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痛

 大卿導師  主講‧2005.03.05開示於台北聖脈中心


生命中的痛就是我們生命的困境,或者像是當代的心理學有所謂的中年危機、青少年危機….,會「」在裡面就是生命的痛。 

相對於「痛」,用現代人的俚語講叫做「泡」(泡在法裡、泡在真理中)。很多人會很好奇說:為什麼佛教要談「苦」?其實「苦」就像痛一樣很平常,美國比丘阿將傑夫(Thanissaro Bhikkhu)把「苦諦」翻譯成壓力(stress),但「苦」的意思遠不止是壓力。 

「苦」指的是生命的困境,是生活上常讓我們卡住的種種關係,巧的是,「卡」字非常接近巴利語「苦」字的音叫「堵卡」(dukkha),反之,卡紓解了,叫做樂,叫做「紓卡」(sukkha)。苦樂的巴利語都有「卡」,有受就有卡,真的是卡住了!苦諦若翻成「卡諦」,也許更傳神生動。 

為什麼要談痛?因為我們常常「卡住」。不談反而是逃避問題,談才可以面對問題。談苦、談生命的痛處,為的正是勇敢地去面對生命的問題。

我們常常在講時間管理不當。作好時間管理,第一要項:就是要面對自己最討厭、最排斥、最抗拒,卻又非做不可的事;反之推拖延宕,將最抗拒的事排到最後的順序,妄想找到心情最好的時候再去處理它,讓這件非做不可又不想做的事一直卡在心上,心裡面一直礙著,沒辦法有勇氣、很放鬆地來面對卡住的事情。

我們生活上有很多的進退兩難、猶豫、抉擇,很多的取捨、好惡,不知道要怎麼放、怎麼拿捏。 

佛法是一種遠古的生命智慧,甚至它比釋迦牟尼佛還要早,釋迦牟尼佛說在我之前,就有所謂的六佛,他是第七佛,這是在南傳佛教的講法,在《阿含經》裡面常常提到古仙人道跡,前人早就已經發現如何來面對人生會卡住的東西。 

苦諦,就是探討:為什麼會卡住。卡不分大小,大至整個生命危機,小至一件與人對話的不對煩。怎麼去看這個痛?看這個苦?如何靜下心來,將這個痛、卡、苦,還原到最清淨的源頭。
 把痛、把苦看成是一種化學分子的聚合。鬆的時候,這些分子聚合就變成一種波動,它不會滯留體內,不會變成與世界分隔的東西。譬如手腳不能與身體分隔,即使能將眼睛挖出來,說這是我的眼睛,也沒什麼意思。我們往往把這個苦、痛,看得很堅實。一個個分別說:這是我的痛,這是我的苦。這就是緊的時候了。

佛法提供一個比較鬆的觀點,比喻身體像一堆聚沫,有一段偈文如此寫: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看我們這個色身就像堆聚起來的泡沫一樣。我們的感受,就像下雨地上激撞躍起的水泡;想,就像印度的春夏之交,大雨還沒來之前很乾躁、很悶熱、水份匱竭的那個時節,在遠遠的地方好像看到海市蜃樓般的水氣,以為那裡有水,「想」正是這樣子,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各種欲望衝動,像芭蕉樹、像洋蔥,一瓣一瓣的剝開,其實裡面沒什麼東西。眼識,(耳鼻舌身意等)這些識像魔術表演,諸相非相,看起來是什麼,其實又完全不是外相顯現出的東西,但是我們卻給這個前景障礙住了。我們沒看到全景只看到前景。
 這個身心狀態叫做「色受想行識,五蘊」。所謂五取蘊苦,就是對五蘊的執取或偏執,認知不正,偏了,所引起的那種抓取,就會有所謂五蘊熾盛苦。

從五蘊熾盛苦延伸出來的,通常最基本有三種:
第一個怨憎恚苦---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
第二個愛別離苦---跟我喜歡的人分手。
第三個求不得苦---想要的東西要不到。

這三大類,是天天都會遇到的事情。

比如:上了公車,人擠人空氣不好,天氣又熱(求不得苦);又沒有坐位,剛好來了一個很漂亮的異性,頓時感覺還不錯,好一點了,漸漸有喜歡了,但是喜歡了又要分開,她很快就要下車了,覺得捨不得(愛別離苦);這時又來了一個醉漢,酒味嗆鼻,就在你覺得很難受時,不曉得誰在這個時候又放了個屁突然到站了,趕緊下車,迎面來了一輛摩托車,很魯莽地從你的面前擦肩而過,嚇你一大跳,還把你手上的東西撞得滿地都是(怨憎恚苦)。

比如:好不容易叫了一輛計程車,一上去之後感覺著車內的煙味好重,司機又不太知道路在那裡,你還要告訴他怎麼開,偏偏你也不曉得路要怎麼走…

這些怨憎恚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一直都在發生----

        生命裡面卡住的地方,當然遠遠不止這個---
        老苦---身體種種老化的苦,眼睛退化、牙齒動搖、記憶力退化
        病苦---身體很容易生病,一個鼻子過敏就足足讓鼻子不通很不舒服,頭痛很不舒服,牙痛很不舒服,胃痛也很不舒服….
        死苦---對死亡有恐懼,不曉得什麼時候,這個生命會突然遇到意外,結束了。

