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願‧金剛心

大卿導師開示於20041月29日/花蓮東華大學


地藏菩薩代表死者的心,用基督教美麗的說辭,就是耶穌的復活,耶穌復活真正的內涵是:「祂死了,但祂卻在門徒心中復活,在廣大的信仰者心中復活了」。這是最美麗的事情!這樣子的美麗,絕對不是耶穌基督的專利;每一個走出生命真愛的人,頭上都會有這種光環。
 

我們多麼希望,所愛的人死後能在我們心中復活!耶穌基督並沒有要在他門徒的心中復活,那不是他的要,在門徒心中復活,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我們深愛一個人,我們會覺得,他死了以後,卻在我們心裡面復活!
 

一般人忌諱談死,總覺得沒有辦法跟幽冥界溝通,就像一般人覺得沒有辦法跟上帝溝通一樣,那是一個死氣沈沈的世界。

自遠古時代以來,活著的人都有跟死者溝通的欲望。原始部落都有這個東西,各地的民間也還流行著這樣的一種信仰與實踐,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方法很正確,但他們內心的那種渴求、那種信念:活著的人可以跟死去的人溝通。那種信念是值得肯定的!也許很多人認為民間的『觀落陰』(帶領陽間親人到陰間探)是一種迷信,重點不在於這樣的方法是否科學或是迷信,重點是他們內在的信念很可貴。
 

這樣子的相信,這樣子的實踐,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拉近生與死的關係,不要讓死變成一個結束。這樣一種民間信仰的理論,建立在生跟死必須保持聯繫,甚至認為活著的人很多內心的不平衡症狀,是由於跟祖先聯繫得不好,所以會想去安墳,把祖墳弄好一點。例如檢骨的問題,葬在什麼地方,找什麼樣的風水等等很多的爭論!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那顆很想跟死者溝通的心。他們只是不得其門而入。這時候地藏菩薩出現了,地藏菩薩出現的意義就在這裡。民間很希望做一些事情能夠冥陽兩利,但是如何可能?說穿了,就是要讓死者在我們的內心復活。有生有死,本來就是順理成章,死是「有形的結束,無形的開始」。這無形的開始就是基督教講的復活,而復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我們深愛著他,讓他內心深處的真愛借著我們的身口意活出來!
 

參加台灣的告別式,有一個很深的感想:總覺得我們的告別式太儀式化、太型式化了、太沒有內容了!問題不是告別式對或不對,重點是它實質內容到底是什麼?真的在懷念死者嗎?真的是慎終追遠嗎?好像不是!但它背後的立意真的是為了慎終追遠,真的是為了讓死者在我們心中復活,真的是為了拉近生與死之間的距離!
 

我們的告別式幾乎沒有達到這個效應!我用耶穌基督復活的故事來做一個話引,為的是讓我們重新正視這裡面的關鍵樞鈕。

民間佛教對生命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我們是來消業了願的啦!』到底什麼是了願,生命的延續就是這個『了願』,今天講『地藏願』就是在講這個願,到底每一個人的願是什麼?這關涉到我們對生命的了解與對人性的深信。
 

純粹從活者的觀點,我們只能透過對生命的深愛,透過對死者的懷念,來表達我們的愛。但當我們很懷念對方的時候,會有一種想要重新來過的心,然後推己及人,愛烏及屋,讓我們將他活著時最大最美的心願實踐出來。也許他生前不夠有道德勇氣,但我們相信他內在有一個很圓滿的佛性,只是受限於他有形的資源條件,沒來得及完全地呈現。我們願意讓他內在最美麗的東西發揮出來。
 

什麼是內在最美麗的東西?就是佛性。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佛陀嗎?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只是一個名詞而已,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只是一個名詞,事實上,佛陀遍一切處,沒有方所,全方位,沒有什麼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阿彌陀佛是什麼?是無量光、無量壽,代表佛性的永恆、智慧。永恆在哪裡?在你的心裡、在我的心裡、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就像耶穌基督說:「我在你們裡面」、「我在你們之間」。
 

