中浮起,當相一生,苦受就起,如何作意才能少苦離苦?而且事件並非就此結束,它一直有後續發展,這又如何綿密地法作意?

師:把你自己看成是老闆,這是個經營的成本問題。生產零件,一定會有瑕疵的零件出來。今天要經營銀行,一定會有呆帳的風險,哪有銀行都沒有呆帳的,跳票有一定的比例,就像癌症也有一定的數,「性命有數」(台語)!有一定比例的數字啦!這是一個基本的成本問題!經營一個事業,一定要把它計入成本裡,就像經營銀行,一定要把跳票、呆帳算入它的成本裡面,不算的話,你是沒辦法經營的。你做事業,一定要算入這成本,不太可能都沒有呆帳的。

 

生:一直有後續的意思是不斷會有情緒性的反應。

師:因為你沒有把它看成是成本,所以你不甘心。你錯了!你一直沒有把它當做是成本問題,你在做利潤的考量。它本來就是一個成本,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當然公司有可能要你們也分攤,公司要分攤,你也要分攤!銀行也一樣,遇到呆帳時,各級主管可能也要受損,要扣薪水、紅利之類的,它就是成本,沒有什麼!

 

生:本來它就是一個經營事業的現象?

師:對啊!你也不是故意要讓他跳票啊!他也應該不是那麼惡性的。即使是惡性的,它也是成本,就像銀行也有惡性的呆帳,你只能在作業上注意一些。當然大家都要減少跳票,銀行也要減少呆帳。我們台灣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所以呆帳一大堆,倒閉的也是有,這就是要學,做生意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做。小生意當然比較容易出問題,所以中小企業很不簡單。反正就是要學乖就對了,沒辦法,世間就是這個樣子,它有數的!

 

師隨念:老師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生:與人共事,遇不同意見時,怎樣的反應才是真正面對與解決問題,而非逃避問題?比如在規劃、處理法務的過程,有時會遇到跟同修的看法不同,雖終不再堅持己見,也不想再多說什麼,表面上是顧及同修情誼和團體和諧,但感覺事後對此法務的參與就不夠積極。請問老師,這樣是不是在逃避?比較如法的作意是什麼?

師:是在逃避吧!不然是什麼?比較如法的作意很簡單啊!就是師隨念。我們同修在處理法務上很少人有師隨念的,所以就容易出問題。

生:能不能請老師再詳細開示師隨念實際的作法?

師:師隨念實際的作法就是要問說:如果是老師,老師會怎麼做?你們本來就是老師的手眼,不用老師的心,不然你們要用誰的心來做呢!不是用「我」,你都用「我」,怎麼可能做呢?去年暑假,在台南聖脈中心,有一位做生意的的朋友問:「我們做生意的都很競爭,我們的產品非常好,對方就被我們淘汰,我們這樣是不是很殘忍?」他問這樣的問題,要回答嗎?他不知道答案嗎?很多人都已經有答案了,他還要問,他為什麼要問?因為他覺得既然來了,不問個問題,不太好意思,他也不是真的要問你問題的。

我們有一位同修問一個問題,他說他有一位同事能力很不好,覺得留他在公司,對公司是一個損害,但要把他解雇,又覺得對不起他,心裡很掙扎,就問說這如何用上法。這同修在公司算是很幹練的,他問這個問題幹嘛?他只是內心有些掙扎,希望找個出口發洩發洩,他沒有答案嗎?有!然後同修們又圍著他的問題轉,然後呢!一個共修會就為了他一個問題而不見了。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嗎?很多人討論啊!他不是要來聽你的,就像你跟人家討論,也不是要聽人家的,所以那有什麼好問的?既然你不是要聽人家的,那有什麼好問的!

 

生:是不是要用很謙虛的心,這樣子才能夠真的解決問題?

師:對啊!比如那位同修,他提出要把一個同事解雇,覺得心裡面對不起他,他很困擾、很掙扎,提出來跟同修討論,同修一開始問:「你這個時候的師隨念是什麼啊?」他停了一下,然後又繼續談,然後大家又問他第二次:「你的師隨念是什麼啊?」他又停了一下,然後又繼續談,大家又開始跟著繞,因為大家不好意思講第三次師隨念,已經講兩次,他已經停兩次,以為這樣已經夠了,結果呢,還是在談那個問題,還是在繞,他還是沒辦法離開那個問題,還繼續回到他問題的漩渦裡面去,大家也不敢再提第三次的師隨念,怕他可能會說:「如果我只是要聽師隨念,何必來這裡!我也知道答案!」

我們的同修很害怕跟人家講師隨念,因為講出來,好像我什麼都不懂,只懂師隨念,是不是?我來聖脈只是為了要聽「師隨念」這三個字啊?他不知道有師隨念,才有空間。你有空間,自然就有靈感。沒有師隨念,就沒有靈感,談什麼都是漩渦啦!不可能有答案的啦!

