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生命是清淨無染
被污染的水是水嗎?污染是污染,水還是水。污染與水是分開的。水的質性沒有變。我們今天會亂,是因為一些混淆的認識,看見「人性怎麼會這樣子!」就會對人性失望。對人性失望,好像是在對水失望。你怎麼可能對水失望?只能是對水的污染失望!受染汙的人性,是失去人性,失去人性不是人性的錯啊! 你不可能對水失望。但我們很容易把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講,好像人性就是污染,水就是污染。對水污染失望,連帶也對人性失望,對人類整個價值、前途與方向,通通信心瓦解掉。 我們問問題的時候,要很清楚所問的內容。比如說你要問「水」,要先想到你對水的受用是甚麼,水給你甚麼樣的感覺?這叫做水界的功德。 為什麼要講「生命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都是最乾淨的質性,講人性中有地、水、火、風、空的特質,就是講人性是清淨無染的,目的是呼喚我們對人性的重新認識。我們很容易隨著社會的不安,失去了對人性的信心,信心一旦失去,整個方向就不見了,人與人之間來往的結構基礎就不見了。
【問答篇】 學生問:當我體驗水流時,感覺水如如不動,水是主,自己是客。這樣想,對嗎? 導師答:不對!水沒有主、客,任何東西都沒有主、客,是在要認識,要用語言描述,才分別了主、客。真正泡在水裡的時候,不會去分這是皮膚、這是水。體驗泡,就是體驗舒服不舒服,就是一個覺受而已。 甚麼叫做受?英文可翻譯成feeling sensation,它就是經驗,「經驗」本身沒有主客。 經驗就是主客匯合的地方,不能稱作「主」,也不能稱作「客」。 學生問:所以「受」的當下就是一個明覺? 導師答:對!沒有明覺也是受,糊里糊塗也是受,愚痴也是受,有智慧也是受。受,只是一個很單純經驗的代名詞。所以,受,就是一個主客交合,一個經驗者與被經驗者匯合的點,叫做經驗,它不叫做經驗者,也不叫做被經驗者。
不要去抓灰塵 學生問:「葉子有掉下來嗎?」這種對停格的悟,如何在生活行住坐臥中展現? 導師答:就客觀來講,好像有一片子掉下來。問題是,「葉子要掉在甚麼地方?」能夠規定葉子要掉在甚麼地方嗎? 學生答:不能! 導師問:妳先生要不要玩賽鴿,妳能規定嗎? 學生答:不能! 導師問:那妳為何要規勸他不要玩? 學生答:這就是我很苦、很累的地方。 導師答:因為妳都要他有一個位置。 學生問:意思是我還沒有接受無常? 導師答:沒有接受「因緣」。葉子要掉哪裡,有葉子要掉的地方。好像空氣中的塵埃,我們可以掃葉子,但不用還沒有掉到地上就要掃了。佛法說不要去抓灰塵,灰塵有它要掉的位置。佛法講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有一個對六境的比喻就是灰塵。灰塵,妳不能規定它要掉在哪裡。 學生問:所以要安住當下之前,先要接受每一個因緣。 導師答:對!才不會消耗妳的力氣,消耗妳的真氣。 學生問:跟同修在一起就沒事、沒病,但一回到自己的家裡時,問題就來了。這跟「葉子掉下來」有關嗎? 導師答:有啊!因為妳看到同修比較可意,回家看到先生就不可意,他的行為不符合妳的「要」,所以妳會不可意,而這個不可意帶給妳很大的負擔。 學生問:我該如何幫助自己? 導師答:葉子有它要掉的地方。 學生問:六根知量,不要管外面? 導師答:對!