宗教語言事實上是相通的,都是在告訴我們一樣的東西。我跟念佛的朋友說:「如果你念的佛是在外面的話,那絕對不是佛!」;「如果你念的佛是在你自己心裡面的話,那也還不是!」要念佛念到什麼程度呢?要念到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到佛,你要念到看到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佛,都住著阿彌陀佛,這樣才算是相信阿彌陀佛的人。你一天念十萬遍阿彌陀佛,只要不相信對方心中住著阿彌陀佛,就不算是一個信仰阿彌陀佛的人。」
 

同樣,一個基督徒以為耶穌基督是外面的那個人、裡面的那個人、上面的那個人,都還不算是。他必須深信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耶穌基督的心上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深信,他不是基督徒。用這樣子的理解,去重新理解耶穌基督講的話:『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聖經》講的『我是』,並不是外面的耶穌基督,而是每一個人生命裏面的耶穌基督,每一個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一個人都要活出道路、真理、生命!」這才是耶穌基督的意思,才是《聖經》原來的意思。大部分的基督徒不同意!沒有關係,你覺得哪一個有道理,就相信那一個。
 

到美國之前,我蠻佛教本位主義的,意思就是覺得佛教比基督教優越、佛教比基督教深奧,我總是有這種宗教的優越感,到了美國我最大的轉變,就是這個優越感完完全全的消失了。因為我看到什麼?我看到佛教跟基督教都不能溝通!這是我二十幾年前到美國的時候一個很大的覺醒基督教講話是:我們一定要用神的話,然後就是《約翰福音》第幾章第幾節…;佛教徒也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阿彌陀經》說什麼、華嚴經說什麼什麼
 

宗教本來是要跨越彼此間的距離,跨越彼此內心築起來的藩籬,我們發現反而每一個人都築起一道高牆,每一個人都築起了自己所謂的「極樂世界」和「天堂」,在裡面很舒服,我住在極樂世界裡面啦!住在天堂裡面啦!我們有我們的信仰都很開心,但是遇到其他的宗教的時候,基督教說:「佛教是拜偶像!異端!」佛教徒說:「基督教是外道!」完了!宗教怎會是這樣子的東西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無厘頭的宗教現象!這樣的宗教現象是一種迷失。我願意用『愛』,用一個世間共同的語言來跟宗教界溝通。
 

基督徒說:「你用了那麼多《聖經》的語言,為什麼你不乾脆變成基督徒?」佛教徒跟我說:「你用了那麼多基督教的語言,為什麼你不乾脆變成基督徒?」兩邊都叫我變成基督徒耶!我學到的是 ── 超越本位主義,本位主義阻礙了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我也看到了社會上的本位主義,造成人和人之間的溝通障礙。當我願意放棄自己的語言的時,我願意使用對方的語言的時候,我遇到的一個宗教現象是,基督徒和基督教的牧師跟我說:「你為什麼不乾脆加入我們?」佛教徒說:「你為什麼不乾脆加入他們?」這兩者都是排斥,排斥!不是接納。排斥的意思是說,牧師要我去受洗,問我為什麼教人禱告,那是我們(基督教)的東西啊,怎麼可以教人家禱告?既然那麼喜歡教人禱告,為什麼不做牧師呢?你為什麼要做佛教的傳教士呢?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排斥佛教。他覺得佛教是迷信!佛教徒也認為基督教是迷信!
 

但這絕對不是宗教的本意。就像我們關心祖墳一樣,這不是原來我們要拉近生死距離的本意。本意是什麼?是為了讓每一個人內心的愛復活,本意是為了讓我們真的能夠在內心中活生生地感覺到所愛的人,而不是一想到他就很悲傷遺憾。我們要感覺到所愛的人死去之後,在我們內心復活了,因為他已經不在外面了,你覺得可以常常在內心跟他對話,那是一種溫馨的對話,而且你會覺得,死者是用他一輩子的智慧來跟我們說話。
 

我們需要學習跟死者對話,常常跟歷代的偉人對話(讀他的書就會跟他對話)。但是我們很少跟祖先對話,頂多是拜祖先時,合掌一柱香,口中例行公事地唸唸有詞,言不由衷,總覺得他們比較沒有知識、沒有那麼偉大,我幹嘛要跟他對話?家裡出了什麼事才找道士來『觀落陰』,看看哪一個祖先對我們有不滿意。這在德國、歐洲已經被開發成一種治療法,利用類似催眠的方法,幫助你跟祖先對話,把心理上的症狀解開。這個方法,基本上是道教的方法,我不作肯定或否定。我肯定的是:那種想要拉近生死間距離的心。他真的想要拉近生和死間距離,只是不得其法!真正的關鍵並不困難,真正的關鍵就是『愛』,你真的愛你的祖先嗎?你真的愛已經過世的人嗎?真的愛他,會把他們放在心上。真的會讓他們在你的心裡面『乘願再來』!
 