生:老師的意思是說要先學會把自己空掉,就是願意謙虛,自然就知道師隨念是什麼?

師:先要有師隨念,才能知道空是什麼!

生:老師說先要有師隨念,比如遇到剛剛我提的問題,要先在內心對話,如果是老師的話,老師會怎麼看待這樣的問題?

師:對!

生:要先停下這樣子問,才能夠空掉自己?

師:對!而且不只問兩次,是從頭問到尾!

生:在實際的過程,也有試著問老師會怎麼面對,可是我們怎麼去檢視?

師:所以我問你事後對此法務的參與就不夠積極,這是師隨念嗎?

生:如果覺得不夠積極,就表示這不是師隨念?

師:不夠清楚嗎?師隨念很清楚啊!

 

師隨念:呼喚彼此的真心

生:事後會很積極參與,那才真的有做到師隨念,是不是這樣子檢視?

師:對!而且你敢問對方他那樣子是不是師隨念。要用師隨念來互相勉勵,不是只有勉勵你自己,還要勉勵對方。問他:「你這樣做有沒有師隨念?」不是只問自己,還要問對方有沒有師隨念。你請問對方有沒有在做師隨念,這叫做互相呼喚,這不是有所求!好像我們說問妳的先生:「你愛我嗎?」這不是有所求,這只是呼喚:我相信你是真的要愛我的、我相信你對我的愛是真正的愛!愛是需要呼喚的、本心是需要呼喚的、真心是需要呼喚的!師隨念就是在呼喚這個真心。

生:是否我們先回來反觀自己做到師隨念後,再呼喚對方?

師:是囉!你自己都沒有做,反而在呼喚,好奇怪喔!妳自己都不由衷,卻叫妳先生由衷,卻要他來學法,好奇怪啊!呼喚是完全交出去的!如果你是有所求,那也不叫做呼喚;有判斷,也不叫做呼喚。對方如果說我有在做師隨念,你不需要跟他說:「我覺得你沒有ㄋㄟ!」這句話不用講,你只要問他,不管他回答什麼,這樣就夠了!就像你問人家:「你這樣是由衷?」對方說是,你不用跟他說我覺得你沒有耶!只要話一問,就是呼喚了,不要再懷疑、不要再判斷!

 

好福報:永遠不找藉口、不怨天尤人

生:如果有人已看到生命是苦,也很願意修行了,但經濟壓力非常重,這樣如何還能好好修行?老師曾經開示有好的福報才能好好修行,那如果沒有世間的福報,怎麼可能死心塌地來修行,像經濟狀況不好跟這個好福報有沒有關係?

師:有一點點關係,但主要的不是經濟狀況,很多經濟狀況很好的人,他也不會想要修行。所以,經濟狀況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什麼是好福報的決定性因素?永遠不找藉口、不怨天尤人!有這樣態度的人,才是真正有好福報的人。

 

生:現實的問題是他現在要去工作、去賺錢,他沒辦法來上聞思班。

師: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好好呼吸、好好說話、好好做事。吃飯很認真、睡覺很認真、走路很認真、呼吸很認真、說話很認真、做事很認真,這樣就是修行,好嗎?先做到這個,我們再來談有沒有時間來聖脈,你這個都做不到,那大概來聖脈也不會有用。好好的吃飯、認真的吃飯、認真的睡覺、認真的走路、認真的呼吸、認真的說話、認真的做事,這樣會防礙你的經濟嗎?這樣經濟壓力會更重嗎?不會吧!

什麼叫做福報?就是願意好好的吃飯、睡覺、走路、呼吸、說話、做事,不找藉口、不怨天尤人。有經濟壓力就一定要怨天尤人嗎?有經濟壓力就一定要做事不認真嗎?有經濟壓力就一定要說話不認真、呼吸不認真、走路不認真嗎?

 

生:他如果以為他的經濟狀況很不好就是障礙修行,這樣來講,他已經沒有好福報了嗎?

