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
 大卿導師  1999.05.09


五蓋就是相當於走錯路了,因為那是注意力放錯了地方,

發現注意力放在五蓋,又對五蓋起排斥的話,注意力就又再一次的用錯

所以看到五蓋,能願意停下來,

知道注意力用錯了,願意重新開始  。

 

修行至少要學會喜歡呼吸,這是通世間法也通出世間法。如果沒有學出世間法,至少也要學到喜歡呼吸,至少要學到沒有一種欲望比呼吸更大,沒有一種欲望比能夠呼吸更好。

有不少同修對可不可以有樂受有疑問。修行人可不可以有樂受?如果有苦受的話,相對的就會有樂受,樂受可分心理上與生理上的,苦受也分生理及心理上的,但至少要做到樂受的時候知道樂受,苦受的時候知道苦受。 

更重要的是,在樂受及苦受的背後,我們的心可以非常的寂靜,所以樂受、苦受,只是海洋上的小波浪,或者是海岸線上的一些小浪潮。我們可能有樂受,但我們心的寂靜遠大於樂受,因為我們剛剛說呼吸的欲望最大,我們對呼吸的喜歡比什麼都大,所以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回到呼吸來,隨時隨地去體會吸氣時知道吸氣,呼氣時知道呼氣,去體會吸氣從頭到尾,是什麼樣的感覺?去體會身體的感覺,體會心理的感覺。可以分別體會吸氣和呼氣的前段、中段、後段,對身體的影響,對心理的影響。 

充分的體會呼吸對身體的影響,我們稱之為身息相依;充分的體會呼吸對心理的影響,我們稱之為心息相依。隨時隨地能夠回來呼吸,回來對呼吸的感覺。好比在修行的路上,擁有一部很好的車輛,我們可以把呼吸看成一個在修行道上航行的工具。真正體會呼吸的好,就能體會不呼吸也很好,不能真正體會呼吸的好,就不能真正體會不呼吸也很好。  

四正勤與修行日記 

四正勤不只對寫修行日記的人有幫助,對沒有寫修行日記的人,也可以作為修行上的參考,四正勤在修行日記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除了四正勤以外,日記上要寫的是,從昨天晚上的睡前作意開始寫起,寫到今天晚上一切作息結束,還沒做睡前作意之前。

睡前作意包括光明想、上床時的正知動作,再配合觀呼吸,作出離想。很多同修的日記都只有標題,沒有內容,文字上寫著「光明想、出離想」,不知他如何練習,做到什麼程度也沒有交待,只是把講義上的標題抄到日記,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日記上沒有交待如何做光明想,也沒交待光明想的進度是什麼?

光明想與出離想都是有進度的,入夢精進不放逸想、起床想也是有進度的。入睡前的姿勢可以是固定的吉祥臥,不需交代進度,但是正知動作上床,完全沒有新的體會嗎?光明想完全沒有新的體會嗎?都只是每天報告,睡前最後一息一念還是沒看到!

夢裡的修行素描、醒來的姿勢與第一息念也都要寫。醒來以後對今天的修行佈達決心,這個作意通常可以銜接昨天睡前作意之前的「明日進度佈達決心」。明日進度佈達決心要根據這一週來自己決定的進度,還有昨天的今日進度的驗漏。今天的驗漏沒有成為明天的進度,那今天的驗漏就沒有意義。

每天都要有聞、思、修,要有聞思的時段,要有佈達決心的時段。曾經有些同修很用功,每個小時都佈達一次,我們的日記格式中,一天有三次佈達決心。佈達決心非常的重要,要很由衷的佈達。

靜坐時段要寫出方法和要領,第一個最重要的方法一定是出離想,打坐一定要作出離想,因為打坐第一個就是依遠離。初禪就是離欲、惡、不善法,初禪的離就是依遠離的離,就是出離心的離。有出離想才有辦法修習禪定,離開世間思惟,離開人我對待,真的能夠獨對天地,真的能夠面對每一個人就是面對全世界,都能夠在每一個觸境與三寶同在,而不是與世間的二元對立、善惡是非的價值同在。 

上座不只是為了體會五禪支,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離欲、惡、不善法,離一切世間思惟,離貪念、瞋念,至少在上座時無貪念、瞋念,否則無法打坐。欲是貪念、惡念、瞋念,害意當然更不可以有,所以打坐就是要確實做到出離想;做到了出離想接下來是尋伺,把尋看成是一種內在的對話,才不會生煩惱,因為已經出離了,才可能不對世間的任何境界做反應。