單純、知量 學生問:如何在境界中辨別灰塵是在空中,還是已經掉落地面? 導師答:我們的問題是很容易不單純、不知量,想要去管不能管、理不能理的事情,那就很消耗力氣。其實,家庭的管理,夫妻感情的管理,都是要管能夠管、理能夠理的,不要不知量,不要去管不能管、理不能理的。真的把可以管的事情管好,那不能管的事情,就會慢慢變得可以管理。 做任何事、開任何口,一定要得分,要講究效率。先得分以後,會比較鬆,鬆了以後,再做那不容易得分的問題。求學、求法跟生活的改善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以前是怎麼唸古文的呢?也是先讀懂的部分,懂的部分讀完,那不懂的部分也開始懂了。做數學也是先做容易回答的問題,容易回答的先做完,再做困難的,不要一開始就做困難的。做家事也是,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是,先做容易解決的,不要一下子就去解決那最困難的,這樣子會自找麻煩。 跟打仗一樣,要打,一定要打勝仗!不要輕易打仗,因為那是勞民傷財的。罵人也一樣,罵,一定要贏,不然千萬不要罵,絕對不要輕易動干戈,我們都太隨便動干戈了。吵架一定有傷害性,批評對方也會有傷害性,批評一定要有用,沒有用的不要批評,不要變成無用的發洩。要做一個非常實用的人,我們之所以會苦惱,就是因為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實用的人。 這樣講,不是說不要有理想,還是要有理想,但理想要一步一步來,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的人,也要得分,要贏,而且要積少成多,絕不看不起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一下子就想做那高難度的事,把簡單的問題先解決,累積成功的經驗,累積戰勝的經驗,才能夠去打那個不容易贏的仗。不要一開始就去打那個不容易贏的仗,不要有「只要這一場不容易贏的仗我打贏了,其他的問題就一下子都解決了」的想法。不要第一關過不去,就卡得死死的。 學生問:戰場的選擇似乎也很重要,師認為應該如何選擇? 導師答:選擇容易贏的,看有甚麼事情是容易管的。不要在家裡就只想管她先生這一件事,好像其他都不是事情一樣。 學生問:所以她要練習開發戰場? 導師答:對!開發新戰場,讓她先生看見她在得分。她先生都沒有看見她在得分,然後她就想要戰贏先生,她先生當然不吃這一套。她先生的想法一定是「妳管好妳自己就好了!」 學生問:所以新戰場是在自己的身上嗎? 導師答:不知道!至少妳要先懂先生的心,因為妳先生的心一定是「妳把妳自己管好就好,少管我!」我們都以為先下手為強,先管別人,別人就不敢管我們。其實不是這樣子,妳想管對方的時候,對方也想管妳,結果就互相僵持不下。
不打仗、不吵架要有定力 學生問:師剛才說戰爭是勞民傷財,吵架是傷肝動氣;而師又說打仗就要打贏,打贏難道就不勞民傷財嗎?有沒有甚麼方式可以不打仗、不吵架? 導師答:當對方已經兵臨城下,只好打,打仗還是要準備實力。要不打仗、不發脾氣,第一個一定要有定力,能夠看清楚問題的根源。 很多問題都是一個「信」的問題,不是武力能夠解決的。有信,就比較能夠從感情來下手,讓彼此的心能夠柔軟下來,能夠認識真正問題的所在,知道這不是武力所能夠解決的。 要對對方有信,要願意呼喚人格的光明面,真的願意去看對方的優點,看到彼此能夠貢獻甚麼,而不是看到對方根本不能貢獻甚麼。 好像兩岸問題,很多人都看成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市場的問題,是一個做生意的問題,是台灣跟中國應該怎麼配合,才會把生意做得更好的問題。 甚麼是美國?其實也不是甚麼國家,它只是眾多產業的集體結合。誰是喬治布希?他就是生意人委託的一個總談判人。基本上,我看中國、看台灣,都是這樣看的,就是一個生意人如何來做生意,不需要動武,就是思考怎麼做好生意的問題。 人和人之間何必要吵架?即使你很會吵,對方的心裡還是不服氣的;除非他覺得你欣賞他,不然你怎麼吵都沒有用的。想要透過吵架讓對方覺得你有道理,事實上是不容易的。