師:對!所以我們說沒有好福報不是經濟壓力,而是他的態度──他對苦樂的態度。苦樂大家都會有,生命本來就是有苦有樂,重點是如何面對苦樂。每個人都有順境跟逆境,不要以為自己的逆境最大,別人的逆境就好小好小,你這樣看就是顛倒。你看過命很好的人,他照常還是要自殺嗎?你覺得很好笑?不好笑啊!你根本不懂別人的苦啊!你是用你的角度在看他那麼好命為什麼還要自殺,他已經死了,還不夠證明他真的很苦嗎?很多人是生不如死啊!你卻覺得他命很好!

 

自責是身體緊了,放鬆就好!把心理的反應看成身體的反應

生:人生路上,我們都很容易因為做不好而感到自責。請問老師,在生起自責的時候,怎樣的面對才是如實觀察、如實體驗,而不壓抑、不趨避?

師:要把心理的反應當成身體的反應,舉個例說身體自責是什麼意思呢?你喝東西嗆到,需要自責嗎?嗆到就嗆到,還要自責怎麼這麼不小心?你在吞東西的時候,會厭軟骨沒蓋住你的氣管通道,東西跑進氣管或者口水跑進氣管了,就嗆到了嘛!你喉嚨給魚骨頭梗住了,需要自責嗎?

 

生:那比如說話衝動,明明不需要講那句冒犯人的話?

師:那就是嗆到了嘛!嗆到怎麼辦?放鬆!趕快放鬆啊!

生:然後呢?

師:解決問題啊!該咳出來的就要咳出來!找個地方咳出來,是不是?

生:老師這樣講起來很容易,可是我們常聽自責的同修,他們的自責是陷得那麼的深,這是怎麼回事?

師:因為他都把心當成心,因為他沒有練習把心當成身體,他把身跟心分得太清楚了,其實他的心是身,因為心只有本心才是心,其它都不叫做心。不是心的,都是身體的反應,自責也是身體的反應,為什麼?因為身體很緊,才會自責,身體很鬆的人,他不會自責的。所以,自責是一種生理的反應,不是心理的反應。心是本心,怎麼會有這樣的反應?不會的!

我們很容易以為那個三心二意的心是我的心,所以才會自責。其實,你的自責已經跟心沒有關係,跟你的本心沒有關係,已經連不上線了,你已經沒有跟佛陀的心連上線了,那個統統叫做身體的反應。你心臟突然跳得很快,需要自責嗎?突然臉紅了,需要自責嗎?突然心跳不規則,需要自責嗎?突然身體癢起來,需要自責嗎?

 

生:所以看到身體緊,回到放鬆,然後再來找到本心就好了?

師:對啦!你自責的時候一定是身體很緊的時候。很多人以為我是先自責,才身體緊起來的,不對!身體先緊了,才生自責,這是很有趣的問題。一般人都以為我是先自責,然後才身體緊。身體在先,身體絕對在你的自責之前,因為你的本心沒有出來,你的身體一定跑在前面的,本心只要沒有出來,身體一定在自責的前面。你不知道是身體先啟動的,因為你沒有在觀呼吸。身體是業力的代表,所以它有它相當根深蒂固的習慣。

身體有身體的習慣,那個身體沒有跟它的本心接上線,所以,你一下子就被騙了,你馬上就受到身體的暗示,好像恐慌症一樣。有一種恐慌症,突然心跳不規則,他很害怕,突然間,他覺得自己完全不能呼吸。其實,他是受到身體暗示,他不知道因為他沒有在觀呼吸,所以沒有辦法看到身體是跑在前面的。自責也一樣,是身體在前,不是心在前。把這個現象弄清楚了,就知道問題的根源是在身體,不是在心。

 

生:老師開示要把心看成身,自己並沒有這樣練習,想先這樣子練習之後,再就有困難的地方請教老師。

師:鼻塞不要自責、打噴嚏不要自責、咳嗽不要自責、放屁不要自責,趕快想點辦法。打噴嚏或者嚴重流鼻水,趕快想個辦法用熱水毛巾敷一敷鼻子,這比你自責好太多了,它有辦法的。容易放屁,飲食就是要改善,吃東西的時候不要講話,像小嬰兒為什麼容易吐奶?因他吸進太多的空氣、吃奶水的姿勢不對,或者吃完了,沒讓氣跑出來。小孩子為什麼半夜會哭呢?很多人都要去收驚,錯了!他是肚子痛,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肚子的問題,肚子脹氣。他吃奶的時候,吸進太多的空氣。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大家都把它當成精神問題,說他受驚了。你看!多少人把小孩子一個肚子痛的現象,都說要收驚,完全弄錯了!