初禪的第一個定義是「離」,離欲、惡、不善法,離就是出離,離就是絕待,超越一切對待,離就是無所求、無對象,只有呼吸。真的願意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清清楚楚的知道吸氣的前段、中段、後段,呼氣時知道呼氣的前段、中段、後段,完全的去體會呼吸的每一段對身體的影響,對心的影響,感覺到呼吸就是身體、就是心,整個人全身都在呼吸,全心全意的呼吸,一心一意的呼吸。真的一心一意的在呼吸,喜樂一定生起。

日記中要將五禪支生起的次第描述一下,經行也是一樣。上座就是下座,打坐一定要能用在日常生活,如果打坐不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的打坐一定是有問題的!打坐不能用在說話、應對進退,不能用在飲食知量、葯石作意,不能用在睡前作意、四正勤,這樣的打坐一定有問題。修行一開始是依遠離,到最後也是依遠離,就是說絕待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它是我們一切修行的地基。

四正勤: 

一、已生之惡令調伏。 

二、未生之惡令不起。 

三、未生之善令生起。 

四、已生之善令增廣。

 

一、已生之惡令調伏

以這樣的次第來看,第一個要先調伏五蓋。五蓋以欲貪為首,瞋念則是因欲貪所引發的,所有會障礙欲貪滿足的,都會引起自己的瞋念,都會引起自己很多人我對待的世間思惟。

五蓋一出現就要能看到,看到五蓋沒有排斥,因為一排斥,五蓋就會被壓下去,所以看到五蓋不去排斥,而是接受。接受不是隨它去,接受是能夠停下來看,不能停就是隨,停的時候是停下來看,不是隨五蓋去。停就像車子有剎車一樣,而五蓋是衝錯了方向,衝錯了方向要能夠停。好像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錯過了一個交流道出口,至少我們知道走錯路了,已經知道走錯路,不再對走錯路起反應。

五蓋就是相當於走錯路了,因為那是注意力放錯了地方,發現注意力放在五蓋,又對五蓋起排斥的話,注意力就又再一次的用錯,所以看到五蓋,能願意停下來,知道注意力用錯了,願意重新開始。 

當我們看到五蓋,我們願意等水清見底。 

「欲貪蓋」:我們把欲貪蓋真的看成水被染色了,水被染色就沒辦法把境界當成鏡子來照見自己的法相,沒辦法莊嚴法相。 

「恚礙蓋」:把恚礙蓋看成像沸滾的水,一直在冒泡,這樣的水,當然無法照見自己的莊嚴法相。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讓沸滾的水冷卻下來,不能因為看到沸滾的水就生氣啊!你對沸滾的水生氣是沒有用的,對染色的水生氣也是沒有用的。 

「消沈蓋」:看到消沈蓋好像一個蓄水池,好像一個沒人維護的游泳池,上面長滿了水藻。能夠看到這是意思食受到阻塞,就好像我們的念頭很多都被自己的欲貪、嗔恚卡住了,被很多的不可意卡住了,被很多的牽掛卡住了,就沒辦法體會念念不住。

「掉舉蓋」:看到掉舉蓋好像大風吹皺水面,水藻長滿了水面,當然無法照見自己的法相,強風吹皺水面,也無法照見法相。所以風能不能停呢?看到掉舉蓋像停不下來的風一樣,真的願意停下來。 

「疑蓋」:看到疑蓋,看到自己迷路了,看到自己對法的信開始模糊了,卻又逞強,不肯回來聞思,不肯歸零,不肯讓過去真的過去,不肯回到初發心來。

看到五蓋都是那麼費力氣,真的願意放下那個用力,真的願意調整自己的注意力,看到五蓋沒有排斥,只有接受、停下來。停下來的方法很多,例如回到呼吸,或者將五蓋看成上面所說的五種譬喻。五蓋要先調伏,才能談未生之惡令不起,已生的欲、惡、不善法要調伏,就是要做到離。看到五蓋的沒有結果、沒有目的,不會導向喜樂、一心,不會導向寂靜的尋伺,就會願意離。

看到五蓋就像看到自己要跟一個功夫高手對打,看到自己做了很多不必要的動作一樣。看到五蓋,就看成是很多餘的動作。已生之惡令調伏,我們把它看成依遠離,就是要遠離,依遠離後,才能進一步做到六根知量。 

