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梵行想
 大卿導師  主講‧2001.06.30開示於洛杉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的意思是依止傳承,讓我們一起回到古佛、善知識的傳承,讓我們將古老的深邃智慧傳遞下去。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並不是排斥其他宗教,南無只是一種依止和禮敬。這樣子的依止和禮敬,「唯此是,皈依處」,並不是自以為是,自以為只有我們這個對、別人錯。我們依止禮敬的是善知識的傳承,所傳承的事實上正是心量廣大。好像學習一種語言,透過語言學習,我們可以深入文化。學習善知識的心行、言行,就是依止善知識心包太虛的傳承。語言有它的侷限,善用語言的指引,可以免除徒勞無益的摸索。學習這樣的法,是讓我們更懂得進退取捨,更懂得柔軟包容,心量更大,更深入生命實相。

不然的話,每個宗教有每個宗教的儀式、經典、語言,不是會徒然增加世間的隔閡與爭執麼?當初基督教的聖經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有人問上帝:「世間為什麼不是只有一種語言就好了?為什麼要有那麼多種語言?」有一種說法是:「怕人類太驕傲了,所以讓人類分成不同的語言,才會團結不起來。」這是一個蠻奇怪的說法,但是這個說法流傳很久了。所以後來有人推廣世界語言,因為他們覺得統一語言有很多方便,像以前秦始皇統一語言一樣。語言統一確實省了很多事,但是同時也壓抑了另一種語言所蘊藏的生機。

我們可以想像全世界就只有英語這一種語言,是不是很方便?表面上是,但事實上不盡然。有很多文化會因為語言的侷限而中斷,任何的語言都很難保存所有的文化特色,很多語言是很難翻譯的,除非它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特質,不然的話它不足以去包含印地安的語言、去包含印度的語言、非洲的語言、馬雅文明的語言、中東的語言,它很難包含的。所以最理想的狀態,還是要有多種語言,還是要有多種宗教。

宗教不可以統一,語言也不可以統一,事實上這個不可以統一,只是外相上不一樣,它的精神可以統一,可以貫通,內在可以非常豐富。

我們信仰一種宗教是在包含不同的宗教,任何宗教都是在包含不同的宗教,宗教是一種相容相的東西,很多人一想到宗教,就想到排他性,這是給人的誤解。所以反過來我們要反省自己:我們信仰一種宗教,是不是真的了解那一種宗教?我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大部分的佛教徒不是佛教徒,大部分的基督徒不是基督徒。」這句話就是要大部分的佛教徒反省,大部分的基督徒反省,不要再自以為是了!好像你學佛多年,讀過很多佛經,就以為你是佛弟子;好像你唸聖經多年、每個禮拜都有去教堂,就以為你是基督徒,就以為你懂聖經,不見得,真的不見得!

所有的宗教語言、故事,都有很多的言外之意、絃外之音,文字很容易誤導。經典中很多都只是故事,你如果將故事當成真人真事的傳記,就會誤會。這樣的誤會可大了!就像《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的故事,花掉在舍利佛尊者身上,以一個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竟然會覺得花在身上是一種礙著?這絕對不是真人真事的傳記,這只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有絃外之音的。你不能以為:「舍利佛尊者,一個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他雖然已經解脫了,但是他還是這麼執著!」你不能將這個故事做書面的解釋,這個故事只是說:當你自以為你是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時,不妨回來反觀自己在生活上還有多少人我相的抓取!

我們今天要講「同修梵行想」,這裏先介紹一部經叫《彌醯經》,這部經出自北傳的中阿含經,南傳經典是編入增支部。

中阿含(56)習相應品彌醯(Meghiya迷希)
第十五(大正1.491)[Ud. iv i, AN ix i 3=A iv.354]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摩竭陀國在闍鬥村(Jantu) 芒果林窟。爾時,尊者彌醯為奉侍者,於是尊者彌醯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闍鬥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邊(Kimikala),見地平正,名芒果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

見已歡喜,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芒果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若族姓子,欲學斷者,當於此處,我亦有所斷,寧可在此靜處學斷耶。於是彌醯食訖中後,舉衣缽已,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平旦,著衣持缽,入闍鬥村,而行乞食,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邊,見地平正,名芒果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和適。我見喜已,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芒果林,金鞞河水極妙可樂,清泉徐流冷暖相適,若族姓子欲學斷者當於此處,我亦有所斷,寧可在此靜處學斷耶。

世尊。我今欲往至彼芒果林靜處學斷,爾時世尊告曰,彌醯,汝今知不?我獨無人無有侍者,汝可小住,須比丘來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芒果林靜處而學。

尊者彌醯乃至再三白曰,世尊,我今欲往至彼芒果林靜處學斷,世尊亦復再三告曰,彌醯,汝今知不,我獨無人無有侍者,汝可小住,須比丘來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芒果林靜處而學。彌醯復白曰,世尊無為、無作亦無所觀。世尊,我有為、有作而有所觀,世尊,我至彼芒果林靜處學斷,世尊告曰,彌醯,汝欲求斷者,我復何言,彌醯汝去,隨意所欲。

於是尊者彌醯聞佛所說,善受、善持而善誦習,即禮佛足繞三匝而去,詣彼芒果林入林中已,至一樹下敷尼師檀結加跌坐。尊者彌醯住芒果林中,便生三惡不善尋之念;欲念、恚念及與害念,彼由此故,便念世尊。

於是彌醯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至芒果林於靜處坐。便生三惡不善尋之念:欲念、恚念及與害念。我由此故,便念世尊,世尊告曰,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有五習法。云何為五。彌醯。1) 比丘者,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一習法。

復次彌醯比丘者,2)修習禁戒(silava hoti) 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二習法。

復次彌醯,比丘者,3)謂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遠離),說不樂聚會(雜處) ,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難得。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三習法。

復次彌醯,比丘者 4)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四習法。

復次邇醯,比丘者 5)修行智慧觀興衰(無常想)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彌醯,心解脫未熟欲令熟者,是謂第五習法。

彼有此五習法已。復修四法。云何為四。修惡露不淨,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出入息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怖畏,受持學戒。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得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遠離)、說不樂聚會(雜處)、說少欲、說知足、說斷(精勤)、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難得。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恆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

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惡露(不淨),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出入息,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彌醯。若比丘得無常想者。必得無我想。彌醯,若比丘得無我想者,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佛說如是,尊者彌醯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佛陀在摩羯陀國時,地點在芒果林,當時的侍者名字叫迷希(彌醯),可見是佛陀青壯年時期,佛陀老年時的侍者是阿難。佛陀青壯年時期的侍者一直都出問題,一直是佛陀很大的麻煩,都不大聽話!最後才換成阿難。這位侍者迷希(彌醯)有一天外出乞食,在途中找到一處林蔭休息,發現此處地面平坦,水質乾淨又有大片芒果林。(印度的芒果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產量最大又好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迷希一見此處實在是太愜意了,他就對佛陀說:世尊啊!我要去打坐了,我要去用功了!這裡水質清澈,很適合用功。迷希向佛陀開口兩次,佛陀都沒有答應,第三次佛陀只好說:去吧!..其它你就自己想像,反正當時就有這樣很強烈的對話。這個故事在講,為什麼佛陀前兩次都沒有答應,到最後接受侍者的堅持,結果就由侍者自己去承受。

這種事在佛陀青壯年時代發生過太多次了,佛陀的侍者一直更換,就是因為如此。有時候佛陀說要走右邊,侍者就說要走左邊,侍者有侍者的考量,例如托缽容易,那個侍者後來也換掉了。這樣的故事太親切了。

前面這段故事說到迷希對佛陀說:「你已經解脫了,你不需要用功,我需要用功!你叫我等!我要等到什麼時候呢?」佛陀對他說你要等,等我們的同修到來,迷希說:「我不能等,我現在就要去用功,這個時候心情正好,我正覺得快要入定了!」他就是抓一個內心的狀態,抓一個內心的境界,他當時覺得他已經入流了。那種感覺是心中很快活,又看到外界很相應,內心也相應,他內心就緊抓著這正是要證果的時機,他要趕快去找個好地方,靜下來好好的用功!