 

喜歡自己的工作,找到工作的美感

生:工作的時候,注意力難以集中,一有聲音就會東張西望,知道這是自己攀緣的習氣,但不知道如何對治?懇請老師開示。

師:喜歡自己的工作就是謙虛,不會覺得自己的工作不重要,會欣賞自己的作品和成果。真的很欣賞,你會很認真地做事、很講究品質,你自然就不會東張西望,因為你不欣賞,當然要東張西望、尋尋覓覓。人都是在找什麼?找美感、找美麗的東西。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工作裡面有美感,你就會認真地工作。如果你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你當然就不會欣賞。所以,我們講謙虛,就是要看得起自己的工作。

我們講的敬業、專業,要尊敬自己的工作,即使那個工作的工資不多,你也不能因為這樣,就不敬重它,這工作還是要有人做,而且你真的可以把它做得漂亮一點,你會欣賞自己的成品,就像農人欣賞稻米一樣:「今年的稻穗生得有夠美啊!」(台語)。你看農夫他們在講話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對稻田有充分的感情。你對自己的工作要有美感、要會欣賞,欣賞自己所做的東西。喜歡自己做的作品,這樣你才能夠認真地做事。

認真就不會攀緣,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就不會攀緣;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當然就會攀緣,對不對?好像一個小孩子在學校上課,他不喜歡那個課,當然會東張西望;他喜歡那門課,就不會了,是不是?這需要對治嗎?這沒什麼好對治的啦!就是要喜歡自己的工作!

 

出世間法:找到少苦之因,而不是抗拒結果

生:聞思「古典佛教的乘願再來」,老師說:「出世間法沒有不守信用這種語言…,比如有一個人不守信用,那是世間法的說法,真正的出世間法沒有看法、沒有意見。宗教的看法是只管自己有沒有無條件、無所求、無對象的愛心…」看到這裏,感到很驚訝,難道修行就可以不守信用嗎?請老師開示。

師:這意思不是說修行就可以不守信用,因為不守信用很容易講來講去,「你先不守信用,不是我先的,是你先的」,兩個人就在那邊爭來爭去。出世間法不會叫人不可以不守信用,不討論那個問題的,因為那沒什麼好討論的!出世間法只講怎麼樣樣減少問題的發生,而不是說出世間法不管呆帳、跳票的問題。出世間法只想減少問題的發生,不是去探討誰先打我、誰講話先大聲、誰講話先犯沖、誰講話先不禮貌,那個沒完沒了!

我們要面對的是怎麼樣減少問題的發生、減少不守信用的發生,而不是去探討你怎麼可以不守信用,講那個沒有意義啦!我們只講如何減少問題、減少彼此的爭,不然都一直都在對待裡面。今天我為什麼會不守信用,因為有人對我不守信用啊;今天我為什麼跟人家借錢不還,因為也有人向我借錢也沒有還啊!很多人就是這樣一直在繞。有人佔我便宜,我也要去佔人家便宜,佔我便宜的人已經跑掉了,我吃虧了,所以我要找一個來墊腳,很多人都是這種心理!

有人騙我,怎麼辦?那個人已經跑了,我也要再去騙別人回來,不然不甘願。一個人為什麼會不守信用,因為有人對他不守信用,他就一直在那邊繞,我為什麼要守信用?我守信用會吃虧!那你跟他講說你不可以不守信用,有用嗎?沒有用!但是你跟他講這樣就可以少苦離苦嗎?這樣就比較實際一點!你可以問他你繼續不守信用,你留給人家的印象是什麼?就是回到實際的問題來。

 

生活要有經行禮佛的味道:動作中體會定格的感覺、靜止的美感

生:老師開示:『日記要有法的味道;生活要有法的味道、禮佛的味道、經行的味道、長呼吸的味道、短呼吸的味道』可否請老師進一步開示如何在說話、動作、行為上有禮佛、經行、打坐的味道?

師:第一個,你當然要知道什麼是禮佛的味道、什麼是經行的味道、什麼是長呼吸的味道,先知道禮佛、經行、呼吸、打坐的味道,你才有辦法談生活中的味道。我們在禮佛、經行時,都有一點分段的感覺、一點定格的感覺,好像一個連續動作變成分解的動作。比如,一個影片,一秒鐘有六十個鏡頭,它事實上是六十個靜態的鏡頭組成的一個動的鏡頭。我們當然不用分得那麼細,我們一個經行有所謂的六步經行,你慢慢去感覺那裡面事實上是可以分解動作的!