二、未生之惡令不起 

做到見以見為量,這是未生。在看見色塵時就能如此看,如此取角。能夠用平等心去看,不要以為看到就是看到,不要以為想到就是想到,感覺到就是感覺到;不要以為我的感覺是這麼的真實,聽到的是這麼真實,看到的是這麼真實!但是再怎麼真實,我們都要去體會「諸識法如幻」,這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用的譬喻。講我們的六識,看到的都好像看魔術師在變戲法,我們只看到前景,沒有看到背景。

前景只是對無常、苦、無我的反應,背景是無常、苦、無我,光線叫五蓋或明,光線不足就是五蓋,光線足夠就是明。所以看前景,如果沒有足夠的光線,你卻說你看到了,真的看到了?問題是你的光線不足,就像畫家眼中的教堂,早晨、中午、黃昏、晚上、半夜,同樣的教堂,因為光線的不同,所畫出的教堂就會完全不一樣,所以在自己看見的時候,還要看看自己的光線是什麼,有沒有五蓋?有沒有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就是要看到背景。

技術上的練習,以「聞以聞為量」為例:在聽聲音時,還能夠聽到沒有聲音,真的去聽一個叫做沒有聲音的聲音。能夠把無聲看成是一種聲音,一直去聽,聽到聲音與沒有聲音是同在的,聽到有聲音跟沒有聲音是平等的,這樣才不會被聲相所抓。

色塵也是如此,能夠看到無色也是一種色,好像在白布上彩畫,甚至可以在虛空中畫畫,可以在虛空中譜樂曲,就是覺以覺為量。經典上看到的覺以覺為量,就是指六根中的鼻根、舌根、身根,要看到自己能像虛空一樣,去嗅、去觸、去嚐。 

識以識為量,就是知道與不知道等量齊觀。不會以為自己知道就是知道,還要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認識到自己的不認識,不會讓自己片面的知道所抓取。因為所有我們的認識都是來自於根本作意,我們所看到的現象,都是世間對無常、苦、無我的反應。如果我們知道的不是世間對無常、苦、無我的 反應,我們就是不知道。如果當下有五蓋的話,更不能說自己知道什麼,你的光線那麼差,有時候讓你猜對了,猜對了也不表示你知道。真的能夠這樣來做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叫六根知量。 

三、未生之善令生起

能以平等心、捨心來看待一切觸境,才不會被觸境所侷限,這樣子就不會生惡念,就是未生之惡令不起,不會生欲、惡、不善法。已經生了,我們要能夠離,還沒生的能讓它不生,這樣就能更進一步來實踐還沒生的善讓它生,這是種七覺支的開發,我們可以開發我們的正知正念,開發以前我們沒有注意的。

正知正念愈開發,我們的覺性就愈強。我們有正知正念,就更懂得擇法覺支,更懂得分別世間跟出世間的不同,更懂得看這個世間,大家都想要少苦離苦,只是因為無明、愚痴,無法分別什麼是真正的少苦,什麼是真正的離苦。

七覺支以念覺支開始,捨覺支結束。念覺支就是捨覺支的開始,捨覺支就是念覺支的完成。要領就是一直歸零,一直回到初發心,勇猛精進,真的依戒修定,這裡講的戒是六根知量,做到六根律儀,六根守護,展現為身口意的守護。

能做到正語,做到念頭上不起一絲一毫的瞋念,能夠做到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導向少苦離苦,這樣子的依戒,才是依遠離,這樣子的依遠離,才能修定。戒就是依遠離,定就是依離欲,慧就是依滅。依這樣的慧,依這樣的滅,才能得心解脫。 

這時候的心解脫,可能還只是暫時的,我們稱之為「一時心解脫」。這樣子的一時心解脫,已經可以如實知見四諦。如實知見四諦,再來加強戒定慧、心解脫,慢慢的這樣的心解脫,就變成漏盡解脫。

四、已生之善令增廣

有了未生之善,有了七覺支的開發(七覺支又叫七菩提分),我們就能得戒、得定、得慧,就能讓已生之善增廣。得戒就是我們在更多的觸境,能夠做到自然、不費力地不起恚害、欲貪、消沈、掉舉,很多的觸境對我們不再生起任何的誘惑,不再生起任何的礙著,不再引起不可意、消沈的反應,不再有樂受過度的掉舉,而且還能夠在觸境中得定。