「人性」、「個性」 學生問:戰爭、吵架跟一片葉子掉下來是否是同樣的現象? 導師答:是同樣的一種現象。就是說都有它的因緣,我們要看到那個因緣的本來面目,不會隨著因緣轉。看到對方今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為,都有他原來要走的方向,知道了以後,就不會去抓那個塵埃。能夠很冷靜的說:你這樣的行為,到底要導向甚麼目的?想要得到甚麼?會得到嗎? 很多的吵架是為了一口氣、一個面子,其實甚麼東西也沒得到。好像中國想要打壓台灣,只是為了面子,他沒有辦法得到甚麼,他也知道他沒有辦法得到甚麼,但是他為什麼要打?就是一口氣、一個面子的問題。其實,並不是真的為了兩國人民的利益,不是,一點都不是!那為什麼不把這事情看清楚呢? 學生問:有人講人性本善,但也有人講人性本自利。如果人的自私是一種天性,那麼,不為兩岸人民,只為一己之私,這種自利的作法能說是一種無常嗎? 導師答:我們開始的時候有談到水源問題、人性與心的源頭的問題,基本上,心跟水的源頭一樣,都是乾淨的。這個乾淨可以叫做善嗎?比較精確的答案是「它是乾淨的」。 人性的源頭是乾淨的,跟水的源頭是乾淨的一樣,如果水的源頭不是乾淨,那它也不叫做水。水如果不乾淨,表示它已經有其他的化學成分,它不是很單純的H2O。很單純的H2O,它真的是很乾淨的。心的根源也是乾淨的,或許會因為後天環境的污染而變得不乾淨,但本質上,人是喜歡並嚮往真善美的,沒有人喜歡虛假,絕對沒有!不管他是否為了私利,他不喜歡虛假,他不喜歡不善,不喜歡醜陋的東西,這叫人性。 至於被扭曲的人性,我稱之為「個性」,或稱之為失去人性。 今天政治的領導人,可能在個性上比較容易受到挫折、愛面子、虛偽或是愛一些虛假的東西,但這不表示他的人性是惡,是他的後天沒有受到良好的引導。今天不能因為他是一個大國的領導人,就認為他一定有知識。輕易引發戰爭是一種無知,我不認為是自私自利的行為。就像當年日本打美國珍珠港,它是無知,不是自私自利。很多人真的沒知識,是無知,不是為了私利。 很多的行為,佛教稱做無明,就是無知的心緒;如果真的知道,他不敢這樣,也不會這樣。當年的希特勒也是無知,他的行為並不是那麼自私自利。我們需要教育,需要知道打一場戰爭不是那麼簡單的。為什麼美國要打伊拉克?這裡面都是知識的問題。有沒有那個知識?有沒有那個洞察力?知道這場仗打下去要打多久嗎?當年的越戰,美國知道要打多久嗎?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會打嗎?不會!這是一個知識的問題,到底有沒有那個知識?基本上人性是善的,都因為無知才釀出禍患。 事實上,打越戰,美國是後悔的;伊拉克戰爭,也是後悔的。現在只是一個黨的面子問題,因為如果太早承認的話,下一場選舉不曉得要怎麼選。然後,他這個不承認又是一個知識的問題,他以為承認一定會對他不利,事實上,不一定!有沒有那個知識?有沒有那個勇氣?才是關鍵。 基本上,人性都是善的、好的。為什麼說它是好的?因為沒有人喜歡假的東西。如果今天喬治布希知道他做的事情是假的,他一定不快樂,也不可能快樂!如果一個人知道他在說假話,他不可能快樂;如果一個人覺得他的衣服很醜,他不會穿的;如果他覺得他的髮型不好看,他也不會梳那個髮型。基本上,大家都要真、要善、要美,這是確定的。
學生問:他可能是因為無知的狀況去傷害別人,他如果知道,他應該不會願意那麼做。如果做了,也表示那只是污染,不代表他不會變好。 導師答:對!很多人做錯或是發脾氣,我看到的現象是他身不由己,並不是他要這樣。他情緒失控,失控並不是他要的,好像他車子開太快,沒辦法轉彎一樣,不是他不要轉彎,是他不夠瞭解汽車的性能,也不夠瞭解自己的技術,不夠瞭解地面高低不平的狀況。 學生問:如果他知道會傷害別人,他是不會去做的。 導師答:對!就好像抽煙的人,你說這樣會害人家,讓人家吸二手煙,事實上,他不知道。你說報紙有寫,但他不一定相信啊!他會說很多人抽二手煙也沒有怎樣,也很長壽。你拿統計數字,他說那是統計數字,他還是不信,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統計數字,他真的不知道,他要是真的知道的話,他不會這樣做。所以,這是一個知道的問題,他真的不知道,你要讓他知道,不容易的。需要智慧的意思就是這樣子,因為很多知識,並不是說你統計數字出來他就知道了,沒有那麼簡單的!