他用那種心情開口向佛陀提出兩次,佛陀兩次都拒絕,要他等同伴來,迷希就是堅持不肯說:「我就是要現在,我不能等了!你已經解脫了,我還沒有解脫!我必須趕快去用功,自己去獨處!」世尊再三告訴他說:「迷希,你知道現在不是時候,我現在沒有侍者。」(南傳的經文不說「我現在沒有侍者」而是說「要等同修來」,依當時狀況,「要等同修來」較為合理。)迷希不順服教誡而說:「世尊,你都不用做什麼了,你已經解脫了,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我還所做未辦,還有很多後有。」南傳的經文也是如此說。迷希:「我不理你了,我不做你的侍者了,你現在還是青壯年,又不需要我什麼。」,迷希說了三次,佛陀只好說:「去吧!」

迷希的理由很正當,他說:「世尊,我要到僻靜處、無人處,好好的學斷煩惱,我要跟你一樣所做已辦。」佛陀只好隨他去,因為沒辦法了。迷希聽到佛說,繞佛三圈後就真的走了。到芒果林開始用功,選擇一棵芒果樹下就開始打坐。結果一打坐就開始萌生三種惡念:欲念、害念、恚礙念,迷希覺得奇怪,平常為什麼我沒有這麼多妄念?修行就是常常這樣,有時候你覺得很對勁,反而不對勁了,那種有所求的心不期然地跑出來了。迷希也覺得很意外,因為當時他覺得內心很順,正是我用功加把勁的時候,剛好外界又很順,天作之美,裡應外合!就修行而言,像這些都是假相,這分明是抓取,明眼人早就看到了。這個故事很好,好就好在很生動,我們一聽就覺得他在講某個人。

迷希生了三不善念,包括貪嗔痴,隔天一早去見佛陀,對佛陀說:「世尊啊!好奇怪,為什麼我覺得對勁的時候,怎麼妄念反尚無法斷絕呢?」世尊說:「迷希啊!早就告訴你了,要心解脫!時節因緣還沒有成熟,尚未穩定。要成熟有五個條件:

第一:要和善知識在一起,要跟梵行同修在一起。

第二:要持戒,不要對小小的過患不在乎,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可以不拘小節了,不用驗漏了,不要覺得驗漏好麻煩!

第三:要懂得說話,要正語,要說義饒益(導向世間善法)、法饒益(導向出世間善法)、梵行饒益(導向解脫、導向五分法身)有關的話,要講遠離世間思惟、人我對待的,講不雜處戲鬧的,講少欲知足。

第四:要精進。

第五:要常有無常想,常觀興衰法。」

第一:要和善知識在一起

我們以前說過「無想心三昧九次第」,講到森林想、同修梵行想,我們說同修梵行想有過患,所以要做森林想。很多同修對同修梵行想有很大的誤會,覺得同修梵行想有過患是說:我看某一個同修不順眼所以有過患。不是!那不叫同修梵行想,同修梵行想不是看到同修不順眼,就下一個結論說:同修梵行想有過患。不是這樣的,同修梵行想不可能有不可意的,同修梵行想的過患是太可意了。你如果還有不可意,那就不叫同修梵行想,你根本還沒有同修梵行想,遑論超越同修梵行想?

同修梵行想的過患是在太可意了、太迷人了,你會黏著的,因為那個太舒服了!如果你的同修梵行還有不可意,那不是你沒有同修梵行,就是你的同修沒有同修梵行,既是梵行就不可能不可意。你還會對任何同修不滿意,那就不是同修梵行,這根本不是同修了,怎麼還會有同修梵行想呢?既然是梵行就沒有不可意,大家都是修行人,怎麼會有不可意呢?

梵行就是真的出離,真的有在修行,有在修行怎麼會不可意呢?對沒有在修行的人,有什麼好不可意的?不是修行人跟你有什麼關係?他就不叫做同修了嘛!同修一定就是同修梵行。同修就是指同修梵行,沒有梵行就沒有同修,也沒有所謂對同修不可意,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根本沒有所謂對同修不可意的問題。會對任何同修不可意,定義上就已經不是同修了。

很多人誤會同修梵行想的過患,是覺得同修睡覺時打鼾、靜坐時動來動去,那也不叫做同修梵行的過患,那跟同修梵行毫不相關。同修梵行的過患是指太可意了,這個時候你要超越可意,不是要超越不可意。如果還在超越不可意那你還早呢!你還在男女欲想、人我對待,還在第一步裡面輪轉。到第二步是太可意了!太強的黏著,會太依賴,因為太好了!同修梵行的感覺太好了,你不能連這種感覺都沒有,連這個都沒有要修森林想,那是逃避!逃避那個不可意。

比如說我們這裡聚會,有同修就對遲到的人不可意,這都還沒有到同修梵行想,還在原地不動,還停在無相心三昧九次第的第一步。真正的同修梵行想,是對同修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可意。同修梵行是很可意、很迷人的,我們需要同修,沒有同修等於是沒有境界、沒有鏡子,同修是我們很好的境界與鏡子,可以互相照見。

佛陀在經中一直說要等同修來,為什麼要等同修來?迷希覺得很奇怪,一般人也覺得很奇怪,在迷希覺得正順的時候,為什麼要阻止他去禪修呢?佛陀為什麼告誡他要等呢?這個故事就是在說「同修很重要」。所以,修行不是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藏起來,閉關打坐,不是這樣。你要有同修,要幫你照見你內心是不是寂靜?是否充滿著慈心?不是一個人暗地裡去證,哪有這個東西?

常常出現想躲起來的心,不喜歡跟人家來往,那都是討厭同修!覺得:「他們來了就會對我產生很大的干擾,趁著他們還沒來之前走開,最好他們都不要來!」這是很奇怪的想法,但是我們同修有很多人就是這樣子,很討厭同修,不喜歡共修會。他說:「我這個人就是天生比較孤僻,不喜歡與人共處,喜歡獨處,共修會對我沒有好處,每次講都是講那些,我覺得我對別人沒有幫助,別人也對我沒有幫助,所以我不去共修。」

他不曉得共修是在鍛鍊自己心量,正因為你是這種心量,所以你才需要來共修,你對同修還有不可意,所以需要來共修會照見照見。這週有不可意,你下週更要來,來照見那個不可意是不是減少了一點?參加共修會就是要來照見你對同修的包容,你對同修都不能包容了,你還對誰能夠包容?