得戒是在觸境中完全的心境離繫,根塵離繫,完全的依遠離。 

得定就是離欲,跟世間相應的欲望沒有了。就是在觸境中做到一心,心中沒有別人,每一個觸境都是超越一切對待。面對每一個觸,都是面對全世界,都是與三寶同在。心在頂峰,念念不住,心一直住在捨裡面,念念都是捨,清淨無染。

得慧是指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裡的心境一如不是隨著境走,而是看到每一個境,都是看到自己的心,每一個境都是遠離的境,都是離欲的境,這世間不再有不遠離、不離欲的境。每一個觸都見到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不疑不惑,完全見到緣起,不會有多餘的造作,真的能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出世間的少苦離苦。

解惑篇 

問:要做到已生之善似乎很難,寫日記時「已生之善」的部分幾乎是空白的? 

師:空白是一個提醒,表示還有很多可以開發的。未生之善與已生之善最大的分別,就是一個有用力、一個不用力。未生之善是還要用力的戒定慧,已生之善是不必用力的戒定慧,再多的觸境都不必用力就可以做到的戒定慧。

問:佛陀睡眠時右側臥,是否有提醒不放逸的作用? 

師:練習右側臥,會對動作的觀察比較敏銳。例如要求打坐時要維持不動姿,主要是因為動的越多就有越多的失念,每一個動,念頭就會離開呼吸的所緣。雖然你說離開也是正知正念,但是離開次數愈多,要回來就比較不容易,越少呼吸以外的攀緣越好,盡量練習到能維持不動姿。抓癢、摸頭都算嚴重的失念,最不嚴重的失念是動脊椎骨,只能動腰椎、脊椎,其他的動都不如法,雖然說是正知正念的動,但都會有妨礙的。右側臥能鍛鍊正知正念,減少放逸度,增加清醒度。 

問:正知正念的進度,在日記上該如何記錄? 

師:有正知正念就會有心得,有心得就是進度。不可能每天練習正知正念上床都沒有感覺,都沒有心得,也不會每次經行都沒有心得,每一次打坐都沒有心得,如果都沒有那是蠻奇怪的。 

問:體會不呼吸也很好,指的是出入息之間的止息嗎? 

師:狹義的說是如此,廣義的說可以是斷氣離開人間了。

問:日記中一天佈達三次的決心,該如何記錄? 

師:佈達就是把決心放在心上,佈達三次分別是:第一次是睡前作意,當一切動都止息,開始準備要睡覺,整個動作都要做到正知正念,上床以後還願意作光明想,作入夢精進不放逸想,作出離想,作起床想,這是第一次的佈達決心。

      第二次就是醒過來以後對今天進度佈達決心。第三次是晚上在休息之前,睡前作意之前。如果睡前有打坐,在下座後對明天的修行進度佈達決心,至少要有這三次。如果你願意在每小時佈達,對今天的進度做一次提醒,這樣就是隨時隨地的佈達決心。 

問:老師開示:「打坐如果沒有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的打坐就有問題。」所謂應用是指五禪支的尋伺嗎? 

師:就是指打坐的態度,第一個當然是依遠離,離欲、惡、不善法,然後依五禪支尋伺。依離欲的欲比較偏向於執取、執著,因為依遠離已經離欲、惡、不善法,事實上依遠離本身就已經離欲了,第二個離欲是屬於微細的抓取。

問:出離想的進度如何記錄? 

師:記錄出離的作意是什麼,就是你怎麼作出離想的。進度的意思是例如你在記錄葯石作意,需要寫食前作意、食中作意、食後作意的百分比,百分比就是進度,做進度的觀察。現在的問題是百分比都沒進步,對這些沒有進步又沒有反省,你是有在觀察,但沒反觀,沒有變成驗漏,只是如實觀察記錄葯石作意的百分比,今天如此,明天如此,後天也如此,沒有進度也沒有深度。

      你在作出離想時會有感覺的,例如力道增強,因為某些事物對你有所啟發,或者自己的心在打開,所有的出離想都會感覺心在打開,心離就心開,心真的遠離了,心真的離欲了,心真的依滅了,心真的會很開,會有心開的感覺,那才是出離想啊!