你打我一拳, 學生問:如果國家有戰爭,需要徵召很多男性上戰場,師會做甚麼選擇? 導師答:你意思是說我要不要去從軍?這涉及到法律的問題,看當地的法律規定幾歲的人要從軍。同樣是從事戰爭,但你內心可以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們只是表態:「這場戰爭不值得!」即使要打,我還是要告訴你:「不值得!」不要說是戰爭,比方說有人找我一對一打架,我會告訴他:「要打可以,我還是要告訴你不值得!」在打之前,我還是要訴你:「不值得!」打一半,我還是要告訴你:「不值得!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你有甚麼好處嗎?不值得!」從頭到尾,我都告訴你「不值得!」我的態度就是這樣子。 學生問:師對國家的看法是甚麼? 導師答:國家就好像是一個集體的市場,它是一個貿易的組合,一個做生意的組合,就這樣子而已。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需要把國家的觀念抓得那麼緊。今天的生意人做甚麼?哪邊沒有稅捐,他就去那邊設公司;哪邊工資最低,他就在那邊設公司。生意人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一定在追求最多的利潤。你不能說追求最多的利潤叫做自私,不是!追求最多的利潤是為了讓他可以做更多不同的投資,讓他的公司體質更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做更多的研究發展。所以,追求利潤不是錯誤,從事欺騙才是錯;如果只是追求利潤,然後再將利潤投資於研究發展來讓產品更好,從事多角經營來讓財務更健全,怎麼能夠說這是自私自利呢!因為他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讓產品的競爭更正常,我想他對這個社會是好的。我不認為生意人就是自私,也不認為追求利潤就是自私。
親近善知識 學生問:修行地圖的第一步是親近善知識,我們很多次和師相聚法談,為的就是和善知識交換信息,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得知他正在和一位相應的善知識交換信息?如何確認這個感覺?如果感覺到了,又該如何運用? 導師答:善知識就是沒有框框、沒有本位主義,他的資訊是來自十方的,他的知識領域是開放的。就好像我們在講倫理關係的時候,我們不講三綱五常,我們只有兩個字,叫做「榮耀」,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倫理觀念。五千年前是這樣子,五千年後也是這樣子。你可以告訴我比這兩個字更重要的字,我相信你找不出來!你會感受到這兩個字的重要性。 做先生的榮耀太太,做太太的榮耀先生;做父母的榮耀子女,做子女的榮耀父母;做老師的榮耀學生,做學生的榮耀老師;做主管的榮耀部屬,做部屬的榮耀主管;學校以學生為榮,校長以老師為榮,老師以校長為榮。就是說,互相以對方的生命為榮,這是最重要的倫理觀念,而且是平等的。你能很快、很容易就接受這樣的信息,這就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讓你覺得真正的知識是善的。甚麼叫做善?就是幫助你對生命、對人性建立信心,因為只有你對人性建立信心的時候,你才不會跟人有對立。如果我對人性沒有信心,我看到一個人過來,一定是防衛性的。如果我對人性有信心,我看到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十惡不赦的人,我都沒有防衛心。因為我對他有信心,因為我相信,如果他今天要傷害我,他不是故意的。
