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善導‧善護念---msn法談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更好的對待、更好的人和人的關係。我們都有最美麗的心,才會在這裡以法相會,一起來探討生命最究竟的真理。 怎樣才能有最好的關係呢?好多過去已經有的關係,好難重新開始哦!我們都好想重新開始、好想歸零、好想從通通不認識開始。不好的關係,我們想要它變好;好的關係,我們想要讓它更好,至少能繼續下去。人同此心,我們都有一樣的心,這樣的心就是善念,更深刻的講,就是佛性、就是我們的本心。善解人意就是在善解這個本心。 善解--無事使 真的能善解,有事就變無事,大事變小事,小事變沒事,壞事也變好事。境界變成一種鍛鍊。在可意裡,鍛鍊看到無常的智慧;在不可意裡,鍛鍊心量。 善導--永遠抱著學習的心 每一個境界都是來讓我們學習的,與其對境界害怕、恐懼、不耐煩,不如正面的向境界學習,讓境界變成我們的教材。我們不會拿石頭來砸自己的腳,今天不是我們故意要去找困難的境界,而是境界自然會出現。既然來了,我們就好好的學習。學習的心最單純,謙卑的心最單純,這就是善導。我們願意從境界裡面去學習,這是善導。 願意相信每個人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願意相信每一個人都想要跟大家結善緣。任何的惡緣或起一個惡念,都會造成自己身心的不舒服,沒有人喜歡不舒服,沒有人喜歡跟人家交惡。通常我們看到一個人與人交惡,那一定不是他的本意,他之所以會交惡,並不表示他的本意是要這樣,那是表示他狗急跳牆,窮於應付,是他沒有學過佛法、方法,不知道要怎麼樣跟人家結善緣。 我們不會因為多增加一個討厭的人而變得開心,不會的!你心裡只要多一個不喜歡、討厭的人,你一想到他,心裡就不自在、不流動。也許他住在某一條路上,你就會不想要經過那一條路。如果你很討厭他、很怕看到他、不想看到他,他的存在就會讓你的世界變小。沒有人喜歡這樣子,很容易想像的。沒有一個人喜歡想到別人就不開心,人同此心,大家都是一樣的感覺。 善護念--用佛陀的心,常常問自己:「這是不是佛陀的心?」 讓我們的心地回到單純、天真、主動、由衷。願意面對問題、面對境界,向境界學習。把每一個人都看成自己人,跟別人說話就像在跟自己說話一樣,這叫做由衷。把別人看成自己,把自己看成永遠在跟境界學習、心跟境永遠在流動的一種生命。不斷地在生滅聚散起落中體會無常,在無常中體會生命,在動中看到不動的點,那就是我們的本心、佛性。常常來護念這一點、這個心,常常用這樣的心來善導、善解。 一般人講「百善孝為先」,我們講「百善信為先」。沒有信,所有的善都是造作。有時候會覺得做不到信卻勉強自己信也是一種造作,那是因為不了解信是最自然的。對信徹底了解,就會知道信是最自然的。沒有信就是造作,如果我今天對你沒有信,還對你微笑、還想跟你講話、還覺得我們有話講,那就是造作。所以,一定是用「信」作為前導。今天如果對一個人不信,一定覺得這個人沒什麼好說的,沒什麼可以來往。 有信才有來往。沒有信還來往那是造作嘛!既然來往、開口跟你說話了,都代表我的信,甚至不開口說話,我還是會想念你的,這代表我的信。也許今天的機緣不是那麼好,也許你的成見還那麼深,那我就暫時不跟你說話,那也不代表我沒有信,我們就這樣來善解對方、善解自己,用這樣的心來提昇自己、呼喚彼此,這是善導,然後正知正念地去注意,就是善護念。佛經上經常提到初中後這三個字,初就是善解,中就是善導,後就是善護念。 〈問答與開示〉 學生問:有時候,我們好像比較能夠相信別人的本意,善解他的行為不是故意對我們不好。