就像我們的心很靜時,看到的這個世間是不動的一樣,它像在動,其實它不動,好像葉子從樹上掉下來,葉子有掉下來嗎?每一個位置都是不動的點,葉子在掉落之中,但是它每一個掉落的位置都是不動的。你看什麼叫照相?照相是把它定格,本來在動的東西,因為一個照相它只有一張,單張的話,它就是不動的,但是我們想像它是在動的。你看照片覺得它有美感,因為它被定格了。你覺得那個照片好美,因為它被你定住,美感被你凝固了。一個凝固的美感就是攝影展所展出來照片的特色。

禮佛是這樣子、經行也是這樣子、呼吸也是這樣子,它讓你有種定格的感覺,突然世間整個靜止了,好安靜、好安靜啊!你會覺得在一個很多聲音的地方,竟然聽到無聲,聽到天籟啊!什麼叫做天籟?所有的聲音都沒有引力了,都沒有引力,好安靜啊!這個世間好安靜啊!

沒有引力,聲音沒有引力了,這是初禪的境界。初禪天的境界就是聲音沒有引力,外在聲音沒有引力。你之所以會覺得聲音很吵,那是你被吸引,它很有引力。但是,當你的心很安靜時,你自然就進入一個很安靜的世界,那個安靜的世界,引力最大。然而,平常你卻一直在怪罪外面的聲音好吵好吵,沒有去看到那是你的身體被那個聲音所吸引。你的身體被聲音所吸引,因為你的身體不輕安啊!身體不輕安,就很容易被外界的東西吸引,就沒有那種定格的感覺。初禪的未到地定,所有東西都被定格了,一切在動的東西都變成分解動作,會有很大的空間感生出來。

 

生:老師講的我就進入那情境,感覺那情境是每個人內心的嚮往,可是在實際生活觸境中影片是一幕接一幕,心不夠靜,所以不會看到那個定格,那要…

 

取天空廣大的相,生出空間感

師:常常看天空!要會取相,取相就是要會取淨相。所有的相都用天空的相把它覆蓋,你要看到所有的相裡面都有一個廣大天空的背景在那邊,就像空氣污染,如果沒有這個廣大天空在吸收的話,這污染很可怕的!所以要跟整個背景相應,這個背景的空太重要了!沒有這個空,地水火風根本沒辦法流動。所以,我們的心常常要印這個空,讓這個空間感生出來,讓空間吸引,不要一直給色聲香味觸所吸引。一直給色聲香味觸吸引,自然就會要想聽好聽的聲音、看好看的顏色,就沒有辦法真的離苦得樂,離開那些六境的引力跟壓力,沒辦法離開的!

眼睛能夠看就很好了,不是要看到什麼東西,漂亮的東西到處都是;好聽的東西也到處都是。但是,我們卻覺得我聽到的都不太好聽、我看到的都不太好看。因為你在要,當你在要的時候,你的世界就變小了;當你沒有在要的時候,你的世界變得好大!它就是這樣的一種生命的境界!

我們都在要什麼?要那個沒有的,已經有的都不想要。什麼時候你才會覺得空氣很重要?不能呼吸的時候!那時候才知道能夠呼吸太好了,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所以說,鼻子能通,就好滿足哦!鼻子能夠通,只有鼻塞過的人才能了解。你現在沒有鼻塞,就沒辦法了解,跟你講,你也不懂,只有真正鼻塞過的人才知道鼻通真好。沒有便秘過的人,也不知道沒有便秘真好;只有真正便秘過的人,才知道便秘實在很痛苦!

生:可是我們不一定都會有那種經驗啊!那還是要練習將心比心嗎?

師:將什麼心、比什麼心?

生:就去想像一下有那麼大病痛的人的苦?

師:不必去想像那個,要去體會什麼是身體的輕安!你要輕安,座標才會出來,你要有一個秤準。秤準都沒出來,怎麼去量東西呢?你只要知道身心的輕安,就知道什麼是欲望。身心沒有輕安之前,不曉得什麼是欲望,那時候的欲望是很粗重的!生活要有品質,才知道什麼是欲望啊!好像你要真的會品酒才會喝酒,不是每個喝酒的人都懂得品嚐酒。這裡面有水準的問題、品質的問題。所以,生活要有品質、呼吸要有品質、走路要有品質、禮佛要有品質、做事要有品質,就是要有輕安的身心!

