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境是上聯,心是下聯 不要說:你不可以做不到,要說︰你可以的。很正面的說,直接呼喚本心。 念頭在法,就只有法,把念頭放在什麼地方呢?「念」是今心~現在的心要放在哪裡?注意力放在正,心就正;注意力放在負,心就負。你有什麼東西做不到的?做得到、做不到是因緣,沒有「誰」做不到。 世間的語言一定落入對待,用宗教的語言來談,才容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宗教的語言不一定是很艱深的,是很平常化,就像是「每個人是很尊貴的材料做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呼喚對方的正能量,不是要跟對方對立或建立對待關係。所謂宗教的語言就是絕待的語言,不用宗教語言就是要用絕待的語言。 法沒有所謂有十個步驟,就只有一個步驟,先做到再來分步驟,第一步先入門,再來講其他的。就是先做,做了以後才分細節。談步驟,不是談入門前的步驟,是說入門後的步驟,一定是走在法上了才有步驟可言。所有的步驟都是走上去以後才有的步驟,所有的四諦三十七道品,都不是學法之前的,就好像是已經上山了,都已經決定要修行了,不再是說決定修行前有哪些步驟。 決定修行前的步驟就是謙虛的廣結善緣,哪有什麼步驟!就是謙虛就是廣結善緣,不要結惡緣,少驕慢,不要跟人家對立。非對立不可就離境,這就是世間法。 世間法不用在這裡談,這是一定的常識啊,比如對方正在生氣,你就稍微離境一下,其他就是要懂得講話的技巧~沒有學法的人都會的,比如︰你一定要這樣講話嗎?你一定要這麼大聲嗎?一定要這麼兇嗎?這些話都沒有對立啊~雖然不是法,但也是蠻好用的,世間法事實上是夠用的,但我們不是在說世間法,我們說的步驟不是世間法的步驟。 四諦三十七道品是踏上修行之後一個個檢驗的路標,就像是出入息念十六勝行的法次第,踏上法之前如何談出入息念十六勝行?唯有已經相信只此一條路才有可能談法次第,要信不信要談步驟喔~沒有啦,哪有步驟,都只能廣結善緣~回到信是不用步驟的,就是一直呼喚:就是相信你要這個。 對自己每天什麼時段能量比較低、易出紕漏的時段,要很熟悉。剩下的是跟人家講話就是要有六度三箴,讓對方看到你真的是六度三箴的材料做的~每一個人都是六度三箴的材料做的。問題都是因為看不起自己,都說我不行我不行!為何一定要從我不行的作意出發呢?沒有我不行這個東西的!我們的問題都在看自己沒有,都在看不到自己的有!從看自己的沒有變成要自己的有之間是沒有步驟的,一念之間而已。若有步驟也只是文章、詩歌,文章、詩歌的意思就是呼喚而已。 真正起作用的是一再的做到~才會有信心,而不是一再的去跟你說步驟,真的沒有步驟,所有的步驟都是文章、詩歌。有觸境當下的方法就是︰隨時歸零、隨時離境、隨時佈達。知道對方來了,趕快離境,趕快歸零,趕快佈達。就是謙虛,對方又給我境界了,好像打球,他又投變化球了,我來想一想要如何接球。 大一住宿時,曾經有一位同學每一次拋出一句損人的話,當下自己都會傻呼呼的呆掉,不知如何回應。後來就開始蒐集他拋出來的每一句話,把它變成英文九百句型,發現對方也不過那三十句,甚至可能只有十五句,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他能用很快的速度,將話丟出來,讓人當場愣住。後來就做成筆記,對方每次講這一句,這一句如何對,那一句如何對,好像在對上聯下聯一樣,當我對得很漂亮後,對方常用的損人十五句以後都不用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模式,當對方傷人的語氣也只不過這幾句時,接話就可以讓對方感覺完全沒有著力點。靜坐時就面對那一句話,當成上聯,我就想出下聯,所以當對方出上聯時,我就立即拋出下聯,結果換成對方愣住了,因為我是有備而來,但對方不知道。之前會以為對方好會說話,說得讓人完全招架不住,之後才發現大家都只是在練話、借對話練機智,不一定是他真正的意思,想站上峰也只是逗你玩,不一定是要你受委屈。對方不對的地方不相應,只要主動帶路就好。 什麼時候要處理?什麼時候當作沒事?就是要看到對方真正的結在哪裡?真正的結當然要去鬆。一直呼喚正向出來,通常結就會自動鬆開~ 成見就是都沒有看到彼此都是六度三箴的材料,所以一出手就偏了,不相信對方也有佛性,不相信對方是上帝的孩子。因為不相信,往往就會對對方表現出來行為的惡,當成他的本質,而且還要去校正他的本質,那是不可能的,若你認為對方的本質是惡的,要一直校正到你要的本質,那是不可能。 每一句話都要正向,也要注意迴向,蒐集對方說話的句型,同時也要有欣賞的角度,每個人的弱點是不一樣~你的長或許是對方的短,你的小可能是對方的大,彼此要像面對上聯下聯一樣來練習。境是上聯,心是下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