你還會說:「外面的人我能夠包容是因為他不修行,你們是標榜在修行的人我怎麼能夠包容呢?」他的邏輯好像很對呢!「你不講你有在修行,我就能包容你,就是因為你講你有在修行,我就很沒有辦法接受你!偽君子我不能接受,真小人我能接受。」「人家沒有說他要修行啊!他們沒有這樣標榜啊!你們都這樣標榜,來共修會每次都驗了一大堆漏,每個禮拜都聽你們講同樣的漏,我聽了好煩!

很多共修會都有類似的情形,參加幾次共修會以後,都會對共修會有一種厭煩,其實到哪裡都一樣。好像有人說:「我寧可在家裡看看書、聽聽錄音帶,為什麼要去參加共修會呢?在家裡看看書、聽聽錄音帶還比較受用,我去共修會沒有受用。」很多人這樣子抱怨,好像很用功的樣子,其實不是這樣。參加共修會有很多作用、很多功德,他沒有看到那個作用、那個功德,沒有用那個作用來照見,所以他就看不到那個功德。你在家裡聽錄音帶、打坐的作用,跟參加共修會的作用不一樣,你要有同修才能照見。你在家裡很難照見自己的心量,你看不到自己的愛心,對別人缺點的包容,對自己缺點的敢發露。

很多人不喜歡聽別人的發露,覺得他每次都講一樣。問題是別人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他走不出來就是你走不出來,只要你還有這個「我」,只要你還有這個「我的」。他在講他的困難實際上就是你的困難,因為你幫不上忙就是你的困難,你的困難就是你幫不上忙,所以他的困難就是你的困難。你學習把這個困難放在心裡面,它可以增加自己走出來的動力。

你說:「我自己已經消沉了,還來聽你講消沉的話?我來是要聽一些很激勵、很正面的話。我來聽你消沉,我就更消沉,我何必來呢?我來是為了增加對法的信心,我聽到你對法沒有信心,我更沒有信心,我何必來呢?」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但事實上,你對法有沒有信心,不會因為人家的消沉而動搖,你看到人家的消沉,你會對法更有信心,更會覺得非有人先走出來不可,如果你看到人家對法沒有信心而消沉,你就沒有信心,你就完蛋了,你的信心是假的!

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關鍵,他想說他已經學了很多年了,還很矛盾的說:「我現在是初學者,所以我不要去共修,因為我的信心會被你們打掉。」他就是這種心態不去共修,他說我要參加的共修是梵行的,你們這個沒有梵行同修,大家都在世間裡面好拉扯,都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我要參加的團體是很有出離心的團體。你去哪裡找?有啦!或許出家比較容易找到,可是你現在又不肯出家,你是在家又要找梵行同修,去哪裡找?告訴我,我也要去參加!真的!哪一個在家團體是出離心極強的?在家人的團體?

很多人都說:「我很多朋友有出離心的都出家去了,所以都沒有朋友。我又不想出家,只好在家,共修會也不要去,那些人都沒有出離心!有出離心的都出家去了。」他講的或許是實話,那些有出離心的都出家去了,問題是這樣會給人家感覺,好像修行只能身出家,不能心出家。

我覺得我們可以走出一條路來,無論如何要走出一條路來,走出一條在家也可以修行的路,我們絕對沒有反對身出家,是贊成。只是我們不要給人家感覺,修行好像是出家人的事情,好像在家人就不可能修行成就。修行絕對是在家人也可以修行成就的。就像基督教不是神父的,基督教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每一個對法有「信」的人。

然後我們對這個「家」,我們怎麼解釋「家」?什麼是在家?什麼是出家?這都是一個人對「家」的解釋。有的人覺得家是束縛,有的人覺得家是一種自在,有的人覺得家是一種懈怠。「家」是什麼意思?「家」可以讓你覺得懈怠,也可以讓你覺得自在,也可以讓你覺得舒服。如果家是自在的意思,就沒有出家、在家,真正的家是到處都是家。

這個經典的故事,第一個強調的就是在這個:同修很重要。你要等同修來,不要以為你現在很順,這個很順的時候,很可能是你不明就理、抓取最大的時候,你竟然不聽佛陀的勸告!你不要以為這個故事是一個特例,這事已經發生太多次了,而且是在佛陀時代就常有的,因為是發生在佛陀身邊,所以故事流傳下來,發生在同修與同修之間,沒有記載的故事就更多了,那更多了!很多人都有自己要開溜的迷希奇想:「我不跟你們共修了!我要自己一個人去了。」

第二步就是要有持戒,要把六根攀緣當成犯戒。

你說:「我修行就修行了,為什麼要持戒呢?」問題是不持戒就沒有一個範圍,沒有一個著力點。你說:「我只要做到正知正念就好了,為什麼要持戒呢?」問題是你就是做不到正知正念。理論上沒有錯,正知正念就是最大的戒,問題是你怎麼做到正知正念?「我之所以會犯戒,就是因為沒有正知正念,所以一切的問題,在於沒有正知正念,不在於沒有持戒,說持戒就會覺得怪束縛的,為什麼我要限制自己呢?」你如果不持戒,等於修行沒有一個範圍,就像一開始登山就要登喜馬拉雅山一樣。

持戒就是劃下一個範圍來,不是畫地為牢,畫地自限。好像說游泳要游多少公尺、跑步要跑幾公里,要有個範圍,不管學什麼都要有規矩,沒有範圍、沒有規矩,不容易學到東西。比如聖弟子法脈的戒,就是要六根清淨、身口意柔軟,你感覺到眼根有不柔軟就是犯戒,耳根不柔軟就是犯戒,心念上想對別人不好就是犯戒,起一個嗔念、不可意都是犯戒,道聽塗說、以訛傳訛,語根不柔軟都是犯戒,甚至說話未考量正語五原則也是犯戒,犯戒都要處分,不要說犯戒就犯戒了,過去就算了,怕就怕根本過不去。最輕的處分可以是對起不可意的同修說對不起,向同修發露懺悔。

我們現在很多同修在懺悔,都不是真的懺悔,是故意要告訴對方我對你的不可意!重點不在後面的懺悔,重點在宣洩前面的不可意。「我要讓你知道我對你的不可意!」所以他在懺悔的時候還有不可意,那都不是真懺悔,還有嗔念和未消化的成分。「我就是還沒有消化才要告訴你,我所以告訴你,是你要幫我消化,你以後要注意、給我小心!」那不是真懺悔,那個會一直輪迴!

