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方塊: 法念住只是無間根本作意的完成。所謂的無間,就是無間斷的根本作意;
根本作意就是不斷的作意無常,不斷的去作意苦,不斷的去作意無我。
不斷的在吸氣的時候作意無常,在呼氣的時候作意苦,在吸氣的時候又作意苦,
在呼氣的時候作意無我。這叫出入息念配合無常觀、苦觀、無我觀。
 

 

 

 

 

 

 

 

 

 

 

 

 

十六勝行之法念住

大卿 弘法師

 

法念住:如實知見

十三.體驗無常而不抓,沒有什麼放不下,念念導向捨:體會已生都是境,未生是心,無常遍處;

         以法為「意」,以佛為「心」,以僧為「識」,入息見「已生是境」心安住於遠離,出息見

        「未生是心」心安住於無常。

十四.體驗離欲:體驗「欲生」、「我慢生」都是無常苦迫而不費力地根塵離繫。入息見「根是根、塵是塵」,出息見「根塵離繫」。

十五.體驗滅(無我涅槃):滅指苦滅、無生。入息見「苦」,出息見「苦滅」。

十六.體驗無住生心的捨遣隨觀:體驗生即是滅,觸即是無觸,入息心離(捨),出息心開(呼慈),進退自在、舉止自在,感恩報恩。

 

前言

法念住整個都是在講「一心」。所謂的五禪支,事實上一開始就有一心,尋是一心的開始,一心是尋的結束,就像念覺支是捨覺支的開始,捨覺支是念覺支的結束。

 

世間,都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一件事物都不會是單純的存在,它們都是互相依存的。就好像我們的化學分子---碳、氫、氧、氮、磷、鉀等主要的元素,它可以變成很多的化學合成物。同樣的,只因為碳、氫、氧、氮、磷、鉀的比重不同,再加上其他一點稀有元素,很多的分子結構就改變了。

 

在尋、伺、喜、樂、一心五禪支,尋裡面已經有伺、有喜、有樂、有一心,只是伺、喜、樂、一心的成份,非常的淡薄,所以我們稱之為「尋」。「伺」裡面也有尋,也有喜,也有樂,也有一心,但是其它的成分就很淡,淡到微不足道。正因為這樣,所以它才能夠轉,如果完全沒有其它的成分,它也沒辦法轉。所以尋能轉伺,伺能轉喜,喜能轉樂,樂能轉一心,一心又能倒轉回去,這就是在練習心的柔軟及靈活。

 

心的最高點是「一心」---是一種柔軟、靈活轉向、毫無束縛、自由自在、出入自在、進退自在、舉止自在。

 

練習四念住,或十六勝行的四念住,從頭到尾,都要不斷的作意無常、苦、無我,不是只有到法念住才做。在觀身念住的時候,已經有無常觀、苦觀、無我觀,也就是法念住的開始了。

法念住只是無間根本作意的完成。所謂的無間,就是無間斷的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就是不斷的作意無常,不斷的去作意苦,不斷的去作意無我。不斷的在吸氣的時候作意無常,在呼氣的時候作意苦,在吸氣的時候又作意苦,在呼氣的時候作意無我。這叫出入息念配合無常觀、苦觀、無我觀。

在凡夫的世界裡,他的眼裡只有世間價值觀、世間欲望、貪、瞋、痴等;或者是他所認為的真理,所信仰的宗教,這些都決定於他的想法、感受、行為、說話、思惟等。

就影響力來講,法影響心,心影響受,受影響身。法是指自己說話的依止、根據,思惟的依止、根據,起心動念的依止、根據,行為的依止、根據。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人的原則,就稱之為「法」。

凡夫有凡夫的原則,聖弟子有聖弟子的原則,佛陀、阿羅漢有佛陀、阿羅漢身、口、意的原則,就是這一些原則在影響我們的心念,影響我們的想,影響我們的感受。

如果直接從我們的原則下手,直接在原則上根本作意,就稱為「法念住」。如果配合出入息,就是出入息念的法念住。如果直接做法念住而不透過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我們稱它為修「觀」;如果是透過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依次步驟練習,我們稱它為「止觀」。

如果直接做法念住,身行沒有調伏,心行沒有調伏,一心沒有鍛鍊得爐火純青,那他的法念住可能只是一種思惟,很難做到沒有間斷的注意力。如果他極度的用心,極度的住在遠離界,那他也有可能從法念住做起,生出三摩地來。

 

十六勝行「法念住」的四步驟:

第一步依遠離,就是隨觀無常。

第二步隨觀離欲。

第三步隨觀滅。

第四步捨遣隨觀。捨遣的意思是出入自在。「捨」就是出,「遣」就是入,簡單說捨遣隨觀,也可以翻譯成出入隨觀。這個出入的意思就是能夠出入於這個世間,而心永遠住在出世間。