怎麼可能『乘願再來』呢?將他內心最想對世間好的願望,代替他實現出來,這是很美的事情!我們的生命在別世之後,能夠在別人的心中復活,這是最美麗的!怎麼可能?就從現在起,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願意讓別人覺得我們是愛的化身,讓別人覺得我的生命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一直把這樣的願放在心裡面,就會活出一條路來!

真的想要實踐真理,真的想要活出真正圓滿的生命,我們會有很篤定、很明確的方向感,會更自信地、更篤定地走出一條生命的道路。真的在考慮這個問題,生和死就不斷地對話,整個生和死的距離就會縮短。
 

每個人都在乎別人的眼睛,這並沒有錯。錯在我們在乎的不是死後能否活在別人的心中。我們在乎「你怎麼可以誤解我」?我們在乎的不是「我真的是愛的化身嗎」?如果每一個人都願意這樣在乎,我們死後能夠讓別人感覺是一個愛的化身,這樣生和死的距離,就可以無量的縮短,乃至沒有距離,這是最美的事情,這就是『地藏願,金剛心』。
 

我們每個人都在對話,對話就是『念頭』、『想法』,就是自己跟自己不斷對話。現在我們打開另外一個頻道,也跟死者對話,跟過去的偉人、或是你所愛的親人、甚至你所不愛的親人,我們都可以試著跟他對話看看。這樣的對話會不會很虛擬?虛擬也沒有關係,事實上有很多東西都是虛擬的,我們可以從虛擬中學到很多東西,就像電影、戲劇、小說是虛擬的,所有的藝術都是虛擬的,虛擬的意思就是說透過想像創造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從裡面得到很多啟示。我們需要這種虛擬的對話,『觀落陰』也可以是虛擬的,只是它讓你覺得好真實。跟你對話的那個人是你的祖先嗎?天曉得!百分之百九十九不是啦!有可能碰巧給你遇到。主要不是要討論它的真實性,而是肯定背後的那種絕對的美意、很美好的意圖 ── 想要拉近生死的距離,這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它可以讓我們生命莊嚴起來,可以讓我們不斷地面對死亡,這樣面對死亡不是恐懼,是美麗! 

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很喜歡談鬼,但是卻沒有好好地進行人和鬼的對話,為什麼一直都沒有呢?因為談論的主軸不是「道路、真理、生命」、不是「真正的愛」、不是「為了死者,能在活著的人心中復活」。這樣的主軸沒有出來的話,我們還是會怕鬼!人鬼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對話。只要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對話。 

我常講,只要沒有慈悲喜捨的心,我們不可能認識對方,只要我們還有貪瞋痴的習氣,對對方的認識永遠很片面,因為它是一個不夠清淨的鏡片、不夠清淨的鏡頭。永遠諸相非相,永遠是看到的比看不到的要少,看不到的永遠比看得到的多!因為心量不夠大,所以無法看清楚。心量夠大,就像一個三十噸的地磅,不可能去磅五十噸的東西。量要夠大,沒有那個量就不可能認識別人。

但是很少人願意這樣面對自己,願意承認自己的心量不夠大。心量不夠大的認識是痛苦的認識,它不會讓我們很愉快的。我們不會因為批判對方是一個很糟糕的人而感到愉快。不會的! 

地藏菩薩的心,是來拉近生與死的距離,真正的地藏菩薩的心,就是要用「金剛心─最美麗的心」,一個「於相離相、諸相非相」的心,用這樣子的心來理解世間。 

我們認識事情都有框框,但又離不開框框,這個框框我們叫做「相」。「相是框,框也是相」,如何能「於相離相」,就是要能夠「諸相非相」的看事情,不要讓世間思惟的框框,或者養成教育所認識的框框,給自己定位成一個標籤:「我是一個50歲的男人」、「我是台灣土生土長的男人」,不要這樣來定位自己,這樣的定位是一種障礙,這些框框都要脫落,然後你剩下什麼?把所有的社會地位、知識、種族、性別全部都拿掉,剩下什麼? 