宗教的心靈原型 學生問:師曾開示:任何一個人站在善知識的面前,他的心會變得很收攝,有時在聽善知識開示的時候,又會很開心。收攝與開心是同一種狀態嗎? 導師答:同一種狀態。人類跟動物的不同點,就是人類有宗教的心靈。所謂宗教心靈,是指還沒有宗教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一個現象。小時候,我就有一種很原始的想像,就是當我在遇到困難或是面對恐懼的時候,我的心裡會自動升起一個信念:只要內心乾淨,只要我內心絕對的善良,我很自然就會感應到天地之間最乾淨、最善良的力量。「只要我內心乾淨、善良,我就會感應到天地宇宙之間最良善的力量。」這樣子的一種心靈狀態,稱之為宗教的原始心靈。 我認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很自然地就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這就是宗教心靈。我們會感應的善知識,也是這種現象,是大家都在追求的,好像我們相信古聖先賢的智慧、人格仍然留在這個虛空裡面,所以內心裡會有這種嚮往,當我們聽到類似賢聖的聲音,內心自然就會很開心,自然就會很收攝。
懂一句做一句 學生問:修行地圖的第二步是聞思正法,如何在聽完善知識的開示以後,在很開心、很收攝的狀態中,繼續大量的聞思正法? 導師答:聞思不一定要很大量。像我以前讀聖賢的書籍,會覺得讀到一個字,就很想要做到一個字。以前讀文言文,我也是讀得懂的部分就讀,不懂的部分就跳過去。讀佛經,合理的部分我就讀,不合理的部分我是跳過去的,不會像別人將佛經從頭唸到尾,都是唸我懂的部分,唸我做得到的部分,做不到的部分我就跳過去。我懂的部分、做得到的部分,真的願意去實踐,覺得就很夠了。 事實上,不需要很多的聞思,重點是實踐。像我們講「由衷」,我就徹徹底底去做,能夠真的做到「由衷」二個字就很美了。認真、單純也一樣,真的能夠做到「認真」二字、「單純」二字,就很美了。所以,我會把這些字放在心裡面,一直讓它發酵,很自然地發酵,然後對這些字越來越有感覺。 學生問:道德跟心的純淨是有差別的,如何檢驗才不至於落入世間的道德,而忽略了心的純淨? 導師答:聖脈是用六度三箴來檢驗。 學生問:用六度來看任何事情,就不會落入世間的偽道德裡面? 導師答:一定不會落入功利主義。
無明才失控 學生問:感覺到宇宙間的力量就像陰陽兩極,有著兩種不同的力量在拉扯,有點像是基督教的上帝跟撒旦。我知道宇宙間有一股非常純善的力量存在,當自己的心很乾淨的時候便會跟它相印,但是心裡有貪嗔癡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跟它連上線,反而是跟邪惡的力量連上線。 導師答:甚麼叫邪惡?邪惡是一種匱乏,嚴格來說,沒有甚麼東西叫做邪惡。就像甚麼叫黑暗?嚴格來說,沒有甚麼叫做黑暗,只是沒有光。沒有光,叫做黑暗;善的力量沒有出來,就稱之為邪惡。就如車子失控一樣,會造成很危險、很恐怖的事情,它就叫做失控,不叫做邪惡。 學生問:那時就是被五蘊佔滿、業力佔滿的一個狀態? 導師答:對!是失控。 學生問:所以並沒有陰陽兩極相抗衡的事實? 導師答:所有東西都是陰陽兩極。善,也是陰陽兩極,失控,也是陰陽兩極,失控叫做走火入魔。但是,如果不走火,也不會這樣子。本來電很好,但是線拉錯了,溫度升高了。例如,前次空軍一架幻象機停在地上,因為天氣熱,輪胎起高溫而燃燒,六千萬美金不見了。這跟地勤人員維護有關,你說它邪惡嗎?不至於吧,只是沒有妥善地去維護。夠不夠邪惡?好像很邪惡,因為六千萬美金,多少人的納稅錢。不要以為有一個邪惡的東西,事實上,它是沒有東西,如同沒有「暗」這個東西一樣。 學生問:所以沒有昏沈、沒有掉舉這個東西,回到正知正念就好了? 導師答:對!要是抓錯東西就是抓灰塵。很多人抓名抓利,抓到最後抓到甚麼?通通落空啊!不但落空,而且身敗名裂。他抓得到甚麼?表面上他飛黃騰達,三年五年又怎樣?甚至三十年又怎樣?到最後,一敗塗地。十年的風光代表甚麼?二十年的風光又代表甚麼?都是一個無知與無明的問題。 無明,就是暗!你說無明有東西嗎?沒有啊!沒有,為何還一直要?因為無頭蒼蠅啊!無頭蒼蠅就一直往窗戶撞啊!他真的不知道他自己在要甚麼,失控了。這是很基本的觀念,都很容易弄錯,才會很容易對人性沒信心,我們弄錯了,把失控當作有東西;失控就是失控,怎麼還會有東西! 甚麼叫暗?因為沒有光,手電筒拿過去就有了,燈裝上去就有了,通電就有光,就看得見。哪有甚麼東西叫做暗?你在尋找邪惡?甚麼叫邪惡?那沒有東西啊!