所以現在懺悔都是亂懺悔,有些同修就說:「老師說不要懺悔,那我就慚愧吧!」因為懺悔的意思是不能再犯,悔是不可以再犯、不二過的意思,你還敢再犯就不是懺悔。自從老師說了以後,他就不講懺悔,他就開始說:「我慚愧!我慚愧!」那都沒有看到真正慚愧啦!慚的意思是看到自己說得到、做不到,或心口不一;愧的意思是看到自己的受用遠多於付出,知道怎麼做卻因為畏縮而不敢做,愧對傳承。他就說:「糟糕了!那又不能慚愧了,怎麼辦?」所以就開始自責,老師又說不能自責,怎麼辦?既不能懺悔,也不能慚愧,也不能自責!對!都不能。那你就知道要做什麼了:「改過就好了。」你會想:「不要講就好了!不要寫最好!不要發露就沒事。」

我們很多人對發露都有避諱,比如甲向老師發露對乙的不可意,乙就對甲說:「你以後不要跟老師說,你就直接跟我說就好了。」像這些就是覆藏,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覆藏。發露就是要告白,講出你平常的一些漏,那當然是會講到同修,你不能用世間法的觀念來說,這個叫做「打小報告」。這不是世間法,在僧團裡面這不叫打小報告,僧團中就是要正語,你叫同修不可以跟老師講,這叫「不正語」,這是「非義饒益(未導向世間善法)、非法饒益(未導向出世間善法)、非梵行饒益(未導向梵行清淨)」,跟老師報告一律是屬於正語(僧團傳統有舉罪羯磨)。你跟同修講說不可以跟老師講,這絕對不是正語。因為同修是在發露,你叫他不發露,那是什麼?是覆藏!

要同修跟你講不一定是正語,甲同修跟乙同修講不一定是正語,因為他不是你的善知識。你今天之所以沒有跟同修講而跟老師講,是因為考慮到對方不一定能夠接受,而我們的正語中包括時機、場合要對。你跟對方講要時機對、場合對,你一不對,那整個都不對了。跟老師講沒有時機、場合的問題,你任何時候都可以講,你跟同修講要考慮到五個條件,慈軟語,你要跟他講時要具足慈心柔軟,那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鼓勵同修之間的規過勸善?因為那很難的!大家說的很好聽:「你跟我講就好了,為什麼要跟老師講?我不要老師對我有不好的印象。」這是強大的身見,你不要老師對你有成見!老師怎麼可能對你有成見呢?如果這個人會對你有成見,那個人就不是你的老師。

你對善知識還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對善知識有疑,很大的疑!疑什麼?疑師、疑法、疑善知識的法身!而且是疑自己的學法,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法?這是很大的疑。對同修很大的不信任,你不相信同修沒有直接的告訴你,是絕大的善意,你執著對方一定要告訴你。我們的問題就是在這裡,你以為這是你的隱私。

就像孩子在美國受教育,一到五、六歲,就開始有隱私的觀念:「父母不可以進入我的房間裡面。」像我們的小孩,從六歲就開始說我不可以進入他的房間裡面,不可以進去沒有敲門!這簡直是什麼觀念?以前都沒有的,而他們就是這樣子,不曉得哪裡來的?沒有教他耶!就來這一套。那種很強的「我」開始出來了,日記寫著:不公平!爸爸、媽媽怎麼對他不公平!日記都在告狀,跟天地告狀。這種問題不會解決的嘛!所以你說今天這個小孩子沒有自白,他日記上寫的一大堆都是抱怨,說父母對他不公平,沒有給他隱私、不尊重他,都是寫這個。

這都是從小那種很強烈的隱私觀念:「我的私事你不可以跟人家講、不可以跟老師講!」你把那種小學的經驗帶過來,我們是僧團,不是小學生,不要用小學生的那種人我對待。真的!同修沒有直接跟你講是絕對的善意。我們當然不鼓勵你直接跟同修講,除非你有很大的把握。同修之間的小衝突,不鼓勵直接解決,因為沒有那麼容易的。向老師報告就是有半公開的意思,但也不是全部公開,也不是全部私下進行,因為全部私下進行就沒有發露了,不是真的發露。

小事可以,真的很小的事情,你們講了就過去的事情。但是你會跟同修說:「這個事我們先講好,就過去了。」問題是沒有過去,正因為他沒有真的過去,所以他必須跟老師講,跟老師講就是半公開。真的是小事,你們自己解決最好,問題是他有沒有過去?通常會跟老師講就是沒有過去。所以我們真的冷靜下來,好好的去看這個事情:正語的問題。當你說不要跟老師講的時候,事實上你不是基於慈心,你是基於自我保護,你是基於強大的身見!因為你要曉得,沒有人有興趣管這個事情的!

我們在達到真正的同修梵行之前,同修之間的成見怎麼辦?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很失望,你會對同修很失望,對方有在修行,怎麼會這樣?你對不是同修的反而比較不會失望,因為你對他沒有期望。這一關我們一定要過,怎麼過呢?讓我們一起來商量看看,因為我們這一關不過,會很麻煩的,同修梵行想沒有過關,就跑到森林想去了,這會出問題的!

現在我們真的有這個問題,同修之間有成見,就跑到森林想去了。你就以為你已經看到同修梵行的過患了,同修梵行想的過患不在這裡,同修梵行想的過患在同修太可意了!

對同修有成見、不接受,要怎麼做森林想呢?那叫做逃避!「我今天不去共修會,我爬山去了!」你看,我們同修裡面有多少這種人?我告訴你,比例很高。你連同修梵行想都還沒有過關,你就要去森林想,不可能的!你那個森林想是假的,那個大地想是假的。你到了森林,哇!森林多好,這裡都沒有同修!你就是迷希啊!又一個迷希來了!你真的迷在自己的希求裡面,這叫做迷希想。

這個問題蠻嚴重的,但是我們不得不講出來,我們不能裝作這個問題不存在。你看同修那麼多年了,成見越來越大,而且是非常固定的成見,真的都沒有打開心量,即使你們兩個人在擁抱,那都是假的!抱著說我愛你,心中都是成見!哪有我愛你?你敢說對對方都沒有成見,才能說我愛你。好奇怪,我對你有成見,要我跟你說我愛你?我說不出來!你竟然說得出口,所以我就不知道你說的「我愛你」是什麼意思?

你說我愛你,我對你是有成見,因為我已經接受我對你的成見啊!不!不可以這樣說!我愛你是:我根本不認識你,我對你沒有成見,我剛認識你。沒有法的認識,你不要以為你認識,沒有證果,不要以為你認識對方,你不認識的!你只知道他住在哪裡、他昨天講了什麼話,你只知道你有沒有生氣,你有沒有不可意,其它你通通不知道。你只知道你對人家的起心動念,還有就是只知道對方外相上的事情:這個人喜歡穿漂亮的衣服,這個人喜歡購物,這個人喜歡遲到,甚至只是知道他常常遲到,不一定是他喜歡遲到。

讓我們真的好好的來做同修梵行想,直到你沒有對任何同修有一絲一毫的不可意,這才叫同修梵行想過關。同修梵行想還沒過關,你不要說你要修森林想。你可以修,但是不要一直強調森林想多好!大地想多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聖弟子法脈永遠的危機,是同修梵行想沒有過關,只要這關沒有過,我們這個僧團就非常脆弱!非常危險!非常的不可靠!一點都不可靠!

因為你會覺得:「我還不如跟自己相處,我不覺得同修愛我,我覺得我的父母比較愛我。」那種對待就都出來了,然後「家」的觀念就出來了,不想修行的觀念就出來了,出離心就淡了,就會想:田園將蕪!不如歸去!世間心就出來了,凡心就大動了,「我還是去找一個紅粉知己比較好,同修是假的,紅粉知己是真的。」那個念頭就跑出來了,你開始脆弱,你根本沒有勇氣去面對同修,沒有勇氣面對對別人的成見,沒有勇氣好好的跟對方發露,好好的去擁抱自己的成見,跟對方講:「我真的對你有成見,但是我非常的慚愧!我對你真的有成見,但是我願意去學習沒有成見。」

我們同修之間的對話,很多不可意!但我們都沒有講出來,你說:「講了也沒有用,他都不改啊!他就是這個樣子,沒辦法改的,我還不如自己去修行。」你要自己修行很難的,因為你的內心不流動、不柔軟,沒有柔軟的心,怎麼是修行呢?