      所以不要把出離想當作例行公事,當例行公事就會沒感覺,出離想是需要有感覺的。要真的把出離想當成禪定的前行準備,不能一筆帶過,一筆帶過內容必須很具體、很清楚。像睡前姿勢吉祥臥都很固定,那當然可以不寫;醒來的姿勢大部分都不固定,當然要寫。

      出離想會有變化,因為你對出離想的了解,會有深度不同,切入點也有可能不一樣。作出離想時,是在回顧今天的漏,把觸境再重新消化反芻一遍,把今天的得失,變成有意義的東西。

問:若在做出離想時感到沒有內容,是否將此當作一種反省,所以明天佈達就根據這個來佈達? 

師:出離想主要是醞釀依遠離的動力,等於是在做三依一向,我們可以把出離想看成三依一向想,看成心離、心開的想。

問:老師開示說:「聽到有聲與沒有聲音是平等的」,是否能再做進一步的開示? 

師:指的是內心中有聽另外一個聲音的空間,有聽沒有聲音的空間,心不會被聲音所抓。比如說,這個人的聲音很好聽,我被他的聲音吸引了,而我也能聽到他沒有聲音的時候。例如他的聲帶壞了,我在聽他悅耳聲音的時候,也能聽到他聲帶損壞的時候所發的聲音。

      我們用「一起聽」,不用「同時聽」因為會落入文字的陷阱,一起可以說是緊跟著,在聽聲音的時候,緊跟著就能聽到無聲。所有的聲音都要在無聲裡面,如果說同時有二個聲音,你就沒有辦法聽到了,等於聲音跟聲音就化掉了,就是當在聽聲音的時候,也可以聽到聲音的另外一面是無聲。

      我的心量裡面可以容得下無聲,不是這個聲音就佔滿了我的心量,我們常說被念頭佔住我的心,現在要學習不要被聲音佔領,我們能夠在有聲音的時候,也能夠一起感覺到沒有聲音的存在,好像我們在看一幅畫,也能看到著色的布,看到畫的材料。 

問:我能理解,看畫時看到原來布白白的一片,但是不了解老師說的一起聽到無聲? 

師:我建議這樣去看,把畫看成在虛空中,不是一個有形的存在。就是說一切的畫,只是畫在虛空裡,一切的聲音只是在虛空中,色也是在虛空中。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依空,六塵都是依空,把畫、把色塵都看成在虛空中存在,能夠色塵跟虛空等量齊觀。 

      好像我現在聽到聲音,我也能聽到沒有聲音,我能夠聽到沒有聲音,表示我的心跟虛空相應。這個世間有聲音、也有沒有聲音的時候,當注意力在聲音時,就聽到聲音;當注意力在沒有聲音時,就聽到沒有聲音,我的注意力可以在沒有聲音,那就沒有聲音。外境上有聲音,但是我的心不在聲音上,就沒有聲音了。

問:在聽別人說話時,注意力一直在聲音上面,如何一起聽到無聲? 

師:一起的意思是,我可以感覺到我的心,還有量可以去聽到沒聲音,我可以去聽到無聲。例如我不講話時,會有一個空,沒有聲音,我也能夠去聽這個沒有聲音,不會在沒有說話時,一直在等聲音出現,我有心量去聽沒有聲音的時候。在聽聲音的時候,同時感到有聽沒有聲音的心量。 

      因為我們在聽聲音時,心就開始抓了,能聽到無聲就是不抓,我們常聽人家講話,會覺得沒有意思,我們把沒有意思也能聽到,不一定要聽到有意思,我們一直在期待聽到有意思的話,內心就沒有聽到沒意思的話的空間,就會挫折,很不可意。所以聲音不管是好聽的、不好聽的,我們內心都有聽到沒有聲音的空間。 

      現在一個人講話,你判斷沒有意思,你會對這個沒有意思起不可意,就是沒有空間。當你聽到對方講話有意思,又怕這個有意思會消失,這個也是在抓有意思,這都一樣。能隨時都有接受反面的空間,這叫等量齊觀。所以不好聽的、沒意思的,我們一樣有接受的空間,那就是虛空,接受虛空。 

問:這樣的日記要求很有深度,但觸境時沒有當下做筆記記錄細節,寫日記時會有困難? 