以你為榮的感動 學生問:弟子非常喜歡師今年開示「榮耀彼此」這四個字,在學法的過程中,同修之間是否可以練習說這一句話:「我真的是以你為榮!」如此榮耀彼此的感動會更強烈。 導師答:你也不能突然講這一句話,要很自然。。有看到對方由衷,有看到對方做事認真,有看到對方的主動,先有一種感動,才以對方為榮。很感動就會說「啊!你好主動!」「你好由衷!」「你好認真!」「我很感動,我以你為榮!」那是一種美感,覺得對方的認真是一種美感,覺得對方的主動是一種美感,覺得對方的謙虛是一種美感,覺得對方的單純是一種美感。有美感,就很容易感動,有感動就很容易講出「我真的好以你為榮!」講出這一句話的時候,對方也會有慚愧心---「啊!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好。」這就是生命力的一種互相激盪,讓彼此更有生命力。 你這樣子講他,他學會了以後,也會跟別人講,這叫做迴向。如果整個社會,大家都常常這樣講話,家庭、學校、公司、政府機關常常這樣講話,這個社會就充滿信心,然後會繁榮。繁榮的「榮」是榮耀彼此的意思,沒有榮耀彼此怎麼會社會繁榮! 有些人常會說:「我的小孩子都會睡得很晚,作息都不正常。」其實主要的問題是他不開心,他日子過得很不快樂。我們想要管他的生活紀律,卻都沒有考慮到一個小孩作息不正常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很不快樂,所以喜歡賴床。你快樂,你會捨不得睡覺的,而且生活一定很有生命力。現在的社會就是因為不快樂,所以才失去生命力、想像力、創造力,這都跟我們不開心有關係。不管是小孩放學或是我們下班回家,就是看那些無聊的電視,或是玩一些沒有滋養的電腦,主要問題都是內在不快樂、不開心,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去管他,卻不去幫助他開心,那不會有甚麼效果的。 他為什麼不開心?因為沒有人真的欣賞他,他不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有甚麼價值。一個人覺得自己生命沒甚麼價值,他很難開心的。為什麼社會上會有這麼多人自殺?因為他覺得活著沒甚麼價值,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很容易看不起自己所做的事情,容易不開心。然後他看到周遭都是功利主義,父母要他讀第一名、前五名,都在比較。「某某人的小孩上學期第十七名,這學期第七名,而你怎麼由十三名變成十七名?不能接受!」都在要,他怎麼能開心! 感動才知價值 真正的生命是給,但是我們又不知道要給甚麼。只會給物質,不懂得怎麼給精神的東西,不懂得給智慧。智慧,就是聖脈講的六度波羅密,就是非常的單純、由衷、主動、認真、謙虛、浪漫。看到我們的小孩或是朋友,他的行為與說話只要流露出一點點單純、由衷、主動、認真、謙虛、浪漫的特質,我們就要告訴他:「啊!你好由衷啊!我好感動。」引導者就要在這個時候,很適當的講出這一句話,讓他知道甚麼叫做「價值」。 小孩子認識價值,是從大人的感動來的,如果孩子所親近的大人始終沒有對生命的感動,他不會知道甚麼叫做價值,他只知道有錢、有權力就是價值,他不知道『單純』竟然是一種價值,竟然可以讓你好感動,竟然可以讓你用著充滿欣賞的眼睛看著他。 今天不只是大人、小孩的問題,包括主管與部屬之間,也缺少這種對話的平台,缺少欣賞對方六種特質的平台。一味地要求業績,卻不曉得甚麼叫做人格的價值。其實無論做甚麼事,做一個單純、由衷、認真、主動、謙虛、浪漫的人,都非常重要。這六大人格特質是很平等的,它不是欲望,也不是教條,不是說我做父母,我要你單純,它不是要,而是當你講出那一種美感的時候,子女自然就會嚮往。就在這個小孩很單純的時候,很適當的時機稱讚他「你好單純!我好感動。」就這麼簡單。他洗一個杯子的動作,你看到他的認真,你都可以很感動,都可以稱讚他「你好認真!我好感動。」端一杯茶水、關個窗戶,我們都可以很感動。 生活禪就是在生活的細節上,你看到他的六大人格特質,而且你永遠不用擔心你稱讚得過火。