但反而無法善解自己,無法原諒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覺得自己過去的任性、說話的尖酸,很不可原諒。請問如何引導自責很深的同修,善解自己當初也有一顆美麗的心? 導師答:還記得自己過去很任性就不錯了。有的人過去很任性、說話很尖酸、對人很不好,全部忘光光。要跟他算帳都沒辦法算,借他錢全都忘了,不是更麻煩!還記得才會收縮,收縮越大、膨脹就越大,生命力要從完全的收縮、完全的慚愧來。 學生問:可是自責會很久,我們對過去的不如法應該是慚愧,不是自責嗎? 導師答:過去那個人跟現在這個人又不同一個,過去那個人已經死了,過去那個人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祖先。成就現在的我就是我們的父母,現在為什麼會有這個我?是過去所生,生我者父母也!過去就是父母,不要以父母為可恥,父母再怎麼糟糕,都是父母。現在就是有一個很糟糕的父母,你還是要接受你的父母。有很多子女以父母為恥,她不好意思介紹男朋友給她的父母看。學會接受讓自己可恥的父母,當我們能夠接受的時候,事實上是我們心量非常廣大的時候。沒有犯過錯的人要原諒別人不容易啊!真正犯過錯、又接受自己犯過錯的人,比較能夠原諒別人。沒犯過錯的人,就比較看不慣別人犯錯,而且很不接受,因他沒犯過錯,他以為他沒犯過錯,他對別人的犯錯,就很不能原諒。
學生問:遇到有人發脾氣時,比較容易做到善解這不是他的本意,此時他一定很苦,所以自己做不了主,可是要善導他就覺得比較困難。 導師答:發脾氣就是很著急,就不要當做他是發脾氣,當他很著急。有人駡你,如果你的理解---他不是在駡你,他如何駡得到你?他在發脾氣,你不覺得他在發脾氣,這發脾氣能成立嗎?要有人看到,他才能發脾氣,沒有人看到,他怎麼發脾氣、發悶氣?!你要做他的鏡子,他才能照見自己在發脾氣。如果你這鏡子反照回去的不是發脾氣,那這個發脾氣也不能持久。如果你是小精靈,那他怎麼發脾氣?你不做他的對象,他怎麼發脾氣?他發脾氣你都一直跟他微笑,他怎麼發脾氣? 怎麼善導?怎麼引導?他發脾氣就是他已經被動了,他對境界在反應叫做被動。如果主動的話,就是要呼喚他的主動性、呼喚他的本心。我們從小到大的習慣是被動,遇到境界慣性地對號入座。現在,你要將心比心,進入對方的心。如果是你,主動的心是什麼?將主動的作法,很柔軟地提出來,讓他覺得主動比較好。
學生問:老闆對於公家的費用,只要是用在他身上,眉頭一點也不皺,但若是他的屬下有需要,卻是躊躇猶豫半天,不是面有難色,就是不高興地指責我們愛花他(計畫)的錢,而我們已經都是萬不得已,才跟他開口的。用「接受每個人現在的樣子,不硬要用人道的標準要求他。」的作意,感覺放鬆一點點,但還是被動的感覺,也善解老闆只是因為「自己人」的範圍比較小(似乎只有他家人才是他的自己人),所以告訴自己要從這境界努力學習幫他拓展「自己人」的界限,但仍覺得可能下次境界來時,還是會不流動。請問要如何在這境界更主動、積極地善解善導善護念呢? 導師答:常常呼喚、提醒他,屬下是幫誰做事?不是在幫老闆做事!錢不花在屬下,那屬下如何幫老闆做事?提醒他:「沒有所謂花他的錢、也沒有所謂用在他的身上,屬下的身上跟老闆的身上有什麼不同?」顧名思義「屬下」就是幫老闆做事的,做的是都是他的事,不是嗎?就問老闆:「我做的事是不是都是你的事?」對老闆好就是對屬下好,對屬下好就是對老闆好,不是嗎? 他講什麼,不用那麼認真聽,不要以為他說不付錢,就是真的不付,事實上,他是在討價還價。就像買東西,人家賣兩百元,你叫價一百六十元一樣。那是他撒嬌的方式,不是不高興。你以為你要賣兩百元,對方叫價一百六十元,叫做他不高興嗎?不是!那是在出價錢。不要把人家的面有難色當做是不高興,當做不高興就是不善解。面有難色只是一種撒嬌的表現,他是在跟你撒嬌,懂嗎? 學生問:撒什麼嬌?可是錢也不多啊!