 

慈悲喜捨是遠離親疏相、是六親不認的

生:在聞思班學到『不要讓自己變成別人貪嗔痴的對象』,這聽來很有道理,但現實生活卻是那麼不可能!比如親朋借錢,怎能不借?明天討債公司就要把他斷手斷腳了,不借,說得過去嗎?學佛不是講慈悲嗎?見親友有難,不多少幫點忙,這不讓人覺得我們無情無義嗎?懇請老師開示。

師:如果你是在講親情,那就跟慈悲喜捨沒有關係了,親友有困難你要幫忙,這跟慈悲喜捨完全沒有關係,這完全是你們之間交情的問題。交情夠,你就會幫忙;交情不夠,就不會幫忙,這沒有什麼慈悲喜捨。慈悲喜捨不講親疏的,它沒有所謂的親疏,它完完全全是為了離苦少苦的考量,完全不受親情束縛的,完全沒有任何的框框,也就說它是六親不認的,慈悲喜捨是六親不認的。 

既然要講親友的感情,交情夠就借,交情不夠就不借,交情夠的話,甚至送給他不用還,都可以。但是,慈悲喜捨跟這個沒有關係。慈悲喜捨是六親不認的。實際上,我們看過很多的例子,親友之間的借錢產生很多的悲劇,借也產生悲劇;不借也產生悲劇,這我們都看過的,所以那沒辦法討論的,因為那不是慈悲喜捨的問題,那是交情的問題、是緣份的問題。

 

生:照老師這樣說的話,一般世間人講的慈悲喜捨是在講世間的緣份,不是我們法上所說的慈悲喜捨?

師:既然是緣份,已經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了。

生:所以真正的慈悲喜捨是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師:對!

 

接受因緣,不對號入座

生:因為下班晚,無法陪伴孩子做功課,孩子剛小一、二,玩耍是最快樂的事,以致功課總是拖拖拉拉,總要到我十一、二點回家了才肯做。請問老師,如何善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讓親子間每天都在痛苦的戰爭中?

師:這是世間的問題,還是出世間的問題?

生:如果用出世間的角度,怎麼善導世間人化被動為主動?

師:他也管不到,怎麼管?他就是那麼晚回家,怎麼管孩子?現實就是這樣,除非你能雇請家教、保姆或者跟你的親戚、鄰居分工合作、守望相助。不然,沒有辦法,這是一個現實問題。現實的問題還是要回到現實來解決。出世間法只是說他不會對號入座,他的心情不受影響,他就是接受現實,是現實就接受現實,現實有多少資源,就運用多少資源,有時候你想要雇請家教、保姆都有困難,想要跟你的親戚、鄰居分工合作、守望相助,沒有因緣就是沒有,你還是要接受因緣!

需不需要痛苦的戰爭?不需要啊!因為沒有什麼好戰的,戰也沒有用啊!戰也不會勝,為什麼要戰爭?戰就要勝,不戰則已,要戰就要勝,不要每戰必敗啊!自討苦吃啊!出世間法絕對不做這種傻事,我要跟你吵架我一定要贏,不然我不吵。很多人吵架都不會贏的,他為什麼還要吵?笨!出世間法看得很明白,他一看就知道會不會贏的;戰爭也是,一看就知道會不會贏,不會贏就不要爭、不要戰。所以,沒什麼好痛苦的,就是要接受現實、接受緣份、接受因緣。

 

生:世間法就是要管可以管的、理可以理的,至於不能管、不能理的,就要捨心放下?

師:對!單純!

生:出世間法的話,就是不對號入座,完全沒有一個對象,對小孩子是完全的一個接納的態度?

師:你要相信小孩子有他的命和緣份,不要以為你管他,就能怎麼樣,也別以為你不管,他就一定會變壞。我們看過很多小孩沒人管,他變得很好;也看過小孩被管得很厲害,卻變得很壞。所以,不知道啦!要相信因緣,我們做我們能夠做的、講我們能夠講的、管我們能夠管的。這不是消極,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我們能做的部分。

一定要知量,這是天天要面對的事情,不是你著急一下就能解決問題的,這是持久戰、消耗戰。你要很聰明、很知量地戰,不然很快就倒下去了。不但沒有幫助到對方,還害了自己。出世間法就是非常的知量、非常的相信因緣,凡事不要以為你管了就是好事,有些事表面上好像你已經管住了,事實上你是管不住的!

 

經行──「規律行之」之意也,身行、口行、意行皆是

生:初學者在學經行的時候,是要在練習正知動作上,那動作是比較慢的,對雜念多的人如何受用經行?

師:你就走快一點。

生:可是在家裡沒辦法一直走很快?

師:在家練習當然不容易,你一開始覺得慢有困難,那就快嘛!等困難少了,你再走慢,它是很活潑的啦!

生:為什麼叫做「經」行?