我們以為身體很實在,其實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人的身體,就像聚起來的泡沬般不是那麼的實在,雖然這個聚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畢竟還是泡沫。從純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人是多細胞動物,有很多很多細胞聚在一起,產生種種作用。 

        偈文:
    天神:牛主依牛喜  人子依子喜  人喜依所依  無依就無喜
    佛陀:牛主依牛悲  人子依子悲  人喜悲所依  無依則無悲

有一位天神在祂很快樂的時候講了一句話說:主人的喜悅是因為他有一隻健康的牛;父親的喜悅,是因為他有一個很不錯的兒子;人的喜悅是因為有一個可靠的東西可以依;沒有可依靠的東西就沒有喜悅。

佛陀修正這位天神說的這句話:主人是因為需要依靠牛而受苦;父親是因為依靠有孩子而背負種種苦;人的苦樂都隨著「所依」在轉;不隨所依轉,就沒有苦。

宗教一直在探討人類內心深處的東西,讓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受到人性的感動,這就是真、善、美。

宗教很積極的一直去面對苦和樂的問題。一般人要樂不要苦,苦來了,以為只要避開就可以不苦。但宗教的看法是,苦是不能夠避的,苦是要離的,而且是要釜底抽薪。把苦痛看成是分子聚合物,這叫集諦。當我們很放鬆、心量很大的來看待苦痛時,這個苦、痛,都只是個分子聚合物,苦、痛就不會一直緊緊的卡住。 

問答篇

生問:導師講到苦是分子的聚合物,那麼,苦假如散了,又應該用什麼樣的字眼   來形容?

師答:苦假如散了,就表示它開始流動了,開始起化學變化了。這時候痛苦的分子就變成快樂的分子。 

生問:我儘量用慈悲喜捨的心面對這個境界,可是為什麼我用這樣柔軟的心,迴向回來的卻不是這個樣子?是貪嗔痴!讓我的心非常不平靜!

師答:別人的貪嗔痴不會妨礙我們的慈悲喜捨,是不是?基本上我們不認為別人會故意對我們貪嗔痴,相信每個人都想結善緣,沒有人喜歡結惡緣。他想要對你貪嗔痴,表示他在結惡緣,這是沒有道理的,沒有人想要結惡緣。

生問:那是否表示他內心有苦,才會貪嗔痴?

師答:他已經狗急跳牆,沒有那個能力對人好。他有能力對人家好,一定會對人家好的,但這時候他沒有那個能力。

生問:那我們是不是要慈悲喜捨到底?

師答:慈悲喜捨的內容是很靈活的,我們常講,不要做別人貪嗔痴的對象,所以不是說「人家打我,我就故意給他打,叫慈悲喜捨。」不是這個意思!能夠避開的話就要避開。就好像不被人家偷東西是最好的,那有故意要給人家偷東西的?那有故意要給人家搶的?儘量不要做人家偷和搶的對象。

生問:我從來不講他的事情,就當作沒這事發生。可是他碰到我的朋友就講一大堆,讓我真的很生氣,有時候想去罵他。

師答:他講他認識的人,那個人不是你!所以我們講:「睡前的那一個人,不認識醒來後的那一個人;而醒來後那一個人,卻說認識睡前的那一個人。」我們的祖先不認識我們,但是我們卻說那人是我們的祖先!到底誰是誰?誰認識誰?所以他對你的認識可能是三十年前的那一個人!就像我大學同學現在看到我,他想到的我,都是三、四十年前的那一個人,他怎麼樣也不會想現在的我,怎麼樣都不會哦!他只是想到:大一時你做了什麼糗事,大二時你又怎樣,大三時你又怎樣他絕對不知道這二、三十年來我發生了什麼事!他不太知道,他也不會很想知道,他記憶裡塞滿了大學時代發生的事情,人就是這樣子。

 

生問:感謝導師剛剛的開示,我以前也是覺得苦諦翻譯得不好,卡諦非常的好,我以後會常常和人家這樣子說。今天也有個卡到的地方,到聖脈的路上看到一場車禍,現場我看到受傷的人躺在地上,臉上非常痛苦。我第一個就覺得全身很苦,被塞住了,接著馬上就想:我應該是當做沒看到走掉,還是應該做些什麼事?我有點不太舒服的地方是,感覺我還是沒辦法處理什麼事情就得走,這時想到導師開示:有一次目鍵連看到地獄眾生受苦還會微笑,於是我就對自己說:微笑一下吧!可是那個微笑是擠出來的,覺得還是有點卡卡的。不曉得面對這樣的境界,看到別人苦的時候,我們要用什麼心去面對?是需要做些什麼事?還是不用做什麼事都可以很自在?

師答:這關係到事情的輕重緩急,沒有標準答案。

生問:我當下的心應該怎麼面對?假設我今天幫不上忙,那我可以很輕鬆的就離開現場嗎?我又要怎麼解開這卡卡的感覺?因為到現在還可以想到那個人受苦的表情,沒辦法讓它流動過去!感覺應該要做些什麼!但又想到旁邊的人好像當做沒看到就走掉!心裡就是覺得卡卡的!