他就是不願花錢就對了! 導師答:這也沒什麼不對啊!出價兩百,還價一百六十,你可以不賣啊!你要賣就是兩百元,不要以為人家出價一百六十元,就說:「啊!你好沒良心,出這種價!」不要這樣評論、判斷,只是一種出價的習慣。 學生問:我可以不賣的意思是? 導師答:他要另一個老闆去出錢,你就說對方不出錢,然後他又說你們都要花我的錢,你就說沒有啊,我們都幫你做事啊! 學生問:他會說誰錢多誰出啊!我就跟他說,那我就幫另一個老闆多做一點事。 導師答:對啊!你就撒嬌跟他講,沒事啊!就不要太認真啦!他盡講些情緒性的話,你都不要太認真,因為那都不是他的本意,他的本意不可能是這樣子的!如果不善解就講不下去了。既然不善解就沒有信,沒有信就沒什麼好講的。任何東西都是以「信」為出發的。沒有信不可能流動的,有流動的話,也是造作。 有很高明撒嬌的方式他還沒有學過,因為你沒有教他(你大概也還不會)!「老闆!我都幫你做事耶!」你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跟他分析利害關係,說:「這東西不買的話,原本可以三天交件的,會變成六天,會變成十二天…」讓他知道利害關係、曉以大義就好了,而且要很輕鬆地說:「那都不是我的事,都是你的事,不滿意也是你的事,我不關心的、我不在乎的,我只是讓你明白。」如果你很緊張,他就覺得那是你的事,不是他的事,你不要緊張,很輕鬆,我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少事,沒有電腦也沒關係、原子筆寫不出水也沒關係,到時候你就知道那個字你看不懂,他就知道是誰的事了。 學生問:老闆每次都把筆帶回家,來的時候都找不到筆,就要我們再拿給他。 導師答:就說:「沒有,你不是帶回家了嗎?要不要我回你家幫你拿。」不要那麼認真啦!有時候他找筆,你就說沒筆,或者拿一隻爛筆給他,讓他知道不是伸手就有的。你不要認真就不會累,他都不累,你幹麼要累?都是他的事,你怎麼會累呢?你就是都把他的事,當成你的事才會累啊!你說筆就只有一隻,借你就不能辦公,你的辦公室就常常保持一隻筆就好了,多的筆你也帶回家,不要那麼認真,那麼認真沒辦法做事的啦!跟老闆學習就對了,老闆都把筆帶回家,你也帶回家,或者你先下手為強,你先帶回家替他保管。
學生問:隔壁辦公室的男同事很硬,想幫他打開心,主動每天早上上班都跟他道早安,但對方總是不太熱絡,甚至常板臉孔淡淡地應一聲很弱的「早」。感覺對方還是很硬,就告訴自己盡力了,要放下了。但「放下」是就不要再跟他招呼問安嗎?這樣又好奇怪。那麼,就非常無所求的打招呼,就算人家不應也繼續這樣問候嗎?那也很奇怪!感覺好像不少男眾是這樣,如何進入這種人的心,然後善解、善導、善護念呢? 導師答:第一個當然是要欣賞,欣賞他的打招呼好省力、這麼淡。你跟他說:「你的微笑很像男人版的蒙娜麗沙微笑!」這樣善解、善導、善護念就都有了。他省力,你也要省力,不要那麼費力的善解、善導、善護念。你的問題是你都太認真了,不需認真處好認真,該要認真處好像不太認真。欣賞他的省力,不要看成他很硬,看成他很省力。
學生問:在經行、禮佛時,常會思維法義,不知這是否是妄念 ?還有雜念來時,應該如何看待? 導師答:禮佛時思維法義,就是沒有在禮佛,禮佛就是禮佛,思維法義就是在思維法義。不要以為禮佛等於思維法義,你不以為在思維法義就是在禮佛就好了。經行到一半在思維法義了,就不叫做經行;思維法義完了又繼續經行,才叫做經行。意思是說你已經轉換跑道,動作是在禮佛,但你已經轉換跑道,在思維法義了。既然是在思維法義,你有那個動作,也不叫做在禮佛。禮佛的動作在進行,不要以為是在禮佛,你已經沒有在禮佛了。 學生問:假如真有雜念出來,怎麼去看待? 導師答:看到比沒有看到好,不要跟就好了,沒有看到才會跟。真正看到雜念是不會跟的,就因為不知道那是雜念才會跟。為什麼會受到誘惑?因為不知道才會一直跟著誘惑走。雜念也是一種誘惑,真的知道雜念,你不會跟的,就是不知道才會跟啦!為什麼會作夢?一個念頭起來了就跟了。 學生問:好像沒辦法馬上停下來,還會繼續被牽著走。 導師答:那就是要靠觀呼吸的力道,觀呼吸力道強,雜念的誘惑就小。