師:月經為什麼要用「經」這個字,一樣的意思,「經」是什麼意思?就是「規律」的意思,「規律行之」叫做經行。廣義的經行不是走路而已,它是指身口意的經行,你看身口意多大!在佛教叫身行、口行、意行的經行。身行的經行叫做出入息念、口行的經行叫做尋伺、意行的經行叫做受想。廣義的經行,身口意皆是。

 

生:我的老三剛出生是由外公外婆照顧,二歲三個月才帶他回屏東上幼稚園。爸媽和老三的感情非常濃密、黏著,每次分離總是老小淚流難捨,一星期後情緒才慢慢恢復平穩。父親已七十多歲,看到他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又看到他老淚雙流的離情,也看到小兒子分離後思念外公的低潮情緒,不讓他們長時間相聚也不是,讓他們長時間相聚也不是。請問老師,該如何幫助他們少苦、離苦?

師:幫助你自己少苦離苦吧!你剛說不讓他們長時間相聚也不是、讓他們長時間相聚也不是,換成親教師來看,這問題是:讓他們長時間相聚也是、不讓他們長時間相聚也是。為什麼你一直看負面的角度呢?我看到的都是正面啊!每次分離總是老小淚流難捨,一星期後情緒又慢慢恢復平穩,很正常的,這有什麼不對的呢?從小就體會生離死別,很好啊!為什麼看到負面呢?我覺得很好啊!

生:太棒了!

師:這是因緣和合,有什麼好或不好?它就是生命!生命就是這樣子,你怎麼會看到不好,還想要幫助人家少苦離苦呢?沒有事啊!你為什麼說有事呢?人家感情很濃密,那麼小你也在講黏著!老的你也管、小的你也要管,沒事找事、沒煩惱找煩惱,還要幫助人家少苦離苦!都很正常的事情,你卻說要少苦離苦!又不是說今天父親很會虐待小孩,又不是發生了這種問題!

生:太棒了,很高興聽到老師這樣的開示,謝謝!

 

你的身體就是親教師的身體;你的頭痛就是親教師的頭痛

生:面對長期性的頭痛,有時候劇烈疼痛,痛到全身無力、六神無主,雖知道老師說過要放鬆,但是卻難受到不知如何是好!若說這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業力,請問如何做,才是真正的面對與消化?

師:跟佛陀同心!頭痛的時候要問:「我跟佛陀同心了嗎?」你的內心有跟親教師連線嗎?你知道什麼是佛師作、佛師受嗎?你知道你的身體就是親教師的身體嗎?你相信親教師也有你這樣的身體嗎?你一定不相信的!你不相信,就沒辦法;你相信,才有辦法!一個身體在痛苦的人,都覺得只有他在痛苦,他沒辦法去了解別人跟他也有一樣的痛苦!

跟惠娟的問題一樣,奶奶是奶奶、我是我啊!她沒辦法想像奶奶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你沒辦法想像,就沒有辦法;你有辦法想像,就有辦法。你有辦法想像你的身體就是親教師的身體、你的頭痛就是親教師的頭痛,那才有辦法,因為你願意把自己空出來。你現在把自己的身體佔得滿滿的,這個身體是我的,不是親教師的,你那個「我」很重──我的身體、我的頭痛。你說老師你講起來很輕鬆啊!不是你的頭在痛,你當然講得很輕鬆,還要我想像是你的頭痛,你要求太多了吧!你就是要願意把你的身體空出來!你說我就是空不出來啊!怎麼辦?

生:就是要練習!

師:內心一定要很鬆,很鬆的時候,你才願意把這個身體讓出來,讓別人去感受一下,只有真的相信你的身體是親教師的身體,才能體會什麼叫佛作佛受、無作無受這八個字,這就是修行。不要以為自己的痛親教師沒有體會過、佛陀沒有體會過。如果佛陀、親教師沒有體會過,大概也不會想要修行!

生:懂!

師:痛苦本來就是一個離苦的動力,為什麼今天想離苦?因為痛苦,因為很痛苦,因為知道樂不可取。苦是那麼的實在、那麼的長久,樂卻如此的短暫!

 

結構性的病要看醫生;功能性的不用看醫生

生:面對病苦,常常難以分辨如何做是離苦、又如何做是避苦。面對肩膀酸痛的宿疾,有時咬牙一忍,靠著觀呼吸,最後還是渡過了;但有時也會想是否就去看醫生了事,因為,花時間精神這樣的體驗痛,真有需要嗎?請問老師,修行人面對病苦,看與不看醫生之間該如何拿捏?