師答:我想那是提供我們一個相,提供一個世間愛別離、怨憎會的相,提供一個求不得的相:我們都希望交通能夠更好,都希望車禍能夠減少。我們看到的全相是,如何盡量避免發生這樣的車禍?我想就是以一個很寂靜的心來迴向,而不是一味地馬上找出某某人開車很不小心等等。藉由這樣一個鏡頭,看看我們對世間的關愛能不能再深廣一點,我想應該要把事情看遠一點。

近的話就是輕重緩急,遠的話就是能夠對問題更關心。如果不是這樣,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很造作:好像我一定要做什麼,沒有做什麼又覺得自己很奇怪。其實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一定是發生在眼前的事情。同時,在那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一定是那件事情,也不一定是發生車禍那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它的輕重緩急,只要我們好好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這樣就對了。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想要減少世間的苦。

 

生問:媽媽前陣子問了一個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去善解善導善護念。大概有朋友跟媽媽說:你的孩子有一個名字跟你一樣,這樣不好。其實我想第一次媽媽聽到我的法名的時候,她第一個反應應該是開心的,因為不約而同竟然是同一個字。可是後來又有朋友跟媽媽說的時候,媽媽就有點擔憂,懇請導師給媽媽開示幾句話,讓媽媽安心?

師答:不是有一個父子騎著一頭又老又病的騾的故事嗎?那個故事說:人家說怎樣,本來是父親坐,又換成兒子坐,然後換成兩個人都坐,最後又換成兩個人都沒得坐!台灣人很喜歡改名字的,光是聖脈的同修就有很多人改名字,改得導師都叫不出來了。這只是一種文化現象,我想不需要說什麼來安心,因為本來就沒事,為什麼要安心呢?不用擔心,就不用安心!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行為,而不是說取了什麼名字,名字永遠是一個提示,提示不可能是不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行為。

 

生問:最近岳母身體不好在家裡,女兒又面對聯考指定考試,也是很煩躁,就變成有一些不可測的未來。對我來講,就要去想很多事情,這樣會造成很苦的感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要先去預測,有時候女兒脾氣也是忽好忽壞,我要去預防她突然有什麼事情。這種苦受跟我們一般講的未雨綢繆差別在什麼地方?

師答:未雨綢繆是主動,牽掛是被動、隨境轉。未雨綢繆是主動的準備,是做萬全的準備,不是擔心。萬全的準備還是有一失,再怎麼準備還是可能有漏失的地方,對漏失我們就很坦然的接受,世間就是會有一些你照顧不到的東西,甚至會掛一漏萬。我們只能準備,準備是積極的、主動的。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隨境轉,盡人事聽天命,準備就是盡人事,不肯聽天命的話就會擔心。聽天命很重要,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好事、壞事都是好事,要有這種很坦蕩蕩的態度。即使發生了壞事,也是我們人生要面對的課題!

宗教是很積極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好壞。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管是自己兒子跌斷了腿,或是丟掉一匹馬,他都坦然地面對。又比如剛剛講牛主依牛喜的例子,牛在古代印度是指生財工具,你損失了生財工具,也不會擔心,我們已經準備了,損失就損失了,不管是將來變得有錢,或者變得完全沒錢,我們都是很坦蕩蕩的接受。平常就是準備,對子女需要用的錢我們也是準備,然後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有這種很坦蕩的態度!第一個是主動的---謀事在人,主動的去準備,然後坦蕩蕩的接受結果,我想做任何事都是用這個態度。

生問:如果女兒臉色很不好看,怎麼辦?

師答:這是信的問題,永遠相信,她臉色不好不代表她的心不好!她永遠想要微笑。也許她心裡想要笑,只是一下子笑不出來,或者你轉過頭,也許她已經在笑了!所以心裡不要一直記掛著她臉上笑不出來的樣子,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想微笑,你可以問:你是不是想笑?她就會給你一個苦笑也說不定!永遠要相信對方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永遠相信!她的身口意永遠都想要做對做好!

為什麼我們能夠這樣相信?因為將心比心!人人都想要在身口意上做對、做好,說對、說好,每個人都一樣,沒有人不想這樣子。一個人會講不得體的話,通常都是身不由己的,她自己做不了主!在佛法講,就是已經失念了,是失去正知正念的結果,那並不是她的本意!要相信女兒的本意!我們只能教她準備的方法,然後鼓勵她準備,其他的就是要交出去。

 

生問:導師好!我是新成員。請問為什麼每個人不能自己做主,反而要向外界尋求協助呢?我們之前被教育要當自己的主人,可是我想,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什麼時候來到這個空間、這個世間,更沒有辦法選擇什麼時候離開,用什麼方式離開世間!真的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嗎?另一個問題是,之前聽導師的錄音帶,導師會在某一個時段告訴學員要收攝三分鐘。在上課,比較專注的時間裡頭,才有辦法做到。但是,在平常的生活環境充滿那麼多誘惑,我們要怎麼提醒自己:「要覺察,要收攝哦!」?

師答:古人有一句話:「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我們就是在練習這動靜的拿捏。你剛講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要來問人家問題?其實學問就是這樣來的,不學不問,怎麼能夠學到東西呢?每個人都一樣,做自己的主人也是要學的!不是不用學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就像我們講的主動,光是「主動」兩個字,我們就要學很久了。事實上,我們人都很被動,我們的教育並沒有很好的教我們如何主動的面對境界,我們的教育並沒有教我們善於主動的面對生命的困境和卡住的地方!沒有!沒有的話就做不了主人,所有的教育都是要教我們這個東西,教我們能夠主動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生問:參加某些儀式或法會時會有一些感動,怎麼樣才能讓那樣的感動持續、發酵?