學生問:先父早年很貧窮,被人取笑後,從宜蘭來到花蓮拓荒,終於闖出一片天地。我要怎麼做才能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用什麼方式來做生與死的對話?

導師答:你就照你的心願做,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無論做什麼背後是父親的愛,讓他對兒子的愛表達出來。今天你要做的事,也是代表你對父親的愛。重點就是表達出真正的愛。 

學生問:有兩個問題請教導師:1.《聖經》說:「上帝是唯一的真神!」這句話如何解釋?2. 剛剛導師開示要嚐試跟祖先對話,可否請導師告訴我們,要如何做,才可以跟祖先對話或者跟靈界的聖賢對話?

導師答:第一個問題,在宗教的語言裡,「唯一」是指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的,所以「唯一」,就是表示我們的單純,我們的信就是要很單純,信仰上帝沒有妨礙你信仰佛陀,沒有!因為都是唯一。佛陀是全方位的,上帝也是全方位的。講神只有一個,這是對神的褻瀆!神沒有數目,上帝也沒有數目,一就是多,一就是全部的意思,一就是到處都是。上帝是唯一的意思是上帝就是愛,絕對的愛就是唯一、不能打折扣,這樣的信不能打折扣!不能做字面上的解釋,沒有一個神,也沒有多神,神就是神,沒有一個佛陀、五個佛陀、八萬四千個佛陀。佛陀就是佛陀。 

第二個問題:如何跟祖先對話。這當然是從我們認識的人先開始,從我們認識的祖先開始。一下子就要從那個不認識的祖先開始,那太高難度了。另外如何跟聖賢對話?當然就是讀聖賢書,讀聖賢書很自然你就會跟他對話。像我高中時代,就常常夢到宋、明理學家,常常在夢裡跟王陽明對話,這就是跟聖賢對話。 

學生問:想請教導師有關面對死亡的問題,這次五日禪結束時,有一位同修聽到電話留言說:同學癌症已經到了第四期了。之前我們都認為,只要他好好治療一定可以好的,現在卻一步一步惡化。雖然剛參加完禪修,但是內心還是有很深的無奈感,面對親朋好友死亡的內心失落感。面對自己的死亡也會有一種無常感,請教導師我們要如何面對這種感覺?

導師答:正面地來看待,當親友在臨終或是在癌症末期,他是用生命來示現,提醒我們無常隨時都在身邊,他激勵我們不要在生命的最後才做努力,能夠在我們還有力氣的時候,趕快活出真愛的生命。今天他用病來示現,用這樣的態度來看他給我們啟示,然後,我們願意用法來跟對方溝通,溝通什麼是真正的生命,他的願到底是什麼?再給我二十年,我想做什麼?對一個重病的人,談一談夢想也很好。談夢想有什麼好處呢?有助於他乘願再來、有助於他內心充滿愛。打開這樣的話題──再給我五年,我真的想做什麼?

大部分的人沒有臨終的經驗,不會知道什麼是再給我五年,反而會在臨終的時候才會想到再給我五年,我真的想做什麼?真的會去做什麼?現在我們不是想安慰對方說:「你會好的啦!你會好的啦!」事實上不用這樣講。我們要談的是再給你五年,你要做什麼?虛擬也很好,也一樣可以迴向世間,事實上,你真的活五年跟虛擬活五年沒什麼兩樣,因為生命是很主觀的,好像天上一天,人間好多天;人間一天,地獄好多天。虛擬的也可以很實在,你說我們今天活得很真實嗎?事實上也很虛擬,都是我們在想像的。什麼是真?什麼是想像?何妨讓我們虛擬,讓我們的一天像五年一樣地過,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像蘇東坡講的一句話:『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什麼叫做一天?從不變的觀點,它就是無際啊!它是無量無邊!從變的觀點,什麼叫做100歲?一瞬而已、一轉眼而已,而且短於一眨眼,這就是佛教的觀念,佛教看世間,就是蘇東坡這樣的感受──滄海一粟,就這麼一小粒、小不點,宇宙就一個微塵。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生命,就不會緊緊抓著所謂的五年、十年、三十年,生命是很主觀的,一天可以是十年,十年也可以是一天,黃梁一夢,真的是這樣子,當我們跳出原來的時間觀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生命現象,就是這樣子,時間過得好快!在座有一位我的同學,我們二十七年沒有見過面,其實只是一個眨眼,現在對我們來講,二十七年只是一個念頭而已,你們真的二十七年沒有見過面嗎?什麼叫做『二十七年』,一個念頭,二十七年前見過他,跟我剛剛見到他,沒有什麼兩樣。你說:「我們都老了!」老了也沒那麼重要啊,真的不重要! 