學生問:目前社會詐騙風氣盛行 ,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也對未來抱著負面的看法,對此該如何來善解、善導、善護念? 導師答:少看報紙,少看電視就好了,那都是騙人的。我們的社會風氣沒那麼差,那都是報紙、電視講的,還有電話接太多啦!接到幾個詐騙的電話,就以為詐騙風氣很盛行,那是中國打過來的,怎麼是台灣的社會風氣,那是國際的社會風氣,有什麼辦法呢?大部分的詐騙電話都是中國大陸沿岸打過來的,那個電話都是在福建,怎麼能夠說台灣詐騙風氣很盛行! 學生問:台灣目前好像也有這種現象? 導師答:從古至今都有的,你電視看太多啦!對未來為什麼要有負面看法呢?沒有這個東西的,本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是負面的,正面看就正面,負面看就負面。台灣的社會在國際上是相當好的,要排名的話是排在前面的,不可能排在後面。你看大陸,人山人海,連風景區都是人山人海,中國的風氣會比這邊好嗎?中國的上班族都懶懶散散的。你要相信自己,有自信的話,看問題會比較清楚,不要跟著人云亦云,或者以你自己曾被騙過的遭遇,就以為詐騙風氣很盛行,自己被騙過也要負點責任,你太耿直了。
學生問:反核四和贊成興建核四人士的行為,如何善解、善導、善護念? 導師答:都有道理,不是嗎?想要建的人認為這樣可以降低電力成本,反對建的人認為事實上不節省,這是技術及觀點問題,剩下來就是決策過程,怎麼來決定呢?是不是要由立法院來通過呢?還是要有公民投票呢?交給他們就好了,沒事啊! 學生問:老師會不會像反核四人的憂慮? 導師答:我不會憂慮啊!為什麼要憂慮? 學生問:萬一核四爆炸了,台灣會滅了! 導師答:憂慮沒有用,每個國家都有這種問題,美國也有。所以我說911事件不可怕,如果恐怖份子去炸美國核能發電廠才可怕,炸那兩個大樓還不可怕。美國也有這個問題,它的問題也不會比台灣小,大家都一樣,不用擔心!擔心不完的。
學生問:現在補習班競爭很激烈,有些同行的宣傳手法是以獎金、獎品來鼓勵國小的孩子考高分,這樣的作法和我們講「讀書是為了愛」會有所抵觸嗎?不知道如何善解?我們如何在一個升學主義的競爭環境中,來善導孩子「讀書是為了愛」?甚至是善導家長? 導師答:我們要善導學生及家長,今天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是為了建立對自己的學習、適應社會、跟人交往的信心。是為了建立信心、建立自信。如果你得到高分卻沒有自信,也沒有用啊!有機會可以跟學生、家長談一談!相信讀書為了自信,這不是那麼難懂。 學生問:可是真的考不到高分的時候,也許孩子也很難建立信心? 導師答:對!但是高分是一個副產品,不是說你想要高分就有高分的。你幫學生建立自信,他反而比較容易得到高分。 學生問:我怎麼來善導孩子這些獎金、獎品,其實是可以由自信來替代? 導師答:跟小孩子講:「我們會受到獎金、獎品的誘惑嗎?」獎金、獎品可以換來自信嗎? 學生問:自己經營的補習班,是以加盟店的方式經營,近年來公司的策略似乎也隨著時代潮流,不再堅持對教學品質的理想,朝著以營利為導向,一直要求廣告宣傳費用的增加,然而廣告效果是極為短暫,不如口耳相傳的效果來得好,反而增加了加盟店的負擔,對公司這樣的行為該如何善解?對彼此又該如何善導呢? 導師答:怎麼是營利呢?既然廣告效果有限,宣傳費用增加,怎麼會營利呢? 學生問:可是這些訊息我們很難傳達到公司? 導師答:如果傳達不上去,就不用加盟。公司有公司的成本考量,你們自己經營的補習班有自己的成本考量。合則來,不合則去。如果我已經找機會跟公司反應了,公司還聽不懂,那就退盟,沒有什麼好善解的,這樣就是善解了。