師答:能夠一直面對問題。面對,然後看到自己有一點點的觸到問題的深處,不要只觸到表面!感動就是有觸到內心深處,要觸到內心深處的東西就是要非常安靜,心要很安靜,才能觸到內心深處。

就像你剛舉的例子,為什麼要收攝三分鐘?要停下來?因為如果我們不停下來的話,就會活得很表面。例如跟朋友的互動,如果我們不肯停下來的話,我們的互動就會很表面的應酬式對話、表面的噓寒問暖,很難去觸到彼此生命的痛處,我們會避開個人生命卡住的地方,因為講出來好像在發牢騷,對方也許已經聽過十遍、甚至二十遍了,他已經不想聽了,因為我們一直在重覆這些問題。慢慢地,我們就不願意深談。交情比較淺的,更不想深談,老朋友也不想談,因為都認定對方走不出來,所以我們都放棄了,放棄就沒有感動了,放棄就不會感動了!

從事生命教育工作者就是永遠不放棄,他深信生命的痛處有出路,為什麼能夠深信?因為他不斷地觸自己內心的深處。觸到內心的深處,自然就會感覺你的生命和其他人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當你感覺所有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一種感動。 

生問:人應該有信仰嗎?

師答:每個人都有信仰,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你說你沒有信仰是騙人的,只是說,你的信仰不一定跟我一樣,每個人都有信仰。

生問:奧修曾經說:所有的信仰都是對自我的一種不信任,你覺得呢?

師答:他講這句話就是一種信仰!這一句話本身就是他的信仰!他不可能沒有信仰的!你講任何話都會有自我矛盾、自語相違的東西,邏輯上都會跟自己矛盾的。你只要說出一句話來,那麼肯定的一句話,你就已經相信了,你就已經有信仰了。

好像說:「一切話都是假的!」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切的話都是假的!」,那請問你這句話是假的還是真的?信仰這種邏輯是很簡單的,你不可能沒有信仰的,每個人都有信仰,我們只是想要讓我們的信仰更接近實相,好像要我們的知識更接近事實一樣。讓信仰更能夠引導生命的方向,只是這樣子!要做自己的主人,就先要找到生命的方向。 

生問:我有一個生命中的困境,很想走出來的困境,我經常會做緊張、不安的夢。大部份的內容都是:時間快到了,可是事情還沒做好,匆忙、慌張、心急如焚。譬如,我今天早上就做了一個夢,我們機關的全民英檢訓練班,即將要舉辦一個開班前的分班測驗,分班測驗的時間是早上九點開始,但是在八點五十分,我尚未打出廣播稿到總機室播廣,也還沒有聯絡上電工去會場準備麥克風的設備,所以就很緊張、急躁的撥電話,卻又撥不通,用力的打廣播稿卻打不出字來!可是實際上我所辦過的活動都進行的非常順利,我的長官也非常的肯定我,可是每次辦活動的時候,我始終沒有辦法放鬆的交出去,就常有一種莫名的擔心、害怕,請教導師要如何對治呢?

師答:職場就是道場,練習拉近職場跟道場的距離,可以嗎?不要把職場當成職場!不要把工作當成工作!要把工作當成修行的地方!八正道第一個就是要有正見,正見要先建立!所謂正見就是方向要先出來,有方向出來了,我們才有辦法談細節。

生問:正見是什麼呢?

師答:正見就是:職場就是道場!願意將職場當成道場在場練習嗎?只要願意就可以了。

生問:「把職場當成道場」要怎麼練習呢?

師答:你要開始注意上班的姿勢,有沒有坐姿中正、立姿中正?有沒有四大威儀?有沒有放鬆?有沒有正知正念?有沒有在觀出入息?有沒有隨時能夠停下來?

生問:那就是說自己是個修行人,踏進辦公室就是踏進聖脈中心?

師答:對!你有沒有在注意你是個修行人?你的所有的身口意都在迴向!因為人家看到你就想到,你是在聖脈修行的人!

師問:你會因為這樣想而緊張嗎?

生答:不會。 

生問:我從講義上面看到一段話:「如果不把世間苦難放在心上,我們就很容易變得小氣,非常的慳吝、非常的冷漠、非常的無情,甚至可以是非常的殘忍。」我很好奇,冷漠形成的因緣是什麼?看到的時候要怎麼轉念?因為有時是看到之後不曉得要怎麼辦,在這個地方會卡住!

師答:冷漠形成的因緣是無力感,每個人都會想改善世間,只是不得其門而入。看到任何卡住的東西就是要放鬆,因為基本上我們就是要跟內心深處對話,只要願意跟內心深處對話,就會觸到內心深處,很自然的,我們的生命就會和其他人的生命連結在一起。

生問:所以那個感覺就會流動,

師答:對!只要去觸到內心的深處,所有生命的感覺就都會是流來流去。

生問:導師說msn法談之前要有準備,我想問,什麼是好的準備?是不是要把這陣子的日記都看過?或是說之前要做什麼會比較好?