學生問:請問導師,為什麼我們要跟祖先對話?

導師答:我們需要祖先的經驗、祖先的傳承、啟示,因為他們活了一輩子,他們已經死過了,更懂得生命。死過的人通常比沒有死過的人更懂得生命。重要的是願不願意虛擬的對話。所謂虛擬的對話,就像我們讀聖賢書,很自然地就會跟他對話:「佛陀要是您在的話,對這件事情您的看法如何?」這樣的對話你不得不想辦法進入他的生命裡面、不得不想多了解他一點,是不是?你想要跟龍樹菩薩對話,你不得不去讀他的東西,從他所寫、所講過的話去理解,他會怎麼看這個問題。

比如,絕大部分的基督徒都反對同性戀。如果你問:耶穌基督真的反對同性戀嗎?「有啊!《聖經》上有講。」「哪一章、哪一節?」你就會想去找。《聖經》有可能裡面沒有直接的講,你就會找類似的,用你的揣測去解釋這個現象,表達你的看法,這個過程你就會很認真地去對話。這樣的對話,當然要不斷地跳脫本位主義、成見,不然你對《聖經》的解釋,通常都會淪為某個教會的解釋、某個文化的偏見。 

至少從死過的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死過的人比較懂得生命,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假設,你也可以想像你已經死過了,對這個世間會有什麼看法?假設可以死了再重新回來,這個世界沒有人認識你,但是有一些人你都認識,他們都不知道你的存在,你這樣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你的存在喔!這樣你再來看他們,有什麼感覺?

比如說,有人跟一群好朋友搭乘九人座巴士去玩,發生車禍,八個人全死,只有他存活,光是這樣子的經驗,生命就是一個360度的轉變。電影也演過啊!一次飛機失事,有一個人存活,他對生命整個改觀,因為他覺得自己死裡逃生,他死過了,再加上所愛的人死了,他活生生的看著他們死,光是這樣就夠受了,就很夠轉變。如果你真的死過了,然後大家都把你埋掉了,然而閻羅王發現你死期還沒到,叫你再回去,你又沒有地方回去,那個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回來,大家都不認為你是原來那個人,真的有人這樣子啊!這樣的虛擬很有助於我們對世間的觸境認識。 

學生問:我們應如何陪伴生命末期的親友,走完最後一程?

導師答:跟他談如果再活五年,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一起來虛構這個故事,這樣有助於我們內心愛的交流,重點在這裡。通常會說『再給我五年』的人,他一定想要讓這五年更有愛心,這樣的交流,他內心就會有溫暖重生的感覺,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跟他談什麼是最美的生命,當你走了之後,你在另一個人的心中復活,這是最美的生命。你覺得呢?你覺得一個人活八百歲會很美嗎?他不會要活八百歲,我覺得他活個二十歲也可以、三十歲也可以,只要能夠在另外一個人心中復活,我覺得他沒有死! 

學生問:我們要和親人談這些問題時,是不是要先讓心靜下來?

導師答:對,我們一定要先設身處地想,如果你是他,可能會有一些懊悔、憤怒,這些情緒自己先要能安頓、沈澱下來,當我們沈澱下來,才有辦法跟他對話。不設身處地,讓還沒要死的人跟一個即將要死的人對話,他會認為是在說風涼話,絕對不要讓對方有這種感覺。就是很輕鬆地來虛擬。 

學生問:要怎樣去陪伴95歲高齡的奶奶來面對最後的生命?