怎麼是修行呢?第一個就是你肯跟老師在一起,肯跟同修在一起。善知識包括同修梵行,包括指導老師、親教師,你要親近,不要想逃避。因為所謂同修,就是一群發願走在解脫道上,走在菩薩道上的一些人,既然發了這個願,這個願就不會退,不管怎麼樣的對待,都願意互相提攜、互相勉勵。

第二個就是要持戒,要如實的發露,不能夠有覆藏,不得少為足,要生怖畏的心。即使有心解脫的體驗,只要它還沒有穩定,你就要「已生之善令增廣」,讓它穩定,讓它成熟。持戒需要有範圍、進度,進度不是有所求的心。有進度,方向才會明確。

第三個要有正語,讓心柔軟沒有覆藏。要說戒,大家要來談戒、談定、談慧,談不是為了談,是為了從討論中導出一個方向來。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遠離、說不雜處,不跟閒雜人等言不及義的在一起。要導向說少欲知足,要導向斷煩惱,導向無欲、導向寂滅,導向打坐,要說緣起。

第四個要精進,要如實的驗漏,有進度。隨時隨地都要有一個所緣,綿密用功,要有一個下手處。要好好的修出入息念,心繫鼻頭或者心繫丹田,身心上要有一個明觸點,一個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的明觸點。

第五要常常觀自己身心的起伏,願意接受自己的起起落落,願意將老病死放在心上,願意面對死亡,對輪迴生起怖畏。

這是成熟心解脫,要常常具足以上五種條件。

另外要修四種:

第一要離欲、要修不淨觀,要看到欲貪的過患。第二個要修慈心,斷恚的根源,斷嗔的根源,斷對同修的不可意,斷世間人我對待的不可意,要從少苦離苦的角度,直接的去面對問題。第三要常修出入息來斷掉舉,顛倒妄想,妄念就是雜念。第四個要修無常想,斷我慢。

前五個加上這四個,一共是五個條件四個方法。

最後經上下一個結論:「比丘常修無常想,得無我想;常修無我想者,斷一切我慢,得滅盡涅槃。」大部分的經文都會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今天藉迷希的故事,來討論同修梵行。我們以前對同修梵行有很多的誤會,以為同修梵行之間的麻煩,叫做同修梵行的過患。同修梵行的好處要體會,還沒有體會出來,怎麼叫同修梵行呢?所以我們要先達到那個好處而沒有那個過患,過患是指好處的過患,不是指非好處的過患。把同修梵行的好處先做出來,因為沒有同修,你就很容易退轉,因為人都會想要有個伴,不然的話就會想要找個紅粉知己,不然就是會想要遺世而獨立,什麼人我都不理他了!無有愛就出來了,「我要到山上閉關,這些人都沒有出離心,只有我有出離心,我不跟他們往來了!他們都不是真的想修行,只有我真的想修行,所以我不理他們了!」你那個遺世而獨立的心會蹦出來,很容易蹦出來的。「什麼人我都不想理!他們很難理!」你真的有點不喜歡別人。

迷希就是對同修有蠻多的不接受,所以他甚至想趁同修還沒到之前去,因為同修來了會有干擾,把我最喜歡的那個地佔據了!趕快去佔一個最涼快的地方,不受干擾。

 

問答與開示

學生問:曾經問自己,如果老師不在了,同修不在了,是否還會走在修行的路上?今天聽老師的開示,覺得蠻意外的。

導師答:黏著比不理還要好一點,因為黏著還會有拉扯,他真的願意在愛裡面除掉障礙,願意讓這個愛轉化,但是他還在掙扎,想要從裡面掙扎出來,想要將障礙的礙著掙脫。但是不黏著他就根本不愛了,他連愛都放棄了,那就根本沒希望了。但是你就是真的要掙脫,不能一直停留在黏著,停留在黏著那就完蛋了!同修梵行是一定要走出來的,走出可意的黏著,但是是從可意中走出來。要從不可意中走出來,是要從不可意走到可意,不是從不可意中跳開,那就不叫走出來。

感覺這樣的同修真的難能可貴,在混濁的世間,他竟然願意修行,他真的棄捨了世間很多的迷想希求,想要好好的走在這條路上。雖然他習氣很重,很多事情他還是放不開,沒有錯,但是畢竟他已經不是像世間人一樣的在追逐。他有可能還不抓這個抓那個,但是他畢竟想要努力,就這一點已經蠻可貴的。

        所以還是要正面的取角,如果他今天不修行,他有可能更糟,而且大部分會更糟,我個人是這樣相信的。今天就是看到

        他很多的缺點,但是他不修行的話,缺點只會更多,不會更少。他今天願意修行,至少他願意面對,雖然他驗了一大堆

        的漏,驗 了好幾年都是同樣的漏,但是至少他在面對了,而且面對的很辛苦,我們也接受他面對的很辛苦,比不面對好。 表面上如果他今天不修行,可能不會有這麼多的問題,但那只是避開問題而已。所以我還是肯定同修梵行,我們還是要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因為也沒有別的路了。不管我們有多差勁,我們還是要接受差勁的自己,沒有別的路,真的沒有別的路了!

學生問:我看到我們的團體中,同修們都本著愛心來對待彼此,很難說往後同修多了以後,會不會有想爭的習性的人?

導師答:如果有,他自己會離開。會離開的人就是沒有同修梵行,所以我們對同修離開的原因就是回答六個字:「不受用、不契入」,頂多再加個沒有同修梵行。如果他有同修梵行,就不會離開,只要聖弟子法脈裡面,有一個能增上的同修,他就不會離開。我們看到離開的同修,他講不出聖弟子法脈裡面,有哪一個是他的梵行同修?所以我們最近才會做一個調查,你的同修梵行是誰?所謂同修梵行就是你一想到他,出離心就生出來了。

        會離開的人,他心裡面對任何同修都沒有任何感動,沒有一個同修能讓你感動的,沒有!會有感動你不會離開的,因為你會覺得這個團體值得我留下來。會離開的人都有一種自負,他以為他是別人的同修梵行,別人都不是他的同修梵行,通常是這個樣子。

所以離開法脈的原因,通通是「不受用、不契入」,沒有別的原因。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回答,對事不對人。如果受用、契入,他沒有理由離開,他就是因為不受用、不契入,那就不能勉強,沒有那個緣分,根器不適合,我們沒有講他的人格缺點。

我倒是發現美國人學法比較懂得感恩,現在的台灣人學法比較不懂得感恩,這是很奇怪的現象。中國文化那麼重視師生倫理,現在那種倫理非常差,美國人學法很少這樣子,他們的文化不像中國文化那麼講究倫理,中國的倫理真的是完全崩潰了!他可以今天跟你學法,明天毀謗你毀謗的很嚴重,很奇怪的現象,在美國人中鮮少遇到這樣的現象。