師答:準備就是整理,整理自己最近有什麼地方卡住的、不流動的,然後重新將自己的所學,再一次的面對最近發生的問題。和一年前或半年前相比,面對以前覺得會是困境的,現在覺得還是不是困境?或者說以前還沒有發現的問題現在有,或者以前沒有面對過的困境現在發生了,你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是佛法能不能用得上?真的有在用嗎?用的時候有什麼困難?把它整理出來,因為有些東西你有感覺但講不出來,整理就是讓它能夠講得出來。對不對?有時候很有感覺但是表達不出來,整理的意思就是能夠表達出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突破的?需要加強的?看看這裡面有什麼瓶頸?可以將這個東西提出來分享,這樣就是準備。

生問:是不是靜下來後比較有辦法整理?

師答:比較有辦法,也不是說一次msn就能夠解決,好像你和你的好朋友談問題,也不是一次就能談清楚一樣。 

生問:大姐常常會命令我們做事情,因為我知道那是大姐的習慣,所以就去做了。可是我覺得會不會餵養她的我執太久了?不曉得要怎麼辦才好?舉個例子就是:她現在很喜歡做麵包,缺什麼就會跟我說,叫我去Costco幫她買,因為Costco離我家較近,我就會去幫她買,假如買錯了就要幫她退。那天我就覺得其實是她沒有下對指令,但錯了也可以用呀!只是她就不要了!我覺得好像不需要再做這件事情了,不曉得導師可不可以教我要怎麼辦才好?

師答:看你要去那裡?想要達成什麼樣的效果?我想你要相信大姐也是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你也要相信你自己也是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

生問:我大概是不想再當她的小佣人了!

師答:對呀,那你可以明白和她講!你要跟她講:「我相信你也不希望我是你的小佣人!」可不可以跟她這樣講?

生問:可以呀!

師答:那這樣就好了!說開了就好了!

生問:對!我想是從以前累積到現在的問題。

師答:對呀!「我很想幫你,但是我相信你不想要我變成你的小佣人!」就這樣子跟大姐講。

 

生問:請問導師,善解就是原諒所有一切的人嗎?

師答:善解第一個是信,善解是相信每一個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把話說對說好,這叫做善解。他做出來的,可能並不是他想要的,這時候要善導:引導他、幫助他,做到他想要的方向。相信對方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這叫善解。

生問:去年底有發生穿貂皮大衣的事情,就是殺生,然後我就在日記上反應。同修就跟我說,要原諒殺生的人。因為殺生的過程很殘酷,同修說要原諒他們,可是我覺得我原諒不下去!原諒別人是不是不管他做對或做錯都要原諒嗎?

師答:我不是用原諒,我會覺得他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我覺得他不容易!不簡單!他做那種事情我們不想做,別人幫我們做了。

生問:如果這樣子講,是不是要感恩他?

師答:只能說那是他的謀生方式,他也想把事情做好。

生問:可是我明明心裡知道是誰做的,但又不敢說,因為說了會對不起同事!可是不說,院長又會一直問:「到底是誰?」

師答:你就跟院長說:「你不會想知道是誰做的!」這是美國人的講話方式,譬如說我問隔壁的:「你屋頂修了多少錢?」他說:「你不會想知道的!」美國人講話很快的,他根本想都不用想,就跟你說:「你不會想知道的!」我明明在問你那件衣服多少錢?他說,你不會想知道的!你懂這意思嗎?

生問:可是院長一直問是誰?是誰?

師答:你不會想知道的!這樣就回答你了呀!

生問:導師,我會完蛋!(學生笑)

師答:不會!你院長怎麼說,我再回答第二句話給你聽聽看,這是要對招的,不是一招就完了。

生問:可是我希望不要碰到這種事情了!

師答:你看,你現在已經害怕了,這樣就沒辦法講下去了,就沒辦法練習了,我現在就是要讓你練習,你不能只會一招,只會一招沒有用的,因為院長會出第二招,你要會回答。(導師模擬院長口氣):「我就是要知道是誰,才會問你,什麼叫做我不會想知道?」院長說話了,換你了!

學生:那我就扮演院長!(模擬院長的口氣):「我就是要知道是誰?你怎麼說我不想知道?你不想要這個工作了嗎?」

(導師扮演學生):你知道你會不舒服!然後對方讓你知道他也會難過!

(學生扮演院長):但是這樣對事情都沒有解決!

(導師扮演學生):我會跟他講的!

(學生扮演院長):但是這個事情還是犯錯了!

(導師扮演學生):有時候院長不知道比較好!然後我們做同事的,我們自己檢討,效果可能會更好!

(學生扮演院長):以後再發生的話我就唯你是問哦!

(導師扮演學生):好!(以後再說嘛!)

學生:導師,我接不下去了!

導師:反正就是要流動!有時候要皮!

 

生問:常常在聞思法義時,覺得生活跟法義存在著距離,會有一種不流動的感覺。

師答:基本上要做到正見,要做到善解,要相信每個人真的都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要相信才能六根知量!才能夠聞!聞就是六根知量,思就是四無量心。真正在生活上聞思,就是六根知量、四無量心!你要做到四無量心之前,要有善解、要有相信:相信每個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如果沒有這樣的相信,一切免談!沒有這個信,我們就是對立的!已經對立還能談什麼!對立就沒什麼好談!談事情一定要沒有對立,沒有對立才能夠面對問題,一對立就沒有什麼好面對的,因為一對立就只能比武,比誰力氣大!