學生問:小女兒嗔心很重,對看不慣的人很容易起批判心,負面情緒延續很久。雖然都有用「法」去引導她,但是,感覺幫助有限。請問老師如何導正孩子的嗔心? 導師答:先入對方的心,欣賞對方的批判性。你學她的樣子嘛!瞋心很重,對看不慣的事有批判性,讓她試著對自己照鏡子,讓她在你身上看到她自己,但是你是在演戲,所以她看到的是誰? 學生問:看到她自己。 導師答:就這樣引導,她看到她自己後,你就可以引導了。但我們真的是有欣賞哦!她會對別人起批判性的行為,表示她對自己要求很高哦!提醒她,你對別人的要求很高,表示你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這樣很容易給自己壓力哦!你要演戲給她看,讓她在你身上看到她自己,這同時也是一種另類的欣賞。欣賞她是非分明、欣賞她標準高、欣賞她批判性強,而且又是高標準的人,只是有時忘了這標準會迴向給自己。
學生問:上次回家時,看到大哥疲憊無力的身影,覺得心中很痛。面對大嫂、大哥與家人之間的是非恩怨,如何做到善解、善導、善護念? 導師答:無力感背後還是想要對人好,無力感是因緣還沒有到,我們都在等適當的因緣,歸零就好了,歸零就沒事了,「善解沒事使」。你也不要看到大嫂瞋念很重,她也是想要絕待、她也不想對人家不好,這都是一樣的。所以,她對人家起瞋心、說不好聽的話,都是她撒嬌的方式。
學生問:我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幾年前因為某種因素,對我產生很深誤解,雖然曾經向他解釋那件事不是我做的,但是他還是沒有辦法諒解我,請問師我該怎麼做,才是對他好也對我好呢? 導師答:不要太執著這個對象,可以去交新的朋友,或者有共同的朋友更好,直接一點的話,就是你們之間要有共同的朋友,如果你們那位共同的朋友能夠了解,多少他可以搭個橋,如果沒有這樣的因緣,那我們好好地在這個世間建立另外一道橋樑,就可以彌補了,未必一定要針對那一位曾經很要好的朋友來彌補。例如,這個世間曾經對我很要好的朋友,他對我有恩,我來不及回報,他卻已經去世了,那他對我的好,我就回報給世間,不一定要因他的去世而遺憾,不要在恩怨情仇裡面對待。
學生問:我跟先生結婚十幾年,這幾年覺得先生過得很不開心,很想幫助他,但不知道要怎麼做?請老師慈悲開示。 導師答:你自己很開心嗎?等你很開心的時候再問這個問題,好嗎?
學生問:以前八識田種下的事,經過好久已經忘了那事,再次碰到時,還是會再想起來。請問老師,以前種下的惡種子,如何淨除掉? 導師答:第一個當然是要有信,我們到底相信什麼?你相信跟弟弟二十幾年前不愉快的爭執,他也想要歸零嗎?相信的話才有辦法引導,即使對方提出懷疑,你還是相信對方的懷疑是他的慎重,這叫善解。只要你篤定,因緣到了,就可以解開內心的結。當然,如果你跟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親人,可以當調解,那當然是更好,沒有的話也接受這樣的因緣。
學生問:小狗尾隨進入車庫,查詢鄰居無人遺失狗狗,有項圈,適逢下大雨,在廁所二天。週六天晴,誘牠外出,如送收容中心,一周內無人認領即安樂死,女兒說這樣會讓牠成為流浪犬,問她想養嗎?她搖頭,但神情卻悶了一整天,不知如何善解無法收養小狗及善導女兒釋懷,出世間是如何看待呢? 導師答:佛陀會收養嗎?佛陀會收養那還得了,那他背後就會跟了一堆流浪狗啊!那路上也有一些沒有家住的流浪漢,那是不是要把他接到家裡面住?那流浪漢也可以跟你進來?