師:忘記是一種失念,我們說的念力有很強的記憶力的味道,一開始可能要刻意去記,以後熟練就不必記了。每個人修行日記記錄的階段會不一樣,你有你這一階段所強調的細節,下一個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細節,但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日記會讓你感覺,你的修行有打成一片,這是最基本的。 

      如果你修行很多東西都斷掉、斷掉,這樣的修行就比較沒有效果,修行要有打成一片的感覺。現在有些同修寫日記,修行的感覺都是斷掉的。如果要有清楚的記錄,可以用小本子記下備忘。像一舜昨天的驗漏寫看電視三小時,我不知道她在寫什麼,為什麼看電視三小時?為什麼叫做驗漏?看什麼節目,看到什麼都要寫的,看的過程都沒有拉扯嗎?有拉扯就要寫。有沒有法作意?沒有就寫沒有,你如實寫,我就如實看。 

問:打坐與經行時段,內容的敘述是綜合的報告,還是每個時段分別敘述? 

師:如果有很大的不同就分別寫,如果沒有就大略的報告。 

問:我覺得練習見以見為量,在觸境的當下沒有感覺,只是一個形象,注意力被形像吸引,沒有看到空間?

師:這樣就是不知量。日記中四正勤的歸屬,完全看你自己現階段的進度,因為這都會隨著你修行深淺不斷的變化。現階段你認為不是未生之惡,以後可能會認為是未生之惡,所以你就照自己進度來寫就好,不需要照阿羅漢的進度。你覺得沒有等量齊觀,就列入未生之惡。 

問:等量齊觀是不是看到有生,就看到無生的意思? 

師:是。

問:沒看到背景,只看到前景,就不要起反應,是不是每件事情我們都必須看背景?

師:背景不是世間思惟的背景,比如:他為什麼會對我說這句話?是不是我以前得罪了他?我們不是做這樣的世間思惟。我們看到的背景是無常、苦、無我,光線是指五蓋,整個觸境就像在看一場戲一樣,戲也有戲的意義。我們曾說過:真假不重要,而是它的意義。好像說夢是假的,但是夢可以嚇死人,可以讓人生病,可以讓人整天都不舒服,你說夢是假的嗎?它比什麼都真實;看戲也不是說它是假的,而是說像在看戲一樣。 

問:我們還要不要去作反應? 

師:要有反應,但不是受刺激的本能性反應,比如開車時有一輛車撞過來,我們當然要有反應,而不是還要去看背景,不用看了!人家一刀砍過來,當然要閃了,那還要看背景嗎? 

問:老師常說:「無所求、無對象」,無對象是指沒有特定的對象嗎?

師:沒對象就是沒特定的對象。我沒有特定要愛誰,因為我就是愛,整個人就變成法身--我就是愛,我們觸到的都是為了少苦離苦。一切都是愛,沒有對象,無論遇到誰都是慈愛。無對象的意思是:對一個人的態度,就是對全世間的態度。每一個觸都是觸到全世間,我們的觸都是愛心,都是慈悲的心,真正的慈悲沒有因對象不同而不同,如果還有分對象就不叫慈悲。我們所說的慈悲不是濫慈悲,慈悲一定是慈悲喜捨具足的,一定是四無量心的,一定是有智慧的才叫慈悲。甚至是依遠離的慈悲,不是世俗人眼中的慈悲,我們對慈悲的定義是很嚴格的。

問:在經典中,佛陀很少提到藝術、音樂、繪畫。但是我看佛像會有收攝的感覺,不知道老師對藝術品有什麼樣的看法?

師:藝術當然有它的作用,因為藝術品也是提供一些「相」,讓我們有一些聯想。事實上,佛教藝術主要表現的是雕塑,佛教幾乎沒有音樂。經典對音樂的看待是比較負面的,例如八關齋戒就要求不觀歌舞妓聽。可能是在當時印度的舞蹈,大多是在表現欲望,是不是能從欲望中超越,在當時的印度可能很因難。所以佛陀對它就沒有正面的看待。印度教就覺得人可以從欲望中脫落出來,在印度有很多廟宇,都畫著男女合抱,其中有很強的世間都要陰陽合一的觀念,不覺得男女相抱會跟宗教有任何違悖之處。 

      就像後來禪宗說佛陀在那裡?佛陀在糞坑,到處都是道,到處都是佛,佛陀也可以在糞坑,也可以在男女擁抱裡面,這叫歡喜佛。因為道無所不在,法身也無所不在,欲望裡面也可以有法身。 

      理論上可以這麼說,但事實上,真正證了法身,不可能有欲望的。男女相抱只是一個表達方式而已,解脫者已經從欲望中脫落,不可能解脫了仍然還有欲望。

問:能在觸境之後,依法反應是不是要列入未生之惡? 