如何能夠在沒有對立的情況下來練習六根知量、四無量心?有對立就不可能六根知量!!第一就是要做到沒有對立,沒有對立要先做到相信、還有放鬆,自己放鬆,就會相信對方會做錯是因為他不夠放鬆。對方已經不夠放鬆了,我們是要幫助他放鬆,還是要幫助他更緊呢?我們願意練習儘量地幫助彼此放鬆! 

生問:為什麼對親近的人,還不能夠很相信?

師答:你相信什麼?你不夠相信他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嗎?你相信他要把事情做壞?做錯?你相信嗎?不會嘛!不合理!

你是相信,你不是不相信!你講的『相信』跟導師講的相信可能不太一樣。導師講的相信是:我相信對方要把事情做對、做好!把事情說對、說好!他不想說錯話!你現在是說:你不相信對方想要把事情做對做好?你不相信對方要把話說對說好?他故意把話說錯?故意把事情做錯?這很難相信!我很難相信你的「相信」!

生問:怎麼對治?

師答:我認為你是相信的!我相信你是相信的!我不相信你不相信!你很難相信親近的人,我不相信!你這一句話我是不相信的!我認為你是相信的!只是說你還不太會用這個字,大概還不是很清楚相信這個字的意思。所以,我才問:「你相信你親近的人故意要把事情做錯嗎?你相信嗎?」我先問你這一句話。

生問:不相信。

師答:對!那就對了!那就沒有問題了!所以你是相信的!可以嗎?

生問:所以要一直作意?

師答:對!你要一直這樣子看,才知道原來你是相信的,不是不相信,只是你不喜歡對方說錯話,不喜歡對方做錯事,這跟不相信是不相干的,你不喜歡你親近的人老是說錯話、老是做錯事。這樣就合理了,這樣我就懂了,所以我們是因為我們的好惡卡住,我們都想要控制情境,這不是不相信,這是想控制。你要相信才能引導,沒有對立才會引導,你如果不喜歡的話就跟對方對立,就沒有辦法引導。

生問:很強的好惡要怎麼抒解?疏導?

師答:好好的打坐,上坐下坐打成一片。靜下來,痛苦的分子才不會一直聚在一起,現在因為不夠靜,因為著急,所以痛苦的分子才會聚在一起。不靜的意思是著急、急躁,急著要改變狀況,痛苦的分子就開始聚集,這叫集諦。 

生問:苦的時候怕尋伺不到法?

師答:回到相信。相信每個境界都幫助你照見法,相信每個境界都是為了讓我們對法更篤定。

 

生問:請問導師有沒有自己的問題?遇到問題時您怎麼面對它、解決它?

師答:就是剛剛講的,我很放鬆,相信每個人都想要做對做好,所以就沒問題。

生問:這我都相信,我做不好做不對,說不好說不對,是因為還沒有學會,那是一個境界不容易。

師答:不會啦,因為已經習慣了,你現在也是一種習慣,我這樣子也是一種習慣。當我們願意一直面對內心深處的時候,我們整個生命的樞紐,整個決定點會扭轉過來。

 

生問:有的時候即便看到了苦,可是好像還沒有勇氣和智慧去面對那樣的狀況,總以為可以轉頭過去沒看到。

師答:愈面對會愈有信心,不然的話,永遠沒有信心;而且很容易失望,對人性會很容易失望,因為沒有真正面對人性,就很容易對人性失望。沒有看到人性的深處,就很容易對人性失望。宗教在引導我們真正的進入內心深處,內心深處就是要面對,就是要靜下來。

靜下來會很深奧嗎?靜下來需要練習。我們小時候念書,『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光是文字上的東西沒有意義,要讓文字有意義,就是要練習動靜自在。

生問:要達到那樣的境界,付諸行動是比較難的。遇到狀況的時候,什麼都忘掉了。

師答:要練習打坐、觀呼吸,你有練習就不會難。

生問:功夫不夠。

師答:還沒有練習就講功夫不夠。

生問:因為會怕承擔。

師答:要承擔什麼?練習也是種承擔?

生問:因為在練習的過程有很多的苦。

師答:不練習也很多苦,到最後你就會選擇練習。

生問:可能我的根基還不夠。

師答:你都做很多假設哦!

生問:因為有很多疑問,有很多的盲點。

師答:你愈想愈多。很多事情要做,不是用想的,因為想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為什麼我說你的想是被動的,因為你的想不是真的在面對問題,你是隨著問題轉,不是面對問題。真的面對問題,很認真的面對問題,認真叫做主動,真的想要解決問題叫做主動、由衷、認真、勇敢,這時候我們才能夠談談方法,在這個態度還沒有出來之前,由衷、認真的態度還沒有出來之前,我們不可能談方法。 

生問:導師說『打從心甘底』,這句話不是很懂?