學生問:女兒說暑期輔導費三位同學提前一天繳交,下午上外堂課後總務的一萬五千元不見了,導師聞訊的處理方式是未當場檢查全班書包等,而是要同學們以樂捐、班費的方式幫總務股長補齊,結果同學們起不可意。如何善解老師的處理方式呢?善導女兒還好只有三位同學,沒有更多。 導師答:老師處理方式就是同舟共濟、風險分攤,也不一定不對。也許老師覺得當場檢查全班書包,把那個小偷捉出來也不一定是好事,也許可以開會討論。既然是在這個教室裡面丟掉的嘛,就大家一起來負擔這個風險,如果不想追究責任的話,就大家一起來分擔風險、同舟共濟,這也是一種邀請,是樂捐,不是強迫的嘛! 學生問:為什麼找到偷錢的人,不一定是好事呢? 導師答:這樣子就是要讓那個同學變成小偷!? 學生問:師的意思是:「佛陀的話就不讓同學變成小偷?」 導師答:佛陀沒有意思! 學生問:可是她老師後來還會點名某某同學:「你怎麼沒有樂捐?」她好像不是無所求的邀請。 導師答:就回答老師說:「不是樂捐嗎?」 學生問:這樣就沒事了。 導師答:對啊!這是要練習的,要不然有人到你家門口要樂捐,你每次都要捐款嗎? 學生問:沒有!還是要看情形。 導師答:所以,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早一點練習。沒有說老師的處理方式一定對,這個東西沒有絕對的對和錯。知道嗎?以前弘一大師三十幾歲在教書的時候,一個同事問他說:「我們宿舍裡有人丟掉東西,要找出小偷來,找不到,怎麼辦?」弘一大師建議:「你發出一個佈告,三天內沒有人自動站出來承認的話,你要自殺!而且要真的自殺。」那個同事聽了,不敢這麼做。你說他這個方法對嗎?好像也不是很對嘛!這種東西很難處理的。所以,我說也可以開會討論,老師找同學來,這事怎麼解決,誰有辦法?開會大家討論,然後再做一些心理建設,告訴同學:「我們找出偷錢的同學時,要接受他、原諒他、包容他,好不好?!」
學生問:「慈悲喜捨」跟「善解善導善護念」有何不同?兩者關係為何? 導師答:慈悲喜捨裡面有信才有捨,捨跟信是一樣的東西。捨就是一種善解,「喜」就是善導,完全正面的引導,因為你只能注意正面,不是否定負面。你去注意負面,負面就會增長;你去注意正面,正面就會增長。「善導」就是去引導他的本心、本意。「捨」就是要真的很平等的,不要太現實地去看他的表象,一定要相信他的內心深處,一定要相信他的本意、呼喚他的本意。現在即使一個人對我們生氣了、發飆了,我們還是要相信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你相信這是他的本意,那就槓上了,根本沒有其它的路可以走,你不是槓上,就是離開,完全沒有辦法主動面對。如果有捨心,就會把這個僵局打破,很正面地去引導、呼喚他想對人好的心,那就是慈悲。每個人都想要對人慈悲,誰不想對人好?誰不想結善緣?所以捨心是善解,喜心是善導,善護念就是慈悲。 學生問:善解---相信人都想要對人好,都想要解脫,這跟守護六根---只知前景,不知背景,不判斷有沒有一樣? 導師答:應該是先有善解才會守護六根,善解先有信,百善信為先,一定先有信才有善解,才會願意守護六根。如果沒有信也可以守護六根,但那個守護六根就有一點牽強。要不然你的動機是什麼?一切一定要回到動機!信就是動機,動機純正。
學生問:說話或做事如何兼顧「善巧」(婉轉)又不失「直心」? 導師答:想辦法進入對方的心,不要看對方的表象,不要看對方的缺點,願意去引導看他的優點,引導他想要把事情做對的心。 學生問:參加聖脈的活動跟工作有衝突時,不知用什麼理由請假?對工作或聖脈來講,好像兩邊都不是很直心? 導師答:最重要的考量還是收入吧!應該不是老闆!第一個考量是你的收入。你是擔心兩邊都交待不好,兩邊都想要交待,你想要兩邊都能平衡一點,但還是要以你的收入來做考量,而且你已經盡量兼顧了,兼顧就是盡量,不可能都做得如我們想要的那個樣子,因為就是有現實面嘛!就像你講的要賣房子,不是你想賣就能賣啊!所以就盡量,你已經盡量就好了。你要相信老闆會接受你,也相信聖脈會接受你。你現在是擔心人家不接受你,你不要有這個負擔。你要有相信,因為你已經盡量了,人家也相信你已經盡量了。 現在唯一怕的是,可能你的考慮不夠周延,是自己過度的罣慮,可能你根本沒有收入的問題,你以為有。台北有個同修,他們家開畫廊,他每個月都要擔心業績不夠負擔他的成本,做生意的人每個月都在做,每個月都在擔心,擔心不完啊!所以他這個擔心裡面就是要有信,相信到時候就可以解決,他擔心的也不一定真的對事情有什麼幫助。所以,放心,少一點擔心,才能夠直心。要先放心,才能直心。