師:觸的同時就觸到無觸,五蓋未生才叫未生之惡,五蓋生起是已生之惡。 

問:對治已生之惡是以出入息的尋伺去調伏,對治未生之惡是看前景、背景,有時候已生之惡用看前景、背景的方式也可調伏,在日記上是列入已生之惡或未生之惡? 

師:如果有生欲惡不善法,就列入已生之惡,未生之惡是還沒有生欲惡不善法。對治的方法可以互用,已生之惡與未生之惡比,已生之惡是慢了半拍,因為欲惡不善法已經生了。 

      未生之善比未生之惡更進一步,就是依止戒定慧,雖然會有點用力,但是能正知正念,能依戒定慧擇法,一切的動都為了少苦離苦,真的看到一切的動都是為了靜,一切的靜都是為了動。

問:老師曾開示,面對世間的種種,可作一定程度的妥協,但是以離欲為考慮基礎。在考慮妥協時,如何用離欲的標準衡量? 

師:世間不可能完美的,世間就是欲望。就世間法來講,修行是一種欲望,你想回去參加禪十,那是你的欲望;就人我對待來講,你要回去禪十是你的欲望,我的欲望是要你留在洛杉磯,你的欲望是不要留在洛杉磯,要回去台灣參加禪十,這就是世間的對待、欲望的衝突,世間就是如此,不可能兩邊都滿意。現在要學習如何解釋成「我回去禪十,就是你的欲望」,這是需一點善巧的。例如我父親要我考大學讀醫學院,我會問父親:你要我唸醫學院的目的是什麼?要我快樂、幸福?我會說我有更幸福、更快樂的一條路。你要你的兒子將來出人頭地,我會問出人頭地的目的又是什麼?還不是為了健康快樂?!沒有這一些,什麼都是假的。我會告訴我的父親,我已經找到了這條路。 

      我當時真的是這樣說的,父親是否接受我就不管了,他當然會不接受我的狡辯,但是我就是要這樣說,因為我就是這樣認為。我告訴父親,我真的照著你所希望的方向在做,但是我不會照父親所指定的方式走。我會說我所做的,事實上都是在滿足你的欲望。這當然是不圓滿的,因為如果我照父親的欲望做,我的欲望就無法滿足,那還是不圓滿。 

       你不能說你的欲望要我唸醫學院,我就唸醫學院,反正我就是考不上!(還好我是考不上), 當時父母要我唸大學,事實上我根本不想唸,很多事不是我們想滿足父母的欲望就能滿足的。像我們考大學,父母希望我們唸國立大學,因為私立大學比較貴,不過有時候不是你想滿足就能滿足的,因為你有當時的條件和心情,這也是父母不能左右的。

問:我覺得我的因難是,在回去禪十之前這段時間,面對世間對我的要求,有不能承擔的苦及挫折感?

師:要對親人坦白的說出自己的要與不要、苦與樂,這樣選擇會怎樣,那樣選擇會怎樣,還是可以坦白的說。像我會對父母說,你告訴我的那條路,我覺得比較不快樂。有時候我會用苦肉計,我會讓父母感覺我的身體比他們還差,他們會對我深表同情,因為他們會覺得我比他們脆弱。

      世間很多事都是不圓滿的,很多事我是先斬後奏的,很多父母的關心都是過度的關心,怎麼圓滿呢?圓滿父母的欲望你就不可能參加禪十。 

      就世間法來說,無論你做什麼都叫欲望,不必去區分哪個是欲望,哪個不是欲望。就世間法來說參加禪十就是你的欲望,父母的不要你參加禪十,就父母來說這是他們的欲望,只要跟這個欲望相違背就是你的欲望,不是這個家庭交給你的欲望。

問:我覺得自己的選擇自己清楚就好了,如果沒有必要,不用對父母說謊?

師:如果可以不必說明那是最好的,我的父母大部分都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問:老師開示:「靜坐要依遠離」,印順導師說打坐是修定,修定之中除了遠離以外,還要加上慈悲,否則是邪定。請問老師的看法?

師:佛教的修定與一般人說的修定不太一樣,佛教說的修定是修觀,是觀中起定,所以不會有邪定的問題。一開始就是依遠離,依遠離當然有慈悲喜捨的作意在裡面。佛教的定不是純粹的定,佛教的止不是純粹的止,是觀中生止。一定是有觀的,不是數息或做光明想或生相,所以在佛經中沒有依相入定的想法。

問:初禪中,觀是在哪一個階段?