你說你這樣稱讚下去,他會不會很驕傲?不會的。你稱讚他,他會很謙虛的說:「沒有啦!我沒有那麼好。」這樣的生命就是流動,有感動的生命就流動,沒有流動的生命就死氣沈沈,就沒有生命力。我們需要很旺盛的生命力,很積極、主動的生命力。 積極、主動的生命力來自於我們會欣賞,就會發現每一個人當他有這人格特質的時候,都需要有人欣賞他。如果沒有人欣賞他,他就會開始輕視這樣的人格特質。「有甚麼好?沒有人感動啊!做好事,沒有人感動啊!」慢慢就會功利主義,就會覺得只要他做的事不符合功利主義就沒有價值,或者變得很瞧不起功利主義,形成兩極化;一個是進入社會的主流,一個是排斥社會的主流,然後就一直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別人。這些對生命很灰心的人,他不只看不起自己,他也看不起別人。然後,他變得更畏縮、更孤立,慢慢就脫離族群、脫離現實,躲在自己的毛病裡面,更嚴重的就走向自殺或暴力傾向。 三箴 我們推廣生命教育,真的希望將這六大人格特質推廣出去,這叫做六度。然後還需三箴,「箴」的意思就是校正,校正六度。三箴的第一箴:所有的行為是要幫助彼此建立生命的信心。第二箴:就是榮耀彼此、分享喜樂。我們對生命、對生活的態度,所有的行為都是在導向榮耀彼此的生命;在一起是為了甚麼?互動要做甚麼?是為了分享生命的喜樂。第三箴:幫助彼此的生命回到現實、回到當下,幫助彼此更能接納現實,從現實裡面去創造更自在的力量。這樣是很平常、很有力量、很有方向感的一種生命,試著將這樣的信念推廣,稱之為生命教育。
學生問:如果我們是不快樂的人,就很難讓其他人快樂,所以還是得先回到自己的身上,讓自己有那六項特質,才有能量幫助別人。對嗎? 導師答:當然。 學生問:所以如果我們自己狀況不好,又希望讓對方快樂,其實是根本不可能的。對嗎? 導師答:也不一定不可能。假設說有一位母親她不是很快樂,但是她很愛她的子女,又很欣賞她的子女,又很不吝嗇地稱讚她子女的六大人格特質,那還是有可能的。當然比較不容易就是了。 學生問:我們在教書或是在帶小孩,當自己狀況不是很好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先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 導師答:也可以同時進行,好像在做實習一樣,邊學習邊實習。
學生問:師說塵埃落定,我又如何知道落在哪裡是對的、是錯的?我畢竟還是愛孩子,我還是怕錯。暑假期間,孩子都比較沈迷於網路遊戲,我就想管他、抓他,如果玩到忘記唸書怎麼辦?很多的不安心… 導師答:應該試著去討論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如何建立你對孩子的信心。 要多看正面的事情,負面的事情是一定會存在的。負面的事情是一種暗,沒有光;有光,就沒有暗。現在是光太少,而不要一直去責怪那個暗怎麼那麼多,一直怪房間怎麼那麼暗,應該是探討光源在哪裡,有沒有光源?可不可以裝燈?可不可以裝比較亮的燈?不要一直怪這個房間怎麼那麼暗。 沒有信心的意思就是沒有光,建立信心比防止別人做錯更重要。做子女的也希望媽媽對他有信心,我們可以談談看:「你想要榮耀母親嗎?」「會不會想要母親以你為榮?」像這樣柔軟的談話,也會誘導對方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重新把生命的座標找出來。多用鼓勵性的話,少用批評指責的話,因為任何人,不只是小孩,包括大人都很需要被鼓勵,今天就是他六、七十歲也很需要被鼓勵。而我們整個生命的成長過程卻很欠缺,很少有人鼓勵。 學生問:我這個孩子滿有信心的,我也相信他可以做得好,但我就是會希望他能利用暑假補強較差的地方,為什麼不把握這個時間? 導師答:他一定是在學習上有困難。 學生問:他一直要我相信他,他有這個信心,可是我為了這個時間點而很不快樂。 導師答:我想他是想要有效率的學習,目前他的學習可能有遇到瓶頸。 學生問:他可能比做媽媽的有信心。 導師答:他要學習的是如何讓妳有信心,怎麼樣表達才會讓妳比較有信心。 