導師答:我會一直去肯定她的愛心。我會說:「奶奶您好愛我們。」她說的每一句話,我都會覺得她在表達她的愛,我也會跟她講:「我感覺到您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您深深的愛,奶奶不管您在哪理,我一想到您就會想到愛,想到您給我們的愛。」我覺得你能夠傳達這樣的訊息給她,她會得到很大的安慰,她會走得很安心。 

學生問:『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對一般人似乎比較難,請問導師對三不朽的看法?

導師答:我覺得三不朽是比較世俗的觀念,偉人給人一種永恆的感覺,讓每一個人都知道你的存在,那是一種不朽。另外一種不朽是:你不需要讓每一個人都知道你還活著,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一個人知道你永遠活著,雖然你已經往生了,但他一直知道你還活著,活在他的心中,這樣就是不朽。不一定要讓每個人都知道。那可能太偉大了,而且也比較世俗,比較實際的是,只要有一個人可以替你活著。就像《戰地鐘聲》結尾時,男主角對女主角說:「妳活著,就是我活著。」那一幕是炸掉了橋之後,他們騎馬逃開,敵人就在對岸追上來,隨時都有可能把他們打死,跟他認識了三天的情人捨不得離開,男主角對她說:「妳留下來的話,我們將一起死,但是妳走的話,我們倆個人都活著。」他不是說妳一個人活著,而是說我們倆都活著。意思是「我活在妳的心中!」這就是了,有一個人替你活著的感覺、充滿愛的感覺是什麼?當你所愛的人臨終的時候,你可以很篤定的告訴他:「我可以替你活著。」他也相信你可以替他活著,這就是愛的交流!那種感覺就像一位臨終的父親,跟他深愛的兒子說:「爸爸可以走了,因為我相信你可以替我活著。」這就是愛,這就是交流,這就是不朽! 

學生問:學生曾跟已往生的媽媽對話,她說她很苦,不知做子女的我要怎麼辦?

導師答:媽媽是在說:「你很苦啦!」因為她看到你很苦,所以媽媽很苦。你要跟媽媽說:「我很好,我會好好的用功、精進,我會將一切的功德迴向、祝福媽媽!」不要因為媽媽跟你說很苦,就真的以為她很苦,媽媽永遠是從兒子的角度講話,才叫「媽媽」,她在講你很苦啦!世間沒有別人,就是你!你沒有給她很肯定的說:「我現在很好,雖然打坐的時候腿很痛,痛死啦,痛得好苦、好苦,但是我越來越有信心。媽媽我好愛妳,妳為我們受苦!」就這樣子,媽媽就很開心了。 

學生問:一般民間的喪禮有所謂的『做旬』,它的意義是什麼?

導師答:一方面我們還是要回到現實生活,做旬就是七天懷念一次,就是訂個日子,大家一起來做,「七」古人就喜歡七這個數字,這跟我們對數學的直覺有關,為什麼會發明一個禮拜七天,其實也沒什麼,定期、週期性對祖先的懷念,訂個日子大家一起來懷念,只是這樣而已,想辦法讓生與死的距離縮短,試著讓往生者在我們後代子孫的心裡復活,復活的方式就是我們來懷念他的功德、善良,來懷念他一生當中想要表達卻沒有表達出來的愛。 

學生問:請問導師對「助念」以及「大體捐贈」的看法。

導師答:大體捐贈基本上要經過往生者同意,至於是好是壞,我沒有意見,因為這是很個人的事情,我比較在乎社會成本的問題,它不是這麼的免費,捐贈需要醫療成本,手術要花錢,醫療保險問題,我比較在乎這個,因為這涉及到醫療資源的應用。不能夠因為器官捐贈就免費,然而平常一個小病卻花很多錢,這很奇怪!這一種醫療資源的運用蠻奇怪的,再怎麼樣都會涉及到成本問題,並不是說人命關天,要死的人才得到特別的禮遇,不要死的人卻病得沒有人理,就是會出現這些公共資源的問題。純粹而言,大體捐贈是一個很私人的問題,我想在目前的社會體制下它無可厚非。 

助念是表達我們對往生者的支持,助念最好也經過往生者同意,不能說一個基督徒往生,你給他念阿彌陀佛,這不太合理!你幫一個佛教徒唸禱告文也不太好,他總是有他的習慣。如果是我往生的話,隨便你唸什麼都可以,你要唸回教文也可以。基本上,就是尊重往生者,如果是佛教徒,生前表示願讓人助念,這樣幫他助念比較理想,助念是往生者在臨終時的精神支持。 

學生問:請問導師,土葬好,還是火葬好?