學生問:請老師開示說話的五個條件。

導師答:第一是慈悲心,要考慮到時機對、場合對、有導向,願意用柔軟語講出來,要導向出離。第二個是時機,第三個是場合,第四個是導向出離,第五個是柔軟語。有的人以為柔軟語就是講話不能太快,聲調不能太高,這不見得,有時候不要抓聲調、用字,有時候嘻笑怒罵也是柔軟語。主僱關係的對話也是要柔軟篤定,跟老闆講話柔軟無所求,篤定是清楚講出你的信念,但你是無所求的邀請,所以要很篤定的表達你的意思,老闆不接受,我們還是接受世間就是這樣子。

剛剛講梵行同修的味,就是想到同修,出離心就很強,感覺很溫暖,會愛心充滿。患就是會有依賴的心,離開時會很捨不得同修的散,這個同修還是沒有完全的活在你的心裡面。森林想就是能對整個世間都看成森林,能夠接受每一個人的樣子。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不理你,你就是看到一隻貓不理你一樣,這個人我認識為什麼不理我?不理你有什麼稀奇?路上很多你認識的貓也不理你啊!很自然的影像就重疊,看到一個人就像看到一隻貓一樣,就是這樣的態度,真的會很心開的接受。

我們的問題就是會取人相,看到一個人就當作是一個人,心裡想著這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我,他不可以像貓這樣對待我,不可以像狗眼看人低那樣對待我!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對人沒有成見,他這個時候是貓就是貓,他這個時候是狗就是狗,這個時候是蛇就是蛇,這個時候是老鷹就是老鷹,這個時候是老鼠就是老鼠,他做了壞事,抱頭鼠竄的時候就是老鼠。你就是接受,不會有什麼判斷,不會有一種不可意,對老鼠不會不可意,對貓不會不可意,就是那種態度。

森林想就是用你對待森林的心,來對待整個世間,因為到森林的意思是你不會想要改變森林的一花一草一木。你會想要改變就不叫森林想,那叫公園想,公園你就會覺得這裡怎麼沒有涼亭?這個涼亭怎麼蓋這個樣子?你會有很多意見,到森林你不會有意見,到公園你會有意見「這個公園蓋的好好看,這個入口不太方便,這個涼亭蓋的和整個景色不夠搭配」,你會有很多意見出來。意見一出來,內心不會很舒坦,會起很多比較心。

到森林你還會起一個「這個森林比那個森林漂亮!」那你還是沒有做森林想,森林想最低限度要進入野生動物的心,牠不會嫌這個、嫌那個的。用進入森林的心,再回到世間社會上來看,這個世間也像一個森林一樣,用那樣的態度來對待。森林想的好處是心量變大,壞處是對這樣的想會有一種執著,會有一種要,會有一種無法放掉,因為這種東西帶給你引力。

所以所有的患是指好處,不是給你很多的不可意,不可意怎麼算患呢?我們說性生活有患,也是講它的好處,不是講它的壞處,因為它讓你抓取,讓你要的更多,讓你要繼續,它無法讓你放,你就放不開。

就是說你還可以心量更大,這時候就到大地想,你會看到森林變成一個大地,視野遼闊,一眼望去,頂天立地,你就站在天跟地之間,看到森林就是沒有看到森林,那種心量就變更大了。所以看到就是沒看到,沒看到也是看到,森林就慢慢內化了,森林不在外面,變成在裡面。

到了大地想,大地又是一個好處,這個大地你又捨不得放,海闊天空,海天連線,整個看出去的世界都是這樣子。現在我們看出去都是房子,大地想的人一看過去都是大地。大地想已經內化,還沒有完全,所以還有患。你現在還會想去森林,我都不會想去森林了,因為森林都在裡面,看出去都是森林,我在做森林想,就是身處大都市,看出去也都是森林。

做大地想,看出去都是大地。有的人來到洛杉磯,都會問南加州哪個地方最漂亮?我說天空最漂亮!很少人去注意,真的那種感覺很強,它就在那裡,這麼遼闊!所以我去每個地方,差不多最注意的就是天空,在台灣我都是看天空,這都是隨你的心境一直在變化。

做大地想,再來就是做空無邊處想,觸到的就是空無邊。像我們去到一個人的家,就是看人家的擺飾,我是注意他們的空間有多大,你有什麼裡外的空間。比如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一般人都是聽到聲音,我是聽到沒有聲音,因為沒有聲音比聲音更大聲,沒有聲音的空間,比有聲音的空間還要大。所以是你有沒有在觸空的問題,你的心有沒有在聽沒有聲音的地方。

因為我們都是一直在抓東西,事實上你抓了這個聲音,就沒有聽到那個聲音,但是你也可以這個、那個都不抓,你聽到的是沒有聲音。在空無邊處比較能體會,對六根的對象沒有抓取,眼根所看、耳朵所聽、鼻根所嗅,都沒有抓,你的對象就是空。這又是太好的境界,這又會有一點點抓,空無邊處想就是你一觸到的就是空,都是空間遼闊的感覺。

再來就是會觸到心識無量無邊的感覺,會感覺到處都是心,眼睛看到的也是心,手摸到的也是心,你感覺你都摸到天地的心,哇!那種感覺真好!你摸一棵樹,跟你以前摸一棵樹的感覺都不一樣,你摸到的是天地的心啊!你摸到的是大地的心啊!那種感覺就這麼窩心,觸什麼都觸到心,叫做識無邊處,這是何等的境界!但是這個境界又是一個患,這個境界太好了,太好了就是患,太好了你就會想停在這個境界裡面。你再看下去,這個心又不是真正的心,還不是真正的心!

再觸下去也是無所有(not a thing there),再觸下去這個心又沒有東西了,這下子又是一個大脫落,這個心又不見了,又一個患,一個天地粉碎的感覺,這個世界又太棒了!這叫無所有處的感覺,又是一個大放的感覺。本來觸到「到處都是心」,整個人就飄飄然,欲仙欲死了,好快樂!一下子整個脫落,又掉下去,心不見了,這是一個大跌,但是這個大跌是整個大開,整個下去又整個開起來的感覺,哇!這叫無所有處,這又是一個更大的境界。

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一種最淨化的想,甚至可以說是想蘊的脫落,近乎無相的明覺。若有若無的相叫非想非非想。這又是一個大的境界,這個境界就跟無相三摩地的境界很接近,這就是無想心三昧九次第。

第一個就是世間男女財貨想,第二個是同修梵行想,第三個是森林想,第四個是大地想,第五個是空無邊處,第六個是識無邊處,第七個是無所有處,第八個是非想非非想處(無想心),第九是無想心三摩地。

每一個都要進去體會,整個去體會就是要入流,要Enter into the flow,入流就是零造作、零抗拒地體驗,完全接受因緣、念念不住。此中要有強大的捨心,要有強大類似森林想的作意,接受世間的本來面目,它是什麼、就是什麼。每一種東西都在形成、消失。今天是這樣,就是這樣,能夠這樣看待,這樣對待,完全接受,接受了以後再用慈悲喜捨來轉,多去觸空,接受因緣。

整個無相心三摩地的切入點就是同修梵行,要把同修梵行做好,透過善知識指引,透過同修互相勉勵,它真的會有很大的校正功能。同修是我們很好的境界和鏡子,社會當然也是很好的境界和鏡子,但是沒有像同修那麼亮。不然你到社會上,好像跟朋友沒有距離,談的很開心,那是因為沒有境界,你會被這個假相騙了,你遇到了一、二十年前的知己,好開心,他們都沒有在修行,談話時好像又回到從前沒有距離的感覺,這是一個假相,表面上沒有距離不是真的沒有距離,因為你沒有用修行的角度在看事情,你用修行的角度在看,你就會知道距離很大。

學生問:無相心九次第是否與五禪支一樣,靠著前一個相進去,如果無法進去就退到前一個?