學生問:這一段時間我就一直為這件事情困擾、生氣,身體也很明顯的不健康,所以只好很無奈的放下。 導師答:先把自己照顧好,不然妳也是他的煩惱。不只是妳煩惱他,他也煩惱妳。 學生答:沒錯!一直都如此。 導師答:基本上,還是要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量。管或是引導都需要能量,能量不夠,引導真的會事倍功半。同樣一件事情,妳講話的份量跟內在的能量有關係。所以,今天做兒子的,想要讓母親看得起;做母親的人,退一步講,也是要讓兒子看得起。很多子女不聽父母的話,講難聽一點,是他看不起父母。看不起的意思是說他覺得父母自己也沒有生命力,卻一味要他很有生命力。做大人的要謙虛一點,要看到自己生命力實在是不足。要引導出有生命力的子女,自己真的一定要先有生命力,所以自己要強一點。
接觸更多的陽光 學生問:師曾說過不贊成憂鬱症吃藥,那是有方法的。想請問老師說的方法是甚麼? 導師答:前半年是不用,如果憂鬱症只有半年是不用吃藥。通常經過半年、一年,它已經變成身體的症狀,那是需要吃藥的。 學生問:甚麼叫身體上的症狀? 導師答:身體上是說它已經變成荷爾蒙的問題。 學生問:那就要終身吃藥? 導師答:不是終身吃藥,就是說他要在吃藥的時間趕快鍛鍊自己,鍛鍊就是包括運動、接觸更多的陽光,也要多與人接觸;通常有憂鬱症的人不喜歡跟人群接觸,他會孤立自己,不喜歡跟人家來往。身邊要有一些貴人願意來扶持他、鼓勵他,甚至陪他去運動、陪他去跟人家接觸,需要更多的鼓勵。 學生問:憂鬱症服藥的用處是甚麼? 導師答:因為憂鬱症體內的化學已經開始起變化了,藥就是將化學變化中和掉。 學生問:靠運動就可以脫離藥物了嗎? 導師答:如果進入一個訓練的話,藥就可以減量。 學生問:減藥需要先和醫生討論嗎?或是自己看狀況減藥? 導師答:基本上,醫生的話可以參考。但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身體的敏感度要有。我認為自己看狀況就可以減藥,並不一定那麼需要依賴醫生。醫生並不是專家。就像是牙齒痛,我告訴醫師我很痛,老實講,牙醫師不知道。你說很痛,他就相信你很痛,你說不痛,他就相信你不痛,因為醫生沒有辦法知道你很痛,醫生也沒有辦法知道你很憂鬱,那都是你講的,他從你的表現看出來的。其實你可以裝的,醫生照樣傻傻的被你騙。你也可以跟醫生說我有憂鬱症,你也可以裝得很像,醫生絕對沒有辦法檢視。所以我說這些東西可以都是假的,甚至連憂鬱症也可以是假的,因為心理的疾病本來就是一種逃避,對現實壓力的逃避。現實給他太多的壓力,他受不了了,所以在一次受不了的時候大聲一叫,以後就變成那個症狀。其實那種症狀也是一種自我保護,逃避現實的壓迫。雖然是自我保護,卻又是一個麻煩,因為真的跟現實脫離了。為什麼會脫離?因為現實給他太多的壓迫感,他不要。脫離現實又是另一個麻煩,因為又跟這個社會脫離了。
學生問:如何和躁鬱症的人相處?症狀是很會揮霍,很會刷卡。比方賺一百刷二百元,然後不負責任。那怎麼辦? 導師答:我想就是讓他信用破產。 學生問:那就不要理他? 導師答:對!基本上,卡債之所以風行,發卡的銀行也要負責。為什麼要亂發信用卡呢?當他第一次沒有付利息的時候,就不應該有人幫他付利息,就應該讓他停止信用卡。好像是開車闖禍一樣,駕照就要吊銷,他不應該有駕照,有卡債的人也不應該有信用卡。 學生答:當他有錢的時候,就會去不正當的場合。 導師答:就是喜歡花錢,跟躁鬱症有甚麼關係?他只是喜歡花錢。 學生答:可是醫生說這是躁鬱症。 導師答:這種疾病不要太相信醫師講的話,因為醫生並不是很內行。 學生問:我們總是認為他就是躁鬱症,然後同情他,一再地替他還卡債。 導師答:這就是錯!我如果是父母,我不會幫他還卡債,我要他信用破產,我要他沒有資格使用信用卡。好像說我的兒子開車闖禍,我要他吊銷駕照。 學生問:可是當他有錢的時候,他又去補一張卡。 導師答:所以我說這就是信用卡發行的政策問題。為什麼他沒有信用,你還要發信用卡給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