導師答:我們儘量尊重往生者的意思,如果他沒有意識的話,就空葬、土葬、火葬、水葬都可以,這些都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今天談的「愛的流動」,重要的是,我們真的懷念他的功德,懷念他生前遺留下來的願望,還有他想要表達而沒有表達出來的愛,這才是重點,怎麼葬並不重要。除非他已經很篤定地交代了。 

學生問:請問導師,祭祀的意義?

導師答:就像剛剛講的「做旬」一樣,是定期的一個懷念,一年一次啦,初一、十五,一個月兩次啦,都無所謂,如果你覺得時間上固定一點也可以,事實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懷念,真的是隨時隨地都在懷念,如果我們夠愛他的話,真的會覺得他一直都在跟我們講話,而且都是很正面的東西。 

這涉及到對往生者的深信,我們深信一個死過的人他更懂生命。這是一個很基本、很簡單的邏輯,因為他死過,比我們更懂生命。我們利用這樣的特點跟往生者對話,那種感覺是:你真的不要那麼堅持自己的成見,認為不能跟死者對話;也不要堅持,一定要很實際看到、摸到他,事實上我們都不知不覺中跟祖先對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們也一直跟往聖先賢對話,只要我們記得他的話,事實上就是跟他在對話,他的話一在你心中浮現,你就是在跟他對話,佛教說這就叫「法身」。 

學生問:佛教跟基督教在義理上如何取得調和?

導師答:人是萬物之靈,神造的意思就是說人是精神做的,「一定要有信仰才會有真正的愛」,我完全同意。有的人說:「我不必有信仰,一樣有真正的愛。」其實他這樣講的時候,就是信仰真正的愛。他真正的信仰了,只是他不懂。有些人不懂宗教的語言而去排斥宗教的語言。 

很多基督徒也不懂基督教語言的言外之意,不要以為基督徒就懂基督教的語言;不要以為佛教徒就懂佛教的語言。一般人都會跟著基督徒去認識基督教,跟著佛教徒去認識佛教,其實宗教一定要用一種很高廣的角度去看,而且一定要直溯源頭,直接跟耶穌基督對話,直接跟上帝禱告,才會有辦法了解。《聖經》只是一個參考,因為四個福音的每一個年代都不一樣,但光是這一點很多基督徒都不承認,它一定有結集的年代,《約翰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的傳承都不一樣,你說:誰是約翰?《約翰福音》的作者是誰?都有不同的傳承,不像一般的基督徒認為的那樣,後來的《托馬斯福音》也差不多是那個時代的福音,但很多基督教徒也沒接受,我們不需要去跟人家諍,我相信人是神創造的,神創造的意思是:人是精神的存在。不要有『創造』和『被創造』的二元觀念,神沒有二元對立的觀念,那是人的觀念,神不會有那種觀念,神是明心見性的,「明白的心,真性情就流露出來」就是神。 

學生問:有些基督徒認為人體太奧秘了,如果沒有一個非常高智慧的上帝在創造的話,人體應該不會存在,所以他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也應該學習祂的方式生活和信仰祂的愛和正義,請問導師您的看法。

導師答:這些論點我統統接受,但是我的解釋跟他們不一樣,文字我可以完全地接受。我的解釋是:沒有所謂的創造跟被創造,這樣精密的結構一定有神在裡面,但是什麼是神?祂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力量,祂就在那裡,就像空氣,甚至比空氣還要無微不至,祂是這樣的無所不在,神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現象。基督徒喜歡講無中生有,這樣一種現象就稱之為神,在邏輯上要去說一個創造者和被創造者,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二元觀念。神就是一個絕對的東西,祂前面是沒有東西的,叫做「神」,祂是一種精神現象,意思是說,祂前面是沒有東西的,祂不會去創造東西,因為祂是生命的最高展現。 

『人是照祂的形象造』是指:我們要活出神的旨意。神的旨意是什麼?「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個「我」不是耶穌基督,是耶穌基督替我們每一個人講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出完全的、圓滿的道路;完全的、圓滿的真理;完全的、圓滿的生命。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活出真正的愛、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這就是我對耶穌基督的理解。我深信耶穌基督是這個意思,我深信上帝是唯一的神,然後,祂一點都沒有妨礙佛陀的存在。我喜歡這樣的宗教!