師:這要有點常識,很多病痛不需要看醫生,常識不夠,你就會想要看醫生。結構性的像牙痛要看醫生、斷骨斷腳要看醫生,這就是屬於結構性的。很多人牙痛不去看醫生,這是錯誤的判斷。功能性的,你不用看醫生,你看醫生大概也沒什麼用。即使能夠解決痛,也不一定是好事。要會分別什麼是結構性的、什麼是功能性的!

 

生:那要怎麼學習分別?

師:要有一點常識,常識要靠平常多用一點心,也不需要刻意念什麼書。

生:像肩膀疼痛?

師:這就是功能性問題,不是結構性。除非你意外受傷、運動受傷、脫臼,或者嚴重的骨折,那當然要看醫生,因為那是屬於結構性的。如果是功能性的,比如你的姿勢不良,那就要注意姿勢,熱敷就可以了。

生:不是外力的話,就屬於功能性?

師:對!像鼻塞幹嘛要看醫生?感冒幹嘛要看醫生?喉嚨痛幹嘛要看醫生?這都是屬於功能性的,不是結構性的問題。台灣人動不動就要看醫生,都很奇怪啊!歐洲人不會這樣子,這是一種文化,不是很好的看病文化。什麼病該看醫生?牙齒痛!你不去看,以為這樣忍一忍就好了,那是錯誤的。該看的不看;不該看的偏偏去看,叫做顛倒!

  

定課完成是一天的開始,有吃才有來

一天的開始是定課的完成。定課就是禮佛、經行、打坐。定課是一天的開始,一天的開始不是早晨,像印度人一天的開始是晚上。很多人說我晚上才有時間做功課,對啦!那就是一天的開始。我們很容易以為一天的開始是早晨,不是!一天的開始是定課完成的時候,不管它是什麼時候,都叫做一天的開始,這是法的定義、修行的定義。一天的開始是定課完成的時候,定課沒完成,這一天就還沒開始。 

定課就是我們的主餐。吃法的主餐,主餐吃了才來,有吃才有來(台語)、有吃才有來去(台語)。要有定課才有來去,一天才有開始;定課沒有做,一天就沒有開始,也沒有來去。嘸吃嘸來去哦,有吃才有來去(台語) 

有定課才有開始,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修行、面對本心,這樣子才能面對世間的苦樂、才能很如實看到而不再隨世間欲望流轉了,因為身心已經輕安了、生活的品質已經出來了。生命的品質出來,看事情會更清楚。當身心鬆了,苦樂就自然明白,不再認假為真了!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不明白。不明白什麼?不明白我們的本心。不明白的時候,心一亂,身體也亂了,身體亂了,它會回來暗示我們,造成我們很多的自責、後悔、懈怠、抱怨。不明白就怪來怪去、怨天尤人,這叫做被動,沒有辦法回歸我們的本源天真。

抱怨的時候,就失去天真了;後悔的時候,就失去天真了;自責的時候,就失去天真了。懺悔不是後悔,懺悔是如實地面對錯誤的過去,讓過去提供給我很好的學習資糧,好像我被我的武術老師摔倒一樣,被他打到,我很歡喜,因為我學到東西了。雖然我用錯了一招,被我的武術師父摔出十丈之外,但我很開心。我跌倒了,我卻很開心,因為所有的跌倒、犯錯,我都學到東西。能學到東西,就很開心,那樣才能夠叫做懺悔!懺悔是很開心的,知道錯了,那是很開心的事。一直在否認那個錯,一直在跟那個錯奮鬥、掙扎,那就失去天真了。


點點滴滴地實踐:聽到一個字,就要做到一個字

離苦得樂就是要從這個不自責、不後悔、不抱怨開始,真的讓身心靜下來,從我們最平常的:由衷、主動、單純、謙虛、認真、浪漫開始,不要看不起自己所做的事情,願意點點滴滴來實踐,不要抱怨老師怎麼都沒有跟我開示,我寫了那麼多的日記了,老師怎麼都沒有說什麼。老師說過那麼多了,你不怕啊?說那麼多,你不怕做不到!聽到一個字,就要做到一個字,那樣,才會覺得跟你說有用啊! 

如果你聽到由衷,卻不去做由衷,那老師還要說什麼?如果你聽到主動,卻不好好去實踐主動,那老師還能說什麼?聽到單純,卻不好好實踐單純;聽到謙虛,卻不好好去實踐謙虛,那還可以說什麼?聽到認真,卻不好好落實認真;聽到浪漫,卻不好好去實踐浪漫;那老師還能多說什麼?已經開示很多了啦!你不怕啊?你不怕,我都怕了!

最後,想要跟親教師連線,就是要寫有法味的日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