學生問:沒有善解的引導只是在說教,讓人苦上加苦。怎樣才能確定自己已經善解對方,也讓對方感受得到?如何看得到善導的因緣已經具足? 導師答:就不要勸善啊!你就是喜歡說教,有什麼辦法呢?就不要說教啊!多欣賞就好了!只管欣賞就好了,不要那麼辛苦要善導人家。欣賞就好了,你想要善導什麼嘛? 學生問:想要對方不要那麼苦啊! 導師答:他確定你欣賞他了嗎?他還沒有確定之前,最好不要善導,因他也不確定你欣賞他、接受他,他不會接受你的引導的,對不對?如果你不確定親教師接受你,你也不會接受親教師的引導。將心比心嘛! 不要在人家還沒有接受你之前就想要引導人家。我是因為有親教師的光環,才可以有時候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都引導你。
學生問:在善解的作意練習上,我們是不斷透過相信與欣賞彼此都有著一顆最美麗的心。有時候,在面對一個起貪嗔痴的眾生時,也常會去練習看對方的展現,其實是過去的自己,這樣的看很容易升起慚愧心。請師開示,這兩種方法有何差異與相關性?可以相校、相潤嗎? 導師答:這是一體兩面,就是收縮膨脹。對過去慚愧就是「收縮」;面對未來願意慈心正向的迴向,就是「膨脹」,願意將最美麗的心迴向,面對過去願意歸零,就是「收縮」,面對未來、願意重新依止本心、乘願再來就是「膨脹」。當下就是非常放鬆,把自己交出去,完全的收縮膨脹,就是「現在」。面對過去就是「收縮」,過去實在是有很多的不足,對世間迴向不夠正面的,我們願意很謙卑地學習,讓這慚愧心變成極大的謙卑力量,叫做「完全收縮」,讓過去就凝聚在一點上,它就變成精進的力道,然後完全的膨脹。勇敢地面對過去,化被動為主動,將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身口意的動機都導向解脫心、菩提心、導向苦集滅道,自己的心透過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鍛鍊,越來越清淨、越來越乾淨,好乾淨的心、好美麗的心。
學生問:工作是為了愛,但在工作時很難去感覺此作意? 導師答:先想到工作的內容要以「信」為先,工作是為了建立彼此的信,為了建立對生命的信。沒有信就不需要來往。今天為什麼要工作?就是因為有信,有信才要工作,覺得工作可以改善生命,可以讓這個生命更美、更善、更真,這是工作的動機。常常回到動機來,常常回到工作的動力來,必須回來面對這個動力,工作才會有活力啊!不然你覺得只為了三餐吃飯,那跟動物沒有什麼兩樣啊!活著幹嘛要活得那麼辛苦啊!回來動機就會看到工作是為了愛。 學生問:我從事業務工作,怎麼回來「信」的動機上? 導師答:工作就是跟世間互動,互動的動機是為了建立純正的信。回來動機,自己的工作才會有活力。回到工作都想要改善我們的週遭,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工作,身口意的流露迴向給這個世間是清淨的心、喜悅的心、無條件正面取角的心。一開始初中後的「初」大概不會有問題的,通常都是「中」、「後」的後勁不上,而後續力不夠就要一直回來初發心、回來自己的動機,那等於是呼喚自己,讓自己願意回來。 學生問:有時工作和修行都會連接不上線。 導師答:連不上線,叫做「失念」,就是整個過程很容易失念,尤其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因為人的習氣,遇到不順的時候,很容易抗拒,一旦抗拒,就開始起煩惱心,動機就被掩蓋了。所以,就是要回來「正念」,正念就是要回來初發心,回到:「我這樣子就是跟自己過意不去、划不來。」只有回來純正的動機,生命才有意思。不然,老實講,賺多少錢都沒有什麼意思啦!你今天工作順利或不順利也不是那麼重要。