導師答:對。所以這四、五年來,我們比較強調的是同修梵行想跟森林想。但是我們同修梵行想都做的不夠好,連第二步都做的不好,所以還有很多的不可意,就以為自己已經過關了,他說我不要同修梵行想,跳到森林想去了,怎麼可能呢?這麼可愛的同修你都不要了,你還能要什麼?

學生問:怎麼在台北街頭做森林想,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導師答:不往外看,往內看,大地在心裡面。我們的看,事實上都沒有離開記憶,我們看事情都是記憶影像的重疊,叫做六塵緣影。你用什麼樣的過濾鏡去看?用什麼樣的鏡頭去看東西?這樣不是要逃避現實,只是用一個比較柔軟、比較有空間的角度來看事情,沒有逃避、排斥台北擁擠的現實。

學生問:如果森林想的記憶還不是很鮮明的話,要怎麼辦?

導師答:要有同修梵行想,沒有同修梵行想,會覺得這個世間很不溫暖。因為沒有同修梵行想,老實說,你最容易想的就是男女財貨想,你就開始會注意異性,哪一個穿的比較涼快?年輕、涼快、漂亮的,注意別人的車子、房子,因為實在都沒有可意的鏡頭,到處都很不可意。計程車橫衝直撞,摩托車對著我衝過來,到處都是不可意!唯一能取到樂相的就是漂亮的異性、漂亮的房子。沒有同修梵行想一定是男女財貨想充斥,不然就是想著股票會不會上漲?就是想這些,沒有其他的讓你想,那些念頭很恐怖、很可怕的!

你在台北街頭能想什麼?到一個百貨公司,你能想什麼?看有沒有什麼便宜的?有異性走過來就多看兩眼,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你的心不可能清淨的。你說:「我在百貨公司經行」,好假!你走幾步心就開始飄了,鼻子聞到香水味,眼根就開始抓,「怎麼會有這麼清香的味道飄過來?好像我有一次在打坐的時候聞到的不知名的香!」那個誘惑太多了!因為周圍的不可意實在太多了,你一定會抓取一些誘惑,來壓住那個不可意,不然很煩!一出去百貨公司熱哄哄的,一進去百貨公司有冷氣,好舒服!叫個冰淇淋,邊吃邊看,古代帝王般的享受。

學生問:如何面對工作上棘手的問題?

導師答:把工作當成修行,當成在訓練耐心,當成在訓練自己對工作和時間相的不抓取,這樣的工作能賺錢、又能修行,全世界很少有這種事!不要把工作當成工作,是在修行,工作也要正知正念的進行,也是急不來的、求不得的。尤其是很困難的工作,也是抱著一個無所求的心,放鬆的心,讓靈感進來的心,把自己交出去的心。真的是要把自己空掉,不要有成見,不要像以前為了應付考試,背了很多答案,考卷一發下來先看出題有沒有和背的一樣?真正應付難題,那些是沒有用的,一定要空掉,讓靈感住進來。用宗教的話是「讓主耶穌住進我的心」,「讓主耶穌在我身上做工」。真的不是我在做工,真的是一種天地的靈感在做工,那就是入流,整個人是無我、忘我的感覺。讓佛菩薩住進我的心,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佛菩薩在我身上做的。

耶穌的感覺也是這樣子,耶穌也會覺得我並不想對你好,是主的聖靈在我身上彰顯。他有時候也不想對人家好,但是他整個身口意的流露就是好,他對人家好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他看到很多人他不喜歡,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不對他好,沒有辦法再苦上加苦,已經夠不好了!

學生問:跟同事之間的相處問題,如何面對?

導師答:你願意讓靈感來做事情,因為我們遇到同事之間的問題、主雇之間的問題,接一個很困難工作的問題,你都會有卡住的感覺,這時候就是要把自己空掉,沒有要做什麼,沒有我能做什麼,沒有我不能做什麼。先讓自己空掉,願意讓靈感來住進我的心,讓靈感帶動我做事,入流的感覺就來了。不要用「我」來做事,我是不能做事的,是靈感在帶動我做事,入流的感覺才會出來。你就不會有人我相,有「我」會覺得怪怪的,用靈感來帶動就這樣放鬆,靈感就出來了。你會覺得很好玩,讓靈感來帶動就會有遊戲三摩地的感覺。

學生問:我在大學教書,曾經與家長分享,真正對子女好是讓他有法,教他獨立,教他有愛心,而不是物質,這樣他才會真正快樂,老師是否能開示還有其他的?

導師答:就是要告訴他什麼是真正的愛,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真正的愛。真正的愛絕對不是你目前認為的那種依賴、那種黏著、那種佔有、那種忌妒,絕對不是世間人講的那種愛情,絕對不是!現在就是要找到,願意去找,願意對這個東西沒有放棄,可怕的是我們都放棄了!當我們放棄了以後,整個世界就不一樣了。

不要放棄真正的愛,不要放棄真正的理想。不值得放棄理想!在現實上我們可能遷就了某一種工作,但是內心裡面不要放棄理想,慢慢的我們就會找到,理想是跟出離有關的,真正的愛跟出離是有關係的,跟解脫道、跟菩薩道是有關係的。沒有一種真正的愛會離開理想,一開始我們說:「不要放棄真正的理想,不要放棄真正的愛」,但是漸漸的我們要導向解脫道、菩薩道。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理想,就是會想對這個社會有貢獻,不要因為現實而放棄理想。

學生問:森林想和同修梵行想,是幻想還是入流後的體驗?

導師答:當然是一種特別的觀想。透過觀想而入流,所謂觀想就是一個入門,進入這個門才能入流,入流要有門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門道。入流有很多契入的方法,觀呼吸是一個方法,同修梵行想是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心量打開也是一個方法。

我們為什麼要觀想?因為我們看事情都有過去的記憶,換句話說就是有很多的成見,我們對世間有一個大致不變的印象、概括的印象,我們很容易下一個蓋棺論定的結論:世間就是這樣子。比如我們開車出門,遇到一個搶車道的現象,我們對同樣的現象,會有對世間一定的成見來解釋這個現象,你一定會有一個判斷事情的參考架構套上去,你要拿什麼參考架構套上去?