不管你怎麼講,問我為什麼不變成基督徒,我都一樣深信,生命就是這樣子! 

學生問:請問導師,什麼是「依法不依人」?

導師答:「不依人」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因為大多數佛教徒說什麼,你就相信什麼;不要因為大多數基督徒說什麼,你就相信什麼。 

「依法」就是要依你自己的體驗、依你真正對法的認識、依法身、依善知識的法身,都叫做「依法」。因為所有的法,一定是善知識講出來的。所謂的「善知識」就是他沒有人我相,所以他是不依人的。

你說:「依善知識是不是依人?」不是,善知識不是一般講的依人,如果依善知識是依人的話,那就沒有法了。善知識就是法,如果他不是法、不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話,他就不是善知識了。我們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因為我們相信他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我們不相信有人可以實踐道路、真理、生命的話,那要依什麼法?所依的法一定是有人實踐出來的東西。假設你說,在佛陀之前沒有人實踐出來,假設是這樣,那佛陀又依什麼呢?佛陀是不是依人不依法呢?你一定要回到一個源頭,它就是這樣的問題,佛陀也是依法不依人,那佛陀所依的法是什麼?祂也一樣是依止善知識。你說:「佛陀之前沒有善知識。」祂不敢這樣講的,所以傳說中才有所謂的七佛、廿四佛,祂只說這是古仙人道跡,在《阿含經》裡一直稱之為「古仙人道跡」,但祂沒有辦法很明白地講這些古仙人是那幾位歷史人物,所以我們通常知道的七佛、廿四佛的名稱,好像都不是歷史人物,但他不會說從我開始的,法不是佛陀發明的,是祂發現的,是古仙人走過的路,只是很久沒有人走,很少人知道,我們就是要把這條路走出來,在佛教來講就是「八正道」,要把這條八正道走出來。所謂的「依法」就是依八正道,依善知識對八正道的體驗了解,而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完全用自己的意見去解釋。除非你覺得已經活出了道路、真理、生命。 

這個世間就是需要善知識,不依止善知識反而會變成我慢、一種自以為是。你會說:「我所認識的法就是這樣,我就是依法不依人,我只依止我所認識的法。」那我所認識的法,跟我見、我慢、我愛、我欲,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所以這個法,必須是善知識所認識的法,而不是依你讀經所讀到的法,如果依你讀經所讀到的法,就會發生今天的宗派之爭、宗教的戰爭,宗教的戰爭就是因為每一個人只是依止他所讀到的見解。 

這是我對《聖經》的理解。基督教分很多的教派,有很多不同意天主教的看法,不同意猶太教的看法,同樣都是信仰上帝,彼此間就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同樣是信仰佛教,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為什麼?大家都自以為是,都不是依止善知識,善知識無諍,他不會跟人家諍,他只是講他所了解的東西。 

學生問:佛教說六道輪迴,我們擔心往生的親人墮入地獄道。導師也曾說過要以寂靜迴向人間,請問導師,我們要怎樣來迴向往生的祖先?

導師答:第一個當然是自己要先靜下來,真的能夠靜下來,願意去追思我們祖先生前的言行,去虛擬他的遺囑,如果他沒有寫遺囑的話,我們也去虛擬一下他沒有真正表達出來的心願,我們幫助他完成,願意常常跟他的心願交流、談話。 

學生問:可是一般人會請出家人來唸經幫忙往生者超度,請問導師的看法?

導師答:我比較不傾向這樣的作法。我們的祖先都比我們更懂得生命,我比較不喜歡把祖先看成業障很重的人,要來超度他們。我們都想要去超度別人,我覺得是祖先在超度我們。我們祖先一直都對我們很照顧,我們卻不這樣看,一直想要去照顧祖先、要去超度他們! 

生命就是分享,很感恩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生命的認識,愛就是「能夠找到你願意跟他分享你全部生命的人」。我也發出這種邀請,我們能夠來分享彼此圓滿的生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