 

十三.體驗無常而不抓,沒有什麼放不下,念念導向捨

所謂依遠離觀無常,在十六勝行裡面是指一心觀無常。當一心觀無常的時候,就完全做到、體驗到,什麼叫做「念」。念就是念念不住,體驗到無常,就一點都不會抓,就像空氣中的塵埃,沒有人會用手去抓塵埃。

 

一個修行人是將世間看成如空氣中的塵埃,我們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當我們把六境看成塵埃,我們會很有耐心的等「塵埃落定」,我們會很有耐心的等「水清見底」,這個等不是沒有作為,而是無所求的對待世間。在一心的世界裡面,沒有對方,沒有自己,換句話說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只有自己。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都是自己的念頭,剩下來的只是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念頭。

 

隨觀無常,依遠離就是一種絕待,超越一切對待;以一心、絕待、無所求來對待世間。這樣的一種看待世間的方式,這樣子的一種修行方式,從一開始就是無所求。

 

把生命看成是一種邀請,把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說話看成一種邀請。把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來往看成一種邀請,把服務對方看成是一種邀請,不論做什麼事都看成一種邀請。把生命看成是一種禮物,珍惜我們的生命,珍惜我們這個生命能夠讓我們修行,能夠開智慧;珍惜這個生命能夠有不再在六道輪迥的機會,不再有做燕子、做公雞的機會。真的看到了生死的輪迥,真的不願意有所求的對待這個世間。

 

遠離就是遠離世間思惟,遠離世間人一切的價值觀。心裡知道,但不會抓取。知道世間人的各種原則,各種沒有原則;心裡面知道世間人的各種道德標準,各種雙重標準,各種多重標準,各種對待自己跟對待別人的不同,那一種多重標準,心裡面很清楚的知道,但不抓。

 

一切的動作,一切的舉止,一切的身口意,一切的六根觸境,每一個動,每一個觸都是為了見苦、為了少苦、為了離苦;不是為了迎合世間人的眼睛,不是為了仰人鼻息,不是為了世間價值觀的附和。這叫做依遠離,這叫做絕待,這叫做你我都不認識,我們都是陌生人,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你不可能認識我,我也不可能認識你,只要我們還有一絲一毫的貪、瞋、痴,就遮障了我們彼此的互相認識,彼此的真心相惜。

 

我們能夠彼此認識的惟一方法是:無所求的愛才可能認識彼此。這個世間只要有一個人受苦,只要有一個眾生受苦,就不是任何統計學能夠說:這個世間不是苦。何況這個世間不是只有一個人受苦。若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每一個身口意,每一個六根觸,只是為了認識世間苦,只是為了認識世間苦海一片,一波傳過一波,有如五蓋病傳染來傳染去。

 

就像瘟疫,一個人的瞋心傳到另外一個人的耳中,一個人的耳朵傳到一個人的口中,一個人的口中傳到另外一個人的口中,一個人的口中展現在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展現在另外一個人的眼中,一個人的眼中又展現到那一個人的口中,那一個人的口中又展現到另外一個人的眼中。一波一波的苦迫,一波一波的咄咄逼人。

 

當我們認識了苦,我們內心裡面惟一想到的是「解脫」。我們因為認識苦,我們相信,不斷地尋找,很認真的尋找,找到了2,500年來聖人的足跡,找到了2,500年來佛陀的足跡。我們願意跟著2,500年來聖弟子的腳步,一步一腳印,一心一意的跟隨,心無旁騖、無所求的跟隨。

 

我們相信這個世間有真理,我們相信這個世間有無所求的愛,堅定的相信,因為沒有這樣的相信,活著是毫無意義。任何有所求的愛,任何有所求的關懷,都只是買賣!都只是一種交易。

 

在一心的世界裡面,在絕待的世界裡面,沒有我、沒有我所。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每一個人都只是自己的念頭,我們如何善待自己的念頭---當我們看到了別人都是自己,會發現任何的欲望都只是自己在玩弄自己的觀念,自己在玩弄自己的取相,我們看到了就離欲了。這就是法念住的第二步。

 

十四.體驗離欲

在離欲的世界裡面,是沒有我,沒有我所。

體驗無常,吸氣,體驗無常,呼氣;體驗念念不住,吸氣,體驗念就是念念不住,呼氣;體驗「欲」從我、我所的消失中脫落了,吸氣;體驗「欲」從我、我所的脫落中消失了,呼氣。

 

十五.體驗滅(無我涅槃)