師:尋伺也是觀,依遠離也是觀,依遠離就是出離想,出離想就是一種觀。

問:出離想中就有慈悲喜捨的成分了?

師:是的。而且我們所說的定是正定,正定是八正道的一環,定是來自於正念,正念來自於正勤,正勤來自於身口意的如法,身口意的如法包括慈悲喜捨,包括六根律儀及三妙行,包括四正勤,要以四正勤為基礎,才能做到正念,以正念為基礎才能修定,修定如果不能用在日常生活,就不叫修定。整個修行是打成一片的,上座就是下座,上座可以尋伺,下座也可以尋伺,佛教沒有一種修定是完全沒有觀的。

問:識以識為量之中,什麼是知道與不知道等量齊觀?

師:比如有一次你聽說,你的朋友被你的同事性騷擾了,當你聽到這件事情時,就要聽到還有很多沒有聽到的。這個性騷擾的事件聽起來很真實,你幾乎要對這件事情起反應了,如果你起反應,就叫已生之惡。如果當時你聽到只是聽到,認為聽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資訊,雖然你幾乎要把以前對同事不好的印象叫出來了。

      以前的印象一叫出來,判斷「我這個同事有可能對我的朋友性騷擾」時,又是已生之惡。如果你只是聽到:「我的一個朋友,被我的同事性騷擾」。只是聽到世間的一個故事,能以平等心看待,因為世間很多類似的故事,情況更嚴重的多的是。

     假設我的朋友被某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性騷擾了,跟我的朋友被我認識的同事性騷擾了,那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被我認識的同事性騷擾了」,會很容易感覺憤慨;如果是「被某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性騷擾」,憤慨就減少很多,這一憤慨就是已生之惡。如果你聽到這個故事,就像聽到世間的某一個故事一樣,因為你不可能聽到很多的強暴事件,就不斷的憤慨,這樣會一天到晚不安的,世間比這性騷擾更慘的事多的是。

      所以聽到一個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只是聽到,聽到的時候,要聽到還有很多沒有聽到的。就是還沒聽到的量與聽到的量是一樣大的,這樣子就是捨心。你不會去判斷,因為你不知道誰是誰非,因為你不知道真相,你不可以用過去的印象去判斷,因為你現在資訊是這麼不夠,你真的不知道怎麼一回事,這就叫作六根知量,聽到只是聽到。

問:以世間法來看,會不會被認為無動於衷? 

師:我不是無動於衷,是考慮慈悲喜捨,考慮能不能少苦離苦,不說誰是誰非。已經發生的事情,我還是不知道誰是誰非,但是如果是世間已經發生的惡,我只考慮如何少苦離苦。 

       已生之惡是特別指一個觸,你六根知量、六根守護,沒有再生,那是另外一件事情,調伏以後你可能對這件事情重新對待,重新去觸,這個觸是第一個觸。調伏以後才是第一個觸,因為調伏前無法六根知量,調伏後再去觸同一件事,再調伏,就是不再生惡,就知量了。所謂知量就是不想再攪和下去了,不生不平等的心,平常心就是六根知量。

問:剛才討論的等量齊觀,好像是檢視我們在每一個觸時,內心是用什麼態度在面對世間,或者是在照見內心是否還有煩惱的存在? 

師:所以我們在等量齊觀時,要注意光線,不要以為當時的光線很夠,就會有保留的空間,不是光線不夠就不能判斷,但至少我們知道光線不夠,所以會有所保留。 

      有些事情很緊急,不是要等五蓋消失才作反應,要等五蓋消失,可能要等打坐五分鐘後,但是至少你知道在反應時內心有空間,內心有空間才不會增加無謂的苦,如果都沒空間就會增加無謂的苦。

      當你生出擇法覺支,生出定,就列入未生之善,沒有生就列入未生之惡,要有生出善來,要有導向戒定慧的感覺。觸境時沒有生出欲惡不善法就是未生之惡,若生出輕安就歸類為未生之善令生。

      已生之善是毫不費力戒定慧就生出來了,未生之善還需要用點力,特別的去注意。觸境不反應,不知道是好是壞就是未生之惡,要生出輕安才算未生之善。

問:若觸境時自然不反應,內心會不會自然的有輕安和喜產生?若真的產生輕安是否就列入未生之善?

師:生出輕安當然列入未生之善。但是要問的是當觸境沒有反應時,心住在哪裡?因為心多少都有在尋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