師答:打從心甘底就是非常地由衷,『由衷』聽得懂對不對?就像打坐時遇到腳痛一樣,你才知道痛是什麼樣的東西,沒有經過練習,不會了解痛是什麼的。你說:「痛就是一些痛的分子。」很抽象,對於一個沒有練習過的人,「痛是很多分子的聚合」那是很抽象的東西,但是有練習的人那是很具體的東西。 

生問:寫日記的時候都會覺得有壓力。其實,有些時候急反而會寫不出來,我比較大的問題是停不下來的問題,有收到蠻多聖脈的訊息:「停」、「相信」、「還原」,造成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辦?

師答:改個字,不用「停」,用「主動」。主動面對。感覺你現在是被動面對,所以會有壓力;你被日記趕著跑,不是主動迎上。主動去面對日記,會覺得日記是非常有幫助的東西;主動面對日記,整個心情完全不一樣。

生問:之前有幾次的經驗其實是滿有幫助的,可是有時候在善解善導會想不太出來,每次寫都是那樣的東西,就好像發覺都卡在同一個境界,寫得一樣還是善解善導,但是做不出來,當境界來的時候,沒辦法停下來適時去善解善導。

師答:試著先不要去導很困難的問題,找一個簡單一點的。以數學題做譬喻,先從簡單的開始做起,不要找那個你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一個問題很難善解,先放著,不要做,可不可以先練習比較容易,但是你還沒有善解問題。

「管理」是可以管可以理叫管理,不能管不能理還去管理,那不叫管理。面對問題的態度也是要面對可以管可以理的,不要一開始就拿石頭去砸自己的腳,不能管不能理的那你頭痛痛死了,還做不出來的。

管理的意思就是要會把問題的輕重、難易分出來。問題的難易度分不出來,就像我們唸中學時,一百分一百個數學題,你如果不會分難易,完蛋了,這科就完蛋了,你一定考不好。

生問:我想還是方便不會太麻煩的先放著。

師答:如果你想要有很多的回饋的話最好是找同修,因為導師的回饋通常是很少,但是在訓練一種張力,彼此之間醞釀一種張力,師絕大半沒有講什麼話或回信,但是絕對會把你的日記讀三遍,我會把你內心的東西,一直放在我的內心裡面,但是絕大部份不會回應,如果要回應,就要找同修。導師講出來的話可能會痛,要有心理準備。 

生問:在生活的觸境中培養五禪支的性格,和在生活觸境中開發七覺支,有沒有異同?

師答:都要依遠離,遠離人我對待。一樣都是在身、受、心、法上檢驗自己跟別人的流動,交流分享都是一樣的,五禪支的話叫「尋伺」,七覺支的話叫「念、擇法、精進」,喜禪支跟七覺支裡面的喜覺支就算是一樣的,樂就是心安定,一心就是捨,大致上是這樣,次第的產生效應會不一樣,所以這個要自己去練習才知道,尋伺禪支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

生問:面對境界,有時候卡住很快就流動了,譬如說一下就跳到喜、樂、一心,不一定要尋很久要伺很久,有時候會卡比較久,慢慢尋、慢慢伺,然後慢慢找到喜。

師答:注意力的轉向很重要,尋不是跟著雜念走,是很快的找到法的切入點,找到切入點不表示就不卡住,要套在法的切入點上,不能夠卡在境界裡面。尋的話就已經跳出境界,反過來講,一定要跳出境界的,才叫做尋。跳出來不是逃避,只是不在境界裡面被動式的思考,一定要把法套上去,你一定要相信法一定是答案,這樣子才有辦法套,才算是主動。卡在境界一直想,那不叫做主動面對問題,那是隨境轉,隨境轉跟轉境不一樣,隨境轉就是被動。

主動跟被動,是非常關鍵的字眼。到底什麼是主動面對問題?被動是想蘊一直冒泡,完全不能自主地隨著自己的習慣一直轉,叫做被動。主動就是用法來思考問題。要把主動被動分得非常清楚。主動才有尋,沒有主動不叫尋;主動一定是超越境界,才叫主動,卡在境界就不叫主動。

生問:有時候是我們已經轉身面向法,可是就是有點渾沌不明。

師答:這時候要把問題分難易度來。數學的方法叫還原,還原就是把高次元的變成低次元的。不要一下子就心算,要把問題變成好幾個簡單的複合題,要分解開來,不要把問題纏繞成一團,又急著要把解結開,會解不開的,解開要先找出它的步驟。

要分出困難的跟簡單的,要會把困難變成簡單。如果困難的,你找不到簡單的切入點要先放著,要當做一百題數學題,你不要從困難的先做,要從簡單的先做,不然你得不了分的,這很重要的原則。不要故意去找困難的來做,人會卡住就是他常常故意去找很困難的,事實上他不是主動面對問題,他是被動的。好像你拿到一百題數學題,卻被最困難的那一題吸引住,九十九題通通會,你不願意做,因為你想得一百分,你懂意思嗎?

生問:要放著也很難放,譬如你的想蘊就一直來,你一直念著面對它很生氣,共同生活在屋簷下,所以你還是得面對它,好像還是要去做?