體驗每一個觸都有無邊的寂止,有無量的空,吸氣;體驗到每一個觸有無量無邊的寂止,無量無邊的空,呼氣。

依遠離,隨觀無常就是住在遠離界,依離欲就是住在離欲界,依滅就是住在涅槃界。吸氣、呼氣,反覆練習。

 

十六.體驗無住生心的捨遣隨觀

捨遣隨觀要做到前三步的轉向自在,能夠隨時隨地的體會住在遠離界,住在離欲界,住在涅槃界;能夠隨時隨地,每一個觸見眾生苦;隨時隨地,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為離苦、為少苦。身心沒有一絲一毫的束縛,沒有人情的束縛,沒有世間各種價值觀,各種原則非原則的束縛,沒有世間善惡的束縛,更沒有自己貪瞋痴的束縛,這是一種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解脫。體驗,吸氣;體驗,呼氣。

修行一開始就是一個自由人,到最後也是一個自由人。修行一開始就要無所求,到最後也是無所求。修行一開始就要修慈悲喜捨到最後也是慈悲喜捨的完成,四無量心三摩地的展現。

無所求的開始,無所求的結束,慈悲喜捨發心的開始,四無量心三摩地的完成,就是第十六步。吸氣,體驗;呼氣,體驗。

十六勝行,從頭到尾,關鍵在這個「一心」,從一心開始,到一心完成。如果不是練習十六勝行的法念住,也就是說還沒有做到一心的法念住,那我們就練習一般的法念住,怎麼練習?

 

法念住觀五蓋、五蘊取、六入結、七覺支、四諦

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法就是我們的依止,就世間來講就是我們的原則,就修行人來講,我們到底依止的是五蓋?還是五蘊取?還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結?六根觸境的心結?還是七覺支?還是四諦?在經典上,我們把它分為這五個種類。

什麼叫觀內法---看自己的五蓋生,猶如別人的五蓋生。

什麼叫觀外法---看別人的五蓋生,猶如自己的五蓋生。

什麼叫觀內、外法---看自己、看別人毫無分別。自己的五蓋就是世間的五蓋,世間的五蓋就是自己的五蓋。內外一如,吸氣,內外一如,呼氣。

 

看到五蓋生,吸氣,看到五蓋減弱,呼氣;看到五蓋上升,吸氣,因為吸氣收縮、拉入而看得更清楚;看到五蓋推出,呼氣,因呼氣膨脹而減弱,如是反覆不斷練習。

由欲貪蓋開始練習,然後瞋恚蓋、掉舉蓋、消沉蓋、昏沈蓋、乃至疑蓋。

看到色蘊取,吸氣,看到色蘊取,呼氣;

看到受蘊取,吸氣,看到受蘊取,呼氣;

看到想蘊取,吸氣,看到想蘊取,呼氣;

看到行蘊取,吸氣,看到行蘊取,呼氣;

看到識蘊取,吸氣,看到識蘊取,呼氣;

感覺色蘊取因為收縮拉入而看得更清楚,吸氣;感覺色蘊取隨著呼氣膨脹推出而減弱,呼氣。如是反覆練習。

看到眼根的攀緣,吸氣,看到眼根的攀緣,呼氣。

感覺吸氣的過程因為注意眼根的攀緣拉入、收縮而看得更清楚;覺得眼根實在不必那麼用力,呼氣,感覺眼根攀緣的用力隨著膨脹推出而消失。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如是反覆練習。

看到念覺支,吸氣,看到念覺支,呼氣;看到念覺支隨著吸氣收縮拉入,而看的更清楚,吸氣;看到念覺支隨著呼氣膨脹推出而增加,呼氣。

看到擇法覺支,吸氣,看到擇法覺支,呼氣。

看到精進覺支,吸氣,看到精進覺支,呼氣。

看到喜覺支,吸氣,看到喜覺支,呼氣。

看到輕安覺支,吸氣,看到輕安覺支,呼氣。

看到定覺支,吸氣,看到定覺支,呼氣。

看到捨覺支,吸氣,看到捨覺支,呼氣。收縮拉入,推出膨脹,如是反覆練習。

看到苦諦,吸氣,看到苦諦,呼氣。看到苦諦隨著吸氣的收縮拉入而看得更清楚,吸氣;看到苦諦隨著呼出的推出膨脹而更增長,呼氣。

看到集諦,吸氣,看到集諦,呼氣。

看到滅諦,吸氣,看到滅諦,呼氣。

看到道諦,吸氣,看到道諦,呼氣。收縮拉入,推出膨脹,反覆練習。

 

見自己好像見到別人,見到別人好像見到自己,看到自己,看到別人,不會注意人我分別。看到苦,吸氣,看到苦滅,呼氣;看到苦,吸氣,看到苦滅,呼氣。如是反覆練習,我們稱之為「法念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