你說你沒有觀想,事實上你已經觀想了,你是用你過去那一套觀想,過去沒有修行那一套,過去的六塵緣影。你今天在路上看到一個人,你會起判斷:這個人看起來是善類、這個人看起來是惡類。你憑你過去的印象,可是等你真正和他談話後,你會不好意思,因為你剛剛判斷錯了!但是你還是不會改變那個印象,下次你遇到這樣的人,你還是把他判斷為非善類。「剛剛那是例外,我雖然不好意思,畢竟那樣類型的人大部分不是善類。」你還是這樣子在判斷事情的,因為那是你的觀想,你沒有觀想就已經觀想了。

現在只是說我們要用另外一種眼睛來看這個世間。不然你走在街上為什麼會想看異性?你已經有一套「世間沒有什麼可樂的,男女還有一點可樂」,男女相的捕捉還會有一種愉悅,所以你會繼續看,因為你的心中沒有同修。假設你剛看完德雷莎修女的錄影帶,你走出去的感覺會不一樣,你已經被一個東西洗滌過了。你看了一小時苦難的片子,剛離開的十分鐘,你會保持那種感覺的。觀想是指那一段記憶,透過觀想這一段可以延長,因為它可以內化,而不只是短暫的記憶。你看了一段很感人的電影,那個記憶可以維持15分鐘,更甚者可以維持三個小時,或者整天,但是明天一大早又故態復萌了。你睡醒起床走到浴室,對著鏡子一照,一開始想到的就是昨天感人肺腑的電影,那還不太容易呢!

你到底取了什麼鏡頭?因為我們看事情都是鏡頭重疊的、蒙太奇式的;比如說我看到你的臉,不純粹是看到你的臉,只是因為你沒有把它區分開來,事實上它是重疊的,它一直在重疊,而且會加進我們的情緒。我在看你的時候是有情緒的,有我過去對你種種的記憶在看你,你不是那麼純然的去看一個人,你已經在觀想了,你用過去全部的記憶在看這個人,而且不單是過去的記憶,還用了對類似的人的記憶在看人,那是很恐怖的!那個意識流一直進來,那是亂流,一直進來、一直出去,然後對這個人一直判斷、判斷。另一個人在看你,也是一直在判斷、判斷的,只是你不知道,等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恐怖,很不自在!

打坐的時候為什麼會很不安就是這樣,靜不下心來,太亂了!你真的想看的時候,很多東西一直跑出來,你以為你不打坐都不覺得心亂,怎麼一打坐就覺得心亂?你本來就心亂,只是你不知道,因為你從來沒有靜下來過。很多人做事都不會昏沉,一打坐就昏沉,是他本來就昏沉,他不知道,他必須做事、必須動才不會昏沉,但是他一靜馬上昏沉。所以為什麼要打坐?因為打坐是檢驗。事實上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檢驗,打坐是一個檢驗的方法,動有動的檢驗方法,靜有靜的檢驗方法。用觀想的意思是說,我們真的要用法來重新認識這個世間。

學生問:如何截斷眾流(意識流)?

導師答:用法來取代,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法是一個清淨的鏡頭,只有現前體驗、六根知量。意識流有很多混濁的鏡頭,很多凹凸鏡在裡面,不成比例的扭曲鏡頭。

學生問:就是依老師教的,以慈悲喜捨為過濾器?

導師答:對。法這時候變成是一個鏡片,一定要透過這個鏡片(過濾鏡),才能看到東西。

學生問:才能把過去的記憶拿掉?

導師答:對。這個法也是暫時的而已,因為這個是有為法,但是不得不藉助這個有為法。好像我們說這個作意,注意力不當,不但消磨體力還問題叢生。日常生活一定要根本作意,一定不要跟過去過不去,一定要有正知正念。因為你根本作意,身心才會流動,很多東西才能流過去。不然,意識流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亂流。

學生問:雖然它是亂流,但是好像亂中有序,就是說眾生都會這樣子?

導師答:對,但是它是洪流,無法控制的洪流。就大自然的觀點,洪流也有序,但是它就會把你沖的亂七八糟,事實上你的心是亂的,沒有定位、沒有方向的,洪流當然有它的方向,但是不是你要的方向。洪流是哪個地方可以去它就去,水往低處流,到處亂衝,橫掃千軍,它不管你的。

學生問:剛開始時慈悲喜捨與法的力量蠻弱的,自己用吸悲呼慈的方法不太受用後,對法沒有信心就退轉了,因為該開始時蠻弱的?

導師答:所以就是要透過一些特殊的鏡頭,比如說把世間苦難放在心上。有時候要借助一些電影,比如說你剛看完一部德雷莎修女錄影帶,你的心裡面會有一些轉化,你要會取一些鏡頭。比如說我從小就把海倫凱勒放在心上,我非常喜歡他,我非常喜歡海倫凱勒的老師安˙莎莉文小姐。海倫凱勒在十九個月的時候發高燒,把他的視力、聽力燒壞了,他從此活在沒有光明的世界,聽不見看不見,一直到五歲之前,他還不知道他和別人的不同。

人類的智力的發展到五、六歲的時候,會有個人的感覺發展出來,身見開始強烈起來。有一天他突然感覺他跟別人不一樣,他突然發現別人在說話,因為他感覺到一種震動,當他摸到別人的臉,感覺別人的嘴唇一直動,卻沒有在吃東西,他非常的恐慌!他從發現別人在講話,才知道自己不會講話!他才知道別人是在這樣子溝通!從那時候起他脾氣變得非常的壞,他本來是很聰明、脾氣很好的女孩子。到了七歲,他的父母為他找了一位盲聾學校出身的老師才二十歲,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子教一個七歲的女孩,那真的需要天大的耐心啊!

安˙莎莉文這個人,我一直對他非常欣賞,非常感動!你一直將這個人放在心上,再來看世間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看到的是毅力、堅持、篤定、柔軟、勇敢。你把這兩個人放在心上,你看世間的角度就永遠不一樣,在我的心目中,他們就是一種聖弟子,因為他們對我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我都一直把他們的相放在心上。我看到每一個人,我都看到安˙莎莉文,看到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子,他竟然可以去教一個七歲的女孩,教一個情緒失控、脾氣非常火爆的女孩子!有一天凱勒在庭園中壓幫浦玩水時,安˙莎莉文這位老師把凱勒的右手牽住,在凱勒自己的左手手心寫上「水」(water)一字,從此,凱勒才知道每樣東西都有名稱及文字,那是多麼大的一種震撼啊!

你如何去教一個沒有視力、沒有聽力的人,去認識每一個東西都有一個名字?幫助他、讓他發現對外界的溝通,是讓他走出來唯一的一條路,這樣才可能斷身見。你要跟這個世界有溝通、有來往,你要真的有來往,才能不來不往,而不是一開始就「我不跟你來往了,我要去森林想了!」無有愛很快就出來。你去看看安˙莎莉文,永不放棄,很多人都放棄了,誰願意去教一個這樣的女孩子?安˙莎莉文本來也是眼睛看不見,經過九次手術才慢慢看得見,但是要戴太陽眼鏡,因為怕強光,這樣出身的一個女孩子,他的家也很貧窮,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他這樣走出來,很了不起的一個女孩子。所以不管海倫凱勒寫的書是不是安˙莎莉文的思想,他們能合作寫書,我都覺得他們兩個人都很了不起!

雖然他們不是走修行的路,但是他們是人格的典範,一種那麼強的愛心、毅力。你看看海倫凱勒展現出來的愛心,比一般人更有愛心!你看到他只有「慚愧」兩個字,因為你遠不如他。你看他書裡面寫的東西都是愛心,所以我們沒有資格沒有愛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