師答:你要有辦法看它的切入點,有沒有容易的解除點,沒有的話你就是要放著,因為你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生命要靠自己來圓滿,不能一直想要靠對方。

生問:所以沒有做好就是要放鬆,

師答:對。不能說我這輩子不結婚就不是個女人,結了婚以後沒有生小孩就沒有圓滿,這很奇怪,我夫妻關係不圓滿就不是圓滿的人生,這也很奇怪。 

生問:爸爸茹素大概二十年,他這陣子偷偷跟我說,不要告訴別人,他吃了魚。父親現在七十六歲,感覺他的身體狀況會在乎報紙上的健康報導,他都會做剪報。我先回到自己的部份,第一個我覺得我沒有準備好,我以後要怎麼面對父母親?第二個,我很想對爸爸更好,怎麼樣可以起個頭,或者說,只是陪伴爸爸怎麼樣看待他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路程,這個話頭要怎麼起?

師答:話題就是講故事,譬如說講台中趙守文師兄的故事,講一下和他同年紀的人有在修行的故事,要講得不著痕跡。

生問:父親並沒有學法,只是母親受菩薩戒,母親跟佛寺的緣份很濃的,她道場一直跑,佛事一定做。

師答:你就教父親經行,這很容易拉近距離的,而且很容易感覺到效果,也可以教禮佛,當一種瑜珈術教,只要配合一呼一吸,經行也是只要配合一呼一吸,很快就感覺到效果的。

生問:上次他學了經行,這部份我把它導向有益健康,這樣會不會有所求?

師答:不會呀,有益健康,沒有表示一定健康。

生問:或許在過程裡頭透過一些動作,讓父親也能夠靜下來。

師答:靜下來才能談,等他靜下來,他對你完全沒有防衛心,建立一種信任,沒有對立了,才能進一步引導,引導他欣賞大自然。像我父親他以前對植物的觀念,會分植物的貴賤,連植物都分高低、貴賤,分尊卑,我們可以引導他慢慢去欣賞,所謂比較低級的植物、雜木(台語),一樣有很美的地方,只是他沒有看到。

我父親連鳥也會分高級的鳥,和比較不吉利的鳥,也很奇怪。譬如說他會覺得烏鴉很難看,我告訴他漂亮在那裡,告訴他它是怎麼走路的,怎麼飛的,提供給他一個角度,他真的是打開了生命世界,他以前沒有看過那個角度,就人云亦云地說烏鴉是墳墓旁邊吃死人骨頭,他就會覺得烏鴉是不好的,他沒有認真的正面看過烏鴉,很多人的成見就是,他從沒有認真的看過。

生問:剛講的是父親的部份,我覺得我也沒有做好準備?

師答:你就先讓他經行,進入狀況,慢慢受用了,他也會想知道你在學什麼,你可以和他分享欣賞生命的角度,可以不著痕跡的介紹生命的美麗,用你生命的美感跟他分享,每個人都很容易受「美」感動,我講美不一定是藝術家的那種美感。

有機會就和父親多談什麼東西很美,在他面前讚歎什麼東西美,讚歎的時候,他眼睛自然會往那個方向去看,自然會往那個角度去聽,這都是很自然的,你會像一個魔術師一樣引導他。 

生問:如何處理自己心裡頭想要掌控、懷疑、疏離以及不信任?

師答:第一、你要相信你不想要這樣子。剛講的現象都是你不想要的,你沒有想要疏離,你沒有想要懷疑,這都是被動,被動就是:這不是你想要的。你要的是正面的東西,你想要相信,你想要真的能夠拉近內心的距離,先確定這一個,我們才能夠再進一步確定。事實上,別人也是這樣子,對方也是這樣子,只是他表現出來的很笨拙,讓我們覺得他實在是品質不佳,可不可以這樣看?

生問:如果理解自己不想要這樣子,但是心裡的習慣一直在運作,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對治,觀呼吸嗎?

師答:對,觀呼吸呀!觀呼吸等於是回到我們身心自然的韻律,那個答案才會慢慢的水清見底,等於是我們的心先澄靜了以後,答案就會跑出來。

生問:不過,那個感覺好像無所不在,工作或是一個人安靜的時候,那些能量一直蠢蠢欲動,這些都是跟個人的業力習氣相關。

師答:對,但是不要怕它。要怕的是自己靜不下來;愈怕,就愈跟那個現象對立,現在要透過練習讓自己靜下來,接納它。

生問:如果家裡的兄弟姐妹也都是相同這種模式,導師有提到沒有辦法處理的事情就先放下。

師答:自己先有一點點心得,就可以慢慢引導兄弟姐妹、引導家人。 

今天講「相信」、「主動」、「被動」、「卡住」,這幾個字,都是現代人很平凡的用語,這些字要很清楚內涵。在平常要用得洽到好處,對我們身心就會有很大的引導。

有一位同修常常說不曉得怎麼跟母親相處,她有個男朋友交往多年,不敢讓母親知道,不知道要怎麼跟母親攤牌,想要離家出走跟男朋友私奔,像這樣子也是一種對立的關係,因為她不夠相信母親,母親不是反對你交男朋友,她是不放心,你如果認為母親是反對,那就是對立,如果認為母親是不放心就沒有對立,沒有對立才能夠用自己最由衷、最認真、最勇敢的態度,來讓母親感覺到自己的由衷、認真、勇敢,自己是可以負責任的人。

主動的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也願意主動的讓母親分享你的精進,分享你不再是一個小孩,你有很天真的心,也有你很勇敢、很願意負責的大人的心,能夠很放鬆,不斷在境界裡練習放鬆,練習相信,練習主動的面對問題,練習主動分享心裡面的看法,那個分享是要整理的。 

 TOP