學生問:如何與親教師的法身談戀愛? 導師答:第一個還是要信,相信天地之間有最美麗的心。親教師的法語代表法身、代表最美麗心的沉澱。常常把法放在心上,甚至帶入夢中、帶入自己的潛意識,那就是與親教師法身談戀愛。睡前作意也要作意這個法,醒來第一個注意力也是這個法,慢慢地,它就帶入潛意識,就會覺得親教師一直都陪在身邊,這樣就是跟親教師的法身談戀愛。
學生問:對曾經與我發生衝突的人,不能原諒他們,我有時像阿修羅的心,只想報復或不理睬,無法將慈悲喜捨用在他們身上。請問老師,我該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導師答:第一個要接受自己像阿修羅的心,要善解自己的報復、不理睬的心,不是為了要報復、不理睬,是為了要教訓他們、為了要修正他們。太著急了,就變成好像是報復心、瞋心。其實瞋心裡都有很著急要導正對方的心,怕他們繼續對這個世間做出負面行為。我們的本心也是好的,只是情緒上太著急了。
學生問:為何一位秉性善良、處事圓融的人,會因癌症而奪走其壯年的生命,這麼好的修行人都不得善終,讓人對修行起疑心。 導師答:如果不修行的話,會死得更慘,這樣已經不錯了,已經是「善終」了。你以為修行就不會出車禍、就不會有意外,其實,如果不修行,會死得更慘。如果不是他秉性善良、處事圓融,那不只是得癌症,他還有更慘的遭遇,懂嗎? 學生問:一般善終不是自然衰老死亡嗎? 導師答:那是成見啦!你對生命的成見,其實他這樣已經是善終了。
學生問:在醫院做檢查,聽旁人說照胃鏡有多痛多苦,本來很鬆的心就會緊起來。到內視鏡就先安住,觀呼吸,當很放鬆時,又聽隔壁床的喊「痛、痛、痛」,整個心又緊起來。當我在觀呼吸,感覺管子的進入,嘴巴呼氣,都很OK,出來的時候,竟然很感動、很想流淚,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啊!為什麼我看到外面的人,都是愁眉苦臉,叫聲都是很可怕的,這會深深影響其他的人。可是,當我這樣嘗試放鬆,竟然很感動。當我懷疑別人怎麼會那麼痛的時候,別人也在懷疑我為什麼還能笑得出來。我在迎接下一個檢查時,如何不受他們表情、聲音、口耳相傳的境界影響? 導師答:就是要交出去,相信不管是什麼樣的境界,你都願意交出去。該我受的,我都會受。沒有去自討苦吃,這個痛不是我要的,我沒有故意去要這個痛,但是既然來了,我就當它是來提昇我的,不要把痛苦、苦痛都當成是那麼不好的事,你就不會怕。不要把苦痛當成是不好的事,也不要去找苦痛。但是當苦痛來找我的時候,我很正面地對待,相信它對我的心性、生命一定有正面的提昇。主動迎上去,而不是被動地挨打,就是就這樣很正面地態度。一般人負面的態度,認為痛苦是不必要的,所以就排斥它。我們已經強調了:痛苦、苦痛不是我去要來的,是生命走到這一步就會遇到的過程,既然會來,我就正面地對待,我沒有故意去要,也不是自討苦吃,既然來了,就正面對待,就相信它一定是來提煉我的。化被動為主動,被動是最難過的。真正要執行死刑,不是死刑那一刻最難過,而是死刑前的掙扎最難過。人都是想蘊出問題,胡思亂想啊! 學生問:六根多少都會受影響? 導師答:就是要正面的對待。當你負面對待時,你沒有正面對待他們的聲音,沒有在他們的聲音裡面加入你祝福的力量。你幫他們禱告,祝福他們,在內心迴向給他們,在內心裡面跟他們對話:「勇敢一點,正面對待!」就像我剛講的話在內心裡面念給他們聽,正念就是將親教師講過的法語講給他們聽。沒正念時,雜念就會跑進來;在聽聲音時,法語沒進來,雜念就跑進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